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泽忧壁纸1366 768:实战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03:47
 实践,实战,提升。(来自金量子周密) 

—————————————————————————————————————

  这两天求稳示范户小小地做了一个半回合的短差,其目的在于增加股票数量。因为数量放在那里会是静止的,我期望找到一些把握比较大的机会,做些积极的努力,以增加数量,于是有了这些操作。但是操作的数量很小,仅仅占账户的1%左右,因为我深知,短线的不可预测性,即便有再大的把握,我也会控制在20%的范围内。


    对新来的朋友依旧说:我只是少量做短差,对于短差我从来没有过10成的把握,将来也不会有10成把握,千万勿仿。

 

    对于今后10年,我是这么想的:
    现在求稳示范户有约:12.5万股的航信。

每年如果数量能增长3%,那么10年,12.5万股,可以上升到16.8万股。

如果这10年间,公司能有以目前的20%的平均速度增长,那么10年就可以达到每股盈利4元多。那么依旧按照20倍市盈率计算,市值会到80元。
那么,10年后,应该有不错的收益。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对平稳发展的好公司充满敬意。他们会带来那么多的财富!

    当然,这是站在假设公司依旧发展这么快的设想上所做的计算,而现实往往不一定如此,公司发展得更快,这是好消息,我们就不用讨论了,还有就是中间会有大牛市,这对市值来说也是好消息,也不用单独讨论了,因为我们不需要为好消息担心。关键是公司如果发展不了那么快,该怎么办呢?

 

1.让账户的组合实现“成本处于低估值”和“年增20%”。
一直观察股市,去发现那些现阶段更有价格优势和发展优势的股票,使得整个账户的组合能实现“成本处于低估值”和“高成长”。价值投资就是要实事求是,

不是简单的“长线”或“死扛”,也不是对某一只股票无条件的“死心塌地”的恋爱。

 

2.更努力地实现增加数量。
求稳户这六年,数量每年复合增长3%(已经除去股改和送股因素)。当然这是假设当初满仓开始的,因此现在无论是从经验还是仓位看,应该相对更容易实现每年3%。

用少量仓位来实践,总结自己的经验,增加增股的有效操作。如果可以从这个方面增加到每年增长5%,10年后的数量是现在的1.62倍,加上未来可能遇到的比现在高估值一倍的阶段,那么综合起来,市值就会是原来的3.24倍,即便找了个一个平平的公司,10年不增长,也不后退,3.26倍也算是可以忍受的吧。
如果公司每年仅有10%的增长,10年也会有2.59倍的增长,综合上述的数量和估值的3.24倍增长,合起来就是8倍多。那么发展更快点的,数字就更加令人刮目了!每当计算到这些,又是对平稳发展的好公司充满着敬意。

当然这一切都要从每天开始,慢慢积累,先不断地体会股市,体会短线的感受和教训,体会时间长河带来的实际效益,体会价值投资的真谛,体会平静和思考的益处,并体会着人生.......

 

以上是前两天的早茶,贴出来后我觉得有必要强调一下困难:

 

尽可能使账户“成本处于低估值”和“年增20%”,对于没有将投资作为一种工程来对待,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就和“低买高卖”是一个道理,说出来简单,做到很难很难。

 

首先,如何使自己账户中的成本处于低估值呢?这是操作框架的问题。

人们往往在股市里面经历很长时间才会有"高""低"的价格感受,但是有了这些感受并非一定能够控制自己帐户的股票成本常常处于低估值。因为真的低买的,往

往相对于成本有了收益就赶紧兑现了,但往往等不到降到原来,就换了别的股票买了,因为每个人都期望自己“很有效率”,想尽快地周转使得获利更多。到了

牛市的中后期,往往账户上的股票成本已经不菲。
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样:账户的成本足够抵御一轮大熊市的,也就是说,即便大熊市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自己的成本低得都几乎不会跌破,那么我认为这样的

帐户就几乎没有风险了。
这需要很多过程的努力:
1.买的时候选择低迷时期
2.在波动中有效降低成本
3.在没有高估前不损失主仓位。
这些过程又都是环环相扣的,像围在木桶周围的板子,都不可缺失,缺失一个板子,木桶的水就会大面积流失。相应上述几点看:如果买的时候选择高估值时期

,做以后各项努力都是很艰苦无功的。如果在波动中降低成本,往往是很多朋友期望的事情,但是往往会在短线中迷失,情绪一上来,成本降低可能没有效果反而低卖高买了。还有就是明明成本低还是受不了波动,丢失仓位不甘心原样补回,而改买其他不熟悉的股票以缓解自己的丢失仓位错误,其实这是很普遍的一种手法,结果还是相应地抬高了自己账户的成本。
以上三条都不可能来股市就能做到的,即便理解,也需要反复经历股市的震荡,才会深入己心。

 

还有,如何让账户收集的都是年增较快的公司呢?只是选股框架的问题。

人们往往给个理由想走捷径,如“你给我推荐个股票吧,我没有时间研究”,“我看专家推荐就可以买了”。实际上,选择要符合自己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一条!因为没有自己深入的了解,很难想象在股价暴跌的时候,还有什么底气来坚持!但如果我们在正常的估值买的股票是有可能遇到非理性的暴跌,因为市场就一直都这样运行,当那段时间过了,股价又会恢复常态,尤其是很好的公司,他在股市外面运营很好的话,终将有更高的价值中枢。

所以我总结选股的努力过程:

1.高增长的股票很多,要选择自己能够理解的。(主观不能理解的,保持信心就成为空谈。)

2.要看公司的过去,但更重要的要看现在的报表,和未来的前景。选择至少今后几年增长确定性强的。(从基本面+量化上确定一个公司目前几年有成长,是靠谱的。)

3.当然在以上都符合后,重点放在长期看,有很宽的护城河的。(如果能够遇上这样的股,有名言道:一辈子找到3只,就很富有了.......)

所有的一切都要一步一步地做,战战兢兢,兢兢业业,认识自己能做到什么再有系统地做计划,认识自己可能会犯什么错误而做出防范。

有前辈曾说:股市就是展示人性弱点的地方!
人们有什么弱点,都会在那里展示出来。就好像墨菲定律所说的: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墨菲定律是怎么来的?
爱德华·墨菲是一名工程师,他曾参加美国空军于 1949年进行的MX981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置在受试者上方,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将加速度计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人有条不紊地将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错误的位置。于是墨菲作出了这一著名的论断,并被那个受试者在几天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引用。这句话迅速流传。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如:“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如:假定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地毯上,这片面包的两面均可能着地。但假定你把一片一面涂有一层果酱的面包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带有果酱的一面落在地毯上,就会把地毯弄脏,这是最糟糕的事情。而现实情况,往往是有果酱的那一面着地。它的大概意思是:你最担心什么,那个什么却总是会发生。

我们看看逻辑分析者的分析:
假设一件事情是由两件小事组成的,而两件小事的错误率分别为50%(1次对,1次错),则根据“逻辑与”能计算出整个事情的错误率为75%。
              小事件1     小事件2     总体事件      结果所占概率
逻辑结果1       对           错          错              25%
逻辑结果2       错           对          错              25%
逻辑结果3       错           错          错              25%
逻辑结果4       对           对          对              25%
计算结果:
错误率:25%+25%+25%=75%
正确率:25%

而做股票不仅仅只由两件小事组成的,所以完全的正确率就会更低。

所以我们需要对在股市里面的诸多事件,如操作框架及各项内容,如选股框架及诸多内容,至少做到全面的起码的正确,也就是说不要在任何一方面犯大错,如:买高了,卖低了,选错了,做丢了.........才可以将平均成绩维持良好。

定律并非教我们悲观,而是对正确的一定要更确定,尽量对可能的错误根源进行根绝。即:心里知道如果面包掉下,涂有果酱的一面会在下面,就千方百计不要让面包掉在地上!

 

如果心里担心自己会恐惧,那么在股市下跌的途中一定会战栗不已!那么就一定在开始之前杜绝。怎么杜绝,认识你自己!你可以承受什么,不可以承受什么,你相信什么道理,你相信的是不是符合事实.........你在什么情况肯定会如何,在什么情况肯定不会如何.......

 

认识自己,本就是最高的智慧!不仅仅在股市如此。

接着,实事求是,只是按部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