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技绝的意思:徐州谒刘向墓(河南商丘 中国旅游发源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48:49
赵银永 胡绍武 王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0月29日   第 07 版)
人们常说,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徐州古称彭城,帝尧时建大彭氏国,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分为九州,徐州即为其中之一。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水下兵马俑馆、刘氏宗祠等景点共同构成了淮海区域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而汉代文学家、目录学家刘向也诞生于此。
在徐州北郊九里山的荒坡上,有一方墓碑,便是刘向的墓。刘向12岁开始涉足官场,一生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因敢于同弄权的外戚宦官相抗争,而被当权者视为眼中钉。虽然他屡遭挫折,仍不屈不挠,揭露朝廷“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的腐败现象,批评外戚专权,力图匡救时弊。无奈忠言逆耳,刘向先后三次受害入狱,最终被废为庶民,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了十余个春秋。
刘向墓几经搬迁,如今,只有一块明代墓碑还遗存在九里山麓。碑阳为“先贤中垒校尉刘向之墓”,碑阴上额题为“楚元王宗刘氏墓表”,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楚元王宗五十九世孙刘景庸重立。从斑驳的字迹中,大体可得知彭城刘氏“诗礼之族”的延续盛况,如四十四世孙唐代吏部尚书刘知几、四十五世孙唐代著名诗人刘商等。
这块墓碑之所以保留至今,个中还有颇多坎坷。据刘向七十四世孙刘志昌先生介绍,此碑原来在子房山麓,明末清初,祖父刘锡善在子房山赏游时发现后,请人将之拉到九里山刘向墓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徐州师范学校筹建,选址时发现刘向墓(当时有刘家四座古坟),遂请刘家人协助,在原址上重修了刘向墓。上世纪50年代,徐州市政府在九里山建飞机场,刘向墓迁至九里山白云洞前(现刘窝村南)。“文革”中,刘向墓被破坏,墓石移作他用,刘家后立的碑被苏山头石灰窑拉去,所幸碑石石质较差才免遭厄运。上世纪80年代,王兆亭先生在荒草中发现了这块碑,后多方呼吁保护,2002年,这座墓碑历经周折得以在九里山山脚下安身。
刘向是两汉文化史上惟一能与司马迁学术地位比肩的大学者,因而备受后代的敬仰。彭城是刘氏家族的发祥地,郡望之所在,刘向死后是否归葬故里,尚无资料确证。徐州的刘向衣冠冢,或是后人出于纪念目的而立,或是原墓湮没,后人择地重建,待考其实。据刘氏后人说,刘向后代在徐州城西北3里处,修建了刘向墓与刘向祠,并有一支专守祠堂者,代代相传,直到明末清初传到第六十代,才因生活所迫,转到城里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