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528户型图:国民党留在大陆的31名上将及结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05:21
国民党留在大陆的31名上将及结局

        1935年3月27日,国民党中央政冶会议决认:任命蒋介石为特级上将,金版领章上缀五颗三角星;1935年4月2日国民党政府明令:闫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为一级陆军上将,佩四星;1935年4月3日,国民党政府明令:傅作义、龙云等二十人为二级陆军上将,佩三星。1937年9月27日,国民政府明令:张治中、卫立煌等九人为中将加上将衔,佩三星。陆军中将加衔是指:“合于晋任上将之规定,因为员额所限得先加上将衔”,“陆军第二级上将出缺由己加上将衔之中将择优转补”。

 


李宗仁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广西临桂人,汉族。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对日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首次于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热烈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陈绍宽

辛亥革命后,陈绍宽在北洋海军任少校副官。1915年12月5日,陈其美等革命党人意图夺取“肇和”号军舰,陈绍宽指挥“海琛”、“应瑞”两舰截击,使革命党人夺舰计划功败垂成。因为这件“功劳”,他被破格提升为代理舰长,并获得赴欧留学的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身在英国的陈绍宽加入英国海军,参与对德作战。在激烈的海战中,陈绍宽奋不顾身,荣立战功,被英女王授予“特别劳绩勋章”。

出席巴黎和会

  1919年,陈绍宽又作为海军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在那里,他零距离目睹了西方列强是如何打着“议和”的旗号瓜分利益,欺凌弱小。中国虽是战胜国,却如同案板的上的一块肉,任人宰割;国权任人玩弄,让陈绍宽有了切肤之痛:强权即公理、弱国无外交。要想在豺狼虎豹林立的国际舞台上屹立不倒,唯有自强;于是,他暗自下了决心,将自己献给中国海军事业,用强大的舰队来捍卫国家尊严!这次抉择,为他的人生展开一条艰险的荆棘之路。

第二舰队司令

  陈绍宽回国后,在北洋海军扶摇直上,官越做越大,成为第二舰队的司令官。与此同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也发生着巨变。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随着革命枪声的响起,一道严肃的选择题又摆在了陈绍宽的面前;当时,直系军阀孙传芳控制苏、浙、皖等省,而陈绍宽则是一枚重要棋子。他的舰队游弋在长江下游,牢牢控制长江防线。从这个意义上说,陈绍宽的态度对北伐举足轻重。到底是选择效忠自己的顶头上司孙传芳,还是归顺国民政府,反戈一击?陈绍宽沉思着。这些年来目睹的北洋军阀所作所为,以及南方革命政府的欣欣向荣,很快促使他下令了决心。于是陈绍宽果断下令,率舰队归附国民革命军。“背叛”意味着刀枪相见。不久,龙潭之战打响,陈绍宽反戈击向孙传芳。龙潭之战异常惨烈。革命军与孙传芳在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你争我夺,相互厮杀。枪炮声、喊杀声、哀嚎声乱作一团,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最终革命军取得胜利,摧毁了孙传芳的主力。陈绍宽因作战勇猛,被授予一等勋章和“中流砥柱”勋旗。北洋军阀的爪牙,成为国民革命军的一员猛将。

国民党海军“中流砥柱”

对于陈绍宽的实力,蒋介石早有耳闻。很快,陈绍宽成为国民党海军“中流砥柱”。1937年,全面抗战的枪声响起。正在英国访问的陈绍宽被紧急召回。蒋介石任命他为中国海军司令,主持长江防务。那时,日本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三位的强大海军,而中国海军弱小落后,主力舰的吨位,甚至还不如几十年前的北洋水师。怎么打呢?蒋介石认为:如果不能阻止日舰溯流而上,就彻底切断长江,谁也别想从这儿过。领命之后,陈绍宽紧急征用了几十艘商船,连同海军的8艘旧舰一起沉入江底,几乎在一夜之间建成坚固的“江阴封锁线”。他用这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在江阴水域阻断航线,筑成一道坚固的水上要塞。小鬼子岂肯就此罢休!1937年9月,日军第三舰队倾巢而出,扑向中国守军,惨烈的海战拉开序幕。这场决斗,从一开始就不公平。日军有战舰,有飞机,有强大的后援支持。再看中国海军,要啥没啥。陈绍宽带着一推破铜烂铁,跟武装到牙齿的小鬼子决一死战,在谁看来,这都是一个笑话。暴露在敌机火力下的中国守军,只好用重机枪和高射机枪对空开火,迫使日军飞机不敢低空俯冲投弹。这种打法等于拿匕首和人家的长枪对戳,杀敌八百,自损三千。虽然也击落了好些敌机。但随着战争的延续,中国守军的缺点暴露的越来越明显,失败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结局;好在中国海军啥都缺,唯一不缺的,是拼死一战的决心。就凭这这股子狠劲,陈绍宽指挥的军队愣是将日军阻击了一个月之久。在日军的海空火力狂轰滥炸下,中国的舰艇,一艘接一艘沉没在长江的滚滚波浪中。江阴水战,中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但虽败犹荣。陈绍宽同强大的日军周旋,也创造了世界海军史上的奇迹。在旁观战的德国顾问感慨说:这是一次世界大战后,最为激烈也最为奇特的一场海战。江阴海战虽然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但中国海军却几乎全军覆没。有人说:陈绍宽将中国海军原来不厚实的家底败了个精光。

上书建造航空母舰

  要说败家,陈绍宽还有一段故事。早在1928年,时任中国海军第二舰队司令的陈绍宽就曾经上书,要求花2000万元建造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以下简称航母)。建航母!那绝对是中国军界的重磅炸弹!消息传开,众人议论纷纷。造航母当然是好事情,但中国有这个实力么?这个时候,蒋介石既不想出钱,又不想失掉人心,就使出“拖”字诀:五年,十年,十五年,给陈绍宽画了一个大大的饼。一转眼到了抗战,中国海军那点家底都让陈绍宽折腾没了,而陈绍宽还在做他的海军强国梦:从辽东到南海中越边界,划分四大战区,建造20艘航母,每艘航母造价约18亿元。这可真是“宏图大业”,一下子把中国海军未来几十年的实践和理想都说完了。坚持的反面,就是顽固。在陈绍宽看来,他是在实践自己的海军强国梦;在别人看来这就是固执己见,痴人说梦。蒋介石看到陈绍宽的计划,啧啧舌头。陈绍宽啊陈绍宽,你把自己的家底赔个精光不说,还要烧钱造航母,疯了吗?从这时,陈绍宽的仕途就开始走背运了。   

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陈绍宽风风光光地出席受降仪式。随后,他就被架空。当年12月份,蒋介石将陈绍宽召到总统官邸,亲切问候了一番:厚甫(陈绍宽的字),近来身体如何?晚辈都上来了,你看他们干得都不错嘛。我就放手让他们干去了,你以为如何?你年岁大了,该休息休息了。与此同时,陆军长官周宪章已经带着蒋委员长的手谕冲向海军司令部。堂堂海军司令部,在毫不知情的情况被“清剿”。随后,蒋介石又清除了陈绍宽的嫡系,另设海军处,统办海军事务,处长由亲信陈诚担任。 属于陈绍宽的时代已然过去了,他只有黯然离开。   丢官之后,陈绍宽回到福建老家种菜养花,倒也清闲。就是在这两年,共产党节节胜利,国民党一败再败,眼看江山不保,蒋介石败走台湾已成定局。临走之前,蒋介石又想起:陈绍宽曾经贵为海军司令,说什么也不能让共产党拉拢过去。于是,他派福建省主席朱绍良“请”陈绍宽一同赴台。朱绍良置办厚礼,带着随从浩浩荡荡而去,结果陈府大门紧闭,拒不见客。没办法,朱绍良调转马头。毕竟是省主席,半道上老朱又生一计:打发随从先回去,自己杀了个回马枪,二上陈府。陈绍宽还以为来客已走,结果一开门正好撞上朱绍良,只好接客。朱绍良单刀直入:委座来电,要老前辈离闽赴台,共襄国是。 陈绍宽才不吃这套。国民党执政几十年,把中国搞得乌烟瘴气,有目共睹。再想想自己这些年的经历:航母计划被蒋介石搁置一边;堂堂海军司令部竟然无故撤销;海军强国梦遥遥无期……这不都是国是么?如果可以商量,早就商量了,何必等到今天!他索性倚老卖老:老夫年逾花甲,月是故乡圆,水是家乡好,还去台湾做什么?蒋委员长如一定要我飞往台湾,只好从飞机上跃下,葬身闽海波涛之中。陈绍宽无儿无女,孤零零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怕你逞凶!朱绍良撞了一鼻子灰,只好悻悻而去。

拥护共产党

  不久,福建省解放。陈绍宽公开表示拥护共产党,愿意为新中国尽心出力。在大是大非的政治议题上,陈绍宽又一次做出重大抉择:跟着共产党走,建设新中国!生命最后的20年,陈绍宽身体力行,践行诺言,直到1969年7月30日,安然而去。关于这20年,史料记载不多,但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定评。“四人帮”打倒后,福建省政府为陈绍宽召开追悼会,推重他“是一位受人们尊敬的爱国民主人士”。



程潜

程潜(1882.3.31~1968.4.5),字颂云,汉族,湖南醴陵人。1882年生于湖南醴陵官庄。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曾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1949年8月,在长沙宣布起义,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省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1968年4月5日在北京病逝。



于学忠

于学忠(1890~1964)字孝侯,山东蓬莱人,抗日爱国将领,陆军二级上将,东北军著名将领,抗战中参加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立下赫赫功勋。将军祖籍山东蓬莱,生于旅顺,少时就读于黄县崇实中学。后随父亲在军营中生活(父亲是淮军宋庆部下)。1911年毕业于北洋武卫左军(即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历任排长、连长,热河西林镇守使署中校副官长。1917年调任直系吴佩孚部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兵营长。后历任步兵第二团团长、十四省联军第二十六师师长、长江上游副司令、荆襄边防总司令、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转投奉系张作霖,历任镇威军第二十军军长、东北边防公署军事参议官、滦州警备司令。1928年后历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天津卫戍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兼第五十一军军长、甘肃省政府主席、江苏绥 于学忠将军

靖主任。"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参与西安事迹的和平解决,采取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津浦路南段战役、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并多次与八路军合作抗日。历任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建国后,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职。

 


卫立煌

        卫立煌1914年入湖南都督汤芗铭部学兵营,毕业后在上海参加“肇和”舰起义反对袁世凯。1915年到广州投粤军,由排长递升至旅长。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陈炯明的作战,在孙中山先生广州国民政府担任警卫。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3师第9团团长。北伐战争时,入闽作战,升任第一军第14师师长。1927年10月任国民党军第9军副军长。1928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后入陆军大学校将官特别班进修。1930年任第十四军军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率三个兵团在山西忻口(忻口战役)抗击日军第5师等约5万人的进攻,在会战中,指挥所部奋勇作战,坚持近20日,毙伤敌2万余人,力挫日本侵略军的锐气。1938年2月任第二战区副司令,4月,访问延安,更增强了与八路军合作抗日的信念。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5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9月兼河南省政府主席。1940年兼冀察战区总司令,与八路军友好相处,相互支援。1941年因主张国共合作抗战,与八路军建立友好关系而被撤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1943年11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1944年,指挥所部击败滇西和中缅边境的日军,收复滇西。1945年1月所部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孟尤会师,打通滇缅公路,4月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被美国《名人词典》以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时代周刊》称为“常胜将军”。解放战争后期,1948年1月在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时,因没有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蒋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获释,随即出走香港。后拒绝去台湾。在1948年新华社公布的43名战犯中名列第27。   1955年3月卫立煌夫妇回北京,并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是第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1960年1月17日零时四十分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



王树常

王树常(1885.9.11-1960.4.8)东北军将领, 中将加上将衔。字霆五,奉天(今辽宁)辽中人,入丰田大约堂,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赏识,选派东渡日本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8期步科、与张群等同学。   1911年秋,王树常学成回国,是指武昌起义告捷,王树常即赴上海参加革命。次年去南京,任民国内阁参谋本部第二局一等科员。同年,随参谋本部迁到北京办公。   1913年5月,授陆军步兵中校衔。12月,获五等文虎章。   1917年4月再入日本陆军大学学习,1919年毕业回国。次年三月,出任北京政府参谋本部第4局4科科长,1921年4月授陆军步兵上校。回任奉军第27师参谋长,从此,王树常长期在奉军、东北军任职,成为东北军事集团的重要人物。   1921年任镇威军司令部参谋长,同年5月任黑龙江督军公署少将参谋长兼步兵22旅旅长,8月兼任黑龙江省陆军训练处处长,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大败直系,实力猛增,雄踞东北及关内九省地盘,实力直伸江南。   1925年10月任镇威上将军(张作霖)公署总参议,1925年郭松龄反奉时,一直与张作霖共患难,深得张作霖赏识。1926年任黑龙江督军公署参谋长兼第16军军长,随吴俊生进兵热河,攻打国民军宋哲元部。   1926年12月1日,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次年1月,王树常出任北洋政府顾维钧内阁陆军部次长,6月继于珍任张学良部安国军第3方面军团第10军军长,参加了对抗北伐军的战事。在河南战役中,他因率部重创阎锡山部,受到了张学良的亲笔传谕嘉奖。9月,获二等宝光嘉禾章,10月,获一等大绶嘉禾章,授勋五位。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主政东北。王树常任东北临时保安委员会委员,协助张学良处理复杂公务。东北易帜后,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军令厅厅长,同年12月任辽宁省政府委员,1929年8月的中东路事件中任国民政府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东北防俄军第1军军长,战败。旋任东北陆军第2军军长,入关调停中原大战,9月27日,国民政府任命王树常为河北省省政府主席,10月3日,王树常在天津就任河北省主席职。   1931年1月,王树常获一等宝鼎章。同年6月1日起张学良因病住院,北平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的日常事务由王树常进行处理,足可见张学良对他的信任。7月,石友三叛乱,王树常任东北军第二集团军军长,指挥讨伐。不久,石兵败。   “九一八”事变后,王树常以河北省主席的身份平定了天津“便衣队”暴乱。“便衣队”由日本人收买汉奸、地痞组成,扰乱社会治安,王树常对此坚决地予以镇压。王也因此得罪日本人和妥协的国民党政府。   1932年8月17日迫于压力改任平津卫戍司令。同年8月20日任军委会北平分会委员。期间,赞同中国共产党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同情学生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曾释放过一些被捕爱国学生和中共地下党员。   1933年热河抗战时,曾为张学良策划运筹。张学良下野出国后,王树常兼任北平戒严司令。   1935年8月改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平津卫戍司令由西北军将领宋哲元担任。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拟派王树常到西安,以东北军元老的身份接替张学良职务,整编东北军,以瓦解东北军上层。王严正拒绝了这一安排。   1936年12月底,蒋介石背信弃义的扣押了张学良。 王树常书法

  1937年1月任甘肃绥靖公署主任,王未就任。2月,王与莫德惠等赴奉化溪口面见张学良。4月任豫皖绥靖公署主任,未就职,6月加上将衔,抗战爆发后辞去军事参议院副院长职务,闲居香港、北平,后又送儿子王冀赴美国读书。   1944年3月31日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44年3月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49年1月在北平迎接解放。后任国家水利部参事,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   1960年4月8日在北京病逝。其子王冀定居美国,曾任美国国立会图书馆中国、朝鲜部主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应周总理的邀请参加工作,任国家水电部参事室参事,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晚年十分怀念在台湾的张学良将军和其他故旧,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王树常于1960年4月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5岁。




王陵基

王陵基,号方舟,一般相熟的人都叫他“王老方”。因其为人岸然自高,与道家寺观里面的“灵官”同姓,取其同声通假,所以又叫他“王灵官”。属羊,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县“今属四川省 王陵基

乐山市的市中区”。国民党陆军中将加陆军上将衔。是川军中资格最老的将领之一。民国初年,在四川军阀连年内战中,他始终站在北洋军阀一边,与熊克武等国民党人相对立。“七·七事变”后,奉命率第三十集团军出川抗战。日本投降后,调任第七绥靖司令官、江西省主席。不久,调任四川省主席,打起“四川反共救国”旗号,1950年2月6日于人民解放军入川时在江安县被俘。1964年12月特赦,居住北京,终年84岁。



邓锡侯

邓锡侯,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爱国人士。字晋康。四川营山人。1906年弃文习武。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政府四川省主席。1949年12月率部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四川省副省长等职。1964年3月30日在成都病逝。



龙 云

龙云(1884.11.19—1962.06.27),字志舟,原名登云,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炎山乡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长。彝族人,彝名纳吉乌萨。   龙云早年参加过反清斗争,1911年加入滇军,1914年于云南陆军讲武学堂第四期骑兵科毕业后,入云南都督唐继尧部,为唐所赏识,被唐继尧从下级军官逐步提拔为侍卫队长,1921年秋响应孙中山讨桂,进兵广西讨伐陆荣廷,被任为梯团长。1922年升为第五军军长兼滇中镇守使,1926年改任昆明镇守使。1927年龙云与胡若愚等策动“二?六政变”迫使唐继尧下台,投向广州国民政府,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军长,之后在与胡若愚争夺云南统治权的斗争中获胜,1928年被蒋介石任命为云南省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等职。1929年秋统一云南。1933年出兵助蒋镇压福建人民政府(见“福建事变”)。1935年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并任国民政府“剿匪”第二路军总司令,在黔、滇、川边境阻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军事委员长,昆明行营主任兼陆军副总司令。至1945年,共主政云南18年之久,被称为“云南王”。   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地处后方,但龙云先后派遣滇军20多万赴抗战前线,参加了包括“台儿庄战役”等二十多次战役,伤亡10多万,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后因与蒋介石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龙云逐渐支持

抗日民主活动,反对蒋介石消灭异己的阴谋,同中国共产党及民主人士结交,并秘密参加了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龙云遭蒋介石猜忌,1945年10月被调至中央任“军事参议院院长”的虚职,软禁三年。1948年12月,在陈纳德等人帮助下,龙云从南京出走香港,脱离蒋介石的控制。不久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9年8月13日,龙云与黄绍竑、刘斐等44位国民党同仁在香港发表《我们对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正式宣布起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50年1月3日从香港赴北京,加入共产党的新政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1956年曾出访苏联、罗马尼亚、捷克、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1957年龙云被划为“右派”,成为少数民族著名六大右派之首(1)。1962年在6月27日因急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1980年6月平反昭雪。[1]   注:(1)中国少数民族著名六大右派分子是:龙云(彝族,中国现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现璠(壮族,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欧百川(苗族,中国现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马松亭(回族,中国现代著名四大阿訇之一)、向达(土家族,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王毅斋(回族,时任全国人大代表)。

 

吕 超

吕超(1890.3.9—1951.7.20),名平林,字汉群,四川宜宾人,国民党川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同盟会会员,曾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川军第五师师长。后反熊,自任川军总司令,兼任川滇黔联军副总司令,兵败后退至广州。1923年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长。吕超曾经发起恢复“四校同学会” (即北洋时代在北京成立的将弁、陆军小学、陆军中学、保定等四校),以与蒋介石的“黄埔同学会”相抗衡。不久,被蒋介石解散。1945年辞国民政府参军长,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国民政府监察院检查委员。1949年留居大陆,策动西南将领起义,促成成都和平解放。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1年7月20日在重庆病故。



李 杜

李杜(公元1880-1956年)原名李荫培,字植初,又名玄存,黎苏。辽宁省义县人,东北讲武堂毕业,历任奉

军连长,团长,师长等职。   

1881年9月26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四日)生于义县西关。1900年在义县如清军,任第二十镇司书。1905年入东北讲武堂普通科。1908年毕业后任第二十镇连长、左路随营总教习、左路教练官。1911年任奉天巡防军管带。后任东北第二十九师第一一四团第三营营长。1917年任东北陆军第一一四团团长。1918年任奉军总司令部第四运送大队大队长。1919年任北平段祺瑞政府将校研究所所长。1920年任黑龙江全省山林警察局局长。1921年任吉长镇守使署参谋长。1922年任吉林军械支厂副厂长、代理厂长兼陆军补充队队长,不久改任第五十六团团长。1923年为吉林警备队统领,次年兼任长春戒严司令。1925年任东北陆军第十五师步兵第十旅旅长。1926年2月任依兰镇守使兼陆军独立第二十四旅旅长。1929年任防俄松花江沿岸军队总指挥,晋任中将。1931年任东北自卫军总司令。1932年7月任吉林省边防副司令长官,后任吉林自卫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后在吉林、哈尔滨率部与日军作战,1933年失败后退入苏联。   1934年7月在上海参加了中国民族自卫委员会,任武装部部长。1937年2月在上海就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多次试图返回东北抗日,未能如愿。1939年3月21日派任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1940年3月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官。1942年抗日联军司令部被强行解散。1946年7月31日被任陆军上将,并作退役。抗战胜利后,居重庆,始终未回东北。1946年4月,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吉林省召开首届临参会议,与会代表推选缺席的李杜为吉林省参议会议长。1947年以后主要从事反内战活动。   “九一八”事变时,任依兰镇守使兼东北军二十四旅旅长,1932年1月,日军驱使熙洽派吉林省剿“匪”军部司令于琛澄率军进逼哈尔滨,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景惠暗中勾结日军,伺机投降,滨江镇守使兼二十一旅旅长丁超动摇不定,哈尔滨一时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李杜毅然率领主力西进,于1月16日抵达哈尔滨,联络部分爱国将领组织吉林自卫军,任总司令,发表抗日讨逆通电和告民众书,表示“在此形势严重之日,正我军人效命疆场之时”“望我父老子弟,念国土之垂危,痛沦胥之将及”,“一致团结共赴国难”“敌忾同仇,义无反顾”。之后,率部在哈尔滨,方正,依兰密山等地抗击日本侵略者,2月3日,日军重兵逼近哈尔滨,为保卫哈尔滨,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持续到2月5日凌晨,在敌军强攻下,自卫军损失严重,防地相继失守,他痛心疾首,已无力挽救残局,于2月5日撤离哈尔滨,率军退守依兰,1933年1月,自卫军失败后,他率余部退入苏联,同年5月假道欧洲回国,参加由宋庆岭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在重庆投身于反对蒋介石独载内战的和平民主运动。   全国解放后,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委员,1956年8月23日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最终在重庆逝世。




李济深

李济深(1885─1959)原籍江苏,生于广西苍梧。原名济琛,字任潮。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师长,西江善后督办、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1926年任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参谋总长、黄埔军校副校长。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留守广州。1927年曾参与蒋介石的反共活动。1933年联合十九路军蔡廷锴等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次年至香港主持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与冯玉祥等倡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1935年任桂系军政府主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的号召,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共政策。1948年就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