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后裔番外篇 叶欣: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2:07:58

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作者:李瑞屏  时间:2007-9-29 16:23: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464   摘 要:
  关于一堂好课的看法有不少,教师实现了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不管课堂多么的沉闷,目标实现了就是好课?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而且课件还做得图文并茂,动画、声音齐备?学生在课堂上又是唱又是演,整个课堂热闹无比?……在我看来这些都未必可称得上好课。对此的分析并提也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一、“好课堂”的学习氛围是催人奋进的;二、“好课堂”是发人深省的;三、好课堂应是从文本出发的。从这三个方面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好课的评价标准 催人奋进 发人深省 从文本出发
  做为一名刚上任两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在各种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杂志和网站上阅读过不少有关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也产生了一些思想火花。
  如何定义“一堂好课”?教师实现了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不管课堂多么的沉闷,目标实现了就是好课?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而且课件还做得图文并茂,动画、声音齐备?学生在课堂上又是唱又是演,整个课堂热闹无比?……在我看来这些都未必可称得上好课。
  语文学习是一个师与文本对话,生与文本对话,师与生对话的过程。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制定教学目标,使课文学习有纲可依,这本无可厚非,但语文教学是一个三方活动的过程,实现了师与文本的对话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且这样的教师满堂讲只会让学生更加望“文”生畏。
  “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已成为评价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标准。多媒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对语文的冷淡表现有一定的缓和作用,但它不可能决定一堂课好与坏,因为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如果老师被多媒体软、硬件所取代,师生的感情交流就无从谈起。
  许多人会以“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情况”来评价一堂课,这也无可厚非。可是“学生的反映情况”是怎样一个定义?把小说的内容改篇成为剧本然后演绎,如果是这样还得佩服学生的作文能力,可是有的学生却把一篇名篇改成为闹剧,搞得哄堂大笑,而有的老师竟也美其名曰:这节课学生的反映很好,整节课学生都很兴奋。又如高一某教师用现代庭审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教读《诗经》中的《氓》,让课堂变成法庭,几个学生一番表演,谴责负心男子,判原被告离婚。课堂好不热闹,但结果是学生脱离文本,除了一点庭审的知识,就没什么了。
  在我看来,一堂好语文课有如下几点评价标准:
  一、“好课堂”的学习氛围是催人奋进的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的是一个敢于质疑、追问的环境,设置的是一个勇于合作、参与的情景,让学生一进入这样的课堂,就会产生一种条件反射——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善于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学生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要教师提供帮助,教师也掌握了帮助学生的最佳时机。
  创设多维互动、多向交流的教学形式,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程度高。
  能根据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的深广度和容量。教师“教”的内容不能一味地平淡无奇,也不能一味地激情饱满,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同时还要用激情同化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全力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和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所以好的课堂应是能真正从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下转动自己的思维,真正与其他的学生合作,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好课堂”是发人深省的。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了考试,大多数人总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然了其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目的何在?是培养一些考试“工具”,还是另有所在呢?语文作为工具,它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学习语文,学生认识了更多的生字,也更加了解如何正确地遣词造句。但是,作为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每天都至少有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在学习语文,不可能天天都讲枯燥无味的语法。所以在注重它的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它的人文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一切教育所承担的基本任务,所以从表面看,语文学科似乎又没更多的东西。但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及其历史价值来看,其对发展人的个性和形成人格品质的作用,则是其他一切学科所无法企及的。语文教育对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感染、熏陶、净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有一次上王蒙的《善良》一文,下载了一些让人心情沉重的图片,本想以此来打动学生,可谁知有部分同学看了图片后在下面窃笑。这让我对这个我们究竟要教学生什么而思考。语文教学应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与作者产生对话,与文本产生火花,继而使自己的心灵产生涤荡,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上有一些人的善良的心已泯灭,有的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而变得冷漠,所以除了注重它的工具性,还更应该注重它的人文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心灵受到震憾,从而能反思自己的生活。
  有的老师在教习文言文时,只注重其字词句而忽视了它的内容。其实,学习古文也同样应该注重其人文性,古文中含有大量的文化内涵和古人的思想精华。选入课文中的文章更是精品中的精品,所以,在讲课时还应该注重它的内容,它的思想性,注重其人文关怀。
  三、好课堂应是从文本出发的
  有的学生跟我讲过,“老师,考试都没考课文里面的知识,学习课文的内容真没趣。”的确,语文在很大层面上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而对它感兴趣的人不多,但这种语文观是狭隘,他们只是看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小”语文。把语文的眼光只落在考试上,但既便是考试,这种看法也是不科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其中既蕴含了作者的思想精华,也包含了阅读各种文本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本文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的方法的指导应是有所不同的,论述类文本,就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是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在考卷中有现代文阅读,也有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如果在平时能掌握它们的阅读方法,那么在考试中也同样能够得心应手。
  一堂好课,绝不能抛开文本。我们应该从文本出发,真正地解剖文本,让学生自己亲自去解开文本之谜。教师应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外围帮助,让他们顺利地解读文本,积累解读的经验。
  四、小结
  一堂好课,可以让学生,让师者都受益匪浅。一堂好课,应是从文本出发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让学生从中有所体悟,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懂得古为今用,懂得如何举一反三。
  一堂好课不能光凭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课堂反应来下定论,也不能与文本脱离而谈一堂好课。
  参考文献:《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