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老年人恋老图片:闲聊明清民窑瓷器的胎质(明早期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8:20:30

石鉴斋

http://shijianzhai.blog.tianya.cn [RSS订阅]个人信息
石鉴斋主人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 TA的微博
  • TA的帖子
  • TA的相册
  • TA的博客
博客统计总访问量:115512
今日访问:44
开博时间:2007-11-27
博文分类
  • 全部博文(77)
  • 陶瓷收藏 (27)
  • 曲踪 (9)
  • 歌词 (2)
  • 近体 (13)
  • 古风 (4)
  • 陶瓷鉴定问答 (3)
  • 词令 (5)
  • 对联 (1)
  • 收藏生活 (2)
  • 书画 (4)
  • 养狗日志 (4)
日志存档2011年
  • 10月(1)
  • 06月(4)
  • 05月(1)
  • 01月(2)
2010年
  • 12月(2)
  • 10月(2)
  • 08月(2)
  • 06月(1)
2009年
  • 11月(1)
  • 10月(1)
  • 08月(2)
  • 07月(1)
  • 06月(1)
2008年
  • 11月(2)
  • 10月(1)
  • 08月(1)
  • 07月(4)
  • 06月(3)
  • 05月(6)
  • 04月(6)
  • 03月(4)
  • 01月(4)
2007年
  • 12月(18)
  • 11月(7)
博文正文

闲聊明清民窑瓷器的胎质(明早期部分)

作者:石鉴斋主人   2008-07-24 15:29 星期四 晴  
  
  胎质的鉴定在古陶瓷的鉴定——尤其是明清瓷器的鉴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甚至有的老玩家似乎每看器必先看底。虽然各种教科书上对于明清瓷器的胎质也讲过不少,但我觉得大部分相关书籍有两点明显的不足,一是对于官窑讲的多,对于民窑讲的少;一是讲解不够贴切。读这些书籍,必须有相当的鉴定水平之后才能读的懂、读的透,而对于大多数以之为入门教材的新手而言,往往下了功夫,还是如堕五里雾中。

  
  虽然我并没有能力把胎质的问题说清楚,但玩瓷多年的一点点小小的心得,还是想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此外,我在这里做一点编辑和类比的工作,可以给瓷友们的继续研究做个工作底稿,我下面的文字也尤其注重给予新手切实的帮助。

  
  在讨论明早期瓷器胎质之前,让我们一起先看看元代瓷器的胎质特征:

  
  元代瓷器,以元青花为代表,把瓷器制造的重点放在釉色、发色与画工上,对于胎质,原则上不求精也无法精益求精,所以我们见到的元代瓷器,其胎多杂质,淘洗不洁净,火石红时而浓重时而浅淡。修足方法单一,共性大于个性(这和明清两朝各色各样的修足完全不同),无论是青花、釉里红、枢府釉还是青白瓷常常用同一种修足方法:
  
  
  

  图0-01 元枢府底足(资料来源:景德镇考古发掘)

  
  

  图0-02 元青花底足(资料来源:景德镇考古发掘)

  
  

  图0-03 元青花大盘横断面的胎质(资料来源:景德镇考古发掘)

  
  
  

  图0-04 元青花大盘底足的胎质(资料来源:景德镇考古发掘)

  
  

  图0-05 元青花大罐底。胎质较为细腻,无火石红。
  (资料来源:上海博物馆)

  
  

  图0-06 元青花大罐沙底。火石红浓重。胎质较图1-05粗糙,明显含有杂质过多。(资料来源:上海博物馆)

  
  

  图0-07元龙泉。同时期景德镇以外窑业的产品,火石红浓重也是常见的现象,但其胎质都没有景德镇的洁白细腻。胎釉结合部位可以清楚的看出,较景德镇瓷器施釉厚的多。
  (资料来源:浙江博物馆)

  
  

  图0-08 元末明初青花杯之沙底。其特征明显介于元明两代胎质之间。(资料来源:北京出土,石鉴斋藏)

  

  一、 明早期民窑瓷器的胎质
  

  明代早期(包括明洪武、建文、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的瓷器烧造直接继承了元代,而且由于洪武时期,大势初定,百废待兴而瓷器烧造质量呈现下降的现象。官窑如此,民窑更甚。

  
  

  图1-01 明洪武官窑青花大盘底足的胎质
  (资料来源:景德镇御窑厂考古发掘)

  
  

  图1-02 明洪武民窑青花大碗底足。胎质粗松,杂志过多,修足不规整。与同时期官窑制品有明显的质量差别。与图0-08有继承关系。
  (资料来源:北京出土,石鉴斋藏)

  
  

  图1-03 明洪武官窑釉里红残片之底足。胎质细腻,修足明显带有元代遗风。火石红不明显。(资料来源:北京出土,石鉴斋藏)

  
  

  图1-04 明洪武民窑青花红残片。胎质较白,杂质多,气空多,火石红明显。(资料来源:北京出土,石鉴斋藏)

  
  

  图1-05 明永乐官窑青花大盘底足。胎质一下子变的细腻洁白起来,手感极为细腻。前辈鉴赏家孙嬴洲描述为“如婴儿屁股”。说明到了永乐时期,瓷器烧造的水平大幅提高。官窑的进步直接带动了民窑瓷器质量的提高。(资料来源:景德镇御窑厂考古发掘)

  
  

  图1-06 明永乐民窑青花碗之底足。仍有洪武沙底之余绪,糊米底开始出现。(资料来源:北京出土,石鉴斋藏)

  
  

  图1-07 明永乐民窑青花福字纹碗之底足。可以看出越来越细腻。胎质表面可以看到隐隐的油性的特征。透过土沁可以看出,其洁白度也比较高了。(资料来源:北京出土,石鉴斋藏)

  
  

  图1-08 明永乐民窑青花云气纹小杯之底足。可以看出民窑进步越来越大,几乎可与官窑媲美。也是因为有了这样好的胎质,才烧出了很多精美的永乐瓷器,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永乐甜白。所有永乐甜白瓷器的胎质都和这个是类似的。(资料来源:北京出土,石鉴斋藏)

  
  

  图1-09 明宣德官窑青花大盘底足。胎质细腻洁白,手感极为细腻。也如“婴儿屁股”般光滑。宣德瓷器与永乐瓷器向来有“永宣不分”之说,但就其胎质而言,宣德的胎质淘练更为艰致,密度要大于永乐时期,所以同样的东西永乐瓷器显得轻一些,宣德瓷器显得重一些。此外,永乐官窑很少写款,宣德则多写款识。
  (资料来源:景德镇御窑厂考古发掘)

  
  

  图1-10 明宣德民窑青花碗之底足。永宣时期,民窑发展迅速,观察此碗,胎质较为洁白,修足规整,胎釉一线可看出油润的感觉。(资料来源:北京出土,石鉴斋藏)

  
  

  图1-11 明正统官窑青花大缸残片横断面。大缸的烧造,其胎质虽然不可以与小件瓷比较。但透过土沁,仍能看到其胎质较为洁白的特征。其他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官窑资料缺乏。
  (资料来源:景德镇御窑厂考古发掘)

  
  

  图1-12 明正统民窑青花碗之底足。
  (资料来源:北京出土,石鉴斋藏)

  
  

  图1-13 明天顺民窑青花碗之底足。空白期三朝,正统和景泰的瓷器特征更加接近宣德,天顺的特征更加接近成化。但其胎质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胎釉结合一线,都显示出釉质肥厚、胎质油润的特征。越是小件,此种特征越是明显。
  (资料来源:北京出土,石鉴斋藏)

  
  小结:

  
  明早期民窑的胎质,总的特点是:淘洗不精练,杂质较多,洁白度还不够好。

  在洪武一朝,民窑与官窑的胎质相差比较大,到了永乐宣德时期,民窑中精细之作与官窑的差距逐渐缩小。当然,民窑的表现情况十分复杂,不会象官窑那样呈现更多的共性,但其中上佳者不输于官窑。

  
  正统、景泰与天顺无官窑烧造(或曰很少,且不落款)。所以民窑的胎质没有了看齐的目标,加之社会动乱,所以品质下滑。

  
  观察这时期的底足,以常见的圆器(盘、碗)为例:修足多草率,不会出现溜圆光润的修足,胎釉结合部位的釉水都呈现十分肥厚的特征,底釉与面釉有强烈的色差,当是为了降低成本所用不同釉料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