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院用的护肤品:中国最早的女学——宁波江北实验小学及其前身祝都桥女塾(谢振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47:23
中国最早的女学——宁波江北实验小学及其前身祝都桥女塾
字号:[大中小 ]   发布日期:2010-09-21   浏览次数: 158   信息来源:教文卫体委
谢振声
1840年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 (广州、福州、厦门、上海、宁波)的口岸之一,1844年1月1日正式开埠。当年,英国传教士、东方女子教育会委员阿尔德赛小姐(Miss M.Aldersey)在宁波城内祝都桥竹丝墙门内大屋(今尚书街东端)开设了女塾,不仅开甬上女子教育先声,亦开全国女子教育先河。
阿尔德赛是英基督教循道公会传教士,1837年偕伦敦会教士麦都思夫妇至南洋爪哇泗水设女塾,教育华侨女子。1842年来华,首抵香港,为入华女教士之第一人。随同她来华的有1名其在爪哇所教的女学生。1844年转赴宁波,独自开设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学校。学校曾接受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会(Society for Promoting Female Education in the East)的资助,本部设在伦敦的该会系英国基督教新教教育宣教会,是1843年受美国归正教会教士雅俾理演说影响而成立的,以在东方各埠兴办女学为目的,1899年并于大英教会。阿尔德赛终身未婚,人称马利姑娘,一辈子从事义务教育。1857年她因病离华赴澳洲,卒于客中。
祝都桥女塾免费招收女学生并供给衣食起居各项用费。开设课程有圣经、国文、算术,并要学生在功课之外学习缝纫和刺绣。由于封建教育制度长期剥夺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加上中西长期隔绝,一般民众对借助枪炮进入中国的传教士不免有种种疑惧和猜忌。因此正值清朝道光年间开办的女塾,艰阻殊多,谣言四起。有人说阿尔德赛是魔鬼化身,已杀死她自己的孩子,现在又来算计别人的孩子;有人说她办学是假,骗儿童去挖眼睛炼药水是真。敢于冒险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常常又急又吓地赶到学塾看孩子是否安全,有的干脆就中途领回。因此,学塾生源大成问题,阿尔德赛志不为屈,煞费苦心,反复上门动员,向家长保证,孩子入学以后,不但不会增加家庭的负担,而且会得到很好的照顾,用热心和毅力来尽量打消家长的顾虑。加上有免收学费、提供食宿、发给衣物和少量零钱等优惠措施,这样一年以后,学塾有了15名学生,到1852年已发展到40名。学塾有限的学生大多来自社会底层,“不过为使婢弃女及最穷苦之女孩,以校中有衣食供给,故甘冒与洋人接近之危险。”
1844年开办的宁波祝都桥女塾,是浙江最早的教会学堂,也为全国第一所女校。教会女校的兴起不仅使部分女子打破闺门禁锢,从而走上社会,而且开始接受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逐步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阿尔德赛的这一创举早于上海文纪女校(1851年开办,后与1861年创设的裨文女塾合并为圣玛利亚女书院)、福州毓英女学堂(1859年)和北京贝满女学堂(1864年)。比梁启超和经元善发起创办、颇有名气的上海经正女学要早54年。1844年开办的宁波女塾为中国最早的女学,已为世所公认。1934年,旧中国最负盛名的《东方杂志》发表了褚季能先生的“女学先声” 一文,文中明确指出:中土的第一家女学校,便是由阿尔德赛小姐于道光二十四年在宁波创办的。2001年7月出版的《中国教育大事典》写道:1844年设立的宁波女塾,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教会学校,亦是中国最早之女学校。
1847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柯夫人在江北槐树路设立另一所女校。阿尔德赛离甬时,二所女校合并称崇德女校,校址在槐树路,均归长老会接办和管理。1860年美国浸礼会教士罗夫人在城北江滨(今永丰路原宁波十六中学址)开设了一所浸会女校,后改名为圣模女校。1919年,长老、浸礼两会决定共同捐资兴建新校舍,拟将崇德、圣模二校的中学部合并,后定名为私立甬江女子中学。小学部于1923年单独建校,分为崇德小学和圣模小学(1951年人民政府接收后改名永丰路小学)。崇德小学后改名为槐树路小学,1985年6月,经江北区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江北区实验小学,是宁波市区最早的一所实验小学。学校历来以办学严谨、质量较高著称,办学成效显著,受到中央教科所,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1994年,由江北区文教局和宁波市教科所联合创办了宁波市第一所双语实验小学,开创了我市双语教学的先河。2004年初,占地48亩,总建筑面积12680平方米,投资 4千万的实验小学新校舍在清河路落成,新校区建有教学、实验、行政综合楼、食堂、体育馆、250米环形塑胶田径场及篮球、排球场等设施,是一所高标准、高规格的现代化的小学。开办已有160年历史的江北区实验小学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世人。
1844年开设的宁波祝都桥女塾,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无女子进学校的传统,使国民逐渐意识到女子教育不但可能而且必要。确实为清末中国教育输入了新鲜血液,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我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中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上一篇下一篇【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网站地图 |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政协宁波市江北区委员会主办
地址:宁波市新马路61弄 邮编:315020 技术支持:大汉网络
浙ICP备05046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