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洞霄官阅读答案:浓抹淡涂自成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5:32:05
岳凌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29日   08 版)

群花不在菊花先(中国画)
鲁译元
鲁译元先生自1976年正式拜师齐良迟先生,至今30多年。他汲取着齐派艺术博大精深的营养,加之对国画的灵感,终有所成。其作品既有长者之风范,又有纯真之情趣。
在书画界,他属于传统功力派。“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白石老人的这一绘画理论,既概括了齐派艺术的真谛,也是鲁译元投身齐门后奉为圭臬的艺术境界。这“似”与“不似”,有时是脱略形迹,离形而以神会求似,有时则忠实自然,模写物象纤毫毕现。这样形神合一的境界,这种尺度的完美把握,源于对笔墨的精研,源于对生活的挚爱。
鲁译元的作品题材丰富,生活气息浓厚。在其笔下,那蓬勃的藤萝,争艳的牡丹,香烈的丹桂,高洁的荷花,如汁的荔枝,延年的寿桃;那横行的螃蟹,华丽的锦鸡,畅游的河虾、灵动的游鱼,无一不是他生活的积淀。
鲁译元以大写意为重。虽为写意,然大处浓淡相宜,小处毫发毕现,泼墨而不失细致严肃,每一笔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他尤喜水墨,水墨洇开,或汪洋恣肆,或灵动轻盈,更能体现笔墨的情趣。鲁译元作画,从不用白色(粉),浓淡间完全靠水来晕染,惟有掌握用水之妙,墨色才活,才能苍润而不干涩,才能显其神韵,出其意境。这样的笔底功夫,又岂是一日之功。
一幅画从立意开始,用笔设色,谋篇布局,无不大胆落墨,精心收笔,渐入佳境时浑然忘我,在自然的状态中,韵味不经意间流出,无论花鸟鱼虫,风吹草动之感盈然纸上,有神韵,有风姿,有生命。赏其《荷花》,鲁译元择笔铺毫泼墨,让墨色在干湿、虚实、浓淡中形成自然、和谐的块面,红色的荷花在茂密的荷叶间呼之欲出,画面层次丰富,繁处不冗,密处不窒;观其《寿桃》,枝叶间,饱满的红黄两色在水的滋润下让硕大的寿桃鲜艳欲滴,几乎要跃出画面。
鲁译元专注于画的意境、情趣。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善于在自然的无限生机中寻觅人的精神境界,抓住自然与人思想的某种联系,缘物寄情、托物言志,以求共鸣。在画作《紫藤》中,他题道:“人生香伴苦,始悟屈能伸。画中求乱,乱中求神,问天下高明者以为然否?”在创作牡丹图中,鲁译元感悟人生难得少儿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警句,题诗道:“天香倾国又倾城,何曾忘念贫贱身。沧桑岁月洛阳梦,风雨过后看花神。”赞美牡丹在最鲜艳夺目时,仍不忘曾经有过的屈辱和低谷时凄凉的励志精神。他在创作的《白菜图》中题写道:“无论何阶层,勿忘咬菜根。将相知多少,祖上亦清贫。”意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在创作《喇叭花》一图中,他题写道:“村外小花遍地开,喇叭不吹轿不抬;天然本色随天意,一样惹得蜂蝶来。”把自然景色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巧妙地联系起来,做了无情的鞭笞与讽刺,让人感悟深思。在画作《竹笋图》中,他又题写道:“潇潇春雨润大地,大千万物发春情。竹笋掀开挡路石,此举谁言不虚心。”以笋自喻,以笋明志,写尽破土而出的坚持。他的老师齐良迟先生生前见到鲁译元的这些题画诗后,欣然命笔:“工农兵一生,诗书画三绝”,鼓励鲁译元日后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