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作用:文本细读,让语文课堂充满芳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02:53

文本细读,让语文课堂充满芳香

——浅谈如何挖掘文本价值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有效的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目标,因此对于课堂上的教法研究和探索一直是热门课题,但对于教师的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却很少有人问津。而正确深入地细读文本,潜心揣摩教材,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却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它能让课堂充满语文的芳香。为此,本文博采众长,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采用多重视角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这两个方面对潜心细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一点探究。    关键词:文本细读  文本价值  阅读教学  有效性  多重视角   “正确深入地细读文本,潜心揣摩教材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课堂上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因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需要教师去引领。教师细读文本有多深,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教师要以细读先行,以自身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自身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   顾名思义,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文本细读之“细读”,根本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地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反复地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文本细读,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教师丰润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教材解读和精心的教学预设。而精心的教学预设,必须在备课上花功夫,尤其要在文本咀嚼细读上下功夫。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潜心细读文本,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采用多重视角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细读,是一种文本研读的方式,也是一种文本阅读的态度。“文本细读,不是死抓住文本不放,要学会打开细读的视角”。文本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和依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细读文本时得到的应该是通过我们的细读让文本呈现应有的多种状态,使我们能够通过多种视角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价值。   1、要立足于读者的角度,活在文本中   这就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进入文本时的姿态。在读者的眼中,文本是独立的、生动的、鲜活的精神世界,需要读者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去激活、点燃。细读文本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在揣摩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读,重新把握教材的教育价值取向,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心声。如果教师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细读文本,开启自己的生命,让自己走进文本的世界,成为其中一个角色,让文本带着你游历其中;以直接拥抱文本的姿态,用心聆听文本的种种言说,用心察看文本的种种景象,这样的细读带着感性、带着诗意,带着对文本语言的敏感和珍惜,才能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此时,“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你的精神世界有多大,你对文本的细读就有多深。   2、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学在文本中   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文本的阅读学习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学生的阅读心理重直觉把握,重感性体验。教学的成功要建筑在对学生的理解上,教师就需要拥有一双学生的眼睛。这就为教师解读文本开辟了一个新奇的天地。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是一种真诚的教师情怀;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的教师是一个感情真实的心性意义的“学生”。   3、要立足于教师的角度,教在文本中   作为教者的细读,是多种角色融合的细读。以读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学生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但这些仍都不够,作为教者的细读,是一种专业解读。教师的细读更讲究准确与深入,同时还是一种“为他”式解读,一切皆是为着更好地扶助学生,考虑的是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要边读边考虑:作者所寓是否适于向学生揭示,应该领着学生求解到何种程度?文本进入教材,除却原先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其何种担负?如何用最巧妙、最简捷的方式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感悟文本?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从文本中,不仅要读出文本的观点,也要读出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因此只有眼睛和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唯有开启了眼睛和头脑的“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细读,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深入教材,反复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读到表层的皮相一一淡去,读到文章的精义渐渐浮出,读到自己对文章精髓的理解,读出文章真滋味。那么,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文本细读呢?   1、斟酌传神词句,感受语言神韵   “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是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的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叶圣陶老先生在《教学十二韵》中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确,细读文本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大家知道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所以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因此,我们细读文本首先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这样不但能读到词语本身的信息,引发开去,还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请闭上眼睛想”一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晒”“睡”“醒”这一连串相关的拟人写法,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用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在面对面地征求意见,实际包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整个画面是何等的安闲和舒适。   2揣摩细节描写,领会文本内涵   文本细读,充分挖掘文本价值,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文本细读者,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倘若教师能有效挖掘细节、表现细节,那“细节”将会成为精彩课堂最亮的闪光点!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迅速进入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使其言若出吾口,使其意若出吾心”,从而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在他们面前呈现一个精彩的世界。例如,朱自清《背影》这篇经典课文,如果我们不反复咀嚼细读,就很难把握好文本的内涵。文中共写了作者四次流泪的细节;每一次流泪,原因各异。第一次流泪是因为家道的衰落,祖母的过世;触景生情、情动于衷、自然生泪;最后一次流泪则包含着儿子的深深愧疚之情和对父亲深沉的爱。这两次流泪,还是很好理解的。但是第二、三两次流泪就很不容易理解了。特别是在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这第二次流泪:“我的泪很快就下来了”。我们以前讲这爬月台,买橘子,总是要让学生找动词“探”“攀”“缩”“倾”,体会其中的深意,感受父爱之情,其实,光看这些动词是很难读得出来的。如果我们细读文本,就不会有这样的看法了。看文中这句话:“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这“不容易”三个字,实际上是理解整段文字的关键。我们联系上下文,从中可以看出,这“不容易”三个字原来还另有深意:这就是生活的艰辛不容易。文中这爬月台的动作仅仅只是表象,只是一种情感的触发点。作者流泪不是因为动作本身,而完全是因为作者内心,对家庭生活困顿的深切感受,对在困顿中挣扎的父亲的深切的爱。    3、抓住文章结构,品味巧妙构思   教育家叶圣陶曾讲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文本细读,我们就不会像以往那样,抓住一句话,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进行有条理的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点,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更具高度的宏观认识。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4、借助背景资料,体味文章主旨   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不容忽视,乃至作者为文的处境都会成为深入解读文本的通道。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创作环境、特定的写作心情……这一切,决定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常常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得作者之用心”,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丰满而深刻的。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因此,文本细读需要把握文本的背景,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情境还原”。情境还原有两个角度:一是还原作者的心境、态度;二是还原写作的背景。这样,可以使阅读的体验更加丰富,从而实现有效的文本细读。   5、转换角色拓展,感悟文中真情   文本细读,发掘文本价值,教师还要善于迁移拓展,让学生感悟文本中的真情。转换角色拓展,就是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也来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教师设计的体验活动能让学生对文本形象产生角色认同与移情体验,才能发挥他们自身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去深入文本;才能调动他们自己的所有人生经验,去认真体悟文本,放松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做最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不仅让学生在角色变化带来的情感的变化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为文本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情感基础,达到了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而且让文本在学生的语言中惊醒,在学生的情感中升华。   例如,在《背影》这课的最后教学环节中,教师及时让学生转换角色进行迁移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历了许多父母的亲子之爱,儿女的反哺之情,请说说自己类似经历和感受。于是,学生纷纷情真意切地畅谈自己类似的经历和感受。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年少的时候,往往对长辈那些琐碎的行为方式感到不满,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逐渐感受到了父母这些琐碎的行为中蕴含着浓浓的爱意。同时,也让学生真诚地体会到: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爱,他的良知是苍白的;如果一个人只会索取爱,享受爱,他的情感是自私的。学生懂得了感受爱,也懂得了回报爱,更懂得了自己生活在一个爱的社会里。   总之,文本细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就是逐字逐句地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就是慢走细赏去邂逅经典和精彩。在细读文本的实践长途中,我们会慢慢积累起敏感的细读感知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细读体验和细读方法,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最佳方法。就这样一路细读下去,充分发掘文本价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构建起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最终也将迎来属于我们的春天,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芳香。【参考文献】:1.《于永正谈“文本细读”》       于永正                     2.《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  王崧舟                  3.《文本解读三人谈》     沈大安  王崧舟  滕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