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名的离婚律师:新闻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9:44:37

李良荣:十五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http://www.qianlong.com/2006-07-13 00:51:00

  一、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

  15年来,

我国新闻改革具有五个鲜明的特点

  1、15年来,我国新闻改革的总状况是:在维持新闻体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由观念的变革来拉动新闻媒介的改革。这和经济改革不同,经济改革从一开始就力图改革比较僵化的经济体制,以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当然,新闻界的观念变革亦不是无源之水,它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而发生。

  2、改革是在遭受十年“文革”洗劫以后开始的。所以在其开始阶段带有恢复性质,恢复新闻媒介本来的面貌(例如新闻要求真实、及时),恢复我们党报的传统。但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极快,一年一大步,几年一个新台阶。客观上要求新闻媒介在反映改革开放的同时,不断地改革自身。所以,有些传统还没有等到恢复,就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又被抛弃,并创造出新套路。批判与恢复、恢复与创新几乎在同一时间进行。这就大大增加了新闻改革的难度。十几年来,新闻改革时起时伏,忽儿提倡创新,忽儿呼吁恢复传统,其历史根源就在于此。

  3、这次新闻改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本着大胆实践、大胆试验、不断总结、有错就改的态度,各地新闻媒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改革的目标和具体措施,敢闯新路,敢为天下先,表现出勇于开拓的精神。这样一来,在新闻改革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走些弯路、出现某些差错便难以避免。

  4、正因为各地新闻改革没有统一的模式,所以,新闻改革的目标不一,主攻方向不一,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做法。从而发展也很不平衡。就全国而言,人们提出的新闻改革的目标大致分为三种。一是要求改革我国的新闻体制;二是要求着重改革新闻观念;三是把改革重点放在新闻业务上。不同的改革目标对新闻改革有不同期望,从而对十几年来新闻改革的成绩有不同的估价。持第一种目标的人认为我国十几年来的新闻改革只能称之为“改进”,真正的新闻改革还没有起步。持第二种目标的人认为十几年来的新闻改革有了不少成绩,但起步太低,评价不能太高。持第三种观点的人说成绩巨大,怎么评价也不过份。

  5、外来文化对我国新闻改革产生重大影响。这和40年代、50年代的两次新闻改革不同,它是在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展开的。国门一打开,外来文化潮水般地向我们涌来,免不了鱼龙混杂。这种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他对于变革我们的观念、改进我们的新闻业务产生积极影响;另方面,盲目的全盘接收又给我们的新闻改革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实行科学的“拿来主义”,将始终是我国新闻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15年来我国新闻改革的基本历程

  15年来的新闻改革波澜起伏,有顺也有逆,有进也有退。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在蓬蓬勃勃地发展着。15年的改革历程有不同的分段法。这里,我以时间为序,以一些重大的影响全局的观念为标志,试图把15年的新闻改革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初——1982年,新闻媒介的拨乱反正时期。

  在此期间,最流行的一个观点是:新闻媒介有其自身规律,它不为人们的意志所转移,不被任何暴力所动摇。新闻工作必须遵循新闻媒介的规律。

  “拨乱反正”,拨乱是拨“四人帮”倒行逆施之乱,但“正”是什么?由于当时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序幕,新闻界不可能从实践的突破中概括出新的理论,也不可能从借鉴世界各国的模式中得到新的启迪,所以,不得不从历史中去寻找“拨乱反正”的支撑点,以图重铸昔日的辉煌。于是,在“尊重新闻规律”的旗帜下,中国新闻界全面恢复四、五十年代的老传统:实践界以五十年代的模式办报,学术界重提1956年新闻改革的老课题。这场“拨乱反正”在全国新闻界在以下几方面形成基本共识:

  1、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论,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也刊登时事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2、摈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是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在这段时期,对“四人帮”弄虚作假的揭露,对新闻真实性的讨论占有各种新闻刊物的最大篇幅。

  3、纠正了历史的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并由此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当时引起重大争议的是“党性和人民性”的命题。

  但无论是达成共识的还是引起争议的观点都不是新的,都是四、五十年代的老话题。“新闻规律”究竟是什么?不少学者竭力要概括出具体的条目来。一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但以我个人看法,“新闻规律”究竟有多少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观念:新闻传播也是一门科学,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胡作非为。这才是在此期间的全新观念。

  第二个阶段:从1983年到本世纪末1986年,信息概念的引进。

  在八十年代初,信息还是个全新的概念。信息概念的引进,引发新闻界一场大争论,也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

  “信息”一词是泊来品,这一概念确实是从国外输入的。关于“新闻与宣传”异同的最早一组讨论文章就是复旦大学新闻系77届学生撰写的。他们就是在听了传播学这门课以后受到的启发。而它在我国新闻界引起如此广泛的反映则在于深层的社会原因:改革开放的实施大大刺激了社会对信息的有效需求。在当时我国信息网罗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各行各业都渴望新闻媒介为他们提供所需的信息。

  信息概念的引进立刻和老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冲突。我国新闻界历来把新闻媒介当作宣传工具,甚至断言“从第一版到第四版,每篇文章都必须体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但有许多信息没有或无法体现宣传意图却是社会需要的,新闻媒介应不应传播?这是实践中的困惑,涉及到新闻媒介的功能问题。

  信息概念的引进,在学术上表现为新闻与宣传关系的全国性争论;而在新闻实践上是对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中国的新闻媒介是否应该承担传播信息的功能?进而是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新闻媒介究竟以传播信息为第一功能还是以宣传为第一功能?

  这些讨论,有些已形成基本的共识,有些至今还有争论。但无论怎样,信息概念已被新闻界所接受,信息观念已扎根在新闻从业人员的脑海深处了。请看中国的新闻媒介,广播、电视、报纸,哪一家不以“信息灵敏”“信息量大”为号召来吸引受众?而且,信息概念渗透到新闻的方方面面,引起了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

  首先是媒介结构的改变,一大批以提供纯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纷纷创办、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出以提供经济信息为主的新频道。

  其次是媒介内容构成的变化。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从而大大开拓了新闻报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