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网天天读好书大叔:铅山杏坛忆访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6:15:42
铅山杏坛忆访录
    回首学生生涯,那十年来几乎遍历了铅山杏坛的每一个角落,如今而立之年,竟也成了这片葱茏杏坛中默默无闻的一棵,内心诸多感慨。或许是孔圣人的指引,亦或许是辛词人的点拨,再或许是朱哲人的启迪,让我这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介书生,终究从事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面汲取这片热土的文化营养,一面传输给我的杏坛桃李们,以求万千我辈,共创铅山文化新气象。

忆往昔铅山杏坛,岁月峥嵘

犹记得儿时家人为谋生计,从乡下老家来到五都煤矿。从此,父母在昏天黑地的环境中工作,幼小的我则同其他矿工子弟们,每日远赴十里开外的另一煤矿子弟学校读书。这一路又是翻山越岭,又是跋山涉水。同伴们大都承受不了,纷纷辍学回家捡煤球。唯独我父远见卓识,给我以莫大的鼓励,故而虽然我饱经风吹日晒,却是同龄人中最白皙的“学问家”。

小学毕业后,因举家搬迁至永平,终得以就近走读上铅山三中,那时三中大体格局是并行而列的四座两层砖房教室,简约而古朴。印象最深的是全体学生无论住校走读,一律要上晚自修,平素孤单离群的学子们也乐于结伴夜行。三中给我最大的乐趣,便是一年几次的集体观影活动,虽然电影的内容已然忘却,但那蜂拥如潮的兴奋感觉却是终生难忘的。

中考结束,拔尖的学生多选择了上热门的中专,独我背上行李,毅然奔赴县城一中,开始了新一轮对梦想的追求。一中是铅山杏坛一枝独秀的奇葩,诚如校歌中所唱:金鸡昂首,清湖映月,钟灵毓秀,辉照千秋。实际却让当时的我大失所望,其主教学楼只是学校正中院墙包围的一栋二层砖楼,完全没有县龙头学校的大气。倒是学校后山,山清草绿,鸟鸣花香,曲径通幽,还别有一番景致和情趣。放课无聊,我们这些远家住校者,便三五成群,游山踏青,或坐看云起,或闲观日落,或躲藏嬉戏,或放声诵背,留下些许美好的记忆。高中三年,因为亲历一中毓秀园依山而起,湖心亭临水而立,百草园背舍而香,蘑菇亭面舍而生。我便与母校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

理化会考期间,我得见铅山杏坛与一中三中成鼎足之势的二中之风采,因其地处县城城区,正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铅山二中似乎更具有大隐士之遗风。这里绿树掩映,书香四溢,学术氛围极其浓重,仿佛喧嚣城市中一颗安详而璀璨的明珠。

时间飞逝,光阴流转。告别了象牙塔的青葱岁月,我应聘于被誉为铅山杏坛三足鼎立外一匹黑马的永铜中学。铜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犹如一件玲珑精致的艺术品,面向全市,树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歌舞书画,硕果累累;体育竞技,佳报连连;八校联赛,战绩赫赫;北大清华,录取频频。作为铜中的新生代教员,深感任重而道远。


看今朝铅山杏坛,风光旖旎

曾是杏坛桃李,今为杏坛园丁。幸乎?幸也!若问因何而幸,我想说,我有幸亲眼见证了铅山杏坛由寥寥可数的三足鼎立到如今蒸蒸日上的百花争妍。

放眼望去,私立中学如一朵朵野性的菊花,傲然绽放。北有致远中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一片安宁祥和中悄然与龙头一中相较量、相抗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杏坛斗争中,两校非但没有两败俱伤,反而一荣俱荣,使铅山杏坛桃李越发芬芳,香气越发浓郁。南有瓢泉中学“秉承辛志,箪食瓢饮”,谨小慎微,步步为营,整合“春晖”遗留资源,吸纳周边淳朴乡村学子,蓄势而发,誓与永平铜矿高素质学生一比伯仲。更近有桃园中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远有伯乐中学“深居郊野,慧眼识英”……

而公立中学则更似一株株新培育的牡丹,异彩纷呈。每每因公重回母校一中三中,总会惊异于校园的崭新面貌。雄伟壮观的逸夫楼,巍然屹立在一中的心腹正中,篮球场外沿被绿色围栏修饰一新,毓秀园湖心亭美丽依旧,当年的百草园已经升级为百花园,最引人驻足的是校门左侧一条清雅别致的文化长廊,独坐在长廊中,仿佛可以同远古的文人雅士促膝对话,聆听古先哲对莘莘学子心灵的叩问。三中也如同上演了一出美丽的蝶变一般,旧楼消隐,新楼矗立,翩翩然全新地呈现在你的面前。而二中却总是来得那么特别。它索性超越时空的限制,破旧立新,直接由鸡窝里的丑小鸭一跃而为翱翔在悠悠蓝天的白天鹅。它远离喧嚣,移居新城,面积翻番,生源倍增,这种改变是容不得你的想象的。只有永铜中学,一改往日的风姿,在无任何经济外援的情况下,以打造精品为宗旨,藏锋纳利,韬光养晦,在沧海横流中徐求新的突破……


纵览铅山杏坛数十载,其间的潮起潮落,花谢花开,无一不是受铅山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影响。豪放辛词、通达朱理、蒋戏藏园、鹅湖盛会……这种种人事文理,将永久地昭示我们坚忍奋发的铅山人,以文化充实人心,以教育泽被后世。

身为铅山人,能与辛弃疾为伍,幸甚!

身为杏坛人,能承孔仲尼之钵,幸甚!

身为铅山杏坛人,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