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宗法师禅修:2[书法]闲暇草书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6:29:45
草无常形还应包含“草无常态”、“草无常色”、“草无常意”等草书之美,亦无穷也。
  草无常形 杨 谔
  
  在书法诸体中,草书的表现最自由空间也最大,艺术性也最强,所以历代“多才之英,笃艺之彦,役心精微,耽此文宪。”(索靖《草书势》)于今,再提“草无常形”,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草书艺术本身,也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和丰富草书艺术以适合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审美需求,它更是对当今书家思想自由的弱化、创造力的萎缩、独立审美精神的缺失提出严重的警告乃至严厉的批评。其意义,可延伸至整个社会,是对崇高精神的呼唤、期待与追求。
    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历来是社会的良知和人类的先导。程明道有一句名言:“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他是把书法作为训练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一个途径,不仅是洁身自好,其最终目的是作用于社会。我们处在一个能把西方经典歌剧《图兰朵》都可以沦为广场激情秧歌的时代,但世风的庸俗与浅薄终究不能成为书家自己堕落的借口。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让人悲哀的民族。一个没有精神理想的时代也必将是一个让人可哀的时代。
    一、何谓“草无常形”?草无常形还应包含“草无常态”、“草无常色”、“草无常意”等
    草书之美,亦无穷也。
    1700多年前的索靖在《草书势》中描述说:“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虫蛇虯蟉,或往或还……举而察之,又似和风吹林,偃草扇树……玄禽狡兽嬉其间,腾猿飞鼬相奔趣……”草书之美,生动如生机勃勃、无奇不有、无态不存的自然。草无常形,从字面上去理解,是指草书的写法没有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或相对固定、统一的“模型”,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不但不同的草书家塑造同一个字的面目要各艳其貌,而且同一个草书家,在不同的作品中或在同一件作品中,其同一个字的写法也应是各具风姿,极尽草书变化之妙。所谓草书的常形,我们是指那些古人创造的、业已凝固了的例如《草书汇》等辞书中集录的写法模型。尽管当年的它们相对它们的以往与旁人不是常形,但对于如今的我们,它们已是凝固了的常形。当今的草书创作现状是:许多书家的作品,“满纸集鬼字”,不但不自觉还颇自得,这种行为无疑可视作是一种“抄袭”抑或低劣的翻版。古人那些精彩的业已凝固的常形,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范本,供我们从中摸索、总结、提炼,然后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非常形”来。不同于古,也不同于今;不同于人,也不重复自己。这才是最好的继承。
  我们也可以把“常形”的范畴作一拓展,包括意态、墨色、意味甚至作品的布局等等,可称它们为“常态”、“常色”、“常意”、“常局”但仍统一包括在常形之中,其理如同我们如今称的书法,包含了篆刻与刻字等艺术。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件草书作品来说,要求字字无常形,这是不理智不现实不科学的,本文的观点是在一件作品中,书家要尽量多一些变化和创造,就像作文,不能光炒人家的冷饭,起码要有一两个自己的观点,说一两句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258#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2 20:28:00  草无常形还应包含“草无常态”、“草无常色”、“草无常意”等草书之美,亦无穷也。
    草无常形 杨 谔
  
   二、何为“常理”?常理应包括形之常理以及意之常理两个方面。
    草无常形,但要合常理。
    凡事都有一个基本,这个基本就是事物的常理。书法再怎么创新,也不能完全抛开汉字,这是书法的基本。汉字有其约定俗成、相传千古的字形结构,草字的常理,就是即使再飞动变化、再缭绕钩连不断、再简省写意,都必须“存字之梗概”。“去繁存微,大象未乱”(索靖语)。可以做一个试验,把存字之梗概的草字一步步还原添加,看还能不能恢复到原来,就像“传说”中黄宾虹山水画的用笔。这就要求书家精当损益。
    草书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草无常形,但有常理。古人对此多有论述。
    孙过庭《书谱》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这里的“真”是指真书。此语合起来看,就是讲草书必须有楷意,有楷意的草书能不合造字的常理么?姜夔《续书谱》亦云:“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有点画处皆重,引带处皆轻,即是为了存字之梗概,不产生混淆,也是为了不失去结字之常理。
    以上讲的是草书形质上的常理。草书的特点是意大于法,“意态由来画不成”,对意的把握难度实高于对形的把握。草书在书意上的常理又是什么呢?
    自然。自然即是草书“意”的常理。
    苏东坡《答谢民师书》中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话:“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无定质,即是无常形。大略如行云流水,讲的就是要自然而然。在作文,是文与理的自然;在草书,即是造型、布局、书意的自然,如此才能“姿态横生”。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云:“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文中共打了四个比方,涉及到草书的形、意、速度等方面,以自然造化为师,以自然之理接通草书之理。 259#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2 20:29:00  草无常形还应包含“草无常态”、“草无常色”、“草无常意”等草书之美,亦无穷也。
      草无常形 杨 谔
  
  三、“众形”从何而来?
    要求草书家做到字无常形,就等于把他们放到创作能力的天平上进行真正的考量。何谓创作?主体当然是“作”,但这是“创造”、“创新”的“作”,而不是重复的“作”,抄袭的“作”。无创造创新成分的“作”不能算作真正的创作。按此理,我们的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应该是唯一的,草无常形的要求也是“本应如此”的,就如同要求党政干部清正廉洁一样。在文学人物的长廊中,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不就是文学的无常形的体现吗?厚厚的《草字汇》,不就是我们的先辈草书家创新能力的最好表征吗?画家要做到不模式化,就得不断地写生。书家笔下要不模式化,就得多临帖,多临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帖,这是书法形式非常形的基础积累。
   草字之众形,犹如生灵之众相,没有完全一样的。如何发生?在佛教中,有一观点,称作“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赵朴初先生对此是这样解释的:“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给‘缘起’起了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一件书作中的字与字之间,一个字的点画与点画之间,都不是孤立的,是异时的互存关系。书写时“时间”的异只在瞬间,上一个字或上一个点画前面的字或是布局,就是下一个字或再下一个点画或再下下一些字的因,而后者则是果。因不同,产生的果也就不同。打个简单的比方,开车或骑车,上一个瞬间的方向(因)决定了下一个瞬间的方向(果)。尽管影响“因”的因还有其它,但纯就字论字而言,确是由于前面的字或点画的因,决定了后面的相应的神奇地变化着的果。因无定,果也无定,落实到字形,即字无常形。
    上述字与字之间,单个字与整体布局之间的因与果,还只是形而下的因与果。真正对作品起主导作用的,是书家的心灵,这是形而上的因。心灵的锤炼与提升,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难用语言作出有可操作性的描述。在书法“技术之因”相等同的情况下,“心灵之因”是决定书作境界高下的最重要因素。唯有跳荡着心灵之美的书法,才具有生命的活力与魅力,才是有灵魂的艺术,才是真正的书法。 260#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2 20:36:00  草无常形还应包含“草无常态”、“草无常色”、“草无常意”等草书之美,亦无穷也。
        草无常形 杨 谔
  
  四、怎样实现草无常形?
    纯理论的探讨以及纯概念的解索,往往把问题越搞越复杂,让人越搞越糊涂,且容易偏离事物的真相。对于艺术而言,结合作品的谈理,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秦代的诏版文字,我们不妨称之为草篆;带有大草笔意的汉简,我们不妨称之为草隶。草书的兴起与成熟,当在汉末魏晋,仿佛一道闪电,划过茫茫长夜,从此以后,我们的书家,可以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任情畅游。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草无常形?
    求果必先求因。
    1、情感之因
    艺术是寄情的,何况草书!
  清代刘熙载《艺概》云:“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明代王世贞说颜真卿的《祭侄稿》:“忠义真至之痛,郁浡波磔间,千古不泯。”(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文氏停云馆帖十跋》)元代陈绎曾在《翰林要诀·变法》中说得更为直白:“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我们以王羲之的草书为例。“奈何”一词,在王羲之的信札中较为常见,且多连用。这里选取几组,作一比较。图1选自《姨母帖》
  
  
  ,图2选自《丧乱帖》
  
  
261#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2 20:38:00  草无常形还应包含“草无常态”、“草无常色”、“草无常意”等草书之美,亦无穷也。
          草无常形 杨 谔
  
  图3选自《频有哀祸帖》。
  
  
  除《丧乱帖》中的两组“奈何奈何”形略近以外,其它字组间外形相差甚巨,它们虽均表哀痛之情,但所传达的情绪意味各有不同。具体地说,在传达情感上,《姨母帖》中的“奈何奈何”,传达出的是抑郁,是一种默默无言的哀痛,犹如伤心得喑哑失声。这四个字,骨子沉凝,用笔断续。《丧乱帖》中前一组“奈何奈何”,是哀伤的起始,如被抛起而停留在空中,一时不得落下。所以此组“奈何奈何”中的前一个“奈何”用笔上还能做幅度不大的按提,但里面已是潜流涌动。后一个“奈何”用笔提按的程度更小,运笔速度明显转快,心情已进入更深一层的哀伤状态。此帖第二组“奈何奈何”中,前面的“奈何”两字,运笔迅捷,略作重按,反映出悲伤的沉重;第二个“奈何”两字,少提按,以圆笔弧线出之,让人读到一种深深的无限的意志有些消沉的悲伤情感。《频有哀祸帖》中的“奈何奈何”,表现出作者在哀伤之余,有些许心烦意乱,仿佛在挥手摇头,说:罢!罢!罢!用笔上,是直截硬折的方笔占据多数,结字行意上,“奈何奈”三字简单沉闷,如重槌击鼓,最后一个“何”字则狂奔直泻,势不可挡。
262#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2 20:42:00  草无常形还应包含“草无常态”、“草无常色”、“草无常意”等草书之美,亦无穷也。
            草无常形 杨 谔
  怀素《自叙帖》中有三个“颠”字(图4)
  
  
  
  
  
  
  连续出现在短短的七行字中,三个“颠”字,形、意、态均不同。说到得意处,怀素的情绪越来越高涨,字也越来越简豁夸张,越来越跳荡不羁。到第三个颠字的右部时,“页”旁化为三个不平行的长点。以三点代某些部首的写法在草书中不少见,但以如此三长点(实质是三个豪荡不驯的短横)出现,却是石破天惊,人若在常态下是无论如何中不可想象的。
263#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2 20:47:00  草无常形还应包含“草无常态”、“草无常色”、“草无常意”等草书之美,亦无穷也。
              草无常形 杨 谔
  
  再看《自叙帖》中几个“来”字(图5)。
  
  
  “醉来信手两三行”,写的是许瑶称赞他的诗句。这个“来”字,作纵势,如瀑布狂泼,中部的点画则稍作收势。“兴来小豁胸中气”,写的是窦冀赞美他的诗,讲他书写的疾速,这个“来”(图6)
  
  
  字笔势较为和缓,字形也不大,与周围的四五行字,构成一个“迟若渌水之徘徊”(萧衍《草书状》)的景象。但这只是怀素和尚玩的一个障眼法,是他为后面狂飙突起、风回电驰作铺垫与准备的。至“狂来轻世界”这一诗句中的“来”字(图7)
  
  ,字势大幅度倾斜,犹若山崩海立,沙起雷行。此三个“来”字,写法一样,但形、势、意各美其美。激情催生的创造之花,跨越了1300多年时空,至今让我们心醉不已。
264#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2 20:53:00  草无常形还应包含“草无常态”、“草无常色”、“草无常意”等草书之美,亦无穷也。
                草无常形 杨 谔
  
   2、美学趣味之因
    墨有焦墨、浓墨、淡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渍水,可以妙变无穷。王铎善于用墨,手法多样。他的草书,同样的字,字法常常是相同的,但墨法却多有妙变,所以仍旧取得无常形的艺术效果。
    王铎《草书乙丑十月赠密训卷》中的“烟”字(图8)
  
  用焦墨渴笔;《草书自作诗卷》中的“烟”字(图9)
  
  
  用浓墨,提按变化丰富;《草书杜甫秋兴诗卷》中的“烟”字(图10)
  
  用淡墨兼宿墨,并伴有水渍。这三个字,由于发挥了不同墨法的特性,作用于相同的造型之上,出现了不同的外形效果,可谓无常形亦无常色。再如王铎《草书自作诗卷》中的“春”字(图11),用浓墨;
  
  ;《草书杜甫秋兴诗卷》中的“春”(图12)字
  
  ,用渴墨兼宿墨且又墨分五色,变化丰富,妙到毫颠。这两个字字法虽一样,其美之形(包括色)却各擅胜场。 265#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2 20:55:00  草无常形还应包含“草无常态”、“草无常色”、“草无常意”等草书之美,亦无穷也。
                  草无常形 杨 谔
  
  再以傅山的草书为例。
    傅山是个奇人,他的学问既博大又精深。全祖望推崇他是“大河以北,莫能窥其藩者。”傅山又是个有骨气的遗老,慷慨任侠,有“义士”之美称。谈到书法,他首重人品,言:“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他在书法上提出了著名的“四宁四毋”,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由此可见他的眼光与风骨。鲁迅先生为作文的“白描法”定下如下标准:“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可谓傅山书法观的同调。草书是以意为主的书体,首重精神的正大崇高,傅山深谙其理。他擅长草书,也最爱草书,他的草书就是他书学观的最好例证。他的许多草书作品,字法上直取楷书行书,不加简省,以狂草的笔意气势出之化之,故他的草书能傲然独立于古往今来,“吓破俗人胆”。草书诗轴《樵径一章》,纵203厘米,横45厘米,在当时,是绝对的高幛巨轴。那些缭绕雄劲而又飞动的线条犹如狂风裹雪,横扫千山万壑,硬是把多个真书结构的字写成了草书,图13为该轴局部。我们如用“草无常形”的概念去描述他的草书,显得多么的力不从心。傅山的草书是建立在他海一样的学问和山一样的风骨之上的。学问与风骨是他的草书远离常形的主因,书学师承与美学趣味则是近因。
  
  
266#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2 20:56:00  草无常形还应包含“草无常态”、“草无常色”、“草无常意”等草书之美,亦无穷也。
                  草无常形 杨 谔
  
  再以傅山的草书为例。
    傅山是个奇人,他的学问既博大又精深。全祖望推崇他是“大河以北,莫能窥其藩者。”傅山又是个有骨气的遗老,慷慨任侠,有“义士”之美称。谈到书法,他首重人品,言:“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他在书法上提出了著名的“四宁四毋”,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由此可见他的眼光与风骨。鲁迅先生为作文的“白描法”定下如下标准:“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可谓傅山书法观的同调。草书是以意为主的书体,首重精神的正大崇高,傅山深谙其理。他擅长草书,也最爱草书,他的草书就是他书学观的最好例证。他的许多草书作品,字法上直取楷书行书,不加简省,以狂草的笔意气势出之化之,故他的草书能傲然独立于古往今来,“吓破俗人胆”。草书诗轴《樵径一章》,纵203厘米,横45厘米,在当时,是绝对的高幛巨轴。那些缭绕雄劲而又飞动的线条犹如狂风裹雪,横扫千山万壑,硬是把多个真书结构的字写成了草书,图13为该轴局部。我们如用“草无常形”的概念去描述他的草书,显得多么的力不从心。傅山的草书是建立在他海一样的学问和山一样的风骨之上的。学问与风骨是他的草书远离常形的主因,书学师承与美学趣味则是近因。
  
  
267#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2 21:02:00  草无常形还应包含“草无常态”、“草无常色”、“草无常意”等草书之美,亦无穷也。
                    草无常形 杨 谔
  
  3.势与布局之因
    书法的布局意识,有人把它上推到了甲骨文时代,但文献告诉我们,汉字书写的美意识出现后,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内,书家们关注的仍是笔法与结体的奥秘。相传为王羲之所撰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有语云:“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他这里谈的不是作品的布局,而是笔法和结体。稍后于王羲之的顾恺之画论中有“置陈布势”之说,谢赫的“六法”论中也有“经营位置”之论,但这些绘画理论要影响到书法创作,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颜真卿向张长史请教笔法,两次谈到“布置”,答案跟王羲之的论调一样,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当年相传是王羲之说的那段“预想字形”之类的话,谈的确实只是笔法字法;二是直到张旭、颜真卿的时代,书法的布局艺术还没有被真正地提到重要位置上来。
  
  
    比颜真卿晚出生约80年的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说过一段话,我们可以认定为是一段十分明确的关于书法布局的理论,他说:“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然意在笔前,笔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想有难写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时无法,任笔所成,则非谓能解也。”
    在以气、势、意为重的草书创作过程中,情势瞬息万变,对于布局的灵活性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书家不可能预想到所有可能发生的布局需要,于是采取随机变化字形的方式以适应之,不失为一法。王铎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其《草书唐诗卷》中的“浮”字,上部数字是渴笔疾书,右侧亦呈“遂枯”之状(图14)上与右的字均作连绵不绝状,所以此时此地跳荡出一个笔断意连、浓墨重彩、摇摇欲坠的“浮”字,就成了“神来之笔”。这一非常形的“浮”字,是此情此景烘托出的一个唯一,一道“奇景”。
  
   邓石如是一个布局意识十分强的书法篆刻家,首创“计白当黑”之论,哲理、画理、书理相参。他又提出“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的布局观,成为不刊之论。他的草书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中的“龙”与“鹤”两字(图),字形较其它字为长,姿态新奇,富有画意,当是他精心构思设计的结晶。
  
  
  
  
  再如祝枝山《草书诗翰》中的三个“卧”字(图16)
  
  
  第一个字形较正,取纵势,爽劲健利,长竖上部的微右侧和下部提钩映带,凭添了几多风姿。第二个“卧”字主笔画向左撇出,右边是一长点,笔势凌厉,不失稳定。第三个“卧”字较为紧敛,左右部错开,落笔轻重悬殊,造成险势。三个字写法相同,形、势、态各异。我们分别把这三个字放在它们各自的“语境”中进行观察,发现这样的字形变化,纯是为周围的“形势”所逼,倘若试着移动或改变三个字中任何一个字的哪怕任何一个小点画,它们与周围马上就会产生不协调的感觉。
    因势因布局之需而灵活塑造“新形象”,化被动为主动,是实现草无常形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68#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2 21:08:00  草无常形还应包含“草无常态”、“草无常色”、“草无常意”等草书之美,亦无穷也。
                      草无常形 杨 谔
  
  
  
  
269#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2 21:14:00  草无常形还应包含“草无常态”、“草无常色”、“草无常意”等草书之美,亦无穷也。
                        草无常形 杨 谔
  
  4.力学背景之因
    学书时取法途径的不同,当然会容易写出异于别人风貌的字,但这不是实现草无常形的唯一途径,更不能说是一条好途径和成功的途径。如今学书者队伍浩浩荡荡,新资料新信息的传播广且迅速,谁要想独享“秘籍”,几无可能。
    林散之说,临字要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样利于日后摆脱束缚,自成一家。他又说:“苏、黄、米、蔡都学颜,但各各不同,这就是跳出古人圈子,就是能创新。创新不是要创就创了,是要学问和功夫到了,自然就创新了。学问要求真学问,不要求形式,要能吸收、消化。”(《林散之笔谈书法》)学古人,吸收和消化是过程,出新才是目的。如果不能把古人的精髓融入自己,再自辟新境,别开生面,那其实不能算是真正地完成了吸收和消化。
  
  
    在书史上,有的书家平生“功业”不在书法,但深晓书理,妙于发挥,又胆识过人,其书作之气象不同于“专业书家”,格局与精神甚或过之。即使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图17),也自有一种雄霸气象,唐太宗李世民的草书则更不用说了。他们笔下即使多有不合字法的草书,写来也是自信满满、意气纵横。为何?身为帝王,气度不同,力学背景与众不同,故敢于“为所欲为”。
    
  
   黄宾虹和潘天寿,都是国画大师,他们的草书也都异于常人他人。黄宾虹是以山水画之内美作草,其笔下很多草字,是 “画出大概”,写照传神,妙趣横生,非山水画大家而不能为也,如图18“孤”、“催”两字。
  
  潘天寿草书,妙于布局结体,长于正侧、疏密的对立统一,用笔行意,一如其笔下的巨石,奇崛孤拔、刚谔伟烈、大开大合、时出意外之趣。图19是他的《一水西来卷》的局部,字亦画,画亦字也。
  
  
  做学问要做得深,打通一门,往往其它各门之门户自会洞开。上面列举的四位,前两位的主业是当皇帝,后两位则是大画家,想必他们在草书上所花之精力不会多过“专业草书家”,但他们却以自己的“力学背景”作基,进而以此通于草书,高标自许,自创新格。
270#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2 21:37:00  草无常形还应包含“草无常态”、“草无常色”、“草无常意”等草书之美,亦无穷也。
                          草无常形 杨 谔
  
  5、醉酒之因
    草无常形,它不但要求书家笔下有新意,而且还拒绝生硬的拼凑与制作,要求那种创造是自然生成,如水面之文章,如天衣之无缝。酒醉能使人之意识中功利远离、天真显现、胆魄剧增,无疑是催生草无常形的又一途径。
  
  
    苏东坡《书张长史草书》云:“张长史草书,必俟醉,或以为奇,醒即天真不全。”东坡也曾多次自谓:“吾醉后能作大草,醒后自以为不及。”(《题醉草》)“仆醉后,乘兴辄作草书十数行,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跋草书后》)“(徐大正)来求东坡居士草书,居士既醉,为作此数纸。”(《书赠徐大正四首》)怀素《自叙帖》是其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其中自述许瑶对他的赞美:“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苏东坡说张旭酒后草书的“天真”,许瑶说怀素“志在新奇无定则”的“无定则”,其意都是指他们的草书迥于常形、新奇满眼。苏东坡自述其醉后草书“醒后不及”、许瑶说怀素也是“醒后却书书不得”,据此可推断,他们醉中所草,当多意外之趣,非常形、非常态、亦非常意,不然醒后又如何反而“不及”与“书不得”呢?
  
  
    张旭,这位杜甫笔下的“饮中八仙之一”、喜欢醉后狂草的大师,我们不妨在他的《千字文残石》中撷取几字,略作赏析。“刻铭”两字(图20),简省至极,几根具有非凡魔力的曲线,概括象征了众多的点画,神完气足。
  
  。“倾”字(图21),高扬着“酒神”精神,如银河自九天泻落,由上一个字“扶”传续而来的单人旁,犹如蹦极者从高山之巅纵身而下。
  
  再看“韩弊”两字(图22),“韩”字巍然兀立,颇有几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烈;“弊”字则如骇兽夜奔,又似惊雷匝地。此石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证明是张旭的酒后之作,但把此碑与他的《肚痛帖》、《心经》、《古诗四帖》等狂草遗迹相比较,无疑此作更加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那种狂肆莫测的用笔、结字、布局,非理性为主的状态下所能完成,所以本文大胆认定其为酒后之作。《千字文》没有文学上的抒情意义,但张旭的笔墨是如此的上天入地、高蹈自疏,分明是胸中原有块垒,今借狂草来“发愤而抒情。”总之,张旭的《千字文残石》,无常形,非凡势,具伟力,一腔浩然之气,盘旋呼啸于天地之间,乃千古奇观。真是此迹只合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
  
  
  
271#
回复 
作者:十壶酒  回复日期:2011-8-2 21:46:00  很率性,很洒脱!欣赏 272#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2 23:04:00  谢谢 273#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2 23:12:00  草无常形还应包含“草无常态”、“草无常色”、“草无常意”等草书之美,亦无穷也。
   草无常形 杨 谔
  
   大略豪放之人作草,喜欢以酒为媒。祝枝山66岁时所书的《闲居秋日等诗卷》,落笔如急风骤雨,行意作势,如老龙游天掀海,随意矫健,威力无比。此作通篇充满激荡之情,奇形异构,让人目不暇接。图23为从此诗卷中撷取的数字:“明”字如跳跃的清梦;“梵王”、“郭少”均两字合成一字,是书家醉后无意识间的妙手偶得;“耳静”两字则如闪电灼地,如见其形如见其光,又如长风,如闻其声,恍惚间声又化为可视之形,顷刻万里。从卷尾落款中得知,此诗卷正是祝枝山在酒酣耳热之际草就的。
  
  
  另外,祝枝山61岁时所书的《草书自书诗》长卷,长达793.1厘米,共计904个字,亦为酒后之作。他在题款中写道:“正德庚辰岁七月既望,予过梦椿老兄从一堂中,小值杯酒,不觉至醉,因书旧作归之。枝山允明。”此卷尽管没有前述《闲居秋日等诗卷》那样放纵天成,但也是俊爽洒然,姿态多变。可以说,是酒催生了祝枝山的这两朵狂草奇葩。
  ⑥自由之因
    中国有“游于艺”的传统。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是这样理解孔子的“游于艺”的:“孔子时,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艺。人之习于艺,如鱼在水,忘其为水,斯有游泳自如之乐。”鱼在水,鱼是主体,鱼自在而又自由,这是一种自由和超越的境界。从艺术创造的角度看,游于艺,首先要求艺术家要有“游泳自如”的本事,又要有一颗自由的、超越万事万物的心灵;游于艺,还要求艺术家与艺术作品能融为一体,如鱼游于水中。
   明代草书大家陈献章叙述自己的草书说:“予书每于动上求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此吾所以妙乎动也;得志弗惊,厄而不忧,此吾所以保乎静也。法而不囿,肆而不流,拙而愈巧,刚而能柔。形立而势奔焉,意足而奇溢焉。以正吾心,以陶吾惰,以调吾性,此吾所以游于艺也。”陈献章的草书确如其所说,他能拿捏自如,对立又统一,很多字的点画浑沌一片,仅存梗概,但意态已足。由于他深识书理,更由于他是“游于艺”,所以他的草书自有一种自由超脱的情状意味。他喜欢一意孤行,我自用我法,在通常字法的基础上写出了非常形非常态非常意。如图24中的能”、“集”、“虽”、“异”数字,选自陈献章草书《草书大头虾说轴》。
  
  
   元代的溥光,他的草书《石头和尚草庵歌》中有歌词曰:“了手抛却任纵横,摆手便行且无罪。千种欲,万般解,只要教君长不昧。欲识庵中不死人,岂离而今遮皮袋。”歌词如此超脱,其书风亦如此。图25中数字即选自该帖。
  
  “千种”两字,墨色浓重,点画结构高度凝聚,字形只存大概,只求意到而已。两个“图”字,外形相似,内部结构由前者的厚重紧密到后者的轻快狼藉,鲜活地呈现出书者心境超脱,悟道后快乐忘情得几至半疯癫的情状。此作有多处字法失误,可书作的旋律依然自由快乐如故,可见书者毫不着意于此,不但抛却了臭皮囊,而且连艺术也被他超脱忘怀。
  
  
  
  人的心灵是一个“无尽藏”,具有世人自己无法想象的广大空间。心灵又是创造力的发源地,只有完成超越、获得自由的心灵,才能遨游在广袤的宇宙,餐风饮露,与自然天地相往来。具有这样心灵的书家,其笔下的草书,能守常形、凡形么?! 274#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2 23:38:00  
275#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3 7:12:00  陈献章(1428年—1500年),又名陈白沙,字公甫,号实斋,生于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卒于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终年73岁,
  因曾在白沙村居住而人称「白沙先生」,广东新会都会村人(即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
   陈白沙是岭南唯一诏准从祀孔庙之学者,享有「岭南第一人」、「广东第一大儒」盛誉。他用圭峰山的硬朗茅草制成茅龙笔,其书法字体苍劲有力,别具风格。
  
  
  
  
276#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3 7:16:00  
  
  
  
  
  
  
  
  
277#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3 7:46:00  白沙茅龙笔
  
278#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3 17:39:00  
  
  
279#
回复 
作者:大海任我游2007  回复日期:2011-8-3 18:44:00  又来拜读了 280#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3 20:40:00  共同的爱好!一起分享写字的快乐,多多指教 281#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3 20:54:00  
  
  
  
  
282#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4 8:11:00  草书种蓖麻诗卷
  
  
  种蓖麻
  山渠面面拥蓖麻,
  锁尽东风一院花。
  江上行人迷指顾,
  老夫于此炼丹砂。
  短檠他夜照书床,、
  一(*)蓖麻也借光。
  老去图书收拾尽,
  只凭香几对羲皇。
  红朵青条摆弄同,
  人间无地不春风。
  莫轻此辈蓖麻子,
  也在先生药圃中。
  蓖麻得雨绿成畦,
  如此风光亦老黎。
  饭后小庵搜句坐,
  山禽啼近竹门西。
  蓖麻绕竹径通云,
  云里樵歌隔竹闻。
  手把长铲种春雨,
  风光吾与老黎分。
  种了蓖麻合种瓜,
  青山周折两三家。
  老夫来构茅茨毕,
  别种秋风一径花。
  公甫
283#
回复 
作者:长长的背影  回复日期:2011-8-4 9:25:00  呵呵,开眼了 284#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4 11:26:00  言重 285#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4 11:30:00  
   唐太宗实为写字狂,习字作书,有其独到的方法,其《论书》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尔。吾之所以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屏风帖》深得右军草书意趣及使转形势,所不足者正是骨力稍弱。盖草书走笔疾书,最难求者正是骨力,习草书最当体会。
  
  李世民草书《屏风贴》
  
  
  释文:
  西域通使敦煌献珠可复求市而得不则对曰对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为贵也
286#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4 11:45:00  
  释文:
  齐景公时 雨雪三日 公被狐裘坐于堂上谓晏婴曰 雨雪三日天不寒 何也 婴对曰古之贤君 饱知人饥 温知
  
  释文:
  齐景公时 雨雪三日 公被狐裘坐于堂上谓晏婴曰 雨雪三日天不寒 何也 婴对曰古之贤君 饱知人饥 温知
  
  
  释文:
  等诸人在耶方今宜引天下 贤人与之弘治道不宜示 以私 宋武孝帝时帝弟竟陵王 诞反事平后帝庙告舆
  
  释文:
  驾出宣阳门敕令从者文 武士庶并皆叫称万岁 时侍中蔡兴宗陪辇 不叫帝顾谓兴宗曰卿何 独不叫兴宗正色答曰 陛下今日正应涕泣行诛岂
  
  
  释文:
  得军中皆称万岁 蜀刘备大破刘璋置酒大会 谓庞统曰日之 会可谓乐矣统对曰师
  
287#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4 11:56:00  
  释文:
  人之国而以为观欢非仁者之兵也 横心不逆持事多味言不 见尤动则贻悔无辨 荣辱莫知进退去矣
  
  释文:
  斯人虚惭雅对 或溺第十一 殷纣为长夜之饮失日不知甲 子使人问于箕子箕子谓其 徒曰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
  
  释文:
  曰天下危矣 一国失之而我独知之我其危矣*辞以醉 汉高帝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如意大臣固争 莫能得太傅叔孙通谏曰昔晋献公以丽姬故废太子
  
  释文:
  立奚齐晋国乱者数 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早 定扶苏胡亥诈立自 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
  
  释文:
  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 之陛下必欲废嫡立少 臣愿先伏其诛帝曰罢 矣吾特戏
  耳 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亦摇天下 震动奈何得以天下戏 汉文帝时丞相申屠嘉
288#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4 12:07:00  
  释文:
  入朝见邓通居帝傍 有怠慢礼嘉进曰陛下 爱幸群臣则富贵之 至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帝曰君勿言吾私之
  
  
  释文:
  汉武帝使太中大夫吾 丘寿王等举籍阿城以南 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
  封 顷亩及其价直欲以为 上林菀属之南山又诏中 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
  
  
  释文:
  田欲以偿酃杜之民寿王 奏其事上悦称善 时东方朔在傍进曰臣闻 谦逊靖懿天表之应应 之以福骄溢靡丽天表
  
  
  释文:
  之应应之以异今陛下 累曾台恐其不高戈 猎之处恐其不广如 天为变则三辅之
  地尽 可以为菀何必盩厔酃 杜之乎奢侈越制天为之 变上林虽小臣犹以大也
  
  
  释文:
  汉元帝王皇后无宠太子 颇失帝意帝欲立定 陶王数王称其才艺音 乐侍中史丹进曰凡所渭 289#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4 12:22:00  
  释文:
  才敏而好学温故知新 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于 丝竹鼓击之间是则 陈惠
  李微高于进衡可 相国乎 汉元帝以京房言灾异 屡中每亲近之房营因
  
  
  释文:
  宴语问元帝曰幽厉 之居何以危所任何人 也帝曰君不明而任巧 佞房曰知其巧佞而 任之耶将以为贤耶
  
  释文:
  帝曰贤之房曰今何验知 其贤帝曰以时乱而君危 知房之齐桓公秦二世尝
  闻此二君而非笑之矣然则 任竖刁及赵高政治曰乱 何不以幽厉卜之而不觉
  
  
  释文:
  寤乎帝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 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悟安得危亡觉寤安得兵亡房因免冠谢曰春秋记二百册以来
  
  
  释文:
  灾异并出人民饥疫盗 贼不禁视今为治耶 为乱耶所任者谁与帝 知房意在不显曰 幸其 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 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 矣臣恐后之视今然由今 290#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4 12:34:00  
  释文:
  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 矣臣恐后之视今然由今之视前也 齐桓公视管仲疾因问孰可 为代管仲曰知臣莫若君 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其 予以适君此非人情不可任
  
  
  释文:
  比临国 前代君臣语录屏风并第六 默然 魏文帝好射雉 侍中辛佐治尝从帝曰乐哉佐治曰于陛下甚乐于群下
  
  释文:
  乐侍中鲍勋亢辞曰夫 乐上通神明下和人理 隆治致化万邦感人
  故曰移风易俗莫善 于乐岂如犹暴华盖 于原野伤生育之至
  
  释文:
  于乐岂如犹暴华盖 于原野伤生育之至
  理栉风沐雨不时隙哉 昔鲁侯观鱼春秋讥之 虽陛下以为务愚不愿 也今刘晔佞谀不忠阿
  
  释文:
  顺陛下过戏之言昔梁丘 据取美于专台晔之谓 也请有司议罪
  以清皇 朝帝怒作色出勋为 左中郎将 魏明帝丧末娸女追溢
291#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4 12:49:00  
  释文:
  左中郎将 魏明帝丧末娸女追溢
  平原懿公主帝欲亲 送葬少府杨阜谏曰 文皇帝言皇后崩陛下 皆不送葬所以重社稷
  
  
  释文:
  备不虞也何至孩抱 赤子可自临哉帝 不听 识劣难持情偏易惑 溺此耽爱忘彼刚克 欲为性斧恩乃义
  
  
  释文:
  欲为性斧恩乃义
  贼居上不思何 先之仪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 惰阻法度之威以
  尽督于下 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 上下交争以相篡弑皆由此
  
  释文:
  也夫戎则不然上合淳德以遇 其下下惟忠信以事其上 一国之政由如一身治不
  知所 以治以真圣人之治也 齐景公饮酒乐谓晏婴曰 请子去礼婴对曰今齐
  
  释文:
  齐景公饮酒乐谓晏婴曰 请子去礼婴对曰今齐
  国小童皆胜婴与君也所 以不敢乱者畏礼也故君 无礼不可以使下 臣无礼不可以事上公乃正席
292#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4 13:00:00  
  释文:
  齐景公游牛山北临国城流 涕曰美战国如何去此 而死乎晏婴笑公顾曰寡
  人悲而子笑何也婴对曰若 使贤者常守此国公何以得 立耶政应被蓑笠在
  
  释文:
  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也 楚灵王登章华之台以 作乐顾谓伍举曰美夫乐 哉举对曰臣
  闻国君 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不 闻以土木崇高雕镂以为美 金石瓠竹之音以为乐且先
  
  释文:
   闻以土木崇高雕镂以为美 金石瓠竹之音以为乐且先bbs.findart.com.cn
  君庄王为台高不过望国 之气大不过容俎豆民不 废时宫不易朝是以能除 乱克敌令君为此台也国
  
  释文:
  民罢焉财用尽焉百官烦 焉以此为美楚其殆矣 汉文帝尝至霸陵使慎夫人 293#
回复 
作者:一日就是1整天  回复日期:2011-8-4 13:21:00  字写 的 不 错 ,但没 什么 章法,没有 什么变化,有点呆板,布局在 好 点就 完美 了 ,仅个人意见。。。。。。 294#
回复 
作者:abo199568  回复日期:2011-8-4 13:47:00  所言不谬,见解深刻。只写字,距离章法和布局很是遥远,谢谢提醒与点评。ID不错 295#
回复 
作者:万龙文化  回复日期:2011-8-4 16: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