惠州张亚中:雪溪董氏聚居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31:06
雪溪董氏聚居地 

  董宁子孙固守着雪溪的家园,又有一些子孙向外迁徙发展,在雪溪以外的许多地方辟基拓楹,有的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印上董氏的记号,名为董家搭、董坞岗、董郎岗、董家彦、董家山、西仓董、华董、后董,有的则把家安在如雪溪村一样有青山绿水的地方,如竹潭、溪竹、飞泉、澄深、南溪、渔家渡、小江石浦。一代代雪溪董氏守着各自的家园,繁衍生息,传承着源自先祖的相同的血脉,虽然天各一方,但大都知道自己的根脉在雪溪。
  董宁的长子董法,迁居剡县的孝嘉乡,后代居住在现嵊州市的华堂、金庭、董家彦、北漳等地;次子董涞,仍然居住在雪溪,三子董濠,先迁西岸(今新林乡竹岸村),后赘蒋山(今小将村),他的儿子董椿定居于芹塘。仍住雪溪的董涞后代中,十一世中有董功健,他生了六个儿子,次子董润之生董淳,十三世董淳又生四个儿子,雪溪村中就分为大、二、三、四房,四房下面又有人迁居外地,渐渐地聚族而居,形成村落。
  芹塘村,在小将镇,董宁的孙子董椿始迁此地,村居北依新昌县最高峰菩提峰,山清水秀。明永乐丁酉年(1417),董廉考中了举人,为永宁学谕,晚归所居之所名“芹谷朴处”,“至人无为,至宝不琢,所以先生处之以朴”。民国时期有董国梁,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农业社会系,回到家乡新昌,任新昌中学任校长,为建设校舍赴上海等地筹募资金,不辞辛劳。芹塘的董氏族人追远报本,宗祠命名为“追远堂”。全村约350户,1000多人。村边有外湾桥、祠堂桥、老岙桥、新岙桥、董家桥、祠前桥、庵前桥。
巧英村,在巧英乡,二十四世董贵洪,原住芹塘村,发善心舍宅为诚心寺,迁居新昌廿八都巧英(旧名溪下英)置产业,他的长子董廷阶仍住巧英,次子董廷升为何监山之祖,第四子董廷明为溪竹(旧名竹家岙)之祖。巧英全村有400多人,其中董氏60多人,宗祠名维德堂。
  溪竹村,在巧英乡,全村2005年有137户,425人,其中董氏有300多人,宗祠名维则堂,堂匾仍存。
  尖坑村,在巧英乡,雪溪四房下十六世祖瑶公始迁,宗祠名孝思堂。 全村250多户,750多人,有耕地570亩,山林2902亩,其中毛竹1592亩。 村民大都从事以家庭作坊为主的竹制品加工,村里的竹笋产品已经通过绍兴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2006年,被新昌县委县府重新命名为“文明村”。
  平山村,在小将镇,雪溪三房中宅派下廿五世昌廿八公迁居平山,村边有董旭墓,宗祠名“乐山堂”。
  竹潭村,在镜岭镇,雪溪二房十七世祖百廿一公、百廿五公迁居,与从南洲迁居竹潭的丁选后裔共处。董氏祠堂戏台有联:曰“才见得白冈高峰西江月,又闻知青潭流水浪淘沙。”为清末秀才董世荣撰写。竹潭董氏现有人口1000多人,早已分出自做房谱,新的房谱已续修完工,于2007年4月24日(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圆谱庆典。
西山头村,在镜岭镇,溪下英派下三十世董登朝迁居,现有70多人。近年来,全县农村深入开展以“文明村村行,乡风代代传”为主要内容的村风建设活动,西山头村被新昌县委宣传部评为2006年度村风建设先进村。
  练使岭,在彩烟山台地的西部边缘,曲折盘绕,为绍兴、台州、金华三市交界之咽喉。宋宣和年间,董功健的第六个儿子董德之(1095~),为中军统领,领兵驻守练使岭,因卜居彩烟山大塘,成为彩烟房派之祖。董德之的后裔又迁居官园、贤辅等村,现在彩烟派董氏人口有1400余人。
  官园村,在回山镇,廿五世董河始居此地,现有200多人,宗祠名“报德堂”。(瓦窑湾原有河公祠)
  贤辅村,在回山镇,廿五世董海(1443—?)始居此地,董海生五子,后裔分五房,派下分居回山镇华董(古名下董)、里练使、外练使等村,董氏有五六百人,贤辅董氏海公祠,其堂名“思德”,
  后董村,雪溪三房中宅派下十五世董汝文(1176—?)始迁于此,从十五世传至廿六世,经宋后期、元明二朝历时三百多年,一直单丁独传,廿七世生四男四女,到三十六世生62男55女,现有董氏500多人,宗祠名“思慎堂”。派下有人分居到店堂畈、上礼泉、张家庄等村。
  查林村,在新林乡,雪溪二房下三十世董交文始迁此地,董氏现有200多人,村中人口与梁氏各占对半,宗祠有隆昌祠、衍庆祠。
奉化市
  畈里村,在奉化市大堰镇,溪下英派下廿三世董廷升迁何监山,今称黄狗山,董氏约120人,大都迁到奉化市区居住。
南溪村,古名锦溪,在奉化市大堰镇,村居在天台山余脉凤凰山北麓,南来县溪与西来万竹溪在村西相汇。雪溪董氏大房派下十九世祖天铭公在元初迁居这里,已历700余年,繁衍了30余代,南溪全村有二三百户,八百多人,董氏人口约占全村三分之二。1992年4月,被评为浙江省文明村。
宁海县
  西仓董村,在宁海县力洋镇,雪溪董氏三房派下廿一世祖(子雲公)在明弘治年间(1488~1 505)迁居此地。
澄深村,旧名诚心,在宁海县,雪溪董氏二房派下迁出,有董氏十多户,大都在县城经商打工。
  嵊州市
   董坞岗村,在嵊州市北漳镇,雪溪大房派下廿一世祖(  公)始迁此地,董氏有千余人。(正在自修房谱。)
  董郎岗村,在嵊州市崇仁镇,十世董贤皎公下迁剡西孝节乡,解放后,因村居筑建水库,一些董氏仍住原地,多数董氏迁移到宋家墩、横山下等水库周边的几个村庄。
董家彦村,在嵊州市金庭镇,村居在四明山麓,地势高,海拔有600多米,村民从事高山蔬菜种植,全村有60来户200人口,其中董氏有七八十人。董氏在清末修过房谱,2002年毁于火,未见存。

绍兴县
  董家搭村,在绍兴县富盛镇,十一世董功健长子福之公下十八世董文炳下二十一世祖道二公、尚二公迁居于此,名其地为“董家搭”,搭者,欲暂居而仍恋故土之意也。全村900多人,董氏人口占九成,宗祠有3个,大祠堂名正谊堂,中祠堂名继子堂,小祠堂名治仁堂,已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存《董氏宗谱》有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5卷,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3卷,光绪年间重修3卷,已由绍兴县文物馆收藏。
  相传,明朝初年,雪溪村要养活董家这许多人已显困难,雪溪四房派下廿一世洪祖太公(洪八公)有意到别处谋生,向测字先生询问去向,测字先生告诉他:厂下有口谓之石,你可“逢石而住”。洪祖太公从雪溪出发,一路走来,到了会稽廿七都,见两面青山高耸,溪两岸土地平缓,一打听,此地名“石厂”(音年),就是“逢石而住”的地方,太公大喜,就在这里住下来,后代人丁兴旺,石厂这个地方形成了村,后来改名为东山村。村边有“石厂庙”,保存完好。全村有412户1176人,董氏占总人口的75%。洪祖太公的后裔中,有迁往青坛、越联、坎上等地,渐成村落,现在绍兴县王坛镇境内。
坎上村,西连青坛村,北靠大山,全村385户1117人,董氏占全村人口的80%以上。董氏人口中,有一支来自东山村,另一支由雪溪二房二十四世克涓公(旵,洪十六公)始迁,建有董氏家庙。
  上虞市
  董家山村,在上虞市上浦镇,十一世功健公派下十五世应明公始迁董家山。全村235户845人,董氏占全村总人口的65%。
小江石浦村,在上虞市,雪溪四房下十五世祖董应申知会稽县,十六世董琏迁会稽小江,子孙因家焉,成会稽房派。全村310户912人,董氏有71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8%。后裔还有迁往渔家渡、探花桥(绍兴市区萧山街东首南边)、庙基湾、陶岙等村。
       渔家渡村,在上虞市上浦镇小舜江畔。十一世董功健长子福之公下十八世董文蔚的后裔聚居地。村中有牌坊两座,东边的上书“会元”“世科”、西边的书“榜眼”“绣衣”,精雕细刻,高壮雄伟。”董氏祠堂内专设水龙间,渔家渡永安水龙会创于清朝同治年间,最先是村上一户官翁董久大的 “三山义庄” 慈善机构投资,后来义庄衰败关门,董氏宗祠打入一定田产,作维修和添置基金。现全村有541户1534人,董氏有130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5%。
       从雪溪出发的董氏,秉承着源自先祖同一个人的血脉,分散走到了许多地方,一代接着一代,一起走过了千百年的岁月,现在的雪溪董氏,总人口在二万以上,居住的村庄遍布七个县市,其中二百人以上的村庄有19个,五百人以上的村有雪溪、芹塘、贤辅、渔家渡、董家搭、坎上、越联、青坛、竹潭、石浦、董坞岗等村。这一个个村庄都以雪溪为发祥地,分为彩烟房派、芹塘房派、溪下英房派、后董房派、平山房派、竹潭房派、查林房派、西仓房派、锦溪房派、会稽房派、小江房派、董坞岗房派、董郎岗房派、董家山房派、董家搭房派,子孙众多,房派有别,先祖来自雪溪成为世代传承的最普遍的共同的记忆,“雪溪董氏”永远是一个血脉相连的董氏族人统一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