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雪作者高骈古诗拼音:6台湾省台中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1:37:47

台中市

台湾省五大城市之一,台湾西中部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台湾岛西中部,乌溪(大肚溪)下游北侧,台中盆地中央,周邻台中县境。面积163.4平方公里,人口72万,仅次于台北、高雄2市。

市中心区旧名大墩,原为平埔岸里社地。1723年划属彰化县。19世纪80年代台湾建省之初,曾在此置台湾府和台湾县,定为省会,开始筑城;后因省会改设台北府(今台北市),建城中止。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1920年改名台中,曾设台中市,隶台中州。1945年台湾光复,为省辖市。1947年扩大市区,增为8区。

市区原来5区仍为全市核心,有乌溪支流绿州等小溪贯流其间。纵贯铁路“山线”通过市街南部,在彰化县境与“海线”相合。省第3号公路自台北南下,过市街区;南北高速公路通过西郊,有交流道通市街区和西海岸的台中港。本市亦为东入台岛中部山地、通联东台湾公路干线所经。近年工商业日见发达,以制糖、食品、机械修配、化学工业等为主。过去进出口贸易均须经过高雄或基隆,现因台中港开始使用,本市经济发展日渐加速。市内有中兴大学、东海大学、逢甲大学、 中山医学院、中国医药学院等,为台湾公私立高等学校重要分布区之一。郊区因气候适宜,地势平缓,兼有灌溉之利(见台中县),农业发达,有耕地面积近8000公顷,其中水田面积近70%。以产稻米、甘薯、花生、玉米、大豆、柑橘等为主,为台湾西部著名农业区。

目录

·                                 • 基本概况

·                                 • 城区布置

·                                 • 旅游景点

·                                 • 特色小吃

·                                 • 历史沿革

[显示全部]

台中市-基本概况

 

台中市

台中位于台湾省西中部,台中盆地中央,乌溪(大肚溪)下游北侧,是台湾五大城市之一,台湾中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旧名大墩,原为平埔岸里社地,清光绪十三年( 1887 年)设台湾县,为台湾府治,定为省会,开始筑城,后省会改设台北府(今台北市),改名台中县, 1920 年设市。

台中工商业日渐发达,以制糖、食品、机械修配、化学工业等为主。郊区气候适宜,地势平缓,兼有灌溉之利,农业发达,以产稻米、甘薯、花生、玉米、大豆、柑橘等为主,为台湾西部著名农业区。

台中市昔称“东大墩”、“猫雾栋”,周围土地肥沃,终年气候温和,盛产稻米、甘蔗、水果和烟草,不仅是台湾中部物产的集散地,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

台中市的开发比台南市、高雄市晚,但与台北地区同属一个时期。这里最早曾是高山族平铺人居住的地方,名为岸里社。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大陆福建、广东沿海移民开始进入台中盆地一带从事垦殖。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总兵兰廷珍以其土地肥沃,易于耕作,遂招福建漳州人前来屯垦,至清雍正年间(1723-1735),人烟渐盛,形成村落,名为“大墩”。由于这一带土地已辟为良田,水源丰富,盛产稻米,而且因地表溪流落差大,沿河建起许多水车,碾米店毗连,逐渐出现了稻谷脱壳加工业,并由此发展成为台湾中部地区农产品集散和加工中心,这便是台中市最早的城镇雏形。到清同治六年(1867),形成了顶街、中街、下街等市街,改称东大墩。清光绪十三年(1887)台湾正式建省,初时以台中山环水复,中开平原,气势恢宏,又当全台适中之地,曾计划在该地建立省城。清连横著《台湾通史》中载:“光绪十三建省,移台湾府于此,附郭亦曰台湾。先是,巡抚岑毓英来巡,择地于兰兴堡东大墩之麓,刘铭传亦以为可。十五年起工,选建八门四楼,…十七年二月略成,周六百五十丈,费款二十一万五千两。而铭传一去,其事遂上。”后任巡抚认为这里远离经济发达的台南和台北,往来南北交通又有许多溪流阻隔,交通不便,便将省城改设在台北。台中仅名义上作了几年省城,而实际上修筑了两年多的工程最后没有完成,台中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东大墩仍然是一座小市镇。日本殖民者占领台湾后,以此地位于台湾中部要冲,于1897年在这里设台中县,又于1920年改设台中州,台中为州辖市。1945年台湾省归还中国后,台中州改为省辖市,不过由于台中市无特殊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距海岸较远,没有直接的出海口岸,所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都比台北、高雄两市缓慢。直到70年代中期,在这里设立了台湾省第三个加工出口工业区,兴建了距台中市最近的台中港及与台中市联系的高速公路,使该市经济发展速度才明显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也开始不断扩大。1975年台中市人口比50年代增加1倍多,突破53万人,一跃成为台湾省的第三大城市。

台中有纵贯铁路“山线”通过境内南部,在彰化县境与“海线”相合,台湾第 3 号公路自台北南下,南北高速公路通过西郊,有交流道通市区和西海岸的台中港,其中台中港是台中出海门户。

台中市的形状西宽东窄,因位居台湾西部平原的中间地带,为南北高速公路重要的中途站,在交通便捷的优势下,近30年来发展为中部首屈一指的大城,也是全台第三大都市。台中市面积163平方公里,人口66万,因气候温和,环境优美,有“宁静之都”的美称。
  
四季如春的气候,使台中被认为是台湾最适于居住的城市。由于东侧的中央山脉阻隔了凛冽的东北季风,西侧离海岸线也有相当距离,绝少尘沙飞扬,全年的平均温为摄氏22.4度,冬、夏温差仅10度,一年四季均舒爽宜人。而筏子溪、旱溪一西一东流经市郊,并有柳川、绿川、梅川贯穿市区,让地景更添妩媚;现在的台中市高楼耸立,呈现出一幅现代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探访台中市,可选择火车、开车,或其他大众运输工具,南北两大都会区还可搭乘飞机前往,交通十分便利。台中市的旅游资源以艺术人文展示馆为主,如自然科学博物馆、台湾美术馆、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台中民俗公园、丰乐雕塑公园等;若要欣赏自然风光或享受娱乐游憩,则须至东北郊的大坑风景区一带,当地以亚哥花园、东山乐园最具知名度。
  
在台中市游逛,最眩人眼目的当属缤纷林立的餐饮店家,风靡全台的许多消费性餐饮风潮都源于台中市,历久不衰的泡沫红茶店便是其中代表;目前台中市中山公署一带还聚集了许多泡沫红茶坊,而众多的个性餐厅及庭园餐厅更是风情万种、花样百出,或诉诸餐饮特色,或标榜建筑空间新感受,或营造一方恬雅气氛,将台中市的夜晚渲染得浪漫而惬意,吸引游人亲历其境。

台中有岛内“文化城”之称,主要有中兴大学、东海大学、逢甲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国医药学院等,为台湾公私立高等院校重要分布区之一,仅次于台北。市区环境优美,街道整洁,主要名胜古迹有中山公园、宝觉寺、孔庙、南天宫等。

台中市-城区布置

 

台中市中区夜景

中区

大墩 台中市旧名就叫做「大墩街」。当时大墩街的所在地,便是现在台中市的市区。清廷总兵蓝廷珍在台中公园内的小山坡上,建筑了两座炮墩,大墩的地名,由此而得来。

马寮 这是台中建府初期出现的地名,还称为「马寮」的时候,一分地卖不到一块大洋,而现在一坪地大约要值两三百万元!它就在中正路与继光街口,以前这儿还曾有一家「吉本洋品店」,是台中市第一家最具规模的百货公司。

鸟竹围 这个地方以前有很多大树,成千的白鹭鸶经常在这里聚集,家家户户的屋檐下,也有大量的燕子筑巢栖息,因此而得名。但兴建了「第八市场」以後,这些鸟类就不见了。由於第八市场是用竹子搭建而成,所以大家都叫它为「竹广市仔」,而「鸟竹围」的旧名便渐渐被人遗忘了。

西区

麻园头仔 在台中港路二侧到现在五期重划区的文心路,也就是忠明里,公正里一带,原来是寸草不生的地方,农民只得种麻为生,一片片的麻园相连成林,因此得名。自从第五期市地重划之後,这里高楼林立,商业蓬勃发展,俨然已成为台中市的新兴地区。

大和村 1924年,在现在西区模范街附近,兴建了大批日本和式官员宿舍,供给在台中的日本官员居住,因而形成一个充满日本风味的社区。现在已经大多数改建为模范国宅和餐厅,目前只剩下一些零落的日式建筑,点缀其间。

北区

台中市北区

邱厝子 这里早期是邱姓族亲经营的大聚落,後来因为遭受火灾、兵乱,纷纷迁走,加上邱姓族亲人丁不旺,赖姓族人陆续迁居此地,而取代了邱姓聚落。为了饮水思源,仍然保存邱姓发迹地为「邱厝仔」。邱厝仔的范围包括双十路以西,到中正公园、文心路,南起中山公园等地。有平等、乐英、邱厝、香蕉、锦和、新北、武顺、新兴等里。(注:另有赖厝廓,日本人叫这里为「新高町」;赖姓聚落在这里种植甘蔗,并设有小型糖厂。现在是赖厝、赖村、中达里。)

墘沟子 现在的淡沟里就是早期的墘沟仔。从西屯路二侧、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向西延到文心路一带,因地势较高,区域广大,灌溉渠沟无法充份供应水源,造成土地经常乾涸,因此早期居民就叫它为墘沟(淡沟)。

崎仔顶 由五权路、中正路交叉口,向北延伸到国立台中二中附近,以前是一处老的聚落,居民都是中下阶层,生活水准与市区差别很大。居民以打零工,流动叫卖,农田打杂维持生活。

南区

南门仔 光绪十五年,刘铭传在台中市兴建台湾省城,在国立台中高农附近,建筑南门城门,防止移居南投山区的原住民进入台中骚扰。现在的南门仔指的是台中高农南边至南门桥、南门路到中兴大学一带(过南门桥即为台中县大里市)。旱溪流经这里,民间就叫做南门溪,因为地势低洼,常有水患,因此有句俗谚说:「南门做水灾,车头到肚脐」。

台中市-旅游景点

 

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位于台中市中心,公园路及自由路二段之间,园内花木扶疏,老树成荫,是台中市民主要的运动、休闲场地。

园内布局极佳,一进大门,绕过园林花圃,就可看到一座人工湖,与巍立在湖心的中正亭,朱红倒影浮映水中,为台中市的代表景观;湖上横跨两桥,一为古典式拱桥,一为朱栏扶手木桥,湖畔并有小船出租,供游人徜徉湖心;园区内附设有露天音乐台、网球场、儿童乐园等休闲设施,并保存了炮台山及望月亭两块古迹。炮台山为前清移民最早定居之处。建于光绪15年(1889年)的望月亭,则是台中仅存的台湾府城遗迹。

大坑风景区

大坑风景区

位于台中市东北郊的大坑风景区,最高海拔虽仅850公尺,但由于属水源涵养林,加上地势陡峭,少人为开发,原始风貌迷人。远古时代两次冰河期的造山运动,孕育了此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台中市政府于此开辟了8条登山步道,结合中正露营区、体能锻炼场等休闲景点,为台中市热门的登身健行去处。

系统步道间相互通达,并设有凉亭、休息平台,供人小憩;其中5号步道呈南北纵向,沿山棱串联起1~4号步道,沿途坡度平缓,且环状相连,绕行一圈不到3公里,向为游客的最爱。5号步道由中兴岭附近的新五村头科巷登山口进入,悠长的原木栈道纵横期间,绿荫浓密,每到秋冬,山漆、杜英、无患子等变色叶植物纷纷换上新装,为山容增添亮丽颜色;沿棱线而行,大坑山区秀丽山景一览无遗,天气晴朗时,还可远眺台中市区、大甲溪及雪山山脉。

1~4号步道入口皆位于连坑巷产业道路旁,1号步道全长3公里,石板及水泥步道交错,蜿蜒小径连接烤肉区、大坑体能锻炼场,为合家旅游的热门路线。大坑体能锻炼场结合山麓的原野风味和地形特色,辟出一系列运动设备及障碍超越项目,可进行团体竞赛或个人体能训练。

2、3号步道坡度陡峭,极具挑战性,最受登山客喜爱。而地处海拔470~850公尺之间的4号步道,坡度落差极大,其中一段长约300公尺的垂直陡坡,考验游客的体力及耐力,被称为“软脚坡”;步道入口处的中正露营区,为大坑规模最大的公营露营地,营区掩翳于相思林中,各个营地以石阶步道相连,又拥有独立、不受干扰的隐蔽性,可同时容纳1500余人在此活动,区内公共设备齐全,并提供营帐、炊具出租服务。

台中市-特色小吃

 

特色小吃

位居台湾地理与交通枢纽的台中市,既是西部走廊南来北往的转运站,亦是各地美食的大熔炉,地融全台小吃于一炉,集各式美味光环于一身,道地小吃麻叶羹的独特、泡沫红茶的风味、丰仁冰的口感创意、蜜豆冰的咀嚼快感……,琳琅百味,一如其荟萃的人文。

探访台中市的知名小吃,可以火车站作为起点,由旧市区逐渐向外扩展,其中距离火车站仅几分钟步程的第一广场(原第一市场)周边,以及中正路、三民路口的第二市场,就是许多知名小吃的发迹地,至今仍有不少美味可寻;前者如幸发亭蜜豆冰、台中肉羹、高家意面,后者如李海鲁肉饭、麻叶羹等。

夜市是台中市小吃的大本营,许多著名美食小吃皆隐于此,中华、忠孝二大夜市即为代表。自60年代兴起的中华路夜市,因位处城中闹区,人潮、车潮汇集,外加周边林立的戏院、游乐场,以及绵延近1公里的百货摊,长年居高不下的超人气,让各式小吃摊愈卖愈旺。除了平民夜市,普遍年轻化的学生商圈,也是台中夜市的另一支生力军。素有中部大学城之称的台中市,境内学生不少,逢甲的文华夜市、东海的东海夜市,以及成名最早的忠孝夜市皆因此而生;位于南区的忠孝夜市,因临近中兴大学及周边工厂区,庞大的外食人口,带动夜市食风,规模虽不算大,但吃饱、吃巧的小摊均备,口感、作料亦都在水准之上。

蓄着大胡子,穿长衫的店老板张北和,曾连获多届金厨奖。小店中几乎道道到是名菜:以砂锅慢火煨炖而成的无膻羊肉,肉质滑嫩膏腴;几近失传的老四川菜“水铺牛肉”,则是经过16年反复实验才能原味重现;此外,腱子头肉烧煮出的牛肉面,以牛肩碎肉混合韭黄末、鸡脚冻作料的牛肉水饺,都是将军的招牌。这里也吃得到牛鞭饭、牛羊睾丸等珍奇食品,但须事先预订。

麻叶羹是台中地区最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其他地方很难得见。麻叶羹的吃法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其做法是将麻叶叶脉抽出,用水边冲边以手用力搓揉,将苦水揉出,最后和鱼、蕃薯一同熬煮。武德宫旁有多处摊贩卖麻叶羹,也有混合薏仁一同煮的麻薏,其中杨益权卖麻叶羹已近30年,是最老牌的摊位。

中华路夜市

位于忠孝路、台中路交叉口的忠孝豆花,创业已有3、40年历史,主人精选黄豆、石膏、豆花粉等原料,并坚持传统制法,做出来的豆花口感软Q滑溜,彷佛吹弹得破,再配上慢火熬煮的花生、姜汤、香味浓厚。店里还兼卖碗粿、烧饼、麻署,其中尤以手工揉制的麻署,最受喜爱。

翁记的泡沫红茶在台中市也许不算顶尖,但它的茶食可是一绝。其中乌龙豆干口脾最佳,采用桃园大溪专程送达的黑豆干,加以独家的卤制秘方,卤得滑润入味,最后再淋上特制的辣椒葱汁,又香又辣;而冰冰凉凉的毛豆,带有些许麻辣,咸度、软硬适中,味道极好。

幸发亭是台中蜜豆冰的招牌老店,除了主料蜜豆之外,还会加上圆仔、红豆、绿豆、以及凤梨、西瓜、香瓜、木瓜、香蕉等当季水果,最后再淋上香蕉油,咀嚼碎冰的泌凉口感,深受大众喜爱。

中华路夜市

已有40年历史的中华路夜市,包括中华路和公园路两个路段。中华路的摊贩以小吃为主,由民权路口一路延伸至大湖街口,蚵仔煎、润饼、寿司、肉羹、卤味……等,应有尽有。

其中,外酥内嫩的潭子臭豆腐,在台中市素有口碑,其要决在于两锅热油同时作业,先将豆腐炸至七、八分熟后,再捞起收到另一锅炸匀,永远保持热油状态,如此炸出来的臭豆腐,外皮香酥,内里却鲜嫩软滑,口口皆美味。

忠孝路夜市

位于民意街至正义街之间的忠孝路夜市已有30年历史,早先是为因应中兴大学及附近工厂外食人口,而聚集形成的宵夜市集,发展至今,已有不少慕名而来的食客。在众多摊位中,正老牌面线糊、排骨大王、甘蔗牛奶大王是较有名气的老牌摊位;这里也有不少海鲜摊聚集,而以新鲜取胜的三姐妹海鲜摊排场最大;此外还有便宜大碗的肉粥,一碗肉粥加上几盘配菜,就能让人饱食一顿;而20多年历史的黄记豆花,口感滑嫩,花生仁烂而不糊,深具口碑。

台中市-历史沿革

 

台中市

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驻军嘉义的台湾北路营参将张国,发现南屯一带地沃水丰,于是着手垦荒,是台中开发的开始。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台中市一度成为台湾省的行政中心。1920年设市时辖境尚未包括北屯、西屯及南屯,此三区于1947年2月1日划入台中市。
  
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其中:台中市管辖区域:东为台中市东区旱溪,位于东经120°42′34″;西为南区番婆,位于东经120°18′21″;南为南区树仔脚,位于北纬24°4′18″;北为北区赖厝厂,位于北纬24°10′23″。本市四周皆与台中县大屯区辖境邻接。面积为29.6655平方千米,人口98658人。管辖东、西、南、北、中等5区。市政府于1945年12月17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设于西区。

1947年2月1日,台中县大屯区的西屯、北屯、南屯3乡划归台中市管辖,改为西屯区、北屯区、南屯区。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台中市行政区域照旧。台中市管辖中区、东区、西区、南区、北区、西屯区、南屯区、北屯区等8区。人口177795人,面积为163.4256平方千米。管辖区域:东为北屯区大坑山,位于东经120°41′40″;西为南屯区大肚山,位于东经120°38′10″;南为南区顶桥子顶,位于北纬24°7′0″;北为西屯区港尾子,位于北纬24°9′50″。本市四周皆与台中县的各乡镇,东以旱溪与台中县太平、新社两乡为界,西以西屯、南屯两区与台中县沙鹿镇、龙井乡、大肚乡为界,南毗台中县乌日、大里两乡,北以北屯、西屯两区与台中县丰原镇、潭子乡、大雅乡为界。市政府设于西区。

台中市市花——长寿花
俗名:壽星花、好運花
學名:Kalanchoe
科名:景天科多年生肉質植物
原產地:馬達加斯加
花語:堅忍
花色:紅、粉紅、橙紅、桃紅、黃、乳白
花期:十二月至翌年四月
特性:花明富貴長壽,以歷久不謝的簇生花朵著稱於世。

長壽花是原產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多肉植物,葉片肥厚,植株矮小,在這其貌不揚的拙樸身形上方竟然能開出無數玲瓏可愛的小花,實在是令人稱奇,而且它的花瓣質地厚實,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不負長壽花的美名。長壽花原來只有紅色,近年來黃、橙、紫紅、粉紅的品種也紛紛上市,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