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行 中盛的读音:网络新闻加工之新闻稿件的修改 - 寻觅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38:07

第三章作业 网络新闻加工之新闻稿件的修改

作业 2009-11-01 20:42:05 阅读15 评论0   字号: 订阅

 

网络新闻的加工之一——如何修改新闻稿件

一、新闻稿件的常见差错

一般把新闻报道中的差错归纳为三类,即政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                        

  1、政治性差错。多指一些导向性的或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错误观点和提法。比如,有的媒体借反思改革否定改革,认为改革改错了;有的媒体在台湾地区选举结果出来以后,在头版进行详细报道,还刊登参选人照片。有时,则是一些关键词句处理不好,造成政治性差错。比如,将“中国”与“台港澳”并列、将一些国家与台港澳并称“等国”、将“朝鲜”写作“北朝鲜”等。政治性差错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西方的编辑学教材也很强调“政治正确”,比如,规定不得使用性别和种族歧视语言等。

  2、事实性差错。如将“人民币”错为“美元”、将“1920年的苏联”错为“1920年的俄国”、将“湖南”错为“湖北”、将“英国外交大臣”错为“英国外相”等。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事实性差错,也会引发政治麻烦。

  3、技术性差错。这类错误所占的比例最大,包括题文不一、电头错、标点错,以及掉字、掉段、多字、错别字等等。这些“小错误”有时也可能导致事实性差错甚至政治性差错。

    另外,还有因漏报、迟报,或将未定稿乃至涉密文件当成新闻稿发表等等造成的差错。在实际工作中,比较致命的差错可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编辑一定要严加防范:一是新闻失实,二是政治导向失误。

二、新闻稿件产生差错的原因:

  1、对电脑操作不熟悉。编辑在输入工作完成后没有认真检查稿件,导致出现多字、少字和别字。比如,将“十分引人注目”错输为“十分31人注目”,将“外甥”错输为“外生男”。

  2、编辑文字功力不够,知识面太窄。这方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编辑识字量不够。有人统计,按照现行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应当认识3500个常用字,加上大学现代汉语教育,总识字量只有4274个。而新华社在1988年全年发出的90627篇通稿中,就一共用到6001个汉字。五花八门的错别字是报道中最常见的“风景”之一。

  3、政治经验和社会常识不足。比如,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误为“全国人大委员长”。更多的是把握不准报道的分寸与火候,误撞红灯。

  4、责任心不强,作风不踏实。有的编辑记者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把本应在本环节解决的问题推到下一环节,把什么都推到终审发稿人那里。

  5、“第一读者”制度有待加强。对外部尚无专门通读成品稿、专职挑错的“一读”,而有时虽有“一读”工序,却执行不够有力。

  6、违反发稿流程,不按程序办事。比如超越发稿权限、不遵守稿件送审制度等。

  7、落实奖罚措施不力。对差错心慈手软,怕批评、怕处罚人伤人“面子”,使出错者不能及时警醒。

  8、由于心理误区而致错。有的奇怪错误,畅行无阻通过了许多关口而与读者见了面,这常常与编辑的整体知觉误区、注意力分散、消极情绪等有关。比如,把副**“升格”为**、把军委副主席“提升”为军委主席、把“总理”输入成“总经理”等错误,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三、网络新闻文字稿件应注意的事项

1) 网站通稿的语言风格应庄重大方,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化要求。提倡记者树立有个性的语言风格。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对读者不易明白的专业词语,应加注解。

2) 不要滥用高级形容词和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词汇,如“重要”、“著名”、“隆重”、“热烈”、“亲自”等。

3) 不要使用“练摊”、“侃”、“歇菜”等有俗滑特点的语言,也不要用“老板”等一类社会上俗传的称呼(可用具体的职务,如“厂长”、“经理”等)。在某些稿件中有必要使用如“大腕”、“大款”、“酷”等用语时,要加引号。

4) 稿件中应避免现在商业广告中见到的用同音字曲解成语的做法。

5) 数量用语要完全。如“20万元”、“一亿元”不要写成“20万”、“一个亿”。

6) 在使用数字时,万以上单位中可用“百万”、“千万”等汉字表示;万以下数字中,一般不使用“十、百、千”等汉字。例如:可以用“5百万”、“5千万”,但不用“5百”、“5千”(应写作“500”、“5000”)。现在一般也不使用“万万”的概念,而使用“亿”,即“5亿”,不写作“5万万”。

7) 使用量词要遵守国家标准计量单位规定的规范用法,不要使用已废止的旧制单位,如“斤”、“担”、“亩”。在表示时间时,用“时”不用“点”,如“3时20分”不要写作“3点20分”。货币单位中的“角”一般不写作“毛”,如“5角钱”不要写作“5毛钱”。

8) 稿件中提到具体的人时,不要用“姓+性别”、“姓+职务”(如“一位姓姚的女士”、“张经理”等)的形式来表示。某个人的名字在稿件中首次出现时,要写明此人的具体身份、社会职务。

9) 文字密度节奏的控制。段落在四行左右比较合适,宜少不宜多,同时避免文字量大的段落连续堆积,段落之间最好的节奏不是一一二二三三,而是类似一三二三一二的无序结构,纵横道理类似。

10)词语避免在同行断开。比如行末一个“搜”,下行头一个“狐”,用户读起来比较费劲。注意英文的默认段落内,一个单词不会断开,原因也是如此。

11)在用字、姓名、时间等简单概念上都需要小心。同样一位著名的足球明星,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的中文译名都不同,所以有时可能需要加注外文原名拼写。一些概念用词和说法即使在世界上不同的华文通行区域内的约定俗成情况也各有不同。新闻时间的标注也需要小心;此地的“今天”,在地球另一面的网民看来就不知是“今天”,还是“昨天”、“明天”。在时间标注上,有时编辑用“星期X”来代替具体的日子,可以稍微减少一些不同时区网民的误解。

 

四、新闻稿件修改从哪里入手?

1、首先,从对新闻事实的核实和修正入手

 

事实的订正包括内容和表述两个方面。事实的内容错了,必然会造成报道的不真实、不准确;事实的表述不当,同样会使得事实模糊乃至歪曲。因而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准确、科学、统一、清楚。网络新闻稿件的修改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善于发现与认识稿件中的差错。新闻编辑通常会采用分析法、核对法或调查法。

 

a、分析法是新闻编辑通过对稿件所叙述的内容和叙述方法、写作条件等进行逻辑分析,发现其破绽和疑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改稿时一般会首先采用,而且采用得最多。新闻编辑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稿件的内容、信源、作者、时间等方面的分析、比较,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

例如:新浪:(2009年09月05日)山西投资10亿元扩建汉中火车站 错把“陕西”当“山西”http://news.sina.com.cn/c/2009-09-05/021116243403s.shtml

分析:标题是山西,内容全是陕西,汉中是陕西的,修的铁路是西安到四川的,实际上根本都不经过山西。就算山西人有钱,也不能跑到其他省份搞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吧。

 

b、核对法即新闻编辑借助有关资料,发现和纠正稿件中的事实差错的改稿方法,要求所用的资料必须权威、新鲜、直接。

  例1、通过两条新闻的对比不一致发现差错

 

    通过两条同类新闻的对比,如发现提法有不一致,及时核对就可以找出差错。

    例如:某编辑发现两条有关新西兰的新闻中,对人物萨顿的职务提法不一致。时政新闻记者报道中提到的职务是“贸易谈判部长”,而社会新闻记者报的职务是“农林部长”、“农业林业与贸易谈判部长”,其中肯定有误。经与记者和有关部门核实,新西兰没有“农业部”、“农林部”,就把萨顿的职务及时改正为“林业和贸易谈判部长”。

   

 

     例2、通过与新华社稿件对比发现差错

 

    新华社的稿件较有权威性,差错较少,编辑常拿稿子和新华社的稿子相比,如有不一致,就要进一步核查是否有差错。

例如,网易163新闻  10月10日有一新闻 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一审被判13年   但其他权威网站或媒体的报道都是说周久耕被判11年,这样一核实就可发现网易新闻的错误,后来网易也及时进行了修正。

 

 

 

 

c、有些新闻稿件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实,仅靠前两种方法还不能明确判断,编辑就要在时间容许的情况下,针对报道中的疑点进一步进行调查。对新闻事实的调查要注意全面地选择调查对象,尤其是对于重要问题和批评报道的调查,不能道听途说,也不能偏听偏信,要全面地向领导、群众和当事人了解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其中,对于那些反映重大新闻的稿件、批评性的稿件、在事实或观点方面有疑点的稿件、新作者的稿件、容易失实的作者的稿件、积压时间过长的稿件,特别需要调查核对。

 

(2)其次,新闻稿件中的观点错误最显而易见的一种情况是直接出现在用字、用词上,由于语言陈述不当,使新闻报道与党和国家目前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相违背,这是一种显性的观点差错。

 

例如:有关提法使人对一个中国原则产生误解。涉及这类报道包括新闻照片和新闻图表在内,都要认真推敲。尤其是多个国家和地区名称连用时,应格外注意不要漏写“(国家)和地区”字样。不得将台湾、香港、澳门与中国并列。不得将海峡两岸和香港并称为“两岸三地”。

 

2、另外,新闻记者对客观存在的事实的认识和反映是受到个人的认识水平、采访活动的客观条件和稿件篇幅的限制,因此,新闻稿件表现出的立场和观点,也与这些限制有关。这些限制,可能会使稿件对新闻事实的反映出现问题,而且这一类问题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不仔细分析、推敲很难发现。

 

 

3、修改稿件时编辑一定要把握好有关的政策、法规界限,认清事物性质,掌握政策界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编辑要守住不得逾越的六条“政治底线”

   (1)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现严重的政治错误;

   (3)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

   (4)违反民族、宗教政策,危害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

   (5)宣扬凶杀、暴力、色情、迷信和伪科学,思想导向错误;

   (6)传播谣言,编发假新闻,干扰工作大局。

▲对发生上述六类差错,造成重大失误的责任人要进行追究

 

五、新闻稿件的主要修改方法

1、校正,即改正稿件中不正确的写法,包括稿件中的事实、思想、语法、修辞、逻辑等各个方面。校正是改稿中运用得最广泛的改稿方法,也是一种最基础的改稿方法。具体操作方式有替代、删节和加按语。

 

举例:

▲常见语言文字的差错

    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的差错,是稿件中最常见的差错之一。常见的有9种情况:

    1、文字

   (1)错别字。一是错用同音字,如“窝赃点”错为“窝脏点”、“账户”错为“帐户”、“按部就班”错为“按部就班”、“戴手铐”错为“带手铐”、“敞篷泼水车”错为“敞蓬泼水车”、“破坏分子”错为“破坏份子”;二是错用形近字,如“王光亚”错为“王兴亚”、“矍铄”错为“矍烁”、“日寇”错为“日冠”、“濒临”错为“频临”、“杯盘狼藉”错为“杯盘狠藉”、“涉嫌”错为“涉赚”;三是义近易讹。如“采—彩”、“度—渡”、“消—销”;四是义连易讹,如本应写作“科学”,错成“科技”;五是义反易讹,如将“以上”错成“以下”,“东郭先生”错成“南郭先生”;六是错分致误,如排版时将“好”错分为“女子”;七是错合致误。如将“人人”错合为“从”;八是草字误判致误。

   (2)脱漏字。多系写作或录排疏漏,或编校过程中误删。漏句、漏行也常出现,电脑转版制作时还会出现大面积文字丢失。

   (3)衍字或多字。如“医院为患者”错为“医院的在为患者”、、“五人死亡”错为“五人中死亡”、“但由于”错为“但由于由于”。

   (4)掉漏字。“各级红十字会”错为“各级红十字”、“平方公里”错为“平方里”、“有限公司”错为“有限公”、“大部分人”错为“大部人”。

    (5)颠倒。如“败坏了党的优良传统”错为“坏败了党的优良传统”、“萨巴阿农场”错为“萨阿巴农场”。有时会用现字体倒置。

    (6)错简。即使用不符合规范的“简化字”。

    (7)错繁。即简体转换繁体对应不准确。

    (8)使用国家明令停止使用的异体字。

    (9)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字形规范的旧形字。

    (10)外文不同文种字母混用,大小写、正斜体使用不符合规范。

    (11)汉语拼音拼写错误。对付错别字,主要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去留意。要想尽量消除错别字,编辑除了熟背《常用错别字手册》或者《新闻发稿易错字语表》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2、词语

   (1)因误解词义而误用词语。

    如“品位与品味”、“化妆与化装”、“必须与必需”、“度过与渡过”、“以至与以致”、“圣地与胜地”、“截止与截至”、“合龙与合拢”、“检查与检察”、“学力与学历”、“反映与反应”、“处治与处置”、“爆发与暴发”等,极易混淆错用。

     还有的是不知其义而误用,如“绿茵如毯”、“这位莘莘学子”、“电视剧收到万人空巷的效果”等。“绿茵”是形容绿草如毯子,“莘莘学子”是指“众多(或广大)学子”,“万人空巷”是指人们纷纷走出家门。

    (2)堆砌词藻,造成语病。

    (3)用词褒贬不分。如“始作俑者”是贬义词,不能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创新,“炙手可热”形容依仗权势作威作福,不能用来形容走红、抢手。而“差强人意”是褒义词。

    (4)错用成语。把“明日黄花”误作“昨日黄花”、将“求全责备”拆作“不因求全而责备”、用“美轮美奂”(专用于形容建筑物的高大宏丽)来形容一切美的事物、用“七月流火”(描写夏末秋初天象)来形容夏日热浪、用“首当其冲”(处在冲要位置)用来比喻冲锋在前等,都是误用。

    (5)不同术语混淆使用。如“电介质—电解质”、“服法—伏法”、“辩证—辨证”等。

    (6)合适性。用词要合适,注意搭配。比如,逝世、死亡、遇难、丧命、归天都有确定的含义,用在不同场合、不同人的身上。《深切的关怀殷切的希望──****给一位码头工人的信》中的副标题原为“共和国**给一位码头工人的信”,“共和国**”不确切,要用也只能用“共和国****”。编辑将此改为“****”。

    (7)惯用法。比如温度的标示,一般使用摄氏温标标注温度单位。“摄氏度”应连用,不能分写。如:“8日的气温下降到零下3摄氏度”,不要使用“8日的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3度”。关于铁路“上行”、“下行”的规定,我国铁路列车在干线上朝着首都方向行驶、在支线上朝着连接干线的车站行驶,叫做上行;反之叫做下行。“左岸”、“右岸”的表述,也有讲究。面向水的流向,左侧江(河)岸为左岸、右侧为右岸。这一术语现在被认为不利于普通读者理解江(河)流的流向以及一些非东流江(河)流的方位。因此,在报道中应尽可能用东南西北的方位概念来描述,即“东岸”、“西岸”、“南岸”、“北岸”。

    (8)科技名词误用。如“树脂”误为“树酯”、“聚酯”误为“聚脂”、“脉搏”误为“脉博”、“海绵”误为“海棉”、“金刚石”误为“金钢石”、“麻风病”误为“麻疯病”、“水蒸气”误为“水蒸汽”等。

    3、词法

   (1)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或搭配不当。比如,“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耻辱”,“耻辱”在这里不搭配。“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祭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亦属动宾格搭配不当,正确表述应为“祭奠七十二烈士”或“祭扫七十二烈士墓”。

   (2)指代不明。如:“张总经理和李总工程师正在讨论一个技术项目,他完全同意他的看法。”读者不能明白这个“他”指的是谁。

   (3)副词、介词、连词使用不当。

    4、句法

   (1)搭配不当,如“沉思了少许”、“减少东西部差距”、“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2)成分多余或残缺。如“劳模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已经四个多月过去了”、“这是她的第一篇处女作”、“读了《伤仲永》,使我深受教育”、“这种电视机外形美观、画面清晰、价格适中等优点”。

   (3)语序不当。如“大量纺出优质高级纱”、“从此发誓不吸烟”、“王华从家里和姐姐赶到了现场”。

   (4)句式杂糅。如,“这些蔬菜这么好,是由于老伯伯精心管理的结果。”

   (5)不合事理。如,“苍山洱海,风光绮丽,真是巧夺天工。”

▲翻译差错

    翻译差错可能引起轩然大波。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报道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2006年1月14日讲话时,将他所说的“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这样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误译成“拥有核武器是伊朗不可剥夺的权利”,全世界震动,伊朗方面因此吊销了CNN驻伊所有记者的记者证。国内某体也出过类似的差错。在《邓副**会见布朗国防部长》一稿中,编辑把“呼吁世界各国联合起来”错译为“呼吁世界各国结成同盟”,导致政治性差错。因此,敏感问题、重要表态和数字的翻译一定要注意。转引外电外台报道时,尽可能核对最贴近的新闻源,避免多层次转译。

    另一些则是技术性差错。在《李肇星表示重视发展中欧关系》一稿中,“爱尔兰的外长考恩”错为“爱尔兰的外长科文”,这是记者不查标准译法,而自己生译的结果。吴月辉同志曾举例说,有网友讥笑中新网翻译水平低下。该网登了一篇译自《华盛顿邮报》的消息《私人飞机闯入布什消夏别墅》,说飞机到了缅因州的坎普—戴维德镇,好在布什当时不在那里。实际上是翻译把马里兰州的David Camp(戴维营)翻译成了缅因州的坎普—戴维德镇。

▲缩写、简写差错

    如《欧盟驻华科技外交官关注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稿中,“科学技术”缩写为“科术”。不明就里的读者会想:“科术”与“巫术”是何关系呢?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简写成《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准确。还有文章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简写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不仅是不全面,而是完全没有体现出党的十六大精神。另外还有称“内蒙古人”为“内蒙人”。对于一般人不太清楚的英文缩写,第一次出现时,要写出中文全称。

 

2、压缩,就是通过对稿件的删意、删句和删字,使原稿在内容上更加突出重点,在章节上更加紧凑,在表述上更加简练。压缩新闻稿主要从导语、背景材料和主题等方面着手,在压缩稿件时,要注意压缩后的篇幅应该与稿件的新闻价值相匹配,应该符合新闻媒介一贯的风格和特色。

 

3、   增补,就是补充原稿中需要交待而又遗缺的内容。如果缺少一些重要的因素,就会影响读者对新闻的理解。增补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料、回叙、新闻事实。运用增补手法,要注意所补充的内容一定要有确实可靠的根据,对稿件进行增补时应该尽量征得作者的同意,对资料的运用,应该紧扣新闻事实。

 

4、  改写,是对原稿重新写作,是改稿中难度最大、操作最复杂的一种修改方法。改写通常是因为稿件的角度选择不当、材料的详略安排不当、稿件结构有问题或者题材不合适等,需要重新组织材料、安排结构,重新写作。改写的方法包括改变主题和角度、调整结构、改变体裁、分篇和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