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嘉陵区政务服务:《意识的限度》读书笔记(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3:27:29
意识的限度》读书笔记(一)“过去的现在是回忆。 现在的现在是眼下。 未来的现在是期待。” —— 恩斯特·波佩尔

意识的限度:关于时间与意识的新见解》的作者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恩斯特·波佩尔,他的研究涉及到从心理学到神经科学,从视知觉到时间知觉的广泛范围,并且在实验基础上开创了“时间的认知理论”。

本书已被翻译成德文、英文、法文、伊朗文、中文等 7 个语言版本,中译版 32 开大小不超过 200 页的内容(翻译的相当的糟糕),虽说“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是在飞机上花仅仅几个小时可是看不完的。这是一本偏心理学、神经学的书,但其中一些观点对设计工作者很有帮助,这也是我写此读书笔记的原因。

(一)阅读习惯

当问起人们阅读习惯(读书或 Web 页面上的文章)如何,大部分人的回答是:视线匀速的从每一行的起始移到每一行的结束,然后跳到下一行的开头。而事实上眼球是跳跃式移动的,尽管主观感觉上自己的视线在连续性的移动。书中的例子:阅读弗洛伊德的文章时,每行字需要 6-7 个注视期(每个注视期约 0.2-0.3 秒),阅读康德的文章时,每行字需要 10-12 个注视期。而主观感觉上,仍然觉得是视线匀速扫过一行一行文字。注视期的长短有限制,至少需要 0.2 秒,不可能仅在 0.1 秒内就把视线移到下一个注视点上。这是由脑的工作特点决定的。

(二)同时性框限、顺序和反应时间

当客观上同时给左耳和右耳一毫秒时长的声觉刺激时,并不是两只耳朵听到两声“嗒嗒”,而是只有“嗒”一声,但是并非来自脑袋正中央,而是偏左,由于大脑左半球在处理信息的时间特征上占优势。当这个客观上同时,改为客观上间隔 2 毫秒时,非同时性的感觉便产生了。这被称之为非同时性阈值,因人而异,听觉一般为 2-5 毫秒,触觉和视觉要更长(约 10 毫秒和 20 毫秒)。

如果要分辨出两个“嗒嗒”声哪个再先哪个再后,则要将间隔加大到 30-40 毫秒。在区分顺序上,触觉和视觉与听觉是相同的,都是 30-40 毫秒。所以对于事件的认可有一个最低时间限度——30-40毫秒,也就是说人们在 1 秒钟内,最多接受 25-35 个事件。

听觉反应比视觉反应迅速的多,通常要快 40 毫秒。这个 40 毫秒对于 180 km/s 的汽车来说,相当于 2 米的行驶距离,那么在紧急刹车的情况下,要相信听觉反应。比如乒乓球和壁球运动,富有经验的球手往往具有根据声音判断球运行轨迹的能力。通过实验证明他们具有超人的听觉反应。

对于需要判断选择的反应来说,要比简单反应长 70 毫秒。也就是说抉择所需要的时间为 70 毫秒(真正做出抉择,需要多 30 毫秒的简单反应时间,即总共 0.1 秒)。

时间顺序的建立依靠脑内神经细胞的振荡行为,一旦出错,则会发生将“一逗就笑”念成“一笑就逗”这样的换位错误。

(三)意识的时间限度——“现在”

通过实验发现,任一个意识内容都只能最多保持 3 秒钟,而且在这个时间内只能由一个意识内容存在。只有在大约 3 秒钟的时间范围之内,信息才能被理解为一个整体单元。3 秒钟是一个时间上限,主观上的“现在”不是无限长的。但是这个时限因人而异,有人是 2 秒,有人是 4 秒。平均上讲大约为 3 秒钟。

我们说的话也会被组织成一个个知觉单元,每一个话语单元平均也大约为 3 秒钟,相邻的话语单元之间都有一个短暂的停顿。东西方语言同样存在这个 3 秒钟的基本节律。即使针对儿童来说,这也成立。

这是一种适合全人类的普遍规律。在文学艺术领域内也存在,通过调查,在所有的语种中,都存在着 3 秒钟一行诗的明显倾向,诗歌中以 3 秒钟为一个单元的现象是见于所有语种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书写的诗行长度并不一定相应于朗读的诗句单元。

(四)持续的时间——厌倦的产生

当我们觉得厌倦时,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当我们兴致勃勃时,时间却像在飞。在感兴趣的情况下,重要的是体验到了什么,而不是怎么体验到的,因此这个“怎么”并不进入意识。只有在厌倦的时侯,“怎么”才会成为意识的内容。

当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获得的新信息比所期待的要少时,我们就会嫌时间过得太慢,相反就会觉得时间似乎一晃而过。而对回忆的时间印象恰好相反。如果我们以所经历的来判断生命的长度,那么有可能一个 40 岁的人活得比一个 80 岁的人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