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性随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7:47:01

王蒙谈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中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觉自信,首先是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是一种观念,一种不仅看到物质财富的建设积累,而且看到价值观念、知识系统、生活方式与精神财富的眼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不但是一个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继承、弘扬、汲取、创造史无前例的中华文明与文明中华的过程。

  文化的自觉与自信,首要的是大家保持一根文化的弦。例如,在突飞猛进的城乡建设中,在动辄拆迁腾地以促开发的大潮下,许多城乡的文化标志与文化记忆被人为地抹去了。一些百年老店,奉命迁址后一蹶不振,直至关门歇业。有些特色民居已经所余无多,代替它们的是千篇一律的、基本上无文化含量的公寓楼。在网络与电子书提供快捷方便的同时,在销量效益高于一切的趋赶中,文化的操守与成品的质量正在被马虎对待。在口口声声“传承文化”的同时,一些地方表现出来的是粗俗的急功近利,是对于文化的无知与粗暴,是浅薄的表面文章。他们只知道用文化吸引旅游、用文化鼓动招商投资,用文化包装“成绩”。如此种种,都不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而更像是不自觉与盲目自吹自擂。

  自觉与自信包含着对于长期积淀下来的优秀民族传统的熟悉与热爱,也包含着对于传统的创造性弘扬发展,将传统引导到现代。我们的文化从来是源远流长与互补共存的;文化上不搞零和,文化上不是不要传统只要新文化,也不是糊里糊涂地忽然膜拜传统回到封建的旧文化。

 

  自觉与自信,包含着对于先进文化的自觉追求、自觉建设、自信宣扬、自信扩展。什么是先进文化,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先进,是与时俱进而不是腐朽没落的颓废,是科学昌明阔步前进而不是愚昧迷信自欺欺人,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开放心胸而不是抱残守缺的狭隘,是重在建设与积累的理性而不是动辄起哄破坏的砸烂。

  自觉与自信还包括着文化上的创新精神。当然,文化创新与理论、制度、科技创新等相比,范围更广泛也需要更长的周期。百年来,中国的变化惊天动地,欣与其盛的中国人民,抚今思昔,甚至会有恍若隔世、或隔了几世之感。但中华文化的一些基本素质,仍然与两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的思路密切相连,与伏羲八卦与仓颉造字密切相衔接。我们仍然难于、也不应该简单地甩开孔子,我们仍然深切地感受到孔子的仁义教化有利于维护秩序与和谐,当然又不是没有出息地照搬儒家的一套。

  具体地看,文化有时候比人强,文化可以超越几代几世人。文化产品可以汗牛充栋,文化活动可以此起彼伏,它们对于文化的基调的影响却可能比较微小。关键在于一种文化的内容与走向能不能够给这种文化的受众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给尚未接受这种文化的人们以有益的启发与享受:益智、益心、益德、益生。

总体看来,文化的对象是人,文化的主体也是人,以人为本,人民以自身的利害好恶得失顺逆为标尺,人们以自身的智慧、自觉与自信为标尺,选择文化的走向,缔造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样也会抛弃糟粕与毒素,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选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古代中国,秦朝之所以一匡天下,汉唐之所以成为雄风盖世,就是因为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回顾世界近代史可以看到,正是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才使得欧洲人告别愚昧和专制,获得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科技进步,也才有今天西方国家的发达。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也创造和繁荣着社会主义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全球化大格局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抉择,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应对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交锋、融合趋势的正确选择。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种文化流派的交流和碰撞,但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消融、文化冲突、文化帝国主义等问题也需引起我们的警惕与深思。当今世界,文化或文明的冲突已由理论设想变为现实,并愈演愈烈,不断冲击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某些处于强势文化地位的国家,往往在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中运用其优势地位,有意识地进行文化输出和文化强制,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随之摆在人们面前。面对文化全球化带来的诸多新问题,消极回避和抵制都是不可取的。积极和正确的态度是采取措施,应对冲击,正确处理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我们在国际文化交往中既突出中国特色又保持先进性质,是应对文化全球化挑战的正确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的社会。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成员中的思想多元、思想困惑、精神焦虑、心理失衡现象增多,统一认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的工作和任务艰巨而繁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缓和并消除社会矛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基础、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总结文化事业发展经验教训提出的正确战略。90年来,党领导的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文化事业也由此获得了巨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有过深刻教训。特别是一段时期内,偏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原则,致使社会文化生活匮乏,人民基本文化权益难以保障,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严重滑坡。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以阶级斗争为指导的文化建设是不成功的,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政党或集团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对推进文化发展、发挥文化效能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主要指一个民族、政党或集团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以及对这种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奉和深层依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精神基础和动力源泉,没有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文化的发展进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首先,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深厚根基。要想文化崛起,离不开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从汉代到明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一直领先长达十四个世纪以上。在这一时期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重要发明中,相当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贡献。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时代的淬炼更显示出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养分。比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思想以及战略目标的提出,就是对传统文化中小康与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可以说,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为我们创造、丰富中华新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渊源,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深厚根基。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指针。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文化前进的根本指针。这一根本指针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并不矛盾,即是在统一指导下的多元,多元发展中的统一,这正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大特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占主导地位,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选择。失去这一根本指针,建设文化强国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再次,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广义的意义上来理解革命文化,它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密切相关的一切积极向上、勇于奋进、敢为天下先的时代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新创造。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强大敌人,共产党人强调的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移山精神;建设时期,面对千头万绪的繁重任务,共产党人发扬的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积极进取精神;改革时期,面对传统观念和体制的障碍,共产党人展现的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改革创新精神。这种反映主流价值观的精神,与中华民族历来所尊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总结归纳各个时代的精神,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文化,并为广大党员和群众所认同。建设文化强国,必须重视这种反映时代精神革命文化的独特优势,以此来凝聚人心和共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第四,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应有的胸怀。世界文化缤彩纷呈、各有所长,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只有兼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以更豁达、开明、宽容的心态,更开阔的视野面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是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表现。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为此,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什么积极的东西,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抛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二是认为传统文化至善至美,西方文化一无是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具备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必须具备这种充分的自觉、自信。

文化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突破口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展现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处方位和应持态度的清晰判断,这是建设文化强国所必须具备的思想认识基础。而以文化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则是我们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路径。

  第一,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当前,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和体制机制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缺位错位现象,没有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没有尽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责任。因此,应按照《决定》要求,落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适合本地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基础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并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第二,进一步厘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界限。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结果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在进一步厘清两者界限的基础上,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自主经营,公益性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凸显公益,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三,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其大都通过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机制,使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部分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以丰富的文化产品占据国际文化市场份额。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培育文化生产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并结合世贸组织的框架原则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贸易的基本原则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管理与国际规则和惯例实现良性对接,为中国文化产业真正走出去、产生国际影响力奠定基础。

  第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不能见物不见人。建设文化强国,人才是关键,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要加强人才建设,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择其要者:一是按照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多管齐下、多元发展,形成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二是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三是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不拘一格,为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