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碰 人人碰 人人干:徽州木雕艺术美学价值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0:14:09
徽州木雕艺术美学价值论  徽州木雕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全国首屈一指。它与徽州的砖雕、石雕、竹雕一起并称为“徽州四雕”。至今在皖南的青山绿水 间还遍布着大量的古民居、祠堂、塔、牌坊、寺庙、井、桥、坝等古建筑,它们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以其浓厚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以及高超的建筑技术闻名中外。
  徽州木雕艺术有使其蓬勃生长的土壤:徽商的崛起与兴盛给予了徽雕艺术雄厚的财力支持,徽州的地域文化给徽州木雕提供了崇儒兴文的文化氛围,山灵水秀的自然风物是徽州木雕产生的地理环境。
  徽州木雕艺术题材丰富多样,有着纯净、自然、真挚的原始儒学伦理内涵,朴素简洁、淡雅清丽的艺术风格,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徽州木雕艺术是古典精神的民间范本,对我们今天的艺术设计也极具启示意义。
  
  一、 纯净、自然、真挚的原始儒学伦理内涵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以人物为主的题材有名人轶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族风情、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以山水为题材的主要是徽州名胜,如黄山、白岳、新安江及徽州各县具有代表性的山水风光。以动物、花木、图案为内容的,一般呈连续图样形式,亦能独立成画。徽州木雕在题材的选择上多受传统艺术的影响,也反映出不同层次的审美要求,雅俗共赏,有具象的人物故事、山水,也有抽象的纹样。文人学士较集中的地方,一般选择花鸟山水,或者以某种审美意趣所造就的定型化抽象符号作为雕饰题材。而在富商云集之处,雕刻装饰常巧密繁缛,多取传统中故事性与情节性强的历史人物故事与戏文题材等,雕刻的主题也是以趋利避害为主。
  徽州木雕不仅是高品位的艺术,而且是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它们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语言表述严谨、缜密的理性思考。难懂的徽州方言保留了秦汉时期的语音,徽州木雕中也蕴涵着先秦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价值观念几乎渗透在所有的木雕之中。士大夫重儒学哲理,而世俗社会倾向于儒教伦理。徽州木雕的表现内容和形式都十分清晰地体现了先秦时期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美学思想。伦理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徽州木雕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体现了这种以仁爱为核心、以忠恕为本,强调“礼”的行为规范,重人性、重人情、重慈爱的美学主张,强调美的伦理性本质,重视审美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伦理的结合。徽州木雕所具有的这种以儒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是两千年以来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精神。
  徽州木雕是从徽州崇儒兴文的独特地域文化氛围的母体中诞生的。儒学在两千年的发展中派别林立,呈现出各种面貌,各时期研究、注解、讲授、谶纬儒家经典的学术活动更是不胜枚举。但民间美术所体现的儒家文化却是一条单纯、明晰的主线,即“治国、齐家、修身”。三者相互联系,一以贯之,代表了先秦儒学的本质精神。
  建筑装饰反映了一定群体的意识,民间艺人根据世俗情感和传统观念来确定徽州木雕的内容和形式,人文思想贯穿始终,体现了源于原始儒家审美理想的中国艺术的古典精神。徽州木雕肯定具有广大群众的一般情感,没有原罪观念和禁欲意识,肯定日常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和身心需求的正当性。又讲求中庸有度,避免了不受节制地刺激感官。隶属于装饰艺术的徽州木雕艺术题材丰富多样,有着纯净、自然、真挚的原始儒学伦理内涵,较之于历代宗教雕塑、陵墓雕塑来说,更贴近于生活。
  比如,孝道是徽州木雕常用的题材。孝悌观念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人最基本的道德伦理准则。孝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形态。徽州民居木雕中就有雕刻着全本“二十四孝”的窗格心。“二十四孝”的故事很动人,是传统美德的体现,是人性中最神圣的情感。这些故事中主人公的所言所行仿佛西方的圣徒一般,有着浓重的道德伦理教化色彩。但是木雕人物的线条却很圆润流畅,不似西方圣徒题材的雕像、绘画那般构图刻板、飞离现世,而且非但确乎存于现世,脸上还有神般的大欢喜在。看到这些木雕,观者会觉得孝道不仅是道德伦理规条,更是纯净人性的表征和道德完善的体现。尽孝道在顺乎人性的同时也能得到道德喜悦。生活在有此装饰的建筑空间中,既耳濡目染了最精粹的道德教训,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雍容有度,自然真淳。
  又如,“公艺百忍”也是徽州木雕常见的题材,忍让、谦和培养了中国人宽厚兼容的胸怀和厚德载道的品格,塑造了中华民族平和宽容的民族精神。窗栏板上张公艺和唐高宗的脸上都有欢喜在,“忍”体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博大的人类之爱。
  徽州木雕的原始儒学伦理内涵并无装腔作势之态或是过火的恶趣。与其它各地的木雕相同,徽州室内木雕最普遍的题材仍然是传统的吉祥图案。另外,民间艺人经常运用谐音、典故赋予某些作品以特定的吉祥含义。比如雕有“宜寿”的窗格心,以如意喻“宜”,以寿桃喻“寿”。还有雕着“喜上梅(眉)梢”的窗栏板,以“梅”字谐音“眉”字。徽州人信奉“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在梁柁上左雕蟾宫折桂的书生、右雕经营四方的商贾,有意将读书人和商人塑造在一起,这样的创意只有徽州才有。这生动地体现了徽商的人生态度和儒商的特点。徽州木床花板上的雕刻更加人性化,“状元及第”、“文科殿试”、“武科殿试”、“送郎赶考”、“长亭送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衣锦还乡”、“折桂”都是常见的题材。徽州文风昌盛,明举科考人才辈出。游子新婚便出外博取功名,思妇望眼欲穿,盼望夫婿衣锦还乡和“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情恐怕兼而有之。这种题材的木花床板的雕刻很有生活气息,既有“一夕欢娱,两地相思”的闺房之乐,又不落尘俗 ;既是对健康的世俗情感的肯定,又雍容有度,讲究典雅。徽州木雕艺术是古典精神的民间范本。
  
  二、朴素简洁、淡雅清丽的艺术风格
  
  徽州古建筑一般都是青瓦、白墙,朴素简洁,给人一种淡雅明快的美感,但同时又比较讲究装饰,配置各种精美的雕刻,形成清丽高雅的艺术格调,不像北方的官邸府宅施以浓漆重彩,在得到一定感官冲击的时候,也有很强的压迫感,不易使人精神放松。徽州木雕黑白比照,光影协奏,朴素简洁、淡雅清丽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徽州人含蓄内敛、温柔敦厚的个性气质。
  徽州民居建筑由大门、天井、堂屋、厢房和院落等一组室内外、明暗、开闭的空间组合而成,鳞次栉比的马头墙、粉墙黛瓦、磨砖门罩、石雕花窗,都表达着空间的韵律感。徽州建筑装饰简洁,色彩清淡,室外墙面以黑、白、灰组成单纯统一的色彩。室内梁架均不髹漆,造型简单,屋宇墙面采用挺拔的直线,内部木构架采用圆润的曲线,铺地采用庄重的斜线,利用线形的长短曲折变化,体现节奏感。徽州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既能融于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像水墨画一样清新、自然、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更为古色古香的艺术锦上添花。而且木雕与平面绘画不同,它有立体的空间效果。走入徽州民居,会被雕刻艺术所包围——动物的神采、花瓣的张合、树梗的穿插、叶片的舒展,都表现得自然生动,充分显示了工匠高超的技艺。
  
  徽州民居木雕的采光一般依靠天井,其惟一的光源就是头顶像井口一样的天光,这种从上方流泻下来的散光是欣赏木雕的固定光源。民间艺人为了使人物部分更加突出,雕刻时都是上深下浅,在散光投影下,显得人物影影绰绰,光影协奏,富有动感。
  
  三、实用与审美相结合设计理念
  
  人类用木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构木为巢。建筑木雕作为木结构建筑的伴生艺术,在战国时期就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几千年来经历了由简到繁又由繁至简的多次轮回后,至明清两代,木雕装饰无论从使用数量、装饰内容、题材表现,还是环境创造诸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徽州木雕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木材资源丰富,徽州古建筑梁架均为木结构,构造奇巧,装饰丰富多彩,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木梁中部微微起拱,端部清代雕成圆形,明代为扁圆形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异常宏大壮美。立柱向上多有收分,显得雄而不笨,明代常做成棱柱形,而梁托、叉手、雀替等大多进行雕琢,饰以花纹线脚。房屋天井四周的房檐下撑木多雕成各路神仙、人物、走兽,生动异常。梁架上的叉手及霸拳则多雕成云朵状,相互迂回,飘逸流畅。整座梁架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渗透,达到珠联璧合的妙境。一般也不施彩绘而髹以桐油,保留原木的柔和色彩与木纹的自然肌理,又避免影响雕刻的细部,与建筑内外的粉墙、青瓦极为协调,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反映出徽州人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倾向。此外,建筑室内门窗、栏板及陈列也多有雕饰,装饰华丽而不琐碎,格调温馨而不庸俗,内容上也多蕴含历史教育意义或象征家族安康兴旺。
  传统的建筑装饰雕刻从结构上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处理雕刻的地方很有分寸,形象、色彩皆自然得体。徽州古建筑亦是如此,它很少有大型的单独雕刻,而大多掺杂在构件之间,很多装饰构件同时也是结构构件,具有一定的建筑感。明清民居木雕多是以建筑装饰的形式出现的,本身多根据所分布的位置确定自己的内容与构图,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如门窗和隔扇中的雕刻画面,其构图需适合于门窗等原有的形状,梁垫和牛腿的雕刻面需符合其所处的位置,且不可雕刻得层数过多,以免破坏其功能。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上方的栏杈、檐条,采用浮雕较多 ;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月梁上使用圆雕较多。在家具方面运用木雕较多的是床与衣橱,主要用高级木材制作,一般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表面,使其更加鲜明生动。门扇和博古架一般在相同形状的窗扇中以定型的纹样与浮雕相结合,使得每一扇窗户在大体上统一协调,而每一处都完全不同,做到多样统一,显示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徽州木雕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明代初年,徽州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犷,以平面浅浮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浮雕取代平面浅浮雕成为主流。
  徽州木雕原始、大胆的构图充分体现出民间艺术的勃勃生机。木雕中,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一颦一笑尽在眼前。民间工匠在内容上并非面面俱到,在物象的取舍安排上有很大随意性。为突显主题,在表现风俗、风景、动物和花草题材的雕刻中也常用概括简化和夸张虚构的手法,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抓住人物和事件的特征加以刻画,在时间、距离、比例、透视法上并不拘泥。一些在构图上看似非科学的错误比例、错误构图,却呈现出颇具意味的装饰效果。比如雕有“清夏”的隔扇裙板,花缸、荷花、莲蓬与画面中的老汉、童子明显不合比例,但大胆活泼的构图很具感染力,能轻而易举地将欣赏者带入画面的意境,欣赏时扑面而来的清新夏风中似乎有淡淡的荷香。这种反映在民间木雕工艺上的装饰性,是美化艺术、表现对象的重要手段,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共同特点之一。这种极富装饰意味、稚朴天成的艺术造型,也是文人画不可替代的。经济发达促进文化发展,当时徽州书肆林立,戏曲书画得以广泛传播,这些都使民间匠人得到艺术的熏陶。因此,徽州雕工的文化素质高于当时其它地方,其作品在质朴天真中见精巧典雅,于繁复缜密中见古拙单纯。
  徽州木雕艺术是古典精神的民间范本,它的产生与蓬勃发展有丰厚的土壤。徽州木雕艺术蕴藏着纯净、自然、真挚的原始儒学伦理内涵,形成了朴素简洁、淡雅清丽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对我们今天的艺术设计理念极具启示意义,值得艺术设计工作者不断琢磨学习,从中汲取精神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