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官网直销翰林汇:太极说(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00:09

 

   人类要生存,必须顺应环境、适应环境与四时、五行和谐相处,才能健康长寿、才能提高生活质量。重要的是,人类不仅要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而且,人体内部环境也要保持着静态与动态的平衡。这也是人体生命存在与健康的必需条件。而它恰恰是可以用太极中的阴阳平衡、和谐相处、中庸之道所能诠释的。

  人们的基本愿望是——健康!

  人们的普遍期待是——长寿!

  用太极养生,用太极健身是一个新鲜而古老的话题。其实,太极养身不是什么深奥难解的谜题,而是我们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千年瑰宝。我们应该学会用太极思维、太极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延年。学会用太极拳强身健体,让生命因懂得太极而滋润,让身体因修练太极而健康!

  生命最重要、健康最幸福——今后我会逐渐给大家谈一些太极健身养身、修心养性、强身健体的心得体会:

         

            看破——世间万千事

                                 

            放下——心中不了情

                                 

            自在——人生百十年

一、太极养身有独特的文化个性

      太极养身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 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个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天人合一

    中医认为,人生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应该随时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在养生实践中,人们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适应地理环境和季节的变化,遵守社会规范,最终才能顺应自然,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

  形体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个形态结构。是由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和气,血、精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所构成。它们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是人体功能的反应。

    在养生实践中,既要注意形体的保养,也要注意精神的调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共同协作,才能达到身体和精神的均衡发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理养生与心理养生。

  动静合一

    太极养生中,尽管有着丰富的运动养生思想和动静结合的养生思想,但总体说来,静养的思想仍占主体地位。

   这里的“静”有两重含义:

    一是身体不要过于劳累。

    二是精神不要轻易被外物所动。

   《老子》第十六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这就说明了“静”在养身中的重要作用。

二、太极养生的指导原则

贵生重己

    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是太极养生学产生的思想基础:“我命在我,不在天”。这种强调“尊生,乐生”的生命观,为太极养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成为几千年来太极养生文化长盛不衰的精神动力。 

法天遵道

   这一理念,认为尊重生命规律的存在,是太极养生的前提。在中医学中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太极,天地、自然是一个大太极。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因此,顺应自然、合乎规律,人们才能顺应四时,维护健康。

修心养德

    用太极的语言来讲“修心养德”就是注重心理健康和人格修养。中国古代太极养生把“心”看作是身体的主宰。认为一切疾病皆生于心。所以,将养心(既保持心理健康)列为养生的第一要务。

养气调神

       太极养生还十分重视人的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气”是维持生命行为的基本动力。心神安宁,则心情舒畅 ,既能身体健康;反之,则心神不宁、

  喜怒不节,会产生或加重疾病,严重者会甚至身亡不寿。

动静适宜

     这是太极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养生实践中,太极养生认为;静养精神、动养形体。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则 伤阳,阴必偏胜。只有保持动静的协调状态,才能使身体的各个器官充满活力,

最终达到延缓身体的衰老过程。

导引按摩

    导引按摩是太极养生的重要内容:“导引”——即通过气的运行来养生防病。“按摩”——则通过自我按摩或他人按摩来进行养生保健。

    太极养生认为;导引、按摩不仅能“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而且还能"导引神气、以养形魄".

起居有常

   太极养生历来重视日常起居,把起居有常看作是养生益寿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注意居处环境,如房子以高爽、通风、采光、简朴、洁净;慎起居、适寒暑;讲究个人卫生,生活要有规律;要求劳逸结合。

饮食滋补

   民以食为天,太极养生十分重视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提出了种种有利于延年益寿的饮食习惯和方法。同时, 还依据了”药食同源“的观点,提出了一些“食疗”的妙方。

妙合阴阳

    太极养生认为,人有七情六欲,性欲是人的本能,欲不可绝,绝则有伤身体; 但也不可纵欲,纵则身亡。因此,正确的养生原则是“乐而有节”即;科学合理、有节有度的安排性生活,采阴补阳,反之,吸阳滋阴,互补为善。

以上几项原则,全面、充分体现了太极养生的智慧。

三、太极养生的理论与方法

    太极养生的体系结构有三个方面内容构成;基础理论、养生理论、养生方法。

基础理论

   太极养生的理论,就是形气神的理论、脏腑理论、和经络理论。

   根据形、气、神理论,人是由形、气、神三种要素构成,是形、气、神的统一。它们也被称“人生三宝”。在养生实践中,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为用,一盛具盛,一衰具衰。同时道家还认为;人也是命与性的统一“性命理论”。就是与形、气、神理论相关的另一个基础理论,故把“性命理论”也包括在形气神理论之中。

   根据脏腑理论,人体存在心、肝、脾、肺、肾五大功能系统。这五大系统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心藏神,主血脉;肝藏魂,主疏泄;肺藏魄,主一身之气;肾藏精,主一身之骨。人体就是通过这五大系统的共同作用,来维持其生存。这一理论认为,人体的疾病、衰老或死亡都与脏腑功能不协调和不完善有关。所以,养生必然要涉及脏腑调养。根据经络理论,人体存在着许多条经和洛。他们都是人体气与血运行的通道。大者为经,小者为络。人体内的经络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以及无数络脉。经络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运行气血、沟通脏腑、使气血和畅、脏腑通利,最终保证机体功能活动的顺利进行。以维持人体健康。

养生理论

   太极养生也提出了一些体现自身特性的养生理论。如’精气神并养、性命双修、虚静无为、后天返先天和顺应自然等理论。养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消除人的后天精气神对先天精气神的遮蔽,恢复先天精气神在人体中的主导地位,并促进精气神的统一,以维持人体健康。

养生方法

  太极养生所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

  守一;(指在身心安静的情况下,把意念集中到身体的某一部位)

  内视;(指在排除外界干扰,没有浮思杂念的情况下,合闭双目,观窥躯体某一部位,又称"内观”。其目的是为了入静)。

  行气、胎息、导引;是指静功中的意识修练,太极拳中的动功训练。

四、太极养生特色鲜明              

内容的丰富性 

     太极养生创立了各种各样的养生方法,即涉及了人体形.气.神的调养,也涉及了脏腑功能的调养,同时还包括了经络系统的调养;

   在运用形式上,既有养生药物和食物的运用,也有锻炼身体的方法,甚至还包括精神意识的调整法。因此,整个太极养生包含了从理论到实践各个方面的内容。既丰富多样,又全面系统。

体系的完整性

   是指太极养生对人体养生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在太极养生的基础理论中,从人体生理和心理的结构及功能到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机制,再到养生的各方面具体运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太极养生理论体系的完整奠定了基础。

理论的科学性。

    太极养生的各种精神调养方法,经过数千年的实践检验,已经具备了非常科学的养生原理。在整个太极养生理论体系中,都有科学性很强的理论指导养生活动。

方法的可操作性

    在太极养生的各种方法中,既有简便易行的,也有复杂系统的。既有调养身体的,也有调养精神的。但不管是哪种方法,都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养生时应该形神皆修,顺应自然,这样才能使人体内部和谐,稳定,与自然天人合一,达到健康快乐,延年益寿的境界。

一、太极养生的“人生三宝”

     中医学认为,“精”“气”“神”是“人生三宝”。

    “精”为人体生命的本源物质;

    “气”为生命活力的动力;

    “神”则主宰着一切生命活动,不仅是生命活动的象征,也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故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上善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对一个健康人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而太极养生的内涵,也就在于调养“精'“气”“神”。

养精

    " 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延年。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精。

 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生命存在与否的关键所在。

 后天之“精”——则为水谷所化,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如果“精”受到损害则会导致身心疲惫,气血虚衰,易受外邪浸袭,损害人体健康。所以,养生不可忽略养精。又因五脏为藏精化气之处,故养精就要调 养五脏。常见的养精方法有起居养生, 调摄七情,其中节欲也是养精的重要方式

补气

   气的种类很多,包括元气、卫气、宗气等。

  元气——是人的生命根基,如果元气充足,则人体富有生命力,气机运行顺畅。

  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保卫功能的气。 它能够抵御外邪,预防疾病的发生.

  宗气——是由肺吸收清气和水谷化成的精气合成,它能调节人体内各个组织的生理活动。

  养气就是养元气、卫气、中气,其中日常起居,顺应四时变化,可以养元气;调息方法可以调畅气机使得气血运行通畅,卫气抵御外邪的功能增强;调节饮食可以调养脾胃,使得水谷充足,有利于宗 气的旺盛。

调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协调着各项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养“神”需要以静养为主。

     养“神”的方法主要有;调摄七情,既避免情绪波动太大,尤其不要过度思虑,保持一颗平常心,摈弃各种私心杂念,在日常生活中,则顺应四时,调整作息,以达到养“神”的目的。

二、太极养生与“性命双修”

    “性命双修”即“身心双修”。是道家的一个养生方法,他强调的不是一个单纯 的寿命问题,而是整个人生的修养方法。

  太极养生就是通过这个方法,完成“天人合一”,形、神健康的修养境界。

  道家认为,健康长寿并非人生唯一的 目的,强身健体只是养生的一部分——“命功”。

    道家还讲究心性修养,道德修养,人格修养——“性功”

    因此,“修命”还需“修性”,最终才能达到形神依存,身心和谐的最佳状态。

  太极养生应用“阴阳”原理,进行“性命双修”,继在“一吸一呼、一起一落、一伸一屈、一进一退、一虚一实、一分一合”中通过气催动形体,由静生动,再由动入静,形成各种不同的动作。其在运动过程

中,与动作相互作用,动作与动作之间又虚实转换,动静相随。最终通过阴阳的调理使阴阳趋于平衡。

    这种强调形和意、呼和吸、升和降的练习原则,从身体功能的角度讲,可以使全身气血流畅,脏腑功能正常,也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抗病能力,改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生理

功能。

    从心理角度讲,太极养生的练习能改变极端的思维方式,使陷于生理障碍的人平和心态,重新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从太极运动的一招一式中,也能更好的体悟历代先贤的道德情操,文化情趣,

人格魅力和养生思想,变成实实在在的精神治疗方法。

    太极养生要求人在养生时,应该形神兼 修,顺应自然,这样才能使人体内部和谐、稳定,与自然“天人合一”,最终达到健康快乐、延年益寿的境界。

三、太极养生与“人体经络”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络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络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络系统在内连接于脏腑,在外连接于筋肉、肢节和皮肤。

    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统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有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脉的作用。

    经络系统在太极养生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气功学中,奇经八脉尤为重要,经络学说作为气功的理论根据使气功学有较大的进步。反过来,气功学也充实与发展了经络学说。在经络系统中,奇经八脉的形

成、发展与气功的关系尤为密切,通常气功意守点的选择,大多离不开任、督二脉。其中,最重要的意守点上、中、下丹田,冲三关、尾闾、夹脊、玉枕关就循行于任、督二脉之中。

    又因为在经络理论中,六阳经均交汇于督脉,故督脉为“阳脉之海”;六阴经均交汇于任脉,故任脉为"阴脉之海"。所以,任督二脉在经络理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了任督二脉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四、太极养生就是防范于未然

     养生不是养老。养生是对生命的保养,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不要等生病以后再来治疗与抢救。太极养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治未病”。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即病防变”、“愈后防复”等。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采 取相应的养生措施,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通常可以从摄生、辟邪、慎微等方面着手,采取适宜的养生措施。

摄生防病”——主要包括顺时调养、饮食调养、精神调养、药物调养、运动调养等。

辟邪防病”——主要是指对于危害人体的“四时”不正之气,根据其产生的时间和规律及时预防,以免患病。即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慎微防病”——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初,就必须重视治疗。反之病邪深入,损害身体。

   由此可见“未病先防”是养生最理想的实施阶段。

即病防变

     是指疾病已经发生,但在处理上则应防止病邪深入、病势蔓延,避免引起并发症等更为严重的后果。而这也是“即病防变”的基本精神。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早期诊治,防止疾病发展;

   二是先安未病之脏,防治疾病扩散;

   三是防止并发症和残疾的发生;

愈后防复

     愈后防复则是指在疾病缓解、初愈、和痊愈时,应采取适宜的养生措施,预防疾病复发。通常疾病初愈和缓解时,身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病理性损害,还没有得到完全修复。精、气、血、精液的耗损也

 没有得到完全恢复,身体的阴阳两个方面也没达到新的动态平衡。此时,病邪虽已渐去,却仍有余邪残留,而“正虚邪恋”是许多疾病复发和慢性疾病持久不愈的病理基础。因此,愈后防复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