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众城市之光:名人谈读书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31:51

名人谈读书方法

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以下选择现代名人读书方法6例,介绍如下:

鲁迅的“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华罗庚的“厚薄”法: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白寿彝的“研读”法: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名人读书法

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

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

徐特立的“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为我的。”

陶铸的“细嚼慢咽法”:“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谢觉哉的“挤钻法”:“没有时间,挤;学不进去,钻。”

邓拓的“积累法”:“古今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巴金的“苦学法”:“苦学能够战胜一切。学问的宫殿不分贫富都可以进去。”

赵树理的“淘金法”:“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华罗庚的“厚薄法”:“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

冰心的“创新法”:“读书恨与古人同。”

李准的“先浓后淡法”:“先浓后淡更有味。”

李政道的“杂七杂八法”:“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比较活跃。”

陈善的“出入法”:“既能够钻进去,又能跳出来。”

鲁迅读书,弥漫开放,精骛八极,而善于收束聚集。他对中外典籍的精神、心境、情趣之领略重于资料的积累。观其钞古碑,可知心情之郁积;观其日记购书单,于美术史之覃思精研,开掘之深,涉足之广,即令专业美术史家,也当咋舌敛手。他的知识藤蔓构架迁延广大,思想之停蓄因此稳当厚重。那的确是一种弥漫,不是扬琴的颗粒状,不是提琴的收束,而是像手风琴一样的弥漫。

钱钟书读书,精锐挺进,浩瀚渊深。量大如重峦叠嶂,山高水长。其气势如鹰击长空,纵横裕如,略无阻碍;其全面性如综合部队,兵种齐全,方法现代,周密而充满活力。他是错位文化的整形大师,是五千年文明史的刑侦大师。先生旧学邃密,新知深沉,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然而,即令美国国会图书馆那样的藏书量,也“居然有那么多钱教授不要看的书”(董桥语),可知读书选择的必要和重要。

董桥读书法,则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穿插自如,干练迅捷,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及斩获。读书在彼,如攻城略地,速战速决,而建设(抽绎、概括)还要超过攻略。推敲其读书法,但见选择高明,如闻金石声,显系注重知识之再生能力;绿意盎然,大有四季常开,花香不败的意蕴。是一种“荡漾着优越感”的读书法。

李敖读书姿态罕见之开放,如一硕大公园,推倒围墙,吸纳周遭风光,而自有一中心。其于知识信息、资料之吸收,则不论王子与贫儿、芝兰与败草、琥珀珠钻与牛溲马勃,俱兼收并蓄,来者不拒。他以写代读,读写一体,资料海堆山垒,然见解每为过剩信息所掩,识之者,初则惊奇,继之也难免乏味。虽然,其食量亦如拉伯雷《巨人传》一流人物,仍称别开生面。

温家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

  王蒙:读书是一种风度,读书要趁早,要超前读书,多读经典。

  于丹:今天是一个图书爆炸的时代,但是我们读书的心越来越不静了,我们读书的行为可以说有点急功近利了。人的阅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用的阅读,一种是无用的,一种是为知识的阅读,另外一种是为生命的阅读。有用的阅读提供了我们一些生存的底线,这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阅读的全部。

  张炜:当时间静静流淌到我们身处的网络时代,“点一盏青灯读书”的场景似乎越来越少,但是读书,却依然是防止我们精神腐朽的一个重要渠道,书会给我们力量,书也会给我们提供仰望星空的理由。

  朱永新:让阅读成为中国人的日常习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

  陈丹青:在欧洲国家和日本几乎一半人都在看书,不是看报纸,就是看书,每个人手里一本书,像课堂上一样,我相信中国读书的人还是非常多的,但阅读人口比例让人沮丧。

  梁文道:与香港相比,内地这边的阅读氛围不算太糟,香港很糟糕,你搭地铁,如果拿着本书看,别人会觉得你怎么那么怪,为什么会看书。你可以在地铁里看东西,但必须是跟生意有关的事情,这是香港很让人悲哀的地方。

  吴怀尧:别只盯着作家口袋,全民阅读作家就富了。(本报记者)

名人谈读书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1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唐)

14.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5.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7.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时!---颜真卿(唐书画家)<劝学>

1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劝学篇>

2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2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24.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5.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26.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27.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张心斋(清)

28. 双目时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

2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2.路漫漫其道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3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3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9.案头书要少,心头书要多。---古人云

40.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41.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威尔逊

42.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43.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44.一本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45.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知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46. 常感读一本心爱之书,书中人会伸手与你相握,彼此莫逆于心,真有上接古人,远交海外的快乐。

47.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48. 一个爱读书的人,他毕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王蒙——读书与人生互相发现

       与读书万卷,倒背如流的专家相比,我只能算是不学无术。

       读书不是我的长项,聊以自慰的是我读书能消化,读书能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我常说读书的快乐在于从中发现人生,而人生的快乐之一是从中发现了书卷。

        读书与人生是互相发现,互相证明,互相补充。

        所以,第一我喜欢读经典,因为经典百读不厌,时有新发现,如读《老子》,如读《红楼梦》,如读《唐诗》,如读康德或者黑格尔。

         我还特别重视工具书与百科全书,各种大词典我都有。

        我喜欢读自己不完全能读懂的书,例如英语书,能懂百分之五十我就可以拿起来读,因为它是挑战,也是刺激,一定读有所获。例如今年就读了多丽斯·莱辛英文原著。

        我喜欢杂志,特别是非文学杂志,我的知识面太窄了需要扩充。

        我浏览一下现今青年的书,白领,小资,明星,叛逆,粗犷,都接触一下。

       有些怪人的书我也看,例如湖南的学过哲学、作过拍卖、服过刑的浮石的小说《青瓷》与《红袖》,并希望他能逐渐提升格调。

        我还读了王海的《天堂》,他写的陕西农村,令我笑破肚皮。

 

 

张汝伦——启人心智的书最值得读

       中国人习惯把知识分子叫做读书人,读书人就要读书,不读书就不是读书人。但是,一个成天只看武侠小说和连环画的人,一般人们也不会称他们是读书人。可见,传统并不认为只要读书(不管什么书)就是读书人,而是对读书人所读之书,心照不宣地有所认定。这种不言而喻的认定体现了一个社会和民族健全的良知和心智。然而,当印书出书与商业利润结合在一起时,传统的标准就难以为继了。不过,个人还是可以坚持自己读书的要求与爱好。

       在我看来,最值得读的书是启人心智的书,即能破除心中的种种偏见和误解的书,能打开一个新的精神领域或精神世界的书。人最容易被自己头脑中种种错误的思想、认知和成见所蒙蔽,因而无法看清真理,反而固执地拒绝接受真理。最好的书就是能破除人心执迷与魔障的书,也就是能解放思想的书。“解放思想”说起来很痛快,可实际上不容易。启人心智的书是让人于无疑处有疑的书,是让人觉今是而昨非的书,是让人恍然大悟的书,是让人深思不已的书。这样的书,一定不会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之书,而是体大思精、远见卓识的原创著作。这样的书,一定不是文人舞弄风雅或小资红男绿女之书,而是关怀人类和文明命运的忧患之书。这样的书,也一定不会是十分好读的书,好读的书多数比较浅薄。启人心智的书要能破我们心中的迷障,一定是初看会觉得不容易理解或不好接受。但我们想都不用想就能接受的东西往往是我们心中已有的东西,就谈不上启人心智了。

       我还喜欢看用心,而不仅仅是用头脑写的书。尼采说他喜欢看用血写的书,大概也是指灌注了作者生命之书吧。就像哲学一样,有的哲学后面有哲学家那个人,有的哲学后面则没有。现在很多书只有所谓客观知识,却没有作者本人对知识的体贴和融通。作者仅仅是用头脑在写书,而没有同时也在用心在写书。不知怎的,我对这样的书总提不起兴趣。也许人们会笑我不知学问为何物。不过依我浅见,司马迁的《史记》、闻一多的《唐诗杂论》、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大概还是可以算是有学问的。

 

周国平——好书使人精神发生变化

       我心目中的好书有以下特点:

       一、读了以后,会使我产生强烈的冲动,自己也想写点什么,哪怕所写的东西表面上与这本书似乎毫无关系。它给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二、一本好书会唤醒我的血缘本能,使我辨认出我的家族渊源。书籍世界里是存在亲族谱系的,同谱系中的佼佼者既让我引以自豪,也刺激起了我的竞争欲望,使我也想为家族争光。

       三、遥远谱系中的好书不会使我产生仿效和竞争的欲望,但会使我感到欣赏的愉悦,就像欣赏一种陌生的异国风光。

       四、有分量的好书往往使人的精神发生变化,在多数情况下是继续生长,变得茁壮和丰盈,在少数情况下是摧毁然后重建。

       五、卡尔维诺列举经典作品的特征,有两点最为精辟: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可以用这两个尺度来鉴定那些最好的好书,即伟大的书。

 

朱文颖——读别人不如读自己

       关于好书,首要的条件我认为是陌生感。我用下面几句话来进行解释——“只有阅读时他才是幸福的,当他写作他更为幸福;他最幸福的时刻则是当他读到他从不知道的某些事物的时候。”

       从一本书里读到了从不知道的东西,这基本上就是好书的前提了。因为这几乎也是阅读的最本质的原因(去除娱乐化的阅读)。

       有些书是与黑暗有关的。它描绘了小到人性深处、大到世界万物中极端的、匪夷所思的事物与情感。就像杜拉斯说过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写作就是黑夜,必须经过黑夜。如果说写作是发现与记录生命,那么阅读就是对于生命的一种启示。读这样的书,就像你好好的活着,却真实无比地去地狱里走了一遭。

       还有些书里有温和的阳光普照大地,有一刹那刺目的光,还有最终没有忍住的眼泪。如果说,有一种写作就是——“生活感动了你,然后你再去感动他人。”那么,这种阅读就是人被一种虚拟的美好世界感动的过程。

        最近我更偏爱纪实与偏近纪实的文本。以色列作家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更早一些的“犹太文化丛书”,以及《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它们是大题目,但也是人类漫长生命痕迹中细小而边缘的部分,就像蜗牛缓缓爬过时留下的闪光液体。

      当然啦,再讲一句大白话,最好的书就是你自己,就是生命,就是生活,就是每一颗独一无二的心灵。所以对于这样的话——“当一个艺术家能够直接阅读,并直接表达自己心灵的时候,他就是上帝。不能浪费在前贤阅读上帝后的手抄本上,读别人不如读自己。艺术家的全部智慧在于寻找自己。找到了自己就等于找到了上帝。”我举双手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