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泽园为什么便宜: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09——北宋宋神宗赵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6:39:09

宋神宗

神宗体元显道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名顼,原名仲针,英宗赵曙长子。

姓名 赵仲针(本名)

 

赵顼(即位时更名)

庙号 神宗 谥号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陵墓 永裕陵 政权 北宋 在世 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 在位 1067年1月26日1085年4月1日 年号 熙宁1068年1077年

元丰1078年-1085年

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国公;后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受封淮阳郡王;治平元年(1064)进封颍王。治平三年立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为神宗,时年20岁。

 

 

宋神宗,汉族,生于庆历八年(西元1048年),卒于元丰八年(西元1085年)。全名赵顼,又名仲针,谥号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

落帆亭系宋神宗熙宁初改建,占地2500多平方米,有太白亭、帆影亭、门亭、六角亭以及假山等。池塘中遍植荷花,清香四溢,风光优美。

时值夏惠宗在位,母党梁氏专权,西夏国势日非,宋神宗命兵伐西夏,期图一举歼灭西夏。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宋军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二千里土地。不过后来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灭夏之举未能实现。事后,宋神宗在朝中当众痛哭。他有抱负,励精图治,想灭西夏,惜壮志未酬,于元丰八年饮恨而殁,享年三十八岁。其子宋哲宗亲政后,竭尽所能完成父亲遗志。

宋神宗-启用人才

     

宋神宗

起用新人,推行新政,据《宋史》记载,赵顼自幼“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当太子时就喜读《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颇感兴趣;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神宗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至治平二年(1065)亏空已达1570多万。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神宗没有气馁,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表现出“励精图治,将大有为”,“奋然将雪数世之耻”的政治气概。

赵顼在即位之前已闻知王安石的政治抱负和才能,并“由是想见其人”,因此即位不数月,就让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又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寄以治国安邦的厚望。神宗对王安石的器重,引起了在朝老臣的不满。宰相

韩琦执政三朝,本该辅佐新帝,有所作为,然而见神宗提拔新人,却坚辞相位,出判相州。神宗问:“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韩琦说:“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表明了他反对王安石执政的态度。元老重臣富弼在罢相位时,也不同意任用王安石,而推荐了文彦博。对此,神宗或以不答相对,或以默然置之,坚持了自己的想法。除老臣外,当朝大臣如参知政事吴奎、御史中丞吕诲、参知政事唐介、侍读孙固等也都以王安石“护前自用”、“论议迂阔”、“狷狭少容”等为理由,极力反对王安石为相。面对种种阻挠,神宗不以为然,力排众议,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果断地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委以重任,从而揭开了变法图治、富国强兵的序幕。 为了及时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神宗还特命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即制定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的专门机构,由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主持。在这个机构中,神宗听从王安石的推荐,进一步起用了吕惠卿、章敦、蔡确曾布、吕嘉问、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这些人都有一定的实际才干,对于协助王安石拟定和贯彻新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宁二年,新法逐渐出台、实施,但是马上遭到朝内外一批守旧势力的攻击。他们不仅从新法的内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难,而且在思想、道德上指责王安石“变祖宗法度”,“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鄙老成为因循,弃公论为流俗”。在朝议纷纷面前,神宗虽曾一度犹豫,但终不为所动。至于学术、道德上的争论,神宗则认为“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实,亦无补于事”。他讲求道德与功名并重,对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空言道德,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甚为反感。在王安石的解释下,他能理解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主张,并继续支持新政。在王安石与守旧势力的斗争中,神宗支持王安石,先后罢退一批反对变法的官员。如御史中丞吕公著“以请罢新法出颍州”;“御史刘述、刘琦、钱镠、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杨宗愈皆不得言,相继去”;“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致仕”;欧阳修乞致仕,“乃听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出彦博守魏”。相反,熙宁三年(1070)神宗进一步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安石居相位,有了更大的权力,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先后颁行天下,变法进入了高潮。

宋神宗-变法简介

     

王安石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望治心切,他对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变法主张极为欣赏,并在变法的前一阶段,即熙宁七年(1074)以前,对新法的推行给予大力支持。如果没有神宗的支持与配合,王安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变法是不可能的。宋神宗的政治抱负和锐意改革的正确决策,保证了变法的成功,这对于改善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增强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新政维艰,元丰改制变法虽然在前一阶段取得胜利,但守旧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特别是随着变法的逐步深入,触及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越严重,守旧势力的进攻就越猛烈。于是,神宗开始左右摇摆,他希望在平衡各派势力的情况下,勉力维持新政 熙宁七年春,天大旱,久不雨,朝内外守旧势力以“天变”为借口,又一次掀起对变法的围攻。这一次围攻得到了仁宗曹后、英宗高后和神宗向后的支持。以太皇太后曹后为首的外戚参与反对变法,不能不对神宗产生巨大影响,这是因为英宗、神宗一系实非仁宗嫡嗣,只是由于仁宗无子,才把英宗选为皇储最后继承皇位,所以仁宗的曹后和神宗之母高后对神宗有较大的威慑力量。神宗由是开始动摇。当王安石对所谓的“天变”据理反驳时,神宗不再听从王安石“天变不足惧”的解释了,相反他认为“天变”不是小事,是因人事不修所致,“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

苏辙书法

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四月,神宗终于在曹后、高后再次流涕,向神宗哭诉“安石乱天下”的情况下,罢王安石相,改知江宁府,使变法遭受挫折。虽然熙宁八年(1075)二月神宗重新起用王安石,但随着守旧派势力的增强,变法派内部意见的分歧,神宗对王安石专用信任的程度大大降低,“王安石再相,上意颇厌之,事多不从”,变法不能推进。熙宁九年(1076),天上出现彗星,守旧派又以“天变”对变法提出非议,神宗更加动摇。他对王安石说:“闻民间殊苦新法”。十月,王安石不得不复求罢相,出判江宁府。

宋神宗-变法内容

     

梁启超说他是“三代下唯一完人”,列宁称“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他在鄞县试用的那个接济百姓的办法,推广到全国实行。

二、农田水利法。由政府出面,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农业发展,从产出上解决粮食问题。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可以不再自己服役,改为交纳免役钱代替,以前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纳。然后由官府雇人服役。从而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四、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然后按土地的多少以及肥瘠征税。力图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

泉州出土宋船复原简图

五、保甲法。政府把百姓按住户重新组织,每十家为一保,每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有两个男丁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随军队作战。

从上面的内容看,王安石的变法确实有助于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政府收入,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了许多朝臣的反对。面对这些压力,宋神宗有些动摇,就询问王安石:“现在人们到处议论变法,批评变法不怕天变,不听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如何是好?”王安石早就预料到变法的这些阻力了,于是坦然答道:“陛下认真处理政事,怎会天变?陛下经常征询意见,怎么能说没有照顾舆论呢?至于祖宗规矩,本来就是应当顺应新情况加以改变的。”宋神宗受到王安石的鼓舞,暂时安定下来。  

宋神宗-处事态度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

王安石两次罢相,都是神宗向守旧势力妥协的结果。神宗的政治目标是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但他一怕得罪两宫太后,二怕出乱子。当“人情咨怨”、朝议汹汹,变法碰到较大阻力时,他就退却了。他要调整政策,相对平衡地对待要求变法的新党和主张守旧的旧党两股势力。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自己留有余地;一方面则仍然体现了自宋太祖起就有的“异论相搅”的传统家法。其实,在神宗全力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注意抚慰旧党中罢退的元老重臣,以示恩眷。韩琦罢退河北,上疏反对青苗法,神宗虽然最终没有接受,但一开始仍夸奖曰:“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熙宁七年八月,则特遣宦官李宪往相州赐韩琦诏书和汤药。熙宁六年(1073)文彦博罢枢密使,便诏与其子孙推恩,特表恩宠。元丰三年(1080)文彦博朝觐,神宗“赐宴琼林苑,两遣中谒者遗诗祖道,当世荣之”。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神宗任用貌似“中立无与”,实际上则为守旧势力的吴充为相。又先后重新起用曾被罢退降职的旧派人物吕公著、冯京、孙固等,以平衡新派、旧派的力量。

宋神宗-政治局面

郭熙绘画

在政治上神宗还是勉力维持新政局面的。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守旧势力以为时事将有大变。神宗却明确下诏说明新法“间有未安,考察修完,期底至当。士大夫其务奉承之,以称朕意。无或狃于故常,以戾吾法。敢有弗率,必罚而不赦”。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终神宗朝,除方田法罢废及部分新法条文被稍作调整外,新法基本上得以贯彻执行。神宗对在外地任职的王安石也多有关照,如熙宁十年(1077)以王安石为集禧观使;元丰元年(1078)以王安石为尚书左仆射、舒国公、集禧观使;元丰三年改制,则以王安石为特进,改封荆国公。

宋神宗-官制改革

     

宋神宗像

元丰年间,神宗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使改革有所推进。他绕开容易引起争论的理财问题,而把注意力放在整顿冗官和强化军兵保甲问题上。冗官冗费是宋朝官僚政治的毒瘤,宋初,太祖、太宗二朝为了加强皇权,广授官职以分宰相和省、部、寺、监之权,授官制度复杂,有官、职、差遣之分,造成机构重叠,闲官冗费等弊端。元丰三年八月,神宗正式启动官制改革,他首先从积弊最深的差遣制度入手,诏令撤销只领空名的官职,原作为虚职的省、部、寺、监各官皆实际任事。并采用旧文散官的名称编成官阶,作为官员俸禄及升降的品阶标准。元丰五年(1082),以《唐六典》为蓝本,颁行三省、枢密、六部新官制。元丰年间中央官制的改革,虽然局限性很大,但表现了神宗维持新政,继续改革的心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初以来混乱的官僚体制,奠定了北宋后期和南宋中央官制的基本构架。

宋神宗-后生病逝

神宗在元丰年间强化军兵保甲的措施,目的在于对外增强对辽、西夏的战斗力,并镇压各地的武装反抗,巩固统治。但是,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在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任用王韶为秦凤路沿边安抚使,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形成对西夏的包围,史称“熙河之役”。元丰四年(1081),西夏皇室内乱,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进攻西夏,围灵州城(今宁夏青铜峡东)十八日不能下,深入夏地各军因粮草不济,冻馁死伤,先后溃退,无功而返。元丰五年(1082),神宗又听给事中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谋攻占西夏横山地区,进逼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城陷,徐禧等战死。宋军两次战败,损失军兵、民夫及助战的羌兵数十万人。神宗闻永乐城陷,“早朝,对辅臣恸哭”。至此,神宗希望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白银7万两、绢15万匹的计划彻底破产。 三月,神宗病逝。

死后葬永裕陵。子赵煦嗣,是为宋哲宗。神宗在位十七年,“不治宫室,不事游幸”,致力于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他支持王安石变法,抑制了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使自耕农的生产条件得到保证,中央和地方财政大大改善。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神宗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确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

熙宁变法与新旧党争

神宗即位后,对北宋积贫积弱深感忧心,而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振兴北宋王朝,是为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保甲方田均税保马等新法相继出笼。新法几乎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惟操之过急,利弊互见。北宋学者ion=edit&redlink=1">陆佃说:“造元丰间,积票塞上,盖数千万石,而四方常平之钱,不可胜计”,当时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国高达7亿亩,城镇商品经济取得了空前发展。但是变法受到守旧派激烈的反对,朝中的司马光范镇ion=edit&redlink=1">赵瞻纷纷上书陈述对新法的不满,司马光与吕惠卿为了青苗法在皇帝面前争辩,新法维持了将近二十年,直到司马光尽罢新法为止。此一时期,面临朝廷和后宫的双重阻力,神宗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曹太后更是对神宗说:“王安石是在变乱天下呀!”,岐王ion=edit&redlink=1">赵颢也从旁劝说神宗应该遵从太后的懿旨,神宗心烦意乱,怒斥歧王说“那你来当皇帝好了”,岐王诚惶诚恐,失声痛哭。

 与西夏的关系

时值夏惠宗在位,母党梁氏专权,西夏国势日非,图一举歼灭羌夏。王韶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二千里土地。不过后来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厥后兵不敢用于北,而稍试于西,灵武之役,丧师覆将,涂炭百万。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寐。”灭夏之举未能实现。事后,宋神宗在朝中当众痛哭。他有抱负,励精图治,想灭西羌,惜壮志未酬,于元丰八年抱憾而殁,得年37岁。其子宋哲宗亲政后,竭尽所能完成父亲遗志。宋神宗-后妃子女

     

宋神宗后像

皇后

向皇后 钦圣宪肃皇后向氏

朱皇后 钦成皇后朱氏

陈皇后 钦慈皇后陈氏

妃嫔

宋贵妃

林贤妃

武贤妃

长子——赵佾,早殇,封成王

次子——赵仅,早殇,封惠王

三子——赵俊,早殇,封唐哀献王

四子——赵伸,早殇,封褒王

五子——赵僩,早殇,封冀王

六子——赵煦,宋哲宗,母钦成皇后朱氏

七子——赵价,早殇,封豫悼惠王

八子——赵倜,早殇,封徐冲惠王

九子——赵佖,吴荣穆王,母惠穆贤妃武氏

十子——赵伟,早殇,封早殇仪王

十一子——赵佶,宋徽宗,母钦慈皇后陈氏

十二子——赵俣,封燕王,母贤妃林氏

十三子——赵似,封楚荣宪王,母钦成皇后朱氏

十四子——赵偲,封越王,母贤妃林氏

蔡襄

长女 周国长公主,母向皇后 封延禧公主 追赠燕国公主。元符末,改封周国公主

次女 楚国公主,早亡

三女 唐国长公主 封淑寿公主 历封温国公主、曹国公主、冀国公主、雍国公主、越国公主和燕国公主 追封唐国长公主

四女 潭国贤孝长公主 母宋贵妃 下嫁王遇。始封康国公主。历韩国公主、鲁国公主、陈国公主、郓国公主。大观二年逝世,追加封谥。

五女 郓国公主,早薨。

六女 潞国公主,早薨。

七女 邢国公主,早薨,母林贤妃

八女 邠国公主,早薨。

九女 衮国公主,早薨。

十女 徐国长公主,母朱皇后 下嫁郑王潘美之曾孙潘意。始封庆国公主,进益国公主、冀国公主、蜀国公主、徐国公主。政和三年,改称柔惠帝姬。五年薨,年三十一,追封贤静长帝姬。

宋神宗-历任宰相

韩琦

曾公亮

富弼

陈旭

韩绛

王安石

(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宋临川人(今江西东乡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出身官宦之家,父亲为王益,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曾考中进士第四名,去鄞县当知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十九岁前的王安石随父四处游历,接触社会现实,深深了解民间疾苦。嘉祐二年(1057年),任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县)太守,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嘉祐三年十月下旬,被召回京。

泊如斋重修考古图 作者:(北宋)吕大临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因天下之力以失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嘉祐五年(1060年),为三司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熙宁变法时,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1]1069年宋神宗时,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等新法。1070年升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派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用兵西夏,发动“熙河战役”,收复了收复河湟(青海省东北部)失土。对外战争转败为胜。

司马光

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1038)举进士甲科,屡迁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等,遇事敢言,多所建白。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龙图阁直学士。三年,撰《通志》八卷奏呈,颇为英宗重视,命设局续修。宋神宗赵顼即位,擢翰林学士,名其书曰《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俾日进读。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司马光极力反对,其意见不被采取,乃求外任。熙宁三年(1070),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改判西京(今河南洛阳东)御史台。从此居洛阳十五年,六任闲职,皆以书局自随,专意编纂《资治通鉴》。元丰七年(1084),书成。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召司马光为门下侍郎,进尚书左仆射,成为反对变法的领袖人物。他任相不到一年,尽罢新法(见元□更化)。元□元年(1086)病死,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学识渊博,史学之外,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但不喜释、老之学,他说:“其微言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也。”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苏颂

(1020年—1101年),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晚年入阁拜相。是宋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

由于新法中关于土地改革影响到

地主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在民间由于改革推行难度大,反而对一般民众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又遭到知识分子的敌视。司马光去信叫王安石不要一意孤行,停止变法。王安石在回信中说:“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宋史》上说:“于是吕公著、韩维,王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弼、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慈圣、宣仁两太后也在宋神宗前哭说:“王安石乱天下。”使得他在民间形象一直不佳。在1074年1076年两次被罢免职务。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被排挤)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元祐元年,王安石在江宁府的半山园去世,皇帝赵煦追赠王安石为太傅,并命中书舍人苏轼撰写《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

苏颂故居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没有遭逢ion=edit&redlink=1">贬谪他处命运的。

名人轶事

王安石为人特立独行。据载,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2]。署名苏洵但普遍认为是伪作的《辨奸论》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3]苏轼和王安石也历来不睦,王安石喜好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民间也有不少两人斗智的故事。吴充

王圭

蔡确

韩缜

吕惠卿

苏颂研制的水运仪象台

永裕陵是

北宋第六代皇帝赵顼陵墓(1085年建造),该陵石刻是宋陵晚期造像的代表,造型技法比较成熟。墓室门口的石狮刻画极有特色,张口怒目,威武雄健,当地群众说“东陵狮子西陵象”就是说的这个狮子。它是宋陵石狮造型中最成功的作品

 

永裕陵-简介

     

永裕陵

永熙陵西行,穿过滹沱村,越过坞罗河的一条支流(该河全年大部时间为干涸的深沟),再向西6里,就到了八陵村,村东南约里许,有一高大陵冢,这就是900年前以锐意政治革新著名史册的皇帝——宋神宗赵顼的陵墓“永裕陵”。

宋代浑仪

永裕陵,呈“覆斗形”,底边略为正方,每边60米左右,高约18米,原来上下有两层台阶,底层原用砖石围砌,上层密植松柏长绿植株,陵上这些设置现已无存。现在的永裕陵,在高高的陵台上,只有丛生的棘和参差的乱草。陵前石雕像,还存有17件,是晚期宋陵石刻的代表作品,造型生动,技法纯熟、流畅。南神门外的石狮,雕刻得刚健、浑厚、生气勃勃。人们品评宋陵石雕说:“东陵狮子,西陵象,滹沱河上好石羊”。认为永熙陵的石羊、永泰陵的石象和永裕陵的石狮的造型和雕工之佳,在宋陵诸石刻中,应位列榜首。

永裕陵-陪葬情况

附葬在这一陵区的陵墓,还有神宗向皇后(钦圣皇后,死时56岁,其陵在裕陵西北)、朱皇后陵(哲宗生母、死时51岁)、陈皇后陵(徽宗生母,死时年32岁)和徽宗王皇后陵(钦宗生母,死时25岁,其陵在裕陵的东北)。这些陵冢都还可识别,各陵前的石雕像也都基本保存,只是这些艺术瑰宝,有的已为耕土壅埋,有的就横立在陵西的大路正中,任凭人、畜、车辆碰磨冲撞,而毫无保护。看着它们的遍体伤痕,令人十分可惜。

永裕陵-墓主生平

苏颂作《图经本草》北宋皇朝自仁宋以后,国势一天比一天地衰落,内忧外患严重,赵顼自幼在父亲赵曙身边,亲眼目睹了先是仁宋后是他父亲的内政外交上所遭受的屈辱和艰难情景,给他的心灵打上深刻的烙印

永裕陵

1067年他登上帝位不久,即命王安石越级到中央任职,以推行新法,改革政治。他本人在宫中常常脱下帝服,换上金甲戎装,以示自己富国强兵的决心。在朝堂上他经常与大臣“论兵”,以激励将帅去攻辽、破夏扭转战局。元丰四年(1081),宋发兵百万,五路会剿西夏熙河(熙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临夏)一战,却中了敌人诱兵之计,西夏军夜决黄河水,灌宋师于灵州(宁夏灵武西南)城下,宋军被淹溺、冻饿而死的,有数十万人之多。五年(1082),永乐寨(陕西米脂县西)一役,宋军又惨败,统帅徐禧,大将高永能、李稷以下死难将士达十余万人。

李诫

当战败的消息深夜传到宫中时,神宋心如刀割,彻夜不能成眠,绕床踱步,直到天明。早朝会见大臣时又声泪俱下,不能自己,直哭得满朝大臣个个“不敢仰视”。战场上的惨败,对这位图强的君王的打击太大了,从此郁郁寡欢,“惊悸患病”。元丰七年,举行秋宴,当他正要举杯与宰相王安礼相贺时忽得风疾,两手痿软不能持杯,将酒洒了一地,口舌木僵,说话困难,宴会只得终止。到八年正月,病情加重,三月五日,这位年轻的皇帝,怀着未竞之志,在福宁殿“仓卒晏驾”。

永裕陵-结构

     

北宋各皇陵的规模和建制基本相同,皆坐北朝南,每个陵区都由上宫、下宫皇后陵及附葬王室子孙墓组成。上

永裕陵

宫是陵园的主体部分,从南至北依次建有鹊台乳台神道陵台。陵台就是墓冢,位于宫城的中部,陵台分三层呈覆斗梯形,上边种植郁郁葱葱的翠柏,四季常青。陵台下称地宫,是埋葬皇帝尸骨的地方。地宫规模甚为宏大,一般深达30米,由青砖砌成,仿照地面宫殿建筑结构,墙壁上还绘有大型彩色壁画。下宫也叫陵寝,位于上宫的西北部,是停放皇帝棺木和送葬官员居住的地方。围绕上宫和下宫,筑有十多米高的神墙,称宫城。宫城一般占地一百多亩,四面开有神门,神门外各有石狮一对,防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入侵者。

李诫著作

这个时期的动物雕刻,除了以前的注意动势与细部刻划以外,也注意到神韵,风韵的表达。永裕陵走狮不但比例准确,摇头摆尾,注意其神态的夸张、甚至拴在颈旁搭到背上的铁链。也与整个狮子的动势...

永裕陵-石雕

     

帝陵石雕群中,排在最前的是望柱,又叫华表。宋陵望柱呈八角形,象征四面八方,其顶部是莲蕊,底部为莲

永裕陵

座,中部刻有龙纹,是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接下来是象与驯象人,象在宋代是皇家仪仗队的先导,驯象人一般来自越南,另外象也暗含万象更新的意义。象之后是瑞禽瑞兽,宋陵的瑞禽是宋陵石雕中的杰作,也是空前绝后的珍品,为其它帝陵所没有。再后,是马和控马官,这也是仪仗队中不可或缺的。马的后面是象征高贵与尊严的虎、象征乖巧与吉祥的羊(也是祭祀品)。羊的后面是客使,共3对6个,是参加皇帝葬礼的邻国及少数民族的代表,他们手捧的宝物各不相同,从其长相和宝物的差别基本可以确定其来自哪个国家和地区。客使的后面,也就是靠近皇帝陵墓的方向,是武将文官。文官靠近陵墓,武将紧随其后,这反映的是宋代的官制。在朝拜序列上,也是如此。再向后,也就是陵墓宫城门外站立的,是头戴盔甲、手持斧钺、双眉紧锁、不胜其哀的镇陵将军。巩义市宋陵研究专家孙宪周说,“镇陵将军的后面,就是看守陵墓宫城的狮子了。”

一般来说,后陵设石雕36件,亲王公主的墓设18件,大臣墓设6~8件。石雕数量的多少,反映等级的不同。后陵一般在帝陵的西北,建制和帝陵相同,规模是帝陵的一半。后陵的西北是下宫,这儿是为皇帝的灵魂供奉衣食的地方,也是管理陵园的官吏或宦官宫女日常生活的地方,设有厨房贮藏等场所。在这里,陵区管理人员每日都要献食于下宫的皇帝遗像。官员朝陵时,在上宫行祭之后,还必须到下宫去拜谒先帝圣容。

永裕陵-现状

     

永裕陵

永裕陵和永泰陵位于芝田乡西南路八陵村,其中,永裕陵在八陵村的东南,为宋神宗赵顼的陵墓。宋神宗一生坎坷———王安石变法风云激荡;战场上的惨败让他声泪俱下,直哭得满朝大臣个个“不敢仰视”。这位奋发图强的君王从此郁郁寡欢,“惊悸患病”,怀抱未竟之志“仓猝晏驾”。他葬身的永裕陵如今也是诸皇陵中保护最差的一个,10多个石刻雕像掉了脑袋,看守陵区的房子也被守陵员出租给一户来自南方的人家。傅永魁甚至隐约觉得近年来永裕陵的石刻雕像又丢了头。永裕陵附近烟囱林立,污水也流到了石刻雕像的脚下,而整个陵区则处在一个大坑之中。陪葬后妃等六人,现存四冢。

宋代广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