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081基金今天净值: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精选(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2:36:25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精选(一)


         
2010-9-30 10:23:12  阅读数:73  网友评论:0 (顶:0,踩:0)条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精摘(一)
一、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的说明

  (一)确定中国古代史学习主题的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内容共分为九大学习主题,分别是:(1)中华文明的起源;(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3)统一国家的建立;(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6)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8)科学技术;(9)思想文化。

  前七个学习主题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上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相一致,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每个主题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又表现了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社会的若干重要侧面,这符合中国古代历史的内在逻辑。

  第八、第九两个学习主题的内容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时期,内容标准也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编排的,目的依然是要从历史发展的历时性和学习主题内容划分两个方面,展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和重要特点。毫无疑问,中国古代史学习主题的拟定,是《标准》在新的教学体系探索中的重大创新。

  具体而言,中国古代史学习主题的确定,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为基本内容和线索。

  初中的中国古代史课程应该讲些什么内容,以什么线索来统帅应该学习的内容,这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过去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与社会发展史相近,也与高等院校历史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体例相差无几,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较为完整,因而在呈现方式上,偏重于理性化,形象感和生动性相对不足,无法完全适应初中学生的兴趣特点和理解能力。《标准》以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史作为学习内容和基本线索,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第一,强调历史的连续性。我们知道,古代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华文明的来源,当代中华文明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成果,两者只是时间不同,发展程度和状况不同,但基本内容和结构是大体相同的,因而,要想了解今日的中华文明,就必须了解古代的中华文明。
  第二,强调人性化。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历史学也应该以人为中心,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而历史学越来越具有人文化的特征。中国古代史是中华各民族人文发达的历史,在人生体验和人格发展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是生活在当今的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我们要建设当代的精神文明,营造适合人格完善的生活环境,不能不从中国古代史中汲取营养。
  第三,强调整体性,具有综合特征。任何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一种行为方式,都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要了解这个社会现象,要认识这种行为方式,要理解这种思想意识,单纯从某一个因素出发作线性思考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形成它的其他诸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如果说,由于当今的许多事情还处在发展过程中,难以一下子看出问题的全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话,那么,对历史现象的了解就要方便得多了。因此,学习诸多因素作用下某种社会现象、某种行为方式和某种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可以对理解今天的问题起到借鉴和帮助的作用。因此,学习中国古代史必须要学习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第四,强调贴近生活。以生活为出发点,从对今天生活的感受出发,提出理解昨天历史的要求,这是从今日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的,因此具有鲜明的感性特征和生动性。以上几条,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适应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与《标准》“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要求是一致的,也符合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

  2.以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侧面的最主要特征的统一为主要呈现方式。

  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是个历史过程,是历史就一定可以划分阶段,不划分阶段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动向和特点。因此,《标准》也按历史发展阶段来呈现主题,但这种呈现不是单纯的以某种单一的标准进行的,而是照顾到古代文明的各个侧面,以某一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内容来反映这个时期的特点,如“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个主题说的是中国从夏朝到秦统一这个历史时段。这个时期的中国史有方方面面的内容,多姿多彩,但《标准》只选取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两个方面,正是考虑到了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因素。事实上,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都处在国家产生和完善的过程中,也处在不断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如从大禹治水到启建夏朝,到商周早期国家的发展,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从分封到郡县的转变,这么长的历史时段都是国家产生和形成并最终确立的过程;国家的建立,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也是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又可以说,整个先秦时期,中国社会都处于变革过程中,社会的其他方面内容都是次要的,都应为这个主题服务。再如“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个主题反映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在这个阶段中,《标准》没有沿袭上面以国家和社会变革为主要内容的划分办法,而是把最足以表现这个阶段整体历史特点的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和北方民族关系的新发展作为主题,这样做,正是考虑到了阶段性与社会侧面的最重要特点的统一关系。

  3.以宪法和国家现行法律为指导,处理学习主题选定中的某些问题。

  比如,在“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这个题目上,如果用“国家的分裂”,那就意味着此前的中国已经与今日中国的疆域相当,因为这里的“国家”一词是不带引号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即指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言的。可是,在这个时期以前的秦汉帝国,疆域并未达到今日中国疆域的范围,东汉国家的分裂也并不等于整个中国国家的分裂,因此《标准》不能用“分裂”这个词。之所以也不用“国家的分立”这样的表述,是因为中文“国家”一词有多重意思,既可指政治意义上的国家,相当于政权,又可指独立的国家,如果不用引号,就有可能引起误解,与宪法和现行法律相矛盾,这是不允许的。而不用“政权的分裂”,是因为当时的局面不仅是政权的分裂问题,实际还是诸多政权在我们所说的一个国家(中国)里面并存甚至纷纷成立的意思,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现在的表述方式,既可避免在政策法规上出问题,又可准确表现历史的真实。再如“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过去或认为是“民族矛盾的加深”,或不提矛盾,只说“民族融合的发展”,前者无视友好往来,后者无视民族矛盾。其实,在这段历史中,既有民族矛盾加深的一面,如辽宋夏的对立和斗争,而且辽金宋的对立和斗争,元夏金宋的矛盾和斗争,矛盾都较以往加深了;也有民族融合发展、友好往来扩大的另一面,如北方民族间的茶马互市,中原地区契丹人、女真人和汉人的融合;还有西域各色人等的来华,直至回族的形成,等等。所以,用民族关系的发展这样中性的表述更能真实地反映历史的情况,也更符合现行国家法律的精神。

  4.尊重历史知识的客观性。

  与上面所述有关,在学习主题上,《标准》只做客观描述,不做过多的主观性评论,让历史说话。九个学习主题都是如此,如“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个主题并未明确指出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也没有说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变革,因为,学术界对此争论颇大,《标准》不表示支持或否定哪家说法,以免引起混乱。另外,《标准》力图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问题,不斤斤计较具体问题的争论。其他如“统一国家的建立”,在国体的定性上与上面情况相同,在政体的特点上没有使用“专制的”这样的形容词加以限定。因为,“专制”这个概念在词源上并不清楚,在比较语言学和历史比较研究上也很不严密,而且使用混乱,争论不休,容易产生误解,特别是对中学历史教学,更容易产生误导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史前半段的王朝政体与一般的君主制并无太大差别,权力的独断和政策的高压,往往不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某些君主制严重。所以,在《标准》中国古代史的前半段学习主题上不予采用。此外,《标准》中国古代史部分学习主题一概不用诸如“伟大的”“进步的”“腐朽统治”“反动政策”等情绪化字眼,表述力求平实,尊重历史知识的客观性,以便保持历史原貌。这样做,既符合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公允性和超然性的特点,又可提高它的适应性,使它真正成为中国境内所有义务教育机构乐于接受并执行的国家标准。

必须明确,《标准》既非教材编写纲要,也不是教学的课时计划,它只表明,通过中国古代史课程的学习,一个初中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这是国家对初中毕业生或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过去的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大纲的古代史部分,单纯按照社会发展阶段排列知识内容,表现了对古代史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的重视,与高校历史教科书古代史部分的提纲或概要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新的《标准》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九个学习主题,既告诉我们在中国古代史课程中,学生要学习并掌握什么内容(九个大的方面及每个主题下若干内容标准),又表明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理解(如发展阶段的划分、内容标准的选定、学习目标的确立等)。这是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制定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