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子一天吃多少为宜:甲骨四堂【收藏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7:09:51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

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

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

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祖先原居福建省

宁化县龙上下里七都,即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郭沫若少年时上过私塾,14岁以前对先

秦学术和文化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先在岗山第六高等学校读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

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

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

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写下

《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

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

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

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但他拒绝了这个头衔。

 

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

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

隶制时代》等。

  

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

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

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学

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但若从甲

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

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

中脱胎出来。近读《甲骨学五十年》(以下简称《五十年》),此种感触尤深。

  

郭沫若是新中国著名的文坛泰斗,史学宗师。篆隶草楷乃至甲骨文等中国历代字体无不精通,

稍微遗憾的是不认识廉耻二字该怎么写。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人。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

的书店,他拿到了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

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在

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

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

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

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

文出土地——安阳殷墟。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

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河南省南阳人。原名作仁,

字彦堂,号平庐。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1895年出生于南阳市宛城区长春街(现

解放路)一个小店主家庭。少年时便博览《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学说。幼时的董作宾在

课余时常到旁边刻字店里玩,并细心地观察各种雕刻技法,琢磨刻字的章法与要领。后来他又

得到店主的热情指导,使他对古文字和篆刻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宣统二年(1910年),他

入元宗高小,后辍学。

  1915年春,在张嘉谋先生(著名教育家)的催促下,董作宾考取县办师范学校。毕业后又以优 异的成绩留校任教。1917年春,董作宾跟随张嘉谋去开封,在张家管书房兼办家务。后经张嘉 谋先生的指导和引荐考入开封育才馆读书,初步接触到甲骨文,从此他便与甲骨文结缘并产生 浓厚兴趣,开始研究中国考古学。1922年,他应张嘉谋先生之约只身来到北京求学,吃住在张 先生家里。张先生知道他学过篆刻,又有一笔好字,便托人为他介绍了一个誊写讲义稿的差事。 这其间董作宾结识了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徐旭生(唐河县人),徐先生发现他聪明,又忠厚老实, 还能吃苦,便介绍他入北京大学旁听语言学,空余时间对罗振玉的《殷墟书契前编》进行摹印、 研究。 1923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习甲骨文。   1932年,他升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3月,他发表了《甲骨文时代研究例》,确定了识别甲 骨片上殷代文字分期的10个标准。从1928年董作宾参加安阳殷墟发掘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 他先后多次参加殷墟的系统发掘,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他也由此开始对甲骨文进行全面系统 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和专著。他最早提出甲骨断代的10个标准,主持了殷代帝王世系 年谱、殷先王称号、殷帝姓氏、出土物墓葬地段、异域地名、铭文所述人物、铭文语法结构、铭 文表意标准、铭文书写形态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他成为当时中国最著 名的考古学家之一,一代甲骨学大师。他编著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抗日战争时期,他随历 史语言研究所相继迁往长沙、桂林、昆明、南溪,并主持该所工作,继续研究殷代历法。1931年 后,编著出版《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45年又编著出版《殷历谱》,被誉为纪念碑式著作。?   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并在同年当选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同 年底董作宾随中央研究院和自己相伴多年而不忍心分开的大批文物迁往台湾,并提任台湾大学中 国古文和历史教授。为该校中文系讲授古文学,为历史系讲授殷商史。1950年,他和友人一起创 办《大陆杂志》,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并发表《武王伐纣年月日考》一文。19 51年后,先后编著出版了《西周年历谱》和《殷墟文字乙编》1955年8月,他应香港大学之请,赴 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中国年历编写工作,并任香港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和崇基 、新亚、珠海三书院的教授。此间,他完成了中英文对照的《中国年历总谱》。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河南南阳人。1928年10月,前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回到北京, 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 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 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他1933年 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 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罗振玉,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

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参与

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

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另有同名罗振玉(

1892-1975年)近现代医家。字昆仑。浙江嘉兴人。祖业伤科,至振玉已历四世。行医乡里,名

噪一方。

 

罗振玉(1866一1940) 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

老人。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辛亥革命后逃亡

日本,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所作小行

楷题跋精严工稳。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编著

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

文存》等。

  

罗振玉出生于江苏淮安山阴城内一个小官吏家庭(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5岁入私塾,跟随乾嘉

朴学的传人李岷山读书,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

尤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研究经史文字。20岁起专力研读古碑帖,写成《读碑小传》,由此开始著

书立说。

  

1890年,罗振玉在乡间教私塾甲午战争之后,他深受震动,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增强国力,于

是潜心研究农业,与蒋伯斧于1896年在上海创立“学农社”,并设“农报馆”,创《农学报》,专

日本农书。自此与本人交往渐多。1898年又在上海创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

梁启超齐名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便是东文学社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秋,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后任武昌江楚编译局帮办、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

校长,并赴日本考察教育。1903年被两广总督岑春煊聘为教育顾问。翌年,在苏州创办江苏师范学

堂,任监督。1906年调北京,在清政府任学部参事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罗振玉携眷逃亡日本京都。期间著述《殷墟书契》前编、后编及《菁华》

等,并由王国维协助,撰成《殷墟书契考释》及《流沙坠简考释》。

  

1919年春回国,在天津举办京旗赈灾事务。1924年应清废帝所召,入值南书房。同年11月,清室小

朝廷被冯玉祥驱逐出皇宫,他与陈宝琛将溥仪偷送到日本使馆。1925年2月23日深夜,在日本公使

馆庇护下,陪同溥仪秘密迁至天津日本租界地张园,后因功被委为顾问。1928年末,迁居旅顺。19

31年在旅顺火车站西山坡(今洞庭街1号)建砖木结构的三层俄式藏书楼一座,面积300平方米,称

大云书库。内藏《大云无想经》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30余万册。1932年3月,参

加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典礼,并代溥仪向外宾致答词。伪政权任命他为参议府参议,后改为临时

赈务督办。翌年6月,任监察院院长,满日文化协会常务理事。1934年伪满洲国改行帝制,被邀为大

典筹备委员会委员,受到“叙勋一位”的封赏。1936年任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翌年3月,罗振玉返回

旅顺寓所,继续整理刊行所藏古文物史料。他曾搜集和整理过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

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流传较广者有《殷墟书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罗振玉以他的博学,

先后培养了容庚、商承祚、柯昌济、关百益、孙宝田及他的儿子罗福葆、罗福颐等人,使之成为中

国近代史上学有建树的专家。另外他对校勘学、目录学、姓氏学、宗教学、也多有建树并著述留传

后世。其一生著作130多种,刊印书籍500种以上。

 

  

罗振玉在政治上十分保守,始终效忠清室。辛亥革命后,罗振玉逃往日本。1919年回国。1924年奉

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1928年迁居关东州旅顺。九一八事变后追随溥仪,出任满洲国参议府参议、

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受当时人批判为“汉奸”。1940年5月14日在关东州旅顺逝世,终年74岁。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序言》中写道:“在中国文化史上实际做了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以

清代遗臣自任的罗振玉,特别是前两年跳水死了的王国维……欲清算中国古代社会,我们不能不以

罗、王二家之业绩为出发点了。”郭沫若对罗振玉的评价,准确地概括了罗振玉国学研究的成就及

其贡献。

 

罗振玉是最早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

  

他从1906年起收集甲骨,总数近2万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除鼓励刘鹗编集《铁云藏龟》外,

还亲自访求,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小屯。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

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他对甲骨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1、他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原始资料。著有《五十日梦痕录》《殷虚书契前编》(1913年)、

《殷虚书契菁华》(1914年)、《铁云藏龟之余》(1915年)、《殷虚书契后编》(1916年)等书。

1933年又编著《殷虚书契续编》 。同时他还编有《殷虚古器物图录》(1916年)及《附说》各一卷。

  

2、他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他指出卜辞属于殷商时代,是王室遗物;

断定它作为文字学资料能代表中国文字的来源,作为史料,它比正史更可靠。同时他还指出甲骨出

土地小屯即殷虚遗址,也就是殷朝国都。这对后来的甲骨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甲骨自受到收藏

家及学者的注意后,古董商为了谋取高利,隐瞒了真实的出土地。 罗振玉一开始研究甲骨就 致力

于调查其真实出土地,并且考订出这些甲骨出土于商代晚期都城,属于殷室王朝遗物。甲骨出土地

和性质的考订,直接导致后来安阳殷虚的发掘。罗振玉派人去小屯,不仅收集甲骨,还收集了一批

不为古董商重视的出土物,他以“古卜用龟,辅以兽骨”的文献记载为出发,认为在搜集甲骨时必

须龟、骨“兼收并蓄”。在《洹洛访古游记》中,他记载了殷虚的地形,甲骨出土情况,考订其它

出土物及绘简图,成为第一部实地考察安阳殷虚的著作,对整个甲骨研究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上起了

“导夫先路”的作用。

  

3、他考释出大量的单字。他以甲骨文字本身的特点为主要依据,参照《说文解字》 ,并将甲骨文

金文、古文、籀文、篆文做比较,以阐释文字的渊源与流变情况。他还利用字形或后世文献资料

推求字的本义及其通假关系。先后于1910年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中释出单字近三百个,于1915年

在《殷虚书契考释》中释出单字近五百个,其中多得到学界认可。1916年,他还将未识别的卜辞中

的千余字编成《殷虚书契待问编》 ,供大家探讨。

  

4、他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 《殷虚书契考释》一书将卜辞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

、卜田渔、卜征伐、卜禾、卜风雨等8类,为后世的甲骨分类研究开创了先例。5、与王国维一起,

确证了甲骨文中的合书的现象。在金文研究方面,他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著有《殷文存》(二卷,

1917年)、《秦金石刻辞》(三卷,1914)、《贞松堂集古遗文》(16卷,《补遗》3卷,《续编》

3卷,1931~35年),收录以前诸家著录中未见之器铭2427件。《三代吉金文存》(20卷,1937年)

,收录当时见到的已著录和未著录的4831件青铜器铭。集一时铜器铭文原始资料之大成,在国内外

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还提出通释古金文的设想,提出综合比较研究的方法,指出金文在文字学上的

价值。他研究石鼓文,著有《石鼓文考释》(7卷,1916年);他搜集整理汉晋木简,著《流沙坠简》

(合作,1914年)、《流沙坠简考证》(1934年)等书。此外,他还著有《干禄字书笺证》《俗说》

《集蓼编》等多部著作。他的工作内容丰富,甄别谨严,成绩浩瀚,方法崭新,“为我们提供出了

无数的真实的史料”(郭沫若语)。

敦煌学研究

  

敦煌学今年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程。100年中,无数学者为这门显学奉献了毕生精力。而随着

31件敦煌文献的发现,金石大家罗振玉对敦煌学的贡献变得更加清晰——敦煌学的奠基人就是

罗振玉。

  

河南安阳殷虚被办认后,西北边陲敦煌石窟又有数万件隋唐以后经卷写本、石刻等珍贵文物的

发现。外国人明火执杖掠夺,清廷却毫无觉察。罗振玉竭立使其免遭流失国外,但留在国内的却

也未逃厄运,道貌岸然的官僚伸出贪婪的黑手,彼此勾结私吞国宝,贼喊捉贼,有些更把运车截

拦,窃取其中精华,还把盗窃之余的长巷破坏截割。罗振玉是中国境内研究敦煌文书的先导者,

他以浓厚的国学功底开研究之先,1914年和王国维开创和倡导简牍研究,共同开辟“国学”新领

域的硕果。

   宣统元年,他到北京的伯希和处,看到伯希和所获敦煌写卷,并得知藏经洞仍有数千卷文书,乃 力促学部电令甘督查封石室,将所余遗书悉数解送京师。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秋,运抵北京 最后入藏于京师图书馆。对于流散的敦煌文也留心购存,所得文书及海外藏卷照片,大多收入 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石室遗书三种》、 《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敦煌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 遗书》、《佚籍丛残初编》、《石室秘宝》等书中。还和王国维将斯坦因在敦煌、罗布泊等地 发现的汉晋木 简照片汇为《流沙坠简》,并做考释。撰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二卷、《补 唐书张义潮传》、《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种敦煌学论著,尤其注重对中国传统四部书写本的研 究和整理。另有《殷虚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其著作及刊刻大多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 。   罗振玉是典型的鉴藏大家。    他不但要自己收藏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文物资料和字画,还要做足研究整理的 工作。    1931年在旅顺火车站西山坡(今洞庭街1号)建砖木结构的三层俄式藏书楼一座,面积300平方米, 称大云书库。内藏《大云无想经》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50余万册。据考证,仅 甲骨片前后就收藏“二三万片”,其他如青铜器、古明器、碑拓等的收藏数量也相当可观。    罗振玉善识文物,喜研文史。从殷墟甲骨、汉晋木简、墓志铭文,到宫中所藏历代图书、历史档 ,乃至珍宝、钱币等,他都有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许多学术价值颇高的专著。罗振玉41岁入 学部,因公务简,又不肯奔走钻营,有很多时间搜求文物,钻研学问。“每涉足厂肆,尽廉俸所 入,搜求古物书画,虽资力有限,不敢和洋商巨贾相竞争,但破铜烂铁,在所不遗,往往批沙得 宝,又人弃我取。”罗振玉获得了很多两汉六朝、唐宋等朝的珍贵文物,为其考古研究积累了实 物材料。    罗振玉为保存和流传敦煌石室遗书做出过切实的努力。敦煌石室遗书是我国光绪年间新发现的一 处千年宝藏。所谓“石室”指甘肃省敦煌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窟内藏有丰富的经书、绣像 等,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却遭到斯坦因和伯希和的攫取。为了保存这些中华文化的“劫余” ,罗振玉奔走呼告,筹措资金,并决心捐出个人全部俸禄,购买余下卷轴,后又主倡集资影印敦 煌遗书,这在他的《鸣沙石室佚书序》中有所叙述。他为保存内阁大库史料及明文渊阁藏书也作 出了贡献。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罗振玉自幼研 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 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 出土地。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 ”;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他在考释 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 ,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这些都给后来考释古 文字者以启迪。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乡甲骨四堂之一。

 

王氏家族的先世祖籍开封。《宋史》有王氏先世王圭、王光祖传,远祖王圭、王光祖、王禀、王荀

四世,均以战功显赫,其中王圭、王禀及王荀死于国难,尤以王禀于靖康元年,在太原抵抗金兵,

守城御敌而殉国,是一位勋绩卓著的抗金民族英雄。王禀之孙王沆随宋高宗南渡,袭安化王爵,赐

第盐官,遂定居于此,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到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已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

孙。海宁旧有安化王祠,始于明弘治年间,嘉靖壬子年毁于火,后又重建,移之邑治之东,今旧祠

已不存。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禀及袭封前爵、赐第盐官的王沆,在海宁受到当地人民的长期敬仰。

王国维对此也深感自豪,撰有《补家谱忠壮公传》。 王国维娶莫氏,生潜明、高明、贞明。莫氏故

世,继室潘氏,生子纪明、慈明、登明,生女东明、松明、通明(早殇)。长子王潜明于1926年早逝。1949年以后,3子女留在了大陆,2子2女去了台湾。现在世的有台湾的长女王东明、成都的五子王慈

明。而二子王仲闻最为知名,从事诗词校注,但被诬陷为特务,最后服药自尽。

 

1898年,二十二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

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

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

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

后,王国维携3种生平著述,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

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方面。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

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

行走”,食五品禄。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

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

赵元任、李济(一说吴宓)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

中国史学界。

巨子陨落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伐逼近北京之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在颐

和园昆明湖 沉湖而死。

  

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但也因此被后来的共产

激进派所唾弃,在主流文化之外。

  

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想不开的王国维,转了两圈,看看周遭无人,一头栽进颐和园昆

明湖。那时,颐和园门票巨贵,要大洋六角,因而游人甚少,待救起,已断气。废帝溥仪事后赐

王国维谥号为“忠悫”。

  

毛泽东有诗云:“莫道昆明池水浅”,那里的水并不深,王跳进去,便一头扎到底。事实上并非

溺毙,而是被湖底的淤泥朽草,塞满七窍,窒息而死。呜呼,一代学者,草草一生,就这样于污

泥浊水中逝去,时年五十一岁。从他身上,翻出一纸遗书,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

变,义无再辱”等字样。有人说,他这个“辱”,为死殉清廷,效忠逊帝;也有人说,他这个“

辱”,与他亲家罗振玉有些什么纠葛。但不管什么缘由,当时及后来,都认为不值得。

 

王国维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三)

  

王国维,字静安,浙江海宁州诸生。少以文名。年弱冠,适时论谋变法自强,即习东文,兼欧洲

英、德各国文,并至日本求学。通农学及哲学、心理、论理等学。调学部,充图书馆、编译名词

馆协修。

  

辛亥后,携家东渡,乃专研国学。谓:“尼山之学在信古,今人则信今而疑古,变本加厉,横流

不返。”遂专以反经信古为己任。著述甚多,撷其精粹为观堂集林二十卷。返国十年,以教授自

给。

  

壬戌冬,前陕甘总督升允荐入南书房,食五品俸,屡言事,皆褒许。

  

甲子冬,遇变,国维誓死殉。驾移天津,丁卯春夏间,时局益危,国维悲愤不自制,於五月初三

日,自沉於颐和园之昆明湖。家人於衣带中得遗墨,自明死志,曰“五十之年,祗欠一死!经此

世变,义无再辱”云云。谥忠悫。海内外人士,知与不知,莫不重之。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

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

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

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

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

光辉”。

1877年,丁丑,光绪三年

  12月3日(旧历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州城(今海宁市盐官镇)双仁巷旧宅。初

名国桢,后改国维,字静庵(安),又字伯隅,号人间、礼堂、观堂、永观、东海愚公等。海宁

王氏乃当地书香世家。

  

1886年,丙戌,光绪十二年,十岁。

  

全家迁居城内西南隅周家兜新宅,此处后成为王国维故居纪念馆。少年时代与陈守谦、叶宜春、

诸嘉猷被誉为“海宁四才子”。

  

1892年,壬辰,光绪十八年,十六岁。

  

7月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

  

1893年,癸巳,光绪十九年,十七岁。

  

3月赴省城杭州应乡试不中,肄业于杭州崇文书院

青年

  1894年,甲午,光绪二十年,十八岁。

  中日甲午战起,清军战败,极为震动。始知世有"新学"。

  1895年,乙未,光绪二十一年,十九岁。

  11月与莫氏成婚。

  1897年,丁酉,光绪二十三年,二十一岁。

  9月赴杭州再次参加乡试,不中。从1895年至此,撰成《咏史》诗二十首。1928年始发表

于《学衡》第66期,吴宓称之"分咏中国全史,议论新奇正大"。年底,与同乡张英甫等谋创

海宁师范学堂,并上呈筹款缘由,未果1898年,戊戌,光绪二十四年,二十二岁2月,至上海

任《时务报》书记。此举为其一生行事之始。26日罗振玉等创办的东文学社开课后,王氏入学

学习,受业于藤田丰八等,渐为罗振玉所知。7月因患脚气病,回籍治疗。10月返沪,《时务报》

戊戌变法失败而遭关闭,罗振玉引之入东文学社,负责庶务,免缴学费,半工半读。是年,撰

曲品新传奇品跋》、《杂诗》三首。

  

1899年,己亥,光绪二十五年,二十三岁。

  

春,东文学社迁至江南制造局前之桂墅里,王氏学监,其与同学关系不洽,旋免职,但薪俸照拿。

学社除日文外,始兼授英文及数理化各科。王氏攻读甚勤。从日本教员田冈文集中,始知汗德(

即康德)、叔本华,并萌研治西洋哲学之念。是年,河南安阳小屯发现殷商甲骨文。代罗振玉为

日人那珂通世所撰、东文学社影印之《支那通史》撰序、为日人桑原隲骘藏《东洋史要》撰序。

  

1900年,庚子,光绪二十六年,二十四岁。

  

夏,庚子事变发生,东文学社因之而提前让学生毕业,秋即停办。王氏毕业返里,自习英文。

秋,返沪,罗振玉请其译编《农学报》,自谓译才不如沈纮而荐其任之,自己则协助译日本农

事指导。秋,罗振玉应张之洞之邀,至武昌任农务局总理兼农校监督,不久,召王国维等同至,

任武昌农校日籍教员翻译。年底,由罗氏资助,东渡日本东京物理学校习数理。是年撰《〈欧

罗巴通史〉序》,译《势力不灭论》(The Theorg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农

事会要》。1901年,辛丑,光绪二十七年,二十五岁。

  

春,在日本东京物理学校留学,夏归国,协助罗振玉编《教育世界》杂志,此后,其哲学及文

学方面的撰述常刊载于此。是年,撰《崇正讲舍碑记略》,译《教育学》《算术条目及教授法》。

  

1902年,壬寅,光绪二十八年,二十六岁。

  

春,始读社会学、心理学、论理学(即逻辑学)、哲学等书,尤关注人生问题。夏,张謇在通

州(今南通市)创办通州师范学堂,欲聘一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教员。经罗振玉推荐,王国

维应其一年之聘。是年译《教育学教科书》。

  

1903年,癸卯,光绪二十九年,二十七岁。

  

3月,应聘至通州师范学堂任教,通读叔本华、康德之书。《铁云藏龟》影印刊行。是年撰

《哲学辨惑》《论教育之宗旨》《叔本华像赞》《汗德像赞》。译《西洋论理学史要》。

  

1904年,甲辰,光绪三十年,二十八岁。

  

代罗振玉为《教育世界》主编,进行刊物改革。8月,罗振玉在苏州创办江苏师范学堂,自

任监督,藤田丰八为总教习,王国维来校任教。仍钻研叔本华思想,并深受其影响。是年撰

《孔子之美育主义》、《就伦理学上之二元论》(后易名为《论性》)、《尼采之教育观》

《叔本华之遗传说》《教育偶感二则》《汗德之哲学说》《汗德像赞》《叔本华之哲学及其

教育学说》《国朝汉学派戴阮二家之哲学说》《红楼梦评论》《书叔本华遗传说后》《叔本

华与尼采》《释理》。

  

1905年,乙巳,光绪三十一年,二十九岁。

  

致力于研读康德学说。9月,汇编甲辰(1904)年以来刊于《教育世界》之文十二篇,为《静庵

文集》。附古今体诗五十首,名《静庵诗稿》。11月,随罗振玉辞职,赋闲家中。是年撰《周

秦诸子之名学》《子思之学说》《孟子之学说》《荀子之学说》《论近年之学术界》《论新学

语之输入》《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论平凡之教育主义》《静庵文集自序》。

  

1906年,丙午,光绪三十二年,三十岁。

  

春,随罗振玉进京,暂住罗家。4月,集数年间(1904-1906)所填词61阙成《人间词甲稿》

刊行。8月,其父王乃誉病故,奔丧归里,并为之守制。是年撰《教育小言十二则》、

  

《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教育家之希尔列尔(即席勒)传》、《德国哲

学大家汗德传》、《墨子之学说》、《老子之学说》、《汗德之伦理学及宗教论》、《原命》

、《去毒篇(鸦片烟之根本治疗法及将来教育上之注意)》、《孟子之伦理思想一斑》、《列

子之学说》、《纪言》、《论普及教育之根本办法(条陈学部)》、《教育小言十则》、《文

学小言十七则》、《屈子文学之精神》。

  

1907年,丁未,光绪三十三年,三十一岁。

  

4月,自海宁返京,住罗家。不久,经罗振玉引荐,得识学部尚书兼军机大臣荣禄,甚为其赏

识,未几,得在学部总务司行走,任学部图书编译局编译,主编译及审定教科书等事。6月发

表《三十自序二》,言其由哲学转向文学,并有志于戏曲之研究,这标志着他学术研究的一次

转折。7、8月,因其夫人莫氏病亡而归省,事毕即返京。11月,汇集1906年5月至1907年10月

间所填词43阙,成《人间词乙稿》。是年撰《教育小言十三则》、《人间嗜好之研究》、《三

十自序一、二》、《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教育小言十则》、《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

后》、《孔子之学说》。

  

1908年,戊申,光绪三十四年,三十二岁。

  

1、2月间,太夫人病故,奔丧返里。3月,与继室潘夫人完婚。5月,校《片玉词》。4月,携眷

北上返京,赁屋于宣武门内新帘子胡同。7月,辑《唐五代二十家词辑》二十卷,对每家词数及

其出处,均以按语说明。又辑《南唐二主词》。8月,撰《词录》及《词录序例》,搜集词目,

自宋迄元,存佚并录,且作考订。撰《〈词林万选〉跋》。9月,辑《曲录》初稿二卷,为其研

究戏曲史提供了材料。10月,译著《辨学》(即逻辑学)一书刊出。11月,在《国粹学报》刊出

《人间词话》前21则,提出"境界"说。手录明抄本《录鬼薄》,并作《跋》。作《古代名家画册

叙》(1909年刊行时易名为《中国名画集》)。12月,撰《曲品新传奇品跋》。

  

1909年,己酉,宣统元年,三十三岁。

  

1月,撰《罗懋登注拜月亭跋》,《国粹学报》第49期刊《人间词话》第23-39则。2月,《国粹

学报》第50期刊登《人间词话》第40-64则。3月作《雍熙乐府跋》。3、4月间,前后作《〈梅苑

〉跋》、辑校《聊复集》并作《跋》、《〈碧鸡漫志〉跋》、《〈蜕岩词〉跋》。4、5月间,作

《〈赤城词〉跋》、《南唐二主词补遗及校勘记》、《〈宁极斋乐府〉跋》、《〈欧梦词〉跋》、

《〈花溪志〉跋》。6月,辑《后村别词补遗》一卷,并作《跋》;又校《后村别词》,并作《校

记》。又作《〈乐章集〉跋》。修订《曲录》成六卷,又成《戏曲考源》一卷、《跋吴起敌秦挂

帅印杂居》。7月,校《寿域词》,作校记、跋。9月,校《石林词》,从《梅苑》中录得《孤雁

儿》并序,补入《漱玉词》,并对原附《易安居士事辑》之讹进行辨误。10月,校补《放翁词》

,28日,与罗振玉、蒋黼、董康访法人伯希和(Pelliot)。29日,学部奏设编定名词馆,严复

总纂,王国维任名词馆协修。又校《片玉集》,并作跋。11月,辑《优语录》一卷,搜集唐宋滑

稽戏五十则,作《宋大曲考》、《录曲余谈》、《曲调源流表》。

  

1910年,庚戌,宣统二年,三十四岁。

  

2月,校《录鬼簿》。录《能改斋漫录》记杜安世一则,作《寿域词》补跋。3月,读《元曲选》,

并以《雍熙乐府》校之,作《〈元曲选〉跋》。5月,所译《教育心理学》由学部图书编译局排印

出版。6月译作《世界图书馆小史》始陆续刊出。9月,作《〈续墨客挥犀〉跋》、《盛明杂剧跋》

、《录鬼簿》补跋。将已刊《人间词话》64则进行修订,并加附记(此稿由俞平伯于1925年标点,

次年朴社出版。此为此书最早之单行本)。12 月,草《清真先生遗事》、《古剧脚色考》。1911

年,辛亥,宣统三年,三十五岁。

  

1月,为《百川学海》本《晁氏客语》题跋。2月,为罗振玉创办之《国学丛刊》作《序》,提出

"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校《梦溪笔谈》、《容斋随笔》,3月,校《酒边集》、《

宾退录》,并分别作跋。校《大唐六典》,并作跋。春,撰《隋唐兵符图录附说》,此为其治古

器物学之始(1917年又订正之,成《隋虎符跋》、《伪周二虎符跋》)。7月,见唐写本《太公

家教》,作跋将近几年所作校书题跋集成《庚辛之间读书记》,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2月,

罗振玉、王国维各率全家避居日本,居京都田中村,侨居日本达五年之久。从此,其治学转而专

攻经史小学。

  

1912年,壬子,民国元年,三十六岁。

  

罗振玉藏书运抵日本,存京都大学,王国维与其一同整理,并与日本学者相过从,专攻古史。

春,草《简牍检署考》,夏,作《双溪诗余跋》。9月,撰成《古剧脚色考》,10月,《简牍

检署考》撰成定稿。

  

1913年,癸丑,民国2年,三十七岁。

  

1月,撰成《宋元戏曲考》,并作序(后易名为《宋元戏曲史》)。春,撰《宋椠大唐三藏取经

诗话跋》。5月,集1912年和1913年所作诗成《壬癸集》,着手草《明堂寝庙通考》。作《译本

琵琶记序》。8、9月间,撰《释币》(原名《布帛通考》)、《唐写本兔园册府残卷跋》。9月

辑《齐鲁封泥集存》,并作序。10、11月间,撰《秦郡考》、《汉郡考》(上、下),又草《

两汉魏晋乡亭考》二卷(稿本)。

  

1914年,甲寅,民国3年,三十八岁。

  

2月,与罗振玉合撰《流沙坠简》,并为之作序,此为近代关于西北古地理的第一篇著作。4月

又作《流沙坠简后序》,又成《补遗》一卷,附于书后。6月,代罗振玉撰《国学丛刊序》(后

易名为《雪堂丛刊》)。草《宋代金文著录表》,并作序。7月,读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

,并作跋。9月,撰《国朝金文著录表》六卷,并作序。10月,为罗振玉校写《历代符牌图录》

、《蒿里遗珍》、《四朝钞币图录》。岁末,为罗振玉撰《殷虚书契考释》校写,并作序和后

序。是年又作《邸阁考》。

  

1915年,乙卯,民国4年,三十九岁。

 

 2月,撰《殷虚书契前编》,一、二卷释文,作《洛诰解》。3月,写成《鬼方昆夷〈犭严〉

狁考》(初名《古代外族考》)。中旬,携眷返国扫墓,4月13日罗振玉亦归国扫墓,二人会

于上海。中旬,经罗振玉介绍与沈曾植相识于上海,多有往还,商磋古音韵之学。下旬,携长

子随罗振玉往日本。撰《不期敦盖铭考释》、《三代地理小记》,其下包括《自契至于成汤八

迁》、《说商》、《说毫》等数篇。8月,撰成《胡服考》。10月撰《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

又撰《古礼器略说》,其总题下分《说俎》、《说盉》等数篇。11月,作《与林浩卿博士论洛

诰书》,12月,撰《生霸死霸考》。

  

1916年,丙辰,民国5年,四十岁。

  

1月,作《再与林博士论洛诰书》。决定春节后返国,《国学丛刊》停刊。王国维认为其寓居

日本期间,乃"成书之多,为一生冠"。2月,携长子回国,至上海,应哈同之聘,主持《学术

丛编》。3月,撰成《史籀篇疏证》及序、《流沙坠简考释补证》及序、《周书·顾命考》及

序、《国学丛编序》。4月,撰《殷礼征文》、《释史》、《乐诗考略》(含《释乐次》、《

周大武乐章考》、《说勺舞象舞》、《说周颂》、《说商颂》。《汉以后的传周乐考》),草

《毛公鼎考释》。5月,作《大元马政记跋》,校《水经注》,《毛公鼎考释》定稿,并作序。

下旬,始草《魏石经考》。8月中旬,酝酿作《汉魏博士考》。9月,《魏石经考》、《汉魏博

士考》写定。10月,撰《周书·顾命后考》及序,重订《汉魏博士考》成三卷。11月,撰《汉

代古文考》、《彊村校词图序》、《元秘书监志跋》、《隋志跋》。12月,草《尔雅草木虫鱼

鸟兽释例》。1917年,丁巳,民国6年,四十一岁。

  

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

1月下旬,受罗振玉招至日本,2月归国,始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 王考》,

3月成《太史公年谱》,并酝酿《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及序。4月,返

海宁扫墓。5月,撰《古要竹书纪年辑校》,并作《自序》,又撰《殷文存序》

、《乡饮礼席次图》。6月,撰《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及序,编就《戬寿堂所藏

殷虚文字》及序,作《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释旬》、《释昱》。7月

1日,张勋复辟。撰《周代金石文韵读》、《唐韵别考》。8月作《南越黄肠木

刻字跋》、《玉溪生诗年谱会笺序》。9月,草成《殷周制度论》、《商三勾兵

跋》、《〈汉书艺文志举例〉后序》、《〈周代金石文韵读〉序》。入秋,检古

书古器物,题跋甚多,如《楚公钟跋》《书论语郑氏注残卷后》《唐尺考》《裴

岑纪功刻石跋》等。10月,撰《韵学余说》《江氏音学跋》《五声说》。11月,

            汇集近年间所撰文,成《永观堂海内外杂文》。12月,撰成《古本尚书孔氏传汇

            校》(稿本),据《唐语林》以校《封氏闻见记》。

  

1918年,戊午,民国7年,四十二岁。

  

1月,校《尚书孔传》、《方言》等。去年底,北京大学蔡元培托马衡与王国维联系,欲聘其往北

大任教。经与罗振玉商量,今拒绝之。自本年起,任"仓圣明智大?quot;经学教授,并撰《经学概

论讲义》。2月,校《净土三部经音义》。3月以大徐《说文》音校《唐韵》反切,乃拟重订《唐韵

校记》,4月校《一切经音义》,并作跋。6月,校陈辑本《苍颉篇》,抄毕并校定《唐写本唐韵残

卷校记》,并附录《唐韵佚文》,作《匈奴相邦印跋》。7月,为罗振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作序

。再次辞谢北京大学邀任教授之聘。9月,作《释环玦》《释珏释朋》《释礼》《重辑苍颉篇》及自

序、《释由》。是月,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欲延其赴校任教,为其婉辞。10月,撰《校松江本急就篇》

及序。11月草《随庵吉金图序》。12月,改定前所撰《唐韵别考》《音学余说》,合为《续声韵考》

,以补戴氏《声韵考》。

  

1919年,己未,民国8年,四十三岁。

  

1月,撰《书郭注方言后》(一、二、三)、《书尔雅郭注后》。2月,撰成《书契后编》上卷释文、

《齐侯二壶跋》。3月,校阅《徐俟斋先生年谱》,作《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4月,罗振玉携眷

归国,与王国维会于上海。伯希和在上海与罗、王会见,商谈学术。校《一切经音义》,并作跋。

7月,作《唐写本老子化胡经残卷跋》《音学五书跋》。8月,作《九姓回鹘可汗碑跋》《重校定和

林金石录》《九姓回鹘可汗碑图记》《摩尼教流行中国考》《敦煌石室碎金跋尾》(含《唐写本残

职官书跋》)等十数篇跋,均为日人狩野直喜寄来其游欧时所录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敦煌残卷而作。

9月,撰《西胡考》(上、下)及《续考》《西域井渠考》《曹夫人绘观音菩萨像跋》《于阗公主供

养地藏王菩萨画像跋》等。10月,为乌程蒋汝藻编撰其藏书志。是秋,因脚气病发作,赴天津罗振

玉处养病,11月初始返沪,并接受《浙江通志》聘约,与张尔田共同负责寓贤、掌故、杂记、仙释、

封爵五门的撰述,并似作《宋元浙本考》。作《高昌宁朔将军麴斌造寺碑跋》《书虞道园高昌王世

勋碑后》《重辑仓颉篇自序》。

  

1920年,庚申,民国9年,四十四岁。

  

本年继续为蒋氏编藏书志,并校阅多种古籍,并作《天宝韵英陈廷坚韵英张戬考声切韵玄武之韵铨

分部考》《周玉刀考》《顾刻广韵跋》《某君像赞》《徐母太囗人像赞》《敦煌发现唐朝之通俗诗

及通俗小说》《残宋本三国志跋》《魏曹望憘造象跋》《影宋本孟子音义跋》《日本宽永本〈孔子

家语〉跋》。

  

1921年,辛酉,民国10年,四十五岁。

  

年初,马衡受北京大学委托,再次来书邀王国维出任北大文科教授,为其所拒。继续为蒋编藏书。

春,作《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一、二)。5月,将数年间所写经史论文,删繁挹华,

集成《观堂集林》十卷,由乌程蒋氏出资刊行。9月,去年撰述之《西胡考》刊出,12月,撰《唐写

本切韵残卷跋》。1922年,壬戌,民国八年,四十六岁。

  

年初,王国维允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以"无事而食,深所不安",未受酬金。1月,作

《宋刊后汉书郡国志残叶跋》《兮甲盘跋》《汉南吕编磬跋》等。2月,北京大学马衡集资影印王国

维于上年所辑之《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3月,撰《两淅古刊本考》及序,并校《水经注》。5月,

顾颉刚来访,后多有书信往还问业。8月,草成《五代两宋监本考》,为乌程蒋氏撰《传书堂记》。

致书马衡,询以研究科章程、研究生人数、研究项目等事。为罗振玉撰《库书楼记》。12月,为北京

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拟就《研究发题》寄沈兼士。不久,又致书马衡,建议大学开设"满蒙藏文讲座"并

建议遣送有史学根基者出国深造。致书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何之兼等同学,条陈所询事宜,是年校阅《

蒙古秘史》、《龙龛手鉴》。

  

1923年,癸亥,民国12年,四十七岁。

  

2月,为南陵徐氏所藏古器拓本作跋数则,如《刺鼎跋》《父乙卣跋》等,撰《肃忠亲王神道碑》。

寒假,仓圣明智大学解散,王国维所任《学术丛刊》编辑及该校教授至此结束。2月下旬一度返海宁

故里。作《商鞅量跋》《高邮王怀祖先生训诂音韵书稿叙录》《秦公敦跋》。4月16日,受命任逊帝

溥仪"南书房行走"。为乌程蒋氏编藏书志基本结束,历时近四载,编成经、史、子三部,集部至元

末,明则为草稿。5月离沪取海道北上入京,6月1日,觐见溥仪。7月初,撰《殷虚书契考释序》,

同时,始校《淮南鸿烈》,历时三月余。7月,作《梁伯戈跋》《颂壶跋》《唐贤力宓伽公主墓志跋》

,校《抱朴子》。始草《魏石经续考》。夏曾至天津罗振玉处消夏。11月,受溥仪命,清理景阳宫

处藏书,作《肃霜涤汤说》、《明钞本北磵集跋》。12月初,《观堂集林》二十卷样本印成,文二百

篇,诗67首。

  

1924年,甲子,民国13年,四十八岁。

  

3月,法人伯希和寄来《秦妇吟》全卷影印本,取与另本相校,作《唐写本韦庄秦妇吟又跋》,撰

《论政学疏》,作《聚珍本戴校水经注跋》。4月,与蒋汝藻书,言及北京大学友人欲请其出任国

学门研究室主任,而自己不愿就任。5月,撰成《明内阁藏书目录跋》、《散氏盘考释》及跋。6月

,作《金文编序》、《吴王夫差监跋》。9月,罗振玉入直南斋,至京,住王国维家,后又与罗氏

共检理内府藏书。近年,与胡适往还书信,商讨学问。11月,冯玉祥部"逼宫",命溥仪迁出紫禁城

王国维随驾前后,并因此而写下“艰难困辱,仅而不死"之言。

  

1925年,乙丑,民国14年,四十九岁。

  

2月,清华委任吴宓筹办研究院,并拟聘王国维为导师。王国维在请示溥仪后就任。此后治学转入

西北地理及元史。4月18日,移居清华园之西院。研究院同时还聘请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教

授。世称"清华四大教授"。另,聘李济为讲师。4月23日梁启超到校,6月12日,赵元任到校,住

清华园之南院。7月,清华国学研究院录取新生,正取30名,备取2名。暑期,应学生会邀请向留

校学生讲演《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发现之学问》。9月8日,清华国学研究院举办第一次教务会议,

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李济到会。会上公布各教授普通演讲的讲题(即所开课程)与指导研

究学科的范围。王国维任经史小学导师,普通演讲讲题有:古史新证,每周1小时;《尚书》,每

周2小时;《说文》练习,每周1小时,指导学生研究范围有:《尚书》本经之比较研究(含句法

比较、成语比较、助词比较),《诗》中状词研究(含单字、连绵字、双字、双声字、叠韵字、

其余),左礼器之研究,《说文》部首之研究,卜辞及金文中地名或制度之研究,诸史中外国传

之研究,元史中蒙古色目人名之划一研究,慧琳《一切经音义》之反切与切韵反切之比较研究。

9月14日,国学研究院普通演讲正式开始,王国维讲《古史新证》。10月15日,加授《尚书》课程。

是月,草《鞑靼考》及年表,《元朝秘史地名索引》。11月,撰《蒙文元朝秘史跋》。

  

1926年,丙寅,民国15年,五十岁。

  

2月,撰《黑鞑事跋》,校阅《亲征录》。21日,赴天津,为溥仪祝寿。4月,撰《圣武亲征录

注序》,26日,清华批准印其丛书,即《蒙古史料四种校注》,发表《耶律文正年谱余记》、《

黑鞑事略序》。5月,写定《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及序,刊出《圣武亲征录校序》。6月发表《

鞑靼考》、《长春真人西游记注序》。7月26日,为燕京大学校讲演《中国历代之尺度》。9月上

旬,研究院新学年开学,王国维每周讲演《仪礼》2小时,《说文》1小时;指导研究学科范围为:

(1)经学(含《书》、《礼》、《诗》);(2)小学(含训诂、古文字学、古音韵学);(3)

上古史;(4)金石学;(5)中国文学。10月,因其长子病逝,与罗振玉发生误会。撰成《桐乡

徐氏印谱序》。11月下旬,为北京大学历史学会讲演《宋代之金石学》。

英年早逝

1927年,丁卯,民国16年,五十一岁。1月,撰成《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2月,撰《元朝秘 史之主因亦儿坚考》。3月,撰《金长城考》(后易名为《金壕界考》)、《水经注笺跋》。4月, 编撰《清华学校研究院讲义》。5月12日,出席清华史学会成立会,并致辞。6月1日,国学研究院 第二班毕业,中午,参加研究院师生叙别会,午后访陈寅恪先生。6月2日上午,告别清华园,到颐 和园内的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背面书"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 收")云: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藁葬于清华园茔地。汝等 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 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 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    6月3日,入殓,停灵于成府街之刚秉庙,7日,罗振玉来京为其经营丧事,16日举办悼祭。8月14日, 安丧于清华园东二里许西柳村七间房之原。1928年6月3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海宁 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碑铭云: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 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 志事,以普告失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 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 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王国维(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 学者之一。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 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被誉为甲骨文发 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 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他 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 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 创造并完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学术贡献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