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讲堂周燕:台湾政党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0:21:49
选择分类范围:


标签:台湾政党民进党
回答:3   浏览:3880   提问时间:2006-09-17 14:48
民进党是如何形成的?
共0条评论...
相关资料:血染的台湾美丽岛事件.doc
更多资料>>
最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是目前中华民国(台湾)国会第二大党、现执政党,主张台湾本土化及台湾独立。现在的民进党是倾向台独的泛绿联盟的主要政党。
历史
[编辑]
党外时期
194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后对台湾施行高压统治,当时的主流社会、媒体都为中国国民党所控制,但依然有部分所谓党外人士争取民主与自由。党外声势逐渐发展壮大,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可以说是党外运动的高潮,施明德、黄信介等多人因此入狱。
1980年代,这股党外实力逐渐组合、统一,并最终在1986年9月28日由132名与会的党外后援会在台北圆山饭店宣布组建民主进步党。
[编辑]
在野党时期
1986年组党后的民进党参加第一次的立委与国代选举,总得票率都在20%以上。此后民进党也发动了多次街头游行活动,争取当局解除戒严、争取民代直选与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调整。初期的民进党虽视自己为台湾的本土政党,将国民党政府称为外来政权,但主要的政见还是争取民主自由,让人民有更多的参政、议政权。在此时,民进党主要通过发动游行、街头抗争等与政府斗争,非支持者称民进党是“街头党”。民进党成立之初并未得到国民党的承认,但仍然于同年11月10日拒绝国民党的要求,如期举行第一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选出江鹏坚为创党主席。民进党创党党纲中明定:台湾的前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通、公正、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标举出台湾住民自决的主张。
1987年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令,解除报禁、党禁,民进党继续参与台湾政治,要求总统直选。民进党通过了“四个如果”的决议文,称只有在国民党出卖台湾人民利益、中共统一台湾等四个条件成为现实时,民进党才会支持台湾独立。1989年的台湾县市长与立委选举中,民进党的支持率持续上升。
1991年民进党于第五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台独党纲,党纲第一条便宣布民进党的基本主张是“通过以住民自决的方式,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首次将台独的主张提升到党的主要目标,标志着民进党正式成为支持台独的本土政党。
1992年的立委选举中,民进党得票率达33%,次年的县市长选举的得票率已经达到44%。1994年在台北市长的选战当中,民进党推出高民意支持的立法委员陈水扁以“快乐 希望 陈水扁”为主轴与新党赵少康、寻求连任的中国国民党黄大洲竞选,并最后赢得胜选,选举后虽传出弃保效应,但陈水扁当选首都市长显示民进党已经能够借由国民党的分裂而与其相互抗衡。
1995年5月施明德担任党主席后,积极为民进党过去的反对暴力形象做转型,同年9月,在美国表示“民进党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并在1995年12月14日民进党与新党在“大和解”前提下接触会谈,而许信良也提出“大胆西进”的前瞻主张,两位党主席对于民进党的路线有著不同的思维,但始终无法成为党内主流意识。1996年是中华民国总统首次直接选举,民进党推选早期的台独宣导者彭明敏参选,但因中国国民党候选人李登辉散发出的魅力及对于本省籍选民的强大号召力而惨败。此次选举失败,导致党主席施明德辞去党主席职务以示负责。但在地方上,民进党的势力依然强劲。
1997年的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赢得了全台12个县市的执政权,首次超过国民党的县市长席次,“绿色执政”下的人口占全台总人口的71.59%,民进党“以地方包围中央”的选举路线于焉产生。1998年的台北、高雄直辖市市长选举,在台北市市长选战中,施政满意度高达7成,被外界甚为看好有机会连任的市长陈水扁,败给了形象清新的马英九,失去了台北市的执政权。一般认为,马英九胜选的原因,除了马英九个人的魅力之外,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总统李登辉拉起马英九的手,喊出“新台湾人”,使其民调大涨,夺得最后胜选;此外,陈水扁“急就章”的废公娼政策,由于毫无配套措施来保障公娼的生存权,引起公娼的强烈抗议,选民普遍同情公娼,因此投票给马英九来抵制陈水扁。但在高雄市长选战中,不被外界看好的谢长廷却因对手寻求连任的时任高雄市市长吴敦义选举策略(在电视广告中邀请白冰冰控诉为白晓燕命案嫌犯担任辩护律师的谢长廷“不是人”)引发民众反感而意外地以些微差距胜选,台湾南部县市全面由民进党执政的绿色执政版图情势首次出现。
1999年为因应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民进党基本政策作了重大改变,通过重要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承认台湾已是独立的国家,国号就是“中华民国”,争取更多的中间选民认同。并在随后推选落选的前台北市长陈水扁与美丽岛事件参与人、时任桃园县县长的吕秀莲参选正副总统选举,选战过程原本不被外界看好,但由于发生兴票案,使得宋楚瑜支持度跌至谷底,在由邱义仁、张俊雄、吴乃仁为首的民进党竞选团队的操盘下加上陈水扁提出的新中间路线以及李远哲以“相信改革的力量”支持陈水扁,获得许多的中立选民支持,最后与宋楚瑜以2.5%差距胜选,实现中华民国历史上的首次借由民主政党轮替。
[编辑]
执政党时期
民进党执政之初经验不足,加上在野党的杯葛,以及国际经济衰退,使得执政初期面临多次政治危机,
在政治上:由于新政府刚成立3个月不到,即发生“八掌溪事件”,在“八掌溪事件”中,由于行政部门的反应缓慢,导致了四名工人的死亡。而“核四风波”民进党执政前始终主张“非核家园”的理念,上台后民进党立即宣布停建正在建设中的核四,引发政治风波,在野的国民党立委甚至发动连署罢免陈水扁,民进党最终妥协,复建核四,“核四风波”也导致了民进党的前主席林义雄发动“反核四”的游行。经济上:国际经济衰退外以及新政府成立的政局尚未安定,使得台湾经济衰退,失业率攀高破5%,台湾的股市由上万点(10393)的指数一路跌至最低3411点,但民进党也认为,经济上市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并且立法院由于泛蓝过半数关系,不断杯葛行政部门的许多改革的议案,形成朝小野大、两院对立的情况。
尽管面临重重危机,民进党还是获得了2001年立委与县市长选举的胜利,而从2002年新科立委就职后,台湾政治局面形成了“泛绿”与“泛蓝”两大势力,民进党首次成为国会的第一大党与另一“泛绿”政党台湾团结联盟一起,基本上能够控制国会,然而立法院的多数席次直至目前仍然由泛蓝政党掌握。
由于总统府与党中央双方经常立场不同调的关系,陈水扁于2002年7月14日接任民进党党主席,引来了一阵批评声浪,认为是违背了建党之初反民进党时提出的理念:党、政、军的分离,并批评成为陈水扁的“一言堂”,对于外界诸多的质疑,民进党解释这是“党政同步”并非“党国不分”。
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期间,泛蓝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整合成功,形成2000年无法出现的“连宋配”,而民进党依旧以“水莲配”寻求连任。民进党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十分成功的,再加上陈水扁2003年10月过境美国出席多个公开场合,宣扬其在外交上的成就,使陈吕与连宋的民调差距从2003年3月最高时的15%左右已经缩小到3%的误差范围以内,总统府秘书长邱义仁形容这次选举将会是“割喉战”,绿军仅差40万票。不过也有人评论,民调数位拉近主要并不是由于民进党的支持度上升(泛绿的支持度始终维持在30%到40%之间),而是由于泛蓝的支持度不断下滑,很多选民从原先的支持泛蓝改为不表态。此次选战空前激烈,泛绿与泛蓝支持者立场十分鲜明,泛绿政营再2003年2月28日由民进党发动228牵手护台湾大游行民调支持度来到最高点,但在最后投票之前一周,由通缉潜逃海外的前东帝士集团董事长陈由豪,爆出政治献金与“大老说”,牵扯出立委沈富雄,在最后倒数48小时的投票中,沈富雄召开记者会以“三个可能”和“四个可能”试图化解危机。(在2006年5月29日,沈富雄终于公开承认陈由豪确实曾去见过陈水扁之妻吴淑珍。)而在2004年3月19日最后倒数24小时,又再度戏剧性的发生了319枪击案,2004年3月20日民进党的“水莲配”以不到三万票的0.22%些微差距连任成功。(详细请参阅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三一九枪击事件条目)
2004年年底的立法委员选举中,陈水扁挟著2004总统大选期间过半的选票实力,订出101席国会过半数的目标,并一连抛出制定“台湾新宪法”“军购案”等议题,但最后虽然在立法院席次由87席变为89席,增加2席,但无达到目标,承认败选而请辞民进党主席职务,其职务由立法院总召柯建铭暂时代理主席,1月27日由总统府秘书长苏贞昌正式接任。
立委败选后,总统府与民进党中央开始考虑和解可能性,2005年2月高雄市长谢长廷,升任行政院院长,并提出“和解共生”的诉求。2005年2月24日,“扁宋会”于台北宾馆登场,陈水扁总统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经过近两小时会谈后,就“两岸和平、国防安全、族群和谐”确立十点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将以“中华民国为最大公约数”。“扁宋会”为政党和解迈向了一大步,但在日后却引发了诸多的危机,顷向独派的台独大老、台联党与前总统李登辉一路反弹声浪让民进党备受严重的压力;亲民党在国会上似乎与党中央没有与民进党和解的同调,也埋下党员出走、重返国民党等泡沫化的危机。
2005年5月14日,首次举行也是末代的“任务型国代选举”,投票率低落,但民进党得票率创新高,成为短暂过半的“任务型国大”第一大党,并与中国国民党在阳明山中山楼联手主导宪法条文修正。
2005年7月,爆发高雄捷运泰劳暴动事件,导致劳委会主委陈菊、高雄市代理市长陈其迈自请下台,之后陆续意外牵扯出高雄捷运外劳弊案,涉及总统府副秘书长陈哲男涉嫌官商勾结弊端。
2005年年底的2005年中华民国三合一选举,由于民进党中央高层的弊案接连不断,再加上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人气光环下,严重冲击民进党选情,在2005年12月3日,投票结果,民进党在全台湾执政版图萎缩至南部六县市,长年执政的台北县、宜兰县也失守,是民进党创党以来最大惨败,国民党为首的泛蓝阵营在17个县市获胜,苏贞昌辞去民进党党主席。2005年12月7日,民进党中常会没有以传统的由总召暂任方式,推举决定由副总统吕秀莲代理党主席,但吕秀莲以“任代主席只是在替总统看守党中央”来揶揄总统陈水扁,引起陈水扁不满,2005年12月12日,她宣布请辞民进党代理主席,但12月14日又接受党的挽留,答应留任至2006年1月的党主席选举,2006年1月15日,游锡堃当选党主席并于1月26日就职,1月24日前主席林义雄退出民进党。由于高雄市接连发生弊案以及选举失败阴霾下,诉求“和解共生”的谢长廷以“坚持理念,分担责任”请辞行政院长,1月25日由苏贞昌接任行政院长。
[编辑]
执政时期的台湾国际评比
民进党近来领导下的台湾,取得国际评比组织相当的肯定。德国最新公布转型中国家2006年排名(Bertelsmann Transformation Index),台湾表现(Status Index)从上次2003年全球第8进步至全球第4与亚洲第1,政府表现(Management Index)从上次2003年世界第11与亚洲第2超前韩国为世界第5与亚洲第1。此外瑞士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05~2006年成长竞争指标(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台湾持续保持亚洲第1及拥有全球第5的成绩。值得注意的是德国2006年的转型中国家评比,评比时间系以2001~2005年民进党政府施政期间,考量在野党瘫痪国会外在的困境(Level of Difficulty)后,作出调整后的综合施政的跨国评鉴。
在贫富差距方面,国际机构系以吉尼系数(Gini Index)来衡量。台湾主计处所公布的吉尼系数,已从2001年的0.350最高点,已连续四年逐年稳定下滑。台湾过去十年期间(1996~2005年),台湾平均痛苦指数仅高于四小龙最低的新加坡0.3%。其中三年痛苦指数更居四小龙的最低位,两次则发生于台湾政党轮替后(2003、2004年)。就生活水准部分,跨国评比则以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人均国内产值来计算。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统计年鉴(World Factbook)的资料,台湾2005人均GDP年为美金26,700,直追新加坡的美金29,900;国际货币基金(IMF)台湾2005人均GDP为27,572,新加坡则为28,100,相差更为接近。
[编辑]
两岸关系
[编辑]
在野时期
在一定程度上受日本影响的民进党为了积极争取所谓中间选民的支持,民进党领导阶层自1995年开始,先后提出“大胆西进”、“大联合”、“大和解”等主张。但是民进党于2000年成为执政党后,党内对于台湾前途及国家定位问题乃至对中国大陆经贸政策,陷于多元论述的状态。
1987年4月17日 - 全国党员代表大会决议,主张台湾国际主权独立,不属于以北京为首都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通过“四个如果”决议文。
1995年3月 - 许信良主席出版“新兴民族”,为其大胆西进的主张取得理论基础。
1995年9月 - 施明德主席在美国表示“民进党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
1995年12月6日 - 中常会发布“迎接大和解时代的来临”新闻稿,建立“大和解”的自信与共识,才足以抵挡来自中国的威胁与挑战,从根本上解除台海的紧张。
1996年12月11日 - 中常会通过国家发展会议“两岸关系”议题,确立“台湾优先,安全第一”的基本原则。
1998年2月13日 - 民进党中国政策研讨会﹐党内达成对“台、中双边谈判的基本原则”、“全方位的台、中互动关系”、“强本西进取代戒急用忍”之三大共识。
1998年10月14日 - 中常会发表对辜、江会谈之声明,并提出台、中双边对话的五点原则。
1999年5月8日 - 举行第八届第二次全国党代表大会,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
[编辑]
执政时期
2000年5月20日 - 陈水扁就职中华民国第十任总统,就职典礼演说中提出“四不一没有”主张
2002年8月2日 - 陈水扁总统在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第二十九届东京年会上提出一边一国论
2006年1月1日 - 陈水扁总统宣布紧缩两岸政策,将由“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转变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
2006年1月26日 - 民进党主席游锡堃就职典礼时,陈水扁总统指示:民进党应进行中国政策大辩论。
2006年1月29日 - 陈水扁总统在春节谈话中表示考虑是否要废除国统会、废除国统纲领。
2006年2月7日 - 民进党发布新闻稿“迈向正常国家 废除国统纲领”。之后原订于3月举行中国政策大辩论,由于行政院发布“积极管理”政策,引起预定参加辩论之部分人选反弹、退出辩论,辩论会因而取消。
[编辑]
主要政治主张
1991年民进党通过党纲,正式提出了民进党的基本主张:
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制订台湾新宪法并由全民公决通过,实现主权独立,重返国际社会,重新界定台湾主权、领土范围;
维持民主自由的法政秩序,维护人权,建立权力分量与制衡制度,健全政党政治,保障集社、新闻、言论自由等,监督国家紧急行政权力;
保持成长均衡的经济财政,尊重私有财产,充分就业,辅助中小企业,保持生态平衡,开放公营事业的民营化,健全财税金融制度;
建立公平开放的福利社会,实现全民社会安全福利制度,提高劳工保护基准;
此外,民进党的政治主张还包括教育的本土化、台湾前途由台湾人民自主决定、建设绿色家园、反对核电力等。
但是,台湾人权促进会执行委员邱毓斌〈715观点 本土政权藐视弱势社群〉一文(原刊于台湾《苹果日报》2006年8月30日〈论坛〉版)认为:
持平来说,民进党从来就不是一个社会民主党或绿党,硬要卖鞋的进厨房煮大餐自是侈言。
回顾民进党的发展历程,对于社会正义的主张向来是置于选举动员的战略下来思考的,从早期的老人年金、东方瑞士国到福利国,皆是如此。日久下来,民进党眼见国民党在这方面并没有竞争性,上台之后又何必拿著石头砸自己的脚呢?
民进党既不鼓励工会的独立自主,放任许多迫害受薪者的劳资争议发生,更糟的是还将30万外劳集体减薪3、4千元。这种成绩还想要台湾加入国际劳工组织?
1999年5月8日,民进党中央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民进党认为:
台湾已经是主权独立国家,主权领域仅及于台澎金马与其附属岛屿,以及符合国际法规定之领海与邻接水域。台湾,固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都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
民进党前主席陈水扁将该党所通过的三项决议文──〈台湾前途决议文〉(1999年)、〈开创台湾经济新局决议文〉(2001年)、以及〈族群多元国家一体决议文〉(2004年)──称之为“民进党三大决议文”。从这三大决议文也可以解读出民进党的政治目标。
[编辑]
权力结构
民进党全国代表大会为党的最高权力机构,每一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召集一次,主要职责是修改党纲、党章、选举或罢免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而中央执行委员会则是常设的权力机构,共有委员35人,包括党主席一人,中执委委员职务也是各派系争夺的焦点,委员中14人为常委。党主席为党员直选,任期2年,可连任1次。中央评议委员会有委员11人,对党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有全代会选举产生。中央党部还下设国际事务部、中国事务部、组织推广部、文化宣传部、社会发展部、妇女发展部、青年发展部、族群事务部等8个部,财务委员会、政策委员会等2个会,以及一个民意调查中心和“台湾民主学校”。民进党也在各地方设立海外党部、地方党部与基层组织。目前有党员约40多万。
[编辑]
现任民进党管理团队
主席:游锡堃
秘书长:林佳龙
副秘书长:林宜正、廖碧英
中常委:吕秀莲、苏贞昌、游锡堃、叶菊兰、蔡同荣、苏焕智、谢长廷、陈胜宏、郑宝清、翁金珠、林宗男、蔡宪浩、周清玉
秘书处主任:吴庆钟
政策委员会执行长:赵永清
文化宣传部主任:蔡煌琅
国际事务部主任:陈重信
青年发展部主任:曾文生
妇女发展部主任:许嘉恬
组织发展部主任:高幸雪
族群事务部主任:杨长镇
中国事务部主任:赖怡忠
民意调查中心主任:张毓芬
财务委员会主委:柯建铭
[编辑]
派系
由于民进党的形成是党外势力在反对国民党一党独大的大前提之下的集结,因此自始便存在著许多不同的政治路线以及人际网络,这是民进党派系形成的基础。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美丽岛系与新潮流系以及不结盟的政治人物,在民进党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经历派系实力的消长与重组。美丽岛系在经过数次路线之争以及新的年轻派系如正义连线、福利国连线等的挑战,已解散重组。民进党党内的派系众多,派系斗争始终激烈,但近年来随著陈水扁的执政,派系斗争已经不再像往常那麽激烈。党内的主要派系曾有:
新潮流系:从建党之初就存在的派系,以新潮流杂志的编采与撰稿人员为班底组成,该派系早年的主要政纲为台湾独立、群众运动路线以及社会民主,近年则以务实为导向。明确的政纲与强而有力的派系纪律,使该派系成为党内最具实力的派系,代表人物有曾任总统府秘书长的现任国安会秘书长的邱义仁、台湾证交所董事长吴乃仁、立法委员洪奇昌等;
正义连线:1992年由陈水扁所创,是陈水扁在党内的主要力量,除陈外,还有前立法委员沈富雄等人;
福利国连线:代表人物由前民进党主席、前行政院院长谢长廷、海基会董事长张俊雄等;
新动力办公室:以立委许荣淑为代表;
台独联盟:主要是1991年后返台的台独人士,以劳委会主委李应元为代表;
新世纪办公室:以现任海基会副秘书长、民进党的建党元老之一张俊宏为领军;
为了对抗新潮流系强大的政治动员实力,“正义连线”、“福利国连线”、“新动力办公室”和“台独联盟”合组的松散派系联盟称为“主流联盟”,是民进党内的主要政治力量,而新潮流派系则较为团结,也是党内有影响力的派系。
此外还有一个“美丽岛系”,与“新潮流”一起是建党之初的两大派系,以施明德等美丽岛事件当事人为代表,但随著1996年施明德的退党与之后许信良的退党逐渐没落,失去影响力。
2006年7月23日,民进党全国党员代表大会中,立委王幸男提出的“解散派系”提案,在出席的279位党代表中,获得153票赞成票,以过半票数通过。除了将禁止以派系名义设办公室、招募会员、对外募款,也规定党内公职人员不得加入派系。解散派系的配套措施,将送交下次全代会议决。普遍认为,解散派系对民进党是一件好事,但也担忧派系地下化会更混乱。
[编辑]
历任党主席
江鹏坚(1986年-1987年):民进党建党元老,台大法律系毕业,为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
姚嘉文(1987年-1988年):台大法律系毕业,美丽岛事件当事人之一,曾被捕入狱;
黄信介(1988年-1991年):台湾地方行政专科学校毕业,美丽岛事件当事人之一,曾入狱8年;
许信良(1991年-1994年、1996年-1998年):政治大学政治系毕业,1970年代发动民主示威游行,1977年赴美后被禁止返台,为《美丽岛杂志》杂志社社长;
施明德(1994年-1996年):陆军炮兵学校毕业,为美丽岛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曾被判无期徒刑;
林义雄(1998年-2000年):台大法律系毕业,律师,美丽岛事件参与者之一;
谢长廷(2000年-2002年):台大法律系毕业,日本京都大学哲学博士,为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
陈水扁(2002年-2004年):台大法律系毕业,现任中华民国总统,为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2006年六月因身旁机要人员及第一亲家大量被举发贪渎事件,遭泛蓝政党联手于国会提出总统罢免案,因民进党立委全面退席人数未达到可决门槛而未通过;
苏贞昌(2005年):台大法律系毕业,为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曾任台北县长,总统府秘书长,现为行政院院长;
游锡堃 (2006年-迄今): 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毕业,2006年1月15日,民进党第十一届第二次主席补选中当选党主席。
民进党内的三位前主席许信良、施明德和林义雄现已退党。许信良目前与中国大陆的关系良好。林义雄因“核四风波”发动全台“核四公投”游行,对陈水扁造成压力。姚嘉文现任考试院院长。江鹏坚、黄信介已经去世。
由于台湾三合一选举竞选失利,苏贞昌于2005年12月3日辞职,原在12月7日由吕秀莲代理。2005年12月12日,吕秀莲突宣布请辞民进党代理主席,但是在数天后的12月15日接受慰留。新任主席已于2006年1月,由党员直选党主席,由游锡堃当选,其他候选人还有翁金珠和蔡同荣。(请参阅2006年民主进步党主席补选。)
[编辑]
历次选举
立委选举方面
1989年增额立委选举得票率为28.29%,
1992年第二届立委选举得票率为36.09%,
1995年第三届立委选举得票率为33.17%,
1998年第四届立委选举得票率为29.56%,
2001年第五届立委选举得票率为33.38%;
2004年第六届立委选举得票率为35.72%;
目前民进党在立法院所占的席次为87席,为立法院第二大党。
县市长选举方面
1989年第11届县市长选举得票率为38.34%,
1993年第12届县市长选举得票率为41.03%,
1997年第13届县市长选举得票率为43.12%,
2001年第14届县市长选举得票率为45.27%,
2005年第15届县市长选举得票率为41.95%,
获得6个席次,连同高雄市,目前执政的县市共有7个。
直辖市长选举
1994年第一届台北市长选举得票率为43.7%
1998年第二届台北市长选举得票率为45.9%
2002年第三届台北市长选举得票率为35.9%
台北市除1994年执政4年后,1998年至今未能执政
1994年第一届高雄市长选举得票率为39.3%
1998年第二届高雄市长选举得票率为48.7%
2002年第三届高雄市长选举得票率为50%
高雄市自1998年开始执政至今
总统选举方面
1996年第九届总统选举得票率为为21.13%,
2000年第十届总统选举得票率为39.3%。
2004年第十一届总统选举得票率为50.11%。
首次选举超过半数选票。
参考文献: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回答:2006-09-18 13:07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感谢你的回答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194795524
共0条评论...
其它回答 共2条回答
评论 ┆举报

dadi68b
[学者]
如果你能耐心地讀完以下我摘錄的文章,你就能比較清楚地了解
民進黨是怎樣形成的---
提要: <<美麗島事件對今天台灣的政局有很大影響。台灣政壇現今執政黨民主進步黨中的多數領袖,幾乎都曾經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之前的黨外運動
所謂的「黨外」,指的就是在國民黨統治台灣時期進行反獨裁、爭取民主、自由運動的政治組織或個人。在早期,「黨外」人士主要是通過創辦雜誌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如雷震的《自由中國》等),但是到1970年代以後,「黨外」人士開始透過選舉的機制,進行進一步的串聯和組織工作。
「黨外」的第一次組織化嘗試是在1978年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時期,當時非國民黨的候選人康寧祥﹑張春男、黃天福、姚嘉文、以及呂秀蓮等人,在選舉期間以黃信介、林義雄和施明德為中心,成立「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作為共同的選舉後援組織。他們不但舉辦各種座談會、記者招待會等,也正式發表共同政見。助選團的總幹事由施明德擔任。
在助選團的協助下,黨外人士發動了龐大的文宣攻勢,印製自己的傳單、海報進行散發,很快就獲得了極大的影響力。但是在1978年12月16日,美國政府突然告知臺北,即將終止與中華民國政府的外交關係。這個事件在政壇引發強烈的反應。總統蔣經國在獲知消息後,行使憲法「臨時條款」所賦予的緊急權力,宣佈終止選舉,即日起停止一切選舉活動。
這個決定引起黨外人士的反對,許信良、余登發等人在12月25日發表《黨外人士國是聲明》,要求恢復選舉,並主張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自己的前途和命運。1979年1月21日,黨外運動的重要領袖余登發因叛亂罪遭逮捕,當時任桃園縣長的許信良於是在次日領導20多名黨外人士發動要求釋放余登發的橋頭遊行,這是國民黨統治台灣以來所發起的第一次集會遊行事件。
余登發被逮捕後,在施明德等人的努力下,黨外人士組成了一個60人的「人權保護委員會」,在3月9日開庭時,由姚嘉文擔任余登發的辯護律師,委員會也與國際特赦組織合作為釋放余登發而努力。此時施明德等人就已經開始籌劃一份黨外雜誌。4月20日,監察院通過了對許信良的彈劾案,委員會再度組織聲援。隨著事態的惡化,許信良被迫在1979年秋前往美國。
*美麗島雜誌》
1979年5月中,黃信介申請創辦一個新的雜誌。6月2日,《美麗島》雜誌社在臺北正式掛牌成立。在7月9日的會議上,該社正式確定許信良為社長,呂秀蓮、黃天福擔任副社長,張俊宏為總編輯,施明德為總經理。當時《美麗島》旗下網羅了各派的黨外人士,包括了當時傾向統一的社會主義團體「夏潮」、以及以康寧祥為代表的穩健派,但是主要還是以施明德等激進派為骨幹。
施明德後來在大牢時表示,創辦《美麗島》的目的是「要形成沒有黨名的政黨,主張實行國會全面改選與地方首長改選」。但是在同時,一批所謂的「反共義士」另外創辦了《疾風》雜誌,與《美麗島》相抗衡,甚至不斷用暴力襲擊《美麗島》的辦公室。雖然「反共義士」自稱為民間團體,但很有可能受到政府指使而對《美麗島》進行攻擊。
《美麗島》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到1979年11月發行量已經超過8萬冊。11月20日,「美麗島政團」在臺中舉辦「美麗島之夜」,會中開始籌劃在世界人權日當天在高雄舉行遊行。而這時《美麗島》雜誌在高雄的服務處已經兩次遭人砸毀,黃信介本人的住宅也遭到攻擊,事態一觸即發。
*「美麗島事件」事件本身
1979年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台灣人權委員會」以此申請集會。11月30日正式向高雄市第一分局提出申請,要求在12月10日下午舉行遊行活動,但一直都未獲批准。在多次嘗試失敗後,黨外人士決定依原定計劃在高雄舉行遊行。
12月9日,國民黨政府以將舉行演習為由,宣佈將在次日禁止任何示威遊行活動,其實主要針對的就是《美麗島》可能的遊行活動。當日,兩名《美麗島》的義工姚國建和邱勝雄,在發傳單告示次日活動時被警察逮捕,並遭到毆打、刑求。《美麗島》工作人員在得知消息後立即前往警察局要求放人,一直到次日凌晨,兩人才被釋放。這次的「鼓山事件」引起公憤,一些原本並未計劃參加12月10日遊行的黨外人士,也立即前往高雄,準備參加遊行。
12月10日晚上6點,遊行隊伍出發,但同時當局已經出動鎮暴部隊。由於原定集會地點「扶輪公園」已經被封鎖,遊行隊伍只能臨時改變集會地點,即現今新興分局前的大圓環。在到達後由黃信介首先發表談話,但很快遊行隊伍就被鎮暴警察包圍。施明德與姚嘉文出面與警方談判,要求警方允許他們在原定地點集會到晚上11點,並要求撤回鎮暴部隊,不過可以讓警察到現場維護秩序,但是這些要求通通都遭到駁回。晚上8點半,鎮暴警察在遊行現場開始噴射催淚瓦斯,令現場失去控制,爆發嚴重衝突。到10時左右警方又增派警力,雙方發生衝突。
事件發生後,12月13日清晨六點,軍警情治人員展開全島同步的大逮捕政府開始陸續追捕黨外人士。1980年2月20日,警總軍法處以叛亂罪將黃信介、施明德、張俊宏、姚嘉文、林義雄、陳菊、呂秀蓮、林弘宣等人起訴,其他30多人則在一般法庭遭到起訴。在張德銘、陳繼盛等人的協助下,被告方開始聘請辯護律師,最後組成了一個15人的律師團,每名被告有兩名律師協助辯護。最後判決結果,8人全部有罪,施明德被判無期徒刑,黃信介14年有期徒刑,其餘6人12年有期徒刑。
*美麗島事件」的影響
美麗島事件對今天台灣的政局有很大影響。台灣政壇現今執政黨民主進步黨中的多數領袖,幾乎都曾經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美麗島事件。在8名主要被告中,呂秀蓮現為副總統,姚嘉文擔任考試院院長,林義雄為民進黨前黨主席,張俊宏為立法委員、陳菊曾擔任勞工委員會主任委員,均是民進黨內有相當影響力的領導人。在辯護律師方面,當年黃信介的辯護律師之一陳水扁,現在已經成為中華民國總統;謝長廷也曾擔任民進黨黨主席和高雄市市長,2005年任行政院長;蘇貞昌曾任臺北縣縣長、總統府祕書長、民進黨黨主席,2006年任行政院長;張俊雄則曾任行政院院長以及民進黨的秘書長,現為民進黨不分區立法委員。
但是另一方面,曾任民進黨黨主席的美麗島事件另兩名主角施明德與許信良,均已經離開民進黨,並常常批評民進黨的政策。林義雄本人雖為前民進黨黨主席,下臺後因「核四」問題,也曾另外辦過一場反核遊行,2006年1月宣佈退黨。
事件的另一方主角中,也有許多人在今天的台灣政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當時擔任新聞局長的宋楚瑜,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中僅以30多萬票的細微差距敗於陳水扁,目前是親民黨的黨主席、並在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中成為泛藍聯盟的副總統候選人。
美麗島事件也成為民進黨的政治資本。雖然美麗島事件時民進黨尚未成立,民進黨內有許多人都曾參與過這次政治事件。民進黨以此突顯自己在爭取民主、推動改革方面的功績,反映出國民黨當時的專制統治。但是在民進黨內部,美麗島事件也會被利用來作為黨內奪權的政治資本。例如在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民進黨黨內的副手爭奪之中,呂秀蓮就曾利用此事件來批評29名「反呂」立委,而在「反呂」立委中,也有人批評呂秀蓮是在美麗島事件中供出最多同志的人。
引述自---維基百科
***民進黨上台就貪,掌權就腐,注定從此必定衰亡!是幸是不幸?***
回答:2006-09-17 15:53
共0条评论...
评论 ┆举报
李祥168
[圣人]
創黨
1-1 衝破黨禁的桎梏
一九四五年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國民黨政府以其外來政權的本質,為了能在台灣有效鞏固執政地位,實行威權統治。在國家機器嚴厲的操控下,思想言論自由被高度箝制,表象平和的環境氛圍裡潛藏了嚴重的階層對立與不安,民間的社會力更亟待掙脫束縛。一九八○年代開始,這股長期蘊積的動能與人民對衝破威權體制追求公平正義的渴望,深化成為追求民主改革的巨大力量,反對運動在台灣社會波瀾壯闊地開展起來,激起一波又一波強烈的關注與迴響。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在長夜將盡的最後黑暗處,在人民凝視期待的熱切目光中,第一個孕育自台灣母體的本土化政黨—民主進步黨,正式誕生。
1-2 威權體制的崩解
歷史的過程有其偶然與必然。在民意如潮與國際現勢的壓力下,1987年禁錮台灣人民自由長達四十年的戒嚴令終於解除,備受壓抑的民間活力如春雷驚蟄,燦然迸放,台灣的社會變遷與政治發展正以無法想像的速度急劇進行。
這期間,作為民間在野力量統合與運轉中心的民主進步黨,透過社會力與政治力的相互結合,將體制內的議會路線與體制外的社會運動交互運用,翻動了台灣社會陳舊的積習與思考,更翻轉了國家扭曲的體制與結構。由要求解除黨禁、報禁、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廢除黑名單、榮民返鄉、廢除刑法一百條;到拯救雛妓、反核廢、反核四、農民權益請願、環保意識覺醒;每一個議題的拋出,無不激盪台灣社會巨大的能量與共鳴。在走過無數外來統治的滄桑後,第一次,台灣有機會以完全的主體性書寫自己的歷史,一個全新的世代隱然在望。
1-3 蓬勃的群眾運動
八○年代末到九○年代初,狂飆的呼聲隨處在島嶼的空氣中騷動。這是社會運動的黃金年代,也是一個混雜了現實與夢想,激情與理念,混亂與思辯,價值解構與重建的轉變年代。
社會力的劇烈爆發,在新觀念對舊體制的衝擊之下,矛盾與對立瞬間衝出,台灣社會似乎正一步步被時潮的手推向轉型的十字路口。
反國安法遊行、國會全面改選、鹿港居民反杜邦、高雄後勁反五輕、原住民抗議蘭嶼核廢料、搶救森林運動、五二○農民抗爭、反核運動、鄭南榕自焚事件、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這無數風起雲湧的群眾運動背後,流動著社會的隱憂與不滿,也凸顯了人民渴求突破現狀的焦慮。
至一九九○年代初期,群眾運動由基層民眾擴展至社會各階層。三月學運、知識界反軍人組閣遊行、反老代表修憲大遊行、貢寮鄉民反核四、加入聯合國、廢除刑法一百條運動、總統直選、平反二二八、原住民還我土地正名運動、教育改造運動、老人年金、勞工運動…,經由越來越多廣泛而熱烈的參與,群眾運動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在舊體制瓦解與新制度重構的擺盪中,民進黨盡所能結合民眾的力量,走過一程又一程艱辛漫長的改革征途。
主張
2-1 和平尊嚴的台灣主權
1983年黨外中央後援會針對台灣主權問題,首度提出台灣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共同決定,確立民主自決的原則。
民進黨建黨之後,有關台灣主權的問題,曾多次在全國黨員代表會中公開討論,達成決議。由「人民有主張台灣獨立的自由」,到四一七決議文:「台灣人民有主張台灣獨立的權利」、「台灣的國際主權獨立,不屬於以北京為首都的中華人民共合國」、「如果國共片面和談、如果國民黨出賣台灣人民利益、如果中共統一台灣、如果國民黨不實施真正的民主憲政,則民進黨主張台灣獨立」,以四個如果為前提的主權說,再到一○○七決議文:「我國事實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及外蒙古,我國未來憲政體制及內政、外交政策,應建立在事實領土範圍之上」。顯現民進黨在掌握國際局勢及國內現況脈動下,對確保台灣主權獨立的努力與堅持。
1991年的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修正黨綱基本綱領第一條,提出基於國民主權原理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與制定新憲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等三大主張,並再一次確認台灣主權獨立不可懷疑之事實。
1995年施明德主席在美國提出了民進黨如果執政,不必也不會宣佈台灣獨立,台灣已經獨立,維持現狀即是維持台灣主權獨立的現狀。這番關於台獨論述的創新詮釋,立刻引起海內外重大的側目,並在幾經辯論與衝撞之後,成為今日民進黨全黨的共識。
1999年第八屆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是本黨對台灣前途的重新定位,總結建黨以來推動民主化、本土化的成果,確認歷經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及省虛級化的中華民國憲法,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
「台灣前途決議文」明確表達了保護台灣主權獨立與全體台灣人民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這是民進黨的任務與精神,更是對台灣土地與人民的許諾與不變的堅持。
2-2 公平開放的福利國家
根源於反威權、反外來的歷史情境中而生,在民進黨的政黨性格中,擁有濃烈的民主化、本土化、追求公義與關懷弱勢的理想信念,民主進步黨堅持政府作為人民照顧者的理念,提出創新前瞻的民生與福利政策,加以推動落實。1993年底縣市長選舉,民進黨提出「敬老津貼」政見,並在選後積極尋求兌現承諾,在中央未予財源補助的情況下,民進黨執政縣市自1994年起實施一年發放四個月的敬老津貼,開啟台灣邁入福利國家的先聲。在往後歷次選舉的競選綱領中,民進黨提出了愈見完備的福利政策,諸如國民年金、全民健保、住宅、教育、青少年、托育、婦女、原住民等等的政策規劃,都可以見到民進黨關懷的面向,重視人民福祉與權益,已成為政黨形象中一個鮮明的印記。
2-3 開創夢想的政策先驅
從政治改革到社會改造,由爭取民主到建設民生,民主進步黨以嚴肅的思考,前瞻的視野,提出各類先驅的政策。期許政黨除了在擁抱民意之外,更能擔負開創夢想、凝聚意志,為後代子孫奠立長遠幸福的時代先行者角色。
沒有對歷史記憶的沈迷,我們清楚地認知,歷經威權與民主本質的對抗,而今已是全面品質競爭的時代,民意深切要求並期許一個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環保福利與人文關懷的明日世界。
2-4 務實前瞻的中國政策
民進黨中國政策的基本原則係建立於黨綱「基本綱領」中所宣示「台灣的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遍、公正而平等的方式共同決定」及「終止台海兩岸對抗,謀求合乎人道平等和平的解決途徑;在台海兩岸政治社會經濟制度相差懸殊下,優先致力於改善兩岸人民的生活;台海兩岸的問題,應由全體住民透過自由意志自主決定,反對國共雙方違背人民自決原則的談判解決方式」等主張上,尋求兼顧基本原則與國際現實的和平解決之道,以建立兩岸間平等互惠、和平、安定的關係。
1998年民進黨針對黨內中國政策路線主張的分歧,舉辦了一場中國政策大辯論,在會中發展出「台、中雙邊談判的基本原則」、「全方位的台、中互動關係」、「以強本西進取代戒急用忍政策」三大共識。
2000年陳水扁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提出以「台、中關係正常化」為主軸的跨世紀中國政策,就是在國家安全的前提之下,由「凝聚國家定位共識」、「建立穩定的互動機制」、「發展經貿合作關係」等具體主張構築而成。在當選之後,陳水扁總統不斷致力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呼籲兩岸應在九二精神的基礎上,展開交流、互動與協商,推動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而面對大陸當局一再聲稱的「一個中國原則」,陳總統於就職演說中,表達了雙方的領導人秉持民主對等的原則,在既有的基礎之上,以善意營造合作的條件,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在維護國家的主權、尊嚴與安全與確保全體國民福祉的原則下,提出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
總之,民進黨主政下的「中國政策」,乃是在堅持國家安全、尊嚴與對等的前提下,兼顧經濟利益的發展。因此,在差異中追求和諧,在和諧中建立秩序, 一步一步建構和平的台灣海峽、共榮共存的兩岸、合作互助的亞太區域。這是台灣對世界應該做出的允諾,更是新政府責無旁貸的使命。
實踐
3-1 綠色執政的示範
打開台灣地圖,半數以上是生機蓬勃的綠色版圖。
1997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贏得十二個席次,執政縣市的人口超過一千五百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0%以上;1998年底謝長廷代表本黨贏得高雄市長選舉,整個南台灣完成全面綠化。版圖的重寫,改變了台灣的地方政治史,也開啟了地方縣市無限的發展可能。
兩年多來,在綠色執政的經營下,不論是教育品質、社區營造、交通建設、產業發展、老人照顧、婦幼政策各方面,都呈現出符合地方特質的創意規劃與實踐成果,在每一件動起來的施政工作或建設背後,都有革新觀念的鄉土再造及永續發展的意涵,台灣的城鄉風貌正點點滴滴朝向令人驚喜的轉變。
作為民進黨執政縣市的集體標識,「綠色執政 品質保證」絕不僅僅只是一種宣傳口號,代表的更是一種希望、承諾與選擇。民進黨執政的縣市積極推動觀念革命與政策落實,以革除積弊開創新象。諸如成立工程發包中心,嚴格監督工程品質,以杜絕貪污;發放敬老津貼照顧老人;兼顧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提倡綠色科技;制定婦女政策,使婦幼得到安心的照顧;尊重多元族群文化,提倡母語及鄉土教學等,這種種政策的推行,就是希望在表面的經濟數字成長之外,能建設台灣成為一個真正富而好禮、溫馨祥和的人文社會。
3-2 國會改革的先鋒
從國會改選到國會改造,由本質的轉變到品質的提升,國會改革是一條跨世紀漫長而艱辛的道路。
1992年國會全面改選,議會政治進入了新的里程,在這一年民進黨的席次躍增為52席,成為穩定的反對力量,阻擋了國民黨諸多不合理的政策,更在某些特定的政策或法案上,以民意為依歸而有跨黨派的合作,老人年金、反核四、陽光法案等公共政策的推動,都是最好的見證。
面對選民的付託,民進黨努力善盡監督制衡的責任,所提出的政策主張,從國會全面改選到修憲凍省、從老人年金到建立福利國家,從政治改造到民生改革,在實踐的過程中,雖然經常遭逢既得利益者的阻撓,然而民意的支持,永遠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最大動力。
2000年陳水扁贏得總統大選後籌組「全民政府」。由於民進黨在國會為少數,且憲法並未賦予總統主動解散國會權,因此造成政府面對國會的掣肘,諸多改革理想無法貫徹。2001年立委改選後,民進黨成為國會最大黨,向全面執政的理想又邁近了一大步。下一個階段必須努力贏得國會多數支持,主導建立合理的憲政體制,推動席次減半、單一選區兩票制等國會改革方案,這些國會改革工程的推動都是刻不容緩,將牽動台灣政治的新貌,帶動國會議員問政素質的提升、政黨政治的健全以及選舉文化的改善。而只有當國會改革全面實現,合理的憲政體制重建完成,民主法治的真義內化成為真摯的信念,台灣的政治發展才能由民主肇建進入民主鞏固的新紀元。。
3-3 政黨輪替的實現
從2000年3月18日,民主進步黨贏得總統大選,完成政黨輪替。這是民主的勝利,更是歷史的勝利。
放諸世界,在沒有強人辭世、重大天災人禍、政變或革命的狀況下,是不可能僅透過民主程序,便完成終結數十年的專制政權,台灣能在歷經十餘年的民主化過程,完成政權和平轉移,的確是一項難能可貴的成就。也因此,台灣在華人世界並無成功前例的改變之下,必須經過一段人民與新政府、舊體制與新政權、新政權與新執政黨的交流、妥協與磨合,終至達成台灣命運共同體的成熟結合。
執政,不是民主進步黨的目的,而是服務人民的開始。完成人民的願望和重建人民的信心才是民主進步黨執政的終極目標。在承擔歷史任務之時,民主進步黨必須凝聚黨內共識,扮演穩定台灣的力量,改善政黨體質,厚植民意基礎,並且真誠信守對人民的承諾,嚴肅回應社會的期待。唯有如此,才能讓民主進步黨因為執政而成長,也讓民主進步黨的成長轉化為新政府的堅實後盾,使得政黨輪替的實現成為台灣站起來的起始。
願景
4-1 台灣精神 台灣價值
從先民渡海而來的數百年前到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從最早的原住民族到無國界之分的網路世代,兩千三百多萬同胞的血液之中,自有一股感通相容的「台灣精神」。
「台灣精神」源自於漢文化與南島文化的交匯包容,歷經苦難與夢想的淬鍊超越,過程之中,從無到有,由下而上,從未放棄各種可能,也未曾停止各種努力,以有限的條件創造無限的未來,這就是台灣精神。
回首五十年來,台灣在困境中求取生存與發展,由貧窮與獨裁走向富裕與民主,2000年台灣人民再一次展現對台灣的信心,無畏外在環境的威嚇,透過民主和平的程序,完成政權轉移。由此,台灣人民建立了對台灣主體的自我肯定,掌握了對自己歷史的解釋權,提高了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展現可貴的台灣價值。
展望未來,「台灣精神」與「台灣價值」就如夜空中最閃亮的星辰,必將繼續照耀引領我們,創造二十一世紀最璀璨美麗的福爾摩沙。
4-2 知識經濟 綠色矽島
這是一個變動的年代,更是一個創造無限可能的世代。通訊科技所帶動的技術變革,徹底改變了人類生活與生產的模式;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激發、擴散和應用之上的「知識經濟」,創造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效率,凌駕於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之上,成為支持生產力提升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今日的台灣,擁有基礎雄厚的資訊產業、素質優越的專業人力、豐富的全球貿易經驗與日具規模的資本市場,無論在科技、人才、資金與產業等方面皆已初具發展知識經濟的利基。因此,政府在未來發展知識經濟的策略上,提出以「建立創新與創業機制」及「推廣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應用」為動力,加速將知識轉變成為實際運用的過程,使成熟的研發可迅速商品化,建立新興產業;使既有產業因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價值而提升競爭力;使推動知識運用而創造之新市場需求,成為孕育新興產業的溫床,以帶動知識密集型產業產業之發展。此外,從基礎建設面、法治面、人才供應面及政府行政面,同時加以檢討,以建構知識經濟優良發展環境。
由勞力文明到腦力文明,由土地垂直經營到知識凌空經營,由有限真實到無限虛擬,科技的成長突破了現實的邊界,自由化與全球化浪潮的到來已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必然。這樣的發展為人類帶來空前豐厚的物質開發,並將進而穿透社會、文化、生態與教育的各個層面,全面影響人類的生活品質型態與生命內涵追求。因此,發展知識經濟本體,掌握資訊的豐富性與高速流通性,提昇人民常識的廣度與知識的深度,從而形成多元管道參與的公民社會;開啟科技與人文的積極對話,重建人文關懷;在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間取得相容的平衡,謀求人與自然永恆的和諧相處,建設台灣成為知識化、永續化、公義化的「綠色矽島」,已是我們不容遲疑的歷史選擇與生存方向。
4-3 黨政同步 奮力前行
民進黨於二○○○年贏得總統大選,取得執政權之後,不僅實現了民進黨創黨以來「政黨輪替」的使命,台灣的政黨政治,也因為民進黨成為執政黨,而走向了另一個新的里程碑。
民進黨能夠執政,代表著人民肯定民進黨對於台灣民主發展的貢獻,也代表著民進黨將承擔更重要的歷史責任。
環顧歷史,民進黨的發展和台灣的民主進程息息相關,民進黨從在野黨成為執政黨的奮鬥過程,就是台灣民主從萌芽到鞏固的一部動人詩篇。也正是因為民進黨能隨著民主的潮流自我調整,與時俱進,民進黨才能在今日取得執政權。
按一般民主國家的政黨,執政只是手段,透過執政實現政見,完成人民的付託,才是政黨政治的原則,也才是責任政治的真諦。本黨在野時,由於能引領思潮,有效監督政府施政,確實能體現「在野制衡」的角色;但執政之後,本黨面對的,是如何落實施政理念,兌現政見的責任問題,即如何扮演「執政實踐」的角色。就此而論,民進黨原本屬於在野黨的政黨體質,的確需要進行結構性的調整,才能讓黨的政治權力符合人民的主觀期待與客觀的政治責任。
執政的前兩年,民進黨的組織與權力結構,尤其是中央執行委員會與中央常務執行委員會部分,仍然維持在野時期的制度,雖然能靠全黨同志發揮政治智慧,屢屢化危機為轉機,但是卻不符合人民對於執政黨的期望。
因此,本黨在2001年大選後成為國會第一大黨之後,謝長廷主席即成立「黨務改造小組」,就黨務改造的方向、原則進行規劃討論。經兩次黨務改造小組會議,確立本黨的改造方向,應以總統制的政府體制為前提,依內造化及民主化的原則進行改造。
民主政治是政黨政治,也是民意政治;因此,黨意與民意必須取得平衡。本黨為剛性政黨,經由黨員意見之匯集,制定黨綱,對國家大政方針有一定的主張、理想與願景。相對的,本黨也有經民意洗禮而產生之公職人員,包括總統、地方首長及各級民意代表等。但中央執行委員會及中央常務執行委員會之組成,完全經由黨員選舉方式產生,假如中央執行委員不具公職人員之身分,特別是總統、政務官等國家重要決策人員,若非中央常務執行委員,無法參與黨之決策,極易產生黨意與民意落差之情形。
因此,為了解決上述困境,使本黨之組織運作,更符合一般民主國家所稱政黨政治、責任政治與民意政治之精神,但同時避免過去國民黨威權化的弊端,本黨進行「黨政同步」的黨務改造工程,在全黨的共識下,於第九屆第二次臨時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黨章修正案,黨主席產生方式採雙軌制,執政時期由總統任黨主席,非執政時期由全體黨員直接選舉產生,執政時偏重內造化之精神,由總統擔任,非執政時按民主化之原則,依舊由全體黨員直接選舉產生。也即,黨務改造既納入「內造化」新精神,又保存本黨固有「民主化」理念;此乃一體兩面,以避免過去國民黨威權體質下所犯的錯誤。
我們相信,任何政黨,都不能脫離民意而能生存,而必須反映人民的心聲,拉進黨意與民意的距離,實現政黨的理念與落實責任政治。
民進黨是一個在反省中進步的政黨,也是帶領台灣邁向成熟民主政治的政黨。民進黨如能改造成功,讓民進黨因執政而成長,不但可以使民進黨的成長化為政府的堅實後盾,也可以進一步提昇台灣的政黨政治;這是全民的期待,也是民進黨的責任。

建黨十六年來,歷經江鵬堅、姚嘉文、黃信介、許信良、施明德、林義雄、謝長廷、陳水扁總統八位黨主席,差別的時代背景,相異的領導風格,構成民進黨在不同階段時期的不同歷史圖像,也留下許多已成定調的評價與留待未來的回答。這樣曲折前進的過程,走來充滿了豐富與艱辛,而始終不變的是擁抱人民的意志、價值與力量以及對台灣的堅持。因此,我們必須再次重申:民主進步黨對台灣安全及人民幸福的承諾決不改變;民主進步黨對於台灣主權獨立自主的主張決不改變;民主進步黨對於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的信念決不改變。
我們將以更敬謹寬闊的心胸,面對挑戰與轉型;用更圓熟務實的智慧,承擔變革與考驗;以最堅定與決斷的勇氣,推動改革與創新。深化台灣價值,實現人民願望,這是民主進步黨對台灣土地與人民的真誠許諾 。
参考文献:台獨反動派 民主進步黨主席游 匪 錫堃
回答:2006-09-17 18:18
共0条评论...
查看更多相关问题...
台湾公投和国民党选举获胜
台湾政党
关于台湾目前有几个政党?
关于台湾政党的颜色问题
为什么台湾没有出现力促两岸统一的政党?
意见反馈 -网站推广 -招贤纳士 -爱问大全
© 2010 Sina.com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