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7号五证齐全吗:东坡词选读与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35:15

   

念奴娇 ·赤壁怀古... 7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8

满庭芳... 9

满庭芳... 10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12

西江月... 15

鹧鸪天... 17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18

水调歌头... 20

定风波... 21

临江仙... 22

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24

浣溪沙... 25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27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28

好事近·黄州送君猷... 29

念奴娇·凭高眺远... 31

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32

采桑子... 33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35

沁园春... 37

行香子·过七里濑... 39

点绛唇... 40

蝶恋花... 41

阮郎归·初夏... 43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44

浣溪沙... 46

浣溪沙·春情... 47

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 48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51

行香子... 52

浣溪沙·咏橘... 53

江城子... 54

西江月·平山堂... 54

临江仙·送王缄... 55

南乡子·送述古... 57

望江南·超然台作... 58

西江月·... 58

江城子·密州出猎... 60

醉落魄·离京口作... 61

浣溪沙... 62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64

贺新郎... 65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67

永遇乐... 69

蝶恋花·密州上元... 71

洞仙歌并序... 73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74

满江红·怀子由作... 75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76

江城子·别徐州... 78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80

永遇乐·长忆别时... 82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83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84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85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85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87

醉翁操... 88

  

关于作家作品

【作者简介】

苏轼(苏东坡)(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宋仁宗嘉佑考取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作品评述】

苏轼作品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他批评吴道子的画,曾经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从分散在他著作里的诗文评论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的应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在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后面一句说豪放要耐人寻味,并非发酒疯似的胡闹乱嚷。前面一句算得豪放的定义,用苏轼所能了解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踰矩;用近代术语来说,就是:自由是以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在艺术规律的容许之下,创造力有充分的自由活动。这正是苏轼所一再声明的,作文该像行云流水泉源涌地那样的自在活泼,可是同时很谨严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等。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①。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⑦。

【注释】

①大江,长江。淘,淘汰。

②故垒,古代的营垒。人道是,作者所游赤壁矶在今湖北黄冈,而非作者所怀三国古战场之赤壁,故有此语。周郎,周瑜,字公瑾,二十四岁拜为建威中郎将,赤壁大战吴、蜀联军的统帅。

③雪,浪花似雪千千叠。又,此句一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遥想,远想。小乔初嫁了,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周瑜纳小乔之事在建安三年,距赤壁之战已十年之久,说初嫁是为了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英发,英气勃发。

⑧羽扇纶(guān)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喻指周瑜儒将气派,指挥若定。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一作强虏

⑥故国,指赤壁古战场。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华(huā)发,半白的头发。

⑦人生如梦,人间如梦。尊,通”,酒杯。酹(lèi,以酒洒地,表示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简析】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本篇作神宗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是历代最引人注目的最具英雄气概的千古绝唱。其时,苏轼与友人泛舟游赤壁矶归来,作此词与《前赤壁赋》。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 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后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①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①。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②。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④。

【注释】

①漏断,漏声已停,这里指初更已过。漏,古代以水滴计时的器具,俗称铜壶滴漏

②幽人,幽居之人,即隐士。此为苏轼自指。

③省(xǐng,知道,了解。

④不肯栖,示大雁高洁。沙洲冷,露宿在冰冷的沙洲上。

【简析】

本篇作于元丰三年(1080)在黄州定惠院寓居时,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定惠院在黄州城东南,苏轼初到黄州的三个月中,居住于此。作者另有《记游定惠院》一文以述其事。

开头两句写夜深,用”“”“几个字写出幽独凄清的心境。接着谁见两句,说只有比人独自往来,幽人指作者自己,是主;孤鸿是对幽人的衬托,是宾。下片把两者合在一起,孤鸿也就是写作者自己,诗人借此抒写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上片以幽人引出孤鸿,下片以孤鸿暗比幽人。惊魂甫定,顾影自怜,不肯栖寨支上的孤鸿形象,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这是本词艺术形象的特点。而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似非吃烟火食人间语。最后两句写宁守寂寞清冷也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

此词咏物而不滞于物,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寄托遥深,品格高远。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①。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②。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③。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④。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⑤。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⑥。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⑦。

【注释】

①陈慥(zào,字季常,苏轼挚友。②君,指王先生。

③桧(guì,桧柏,又称圆柏,常绿乔木,高者达六丈,树龄达数百年。

④司州古县,指王先生居住之黄陂县。竹坞,以竹子为屏障的土屋。

⑤摐摐(chuāng,撞击声。形容雨声。烟盖云幢,车盖和车旗上带烟云之气。

⑥残釭(gāng,残灯。釭,陶制灯具,盛油以点燃灯草。⑦逢逢(péng,鼓声。
【简析

这首词是苏轼发配黄州时的作品,作于元丰六年(1083)。当时,苏轼的许多朋友或怕株连,或避嫌疑,纷纷疏远了他,使他备感世态炎凉。然而,他的同乡陈慥却蔑视世俗,仍与其过从甚密,五年中竟七次来访。元丰六年(1083 年)五月 弃官黄州三十三年的王长官因送陈慥到荆南某地访东坡 ,得以与东坡会晤,此作乃得以诞生。

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刻画王长官的高洁人品,下半阕则描绘会见王长官时的环境、气氛,以及东坡当时的思绪和情态。

上阕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形象。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一开篇就语出惊人不同凡响,在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以比拟的方式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如见。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故词云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后四字以竹松比喻托衬他的正直耿介。江南岸三句是说倘非王先生送陈慥来黄州,恐终不得见面。语中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作者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

过片到相对残釭句写三人会饮 摐摐二字拟(雨)声 ,其韵铿然,有风雨骤至之感。疏雨过 ,风林舞破,烟盖云幢几句,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居士先生老矣,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真梦里,相对残缸,写主客通霄达旦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

末三句写天明分手 ,船鼓催发 ,主客双方话未尽,情未尽,满怀惜别之意。

全词健句入词,更奇峰特出不事雕凿,字字苍寒(郑之焯《手批东坡府府》),语言干净简练之极,而内容、含义隐括极多,熔叙事、写人、状景、抒情于一炉,既写一方奇人之品格,又抒旷达豪放之情感,实远出于一般描写离合情怀的诗词之上。词中凛然如苍桧的王先生这一形象,可谓东坡理想人格追求的绝妙写照。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①。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②。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③。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④。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⑤。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⑥。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⑦。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⑧。 
【注释】

①雪堂,在黄州东坡,苏轼于元丰五年春所建的居室。会,恰好。李仲览,李翔,兴国人(今湖北阳新),受杨绘(时知兴国军)所托至黄州,邀请苏轼赴汝途中往游其地。遗(wèi,赠与。

②百年强半,已过了半百。此为夸张语,苏轼此时49岁。

③再闰,苏轼在黄州历时四年零两个月,经历了两次闰年。儿童尽、楚语吴歌,苏轼的孩子们满口说的唱的,尽是吴楚方言。黄州在战国时属楚国,三国时属吴国。

④豚,猪。社酒,祭祀时饮用的酒。老东坡,终老于东坡。

⑤云何,说什么呢?底事,何事?

⑥洛水,今河南洛河。汝州与洛河相去不远。

⑦堂前细柳,苏轼在雪堂前种的柳树。柔柯,柔嫩的枝条。

⑧时与晒鱼蓑,时时要晾晒我的蓑衣。意为离开黄州是暂时的,还会再回来。
【简析】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苏轼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四月一日,苏轼从黄州启程赴汝州,邻里友人纷纷相送。此词为苏轼告别黄州而作。这首词用语俚俗而散淡,寓情深切而自在。尤其是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这两句与末尾两句,一写喟叹与愁怅,一写怀念与嘱托,深深表达出苏轼对黄州的眷恋之情。这首词,于平直中见含蓄婉曲,于温厚中透出激愤不平,在依依惜别的深情中表达出苏轼与黄州父老之间珍贵的情谊,抒发了作者在坎坷、不幸的人生历程中,既满怀悲苦又寻求解脱的矛盾双重心理。
     首句归去来兮,搬用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暗含了思归不得归、有家不能归的怅恨。接下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深了失意思乡的感情氛围。上片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撇开满腔愁思,抒发因在黄州居住五年所产生的对此地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谊。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句,于平和的语气中,传达出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沉重哀伤。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这三句,真切细致地表现了作者与黄州百姓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以及作者在逆境中旷达超脱、随遇而安的淡泊心态。
  词的下片,进一步将宦途失意之怀与留恋黄州之意对写,突出了作者达观豪放的可爱性格。过片三句,向父老申说自己不得不去汝州,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己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却从未来着笔瞻望自己即将到达之地,随缘自适思想顿然取代了愁苦之情。一个字,将上片哀思愁怀化开,抒情气氛从此变得开朗明澈。

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是此词的感情高潮,以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再次表达了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己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重温这段难忘的生活。此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间。词的下片,深沉蕴籍,含蓄委婉,情真意切,将惜别、依恋之情表现得动人肺腑,令人回味无穷。结尾的临别告语,奇峰突起,收束全篇,与上片的纯真友情相呼应,将惜别之情推向高潮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②,也无人惜从教③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④。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⑤。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⑥。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⑦。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

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⑧

注释

①元祐二年(1087年)在黄州作。章粢(),字质夫,作有《水龙吟》(燕忙莺懒花残)。苏轼《与章质夫》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宋朱弁《曲洧旧闻》:章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词,命其意用事,潇洒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反觉章词有绣织工夫。张炎《词源·杂论》: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 起句便合让东坡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直是压倒古今。

②似花句:谓杨花既象花又不象花。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③从教:任凭、不管。 

④无情有思:看似无情,却有意思。与柳丝之同音双关。此化用杜甫《白丝行》落絮游丝亦有情句意。 

⑤萦损三句:写柳絮飘飞时引起的闺愁及思妇的娇困情态。 

⑥梦随三句:翻用唐金昌绪《春怨》(黄莺)“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意。 

⑦萍碎:苏轼原注:杨花落水淡浮萍,验之信然。又其《再次韵曾仲锦荔支》诗自注: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按此为古代传说、 诗人想象, 不是科学。 

⑧清沈谦《填词杂说》评本词: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咏物。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简析】

一般认为这首词作于公元1087年(哲宗元祐二年),时苏轼与章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公元1081年初夏(史料记载为神宗元丰四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定为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更为妥当,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为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余音袅袅的回味。   

 

西 江 月

世事一场大梦①,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②,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

①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②风叶已鸣廊:《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简析】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黄州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具体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人生几度新凉,有对于似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肠。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西 江 月

顷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

①元丰五年(1082)三月作。②顷:近时。③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

④曲肱(gōng):弯曲手臂当枕当。《论语·述而》载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用其意。

⑤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⑥障泥:马鞯。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背两旁以挡泥土。《世说新语·术解》:王武子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钱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王云:此必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径渡。这里反用此典,谓马因障泥未解而意气昂扬。

⑦我欲醉眠:萧统《陶渊明传》说陶渊明醉时对客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反映一种豪放率真的态度。

⑧琼瑶:都是美玉,喻水中月影。⑨绿杨桥:在黄冈县东。

⑩杜宇:即杜鹃鸟,相传蜀古帝杜宇之魂所化,故也称杜宇

【简析】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 、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晴的提示。

这一结尾,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鹧 鸪 天

林断山明①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②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③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④旁,杖藜⑤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⑥一日凉。

【注释】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红蕖:粉红荷花    ④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⑤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⑥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简析】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在黄州。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在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①。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②。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④。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⑤。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⑥。

【注释】

①湿青红,新涂的青红油漆尚未干透。

②平山堂,欧阳修所建,在扬州大明寺西侧。欹()枕,倚枕。杳杳(yǎoyǎo),这里是无影无声的意思。

③山色有无中,山色迷雾,若隐若现。欧阳修《醉偎香》中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④一叶,只小舟。白头翁,白发老船夫。

⑤兰台公子,宋玉。宋玉曾任兰台令。庄生,庄子。天籁,发于自然的神妙音响,这里指风声。语出《庄子·齐物论》。刚道,硬是。雌雄,这里特指宋玉《风赋》中所说大王之雄风庶人之雌风

⑥浩然气,刚直阔大的气势。《孟子·公孙丑》云:善养吾浩然之气。快哉风,爽快的清风。
简析】

此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元丰六年(1083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客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⑤。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⑦。  

【注释】

①子由,苏轼之弟,名辙,字子由。②把酒,端着酒杯。

③宫阙,宫殿。阙,古时宫门外的望楼。

④琼楼玉宇,指月宫。不胜(shēng),禁受不住。

⑤朱阁,红色的楼阁。绮()户,华美的门窗。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无眠,不眠之人。⑥恨,离别之恨。⑦婵娟,月亮。古时常用美女比月亮。
简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定 风 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①。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③?一蓑烟雨任平生④。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⑤。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⑥。  

【注释】

①雨具先去,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一步。去,离开。

②吟啸,洒脱貌,撮口长啸。

③芒鞋,草鞋。谁怕,倒装句,怕谁。

④蓑,用草编制的雨衣。         ⑤料峭,春天的微寒。

⑥向来,刚才,先前。萧瑟,风雨中草木摇曳之声。

【简析】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临 江 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②。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纹平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①临皋,亭名。苏轼谪贬黄州时,初寓定惠院,后居临皋亭。

②东坡,地名。黄州友人马正卿助苏轼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苏轼时躬耕于此,并以之为号。

③此身非我有,语出《庄子·知北游》: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天地之委形也。’”营营,内心纷扰躁急状。指为世俗名利周旋、钻营。

④夜阑,夜尽。縠()纹平,江水波平如纱。縠,有皱纹的纱。  

简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 ,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 ,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江汉②西来,高楼③下、蒲萄④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⑤,锦江⑥春色。君是南山⑦遗爱守,我为剑外⑧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⑨,君休读。狂处士⑩,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⑾。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⑿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⒀诗,追黄鹤⒁。

【注释】

①此词当作于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作者在黄州,朱寿昌,安康叔,时为鄂州(冶所今湖北武汉武昌)知州。使君,汉时对州郡长官之称。 

②江汉:长江和汉水。 

③高楼:指武昌黄鹤楼。 

④蒲萄:同葡萄,喻江水之澄清。李白《襄阳歌》:遥年历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⑤岷峨句: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 

⑥锦江:在四川成都南,一称濯锦江,相传其水濯锦,特别鲜丽,故称。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 

⑦南山:终南山, 在陕西,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判,故称。遗爱,指有惠爱之政引起人们怀念。《左传·昭公二十年》 载孔子闻郑子产卒时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⑧剑外:四川剑门山以南。苏轼家乡四川眉山,故自称剑外来客。 

⑨《江表传》:晋虞溥著,其中记述三国时江左吴国时事及人物言行,已佚,《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多引之。 

⑩狂处士:指三中是祢衡。他有才学而行为狂放,曾触犯曹操,曹操多顾忌他才名而未杀。后为江夏太守黄祖所杀。不出仕之士称处士。 

⑾空洲两句:鹦鹉洲,在长江中,后与陆地相连,在今湖北汉阳。黄祖长子黄射在洲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当即作《鹦鹉赋》,故以为洲名。唐崔颢《黄鹤楼》诗:芳草萋萋鹦鹉洲。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诗: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为此词用语所本。   ⑿曹公句:权势人物如曹操与黄祖也都已一闪过去。 

⒀谪仙:指李白。 

⒁追黄鹤:赶上崔颢的《黄鹤楼》诗。相传李白登黄鹤楼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见《唐才子传》)无作而去。后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即有意追赶崔诗的。

【简析】

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寿昌的。词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又开怀倾诉 ,谈古论今。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达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在发自肺腑的议论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词中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言直意纡,表达出苍凉悲慨、郁勃难平的激情。

上片由景及情。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 、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对此间 、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既总束上片,又领起下片,由风景人物引发思归怀古之情。换头两句,劝友人休读三国江左史乘《江表传》。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希望友人超然于风高浪急的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苏轼在此激励友人写出赶上《黄鹤楼》诗的名作。这既是勉人,又表露出作者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这首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词的上片,由江汉西来、楼前深碧联想到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引出思归之情,又由葡萄深碧之江色连接着黄鹤楼和赤壁矶,从而自然地触发怀友之思;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就祢衡被害事发抒议论与感慨,最后又归到使君与黄鹤。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 ,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三则,笔端饱和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激情,在字里行间涌流。

 

 浣 溪 沙

---------  游蕲水清泉寺①,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②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③。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④

【注释】

①蕲(qí)水清泉寺:在今湖北浠水县。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曾游此寺。

②兰芽:兰草的嫩芽。

萧萧:形容雨声。暮雨:傍晚下雨。子规:杜鹃的别名。

④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白居易的诗句,意为不要叹息年华易逝。白居易在《醉歌示妓人商玲珑》一诗中,称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因此他慨叹腰间红绫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发,指年老,黄鸡,指代白居易诗中的年华易逝的感慨。全句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

【简析】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为词人远谪黄州,托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其芽尚,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

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②。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③。万事到头都是梦④,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⑤。

注释】

①苏轼《与王巩定国》:"重九登栖霞楼,……坐中识与不识,皆怀君。遂作一词云:'霜降水痕收……明日黄花蝶也愁。'其卒章则徐州逍遥堂中夜与君和诗也。"又,苏轼《醉蓬莱》(笑劳生一梦)序云"余谪居黄州,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栖霞楼。"均云"栖霞楼",题作"涵辉楼",或误。徐君猷,时为黄州知州。

②飕飕(sōu),象声词,形容风雨声。此句反用孟嘉落帽之典。《世说新语·识鉴·一六》刘孝标注引《嘉别传》:"(孟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僚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风吹嘉帽堕落,温戒左右勿言,以观其举止。嘉初不觉,良久如厕。命取还之,令孙盛作文嘲之,成,著嘉坐。嘉还,即答,四坐嗟叹。 "后世重阳词,多用此典写名士风流气度。但东坡谓不落帽,颇见新意。

"佳节"两句,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但将酩酊酬佳节。"若为,如何,怎样。

④潘阆(làng)《樽前勉兄长》"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

⑤黄花,即菊花。谓明日之菊花,色香俱减,故蝶见亦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简析】

此词于元丰五年(1082)重九作于黄州。

开篇写登高所见,时届深秋,水位下降,登楼远眺,见到泛着粼粼波光的碧水,江中沙洲也因水浅而显露出来,两句勾勒出宜人的清秋景色。下面接写人之游兴,"风力软"引出破帽恋头,反用孟嘉之典,戏谑中带点自嘲,诙谐中隐现几分牢骚,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评云:"翻用落帽事,极疏狂之趣。"

下片感叹"人生如梦",因此应当惜取当下之良辰美景,开怀畅饮,尽情游赏。苏轼词中,常常流露此意,《草堂诗余正集》卷二云"东坡升沉去住,一生莫定,故开口说梦。如云'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屡读之,胸中鄙吝自然消去。"而黄苏《蓼园词评》:"'明日黄花'句,自属达观,凡过去未来皆几非,在我安可学风蝶之恋香乎?"可见,苏轼词中屡陈此意,亦不失为旷达的手段之一。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①,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余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②,艳歌余响,绕云萦水③。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④。云梦南州⑤,武昌东岸⑥,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⑦。

【注释】

①闾(lǘ)丘孝终,字公显,曾任黄州知州。致仕后归苏州故里。

②指乐声凄绝。柱,筝瑟之类乐器上的枕木。危,高。谓定音高而厉。

③萦(yíng),两句用秦青"响遏行云"典。《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④惘(wǎng)然,失意的样子;心情迷茫的样子。"五湖"三句,相传范蠡相越平吴之后,携西施,乘扁舟泛五湖而去。这里借此想象公显致仕后的潇洒生涯。

⑤指黄州,因其在古云梦泽之南。

⑥亦指黄州。

⑦端来,准来,真来。参差,依稀、约略。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三句悬想对方梦见自己。

简析

这是一首记梦的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也是在谪居黄州期间所作。

梦往往反映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愿望。此词写了苏轼一个浪漫奇瑰的梦,在梦中,故人风流自在,宴乐于"郡中胜绝"的栖霞楼。而当时苏轼谪居黄州,正是孤独寂寞,与亲朋好友隔绝之时。这样的梦境,实际反映出苏轼在此等景况中,对自由、友情的向往之情。梦醒之后,只见烟波浩淼,空江月明,与美丽梦境两相对比,孤寂之感更为强烈。而结尾想象故人如今一如既往的潇洒生涯,悬想对方梦见自己,也是极度孤独中的浪漫幻想。全词于风流潇洒中又有沉郁之致,即是苏轼当时心境抑郁,而又努力以旷达之意自我排遣的反映。

此词手笔、章法都得到评家称赏,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云:"突兀而起,仙乎仙乎。'翠壁'句崭新,不露雕琢痕。上阕全写梦境,空灵中杂以凄厉,过片始言情,有苍波浩淼之致,真高格也。'云梦'二句,妙能写闲中情景,煞拍不说梦,偏说梦来见我,正是词笔高浑,不犹人处。"

  

好事近·黄州送君猷

 红粉莫悲啼①,俯仰②半年离别。看取雪堂③坡下,老农夫④凄切。     明年春水漾⑤桃花,柳岸隘⑥舟楫。从此⑦满城歌吹,看黄州阗咽⑧。

【注释】

①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与水粉,这里指代美女。李商隐《马嵬》之二: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②俯仰,比喻时间短暂。曹植《杂诗》之四: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

③雪堂,苏轼在东坡上修建的住房名称。因房子落成那天,正纷纷飘着大雪,于是作者取名为雪堂,并绘雪景与堂壁之上。

④老农夫,作者自称。

⑤漾,荡漾。

⑥隘,狭窄。

⑦从此,指太守复来的那时候。

⑧阗(tián),充满;咽(),呜咽。阗咽,指人声嘈杂。这里有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之意。

【简析

宋元丰五年,即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当苏轼得知徐君猷将离开黄州到湖南任职,惜别之情油然而生,顿觉惘然,便填写了这首词,应该说,这首词是苏轼对好官拥戴之情诗化的结晶。

词的上片写离别,是实写;下片写怀念,是想象。这首词通过描写送太守徐君猷离开黄州乞郡湖南的情与景,反映了苏轼及黄州人民同太守徐君猷之间的深厚感情。

 黄州人民因太守要离去,都非常留恋,难过得流下了眼泪。一开始,词人从描写红粉悲啼入笔,写出了黄州人民同太守徐君猷之间的深厚情谊。不仅红粉悲啼老农夫苏轼更是感到悲切。真是未语泪先流,对于徐君猷的暂时离去,他自己比别人更感到难得割舍。苏轼被贬黄州后,与徐君猷过从甚密,友情笃厚。徐君猷虽为太守,但对苏轼无迁谪意,而且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因此,苏轼对徐君猷的留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词的上片,写我,写我,写黄州人民对太守无限依恋的情感。

下片一开始,情调为之一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桃红柳绿的画面,是一派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景色。桃花在水面上轻轻荡漾,河堤两岸柳树长得非常茂盛,原来宽阔的河面,如今似乎变窄了,连过往的船只也不能畅通,这是想象,实际上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写黄州人民与太守之间的融洽情谊:不仅我们大家想念你,黄州的自然风光也将以欣欣向荣的姿态欢迎你再来。

作者《醉蓬莱·笑劳生一梦》也是写与黄州太守之情的,词中说摇落霜风,有手栽双柳。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酹羽觞江口。这两首词所表达的是同一意思,都是设想明年春日,黄州满城歌吹里,人们挤满大街小巷,欢迎太守再来黄州一游。作者就是这样层层浸染,把对黄州太守的笃厚情谊化为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念奴娇·凭高眺远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②,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③,乘鸾来去④,人在清凉国⑤。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⑥。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排徊风露下⑦,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⑧。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⑨。

【注释

①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黄州作。 

②桂魄: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 

③玉宇琼楼: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 

④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 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⑤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 

⑥烟树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 

⑦举怀三句:李白《月下独酌》: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⑧便欲三句:化用《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唐李白曾被称为谪仙人,谓如神仙谪降人世。苏轼也自比谪仙,故称归去。 

⑨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擗,其笛应声粉碎。李牟,或作李谟。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简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作者仍在被贬滴之中。

万里无云的天空,作者登高望月。面对广阔的天空和皎洁的月亮,引起了无限的幻想,联想到现实社会丑恶及自己不平坎坷,向往那虚无缥缈清静自由生活。这正是作者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宽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大胆创造,富有浪漫主义想象,能唤起读者的联想,获得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临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如梦令·为向东坡①传语

人在玉堂②深处。别後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释】

①东坡:指黄州东坡。   

②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作者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所作。

简析

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榦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在翰苑。当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苏轼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在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在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摇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 ,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

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 ,恰宜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

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在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在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采 桑 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①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②轻扰②,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注释

①多景楼:北固山后峰、下临长江,三面环水,登楼四望,美景尽收眼底,曾被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②捻:指左手手指按弦柱上左右搓转。

②拢: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

简析

这首《采桑子》是苏轼的即兴之作,虽不尽完美,却显示了他的素养与才华。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仲冬,即1074 年冬,东坡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即现在江苏镇江市 ,与孙巨源、王正仲在甘露寺多景楼集会。席间有色艺俱佳的官妓胡琴相伴,周围是晚霞夕照中愈显奇丽的美景,于是孙巨源请东坡临景填词。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另作了一首名为《润州甘露寺弹筝》的诗。东坡喜吟诗,词集中颇多歌席酬谢、即事明笔的急就章。这些临时随意而发、肆口而成的作品,不容深思,无暇推敲,未必完美,但却更足以显示东坡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敏捷的创作才华,别有系人之处。这篇《采桑子》,正属于此类即兴之作。

据东坡的友人杨绘(元素)记载: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仲冬,东坡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途经润州(今江苏镇江),与孙洙巨源、王存正仲集会于该地风景奇胜的甘露寺多景楼。席间,京师官妓甚多,而一个名叫胡琴的,姿色技艺尤其美好。酒阑,孙巨源请求东坡说:残霞晚照,非奇词不尽。东坡于是填了这篇《采桑子》。

万事开头难,吟诗填词也不例外。但东坡填这篇《采桑子》却能毫不费力地从多景楼字获取灵感,从杜甫《水宿遣兴兴奉呈群公》的首句鲁钝仍多病借来句型和后三字,写出了连用三个字的言情语句作为发端。它像劈地抽森秀的太华,以其奇兀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并顿时产生出磁铁般吸引读者的力量。多景楼在今镇江市北固山后峰、甘露寺后部,下临长江,三面滨水,登楼四望,整个城市可尽收眼底,曾被米芾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东坡是个博古通今、关心时政、喜欢寻幽探胜的人,在这样的多景楼上眺望壮丽的江山,他能不触景生情吗?想到三国时的孙权曾建都于此地,六朝的宋武帝刘裕曾居住于此地、起兵讨伐桓玄于此地,东晋谢安、梁武帝萧衍曾流连于此山等等历史事实,他能不感慨系之吗?想到他先因与执政的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离京而今奔走于道路,他能不满怀愁绪,病已病时吗?东坡不把自已的的内容一一写出,只用此七字概括。

近人陈洵说:词笔莫妙于留。盖能留则不尽而有余味,离合顺逆,皆可随意指挥,而深沉浑厚,皆由此得。(《海绡说词》)东坡可以说是深得的三味了。关于这起句有善之妙,还必须补充说明一下,就是他所以那样戛然而止,迅速道出多景楼中,为的是顾及全篇,不使这忧愁情绪的抒发过多而成为赘疣。紧接着的樽酒相逢,点明与孙巨源、王正仲等集会于多景楼之事,极其平实。像山脉之有起伏,浪潮之有高低,如此平实,为的是给下面抒情的乐事回头一笑空,与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语意相连,意谓这次集会多景楼而饮酒停歌,诚为乐事,可惜不能长久,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留在心头。哀怨无穷,尽在言外。以上四句构成上片。它是虚与实的结合,言事与言情的结合,而以虚为主,以言情为主。唯其如此,所以既不浮乏,又颇空灵。四句之中,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亦错落有致。上片由情至事,由事归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意蕴盎然,如神来之笔。

停杯且听琵琶语,领起下片。停杯承上,与樽酒相逢相呼应。且听琵琶语启下,是乐事的补充。琵琶语,由白居易《琵琶行》的今夜闻君琵琶语句而来,指琵琶所弹奏的乐曲。是姑且的意思。因为既多情多感仍多病,又认为乐事回头一笑空,就不能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音乐,以振奋的精神来欣赏音乐,东坡所以特地挑选了这个虚字来著于字之前,用以表现他当时无聊赖、不经意的心态。

细捻轻拢句,亦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化出,赞美弹奏琵琶的技艺。他本无心欣赏,然而却被吸引,说明演奏得确实美妙。,指左手手指按弦在柱上左右搓转的手法。,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的手法。赞美之情除了通过两字来表达外,还借助于这四个从《琵琶行》诗句中化出的字来引起读者对《琵琶行》中那段脍炙人口的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描写之联想来实现。赞罢弹奏琵琶的美妙,顺势描写弹奏者,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位叫做胡琴的姑娘。

东坡惜墨如金,不去写其容貌、形体和服饰等,只用醉脸春融四字表现其神态。这四字写其神,丽而不艳,媚中含庄,活脱脱描摹出一个喝了少许酒后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动人姿态。结局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沈义赋《乐府指迷》)此词的结句斜照江天一抹红,正是景语,可视为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也可视为是借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脸的,而它的妙处则在于以迷离称隽,令人难以捉摸,耐人反复寻味。这句斜照江天一抹红,其意同于李商隐《乐游原》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不过尽在言外而已。它的色彩尽管明快,但其基调仍是感伤的,与上片完全一致。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①。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②。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③。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④!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⑤。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⑥。

注释】

①凤凰山,在杭州之南。   ②芙蕖,荷花。盈盈,美好的样子。

③娉婷,女子姿态优美貌。   ④苦,甚、极。

⑤烟敛云收,收起云雾。喻指仙人下凡到人间。湘灵,舜帝的两个妃子,一名娥皇,一名女英,死于沅湘之间,化为湘水之神。

⑥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化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意: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简析】

本篇作于熙宁七年(1074)。其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曾与年逾八十的张先(字子野,著名词人,有《子野词》行世)同游西湖。湖心有一彩舟,舟中有一靓妆丽人,年且三十余,风韵娴雅,绰有风度。方鼓筝,曲未终,翩然而逝。(事见宋·张邦基《墨庆漫录》)苏张二人用同一词牌,取同一题材填词。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

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 ,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沁 园 春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团团①。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②。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③。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④。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⑤。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⑥。

【注释】

①练,生丝煮熟的白绢,比喻月光的皎洁。耿耿,微光。摛(chī),铺开,舒展。

②劳生,辛苦的人生。区区,自称的谦词。鲜,少。   ③凭,靠着、扶着。

④长安,此指京城汴梁。二陆,晋朝陆云、陆机兄弟,俱有文才,此处喻指轼、辙。

⑤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任用我就干,不用我就藏。时,时机、机缘。行藏,入世行道或出世隐居。

⑥优游,优闲自得。斗,斗酒。樽,酒具。

【简析】

这首词是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在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寄给其弟苏辙的作品。词中由景入情,由今入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上阕一开篇,作者便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朝露漙漙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别具一番景象,但行人为了早日与弟弟联床夜话,畅叙别情,他对于眼前一切,已无心观赏。此时,作者凭征鞍无语,进入沉思,感叹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为此,便引出了一大通议论来。

作者追忆:他们兄弟俩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长安,代指宋都汴京。二陆,指西晋诗人陆机、陆云兄弟。吴亡后,二陆入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时年只二十余岁,词里用来比自己和弟弟苏辙。当年,他们兄弟俩俱有远大抱负,决心象伊尹那样,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孟子》中语 );象杜甫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实现其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上神宗皇帝书》)的政治理想。而且,他们兄弟俩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对于致君尧舜这一伟大功业,充满着信心和希望。

抚今追昔,作者深感他们兄弟俩在现实社会中都碰了壁。为了相互宽慰,作者将《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家语》优哉游哉,可以卒岁,以及牛僧孺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见在身诗句,化入词中,并加以改造、发挥,以自开解。结尾数句,作者表示自己在怀才不遇的境况下,要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姑且保全身体,饮酒作乐,悠闲度日。整首词,除了开头几句形象描述之外,其余大多是议论、成为一篇直抒胸臆的言志抒情之作。

这首词的议论、抒怀部分 ,遣词命意无拘无束,经史子集信手拈来,汪洋恣肆,显示出作者横放杰出的才华。词中多处用典: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四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三句,优游卒岁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鲁国大夫叔向被囚后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话;且斗尊前,化用杜甫《漫兴》中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的诗句。作者将上述典故灵活运用,推陈出新,生动地传达出自已的志向与情怀。

这首词脉络清晰,层次井然,回环往复,波澜起伏,上片的早行图与下片的议论浑然一体,贯穿一气,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头几句写景,以等字眼传神地渲染出早行途中孤寂、凄清的环境和心境。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一句,由自然景色转入现实人生。其后,词作由景物描写而转入追忆往事。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由往事回到现实。结拍数句表明作者已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慰安。全词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融诗、文、经、史于一炉,体现了卓绝的才情。

 

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浆鸿惊①。水天清,影湛波平②。鱼翻藻鉴,鹭点烟汀③。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④。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⑤。算当年,虚老严陵⑥。君臣一梦,今古空名⑦。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⑧。

注释

①一叶,舟轻小如叶。    ②湛,水清澈。

③藻鉴,背面刻有藻纹的铜镜,比喻水面平滑。藻,水中植物。鉴,镜子。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小洲。

④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沙溪流激,霜溪幽寒,月溪清亮。 ⑤屏,屏风。

⑥严陵,东汉人,名光,字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

⑦君臣一梦,今古空名,皇帝和隐士,霸业和垂钓,都不过是梦幻空名。

⑧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远山连绵,云山苍茫,晓山青秀。

【简析】

本篇作于熙宁六年(1073)二月,苏轼杭州通判任上。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桐庐城南三十里处,连绵七里,两岸青山相对,江中水流湍急。

本词将水上行舟的静美,和时空变化的动美结合的十分完美。语言清丽浅显,意境广渺深邃。全诗有一种淡淡的哀伤,具有东坡一贯的人生如梦思想。

此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六年二月(时任杭州通判)的一个清晨乘轻舟经过浙江境内著名风景区——富春江上的七里濑以后写下的。词中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

上片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象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

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接下来三句从不同角度写溪:舟过水浅处,水流湍急,舟行如飞;霜浸溪水,溪水更显清冽,似乎触手可摸;明月朗照,影落溪底,江水明澈。以上三句,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词的下半阕开头两句转换写山: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算当年,虚老严陵,这是用典:富春江是东汉严光隐居的地方。严光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当皇帝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而不见。刘秀打听到他后,三次征召,才把他请到京城,授谏议大夫。严光坚辞不受,仍回到富春江钓鱼。对于严光的隐居,不少人称赞,但亦有人认为是沽名钓誉。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唯有青山依旧,朝夕百态,在人心目。下半阕以山起,以山结,中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字转下意,衔接自然。结尾用一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跳跃的短句,又与上半阕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前面写水,后面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慰安。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着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

 

 点 绛 唇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①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②。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注释】

①尽:犹言总是

②伤春绪:相思情。

【简析】

这是一种相思怀人之作,写得深情一片,感人至深,足见东坡豪放而外,别有一番情怀。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起笔点染春色如画。万紫千红之春光,数红杏、柳烟最具有特征性,故词中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江上柳如烟之名句。此写红杏意犹未足,更写其香,着一字,足见词人感受之馨逸。写翠柳,状之以含烟,继之以拖轻缕,既能写出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其垂丝拂拂之姿。这里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下边二句,遂由景及人。水边朱户,点出伊人所居。朱户、临水,透出一种秀雅之致,以暗示伊人之美。尽卷黄昏雨,词笔至此终于写出伊人,同时又已轻轻宕开。伊人卷帘,其所见唯一片黄昏雨而已。黄昏雨,隐然喻说着一个愁字。冠一尽字,犹言总是,实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无可奈何之情。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烛影暗承上文黄昏而来 ,摇风,可见窗户洞开,亦暗合前之朱户卷帘。

伤春绪即相思情,一枕,言总是愁卧,悉绪满怀,相思成疾矣。此句又与上片尽卷黄昏雨相映照。上写伊人卷帘愁望黄昏之雨,此写自己相思成疾卧对风烛,遂以虚摹与写实,造成共时之奇境。归不去,一语道尽此情无法圆满之恨事 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凤楼朱户归不去 。唯有长存于心的瞩望而已。

何处二字,问得凄然。瞩望终非现实,现实是两人之间,横互着一段不可逾越之距离。词人以芳草萋萋的旧典象喻之。此路虽是归路,直指凤楼朱户,但实在无法越过。着一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长地远之恨,跃然纸上。

起句对杏香柳烟之一往情深,与结句芳草迷路之归去无计,相反相成,令人神往,意境凄迷。此词造诣之妙,还在于意境之空灵。红杏柳烟,属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画。芳草归路,似喻人间阻绝,亦具凄美之感。此词意蕴之本体,实为词人之深情。

 

           蝶 恋 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①。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②。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③!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④。

【注释】

①花褪,花色枯萎。

②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化用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词意。

③柳棉,柳絮。天涯何处无芳草,化用屈子《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悲苦失意中含蕴着乐观旷达的情怀。

④悄,消失。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佳人。

【简析】

本篇作于苏轼惠州贬所,时在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据传,轼爱妾朝云日诵枝上柳绵二句,为之流泪。病极,犹不释口。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春天还是会到来的)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燕子"二句,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

"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

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

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

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①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②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③。玉盆④纤手⑥弄清泉。琼珠⑦碎却圆。

【注释】

①蕙风,夏季的东南风,和风。《史记·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相传其首句为:南风之薰兮。

②水沈: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③然:同,形容花红如火。

④玉盆:指荷叶。

⑤玉盆:指荷叶。  

⑥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⑦琼珠:形容水的泡沫。

【简析】

此词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表现了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词中以描写手法为主,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上片首二句抓住蝉声乍歇 薰风初起这一刹那的感觉 ,写环境之美。词人采用对比手法,明写咽新蝉,暗与蝉声乱鸣时相比,使人明显地感觉到沉静。此处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作者将四周的无声无息渲染得淋漓尽致,使人由环境的静寂体味到主人公的悠闲自得之情。

下片写这个少女午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象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此词景中含情,将众多的景物以情纬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感。作者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中活泼健康的少女形象,与初夏时节富有生气的景物、环境,构成了一种和谐、清丽、灵动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①

缑山仙子②,高情云渺,不学痴牛③呆女④。凤箫声⑤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⑥欲去。      

客槎⑦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⑧,风雨散、飘然何处。

注释】 

①解题:作者与另几位反对王安石新法的朋友一起欢聚,喝酒喝得很高兴。这首词就是为其中一位而作。此词是咏调名本意,即所写内容与词牌内涵相合,而且是这一题目中词作的千古名篇,很有创新之意,极受后人推崇。

②缑(gōu)山:地名,是周灵王太子王子乔成仙后乘鹤而去的地方。   

③痴牛:指牛郎。作者说他痴,因为别人都希望由凡入仙,他和织女却倒着走,由仙入凡。  ④呆女:指织女。作者说她呆,与上述理由相同。

⑤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

⑥时人:指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

⑦槎(chá):用竹或木编成的筏子。据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有一人探险乘槎而去,果然遇到了牛郎和织女。苏轼在这里用槎比喻他和朋友们坐的船,说他们的船可能真的冲犯了天上的牵牛星宿呢!

⑧前缘:前世的因缘。

【简析】

这首词咏调名本意 ,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全词在立意上一反旧调,不写男女离恨,而咏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

此词上片,也紧切七夕下笔,但用的却是王子乔飘然仙去的故事。据刘向《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见柏良,对他说: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颠。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 ,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苏轼此词上片,借这则神话故事,称颂一种超尘拔俗、不为柔情羁縻的飘逸旷放襟怀,以开解友人的离思别苦。发端三句,赞王子乔仙心超远,缥渺云天,不学牛郎织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一扬一抑,独出机杼,顿成翻案之笔。缑山,在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王子乔,因为他在缑山仙去,故云。凤箫两句,承不学句而来,牛女渡河,两情缱绻,势难割舍;仙子吹箫月下,举手告别家人,飘然而去。前者由仙入凡,后者超凡归仙,趋向相反,故赞以不学痴牛呆女

下片写自己与友人的聚合与分离,仿佛前缘已定,事有必然 。据东坡《记游松江》(《东坡志林》卷一)说 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苏轼于熙宁七年九月从杭州通判移任密州知州,与同时奉召还汴京的杭州知州杨元素同舟至湖州访李公择,陈令举、张子野同行,并与刘孝叔会于湖州府园之碧澜堂,称为六客之会,席上张子野作《定风波令》,即六客词,会后同泛舟游吴松江,至吴江垂虹亭畅饮高歌,坐客欢甚,有醉倒者

但作者不是径直叙写这段经历,仍借与天河牛女有关的故事来进行比况。张华《博物志》载一则故事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一人怀探险奇志,便多带干粮,乘槎浮去。经十余日,至一城郭,遇织布女和牵牛人,便问牵牛人,此是何处。牵牛人告诉他回去后问蜀人严君平便知。后来乘槎人还,问严君平。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时。词人借用这则优美的神话故事,比况几位友人曾冲破澄澈的银浪泛舟而行。,即竹筏;客槎,一语双关:明指天河的浮槎,暗喻他们所乘的客船。尚带天风海雨,切合浮槎通海之说。煞拍两句笔墨落到赠别 相逢一醉是前缘,写六客之会;风雨散、飘然何处风雨承上天风海雨,写朋友分袂,各自西东。一醉是前缘,含慰藉之意;飘然何处,蕴感慨无限。

这首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紧扣七夕,格调上以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浣 溪 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①,村南村北响缫车②。牛衣古柳卖黄瓜③。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④。

注释】

①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下落貌。

②缫(sāo)车,抽丝工具。

③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字误也。"

④漫,随便。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简析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 ·  春情

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注释】

道字句,吐字不清,苦于言不成句。

②绿鬟,古代少女发式。绿,黑色。

③彩索,彩色的秋千绳索。

④趁燕,追赶空中的飞燕。这里形容秋千上的少女身轻似燕。

【简析】

此词描写春闺少女的慵困情态。作者围绕春困这一侧面,着意描写少女娇慵的神情意态。构思新颖,不落陈套。全词轻柔细腻,情致缠绵,清丽谐婉,多彩多姿,为苏轼婉约词的佳作之一。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在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姑娘白天在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在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

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①。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②。东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国初平③。   

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④。试问当垆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⑤。唱著子渊新曲,应须分外含情⑥。

【注释】

①岷峨,岷山和峨眉山,是东坡故乡的名山。凄怆,悲哀貌,喻指叛乱之际的动荡。江汉澄清,江、汉二水复归清澈,比喻战乱平定后的安宁。

②长城,古代为防备匈奴所筑的北方城墙,引申指国家所倚赖的能臣良将。唐李绩守并州长达十六年,突阙兵不敢南下,唐太宗称他为长城。此处借以称颂冯京。

③东府,宋代宰相、参知政事办公的地方。少,年纪轻。西山八国,原指唐朝剑南的八个少数民族部落,这里泛指茂州少数民族。《旧唐书.东女传》载,唐德宗贞元九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出兵西山破吐蕃军,招抚西山羌族八个部落,给以种粮耕牛,咸乐生业。此处借韦皋典以喻冯京,都是镇守西川,事实又相类,十分贴切。

④花溪,即成都浣花溪,游春赏景最为热闹处。药市,时成都有药市,以城南玉局观交易为最盛。

⑤当垆人,卓文君。西汉时,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因生活贫困开设酒店,卓亲自当垆卖酒。李商隐有诗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杜工部蜀中离席》)

⑥子渊,王褒,字子渊,四川人,汉代著名词赋家。

【简析】

本篇作于熙宁九年(1076)秋。时冯京(字当世)知成都府,平定了茂州(今四川茂县、汶川县一带)少数民族的叛乱,苏轼在密州作此词以赠。密州,原作湖州,据史实改。词中直接对当时的人事安排发表意见,直接言及国事,并抒发个人情思和历史感慨。

词的上片主要写冯京守成都时的事功。起首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谓动荡不安之岷、峨一带,已出现太平局面,如江汉澄清一般。见说旋闻,表明问题解决得很快,又宛然是远道听到家乡新闻的口气,透出一种亲切感。岷峨为四川的岷山和峨眉山,是东坡故乡的名山。但觉秋来归梦好,承上江汉澄清而来,又映带岷峨凄怆之时。久客思乡,故有归梦;乱止忧除,故觉梦好。东坡之归梦好,是因为蜀中有能人镇守,即所谓西南自有长城

长城本义是古代北方为防备匈奴所筑的城墙,东西连绵长至万里,引申指国家所倚赖的能臣良将。南朝宋檀道济被文帝收捕,怒曰:乃坏汝万里长城!唐李勣守并州,突厥不敢南侵,唐太宗甚至夸他是贤长城远矣。词至此,以长城为喻,转入写冯京。东府三人最少,提到他任参知政事的时候,在宰执中年纪最轻,意味着最有锐气。

冯京于熙宁三年六月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踏进政府最高层以此开端,东坡也不忘他在参政任上推荐自己的一段因缘,所以提出这一点。西山八国初平,借用韦皋事以指冯京之安抚茂州诸蕃部。写其事功亦以称美其人。韦皋于唐德宗贞元九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出兵西山破吐蕃军,招抚原附吐蕃的西山羌族八个部落,处其众于维、霸、保等州,给以种粮、耕牛,咸乐生业(《旧唐书·东女传》)。韦、冯都是镇守西川,事实又相类,此句用典十分贴切,比之直写冯京茂州事,显得典雅有风致。

词的下片转而叙述西蜀的风土人情。结合冯京的知府兼安抚使身份 ,拟写他在那里的公余游赏生活和人民的关系,起到调剂词情的作用。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花溪即浣花溪,在成都城西郊。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载:四月十九日,成都谓之浣花。遨头宴于杜子美草堂沧浪亭。倾城皆出,锦绣夹道。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是盛于他时。予客蜀数年,屡赴此集,未尝不晴。蜀人云:虽戴白之老,未尝见浣花日雨也。’”这确是一个游赏的好去处。以遨头称州郡长官,意为嬉游队伍的首领。

东坡有遨头要及浣花前的诗句 药市在成都城南玉局观 。《老学庵笔记》卷六谓成都药市以玉局化为最盛,用九月九日;其《汉宫春》词以重阳药市元夕灯山为对,其盛况也可以想见。

庄绰《鸡肋编》卷上记成都重九药市较详 于谯门外至玉局化五门 ,设肆以货百药,犀麝之类皆堆积。

府尹、监司,武行(步行)以阅。又于五门之下设大尊,容数十斛,置杯勺,凡名道人者,皆恣饮。如是者五日。这两处游乐,都是群众性的盛集,且都有州郡长官参与。词以莫负何妨的敦劝口吻出之,期盼冯京与民同乐,委婉入情。接着试问当垆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提起有名的文君当垆故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成都人司马相如字长卿,在临邛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

词中只写到文君,当兼有相如在内。这是一则文人才女的风流故事,历代被人津津乐道。如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诗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而他的另一首《寄蜀客》诗则云:君到临邛问酒垆,近来还有长卿无?东坡的试问当垆人在否,立意与之相同,也是说这样的风浪人物不在了,只有佳话留传。这意味着人文鼎盛的成都,应该还有特出的人材出现,这就期望着地方长官的教导和识拔了。结尾唱着子渊新曲,应须分外含情,便体现了这样的意思。这两句重点在新曲二字,借王褒作诗教歌称美王襄事,转到歌颂冯京的意思上面。

这是指文治,与上片的颂其武功相呼应 应须分外含情,表示了东坡拳拳的情意,这内中应该有政治上志同道合的一份。

此词为《东坡乐府》中唯一的一首言事词,全词既抒发作者个人的情思,又穿插历史感慨,意境颇高,读来有大气磅礴之感。在写作手法上,这首词述事、用典较多,写得较为平实,又多排偶句,但由于作者以诗为词,以诸多虚词斡旋其间,又多用于句首,两两呼应,读来颇觉流利,使全词气机不滞。

 

 浣溪沙·送梅庭老①赴上党②学官③

门外东风雪洒裾④。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⑤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⑥。

【注释】

①梅庭老:生平不详,从词里可知他是三吴地区(三吴,众说不一,大概指今浙东、苏南一带)人。

②上党:一作潞州,位于现在的山西长治,北宋时与辽国接近,地属偏远。   

③学官:官职名,负责地方文教,职位不显。

④裾:音居,衣服前后襟。

⑤弹铗(jiá):弹击剑柄。《战国策·齐策》载孟尝君食客冯谖,以孟尝君莫识己才,故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闻,食之以鱼。又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出无舆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亦足之。后冯谖为其经营,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焉。

⑥鲁连书: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书,信

【简析】

《浣溪沙》词调,在苏轼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此词却用来写临别赠言(题记为: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从而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

门外东风雪洒裾,是写送别的时间与景象。尽管春已来临,但因春雪,而气候尚很寒冷。这时有雪洒裾(衣襟),而不言泪沾衣,颇具豪爽气概。次句即有一较大跳跃,由眼前写到别后,想象梅庭老别去途中,于山头回首望三吴,对故园依依不舍。这里作者不是强调三吴可恋,而是写一种人之常情。第三句再进一层,谓不应弹铗为无鱼。这句用战国齐人冯谖事,冯谖为孟尝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视,弹铗(宝剑)作歌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此句意谓梅庭老做了学官,不必唱归来了。同时又似乎是说,尽管上党地方艰苦,亦不必计较个人待遇,弹铗使气。

过片音调转高亢 上党从来天下脊。意谓勿嫌上党边远,其地势实险要。盖秦曾置上党郡,因其地势高,故有与天为党之说。先生元是古之儒,此称许梅庭老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为己任,意谓勿以学官而自卑。笔力豪迈,高唱警挺,足以壮友人行色。末句补说,时平不用鲁连书。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曾游赵《史记》给他很高评价。因上党是赵地,当时宋辽早已议和,故云时代承平,梅庭老即有鲁连奇策,亦无所用之。此句既有劝勉梅庭者随遇而安之意,又有对其生未逢时不得重用之遭的同情。

在这首词里,作者用自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去影响朋友,出语洒脱却发自肺腑,真挚动人。

 

 行香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①。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②。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③。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④。且陶陶,乐尽天真⑤。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⑥。
【注释
    ①无尘,以无尘之境衬归隐之心。尘,俗世尘埃。

②虚苦,徒劳无益的辛苦。

③隙中驹,成语有白驹过隙,用来比喻人生短暂。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石中火,古人击石取火,石上打出的火星瞬间就熄灭了。语出北朝人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以过。白居易也有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比喻人生短暂。梦中身,与人生如梦含义相类,语出尹喜《关尹子?四符》:知夫此身为梦中身,随情所见者,可以飞神作我而游太清。 

④亲,赏识,信任。 

⑤陶陶,快乐的样子。语出《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天真,不受礼俗影响的性格称为天真。⑥一溪云,天上云朵倒映溪中,布满溪面,看上去就像小溪装满了云朵。一说,以山间溪流比喻云彩轻淡。
【简析】
  这首词应是苏轼在元祐时期(1086—1093)的作品。当时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政,罢行新法而起用旧派,苏轼受到特殊恩遇。但政敌众多,江湖险恶,苏轼对官场生活已心生倦意。

苏轼作品经常流露出人生虚无的无奈和叹息,这首词表现得尤其强烈。上片的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妙化佛家典故;下片的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抒写归隐愿望。不过,情绪虽然苦闷落寞,基调却又开朗明快,加之语言畅达、音韵和谐,个中感触又绝非消极二字所能概括,颇值得玩味。

 

 浣溪沙 · 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①。竹篱茅舍出青黄②。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③。吴姬三日手犹香④。

【注释】

①菊暗荷枯,语出苏轼《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夜霜,经霜之后,橘色变黄而味道更美。新苞,指新橘。苞,花未开时包着花朵的小叶。 

②青黄,指橘子。未熟色青,已熟色黄。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③香雾噀人,清泉流齿,苏轼《食柑诗》: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噀(xùn):喷。清泉,指桔汁。惊半破,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初尝,桔子寒冷,所以害怕初尝。

④吴姬,吴地的美女。

【简析】
 这是一首咏橘词,纯用赋体,刻划精工,颇耐玩味。这首词有很高的写作技巧。菊暗荷枯,凸显橘之美味;新苞绿叶,尽传橘之神韵。香雾清泉,巧言状物而形象可感;一惊一怯,描写细腻而娇态毕现。虽属纯粹的咏物之作,也能让人回味再三。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

十年生死两茫茫②。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③。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⑤。

【注释】

①乙卯,即熙宁八年。②十年,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③千里,王弗归葬于眉州彭山安镇(今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距密州有千里之遥。无处话凄凉,远隔重山复水,无法前去凭吊。

④轩,有窗的小屋子。  ⑤短松冈,王弗坟地,松树成林。  

【简析】

本篇作于密州,时在熙宁八年(1075),是苏轼怀念发妻王弗的悼亡词。王弗是四川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娴静,十六岁时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生有儿子苏迈。她对苏轼十分体贴,可惜二十七岁就病逝了。这首词感人肺腑,被誉为千古悼亡第一名篇。 

一首普普通通的悼亡词,却因爱的真切、思的无助而变得非同寻常。往日相亲相爱之深,今日阴阳相隔之苦,尽在一梦之间落墨。抒情,情自缱绻难忘;记梦,梦中有泪千行。本词因此而凄楚哀绝,感人至深,成为历来公认的悼亡词中的千古绝唱。

 

 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①。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②。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③。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④。

注释

①三过,到杭州任、从杭州赴密州、自徐州移知湖州,苏轼三次路过扬州。弹指,佛教用语,比喻时间短暂。

②十年,熙宁四年(1071)苏轼曾于颖州谒见欧阳修,距此时实为九年。老仙翁,与下句文章太守同,均指欧阳修。龙蛇,指平山堂上欧阳修墨迹。

③杨柳春风,欧阳修有词云: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此处借指欧阳修诗词。

④转头空,极言世事变化之快。语出白居易诗: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简析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移知湖州。途经扬州时,知州鲜于冼设宴于平山堂。平山堂,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所建,位于扬州西北蜀冈法净寺内。时欧阳修已去世。苏轼作此词为记。

苏轼三过扬州之际,只见先贤陈迹,难晤恩师音容,回首往事,如烟似梦,顿生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概。半生弹指,万事皆空,虽是消极之语,却也写得纵横恣肆,隐隐透出作者一腔超迈飘逸的雄豪之气。

 

临江仙·送王缄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①。凭将清泪洒江阳②。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③。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④。殷勤且更尽离觞⑤。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⑥!  

注释

①成都,此处指眉山。其时,眉山属成都府路。君,指王缄。

②江阳,眉州所辖彭山县。《眉山县志》载,江阳为刘宋时故郡名。一说,指江的南面。

③好在,无恙,依旧。孤客──孤独的游子。作者自谓。

④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相送之际强颜欢笑,相别之后无限感伤。

⑤觞,酒器。

⑥传(zhuàn)舍,古时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简析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苏轼爱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

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丰。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下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

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顾随文集·东坡词说》

 

 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①。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②。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③。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④。

注释】

①城,指杭州。

②临平山,位于杭州东北。塔,宋人常用之作为送别的标志。亭亭,耸立貌。

③此句言挂念友人之深,无法安睡。

④荧荧,光亮貌。此处语意双关,形容灯光照泪的情景。

【简析】

公元1074年夏(史料记载为北宋熙宁七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

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

 

 望江南·超然台作①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②。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③。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④。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⑤。诗酒趁年华。

【注释】

①超然台,故址在古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苏轼修茸原有旧台而成,苏辙名之为超然台

②春未老,写时令,更写心境。③暗,烟雨迷蒙貌。

④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一天,旧俗禁火三天,故名。咨嗟,叹词。

⑤故国,故乡。新火,寒食节后新燃火。新茶,收茶多在谷雨、清明之前,俗云雨前茶明前茶;时寒食刚过,故云新茶

简析】

本篇作于熙宁九年(1076)暮春。超然台上,望中满城烟雨,触动乡思无限,苏轼即景填词。作者另有散文名篇《超然台记》行世。
   这是一首思乡之作。先从春风春柳写到春水春花,时令中蕴涵作者老大无成的叹息。再从寒食清酒写到新火新茶,抒发欲归不得的几许感喟。异乡景与故乡情,一近观,一远思,丝丝缕缕,让人无限惆怅。  

 

          西 江 月·梅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①。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②。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④。  

注释】

①瘴(zhàng)雾,明写瘴疠之气,亦指政治环境。冰肌,冰雪般的肌体。仙风,神仙般的风致。

②绿毛幺(yāo)凤,岭南一种珍禽,状如鹦鹅而小,绿毛红嘴。

③素面,不施粉黛。涴(),沾污。

④晓云,隐喻朝云。晓与朝,叠韵同义。不与梨花同梦,王昌龄《梅花》诗云:落落寞寞路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苏轼反用其义。

【简析

 此词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女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 、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 ,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 ,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梨花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 ,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 ,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①。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②。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④。

注释】

①左牵黄,右擎苍,黄,黄狗;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骑(),人一马为一骑。千骑,形容随从之多。

②倾城,倾动一城。孙郎,孙权,曾亲乘马射虎示勇。苏轼借以自喻。

③持节,奉朝廷重大使命。节,兵符。云中,今山西大同。冯唐,汉文帝时人。云中守魏尚获罪削职,文帝听了冯唐劝谏,命他持节赦魏尚罪复魏尚职。苏轼以魏尚自况,希望朝庭用他守边。

④会,应当是。挽,拉。雕弓,有彩绘的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天狼,星座名,主侵掠。这里指与宋朝为敌的西夏。  

【简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醉落魄·离京口作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①。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身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②。

【注释】

①孤城,指京口,今江苏镇江。苍烟合,灰蒙蒙的烟雾聚合在一起。

②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此句写仕宦漂零。眉山在杭州西南,杭州在京口、丹阳、常州东南,故有此说。

【简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 )冬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词之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  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在一片烟雾迷蒙之中。这一切仿佛在做梦一样。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下片承上,描写醉后的形态。他头巾歪在一边,扇子坠落在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巾偏扇坠藤床滑,短短七个字,就将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词人终于记起来了,他刚才还真做了个梦。但天地之间,一叶小舟托着他的躯体在迷蒙的江面上飘荡,朋友亲人们都已天各一方,向何人诉说呢?词人不禁有些愤慨了,这样飘荡不定的生活几时才能结束呢?最后两句,点明了词人心灵深处埋藏的思乡之情。但他究竟做了个什么样的梦,词中依然未明说。  

这首词,语言平易质朴而又清新自然,笔调含蓄蕴藉而又飞扬灵动,感伤之情寓于叙事之中,将醉酒醒后思乡的心境表现得委婉动人,使人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浣 溪 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①。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②。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③。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④。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⑤。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肌肠,问言豆叶几时黄⑥?
                                其四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⑦。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⑧。
                                其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⑨?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⑩。
【注释

①乌,乌鸦。黄童,儿童。因其头发黄色而有此称谓。睢盱(suī xū),相聚而观貌。

②麋鹿,鹿科动物,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身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古人名曰四不象。猱(náo),猿属,身轻捷,善攀援。

③旋,临时。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以尊称州郡长官。此处为苏轼自指。排,拥挤。茜罗裙,红色的裙子。茜,茜草,可作红色染料。

④收麦社,麦收时节的祭祀活动。鸢(yuān),老鹰。赛神,又称赛会,一种民俗活动,有仪仗、箫鼓、杂戏等内容,用以迎神。

⑤苘(qīng),年生草本植物,俗称青麻,可制麻袋或绳子。络丝娘,虫名,其鸣声与缫丝声相似。此指缫丝女。

⑥垂白,垂着白发,喻指老人。捋(luō)青捣麨(chǎo),摘下青嫩的麦子,炒熟后,捣成粉片状。捋,顺势抹下。软,吃饱。

⑦簌簌衣巾落枣花,倒装句,意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簌簌,象声词。缫车,抽丝器具。牛衣,指卖黄瓜者衣着粗劣。牛衣,与牛御寒之衣。

⑧谩,非常。

⑨莎,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耦耕,二人各持一耜(,古时农具),并力齐耕。

⑩光似泼,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蒿艾,即艾蒿,此处泛指野草。薰,香草名。元是,原是。
【简析】

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作为一州长官,苏轼曾先后前往石潭求雨谢雨,并以这组词记下了途经农村的观感。徐门,即徐州。
    这五首词从不同侧面反映农村风貌,取材广泛,格调清新,仿佛一组电影常用的蒙太奇镜头,在忙与闲、众与寡、远景与特写的不同组合中,展现出一幅风趣生动的农村风俗画,从侧面表现出初夏时节农村喜雨带来的欢欣,作者与民同乐的心情也洋溢纸上。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①。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②。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③。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④。

【注释】

①余杭门,杭州北门之一。余杭,隋唐时杭州曾称余杭。飞雪似杨花,古时杨柳并举,杨花即柳絮。柳,谐音,表达依依不舍之意。

②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化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意,说冬天离开而春尽时尚未回家,言离别之久、相思之深。

③对酒卷帘邀明月,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意,写思念中的孤寂与惆怅。

姮(héng)娥,即嫦娥,这里指月亮。双燕,以燕子双栖反衬空闺独守之痛。画梁,燕子巢居处,雕有花纹的屋梁。

【简析】

宋神宗熙宁七年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

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此时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这一段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结尾三句是说,妻子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嫦娥月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嫦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词中将姮娥与作者之妻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以对比衬托法,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无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这一高超的艺术手法,与上片飞雪与杨花互喻的手法一道,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

 

 贺 新 郎

乳燕飞华屋①。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②。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③。渐困倚、孤眠清熟④。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⑤。又却是,风敲竹⑥。   

石榴半吐红巾蹙⑦。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⑧。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⑨。又恐被、西风惊绿⑩。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⑾。共粉泪,两簌簌⑿。

【注释】

①乳燕,雏燕。华屋,华美的房屋。

②桐阴转午,桐树的影子逐渐转移,时间已指向午后。桐阴,梧桐树阴。

③生绡(xiāo)白团扇──白色生丝制的团扇。生绡,未漂煮过的生丝绢。一时, 一齐,一并。                ④倚,靠,此处指倚枕侧卧。

⑤绣户,华美的门户,多指女子的住处。枉,空自。瑶台,玉石砌成的楼台,代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曲,幽深处。

⑥风敲竹,语出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微风惊暮坐,临牅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

⑦石榴半吐红布蹙(),石榴花半开时状如褶皱的红巾。化用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意:山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蹙,皱,收缩。

⑧浮花浪蕊,指轻浮的众花。语出韩愈《杏花》诗: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独,冷静,孤独。

⑨浓艳,茂盛,美丽。李白《清平调》诗:一支秾艳露凝香。芳心千重,喻指重瓣石榴花。

⑩西风惊绿,西风起后,榴花凋谢,便只有一片绿叶了。惊,形容榴花娇嫩,禁不起西风摧残。

⑾触,触摸。写唯恐石榴花过早凋谢的怜惜之情。

⑿共粉泪,两簌簌,花瓣与眼泪同落貌。粉泪,美人眼泪。簌簌,象声词,下落的声音。

【简析】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咏人兼咏物,上片描写在清幽环境中的一位美人,她高洁绝尘,又十分孤独寂寞;下片掉转笔锋,专咏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作者赋予词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  

上片以初夏景物为衬托,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丽女子。起调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点出初夏季节、过午、时节、环境之幽静。晚凉新浴,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进而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闲雅风姿。作者写团扇之白,不只意在衬托美人的肌肤洁白和品质高洁,而且意在象征美人的命运、身世。自从汉代班婕妤(汉成帝妃,为赵飞燕谮,失宠)作团扇歌后,在古代诗人笔下,白团扇常常是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上文已一再渲染悄无人的寂静氛围,这里又写手弄生绡白团扇,着一字,便透露出美人内心一种无可奈何的寂聊,接以扇手一时似玉,实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运。  

以上写美人心态,主要是用环境烘托、用象征、暗示方式,隐约迷离。以下写美人初因孤寂无聊而入梦,继而好梦因风摇竹声而被惊断。渐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处境之幽清和内心的寂寞。以下数句是说:美人入梦后,朦胧中仿佛有人掀开珠帘,敲打门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阵兴奋和一种期待。可是从梦中惊醒,却只听到那风吹翠竹的萧萧声,等待她的仍旧是一片寂寞。

唐李益诗云: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东坡化用了这种幽清的意境,着重写由梦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怅惘;枉教人却又是,将美人这种感情上的波折突现出来了。这几句,如梦似幻,动而愈静,极其婉曲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寂。从上片整个构思来看,主要写美人孤眠。写华屋,写晚凉,写弄扇,都是映衬和暗示美人的空虚寂寞和叹惋怅恨之情。  

下片用秾艳独芳的榴花为美人写照。过片转咏榴花。石榴半吐红巾蹙,化用白居易诗山榴花似结红巾(《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句意形象地写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带有西子含颦的风韵,耐人寻味。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是美人观花引起的感触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开放的季节,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它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品格。这不与浮花浪蕊为伍的榴花,也即是女主人公的象征。秾艳一枝细看取,刻画出花色的明丽动人。芳心千重似束,不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写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难展的情态。又恐被秋风惊绿,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迟暮之感。若待得君来向此至结尾,写怀抱迟暮之感的美人与榴花两相怜惜,共花落簌簌而泪落簌簌。  

词的下片借物咏情,写美人看花时触景伤情,感慨万千,时而观花,时而怜花惜花。这种花、人合一的手法,读来婉曲缠绵,寻味不尽。作者无论是直接写美人,还是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都紧紧扣住娇花美人失时、失宠这一共同点,而又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  

这首词隐约地抒写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情怀。从艺术上看,上片主要写佳人,但没有正面描写她的姿容,而是先写佳人的扇和执扇的手;下片别开异境,前五句写石榴,后五句佳人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巧妙新颖,和谐自然。此词之意蕴,冠绝古今,取景清幽,意象清隽,托意高远。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①。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②。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③?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④。

【注释】

①湖山信是东南美,化用宋仁宗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诗句。信,的确,确实,诚然。弥,遍,满。

②使君,指陈襄。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以尊称州郡长官。尊,同,酒器。

③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与钱塘江通,宋时为市肆繁华之地。水调,曲调名,唐代流行之大曲,相传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制。

④夜阑,夜深。阑,残,尽,晚。碧琉璃,比喻江水碧绿清澈。琉璃,一种矿石质的半透明体材料,又写作流离瑠璃

【简析】

 此词作于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设宴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此词。词中以白描取胜,紧扣有美堂居高临下的特点,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据《宋史·陈襄传》,陈襄因批评王安石和论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

然而他不以迁谪为意,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而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虽无术,心则在民。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能协调一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文学后进。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此时即将天隔南北,心情岂能平静?  

下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扬州诗,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想当年,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劳歌,因而声韵悲切。传至唐代,唐玄宗听后伤时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结尾两句,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此词以美的意象,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

 

                       永 遇 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①。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②。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③。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④。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⑤。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⑥。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⑦。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⑧。

【注释】

①明月如霜,古人多将明月比作清霜,典出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②这句与上句一道,以美景作反衬,写心境的落寞与怅然。

③紞(dǎn)如三鼓,形容鼓声沉闷。紞,击鼓声,象声词。《晋书·邓攸传》引吴人歌: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铿然一叶,夜深人静,一片落叶的声音都是那么清脆。铿然,形容声音之美,如金石琴瑟。黯黯梦云惊断,梦中惊醒,觉得黯然心伤。黯黯,比喻无精打采。梦云,比喻梦见盼盼。用宋玉《高唐赋》典:楚王梦一神女,自称朝为行云,暮为行雨。   ④觉来,醒来。

⑤望断故园心眼,心眼皆盼,却不能回到故乡。化用杜甫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诗意。望断,看不见。故园,故乡。

⑥空锁楼中燕,楼空锁着,只有燕子在里面作巢。

⑦这句说,古今都是一场梦,人们沉浸其中不知醒悟,是因为还有欢怨之情未断。      ⑧异时,指将来。黄楼,座落在徐州东门,苏轼知徐州时,为纪念抗洪救灾而建造。

【简析】

苏轼这首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十月,自熙宁四年(1071)以来,苏轼已相继接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其时正改知徐州。由于仕途上的波折和远离政治中心,加以频繁迁调,孤寂落寞之感不时袭上心来,以致使他十分向往探寻心灵上的超脱和自由。这首词以夜宿燕子楼,梦盼盼为题,可能是托为此言,但他不从红粉艳情著笔,只用梦云惊断稍作点染,便一笔宕开,由燕子楼生发出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慨。

  词的开端以景生发,融情入景,铺写燕子楼小园之夜。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词人提笔就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接着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泼剌有声;圆荷泻露,晶莹可爱。港之曲,荷之圆,足见画面的线条与图案美。鱼之上跳,露之下泻,呈现了一上一下的动态美。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之意,先已逗出,字也于句外知之,盖得见然后才能写也。但之倏忽,之细微,又非胸次无尘,心中有会,何能见而写之?寂寞无人见一句,含义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已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所以就此景而论,迳说寂寞无人见,亦无不可。

以下转从听觉写出: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落叶,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紞如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好梦难圆,怅然若失,自有寻梦之举。词人于半睡半醒中寻绎断梦,然夜色茫茫,寻梦无处,惆怅满怀,低徊欲绝,便踏遍小园以自遣。茫茫既描绘了无边的夜色,也写出了猛醒后的茫然之情。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又因这一布局之巧,前六句小园之景既是寻梦时所知所见,也成了词人著意要表现的一种悟境;世人被名利所扰,营营终日,犹如自已睡里梦里,眼前身畔有多少良辰美景交臂失之。这真是清景无限可叹寂寞无人见!词人心与境会,借景抒怀,于上片已透出消息。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纷陈,触处生辉。词人登高望远,油然而起身世之感。字道出了他内心的无限怅惘和烦恼。七载外任,久别京城,怎不牵动去国怀乡的愁思!山隐隐,路茫茫,望不到迢迢故乡,欲归无期,徒存此愿,何处可诉心曲?面对燕子小楼,幽情难已,不免发出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喟叹。发生在楼中悲欢交织的爱情故事,有道不完的要眇情,写不完的凄迷境,但苏轼只十三个字便说尽了,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其感慨超越了自我,推及了人生和宇宙。词人的词思还在驰聘,他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已,亦同今日自已见燕子楼思歌女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这是词人思考人生的结晶。词人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致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感情镣铐,精神获得了解放。尺幅中竟蕴含了如此深广的喟叹,沉挚之思,浩瀚之气,令人玩索不尽。

 此词在《东坡乐府》中极有艺术特色。首先是章法的独到之处。上片前六句正写燕子楼小园夜景,后六句则追述梦醒之由和寻梦之行,用的是倒装逆挽手法,因其倒装逆挽,凸出了小园清幽的夜景,使其成为上片的主体。其次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发。景是燕子楼小园的清幽之景,情为词人于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黯黯之情,理即由燕子楼关盼盼事而悟得的人生如梦似幻之理。然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中有理,以理化情。燕子楼小园之无限清景和深夜寻幽的词人之澄澈心境可谓合而为一,心不为名利所绊,所见之景则淡远清空。而寂寞无人见之美景与寂寞而莫我知之词人又何其相似。物我一境,情与境谐。梦断盼盼之情黯黯,望断故园之情惘惘,词人悟得古今同梦,使情为理化,从情之缠绕中获得解放,变得超旷放达,喜怒哀乐乃至荣辱毁誉,全然无意留存于心间,见出格高韵胜。故此词虽和婉淡丽而不失其高旷清雄,议论洒脱而不流于枯燥寡味。

词中论及的人生哲理,无疑是受了佛老思想的影响。词人在对外部世界的追求中接连失败,于是便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寻。在这样的情况下,借景抒怀难免有些超尘绝俗之念,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①。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②。  寂寞山城人老也③!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④。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⑤。

【注释】

①钱塘,代指杭州。三五,十五,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正月十五元宵节。照见人如画,形容杭州城上元的热闹与繁华。

②帐底,帐里。帐,元宵节时,富贵人家要在堂前悬挂帏帐,帐里焚香。香吐麝──香炉里散发出麝香的气味。更无一点尘随马,气清土润,行马无尘。化用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意: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③山城,指密州,今山东诸城。

④农桑社,祭神以求丰年的场所。《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⑤火冷,形容火光微弱。昏昏,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垂,靠近。

【简析】

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洞 仙 歌 并 序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①。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俱能记之②。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③。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④!乃为足之云⑤。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⑥。水殿风来暗香满⑦。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⑧。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⑨。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⑩。

【注释】

①孟昶(chǎng),五代时后蜀国主,善填词,精音律。后兵败降宋。

②花蕊夫人,陶宗仪《辍耕录》:孟昶纳徐匡璋女,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意花不足拟其色,似花蕊之翮轻也。摩诃池,建于后蜀宣华苑中,故址在今成都市郊。摩诃,梵语,意为。作一词,指坊间流传之孟昶《玉楼春》: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帘间明月独窥人,攲枕钗横云鬓乱。三更庭院悄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③首两句,即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④寻味,咀嚼这两句的句式、韵味。《洞仙歌令》,唐教坊曲名。又名《洞仙歌》、《羽仙歌》、《洞仙词》、《洞中仙》、《洞仙歌慢》。

⑤足,补足。

⑥冰肌玉骨,形容女子肌肤的莹洁光润。自,本来。

⑦水殿,筑在摩诃池上的宫殿。

⑧素手,形容美人的手洁白雅致。河汉,银河。

⑨金波,月光。玉绳低转,指夜深沉。

玉绳,北斗七星中的星名,在第五星玉衡星的北面。⑩西风,秋风。不道,不觉。流年,流水年华。

简析

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坊间多言此词系苏轼为补足孟昶夏夜纳凉词所作,沈雄《古今词话》则认为这首词是东京人士櫽括东坡《洞仙歌》为《玉楼春》,以记摩诃池上之事。(见张仲素《本事记》)至于苏轼词序所言,前者看作是续作明证,后者认为乃以此掩蔽借古喻今之口实。

这首词以帝王后妃的生活为映衬,抒写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水殿清凉,月色诱人,韶光暗逝,谁能安眠?作者虽是模拟孟昶口吻,胸际却了无尘俗之气,语意高妙深邃,风格高爽峻逸,词境清空灵隽,读来使人有人生无常之慨,在流年暗换的怅惘中渊然以思。艳词题材而呈清越之音,苏词本色如是,他人罕有此境。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①?新月与愁烟,满江天②。  人欲去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③。飞絮送行舟,水东流④。

【注释

①桓(huán)伊三弄,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三弄,原指全曲主题反复出现三次,这里指吹了三个曲调。《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绿窗,碧纱窗。

②既化用孟浩然《宿建德江》意境: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又化用张继《枫桥夜泊》意境: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③人欲去还不去,欲去又不忍去,终于不得不去,留恋之情毕现。人,指柳子玉。此句一作欲去又还不去。落花飞絮──以自然之景状离别之情。

④水东流,以流水无情衬苏柳之情。

【简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苏轼为送别柳子玉(子玉名瑾,润州丹徒人,其子仲远为苏轼亲堂妹婿,与东坡谊兼戚友)而作。
   笛声、新月、愁烟,落花、飞絮、流水,全词没有一句惜别之语,读者却身不由已地受到离愁的强烈的感染。虚实之间,眼前景传递出心中情,自然之物便笼罩上无法挽留的惜别的悲哀。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最传统的手法往往有最感人的魅力。

 满江红·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②,愁目断、孤帆明灭③。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④。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⑤。 

一尊酒, 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⑥。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⑦。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注释】

①元祐七年(1092)为颍州 (州治今安徽阜阳) 知州时作。子由:作者弟苏辙的字,时在汴京。     ②颍,淮河支流颍水,颍州在其下游。

③明灭,忽明忽暗。 

④孤负二句:追念过去兄弟一起生活——对床而卧,夜听雨声的情景,并叹息当时相约退隐之语未能实现。林下,山林家园之中,指退隐之处。

⑤华发,花白头发。    ⑥相看二句,以前兄弟会面情景仿佛还像是昨天的事,但已过去了许多年月。

⑦眉间句,古代有种说法,眉间有黄色是喜庆的征兆。这里借以预祝兄弟不久将回家相聚。

【简析】

词的上片抒发了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的深深感慨。下片写对子由的想念,回忆起从前相会时的欢乐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一片真情清晰的流露在词的语言中。

开头三句写作者望着清澈的颖水东去,触景生情,一个字统领了全词,为后句恨此生做了伏笔.眼里的孤独的小船时隐时现写明了浪涛的艰险,进而作者联想到了自己仕途中的坎坷深有感触。宦游处宦途中的风险正如青山白浪,万重千叠起起伏伏,升迁贬谪。当时两人睡在一个屋里,同时在夜间听着夜里下着雨,淅淅沥沥的雨声如萧瑟声。兴致勃勃的高谈阔论,手足情是何等的亲切,回忆起当年和其弟子由,当年兄弟俩风华正茂时的雄心壮志、远大抱负,而今却是壮志未酬,显示了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字的派生,深自然会对某些事的感慨而生,作者恨的是恨此生、长向别离中和子由阔别,自己风华正茂的大好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日月催人老,在不知不觉中华发增添了白发。借酒消愁,心绪万千,就犹如浪涛滚滚的黄河之水,波涛此起彼伏,难以平静,浮想联翩,自然而然的想起了过去兄弟俩聚在一起的欢乐。那就是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这四句正是作者当时的心里感想的写照。

现在回想起过去的许许多多往事,犹如就像昨天发生的事。一个表明了对子由的想念和自己心里感慨的泪水流了许多,那时兄弟俩谈笑风生眉间显现的喜气,而今化作添黄色愁上眉间。"池上觅残春,花如雪无奈落花流水春去也。境遇不同,时事的变迁,使得作者心情的感觉也就自然的不同了,借物抒发了作者的愁绪和失意感、对往事的怀念感。

这样说并不等于说苏轼人生观是消极的,只不过是说作者当时对子由的深切思念,境遇不随心,而产生的一时情感。众所周知,他是豪放派的著名词人。即便如此也不能说他没有失落时所会有的忧愁感的时候。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②,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③。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④,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⑤。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⑥。

【注释

①参寥(cān liáo)子,即僧人道潜,字参寥,浙江于潜人。精通佛典,工诗,苏轼与之交厚。公元1091年,苏轼应召赴京后,寄赠他这首词。

②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③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苏轼《和子由送春》:"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塌两忘机。"

④相得,相投合。

"约他年"三句,以东晋谢安的故事喻归隐之志。《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

"西州路"三句,据《晋书·谢安传》,太山人羊昙素为谢安所重。谢安过西州门病死之后,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此处是说自己要实现谢公之志,要参寥子不要像羊昙一样痛哭于西州路。

【简析】

此词作于公元1091年(元祐六年)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的。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词的上片起势不凡,以钱塘江喻人世的聚散离合,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豪情。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绝情地送潮归去,毫不依恋。所以,有情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并列之中却以后者为主,这就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而不是一般的咏潮之作,如他的《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词、《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着重渲染潮声和潮势,并不含有别种寓意。

下面三句实为一个领字句,以字领起。西兴,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几度斜晖,即多少次看到残阳落照中的钱塘潮呵!这里指与参寥多次同观潮景,颇堪纪念。斜晖,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傍晚时分,二则此景我国古代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一起的特殊意象。此句以发问的形式,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地下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这是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

  不用以下四句,意谓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必须超凡脱俗,白首忘机,泯灭机心,无意功名,达到达观超旷、淡泊宁静的心境。这几句,带有作者深沉的人生感喟和强烈的哲理色彩,读来令人感慨。

  从上片写钱塘江景,到下片写西湖湖景,南江北湖,都是记述他与参寥杭的游赏活动。春山,一些较早的版本作暮山,或许别有所据,但从词境来看,不如春山为佳。前面写钱塘江时已用斜晖,此处再用暮山,不免有犯重之嫌:空翠烟霏正是春山风光,暮山,则要用暝色暗淡暮霭沉沉之类的描写;此词作于元祐六年三月,恰为春季,特别叮咛记取当时春景,留作别后的追思,于情理亦较吻合。

  算诗人两句,先写与参寥的相知之深。参寥诗名甚著,苏轼称赞他诗句清绝,可与林逋比肩。他的《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云底事东山窈窕娘,不将幽梦嘱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妙趣横生,传诵一时。他与苏轼肝胆相照,友谊甚笃。早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他专程从余杭前去拜访;苏轼被贬黄州时,他不远二千里,至黄与苏轼游从;此次苏轼守杭,他又到杭州卜居智果精舍;甚至以后苏轼南迁岭海时,他还打算往访,苏轼去信力加劝阻才罢。这就难怪苏轼算来算去,像自己和参寥那样亲密无间、荣辱不渝的至友,世上是不多见的了。如此志趣相投,正是归隐佳侣,转接下文。

  结尾几句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词人借这一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此词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深厚的情意,气势雄放,意境浑然。郑文焯《手披东坡乐府》说,此词云锦成章,天衣无缝从至情中流出,不假熨贴之工,这一评语正道出了此词的特色。词人那超旷的心态,那交织着人生矛盾的悲慨和发扬蹈厉的豪情,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

 

             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②。背归鸿,去吴中③。回首彭城④,清泗与淮通⑤。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⑥。

注释】

①词调、题名一作《江神子·恨别》。元丰二年(1079)三月作者调为湖州(今属浙江,州治吴兴)知州,留别徐州田叔通、寇元弼、石坦夫。 

②隋堤:隋代开通济渠,旁筑御道,并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渠经泗水达淮河。 

③吴中:湖州在三国时属吴。 

④彭城。徐州州治。 

⑤泗():泗水。淮:淮河。 

⑥楚江东:指湖州所在地。长江流经楚地,故称楚江;湖州在江东 (即江南),词人将移知此处,故云。清泗以下四句从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化来而反用其意。 

【简析】

此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调知湖州途中。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别恨是全词主旨,上片写别时情景,下片想象别后境况。

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 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过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

背归鸿 ,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 ,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显然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 ,而自叹不如归鸿。彭城即徐州城。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 ,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怎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怎不令词人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者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①。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②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③,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④,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⑤,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⑥,千里不留行⑦。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⑧,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⑨,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⑩。

注释】

①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②苏轼友人,名章楶(jié)。

③隐括,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词的隐括是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宋人常有此类作品。④昵昵(),象声词,形容言辞亲切。

⑤尔汝,互相以你我相称,表示亲近,犹言"卿卿我我"

⑥一鼓,《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填然,击鼓声。《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⑦《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司马彪曰:"十步与一人相击,辄杀之,故千里不留于行也。"⑧跻()攀,犹攀登。

⑨冰炭,《盐铁论》:"冰炭不同器,日月不并明。"本指两种不可相容之物。《庄子·人间世》郭象注:"人患虽去,然喜惧战于胸中,固已结冰炭于五脏矣。"此谓颖师的音乐,使听者悲喜交战。

⑩刘长卿《赴巴南书情寄故人》:"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

简析

此词大约作于元祐二年(1087),乃隐括韩愈《听颖师弹琴》一诗而成。除了这首《水调歌头》以外,苏轼还曾将陶渊明《归去来辞》、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以至他自己的《红梅》诗等作品隐括成词。

隐括词实质上是 "新瓶装旧酒",内容虽为现成,仍属一种再创作。若原来的作品又是名作,珠玉在前,要不落抄袭之讥,非有良工之巧,实为难能。苏轼此词,巧妙地增减、变换字句,以适应词的结构、格律,亦有意无意间融入自身感慨,因而具备独特的艺术韵味,实不逊于原作。

韩愈原诗写了五个音乐片断:前三个通过联想,以形象描写不同风格的音乐,从开始的轻柔旖旎,瞬间变为雄壮高扬,然后归于悠扬致远;后两个则是音乐本身的对比:其一是同一时间内,繁音细响与清越之声之对比,其一是不同时间内,音乐之抑扬起伏。每个片断都用了两句诗,甚具整饬跌宕之美。苏轼完全保留了原诗的这方面内容,而将描写风格的三个片断置于上片,描写音乐对比的放在下片。同时按词之体制,对词句进行伸缩改换,增加宛转流畅之风味。

对前两个音乐片断,苏词均将韩诗的简单概括扩展为一个细致的场景。写乐声温柔婉转,增加"灯火夜微明""弹指泪和声",将儿女之态,描写得更为细腻动人。写乐声慷慨激昂,加入"一鼓作气""千里不留行",使勇士形象更为一往无前。从而使截然不同的音乐之间的情绪对比更为鲜明。而后乐声从激昂变为悠远,苏词以"回首暮云远"衔接,让人联想起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之将士。则"回首"者,或即为前文之"轩昂勇士",使原本各自独立的音乐片断间有了内在的联系。

下片前半段写音乐对比,苏轼虽然同用韩愈的比喻,却不为人注意地改换了原诗的表述:韩诗以孤凤突出清扬的乐声,苏轼却以凤凰不鸣,写出"留白"的特殊效果。韩诗以"一落千丈强"突出音乐前后高低对比的突兀,苏轼却以"一落百寻轻"写出从高低转换之间的飘逸自在,更有余音袅袅之感。

最后直抒听者的感受,苏轼略去了韩诗中"嗟余"几句,直接以"烦子指间风雨"总上启下,形象而简捷。"无泪与君倾""湿衣泪滂滂"更进一步,作者此时肠中之郁结,比泪下滂沱更为不堪。

 

            永遇乐·长忆别时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①。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③。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④,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注释】

①孙洙(zhū),字巨源,苏轼友人。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景疏楼,在海州东北。宋叶祖洽因景仰汉人二疏(疏广、疏受)建此楼。润州,今江苏镇江。楚州,今江苏淮安。

②据序云,孙洙于八月十五坐别景疏楼,苏轼于十一月十五日在此楼作词以寄,恰经三月,故云"三度""孤光又满"

③濉(suī),水名,宋时自河南经安徽到江苏萧县入泗水。

④西垣(yuán),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别称西垣,又称西台、西掖。清禁,宫中。时孙任修起居注、知制诰,在宫中办公,故云。

简析

这是苏轼寄赠友人孙洙的词,一般认为写于熙宁七年(1074)。

苏轼笔下,常常与月结缘,中秋、上元固然常赋明月之章,平时写月色,亦复迷人。而这首思念友人的词中,更是四度提及明月。

孙巨源别海州之时,是"明月如水"。作别之后,依依不舍而又要各奔前程,则"月随人千里"。如今坐于景疏楼,见"孤光又满",忆当日之欢聚,叹今夕之冷落。更因之想起此前濉上来客,道及对方思念之意,即想象对方当下于"回廊晓月"之下,"也应暗记"欢会之情景。

"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笔下这一轮明月,见证作者与友人的聚会、离别、忆念,亦作了两人思念对方的纽带,可谓人间有情,月也殷勤。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①。细草软沙溪路②、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③,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④。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注释】

①著:同""。附着,附上。②细草:尚未长成的草。

③卯(mǎo):古代地支纪时法表时间,相当于早晨五点至七点。

"蓝桥"句:唐人裴鉶(xíng)《传奇》中《裴航》一篇记载,唐长庆中,有裴航秀才,下第回家,与樊夫人同州,航献诗求见,樊夫人赠诗云:"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宅,何必崎岖上玉清。"后来裴航经蓝桥,向老妪求茶,老妪遂唤女名云英者献茶,裴航见其娇媚异常,便向之求婚。老妪提出要他捣药百日,裴航如言,终与云英成婚,后双双成仙。此处意谓自己没有像裴航那样的好运。

【简析】

此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五月,时苏轼在湖州。描写了酒后赶路的片断小景,清新而富有情趣。

上阙写雨后赶路。起句以"疑夜"来突现"雨暗"的程度。接句"便"字则又写出"报晴"的迅速。后两句则分别以""""""""""来描写"""""""""马蹄",增强了画面的色调感,且显得恬淡柔和。

下阙写酒醒忆梦。开始两句:"还困""梦不成"照应,醒而思梦,但梦又不能继续的飘忽状态。梦见者何?"蓝桥何处觅云英?"告诉我们,梦的是"蓝桥""云英"。而梦既不成,云英又何处有?故"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回到赶路的描写,照应上阙中的"溪路马蹄轻"

从词的意境中,可以看到佛老"静而达"的因子,而无"超然玄悟"的神秘色彩。虽有梦境与幻觉,但终归现实。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王定国①歌儿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②。

 常羡人间琢玉郎③,天应乞与点酥娘④。自作清歌传皓齿⑤,风起,云飞炎海变清凉⑥。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⑦。

【注释】

①王定国:王巩,字定国,宰相王旦之孙,与苏轼交密。

②缀(zhuì)词,作词。

③琢(zhuó)玉郎,卢仝《与马异结交诗》:"白玉璞里琢出相思心,黄金矿里铸出相思泪。"可知"琢玉郎"应指善于相思的多情男子,词中当用于形容王巩。

④点酥娘,此处指柔奴。

⑤清歌传皓(hào)齿,意指美妙的歌声从唇齿间传出。杜甫《听杨氏歌》"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

"云飞"句,意指柔奴的歌能使人的心境归于恬适安静。

"此心"句,只要心安,便是家乡。此处也代表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白居易《初出城留别》,"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轼当是受其启发。

【简析】

此词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移黄去汝途中。以轻快的笔墨,富情趣与理趣为一体,写得空灵清旷。

上阙总写歌女柔奴。先从其主人"琢玉郎"写起,然后引出"点酥娘"即柔奴与之相对,誉美之情溢于言表。第三句的""字紧承上句而专写柔奴:"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清歌"所到之处能使"雪飞炎海变清凉",能使人由苦闷、浮躁变得恬静安详。此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

下阙写柔奴的北归,重点叙其答话。前三句先总的勾勒了柔奴北归后的神态容貌及精神状态:"年愈少""微笑""犹带岭梅香"。意在赞美其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面的答话作了铺垫。词的结穴之处也即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回答,具有深刻的意蕴,既是歌颂柔奴也是在寄寓着自己。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①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②。   雪沫乳花浮午盏③,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

①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②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苏轼《西江月》:"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④蓼(liǎo)茸(róng):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简析】

此为一首记游词。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簌簌无风花自亸②。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③。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柁。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释】 

①李公择,是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

②亸(duǒ),下垂。 

③樱桃过:是指樱桃花期已过。

【简析】

这首词题记为暮春别李公择,李公择是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这是一首送别词。 

簌簌无风花自亸,写暮春花谢,点送公择的时节。暮春落花是古诗词常写之景,但东坡却又翻出新意:花落声籁籁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地,好一份安闲自的情态。接着写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点出园林寂寞,人亦寂寞。白居易戏答刘禹锡和其《别柳枝》绝句诗,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一句,这里借用柳老写柳絮快要落尽的时节,所谓柳老就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正巧今送李公择亦逢此时。东坡这期间另有《送笋芍药与公择》诗说道:今日忽不乐,折尽园中花。园中亦何有,芍药袅残葩。芍药,樱桃,同时皆尽,而这个时候老朋友又将远行了。花木荣枯与朋侪聚散,都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时俱至,却还是让人难以接受。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两人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时,却见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横云之变态。此时彼此都是满怀心事,可是又不忍打破这份静默。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照坐,点出话别之题旨。

  “路尽河回千转舵送者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舟中却见舵已转。河回二字居中,相关前后。船一转舵,不复望见:路尽岸上人亦送到河曲处为止。岸上之路至此尽头了,是送行送到这里就算送到尽头了。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这两句,便见作者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上句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故典,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东坡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情怀郁闷,已历数年,每思还朝,有所作为,但局面转变,未见朕兆,他们四方流荡,似无了期,所以有飞魂之叹。飞魂楚些是倒装,求其语反而意奇。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有恳切浓至的情思,也是对前面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的深情想象的一个照应。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

①此词于公元1091年(元祐六年)秋苏轼为颍州(治今安徽阜阳)知州时作。欧阳修于公元1049年(皇祐元年)至1053年为颍州知州是常去该州的名胜西湖游览,作了不少词。此词所和欧韵(西湖南北烟波阔),调名一作《玉楼春》。  

②长淮,淮河。霜降之后河水减退,河身显得狭长了。   

③颖,颖水,淮河支流,颖州州城在其下游。   ④醉翁,欧阳修的别号。   

⑤四十三年,谓自公元1049年(皇祐元年)至此时。   

⑥三五、二八,指十五、十六夜的月亮。

【简析】

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元祐六年)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全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幽深,意绪凄婉,抒发了作者由悲秋而怀人伤逝的深沉思绪,读来令人一咏三叹,感慨不已。

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这是写实。第二句空听潺潺清颖咽清颖写的也是实情。字写出了水浅声低的情景。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这是由于他当时沉浸怀念恩师欧阳修的思绪中。此句移情于景,使颍河人格化了。  

接下来一句佳人犹唱醉翁词,”“醉翁词是指欧阳修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时所作的词,如组词《采桑子》等,当时以其疏隽雅丽的独特风格盛传于世。而数十年之后,歌女们仍传唱,足见颍人思公。这不光是思其文采风流,更重要的是思其为政宽简而不扰民。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而被贬到滁州、扬州、颍州等地,但他能兴利除弊,务农节用,曾奏免黄河夫役万人,用以疏浚颍州境内河道和西湖,使焦陂下与长淮通,西湖遂擅东颍之佳名。因此人民一直怀念他,传唱他的词和立祠祭祀,就是最好的说明。苏轼推算,他这次来颍州,上距欧公知颍州已四十三年了,岁月流逝,真如电光一闪而过,因此下一句说四十三年如电抹。  

词的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过片言人生如草头秋露,明澈圆润,流转似珠,却倏忽而逝。下面的三五盈盈还二八是借用谢灵运《怨晓月赋》昨三五兮既满,今二八兮将缺,意思是十五的月亮晶莹圆满,而到了二八即十六,月轮就要缺一分了,可见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最后两句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结合自己与欧阳修的交情,以及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渊源,抒发对思师的缅怀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深沉哀婉。句意承露消月缺而下,言自欧公守颍以后四十三年,不特欧公早逝,即使当年识翁之人,存者亦已无多,眼前者,只有自己,以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写自己识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种种情事。而西湖明月之识翁,则是由于欧公居颍时常夜游西湖,波底明月对他特别熟悉。  

这首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空灵飘逸,语出凄婉,幽深的秋景与心境浑然一体。结尾写波底之月,以景结情,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全词一派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因景而生怀人之情,悲叹人生无常,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它像一支充溢淡淡忧伤的的歌曲,袅袅地流进了读者的心田。

 

醉 翁 操

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的,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注释】

①琅然:谓声音清朗响亮。  

②娟娟:⑴明媚貌。⑵姿态优美貌。⑶长曲貌。   

③蒉(kuì),草筐也。《论语·宪问》有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④童颠,谓山无草木,如童稚之首也。   

⑤徽,琴徽,系弦之绳。后亦指七弦琴面十三指示音节之标识。

【简析】

此作是为琴曲《醉翁操》所谱写的一首词。醉翁,即欧阳修。《醉翁操》,是太常博士沈遵据欧公庆历中谪守滁州时琅琊幽谷所闻天籁之声,以琴写之,谱制而成的琴曲。苏轼此词,即是专门为这一天生绝妙之曲谱写的。词中写鸣泉及其和声,能将无形之声写得真实可感,足见词人对于大自然造化之工的深切体验。

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琅然,乃玉声。《楚辞。九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

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

结句此意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

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二句亦然。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郑文焯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