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底盘:会计摘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22:36
第一章  总论 (3分)
资产负债表:是根;利润表:面子。
一、财务报告目标
是财务会计系统的核心和灵魂。包括:(1)提供与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
(2)反映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空间范围)
界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法律主体)
(1)企业集团、企业独立核算的车间,均是会计主体,而非法人。
(2)企业的经济活动应与投资者的经济活动相区分。
(3)会计主体不一定要有独立的资金,无独立资金的,无须对外报送独立的财务报告。
2.持续经营
(1)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2)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体现了持续经营假设。
3.会计分期
(时间范围)
(1)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时间范围。
(2)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本期与非本期的差别,从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有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这样的会计方法。
4.货币计量
(必要手段)
1.要假设币值稳定。
2.货币计量为确认、计量和报告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3.我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外商投资企业可以选用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核算,但应提供以人民币反映的报表,境外企业向国内报送报表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三、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
1.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要求: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为了弥补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我们现代会计编制了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就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弥补了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
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8个) ★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可靠性
可靠性=如实反映+完整性+中立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来进行会计处理,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要保持完整和独立。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总结】符合可靠性要求:
(1)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3)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4)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
(5)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2.相关性
1.相关性=反馈价值+预测价值
2.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具有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
3.相关性应以可靠性为基础,即会计信息应在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作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者的决策需要。
如: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持续计量,体现了相关性。
3.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可比性=横向可比+纵向可比
1.横向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可比性。要求会计核算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方法核算
2.纵向可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可比性。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改变。但是,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1)有关法规发生变化,要求企业变更会计政策。
(2)改变会计政策后能够更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总结】不违背可比性要求:
1.发出存货计价方法,按新准则由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
2.长期股权投资由于持股比例的变化,核算方法发生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转换;
(1)因追加投资,使原投资比例由50%增加到80%,而对被投资单位由具有重大影响变为具有控制,故将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
(2)因减持股份,使原投资比例由90%减少到30%,而对被投资单位由具有控制变为具有重大影响,将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核算
3.投资性房地产由于公允价值使用条件成熟实现计量模式的变更;
4.所得税的核算方法按新准则由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5.由于固定资产购建完成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将借款费用由资本化改变为费用化核算
6.某项专利技术已经丧失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将其账面价值一次性转入当期损益
7.因客户的财务状况好转,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由应收账款余额的30%降为10%
8.在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中,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数据应以账面价值为计量标准。
9.在非同一控制下,编制合并报表时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应该以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
5.实质重于形式★
1.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
2.实质指的是经济实质,形式指的是法律形式,此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以经济实质为准,而不受法律形式的制约。
3.融资租赁的核算、收入的确认、合并报表的编制、售后回购、售后租回、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时不冲减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
【归纳】体现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有:
(1)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
(2)融资租赁的判断以及售后租回是否确认销售收入;
(3)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判断;
(4)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判断;
(5)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以及售后回购、附有退货条件的销售、委托代销等特殊销售方式收入的确认;
(6)关联方关系和关联方交易的判断;
(7)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区分商业实质。
(8)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核算。
(9)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选择。(要看经济实质)
(10)有确凿证据表明商品售后回购不是按公允价值达成的,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回购价已知,确认收入)
回购价是按照回购时的市价确定的,应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回购价未知,不确认收入)
(11)售后租回交易形成经营租赁,在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售后租回交易是按公允价值达成的,售价高于公允价值的差额应予以递延
(12)关联方交易的确定。关联交易中,通常情况下,关联交易只要交易价格是公允的,关联交易属于正常交易,按照准则规定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但是,某些情况下,关联交易有可能会出现不公允,虽然这个交易的法律形式没有问题,但从交易的实质来看,可能会出现关联方之间转移利益或操纵利润的行为,损害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可见,在会计职业判断中,正确贯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至关重要。
(13)对某企业的投资占其表决权资本的40%,根据章程或协议,投资企业有权控制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故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纳入合并报表。
(14)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时,不冲减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
6.重要性★
1.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2.重要性需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的大小2个方面来判断。
3.衡量信息是否具有重要性,关键看其是否导致决策上的差别,如果有差别则视为具有重要性。
4.重要程度判断:只要具备下列中一条即认定为重要事项:
(1)金额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应界定为重要信息;
(2)指标本质上属于重要信息,比如净利润。
重要性★
【归纳】体现重要性原则的有:
(1)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一般应资本化,但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费用采用计入当期损益的简化处理方法;
(2)商品流通企业的进货费用一般应计入商品成本,金额较小的也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
(3)企业一般应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但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也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跌价准备;
(4)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划分,低值易耗品某些情况下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办公文具等物品采购时可以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5)生产设备日常修理费计入管理费用而不是制造费用;
(6)预收账款少的企业,可以不设置预收账款账户,收到预收款时计入应收账款账户的贷方;预付账款少的企业,可以不设置预付账款账户,支付预付款时计入应付账款账户的借方;
(8)应收账款按名义金额入账,而可以不按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
(9)季度财务报告和年度报告相比,只需披露重要内容,不要求面面俱到。
(10)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内容的选择就体现了重要性原则;
(11)季度报告不必像年度财务报告那样披露详细的附注信息。
(12)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核算与权益法核算的转换
7.谨慎性★
1.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2.谨慎性的应用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本年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下一年收回应收账款时作为收益就属于一个典型的设置秘密准备的例子。
【归纳】谨慎性:
(1)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2)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方法计提;
(3)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4)在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发出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
(5)将预计弃置费用折现计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
(6)对于发生的相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及时足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7)预计负债的确认,或有事项的处理;
① 对于企业发生的或有事项,通常不能确认或有资产,只有当相关经济利益基本确定能够流入企业时,才能作为资产予以确认;
②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而且构成现时义务时,应当及时确认为预计负债,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比如计提产品质量保修费用.
(8)递延所得税。
① 只有在确凿证据表明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暂时性差异时,才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② 对于发生的相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则应当及时足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也是会计信息谨慎性要求的具体体现。
(9)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准备,减值因素消失时,可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
(10)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
(11)存货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不体现谨慎性:(1)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2)周转材料采用分次摊销法摊销。
【归纳】谨慎性的应用或体现(8项):
①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发生减值,应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后价值得以回升的,减值转回一般受到严格限制;
②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无形资产加速摊销;
③内部研发无形资产的研究支出费用化,无法区分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的统统费用化;
④发出商品(存在经济利益流入风险、委托代销、附有退货条件等)不确认收入;
⑤将或有事项“很可能”发生的义务确认为预计负债;确认或有事项产生的资产的可能性条件是“基本确定”,而确认预计负债的可能性条件只需要是“很可能”;
⑥借款费用资本化必须遵循严格的限制条件;
⑦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二者中较低者确定入账价值;
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应以未来可以取得的应税所得为限。
8.及时性
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五、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 ★
会计对象—分类—→会计要素—分类—→会计科目(帐户)
1.  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  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收益、费用、利润。
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定义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包括:
(1)    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2)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    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4)    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按照规定在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也构成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主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特征
1)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2)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3)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2)导致经济利益流出;
3)现时的义务(包括:法定义务、推定义务)。
现实义务——企业一定承担的义务。
潜在义务——不一定承担的义务。
确认
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归纳】不作为资产的,预期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开办费用(直接计入各月的管理费用)
(2)待处理财产损失,以及某些财务挂帐(期末对外提供报告前,将待处理财产损失予以转销)
(3)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
(4)某项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等所替代,并且该项无形资产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应当将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
(5)业务招待费用计入管理费用
(6)车间固定资产发生的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
(7)尚未批准处理的盘亏设备
(8)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
(9)法院正在审理中的因被侵权而很可能获得的赔偿款〖基本确定时确认为资产〗
(10)债务重组日的应收债权(已解除)〖债务重组过程中的应收债权应作为资产〗。
(11)已霉烂变质的存货,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包括:
注: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按照规定在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也构成所有者权益。
损益类要素图示(资本公积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要素)
利得、损失:
1.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2.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3.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具体是指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包括:
(1)权益法下被投资方其他权益变动;
(2)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3)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汇兑差额及重分类。
4.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具体是指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1)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
①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
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
③债务重组利得;
④捐赠利得;
⑤盘盈利得;
⑥政府补助。
⑦权益法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利得;
⑧罚没利得;
⑨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
(2)营业外支出,主要包括:
①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
③债务重组损失;
④公益性捐赠支出;
⑤盘亏损失;
⑥非常损失。
⑦预计负债损失;
⑧罚款支出。
【归纳】利得、损失
属于利得、损失的有:
1.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
(2)   处置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产生的净收益
(3)   以现金清偿债务形成的债务重组收入
(4)   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时投资方进行的处理
(5)   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重分类日其公允价值与其帐面价值(余额)的差额
(6)   自用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
公允价值 > 帐面余额的差额,计入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公允价值 < 帐面余额的差额,计入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不属于利得或损失包括:
(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低于或高于公允价值的差额,不能作为利得或损失,因为,如果换出的资产为存货,那么换出存货的公允价值应确认为收入,按账面价值结转成本,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不属于利得。
(2)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变动。
(3)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的变动。
(4)   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与支付的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5)   出租无形资产取得的收益——“其他业务收入”。
利得和损失可能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也可能先计入当期损益,最终影响所有者权益。
利得和损失的会计处理如图:
(1)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先计入利润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投资收益等),再影响所有者权益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
利得
营业外收入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增值——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损失
营业外支出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贬值——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收入
费用
利润
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定义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
1.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
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特征
1)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无关。
1)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2)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3)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营业外收支属于利润要素,直接计入利润中,不属于收入。
确认
条件
1)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
2)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3)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1)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注:【新】
(1)    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未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
(2)    综合收益总额=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
【收入】:
1.凡是资产+,负债-,同时引起所有者权益+,不一定会引起收入+。
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并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交易或事项,并不一定会产生收入。
例如:接受投资者投入一项资产,会引起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它不形成收入,所以收入的定义强调了“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2.凡是收入+,所有者权益一定+。(收入的确认,一定会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归纳】不属于利润的有:
1.生产费用:
(1)如果按照收入和费用配比的要求,生产费用不属于费用。
(2)从广义角度来说,生产费用属于费用。
2.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3.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其中,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
六、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
适用范围
计量
1.历史成本
主要计量属性。一般在会计要素计量时均采用历史成本。
商誉是按历史成本计量。
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2.重置成本
主要用于盘盈资产计量。
盘盈存货、盘盈固定资产的入账成本均采用重置成本。
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3.可变现净值
①存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可变现净值作为存货期末计价口径的一种选择。
②资产减值准则所规范的资产在认定其可收回价值时,公允处置净额是备选口径之一。
计量:可变现净值=售价-进一步加工成本-相关税费
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
用于资产减值、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融资租赁等。
①当固定资产以分期付款方式取得时,其入账成本选择未来付款总额的折现口径;
②当无形资产以分期付款方式取得时,其入账成本选择未来付款总额的折现口径;
③以分期收款方式实现的销售收入,以未来收款额的折现作为收入的计量口径;
④弃置费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时采取现值口径;
⑤资产减值准则所规范的资产在认定其可收回价值时,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是备选口径之一;
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成本口径选择之一。
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
5.公允价值
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口径选择;
②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口径选择之一;
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口径选择;
④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口径选择之一。
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1.    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2.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报告目标,企业会计准则允许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如果这些金额无法取得或者可靠地计量的,则不允许采用其他计量属性。
3.    各种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
除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外,其他所有资产应以成本初始计量。
企业在不同时期购入存货的单价不同,所以发出存货有多种计价方法,但存货的计量属性仍然是历史成本,如: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计划成本法。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适用于:
(1)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其入账价值的确定
(2)盘盈的固定资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其入账价值的确定
(3)受捐赠的无形资产,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其入账价值的确定
(4)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
账面余额、账面净值和账面价值区别:
账面余额=原值
账面净值=原值-累计折旧或摊销
账面价值=原值-累计折旧或摊销-资产减值准备
七、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报告
财务报表
(四表一附注)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报表附注
披露
八、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的设置:
A. 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当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
B.会计科目的设置需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信息需要
C.鉴于不同企业、不同业务特点的不同,对会计科目的设置可能有所区别
D.会计科目的设置需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信息需要
记账属性:
资产、费用类科目——借增贷减
负债、权益、收入、利润——借减贷增  (注:存在例外情况。)
应关注一些特殊的会计科目:
1
未实现融资收益和未确认融资费用
不是损益类,分别是资产类和负债类科目,但记账属性与一般的资产负债科目相反。
2
“待处理财产损溢”的科目种类和期末余额的处理
资产类科目,期末该科目不能有余额。如果期末时还有未经批准的盘盈盘亏,则会计人员按估计金额进行处理。下年初估计金额与实际批准金额不相等的,再进行调整。
3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研发支出等3个科目期末余额的含义及报表列示项目
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的期末余额为在产品成本,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研发支出期末余额为在研内部无形资产的成本, 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开发支出项目。
4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期末余额的处理、与“投资收益”科目的关系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期末余额应结转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没有余额。有关资产或负债处置时,相关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应转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计入其他业务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未实现的投资收益。
5
不入表的会计科目
受托代销商品(代理业务资产)和受托代销商品款(代理业务负债)科目余额,不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和负债项目。
【本章要点】
①          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②          会计分期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③          会计主体假设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分期假设确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④          由于会计分期的存在,才有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⑤          收入和费用是企业的日常活动形成的,而利得和损失是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
⑥          利得和损失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
⑦          一般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来核算;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般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
⑧          “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
⑨          售后回购、售后租回实质上是一种融资行为,通常情况下,企业不能将取到的款项确认为收入。
⑩          常见的体现实质重于形式要求的交易或者事项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销售商品的售后回购业务、售后租回业务的会计处理;关联方关系的判断;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方法的选择等。
谨慎性要求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第一章  总论 (3分)
资产负债表:是根;利润表:面子。
一、财务报告目标
是财务会计系统的核心和灵魂。包括:(1)提供与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
(2)反映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空间范围)
界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法律主体)
(1)企业集团、企业独立核算的车间,均是会计主体,而非法人。
(2)企业的经济活动应与投资者的经济活动相区分。
(3)会计主体不一定要有独立的资金,无独立资金的,无须对外报送独立的财务报告。
2.持续经营
(1)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2)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体现了持续经营假设。
3.会计分期
(时间范围)
(1)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时间范围。
(2)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本期与非本期的差别,从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有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这样的会计方法。
4.货币计量
(必要手段)
1.要假设币值稳定。
2.货币计量为确认、计量和报告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3.我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外商投资企业可以选用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核算,但应提供以人民币反映的报表,境外企业向国内报送报表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三、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
1.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要求: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为了弥补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我们现代会计编制了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就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弥补了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
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8个) ★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可靠性
可靠性=如实反映+完整性+中立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来进行会计处理,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要保持完整和独立。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总结】符合可靠性要求:
(1)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3)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4)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
(5)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2.相关性
1.相关性=反馈价值+预测价值
2.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具有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
3.相关性应以可靠性为基础,即会计信息应在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作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者的决策需要。
如: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持续计量,体现了相关性。
3.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可比性=横向可比+纵向可比
1.横向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可比性。要求会计核算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方法核算
2.纵向可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可比性。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改变。但是,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1)有关法规发生变化,要求企业变更会计政策。
(2)改变会计政策后能够更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总结】不违背可比性要求:
1.发出存货计价方法,按新准则由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
2.长期股权投资由于持股比例的变化,核算方法发生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转换;
(1)因追加投资,使原投资比例由50%增加到80%,而对被投资单位由具有重大影响变为具有控制,故将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
(2)因减持股份,使原投资比例由90%减少到30%,而对被投资单位由具有控制变为具有重大影响,将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核算
3.投资性房地产由于公允价值使用条件成熟实现计量模式的变更;
4.所得税的核算方法按新准则由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5.由于固定资产购建完成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将借款费用由资本化改变为费用化核算
6.某项专利技术已经丧失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将其账面价值一次性转入当期损益
7.因客户的财务状况好转,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由应收账款余额的30%降为10%
8.在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中,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数据应以账面价值为计量标准。
9.在非同一控制下,编制合并报表时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应该以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
5.实质重于形式★
1.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
2.实质指的是经济实质,形式指的是法律形式,此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以经济实质为准,而不受法律形式的制约。
3.融资租赁的核算、收入的确认、合并报表的编制、售后回购、售后租回、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时不冲减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
【归纳】体现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有:
(1)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
(2)融资租赁的判断以及售后租回是否确认销售收入;
(3)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判断;
(4)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判断;
(5)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以及售后回购、附有退货条件的销售、委托代销等特殊销售方式收入的确认;
(6)关联方关系和关联方交易的判断;
(7)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区分商业实质。
(8)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核算。
(9)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选择。(要看经济实质)
(10)有确凿证据表明商品售后回购不是按公允价值达成的,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回购价已知,确认收入)
回购价是按照回购时的市价确定的,应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回购价未知,不确认收入)
(11)售后租回交易形成经营租赁,在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售后租回交易是按公允价值达成的,售价高于公允价值的差额应予以递延
(12)关联方交易的确定。关联交易中,通常情况下,关联交易只要交易价格是公允的,关联交易属于正常交易,按照准则规定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但是,某些情况下,关联交易有可能会出现不公允,虽然这个交易的法律形式没有问题,但从交易的实质来看,可能会出现关联方之间转移利益或操纵利润的行为,损害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可见,在会计职业判断中,正确贯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至关重要。
(13)对某企业的投资占其表决权资本的40%,根据章程或协议,投资企业有权控制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故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纳入合并报表。
(14)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时,不冲减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
6.重要性★
1.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2.重要性需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的大小2个方面来判断。
3.衡量信息是否具有重要性,关键看其是否导致决策上的差别,如果有差别则视为具有重要性。
4.重要程度判断:只要具备下列中一条即认定为重要事项:
(1)金额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应界定为重要信息;
(2)指标本质上属于重要信息,比如净利润。
重要性★
【归纳】体现重要性原则的有:
(1)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一般应资本化,但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费用采用计入当期损益的简化处理方法;
(2)商品流通企业的进货费用一般应计入商品成本,金额较小的也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
(3)企业一般应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但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也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跌价准备;
(4)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划分,低值易耗品某些情况下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办公文具等物品采购时可以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5)生产设备日常修理费计入管理费用而不是制造费用;
(6)预收账款少的企业,可以不设置预收账款账户,收到预收款时计入应收账款账户的贷方;预付账款少的企业,可以不设置预付账款账户,支付预付款时计入应付账款账户的借方;
(8)应收账款按名义金额入账,而可以不按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
(9)季度财务报告和年度报告相比,只需披露重要内容,不要求面面俱到。
(10)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内容的选择就体现了重要性原则;
(11)季度报告不必像年度财务报告那样披露详细的附注信息。
(12)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核算与权益法核算的转换
7.谨慎性★
1.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2.谨慎性的应用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本年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下一年收回应收账款时作为收益就属于一个典型的设置秘密准备的例子。
【归纳】谨慎性:
(1)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2)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方法计提;
(3)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4)在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发出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
(5)将预计弃置费用折现计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
(6)对于发生的相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及时足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7)预计负债的确认,或有事项的处理;
① 对于企业发生的或有事项,通常不能确认或有资产,只有当相关经济利益基本确定能够流入企业时,才能作为资产予以确认;
②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而且构成现时义务时,应当及时确认为预计负债,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比如计提产品质量保修费用.
(8)递延所得税。
① 只有在确凿证据表明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暂时性差异时,才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② 对于发生的相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则应当及时足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也是会计信息谨慎性要求的具体体现。
(9)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准备,减值因素消失时,可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
(10)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
(11)存货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不体现谨慎性:(1)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2)周转材料采用分次摊销法摊销。
【归纳】谨慎性的应用或体现(8项):
①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发生减值,应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后价值得以回升的,减值转回一般受到严格限制;
②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无形资产加速摊销;
③内部研发无形资产的研究支出费用化,无法区分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的统统费用化;
④发出商品(存在经济利益流入风险、委托代销、附有退货条件等)不确认收入;
⑤将或有事项“很可能”发生的义务确认为预计负债;确认或有事项产生的资产的可能性条件是“基本确定”,而确认预计负债的可能性条件只需要是“很可能”;
⑥借款费用资本化必须遵循严格的限制条件;
⑦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二者中较低者确定入账价值;
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应以未来可以取得的应税所得为限。
8.及时性
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五、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 ★
会计对象—分类—→会计要素—分类—→会计科目(帐户)
1.  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  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收益、费用、利润。
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定义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包括:
(1)    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2)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    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4)    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按照规定在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也构成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主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特征
1)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2)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3)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2)导致经济利益流出;
3)现时的义务(包括:法定义务、推定义务)。
现实义务——企业一定承担的义务。
潜在义务——不一定承担的义务。
确认
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归纳】不作为资产的,预期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开办费用(直接计入各月的管理费用)
(2)待处理财产损失,以及某些财务挂帐(期末对外提供报告前,将待处理财产损失予以转销)
(3)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
(4)某项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等所替代,并且该项无形资产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应当将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
(5)业务招待费用计入管理费用
(6)车间固定资产发生的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
(7)尚未批准处理的盘亏设备
(8)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
(9)法院正在审理中的因被侵权而很可能获得的赔偿款〖基本确定时确认为资产〗
(10)债务重组日的应收债权(已解除)〖债务重组过程中的应收债权应作为资产〗。
(11)已霉烂变质的存货,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包括:
注: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按照规定在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也构成所有者权益。
损益类要素图示(资本公积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要素)
利得、损失:
1.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2.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3.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具体是指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包括:
(1)权益法下被投资方其他权益变动;
(2)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3)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汇兑差额及重分类。
4.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具体是指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1)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
①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
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
③债务重组利得;
④捐赠利得;
⑤盘盈利得;
⑥政府补助。
⑦权益法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利得;
⑧罚没利得;
⑨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
(2)营业外支出,主要包括:
①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
③债务重组损失;
④公益性捐赠支出;
⑤盘亏损失;
⑥非常损失。
⑦预计负债损失;
⑧罚款支出。
【归纳】利得、损失
属于利得、损失的有:
1.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
(2)   处置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产生的净收益
(3)   以现金清偿债务形成的债务重组收入
(4)   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时投资方进行的处理
(5)   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重分类日其公允价值与其帐面价值(余额)的差额
(6)   自用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
公允价值 > 帐面余额的差额,计入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公允价值 < 帐面余额的差额,计入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不属于利得或损失包括:
(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低于或高于公允价值的差额,不能作为利得或损失,因为,如果换出的资产为存货,那么换出存货的公允价值应确认为收入,按账面价值结转成本,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不属于利得。
(2)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变动。
(3)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的变动。
(4)   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与支付的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5)   出租无形资产取得的收益——“其他业务收入”。
利得和损失可能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也可能先计入当期损益,最终影响所有者权益。
利得和损失的会计处理如图:
(1)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先计入利润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投资收益等),再影响所有者权益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
利得
营业外收入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增值——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损失
营业外支出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贬值——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收入
费用
利润
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定义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
1.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
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特征
1)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无关。
1)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2)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3)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营业外收支属于利润要素,直接计入利润中,不属于收入。
确认
条件
1)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
2)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3)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1)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注:【新】
(1)    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未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
(2)    综合收益总额=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
【收入】:
1.凡是资产+,负债-,同时引起所有者权益+,不一定会引起收入+。
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并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交易或事项,并不一定会产生收入。
例如:接受投资者投入一项资产,会引起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它不形成收入,所以收入的定义强调了“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2.凡是收入+,所有者权益一定+。(收入的确认,一定会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归纳】不属于利润的有:
1.生产费用:
(1)如果按照收入和费用配比的要求,生产费用不属于费用。
(2)从广义角度来说,生产费用属于费用。
2.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3.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其中,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
六、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
适用范围
计量
1.历史成本
主要计量属性。一般在会计要素计量时均采用历史成本。
商誉是按历史成本计量。
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2.重置成本
主要用于盘盈资产计量。
盘盈存货、盘盈固定资产的入账成本均采用重置成本。
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3.可变现净值
①存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可变现净值作为存货期末计价口径的一种选择。
②资产减值准则所规范的资产在认定其可收回价值时,公允处置净额是备选口径之一。
计量:可变现净值=售价-进一步加工成本-相关税费
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
用于资产减值、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融资租赁等。
①当固定资产以分期付款方式取得时,其入账成本选择未来付款总额的折现口径;
②当无形资产以分期付款方式取得时,其入账成本选择未来付款总额的折现口径;
③以分期收款方式实现的销售收入,以未来收款额的折现作为收入的计量口径;
④弃置费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时采取现值口径;
⑤资产减值准则所规范的资产在认定其可收回价值时,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是备选口径之一;
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成本口径选择之一。
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
5.公允价值
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口径选择;
②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口径选择之一;
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口径选择;
④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口径选择之一。
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1.    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2.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报告目标,企业会计准则允许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如果这些金额无法取得或者可靠地计量的,则不允许采用其他计量属性。
3.    各种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
除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外,其他所有资产应以成本初始计量。
企业在不同时期购入存货的单价不同,所以发出存货有多种计价方法,但存货的计量属性仍然是历史成本,如: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计划成本法。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适用于:
(1)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其入账价值的确定
(2)盘盈的固定资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其入账价值的确定
(3)受捐赠的无形资产,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其入账价值的确定
(4)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
账面余额、账面净值和账面价值区别:
账面余额=原值
账面净值=原值-累计折旧或摊销
账面价值=原值-累计折旧或摊销-资产减值准备
七、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报告
财务报表
(四表一附注)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报表附注
披露
八、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的设置:
A. 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当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
B.会计科目的设置需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信息需要
C.鉴于不同企业、不同业务特点的不同,对会计科目的设置可能有所区别
D.会计科目的设置需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信息需要
记账属性:
资产、费用类科目——借增贷减
负债、权益、收入、利润——借减贷增  (注:存在例外情况。)
应关注一些特殊的会计科目:
1
未实现融资收益和未确认融资费用
不是损益类,分别是资产类和负债类科目,但记账属性与一般的资产负债科目相反。
2
“待处理财产损溢”的科目种类和期末余额的处理
资产类科目,期末该科目不能有余额。如果期末时还有未经批准的盘盈盘亏,则会计人员按估计金额进行处理。下年初估计金额与实际批准金额不相等的,再进行调整。
3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研发支出等3个科目期末余额的含义及报表列示项目
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的期末余额为在产品成本,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研发支出期末余额为在研内部无形资产的成本, 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开发支出项目。
4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期末余额的处理、与“投资收益”科目的关系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期末余额应结转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没有余额。有关资产或负债处置时,相关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应转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计入其他业务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未实现的投资收益。
5
不入表的会计科目
受托代销商品(代理业务资产)和受托代销商品款(代理业务负债)科目余额,不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和负债项目。
【本章要点】
①          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②          会计分期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③          会计主体假设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分期假设确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④          由于会计分期的存在,才有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⑤          收入和费用是企业的日常活动形成的,而利得和损失是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
⑥          利得和损失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
⑦          一般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来核算;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般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
⑧          “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
⑨          售后回购、售后租回实质上是一种融资行为,通常情况下,企业不能将取到的款项确认为收入。
⑩          常见的体现实质重于形式要求的交易或者事项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销售商品的售后回购业务、售后租回业务的会计处理;关联方关系的判断;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方法的选择等。
谨慎性要求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