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鸟优惠券nnaaw:毛泽东的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7:26:17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著名诗人,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大家。
从少年时代起,毛主席就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天天坚持摹帖临习,在长沙师范学习时毛笔字就颇有名气了。那时,他由魏碑唐楷入手,反复苦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代表们的文化程度都很高,有的还是教授、学者,但大家一致推选年轻的毛泽东担任大会记录,就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得到与会者公认。在以后的战争年代里,他仍坚持见缝插针,苦练书法。到了延安以后,他常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临习和研究晋唐小楷和草书,那时,他的书法已显示出用笔恣肆、大气磅礴的风格,具有了“毛体书法”的特色。解放后,他着重在行书和草书上下功夫,他博览群帖,特别对王羲之父子和孙过庭、怀素、黄庭坚等名家墨迹和书风,认真进行对比、揣摩和研究,进入了百家之长熔于一炉的境界。他师古而不泥古,法前人而寓新意,不断推陈出新,创造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毛主席的书法更加苍劲老辣、章法、结体和枯笔的运用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毛主席的书法艺术有三个坚实的支撑点:一是创新精神,二是天纵自然,三是豪雄之气。他对传统书法,钻得深,吃得透,心追手摹,独悟天机,吸取精华,自成机杼。他对自己的书法,也不断地改进和扬弃,力争求新求变,终生不疲。他非常珍惜延绵数千年的中国书法艺术遗产,如大量的历史碑帖、石刻等。他善于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环境中,去寻找艺术进步和创新的源泉。他的书法是从中国书法深厚的传统中走出来的,也是从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浪涛中锤炼出来的。毛泽东以他晚年的草书成就,摘取了中国书法王国里的皇冠。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的书风开始形成,到六十年代走向巅峰,铸造了他书法艺术的核心———丰富多彩的线条。毛主席的书法,不论是实用性书法部分(如题字、题词、书信等),还是观赏性书法部分(如赠诗、写词、抄诗等),雄浑豪放是他书法整体气氛的主线。这条主线,尤其是进入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就显得更加清楚了。他的书法章法布局协调,气韵生动。他的书法作品的署款题名,雄放大气,顶天立地。他的行书,柔韧清秀,潇洒险峻。他的行草作品,在用笔、布局乃至表达感情等诸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成功。他的草书书写迅疾,挥洒自如,笔势飞动,大气磅礴。他的草书以“情”胜,以“章法”胜,以“气势”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数千年来,中国书法艺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书体。井涌现出了许多独步书坛、自成流派的书法艺术大师,毛泽东即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毛泽东一生里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无论是军旅倥惚之中,还是陕北窑洞的灯光之下,直到他进城坐定菊香书屋之后,他那只笔耕耘不止,流淌出俊逸潇洒而又豪气的墨迹, 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毛泽东书法艺术他初练魏碑,酷爱王羲之、王献之之风格,后深得张旭、怀素狂草之神韵,汪洋恣肆,任意挥洒,独具豪情奔放之个性。尤其是草书,傲然不群,自成一体,用“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来形容毛泽东的书法恰如其份。

毛泽东在风华正茂的学子时即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年轻的时候起,毛泽东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他常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字字写得很有功 力,尤以草书为精妙。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毛泽东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有开拓,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这个年轻人确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现在还保留着的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写的一篇作文的手迹,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呵成,笔笔遒劲。

毛泽东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变化,这和笔有关系。新笔写的字笔锋更明显更突出。但主要还是他的功力和字体有变化。要观察毛泽东字体的变化,除从总体上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他的签名。1943年以前“毛泽东”的“毛”字一般都是从上面下来,再这么一转,一笔写成。1943年以后,“毛”字写成四笔,先点三点,然后再竖弯勾。到1948年、1949年,又变了,从1948年2月他修改中央一个文件时写的几封信到1949年9月给宋庆龄或任弼时的信,“毛泽东”三个字中,“毛”字变化不大,“泽东”二字变化则很大。
50年代以后,毛泽东的字变得非常之好看,这和他那时的练字有关系。
进城以后,毛泽东的工作虽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当时中办秘书室的陈秉忱就专门为毛泽东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收有各种碑帖数百部。50年代毛泽东休息时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来次。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且多为草书。毛泽东的书法最好的时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有一位朋友对我说,看毛泽东手迹是一种享受,看过后还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启发。毛泽东成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现代书法家。

在中国书法中,毛泽东最喜爱的是草书。而在草书中,毛泽东又最喜欢怀素。 1961年10月27日,毛泽东要看怀素《自叙帖》,要工作人民把怀素的所有字贴都放在他那里。于是,工作人员就在北京和外地买来很多字贴,包括一批套贴如《三希堂》、《昭和法贴大系》(日本影印),都放在他的会客室里,摆满三四个书架,连他卧室的茶几上、床铺上、办公桌上,也放有书帖,以便他随时欣赏。毛泽东对怀素的《自叙贴》、《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爱不释手,他观赏揣摩,兴致盎然,反复临写、反复品味、反复琢磨,时而凝目视其神韵,时而掩卷摹其法度。1974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毛泽东在书房里接见了他。亲切交谈之后,还特地赠送给他一本自己喜爱的《怀素自叙帖真迹》,大平正芳十分高兴。
很好的帖子,精华鼓励一下,继续加油
————上帝不哭
[ 这个贴子最后由上帝不哭在2007-10-7 15:55:22编辑过 ]


大路朝天,
我走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