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make花瓣腮红颜色:中国电影十大拷问:大学观众眼中的中国电影痹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5:59:53
        数据,如何看待票房,电影的成功为哪般?
  一部电影,该如何认为其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票房,大家都知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部电影,好坏与否,观众说了算。可惜现在中国电影票房的数值已显得很虚,几乎表明不了什么。
  观众都有严重的从众心理,而且近有每一部国产电影,还在筹划的时候,就已经有许多媒体慕名而来,名曰:“探班”。事实上,这是加大一部电影知名度的推动力,然而毕竟只有中国的媒体,所以国产电影多能在大陆及港澳走红,一旦想杀入海外,却是没门,因为老外根本不知道中国又拍了什么电影。西方电影的宣传只用两种:海报和预告片,西方媒体更加关注政经新闻,所谓“电影探班”,只是中国媒体们的创举。
  大陆电影年年更上一层楼,不是中国电影人的更上一层楼,是中国媒体的更上一层楼。
  观众都在媒体神乎其神的传闹中走进了电影院。
  看一部电影有多赚钱,个人觉得至少要看看它的票房成本比,就像消费市场常常强调的性价比,下面大家看一看所谓“票房成本比”的最简单的算法:
  以《疯狂的石头》、《赤壁》为例:《疯狂的石头》内地票房为2300万,互联网上《赤壁上》的票房有许多个,大体相当,但也有些差异,因为它后面的单位较大,能找到的最高的是3.21亿,《赤壁下》为2.6亿,上下两部合58000万;《疯狂的石头》成本仅200万,而《赤壁》对外宣称是投入了7000万美元,合6亿(60000万)人民币,所以同样是香港导演的王晶就曾暗示《赤壁》成分恐难回收,好在,它的内地票房已经勉强可以填补成本,加加上海外的收入,《赤壁》好歹是赚了一把。
  而从表面上看,两部《赤壁》票房相加可问鼎中国大陆历史票房总冠军,超过了《泰坦尼克》(3.6亿)甚至《变形金刚2》(4.28亿),这应该是《赤壁》们最值得炫耀的战绩了。
  但是眼下算算以上两部电影的票房成本比,《疯狂的石头》为2300/200≈11,《赤壁》为58000/60000≈1,就此可见,表面上轰轰烈烈大张旗鼓的《赤壁》被一部小成本的搞笑喜剧衬得黯然失色。
  另外,从口碑上看:《疯狂的石头》算是当年最强悍的一匹黑马,观众被描述为3分钟一波掌声,5分钟一次大笑,可谓备受欢迎;《赤壁》则被骂为恶搞,“雷人”、“大跌眼镜”之类的词语频频出现,算是吴宇森最豪爽却又是最失败的作品。
  
央视CCTV6,粉饰太平?
  前面已经讲过了中国媒体的事儿,这里先再补充一点。
  其实从上下两部《赤壁》的票房也大致可以看出端倪,大多数的电影,一般续集的票房较前部来得高,而《赤壁上》的票房却比《赤壁下》的高。这可说明:《赤壁》号称全亚洲投资最高的电影,可惜,看完后的人都明白了,《赤壁》不是历史剧,是恶搞,《赤壁上》的票房之好,因为媒体们对这部最贵的电影过分的关注,以致观众们信以为真,真以为有多棒,而当看完上部之后便大为失望,就不愿意再掏钱去看下部了,于是《赤壁下》票房走低。
  平心而论,吴宇森《赤壁》剧组拍摄这部商业大片也算是尽心尽力,据说为了拍摄最后一场火烧赤壁,光场景就走访了十多个省,可谓用心良苦。诚然,许多观众所公认的,《赤壁》并没有达到预先的效果,上部中“八卦阵”、“回光返照”几乎把人下了一大跳,军事迷便要认为“瑜亮二人简直就是白痴,这么打仗等于找死”;下部中“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虽然挑不出什么大错误,但场面也没有观众们预期中的好看。
  对自己的东西总难免不满意,相信剧组也在事后看到了《赤壁》的不足。
  然而媒体们还是大言不惭,给《赤壁》响当当地来一个“史诗巨作”,又雷了人一把。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中国第一电视台,CCTV6的《中国电影报道》同样是煞费苦心地夸耀,事实上,每一部国产电影问世,该台均有报道,不光是介绍电影的内容和拍摄宗旨,主持人还笑容可掬地对影视明星在片场的打情骂俏多加渲染,令人心里发毛。
  央视电影频道真的就在粉饰太平胡说八道,作为中国文娱媒体的最大代表尚且如此,还指望地方的小媒体不八卦么,中国电影因为媒体的疯狂而变味。
  
曾经老牌,功夫电影何去何从?
  中国电影得以享誉世界,最大的功臣无疑先是中国功夫,李小龙和成龙,都算广为世界熟悉的中国人了。在此之前,老外们从来没看过中国功夫。
  但是这点需要客观的看待,少林寺固然神奇,功夫电影却远没有传说中的神奇。
  李小龙英年早逝,他向世界宣传中国功夫,也便半途而废,而事实上,李小龙在美国拍的仅仅是电视剧,而且只有《青蜂侠》是主演,其余大多数只是配角或客串,诸如像《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比较知名的电影,都是正宗的港货(当时香港还是殖民地),而大家也清楚,美国的电视剧是很吃力不讨好的,有见过好莱坞大明星演的美剧么,没有。
  至于成龙,诚然,他在中国影界享有“老大哥”的声名,他新近演的电影(诸如《宝贝计划》、《新警察故事》、《神话》、《功夫之王》)也都很卖座,然而,当成龙遭遇好莱坞,拍摄法国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演的是一个仆人,配角。
  由此可见,欧美却并不看好中国演员。自1982年李连杰《少林寺》大获成功后,中国媒体对功夫片的赞耀向来不遗余力,但事实是,中国功夫并没有让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中国演员的国际地位,也没有真正地提高,一切都是媒体们自欺欺人的自我陶醉。
  胡乱搬弄中国元素,中国走向世界,还是将中国文化推向死坑?
  好莱坞,数年前的《花木兰》,当下的《功夫熊猫》,都卷走了许多中国人的钱,这对于中国电影意味着什么,其实算不了什么,兄弟们多虑了。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走向世界。人家拍电影用点中国的东西怎么啦,这也正说明中国正为世界所接受。另外,公平的说,无论《花木兰》还是《功夫熊猫》,虽然有些美国人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但都还算不错,正给中国文化一个好的宣传。
  而中国人拍的电影,当然也会有蕴涵浓浓的中国文化,可惜用的手段似乎不及好莱坞的高明。好莱坞玩弄中国元素为何,真为宣传中国,这个兄弟们也多虑了,好莱坞拍电影从来就是为了钱,老外喜欢东方的魅力,那就中国吧,《花木兰》、《功夫熊猫》应运而生。
  中国电影何来中国元素?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如果能让老外只看画面,就能看出这是部中国电影,而非韩日之流,那就算有中国元素了。这挺起来像是一种扯淡,韩日的电影跟国产的这么分辨不出来呢,国人经常接触中国电影,自然容易分辨,但是,问题是老外可以么,这就好比,大家能否一眼就能看出来某外国电影是瑞典的还是芬兰,或是印度的还是伊朗的,想必很多人并不能,同样,老外也不能瞧出中国和韩日的区别。
  所以中国电影,必须透射出所谓的“浓浓的中国文化”。
  怎么做?举几个例子就能说明中国电影是怎么做的了:在《色·戒》叫汤唯抛几个中国式的媚眼;在《机器侠》中凭空给机器人安装一个孙悟空的金箍,不伦不类;在《白银帝国》里的晋商家居布景全用价值连城的山西古董,可谓不择手段;这些还不够,还要将几个中国女人活生生地脱掉给人看,中国元素轰轰烈烈。
  中国电影是该走向世界,中国文化却被中国电影拖得伤痕累累,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民族用这种方式向外国介绍自己的文化,这无异于另一场“焚书坑儒”。而且,尽管如此,宣传的效果也并不佳,在美国,“由于大量中国现代电影的涌入和本土媒体的负面报导,使美国的青少年对现代中国误解很深。”
  其实不止是青少年,大多数老外也都在误解。早年中国功夫片风靡世界,老外以为中国人好打打杀杀,现今呢,《色·戒》一出,看功夫片长大的老外们下一大跳,中国男人这么生猛,跟打打杀杀一样啊,只是表现的方式变了。
  中国的国家国民形象也被中国电影一手糟蹋。
  国学贫弱,民国才会兴起国学热潮,然而只是杯水车薪而至于适得其反,国学热仅仅是被《开心辞典》的一男一女宣扬为“开心学国学”,然后在民间,国学沦落为另类奥数。而又有几个无聊的专家跳出来要仿照繁体字的写法去改44个简体字,中国文人又在没事找事干,那当年,又为何将繁体字改成简体字,难道,“哥玩的不是文化,是寂寞?”
  文化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但是没有文化,中国就失去了立国之本。
  原来国人含蓄内敛的形象无影无踪。
  80后叛逆,90后的颓靡,可能已成事实,但这些是谁之过,谁来负责?中国大学生的公众形象跌入三十年来的最低谷,大学生有何错?这样的质问不会有人回答,也没人敢站出来回答,因为色情暴力的宣扬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中国电影的无知,华夏大地时不时地冒出一个“这个门”事件“那个门”事件,都在无形地影响着中国大学生的心神。
  中国社会呈现出了一点病态,但是大学生还是像五四运动那样清醒,所以叛逆。
  国人早该需要反省这一系列过火宣扬和变相热潮背后的种种,郑渊洁曾曰:“中国作协有点'足协’。”现在呢,中国文化有点“中国足球”。如果不加紧制止这种自杀方式,中国文化迟早是要想中国足球一样,成为全地球的笑柄。
  
改编作品,中国作家没有脾气吗?
  电影是文化的附属品,电影必然需要文字基础,域内人士称之为“剧本”。
  剧本何来?多为编剧原创,其他的,还主要改编自作家的作品,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世界名着几乎都被改变成过影视作品。文豪大作编滥了,已无新意可寻,所以当代电影多是根据某某作品改编。
  当然这些某某里面,还是有强人在。先举一例,张爱玲女士,什么作品,想必大家已经猜到,《色·戒》,这一部当代中国电影中最耀眼的明星。张爱玲这部不算长《色·戒》,故事大家都看得懂,但传达了什么精神,鬼也读不出来,可是李安读出来了,所以他很有资格把它拍成电影,然后进军这个奖那个奖。
  只是,张爱玲已经过世,《色·戒》的版权也已失效,随便拍。
  同样是李安的作品,《卧虎藏龙》,也改编自民国时期的同名小说,获得的是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应该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影在海外获得的最高荣誉;而《色·戒》的结局是什么,别的不说了,就连老脱的汤唯也被附带着封杀掉了,好像至今尚未解禁。
  事实上,张爱玲的作品是有保证的,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也大都深得中国百姓之赞赏,而如今李大导演先破先例,《色·戒》全败,除了票房尚可令投资方满意。
  中国大学生们喜欢开玩笑,同学之间捉弄一下某君的风花雪月之事,便要嘲笑李安忒没眼光,怎不请某君去拍呢,《色·戒》早成了色情的代名词。最近的一本书,名曰《中国不高兴》,大讨论现今中国和世界,一谈及中国文化,就会将《色·戒》提溜出来一顿搞。
  作家的作品被导演的电影毁灭,这是悲哀。
  再举一例,一部挺红的网络小说《和空姐同居的日子》,同时被两个剧组看中,分别要拍电影和电视剧,不需要了解太多的细节,只需知道《和空姐同居的日子》中的女主人公是个美丽端庄的都市女性,而电影和电视剧,分别用起王洛丹和姚晨担当女主演,且不管这种角色选择合理与否,但已有大批的读者甚至作者本人都在反对这二人出演。
  然而,招拍不误,中国平民阶级太软弱了。
  同样,《杜拉拉升职记》,小说变电影,由徐静蕾来导演,事先徐静蕾接受采访时还说得好好的,说要找一个二十出头的清纯女孩出演女主角杜拉拉,而后某年日月,徐某突然变卦,说要自己亲自出马来演了,一个快奔四十的人去演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白领,记者问起徐某是否担心年龄的问题,徐笑曰:“你们觉得我老吗?”
  幸好,记者们还算给足了面子,没当场将隔夜的饭菜吐出来。
  中国的作家太软弱了,眼见自己的作品如此被影视搞得头不是头脚不是脚,也没吭声,难道为了卖出电影版权,或者说为了钱,中国文人的几千年来的执拗早已一干二净。
  
转个型,寻求挑战,还是风格口碑尽失?
  章子怡拍了一部疯子电影《非常完美》,号称第一转型。
  但这里笔者不想讨论圈内转型,有几个其他的形式。大家看过《赤壁》、《叶问》,都是谁演的,两个女的,林志玲和熊黛林,原来是干什么的,模特。
  模特能当演员么,先听听媒体们的说法:“相信电影上映之后,林志玲(熊黛林)会给观众们一个答案,她能演好电影。”
  说得很好,可惜,这是一种狗屁说法。林志玲演小乔,一个经典的中国古代美女,演得却大有西式高头大马的样子;熊黛林演叶问之妻,却比叶问还要高出一截,这种搭配也明显不相称。笔者对这种“跳槽”持怀疑态度,二位模特在剧中的表现,虽然媒体们说得照样是非常不错,但笔者大致将其的表演风格概括为:“目光呆滞,台词生硬,演得还是模特。”
  此外随便提一句,另一种转,转国籍。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张铁林、顾长卫、蒋雯丽、斯琴高娃、巩俐,改中国籍为他国的影视演员也已经一火车接着一火车了。
  陈凯歌因为《无聊》而差点身败名裂,好在最近拍了部《梅兰芳》略略捞回点尊严,获得了(好像是)华表奖最佳导演奖,颁奖典礼上他说他为自己拥有中国国籍而骄傲,这不禁令人肃然起敬。笔者对此不多言论,毕竟国籍为公民的自由选择,大家看着办。
  
电影和电视剧,水火难容?
  大明星有很多人有或者企图能有这样的声称:从此不拍电视剧。
  这令观众有些费解,其实只用考虑一下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就可大致看出点门道,有人说,电影是艺术,电视剧是娱乐;奥斯卡,是为电影设的,没电视剧事,除此之外,哪怕拍的电影垃圾,上不了大雅之堂,也可去参加些级别较低的典礼,混个名声不在话下;电影一部最多两三个小时,电视剧数十集,拍电影明显要比电视剧轻松;再者,电影的片酬往往要比电视剧高出许多。所以,从此不拍电视剧,是许多演员的追求。
  而有些已经混出些名堂的人物便公开宣称,不拍电视剧。
  典型代表,巩俐和章子怡,这俩女人就是不拍电视剧。
  于是高希希导演火了,大骂:“这就是对电视剧的攻击,是她们的自身修养不够和素质不高,才这么说!其实电影和电视目标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要相互排斥呢?”
  电视剧并不比电影差,大学生中,有很多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还对电视剧(可能韩剧据多)向来情有独钟。张艺谋陈凯歌等虽是以电影大导演示人,可他们也不敢说自己没拍过电视剧。大导演都不敢放此豪言,那么,这些演员何来这等魄力,直道拒绝电视剧?
  大家都可以看到,无论巩俐还是章子怡,作为中国影坛最强悍的人物之一,都在拼命往世界范围进军,如果叫她们去拍部电视剧,她们如何甘心?而事实是,每一名成功的演员都是在电视剧上起家的,因为电视剧在于电视播出的特性,它特别亲民,中国百姓看的电视剧肯定比看的电影多,老百姓评论一个演员,是通过电视剧,而并非在电影院。
  这里罗列出所谓的“四小花旦”:周迅、赵薇、章子怡、徐静蕾,外加一个巩俐。
  周迅、赵薇,在大量参与电影制作之前,都有相当让人满意的电视剧作品出炉,所以其形象也一直在深入民心,与此对比,哪怕巩、章二人有朝一日封得奥斯卡影后,高兴的只是中国媒体,至于中国百姓,还需面面相觑地问着:“奥斯卡,奥斯卡是什么东西?”
  可能这种说法还不全面,毕竟看电视剧的主要是中老年人,而非青年人。巩、章二人不入那些中年人老年人的心也罢,只要中国的年轻人喜欢就行。对此,这里还有另一种说明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年轻人喜欢上网,截止2009年9月16日,百度贴吧会员统计若下:周迅吧2393人,赵薇吧22265人,章子怡吧1881人,徐静蕾吧257人,巩俐吧545人。
  本来还想看看诸人博客的人气,考虑这拨人都已经老大不小,可能不太喜欢上网,博客统计并不合适,博客中徐静蕾肯定排第一,因为她号称“才女”,营生太多太杂。
  老徐不能完全算一个演员,且先不论。余下四人:百度贴吧,赵薇、周迅明显较章子怡、巩俐人气高,如此,中国的年轻人更喜欢哪几位,可见结论。
  苏东坡曰:“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像怕巩、章二人踏在国际舞台上,却不为国人所称道,这是相当奇怪的,好莱坞的巨星名声在外,同样在其家乡也有相当多的支持者。这就是巩、章二人看似如日中天,却迟迟拿不出绝对权威的成绩的原因,学习盖房子都非常讲究基础扎实,而这二人高高在上,又不能与好莱坞的人物匹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甚是危险。
  从此不拍电视剧,这是一句有点让人咬牙切齿的口号,而且娱乐圈中很容易出现追风的潮流,有一只出头鸟,就会飞来几只跟班的。
  林志玲的经纪人还爆料出林志玲也要学巩、章之辈,不拍电视剧了,这真是快让人笑掉大牙,就凭一部《赤壁》,且先不论《赤壁》的剧情烂到何种程度,林志玲其人,公众还没承认她是演员,哪儿轮得到她就说拍不拍电视剧,就是想拍,也不见得有人要,搞笑?
  说三道四的,中国的艺人真是越来越幽默了。
 
 想象匮乏,创意不好,水准下流,能力不高,何以解忧,唯有性交?
  这个题目非常扎眼,笔者只求押韵才用最后那两个字,不然可以勉强表达得含敛一点。
  这个问题很让人不耻,《色·戒》就不多说了,只是《色·戒》之后,又有《色·戒》,一部《色·戒》被文化部解决掉了,千千万万部《色·戒》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
  近世之中国电影,从早先的《英雄》、《十面埋伏》到新近的《赤壁》、《投名状》、《白银帝国》,不管是“含蓄”一些的,还是超级“野蛮”的,都无一例外涉及到了这种镜头,这虽可令观众们“大饱眼福”,但享福之余,却又满腹狐疑,电影为何这么拍?
  导演们的水平变低了,抑或演员们早已将“什么什么”置之度外了,脱,有多少人铤而走险情愿为伟大的电影事业献身,而使国人看到这种场景的泛滥,暴力情色,再不是好莱坞的强项,中国人大有独占鳌头的势态。
  电影是艺术的,这太艺术了。一个演员拍这个,跟一个无名的模特拍封面杂志又有什么区别,顶多是向公众展示自己身体的平台不一样罢了。如果这也能称为艺术,那么世界上又有什么东西不是艺术呢。生理学和心理学都可对此作出分析,情色场面的本意就是借以唤醒人类的原始欲望而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这一点,各国的电影都可通用,只是,从效果上来看,这样的把戏除了能造出一点刺激外,实际上毫无功用可言。
  尽管电影人企图将含蓄打破,创造野蛮,但是中国的观众还是内敛的据多,应该,不会有人去称道某某导演某某演员,这场戏演得真是太精彩了。
  演员们所谓的“突破尺度”,事实上并不能迎合观众的心境。情色场面的唯一好处就是增加青少年的犯罪率及中国“少女妈妈”的成数。
  医学院的老师多也在附属医院工作,每每看到有年轻女孩偷偷来医院堕胎,医生们望闻问切,发现女孩们很单纯也很无知,回到医学院,便对自己的学生们说了:“看到她们,真的是很心痛。”殊不知,中国电影还会在医学院老师的心口敷上盐巴。医学生辛苦学医,而前方等待他们(她们)的却是中国电影给国民带来的种种后遗症。
  药物和手术不为了疾病,而是为了人类寻求刺激的伤痕。
  
战争片,真的难得听一回集结号?
  先列出几部战争大片:《赤壁》、《投名状》、《夜袭》、《集结号》。
  影评界说,中国战争片的制作手段日新月异,与美国大片相比,也毫不逊色。诚然,这似乎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意思,但从效果上来看,能够得着上面的话的,也不过是冯导的《集结号》,至于在国内相当受好评的《夜袭》,由于战争场面不够长,而且在“火爆”的展现上也显得力不从心,与欧美片相比,实有差距。
  从道理上将,《赤壁》和《投名状》以其投资规模,是足可以与欧美片拼一场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赤壁》自不必说了,烧钱最多,全给了大牌明星,古代战争场面不但没有震撼力,反而因为“战术问题”成了军迷们的笑话,属于财富浪费型;陈可辛《投名状》尚可一看,可惜作为一部战争片,讲述的人性却远远不够,里头那群疯子为什么打仗,引用一台词“抢粮、抢钱、抢地盘!”俗不可耐,若不是靠三大男星撑着,《投名状》必无好口碑。
  说来说去,还是喜欢《集结号》,网评曰:“《集结号》为国产战争片推开一道门缝。”是挺中肯,那么是什么样的门的缝呢,那就期待更多的战争集结号吧。
  
所谓“高成本电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大制作下大片何在?
  关于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这里就不需再拿《赤壁》开涮了,因为中国不乏这种电影。
  其实前面说得也很多了,中国经济发展,钱多了,当然拍电影的腰包也就足了,近期中国电影,几乎都要被媒体描述为:“由某某公司投资多少多少钱的大手笔”,满地尽是大制作。
  大陆导演界最牛逼的三大金刚: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尚且还能拍出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和《夜宴》这样的“超级好看”的大制作电影,可见大制作电影正在风生水起,只是,中国电影人一下手握这么多经费,可能有些哆嗦,一哆嗦,就乱了手脚,一乱手脚,电影搞得一塌糊涂不说,到后来还弄出一个《馒头血案》,叫人啼笑皆非。
  火候不够,大制作电影由于投资巨大,所以备受关注,所以期待越大,所以失望越多,所以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制作电影都被批恶批臭。
  大制作,是电影的质量保障,还是劳民伤财?似乎在观众的笑骂之中得出了答案。最近刚刚上映的《白银帝国》,听说也是大制作,听说还要冲击奥斯卡,听说咱的中国电影又在雷人了。大制作,其实就是鸡肋,因为《疯狂的石头》说明,拍出好电影,主要靠的是人的脑子,而并非靠砸钱。大制作下,大家看到的真正的大片并不多,大制作下,大家只能静待中国电影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