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小说免费阅读:愤怒与忍辱(界文法师主讲,慈云记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38:39


第一讲  认识愤怒
一、嗔的定义
    嗔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面对痛苦和带给我们痛苦的对象(如灾难、病痛等)时,生起憎恨和愤怒的心。当愤怒生起的时候,我们的善心就消失了,身心不安,在愤怒的推动之下,我们会造作种种恶行。
二、嗔的随烦恼

此外,嗔恨还有一些随烦恼。随烦恼是根本烦恼的等流。
    (一)忿:
    对眼前的不如意境界,比如别人说了一句让你不舒服的话,“腾”地一下,仿佛就有一股火焰冒了出来,当面就发作起来了。
    (二)恨: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当面没有发作,把火气压住了,但是内心里不舒服。让你气愤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
    比如跟家里人吵架了,当时发作的是忿,接下来这个气并没有散掉,心里总是堵着一个东西,使你坐卧不安,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这时候就转化成恨了。
    (三)恼:
    恨憋在心里,又能产生第三种心所,就是恼。比如你先生吵架了,吵完了心里还在恨,带着恨回到家,小孩子跑过来了,老是在那里烦你,你忽然一巴掌就打过去了,把孩子打得哇哇大叫。这就像蜜蜂蛰、毒虫咬一样,一种很毒辣的心就出来了。为什么会毒辣,为什么会伤人呢?因为愤怒的能量聚集在那里,并没有解决掉。如果你不把它处理掉,它终究会以各种因缘发作出来。
    (四)嫉:
    嫉,是贪著于自己的名利,而看到别人顺利或者得到了利益和赞叹,内心就特别不舒服,疙疙瘩瘩的。这种心会像锥子一样,扎得人很难受。
    (五)害:
    害这个心所非常可怕。这是要伤害别人的一种心。害心生起来的时候,就要做一些对别人不利的事情。它和前面说的忿不同,忿是自己心里不舒服,而害心生起时,自己心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舒服,但是就想折磨人。这是非常负面的心行。有的人喜欢折磨小动物;有的人以伤害别人为乐趣;有的人看到别人倒霉的时候,觉得很爽。

    以上这些都是愤怒的种种表现形式,经典里大致地罗列了这几种。
    愤怒的表现形式其实还很多。比如郁闷。有时,你心里特别郁闷,好像都要得忧郁症了,你会觉得这可能是一种忧伤吧。但是这种忧伤,你要到根源上去看它,它其实也是一种愤怒。有的愤怒是针对别人的,有的愤怒针对你自己。当愤怒转向攻击自己的时候,就会表现为自卑、自责,内心痛苦。这些情绪都是嗔恨的表现,是嗔恨的能量在我们的身心里起作用了。
三、愤怒产生的原因
       愤怒产生的原因,无非是来源于我执。我不喜欢的非要让我遇到,我喜欢的得不到,这就是愤怒产生的来源。内心愤怒的种子得到外缘的滋润,就会增长萌发。
四、愤怒的种类
    愤怒来源于三个方面:身、语、意。身体方面,我们不喜欢痛苦,不管是自然的痛苦还是人为带来的痛苦,我们都不喜欢。意业方面,我们不希望被人轻视,都喜欢得到尊重和爱护。语业方面,我们不喜欢粗语和鄙语。粗语不仅仅是指骂人的话,有的话说得很委婉,却很扎人,也属于粗语。有些人当面对我们很好,背后却用难听的话说我们,这就是鄙语,会让我们特别痛苦。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的亲友不要受到痛苦、轻蔑、粗语和鄙语。但对于我们的敌人,恰恰相反,总是希望他们能够遭遇到这些痛苦的惩罚。
    计算下来,我们一共有十二种所欲和十二种不欲。
    愤怒,有对于过去的追忆,有对于当下的发生,有对于未来的希望。因此,共有七十二种嗔恨的对境。
    当我们心里不舒服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这七十二种愤怒中,是哪一种开始起作用了?找出来了,就可以设法把它解决掉。
五、愤怒是否有益
    人们通常认为:生气在所难免,如果一个人不会生气的话,那还能行吗?
    有些心理学家说,适度的愤怒对人有帮助,因为愤怒有保护自己的功能,遇到难以接受的事情,你的愤怒发作了,可能会把对方震慑住,于是改变了你的处境。
    佛教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佛教认为,愤怒是一种烦恼,它不可能对人有利,它会带来痛苦,使人失去内心的安宁。
    如果你试图用发怒去改变不良处境,由于愤怒本身是负面的,用一种负面的能量去改变另一种负面的东西,结果也会是破坏性的。你发怒,有时候对方好像被威慑住了,因此有了变化,但事实上,这可能蕴涵了人际关系上的永久性裂痕,给未来种下了痛苦的种子。当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愤怒维护你的权益时,有一天你会忽然发现,周围的朋友越来越少,家里人离你越来越远,你越来越孤独了。你越孤独,越得不到爱护,就会越用发火来改变别人,陷入恶性循环,这是非常可怕的局面。
    要想真正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改变别人的态度,不需要使用愤怒,其实我们有更好的办法。
    有时,你的权益受到了侵犯,却好像开不了口去表达,这是恐惧心在起作用,恐惧障碍了你维护自己的权益。你需要克服你的恐惧,而不是借用愤怒来解决问题。解决了恐惧,你就可以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了。这种情况下,对心的分析是非常微细的。不要用那种粗暴的心理——他总是欺负我,前几次我觉得开不了口,那就发一次火吧。你应该观照自己:为什么开不了口呢?为什么被侵犯的时候,没有办法表达正当的要求呢?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
       当一件事情可以改变的时候,去改变就好了,为什么要用愤怒来伤害自己、伤害别人?如果这件事情已经无法挽回、难以改变,愤怒又有什么用?这样反思,我们就可以对自己的愤怒情绪有一种很好的认知,而不会去依赖和助长这种情绪。你会有更大的决心去对治它,真正地认识到:对于这种负面情绪,可以从内心里清除掉,需要把它净化掉。
六、愤怒的危害
    佛教认为,愤怒的危害很多。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摧毁善根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善,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首先,它能摧毁我们的善根。我们每天学佛,诵经、礼拜、发愿,“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然后,可能刚刚发完愿,你就开始对你的先生或者太太发火。那我们的善根还有什么用呢?我们辛辛苦苦修行了很久才得到的一点清净和安乐,一发火就无影无踪了。本来我们供养三宝、打坐禅修,可以感召未来非常美好的生命形态,可是当我们一念的嗔恨心生起,会使这些美好的果报无法现前。现前的是什么呢?是苦受,是腾腾的烈火。
    (二)心离安乐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燥不成眠。”
    有的人也许会说,反正那些善根我也看不见。那我们就说一说现在可以看见的。当嗔恨心生起时,我们的身心都得不到安乐。
    我想,在座的诸位,每一个人都体验过愤怒带来的痛苦。在这种痛苦之下,内心还能安详吗?我们的喜悦还能像喷泉一样涌出吗?安乐会消失,内心会枯竭。愤怒的情绪使我们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翻来覆去不能安眠。
    (三)亲友远离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杀害。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愤怒会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即使你是一个很慷慨的人,经常给别人很多帮助,但你脾气不好,仍然会导致别人的厌离,甚至恩将仇报。在家里,如果你爱发火,你的配偶、孩子都会离你远远的,看到你就有点头痛。
七、压抑愤怒的后果
    既然愤怒有这么多危害,我们就需要去对治它。
    世间的一般人,也都知道发脾气是不好的,知道应该忍。在中国,“忍”被写成“心头一把刀”,这种忍非常难受。
    一些心理学家做了关于忍的社会调查。调查发现,一般人都知道忍的重要,忍可以避免对人的伤害,也可以使我们得到利益——比如有时候求人办事,对方态度不好,我们会忍,于是把事情办成了。但大家公认,忍的负面后果有四个方面:有害身心健康;引发被动攻击;失去做人原则;破坏社会公正。
    心理学和医疗方面的研究发现:
    无法(或不愿)表达愤怒,对许多易感人群来说将导致高血压的形成;而那些倾向于对他人表现出更多敌意和侵犯性行为(把愤怒发泄在外)的人也比正常人有更高的血压。不良的情绪不仅导致身体的疾患,也给人们的人际关系带来影响。那些在压抑愤怒方面得分高的人报告说,他们得到家庭成员的社会支持较少;他们还报告说,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中他们也缺乏信任。
    也就是说,不管是发火还是不发火,只要内心有愤怒,对身体就有伤害。另外,压抑愤怒的人会发现,尽管他们在忍,但人际关系还是搞不好。
    压抑了愤怒的发作,人际关系还是搞不好,原因来自被动攻击。不是说一个人不发脾气,就没有愤怒了。愤怒的能量会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常见的被动攻击是对人冷淡。比如你对一个人有看法,他过来找你说话时,你对他很客气,但客气中含有一种冷冷的感觉,让他很难受,但他又说不出来。这就是你在用冷淡攻击他。很多女子喜欢运用被动攻击。她们在体力上不善于打斗,也不喜欢骂人,就采用了视而不见、不理不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攻击。
    被动攻击也可能表现为缺乏理解。对别人说的话好像听不懂,这对别人也是一种伤害和攻击。有时在家庭中,丈夫对妻子说的话好像总是听不懂,很迟钝,让妻子恼火。妻子越恼火,丈夫就越迟钝。其实,这是因为丈夫对妻子的唠叨感到不满,但他知道自己如果发火,妻子就会跟他吵架,于是他就表现得心不在焉,对妻子的话不感兴趣。
    被动攻击也会表现为打哈欠、把座位从别人身旁移开一点、保持沉默,等等。对别人说的话怎么都不回答,这很有杀伤力,会让别人暴跳如雷。
    学佛的人容易进行被动攻击。由于知道不应该生气,就压抑自己。有的人做出被动攻击的时候,还以为自己正在修忍辱——要知道,那不是忍辱,而是攻击!有的人会表现得很高洁,看别人都是罪恶凡夫,这会让别人很受不了你。为什么有的人学佛之后,家庭非常反对他学佛?就是因为他总是用这种方式攻击家里人。如果你的方式不善巧,内心不柔和,只是在形式上所谓“不发火”,对别人造成的攻击可能会很强烈。我们作为学佛的人,要特别警惕,不要对别人进行被动攻击。当你觉得身心或家庭出了问题,要警惕内在的愤怒。
八、佛教忍辱的态度
    世间的忍辱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压抑得太厉害,会使人变得麻木,像《祝福》里写的祥林嫂一样,这对生命会是极大的摧毁。或者会使人变得像阿Q一样,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或用自我解嘲的方式来发泄痛苦。
    当你们心中愤怒的时候,你们是怎样处理的呢?
    有人会用运动来排解,或者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感觉就好多了。有人会找朋友倾诉一番。有人会蒙头大睡,睡到第二天起来,也许好一点,也许更郁闷了。也有人会暴饮暴食、疯狂购物。这都是常见的对付愤怒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只能把愤怒的能量稍微缓解一下,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还有人会像越王勾践一样,卧薪尝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种忍只是为了将来报复得更厉害,肯定是不可取的。
    也有像司马迁那样的,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之后,转向写作、学术研究,把能量升华掉。作为世间的忍辱,这可以说是比较好的方式,转移注意力,趋向更有意义的、更好的目标。但是,愤怒的根毕竟没有拔除。
    佛法认为,上述方法都不完美。
    在佛法中,忍辱是一种修行,是对心的调整。佛法的忍辱与世间的忍辱有不同的态度,主要表现如下。
    (一)不认同愤怒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佛教不认为愤怒是合理的,也不认为愤怒是必然的。因为愤怒只是一种执著的产物。如果你没有了执著,你就不会愤怒。
    (二)强调内心的平静——“忍无可忍”
    “忍无可忍”的意思是:忍,到了最高境界,其实没有什么可忍的。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境界,内心都没有波澜和火焰,总是寂静、清凉、安详的,没有可忍的东西,这就是忍辱的圆满。
    《瑜伽师地论》:“云何菩萨自性忍?谓诸菩萨或思择力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于一切皆能堪忍,普于一切皆能堪忍。由无染心,纯悲愍故,能有堪忍。”
    思择力,就是以智慧看清楚自己愤怒的原因,看清楚了愤怒的不合理性。或者由于过去生中不断修习忍辱和慈悲,菩萨心胸宽广,不管谁来烦扰他,他都不会在意。
    (三)以利益自他为忍辱的目标——“不忍之忍”
    世间的忍辱,目的就是表现对别人的顺从。佛教的忍辱目标是利益自他。有时候,不忍,恰恰就是菩萨的忍。当众生不听菩萨的劝导时,菩萨可能会责备他,不随顺他,或者对他进行处罚。这样的示现,是出于内心里要利益他的意乐,而不是受到愤怒的驱使。这是为了教化的需要,为了调伏众生。
    什么是示现发火?可能做母亲的人会有体验。小孩子做了错事,其实你很心疼他,但表面上你表现得很生气,这是为了让他下次不要再那样做。这样示现时,自己一点点愤怒都没有。对众生示现发火,这是悲心非常重的人才做得到的,对心理素质的要求很高。
    佛教的忍辱,是永远地断除内在的愤怒。至于外在,是发火好还是不发火好,这是不重要的,关键是哪种形式对众生有帮助。
第二讲  佛教常见修忍方法简介
    佛教里不认同愤怒的情绪。如果你想真正地把家庭关系搞好,把工作做好,让内心的喜乐生起,消除烦恼和痛苦,就必须在消除愤怒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怎么忍气吞声上下功夫。我们必须学习一些修忍的方法。
    对于修忍的方法,佛教的经论介绍得非常丰富。下面列出比较典型的八类方法。需要大家在现实中发挥悟性和聪明才智,灵活机动地使用它们。
一、正念正观
    一头疯狂的大象,在大街上横冲直撞,那是很恐怖的。如果我们放纵自己的心,不训练自己的心,会比疯象更可怕。因为疯象只能伤害我们现在的生命和财产;而没有驯服的心不仅能伤害我们现在的生命,在未来还会引领我们堕入恶趣。心的负面作用,有时候会超过外在的因素。
    如果我们有正知正念,守护我们的心,那么,一切痛苦、不如意都会消散,一切福德、善根、安乐都可以获得。所以,守护心念非常重要。
    如何守护心念?《阿含经》介绍了两种修根的方法。根尘相对时,在六根的门头上修习它。
    《阿含经》里有一段经文,说的是一个外道与佛陀的对话。佛陀问外道,你师父是怎么教你修根的?外道回答,我师父教导我,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乃至心意不去想事情,这就是对根门的守护。佛陀呵斥了他,说这是一种愚痴的修法。盲人看不见色,聋人听不到声音,石头是没有心意的,难道这就能降伏烦恼、解决问题吗?
    这种外道的修根方法,是一种逃避问题的方法。有时候,我们不接触让我们发怒的人,也不去想,有些问题可能就会好转。但是,这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因为人们生活在世间,不可能不遇到逆境。
    佛陀曾经到一个地方去乞食。这个国家有一个王妃,长得很美丽。她结婚之前,她的父母曾经认为除了佛陀,天下没有人能够配得上这个美丽的女儿,想把她嫁给佛陀。佛陀当然回绝了,他说,在我看来,一切女色都是不净的。这个女儿的父母听了佛陀的话,当时就开悟了,证得了果位。这个女儿却认为佛陀说女色不净是侮辱了她。后来她嫁给了国王,成为最受宠爱的王妃,但她内心对佛陀的愤怒一直没有清除掉。她听说佛陀到这边来乞食,就不准大家供养佛陀,还雇了一群无赖,用各种各样难听的话嘲讽和辱骂佛陀。
    当时阿难和佛陀在一起。阿难看到那些人辱骂伟大的佛陀,感到很难受,对佛陀说,我们离开这里吧,这里的人没有善意,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可去,干嘛非要呆在这里?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你想找一个每个人都欢迎你、善待你的地方,那是永远也找不到的,你必须面对现前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内心是纯洁的,那么外在的恶意与诽谤终归有一天会消散。
    于是佛陀仍然在这个地方乞食。那些人骂得很厉害,而佛陀始终微笑着,步履安详从容。过了一段时间,那些人终于无可奈何地放弃了。而其他百姓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佛陀非常了不起,看到佛陀每天在辱骂中依然那么自信、喜悦,大家对佛陀生起了无以言喻的信心。因此,佛陀在这个地方的教化开展得非常好。
    由此可见,佛教不认为回避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佛陀给外道介绍了两种佛教的修根法:无上修根、贤圣修根。
    (一)无上修根(戒学的对治)
    当你看到让你起贪的东西,就要观察它的不净来对治贪念。当你看到不喜欢的东西,就要观察它清净的一面,观察它的优点。当内心产生了复杂的情绪,既喜欢又厌恶,就要分开来对治,远离厌离、不厌离,住于平等的舍心,达到心灵的平静。
    无上修根是一种对治的方法。用于对治嗔恨的时候,就是观察那个对象好的一面。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不喜欢的人,通常会把他全盘否定掉,“那个人素质太差了,我不跟他来往。”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要意识到:这句话符合真实吗?会有哪一个人的全部素质都差吗?素质比较差的人,其实也有好的一面。这样的全盘否定是非理性的。当我们有了这样的非理性想法,应该马上提醒自己:“错了。他不是一个素质差的人。他有些方面不好,但有些地方很优秀,甚至比我还好。我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会强有力地对治嗔恨。
    (二)贤圣修根(慧学的观照)
    这是一种观照的方法。当你发觉贪嗔痴的负面心态出来的时候,只要觉知着就可以了。对于嗔恨,要觉知着伴随而来的排斥心理。比如别人说了一句话,忽然你心里“砰”一下,有一个东西起来了,你要认识到它是什么,观察它,并且可以标注它,在心里温柔地默念:“愤怒,愤怒”。
    当愤怒生起的时候,你的心跳、呼吸都在改变,你要观察到,看这个情绪的状态是什么,观察它能持续多久。等一会儿,你看看,愤怒是更强了,还是更弱了?你会发现,心念是无常的,当你观察愤怒的时候,它要么变得更强,要么变得更弱。你继续观察,不去排斥它,也不去加强它,它最后必然会下降,然后消失。就算你想让它停住不变,它都停不住。
    你想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恨,做得到吗?没有人能做到。如果想继续恨,必须再想一次,再想那个人如何坏,愤怒会再次生起,然而过一阵子,愤怒还会下去。想继续恨,就还得再想一次。
    很多人就是这样“修愤怒”的。其实愤怒产生之后就会消失,但是我们为了让自己不停地生气,就不停地想。通过这种非理作意,愤怒一个接一个地生起来,我们就以为自己一直在生气。思维不愉快的东西,造就了我们的情绪。
    当你了知到这一点,下次发怒的时候,你就会觉知它,看着它。只要你不继续想,很快它就下去了。你会发现,愤怒很好处理,并不难对付。难对付的是非理作意。但是,既然意识到是非理作意,就不要再这样想了,如果总是这样想,你岂不是给自己找难受吗?总是想别人不好的东西干什么呢?这样的思维没有任何益处,只会带来愤怒和痛苦。当你不去思维的时候,愤怒自然就消失了。
    所以,不需要害怕愤怒的情绪。因为它本身是无常的,是空的。它是纸老虎。
    (三)方法的运用
    如果你的教理足够了,其他一切忍辱的方法都不需要再修了。用贤圣修根这种观照的方法,就完全可以把情绪处理好。
    可是,有时候愤怒的能量太大,你没办法平心静气地去观察。那么你可以用无上修根的方法去对治。贤圣修根和无上修根可以结合起来运用。
    举个例子。你跟父母在一起,父母对你管得太多,唠唠叨叨,你忽然生气了。这时候,你可以这样想:“母亲这样骂我,让我不舒服。她为什么骂我呢?因为她希望我生活得更好、更健康。也许她主张的生活方式我不太认同,但她认为这是很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再三地来烦我。烦我,是爱的表现,是对我关心的一种标志。”如果你能体验到这一点,就可以对母亲说:“谢谢你对我的关怀,我体验到了你的爱心。但你这种表达形式让我觉得不舒服。我会照顾好我自己的。”跟母亲做这样的沟通,就可以把情绪处理掉。
    情绪爆发出来的时候,都是可以对治的。关键在于你要如理作意。母亲关怀你才会骂你,这是符合事实真相的,你这样想就是如理作意。如果你认为母亲骂你就是很可恶的,那就是非理作意,因为你把别人的爱心当成了攻击。
二、转换心态(修习慈悲)
    倘若你的智慧力不够,没有办法如理作意,可以转换心态,修慈悲。
    (一)直接修习慈心定
    具体来说,第一种方法是直接修习慈心定,这是《清净道论》提倡的。
    当你生气的时候,马上转而思维快乐的事情。调整一下呼吸,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快乐。也许你会想到:小时候,我生病了,妈妈用毛巾为我擦汗,喂我吃东西,她的爱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不要再想让你生气的事情,要想让你生起慈心的事情。体验你的亲友、老师对你的爱心,也对他们修慈心。让强大的慈心淹没愤怒。你要是真正懂得慈心禅定的修法,它的力量是很大的,可以将慈心遍满十方。愤怒让你很苦,而慈心生起来的时候,像清泉一样让你内心滋润。慈心禅会生起乐受,让你的身体舒服,心里也有了喜乐,那你就有足够的能量对治愤怒了。
    (二)通过观察引生慈悲
    不会修慈心禅,就可以用第二种方法。这也是《阿含经》里讲到的。当时佛陀告诉他的弟子,可以用这种方法修习慈悲:对于有优点的人,观察对方的优点,引生慈;对于找不到优点的人,体察对方身语意都在造作恶法,将会悲惨地堕入恶道,引生悲。
    (三)认识轮回中的处境
    认识到轮回中一切众生皆曾互为父母、亲眷,引生慈;认识到轮回中有情都为苦苦、坏苦、行苦所逼迫,而引生悲。
    当一个人让你很愤怒,你要思维:过去生中,我和他是亲人。他曾经是我的母亲,把我抱在怀里,喂养我,为我擦去脸上的泪花。我也曾经是他的母亲,生养过他,抚育他成长。在轮回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已经忘记了往事,现在遭遇到一起,这样互相伤害,不是很可悲吗?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内心会有一些震动,心就变得柔软了。
    当一个人对你不客气,你想狠狠地教训他。这时候你想一下:何苦来哉?轮回中所有的众生都充满了痛苦,有苦苦、坏苦、行苦。生老病死的痛苦逼迫着他,还有那么多烦恼煎熬着他,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缠绕着他。这样一个苦恼的众生,在我面前暴跳如雷的时候,其实他心里是那样痛苦。他都已经那么苦了,干嘛还要给他苦上加苦呢?这时,你的内心会产生悲悯:愿他快乐吧,愿他将来能够变得更好吧。这是通过引生慈悲来转化要伤害别人的心念。
    (四)修习慈悲的体验
    下面,我们来做个体验,通过修悲的方法看看情绪的转化。
    大家先放松一下。闭上眼睛,想一个人。这个人,最近一段时间,你因他有一些烦恼,有一些愤怒。慢慢地回想。让内心的种子浮现出来。当内心的愤怒出来了,体验一下,用一个形象来代表这种情绪,你脑海里会出现什么画面呢?也可以用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来象征它。如果你已经想出来了,就轻轻地点一点头。然后,体验一下你的感受。愤怒会带来苦受。心跳会发生变化。可能会觉得心里像刀扎一样。
    我们可以交流一下。用一种视觉形象代表你的愤怒情绪,是什么呢?
    (慈云:像一条很大的毒蛇。)
    我们再来体验。把眼睛闭起来,观察让你愤怒的这件事情。然后,想引发你愤怒的对方。把他的形象想出来之后,做一些思维。轮回中每一个众生其实都很苦。这个众生,他也有很多痛苦,也有很多无奈。他也要面对生老病死。每天他都在为生活而挣扎。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有一天,他也要面对死亡。当他躺在医院里的时候,临终的时候,他很恐惧。观察他被痛苦煎熬的感觉。当你这样观察的时候,再想一想起初你头脑里浮现出来的那个代表情绪的形象,看看那个形象有没有变化,而你身上的感觉有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已经想出来了,就做个深呼吸,慢慢地睁开眼睛。我们再交流一下。
    (慈云:真是很奇妙。那条毒蛇变成了一条无害的蚯蚓。)
    是的。愤怒就是这样一种无自性的东西。通过观察对方的痛苦,就能转化它。所以我们不必怕它。我在想,蚯蚓虽然是大地中的生命,是不是也会有一点点封闭和自卑呢?而且蚯蚓还很柔软。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并不一定符合你的状态。其实你还可以继续观察,看看这个蚯蚓的情绪如何,或者它想说些什么。
    愤怒是可以在身心中观察到的。当你非理作意的时候,总是想别人不好的时候,带来的这种苦受,首先是你自己内心的痛苦。刚才大家应该都体验到了,愤怒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和心都不舒服。然后,当我们想到有情的生老病死,是不是我们在自我安慰呢?不是的。因为生老病死是众生的本质,这就是世间的真相。
    当你如理作意的时候,你的心里要么生起出离心,要么生起慈悲心。你绝对不会生起什么负面的东西。负面的东西都是来源于非理思维,比如:“这个人凭什么这么对待我?他为什么这么坏?”
    当你把一个人贴上“坏”的标签的时候,你把他整个人都否定了。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坏人吗?在座的诸位,你们认为自己是坏人吗?肯定不会这样认为。但是你是一个好人吗?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好人。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每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既有善良的心也有烦恼。别人跟我们一模一样。
    所以,当我们如理作意,我们的内心就放开了。如理作意和非理作意区别非常大。这就是我们学佛需要开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引生慈悲,首先我们自己会快乐。接下来,你会有更大的心灵空间来处理人际关系。当你被愤怒席卷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冷静地处理人际关系,没有办法好好地对待别人。
三、解构执著
    (一)解构对损害者的实在性的执著
    有时候我们认为,这个人在对付我,他跟我过不去,实实在在地有这样一个人。但是佛法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空性的。
    《清净道论》云:“你对此人忿怒时,忿的什么?对他头发忿怒吗?或对毛,对爪……乃至对尿忿怒呢?或于发等之中对地界忿怒吗?对水界、火界及风界忿怒吗?……对色蕴忿吗?或对受、想、行、识蕴而忿呢……对色界,对眼识界……乃至对意界,对法界,对意识界而忿呢?”如果这样对界的分析,则如置芥子于针锋,绘图画于虚空,他的忿怒实无可置之处。
    当我们说这个人很坏,我很恨他的时候,佛法问你:你恨的到底是什么?是他的头发吗?是他的指甲吗?是他的肌肉吗?是他的骨骼吗?是他的血液吗?是他的粪尿吗?显然都不是。如果离开了头发、指甲、肌肉、骨骼、血液、粪尿等等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还有这样一个人吗?这个人在哪里?
    有人会说,我恨的不是他这些头发之类的色法,他心坏,我恨的是他的心。那么,心是什么?
    佛法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说愤怒的是色法,那还好说一点。因为色法还有相似的稳定性的存在,还能摸一摸、看一看。但是人的心在那里?心是无常的,刹那变化。这一刹那的心,他在对付你,下一刹那的心,可能就想他的孩子了,再下一刹那的心,可能回到过去了……你恨的是他哪一个刹那的心呢?那一刹那的心已经消失了。那个心已经没有了,你的恨怎么还在呢?你恨的对象是什么呢?
    我们说恨一个人,这是很粗的一种说法。当我们真正去寻找恨的对象,会发现不知道恨的对象是什么。我们会发现,这种恨,是幻想的执著。我们用我们的心,假设了一个所谓的那个人在那里,但是这个对象不存在。他是你有心里执著构建的,并不是外在真实的存在。
    如果连愤怒的对象都找不到的时候,那你的愤怒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还有存在的依据吗?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的心结就会解开。这就是对无我、对空的直接观察与分析。执著都是纸老虎,都是空性的体现。猛一看,好像在那里,但是并不存在。就像水里的月亮,根本捞不起来。所以,佛法经常用水中月、镜中花、梦幻泡影比喻世间一切东西。
    (二)解构对损害者的能动性的执著
    有人会说,我不是恨这个人,我只是恨他不该这样做,他不该这样对待我。认为那个人是有意这样做的。经论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你生气的时候,不是他愿意对你生气,而是他的烦恼驱使着他对你生气。没有人愿意要烦恼。在座的诸位,你们愿意要烦恼吗?不愿意。但是为什么你还会生气呢?因为你不由自主,是吧?你有烦恼,你就会生气。对方也是如此。他不是有意地对付我们。当我们说他有意地对付我们的时候,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设。
    一切众生都在被烦恼驱策着。如果要恨,恨的应该是烦恼,而不是那个被烦恼所驱策的可怜的、愚痴的众生。我们应该悲悯众生。
    如果一个人的本质就是会伤害别人的话,那你为什么要恨他?就像火本来就会烧人一样,你被火烫了,你会恨火吗?你只会说自己不小心。如果这个人的本性善良,他对付我们只是偶然的,你对他嗔恨也是不应该的,就像你不应该嗔恨蓝天偶尔被云彩遮蔽一样。我们会发现,愤怒是无缘无故的,是非理性的。
    有人拿棍子打我们,我们会不会对棍子生气?不会的。我们会对这个拿棍子的人生气。但是佛法告诉我们,拿棍子的人背后还有主使者。主使者是谁呢?是他的烦恼。这样思维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空阔的感觉,很多东西都放开了。
    这就是生命的真相。佛陀从来不用虚假的东西来蒙蔽我们。是我们自己不去看这些真相,而非要抓住那些梦幻泡影般的执著。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或者说是掩耳盗铃。当我们去看真相,就会发现,烦恼都是自己寻找来的。用佛法照破烦恼,烦恼就会化开。因为烦恼本身就不是真实的,烦恼只是我们心里执著的幻象的显现。
    (三)解构对损害结果的执著
    有时候,我们虽然知道,其实没有所谓那个人,即使有一个假名的人存在,他也是被烦恼操纵、不由自主的,是非常可怜的。但是,由于我的利益受了损伤,终归是不舒服的。
    佛法告诉我们,即使你保护你的财产和家庭,但你终有一天会失去这些。而你因为愤怒,因为攻击别人而造下的罪业,会生生世世地追随我们,会折磨我们的心。就算我们与天斗、与人斗,得到再多的东西,最终还是会两手空空地离开,一丝一毫也带不走。带走的,只是内心里的业。烦恼种下的种子,会跟随着我们走向未来。
    没有证得空性的人,总是会有执著的。但是,思维一切名利终将成空,可以使执著得到明显对治。
    很多负担,都建立在执著的基础上。你要想让自己受苦,你就执著得更猛烈一点;你要不想让受苦,就不妨把执著放开一点。善待自己。
四、积极思维
    有时,我们遇到逆境。
    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世间叫娑婆。娑婆的意思就是堪忍。这个世间本来就充满了痛苦。
    你想找一个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地方,想找一个让人们永远爱你、永远随顺你、从不违背你心意的地方,这可能吗?找不到的。娑婆世界本身就是不圆满的。
    但是,痛苦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痛苦有种种功德,可以助长我们的出离心,锻炼我们的能力,使我们成长。
    勇敢地面对一些小的痛苦,将来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坚强。如果一个人总是泡在蜜罐里,他是一个苍白无力的人。
    当我们面对痛苦的时候,心态非常重要。佛法从来不容许我们逃避,也不让我们抱怨。佛法让我们用什么态度呢?面对。真正地面对。当你面对困难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个困难不像你想像得那么困难,甚至有些困难是根本不存在的。当你处理掉一个困难,你会发现自己收获颇多,变得成熟了。
    如果你总是很娇气,会使你更痛苦。有人看到一点血就晕倒了。可是有的勇士到了战场上,受伤之后变得更加勇猛。意志力的不同,心态的不同,使我们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
    痛苦让我们去掉傲慢的心,生起厌离的心和悲悯的心。因为我们自己很痛苦,所以才知道别人也很痛苦。往往有人说“生儿方知报母恩”。你在生育、抚养孩子的时候,知道了其中的痛苦,才能体会到母亲的感觉。
    现在种种的违缘,都是来源于我们过去没有智慧,没有慈悲心,没有善巧地处理事情。我们要勇猛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增长自己的智慧,不断地与众生广结善缘。过去,我们没有结下好的因缘,如果现在仍然不好好对待,那么我们在未来生中,还会生生世世地互相残杀,互相伤害。我想,没有人愿意这样。我们已经互相伤害了无数世了,这一世见了面,又在互相伤害。在未来世,还想这样吗?如果不想,就可以从当下改变。这样一想,我们就会勇猛地修习慈悲,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苦难其实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
    佛法以病苦为良药,患难里就蕴涵着解脱。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在逆境中成长,把逆境看作成长不可缺少的资粮——是雨水、土壤、养分,会让我们这棵大树长得更加繁茂,就通达了,处处都能顺利起来。如果你希望总是好好的,所有的人都要爱我,所有的人都不要对我有任何违背,反而会处处碰壁,处处失望。这就是佛法的用心的善巧之处。
    我觉得这些法听起来像甘露一样,它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相。
五、反求己过
    当你跟别人之间出现了问题的时候,你要问问自己,原因出在哪里。
       一个巴掌拍不响。当我们和别人发生了问题,难道责任都在于对方吗?如果你把责任都推给对方,但我们恰恰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原因,改变了自己,可能就改变了你和别人的关系。如果你只是希望别人改变,可能你永远都在等待之中,永远都在痛苦里纠缠。
    将注意的重心从观察别人的错误转向修正自己的言行,这无疑是极具建设性的,既能使人摆脱愤怒情绪的缠绕,又有助于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从逆境中改善自己。
    佛陀总是让我们建设性地去做。佛法教导我们,不要缠绕在情绪中,而是要看看自己能做什么,是否能对自己做一些改变。
    经典里说,佛陀有一次到一个信众家里去应供。这个信众以前是有外道的师父的,他遇到佛陀之后,对外道的师父就有点冷淡了。佛陀吃完饭出来之后,外道看见了,非常嫉妒,因为他觉得佛陀使他失去了一个大护法。外道就用恶劣的语言谩骂佛陀。那个信众非常难过。这时佛陀告诉他:
    “不寻他人过,已做或未做;只观察自己,已做或未做。”
六、思维业果
    忍辱的过程,就是消业解冤的过程。对方对我愤怒地攻击,只会使他自己受苦。我们已经体验到了,我们愤怒的时候是很难过的。别人也是一样。别人对我们发火的时候,他也很痛苦。其实他已经受到他的愤怒的惩罚了。别人对我们发火,是帮助我们消业,他自己反而会堕入恶趣。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嗔恨他呢?我们只能感恩。
七、升华情操
    有时候我们觉得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那么,可以把精神境界提升一下。
    (一)忆念佛陀——歌利王的故事
    通过忆念佛陀,可以把我们的心量打开。佛陀有种种修行忍辱的事迹,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
    当初佛陀是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诬陷他勾引宫女。歌利王一刀一刀地把忍辱仙人的手、足、鼻……都割下来。忍辱仙人看着歌利王如此大发雷霆,心里生起了无限的悲悯:这个人被他的烦恼都折磨成这个样子了。于是忍辱仙人发下大愿:当我未来生成佛的时候,第一个要度化的就是这个人。佛陀成佛时,度化的第一个弟子是憍陈如。憍陈如前生即歌利王。
    佛陀在人世间教化的时候,也处处在修忍辱。很多人诽谤他,提婆达多陷害他,但他总是那么安详、从容,充满悲悯。当我们想到佛陀的时候,内心会涌出力量。那么困难的时候,佛陀都做到了忍辱,我们为什么不能忍辱呢?当我们面对不愉快的场景时,如果此时此刻面对这种场景的是佛陀,佛陀会怎么对待?佛陀会破口大骂吗?佛陀会跟人厮打吗?当你这么想问题的时候,就会得到答案。所以,忆念佛陀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方法。
    佛陀看一切众生,都像看待自己的独生子罗睺罗一样。当佛陀看到我们对众生发怒的时候,他会怎么想?他会心痛的。诸佛不惜身命度化众生,我们却在伤害众生,难道我们不应该有一种惭愧心吗?我们作为佛弟子,是不是有必要考虑一下如何改良自己的言行和习气呢?

    (二)忆念自己的誓愿
   当我们嫉妒众生,可以想一想,每天我们都在发愿,愿众生快乐。怎么转眼之间,我们就又变得愿众生痛苦了?有时甚至恨不得别人出门被车撞死,盼望着“你什么时候倒霉”。这样一想,你会发现你的心很邪恶,跟做功课时发的愿完全不同。警觉到这一点,你就会改变。
    对此我是有体验的。以前,我跟一个同修产生了一些冲突,生气了。我就觉得他应该受到惩罚才好。突然,一天我在诵《大悲咒》的时候想到,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一切众生里也包括他呀?怎么又希望他受到惩罚呢?觉得自己很可笑。从那以后,我很注意改正自己对别人发的不好的愿。一旦注意到了,其实心是很好转的。
    佛陀不允许我们这样赌咒发誓:“我说的要是假话,我就堕地狱”、“我说的要是真话,你就堕地狱”。这是不允许的。佛弟子要发誓的话,应该怎么发呢?应该这样说:“我说的要是假话,那就南无佛陀,我说的要是真话,那就南无佛陀”!乃至开玩笑都不许说让人堕地狱的话。
八、积极行动
    有时,实在降伏不了你的心,那就开始积极行动。哪怕你觉得做得很虚伪。
    “把自己所有的东西施与他人,亦受他人所有的东西。如果他人成为生活困难而需要我不受用的资具,当施以自己的所有的东西。若这样做,则自己对那人的嗔恨便会息灭。而他人甚至自往世以来(对我)所怀的忿怒也会在那一刹那消灭。”——《清净道论》
    表达善意,虽然表达得勉强,忿怒也会因此消灭。
    在婆媳关系里,完全可以尝试这样做。你跟你的婆婆如果很烦恼,发现她喜欢什么东西,可以送给她。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她可能会不舒服,觉得很怪。然后你再送第二次、第三次……会有改变的。
    他人给我们东西,我们也应该很欢喜地接受下来,并表示感谢。
    分享,就会改变我们。包括用微笑面对对方。哪怕心里笑不出,只要把嘴角翘上去,感觉就会不一样。
    向对方展示友好的行动,即使是并不发自内心真实的愿望,但当这样去做的时候,不仅能使对方消除愤怒,自己的嗔心也会得以转化,这实在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调心方法。
    经典里修忍辱的方法无量无边,我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其中八种,希望你们回去好好体验。我相信,你们一定有能力让自己安乐,也给别人带来安乐。
    一个人要关爱别人,首先要善待自己。善待自己,首先要净化自己内心的愤怒。所有的苦受,包括自责、嫉妒、郁闷、忧伤……其实都是愤怒。我们要温柔地看待内心的东西,看它是什么,然后用这八个方法消化、处理它。那么,快乐一定会在你心里生起,安详一定会吸引你的。
    如果我们今天生起了功德,生起了欢喜,生起了善法,那么,愿与一切众生分享。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