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ubuntu没有网卡:电视系列片《晋商》------书香门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26:45
  电视系列片《晋商》解说词

  第十五集 书香门第
  清乾隆年间,一个叫常威的山西商人来到了张家口,当时在张家口众多的山西商人中常威并没有显得与众不同,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里他的家族逐渐发展成了山西商人中最显赫的门庭,《山西外贸志》中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了常氏家族,“在从事对俄贸易的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沿袭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的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
  常威的名字现在我们可以从这间祠堂中找到,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这里不光供奉着常威的牌位,而且还供奉着一个常威用过的卦包,那么为什么常家的后人们要对一件算命先生的行囊如此看中呢?
  常氏家族十五世后裔常国明:这个卦包是八世祖常威用的,当时因为家境贫寒,为了艰苦创业他沿路没有带着路费,边给人算卦边往前走,一直步行到张家口。后人为了纪念祖先怎么艰苦创业,所以把当时所用的东西存放在南祠堂里,南祠堂是常威的长子常万玘这一系的祠堂,所以就存放在那里。
  与众多的山西商人家族相比,常氏家族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首先常氏家族是聚族经商,在常威之后步入商旅生涯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其次常家商业的第一批创业者不是纯粹的农民而是一些读过书的人,即使做个算命先生替别人测字、打卦,至少也得粗通文墨才行。如果说常威的做法还显得有些旁门左道的话,那么他的本家兄弟常佶就曾是正牌贡生出身,而且在当时常氏家族中最出色的经营人早年都有读书应举的经历,这种世兼儒贾为业的家族在山西商人中可谓绝无仅有,到光绪年间,常家的这种名声甚至引起了一些朝廷大员的重视,当时山西巡抚曾国筌在送给常家的匾额上特意写上了“义关风雅”四个字。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科举入仕是几乎所有正经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与之相比,行商坐贾就显得等而下之,那么为什么常家的祖先要丢开书本选择栉风沐雨的商旅生涯呢?
  《常氏家乘》是常家记载祖先事迹、家族历史的典籍,它由常威的第六世子孙、曾任山西大学堂教授的常赞春主持编撰,由于参与者都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所以这部书不仅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文字优雅、晓畅,文字性也很高,这样的家族文献在众多的山西商人家族中只有这一部。在这部书中记载了常威的子侄辈常万育弃儒经商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常家祖先最初经商的动机。
  中国商业史学会常务理事郭齐文:常万育八十岁的时候有个寿序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太翁未弱冠,读书家塾,用力甚勤,人皆许其能,既乃失怙而家计甚切,母独命学陶朱术。太翁因顺志北上,据先人遗资经营二十载,家遂丰盈”。
  这样的例子在《常氏家乘》中随处可见,“常万达自少英敏,具才济干,方弱冠,遂弃制举,常怀瑜,今初而课读,颖异非常,长而经商,辛苦备至。”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读书人的人生理想是通过不断地道德的修习来达到内心平和、待人宽容的境界,对财富的追求是这种道德修习最大的障碍,这就与商人的本质显得格格不入,那么常家那些刚刚放下书本的年青商人是如何平衡这种内心冲突呢?
  山西省文联副主席赵望进:其实这个难题早在明朝的时候山西商人就已经完成了,当时有位著名的商人叫王现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说这句话之后也做了一步的阐明,“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山西的商人认为搞商业和搞学问是一样的,也可以说和做官是一样的,在充满诱惑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商场上,只要坚持以儒家的道德、以儒家的操守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那么做商人也没有什么丢人的,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之下,山西商人才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将商业的规模发展得越来越大。
  把商场看作一个修习儒家道德的特殊学校,这是山西商人聪明的地方,常氏家族无疑是这所学校中的好学生,常氏后裔在说到他们祖先的经商业绩时谈的最多不是挣了多少钱、开了多少商号,而是他们在商场中表现出的道德操守。“至于寄迹尘市更有可法者,栉风沐雨,以练精神,握算持筹,以广智略,其深藏若虚也,有良贾风,其忆及屡中也,有端木风,持义如崇山,杖信如介石,虽古之陶朱不让焉。”就是在一批有如此心智素养的商业人才的主持下,常家的事业迅速地发展起来。
  原山西榆次市县志办主任李林娃:我做了好几年调查,就是仅仅能找到的资料他们的商号在道光年间发展到50多个,咱们只知道南常有十大德,北常有十大玉,它仅仅是这么一个称谓,实际上远远不止这20个商号。
  常氏家族十五世后裔常国明:规模一部分是在中亚细亚达到莫斯科,我知道的一部分在东北,在山西省内太谷、榆次、徐沟、阳高都有分号,经营茶、丝,它的范围已经达到了武夷山,从武夷山运上茶和丝经过汉口、河南,然后返回山西。
  家业稍有基础之后,常氏家族马上把注意力转向了子弟读书上,当时常家的各门各支不但在自己的院子里设立了私塾,而且大家集资修建了这座占地广阔的家族书院。经商富裕之后让孩子多读些书,这在商人中并不少见,但像常氏家族这样郑重其事、不惜工本的却不多。那么常家为什么要这样呢?难道仅仅是一种家族传统么?
  原山西榆交市县志办主任李林娃:他家在晋中一带都算一个大家族,其它晋商的家族没有它这么大的,在第四次修谱时有证可查,光男丁就有400多人,如果连上他的家眷、夫人们、小姐们大概将近千人,如果再加上为这个家族服务的人员,大概就是两千多口,这还不包括另外两个庄子,在榆次崇元寨的寨子、在徐沟姚家堡的寨子是给它经营田庄的,也就是近三千人这么大的一个家族。
  要维系这样一个大家族,就必然需要一种具有凝聚力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规范是现成的,那就是儒家文化,而对于这种文化的了解修习,最好的手段就是读圣贤书,常家的子弟们开始走进这座宽大的书斋,在这里先生们肯定要教给他们这样两句话“闻则兼济天下,退而独善其身”天,读书的目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开始这些孩子可能只是把读书当做修身、齐家的功课,渐渐地他们也开始从书本中发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常氏家族十五世后裔常国慧:我们具体知道的就是十四世祖和常旭春,常赞春写纂书,这两个人我们叫大爷,比我大一辈,还画指画,十二世祖常炳临摩柳公权的书法很有功底,古人临贴可是下功夫,这些东西都没有留下来,还有常哲的山水、动物画地颇为传神,常麟喜欢读医书,他是自己学的医学,他自己准备上药、车马替人看病也不要钱。
  在大院子中呆得闷了,从后门中偷偷溜出来,在花园的长廊中躺一会儿,“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常家同族兄弟们也开始半真半假地组织起诗社,唱和的诗作自己结集印刷,过一过文人瘾,此后不久常家的子弟们读书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修身齐家了,治国平天下是任何时代读书人都梦想的事情。在常氏家族的书院里,书斋的对面静静地立着一面影壁墙,墙上镌刻着上迄周文王、下至慈禧太后的历代帝王书法,这是常家不惜重金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这面题满帝王语录的墙立在这儿颇有象征意义,它的内涵可以用一句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的俗语来概括“学好文武世,货卖帝王家”,这句话把读书入仕也比作了一桩生意,这桩特殊的生意却把常氏家族从商场拉回到书斋官场之中。
  中国社科院民族所研究员、常氏家族十五世常风玄:最早是十三世的常立教中了举,这也就到了光绪的中期,以后是常麟书,这是十四世的第一个举人,他们两个人的中举对于家族的子弟来说影响比较大,紧接着在光绪后期,常麟书又考取了进士,是我们常家唯一的一个进士,在十四世除了常麟书以外,先后有常弟春、常赞春、常旭春、常麟春四个兄弟也中了举,后来科举废了以后就都北京的、山西的大学继续求学,以后在教育界方面工作的比较多,从政和经商的人不大多。
  1895年中国的传统纪年是甲午年,在这一年朝廷要开科取士,在众多进京赶考的举子中有一个叫常立教的山西考生,他是常氏家族中特别有出息的一个孩子,常立教希望在这次的进士考试中能够脱颖而出,这样不仅会给自己而且更会给家族带来无上的荣耀,但是他的想法被发生在那年的一件大事打破了。
  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任茂棠: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不得不向日本投降、求和,因为日本要求条件很苛刻,所以当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知识分子也是如此,正好全国的举人这个时候正在北京准备考试、考进士,于是在这种形势之下就联合向清政府上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这个公车上书是在当时的举人康有为领导之下的,上书的内容主要就是:第一要求拒绝向日本投降,拒绝签订合约,第二是要求迁都,把北京的都城迁到陕西西安去,第三条要求练兵继续抵抗侵略者,而当时在这个公车上书上山西商人常家的子弟常立教也是当时的举人,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也在公车上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今天,公车上书的原件还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陈列着,这个原件上就列着常立教的名字。
  参与公车上书仅仅是常家后裔投身社会活动的开始,在此之后,常家的一大批子弟在政界、文化界都颇有作为,当这些常氏子弟在新的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时,常家的商业状况又如何呢?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院长行龙:榆次常氏商业衰落是在清末民初,它衰落主要是因为当时两个国内、国外大的事件对它的影响,国内来讲就是一百年前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进而占领张家口和呼和浩特,这两个地方不仅是常家起家的地方,而且是它主要的商号都设在这些地方,在这次的兵灾之中,常家损失惨重,国外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一夜之间常家保存的大量的旧式的卢布成了一堆废纸,就这次常家白银损失144万两,常家的商业就至此一蹶不振。
  做为商人的常氏家族一蹶不振之后,作为读书人的常氏家族却成果斐然,据史料记载,抗战爆发前榆次共出过大学本、专科毕业生98人,而常氏家族就占了24人,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家乡创办了第一批新式的学校,其中甚至还包括一所女子学堂。
  常氏家族十五世后裔常国慧:那会儿还上大义,就是讲三民主义什么的,算术、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全有,那会儿学校办得不错,我们家从太原师范和第一师范请教员,不是第一名第二名的学生不请,教育搞得特别好,所以我们在那儿念书感觉也挺好,各方面知识体育、音乐都能学到,设备其它学校也比不了,体育里足球、滚的铁环、踢毽、跳绳、翘翘板等体育用品特别全,乒乓球随便玩,那会儿没有手风琴,是脚踏的风琴,老师天天给我弹,特别好听,到现在那个声音好像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