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诽谤法院不处理:敬悼谢韬前辈,祝福“学二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37:49

敬悼谢韬前辈,祝福“学二代”

黎明 2010-8-30 23:14:54 发表于:博客中国

从新华网看到“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谢韬教授825日逝世”的消息后,先回忆起来的是自己曾拜读、思考过他的代表作《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还和一伙朋友一起认真讨论过这篇力作,于是知道这位中共党内难得的思想家,的确是真切关心中国人前途命运的杰出人物,值得我辈敬重与纪念。可是,由于自己大咧咧不怎么通人情的弱点,此时一个令我惭愧和遗憾的事件已经发生了。

我忘了谢韬老人是我的朋友谢小庆教授的父亲。828日夜里接到小庆先生的短信才明白过来,急忙复信问告别仪式在哪天。等了一天不见回音,想到应该上网搜搜。当看到谢韬教授告别仪式于83010时在八宝山举行的公告时,一看表才发现我已经赶不上那一时刻了。给小庆教授打电话过去,他说对远处的朋友都没说举行告别仪式的时间,是故意不回信的。

大约19年前,我在谢家见过谢韬前辈,听小庆教授说过一些他父亲的故事,但我忘了老人的名字,忘了又一直没问过,所以看到谢韬逝世的消息后,没和好友谢小庆联系起来,也没把他说的某些尚未传世的故事与谢韬老人联系起来。从这一低级错误我想到:许多朋友年龄都大了,家中前辈日见衰老,以后一定要多关注朋友家老人的状况。

谢韬前辈是一个大写的人,他大概还是第一个进秦城监狱长期坐牢的共产党人。终生说真话,一世无媚骨,虽因具备此高贵品质而历经磨难,犹怀抱当初反专制独裁、求民主自由之信念“从一而终”——我们这个族群,实在缺少如此高贵的人物。

谢老告诉人们:生命的光辉,可以在生命之火将熄时达到极度辉煌。此文开头提到的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模式》一文,是2007年发表的。这年,谢老86岁。

谢老享年89岁。民俗中,对高寿老人的丧事有“喜丧”之说,因而在乡下治丧仪式上,耳闻乐队高奏“一枝花”甚至“常回家看看”并不为奇。而对知识界、思想界来说,一位睿智而德高望重的老人离世,无论高寿几何都会引发真切的伤感。因为大家明白:一位思想家的存在,即等于一份感召力、一股思想力的存在,并且,在重要时期或紧要关头,来自某位深孚众望的思想者的一个指点、一段文字,就可能令迷惘的大众豁然开朗。

谢老的一些未公开的故事,或惊心动魄,或曲折跌宕,或寓意深远。好在其后人亦为学界大家,我们可以期待谢老的后人于今后一一道来。在介绍、分析“伟大父亲”的经历与环境这方面,章立凡先生乃佼佼者,其作品之营养含量、文献价值相当了得。我建议小庆先生也着手这等重要工作。

谢韬之子谢小庆,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心理与教育测量学。其影响中国的成就,比较直观的是开拓、领行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和高考改革方面的贡献。准确地说,他是我的师友。早年在没几个人知道心理测量学与人才评价专业技术的时候,由他这样的专业主帅成为我的指导老师和合作伙伴,自然受益匪浅。

小庆老师其实也是“官二代”,但无人把他看做“官二代”。这种人,是名副其实的“学二代”。另一位好友,近代史学者、章乃器之子章立凡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学二代”。和大部分“学二代”不同的是,他们是“官二代”中不是官的“学二代”;而几乎全部“学二代”共有的特点,即他们无法靠自己前辈的庇佑获得学力和学术地位,达成现阶段或历史性的影响。

思忖一下,中国还真有些大名鼎鼎的家庭,形成过“学一代——学二代”的家族模式。例如梁其超家族,“钱氏族群”(钱钟书父子、钱三强父子等多个组合),还有群星灿烂之“章氏族群”,竟可令大众产生“姓章的名人多”的印象。

慧根深远,正气绵绵,薪火相传——这样的人家方可谓成功之家、光荣之家。当我们的社会羡慕官官相传和坐拥遗产不再“成疯”,当我们的“学一代”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发,“学二代”、“学三代”继往开来,生民有福,英灵堪慰!

我想,谢韬老爷子在天之灵听到我这些缺悲少哀的话,他,高兴。

20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