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的多音字与组词:《堑壕里的机枪》之一 —— 前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03:21


前言

早在冷兵器时代,军事家们就已经认识到了“火力”密度的重要性——虽然那时还缺少真正的火器。古代英格兰军队弓箭手会列成密集的横排投入作战,每名弓箭手都会将成把的箭矢插在面前的地上,可以快速随手拔起搭弓发射。“火力”密度的提高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增加射手的数量,其二是提高武器的射速,前一种方式显然比较容易实现,而后一种方式却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西汉,已经出现了非常实用的连弩,根据三国时期的诸葛连弩推断,汉代的连弩是采用了类似现代自动武器弹夹那样的“箭盒”,依靠摇柄实现拉弦-搭箭-发射这一系列动作,从而实现快速发射。古希腊人也曾利用摇柄加上链条,实现过轻型弩炮的连续发射,其“供弹具”也是装有大型箭矢的漏斗。中世纪的欧洲人,把许多原始管状火器排列在一起,一次性或逐管击发,以此来提高武器威力,作为堡垒防御武器。而源自荷兰,中国明代曾广泛引进的佛朗机,也是试图依靠快速更换火器弹膛来提高武器射速。但这些方法,都没能真正让武器实现高速连射——毕竟战争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双方都希望能有一种自动武器像死神的巨镰一样,瞬间掠过所有敌人的脖子。

17世纪制造的多管排枪,多根枪管按水平发散排列,通过机构控制同时击发多根枪管,常用于堡垒防御。这种原始排枪装填非常麻烦,而且十分笨重,难以作为有效的步兵武器。

 

1718年5月15日,英国律师詹姆斯·帕克(James Puckle)为自己发明的多管转轮式连射枪申请了专利,将其命名为“帕克枪”。通过摇动手柄,帕克枪可以可以很快地连续发射11发1英寸口径的枪弹,非常适合作为舰艇上的辅助武器,清末中国也曾少量进口。从帕克枪到后来的法国排枪,其基本的连射思想并没有太大的改进,无非是利用机械依次击发弹膛里的弹药,由于当时弹药设计的限制(现代定装弹尚未萌芽),武器射击和装填的自动化一直难以真正实现。真正的突破,要感谢后来的两位自动武器大师——加特林和马克沁。关于他们的事业,后文中我们会做介绍。

 

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帕克枪,这种连射武器在中国称作轮子炮,口径1英寸(25.4毫米)可以连续发射11发枪弹。实际上,这种武器和当时尚处于萌芽阶段的转轮手枪如出一辙。

 

关于机枪,今天和昨天都存在着不少误解,直到今天许多国产战争题材影片中,操作机枪的射手还常常以有悖于常理甚至规范的方式摆弄手里的武器。机枪的设计思想和使用战术,极大地改变了战争武器装备乃至战场的面貌。它们对战争的改变力度,一点儿也不比英国人的铁盒子——坦克来得更小。

更多的人喜欢谈论二战中诸多盛名之下的机枪。殊不知,让机枪真正走向显赫的舞台,是九十多年前的那场被称作Great War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是在这个舞台上,机枪扮演了许多让人震撼的角色:血腥屠夫、无人区霸主、自动武器布道者,和步兵战术的改革者。

 

一战中被英军机枪击中倒毙在英军阵地前的德军士兵。在两军堑壕之间的无人区,冒着敌人机枪火力穿越裸露地带无异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