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病虫害防治:丹东行漫记(昔日旧文字之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5:13

     

丹东行漫记(昔日旧文字之六)

       丹东,对我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不过那只是一个熟悉的符号,一个与战争相联系的边陲城市,真正的,真实的,现实的丹东我其实并不知道是什么样子;鸭绿江,很小的时候从一首“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歌中知道了她,也是与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想象中的鸭绿江,那是另一首歌中所描述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诗样的景象,那里有白帆点点,炊烟袅绕,真正的,真实的,现实的鸭绿江是什么样子,我也并不知道。
      二00七年八月一日,带着一身连续奔波的疲惫离开湿渌渌的江南,登上北上的列车奔向辽东大地,奔向丹东时,我虽努力想象丹东的形象,努力勾画鸭绿江的风姿,总有一些战火、一些硝烟弥漫在画面上挥之不去,可见成见之顽固。入夜,在列车有节律的咔嚓声中昏昏然睡去,醒来已身在北国了。晨曦软软的在车窗的玻璃上晃动,意在撩开旅人忪惺的睡眼,拥在翠色山丘怀抱里的绿野迎着车窗扑面而来,朝辉羞涩的透过地平线折射在淡淡的云块上,天空湛蓝湛蓝的,蓝得几乎透明,看惯了都市铅灰色的天空,猛然间被这蓝激发得有些兴奋,有种要跳出车窗的冲动。丹东之行的序幕竞映出如此美丽的画面,丹东那应该是更赏心悦目的吧。
      当站在丹东的土地上时,丹东对我来说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真实的,美丽的边陲城市。
      我认为每个城市无论大小,也无论地处东西南北,都有她独特的一面,这就是城市的个性,但当我身在丹东,真切的看到丹东,感受到丹东时,她的独特却让我有些嫉妒,嫉妒造物主给这个城市太多的美丽,嫉妒大自然给予她太多的恩惠,仍至于嫉妒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太幸运了。
      依山傍水的城市很多,然而依山又濒江临海的城市我不知道有多少,至少我去过的城市中没有。说丹东坐翠拥绿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她北依苍翠的锦江山,东濒碧水鸭绿江,南临富饶的黄海,也许就是这一江一海的滋润,使得丹东虽属高纬度地区,却冬不干、夏不燥,三九无严寒、三伏无酷暑。按理说,农历六月正是伏热难当之时,在这里却丝毫感受不到伏天的闷燥和热浪。我们竹林诸版友结伴漫步在鸭绿江边,江水在身边静静的流淌,小叶槐虬枝横逸,玉箸花亭亭的盛开着,紫藤缠缠绵绵的互攀着,搭成一个绿绿的长廊,在这绿色的长廊中凳、椅、桌齐备,邀上三两好友,泡上一壶茶,或闲聊,或对弈,或打上几把朴克,或干脆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思什么也不想,只是亨受这份宁静,你一定会有阳春三月在江南的感觉,那是一种柔柔的曲线美感。也许说丹东是塞外江南似乎有点落俗套,但面对她我确实显得语拙,实在找不出更适当的词汇来表达。
      风景名胜有风景名胜的风光,城市的街区亦自有街区的风韵,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丽江古城的石街小巷,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小弄堂都莫不有其独到的风味。丹东的街区当然自有丹东的风味。外地人初到丹东,绝不必担心找不到回家的路,在这里路名分别以经纬冠以数字命名,南北向的以纬为名,东西向的以经为名,如五纬路则是文轩家所在道路,七经街则是丹东的商业中心街区,所以在丹东你尽管随心的走,随意的逛,走到任何一个十字路口,直角形的路标会清晰的告诉你现在所在的座标方位,走在丹东街上似乎走在一张立体的地图上,这样的地方难道还会迷路吗!
      丹东的街道不宽,但整洁宁静,有点厦门鼓浪屿街区的味道,只是没有那么精致,那么曲折,但街道两旁的道行木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银杏俗称白果树,民间称公孙树,意即祖父栽下的树到孙子辈才能开花结果,在山东、江苏等中纬度的少数地方有大面积的栽种,至于古银杏树,我们一般在古寺禅院才能见到一两棵,让人惊奇的是在丹东这高纬度的城市,街道两旁竟然是清一色的银杏,更惊奇是一棵棵全是合抱难围的百年古树,如高大粗壮的骑士夹道肃立,累累的果实铃铛般的挂满枝头,硕大的树冠左右伸展,顺着街道一直延伸下去,形成长长的林荫,到了秋天,满树的叶子黄了,一些挂在树上,一些洒在街道上,那灿烂,那炫目,仿佛一首金秋的诗,一幅斑斓的油画,文轩对此曾有过详细生动的描述,用不着我在这续貂了。据说,这样的街道全世界仅有六条,而丹东占其半。
       广州的饮食之丰富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有了“吃在广州”之说,如果拿丹东和广州比较,说丹东的吃是丰盛的一点也不过份,而且比广州少了几分做派,多了一分直接。在丹东,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占了人口的百分四十,民族的多样性带来了饮食的多样性,加之濒江临海独特的区位,海鲜、江鲜让人馋涎欲滴。因此,在丹东不仅吃到不同民族特色的菜肴,而且能吃到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一般认为狗肉属暖性,许多地方喜欢在冰封雪飘的冬天煨上一锅狗肉,盛夏丹东的之行,品尝了朝鲜族的“三伏狗肉”,肉酥而不烂,味浓而不重,较寒冬食之另有一番风味。血肠白肉是一道典型的满族家常菜,血肠嫩若豆腐,薄得几乎透明的白肉肥而不腻,佐以酸菜、粉条,那怎是一个“爽”字了得!
       对于守着长江,身在水乡的南方人来说,蚬子是再平常不过的淡水贝类了,大拇指甲大小,肉剥出来就剩小拇指头大小了,按壳的颜色分为黄蚬、黑蚬,然而丹东鸭绿江里的蚬子时却大如蛤蜊,肉肥汁多,或煮或炒概可,不过我倒觉得将蚬子洗净,入水焯一下,待蚬子开口剥出蚬肉加豆腐煲汤更鲜美,清代郭麟在《桂枝香·黄蚬》中以“俊味江乡堪数”来称道它的美味。
    面条鱼曾是文轩多次着力推介的丹东水产,久闻其名而不得其味,到了丹东终于见到庐山真面目了,其形如刀削面条状,头尾稍狭中间略宽,通体透明,似乎无鱼骨,很像太湖的银鱼,但比太湖银鱼大了许多,只可惜太湖污染,现在已经很难见到银鱼的影子了。如果喜欢吃烧烤,丹东那可是满街都是,烤肉、烤鱼、烤海鲜,晚上找一烧烤摊当街而坐,要上一瓶碑酒,吃上几串烧烤,也是很惬意的。
        丹东的今天是柔美的,丹东的昨天是刚烈的。杭州的西湖上有一座断桥,是西湖十景之一,曰断桥残雪,其实那是座并不断的小石桥桥,正是由这断桥开始,演绎了一段许仙和白蛇的爱情故事,由杭州西湖演到镇江金山,最后成了雷烽夕照。在丹东也有一座断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只有半截钢铁大桥,这座断桥见证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发生在邻国的一场战争。当战火烧过了鸭绿江,烧到了中国那个当时叫安东的小城时,中国百万铁血男儿雄纠纠气昂昂的跨过了这桥,丹东小城成了名副其实的桥头堡,一时间丹东到处是战车轰鸣,枪炮隆隆,硝烟滚滚,就在那场战争中,鸭绿江大桥被炸成了断桥。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不再有枪炮隆隆,不再有硝烟滚滚,新的大桥傍依着这断桥横跨在鸭绿江上,但断桥依然高昂着不屈的残躯,向后人叙说着那段刚烈的岁月。也许这断桥不如杭州西湖上的断桥承载的那般凄美,然而鸭绿江上的断桥告诉我们的故事更多,更真实,更壮烈,那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故事,展现的是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是血与火的画卷。
       丹东之行,最让我感动的是丹东的人,是以文轩为代表的丹东的朋友们,他们真诚、热情、豪爽,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什么叫一见如故。丹东文联主席张烈夫先生兄长般的仁厚和开明;<<丹东日报>>张忠军主任的睿智和幽默;丹东市作家协会主席张涛先生的沉稳和内涵;<<满族文学>>杂志社编辑、诗人丛黎明先生的激情和昂扬;豆子的娴静和多艺;清闲雅居的文雅和婉约;素素的秀丽和清逸;满族阿哥黄文科先生的洞察和佛学修养;鸭绿江的宽厚和淳和;火锅底料的憨厚和朴实;齐齐哈尔妹子悄悄的豪气和爽朗;主角文轩,她的热情、她的组织能力、她的良好的人缘、她的善良等等,还有其他的丹东的朋友以及天津的朋友,由其他参加这次聚会的网友们浓墨重彩的去描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