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装饰装修公司:《反行为》各家言(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3:12:06
《反行为》各家言(之三)2010年10月23日 15:51:53分类:反行为研究

李零(北京大学教授):
       “反行为”,英文用什么词不重要。[10] 重要的是起个好的中文名词。
       你讲的“反”,不若说是“逃”、“避”。农民是无意识、无组织的,是生存逼迫,自然而然形成的。
       政府如何考虑,应有系统的分析。如果让你够吃了,你还可能不干(干活)了呢!一天一斤成粮,就是经过深谋远虑的;拿这个来“逗”你的积极性。如“查田定产”究竟是怎么做的,一层层怎么布置下来,就值得好好研究。
       让农民无可奈何。也不要讲什么道德不道德。国家已把你卡死了。逼迫农民去劳动,既没多大积极性,又不能不干。有个度,国家可能都考虑过。
 吴国光(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
       你讲的这些故事(《回乡纪闻》),非常有意思。它主要是涉及“分配”的问题,其实这种分配的方式,它反过来也会影响“生产”。在村里的时候,庄稼不等它成熟就偷了。我在农村生活过,这种事情小时候我都做过,根本没有道德羞耻心的,很正常。我是随父母下放的。慢慢熟了,村里小孩就带你去了。说是割草,外边塞的是草,里边就是粮食了。这个过程就不等这个粮食是否熟得很好了,饿了就偷,还有在地里吃,这对生产当然有很大影响了。
       另一方面,私分可能比较“公平”。借,可能就不一样了,看你和小队干部关系如何?关系好的可以多借,否则就不行,一个人少借30斤、50斤就不一样。这就涉及到农民对干部的“人身依附”问题。所以,改革即使没有多打粮食,改革也是必要的。因为那个“游戏规则”不公平嘛。这使我们可以从多角度来思考农村改革的意涵。
       我们那个地方收红薯(地瓜),都是半截半截的,故意留一大块。然后小孩跟在后边就捡。还有在地里吃,烧豆子,非常技术。能连吃四五天,在地里吃饱了。
       包产到户从最穷的地区开始。我们那个穷地方,产量很低,就没有私分,没有可借的。一个人只分5斤麦子。收完以后,就要饭去了。
 沈建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员):
       你说的和我们那地方差不多。私分到什么程度?红薯都不动。
       我们那个队里有两杆秤,工作队来了是一杆,自己分粮用另一杆。我就感觉很奇怪:晚上分粮食,他白天为什么不分粮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年灾害的这一段历史。我进村庄的第一天,就陪着农民掉眼泪。那时候他全家就是靠偷粮食才活下来的,不偷就活不下来。
       得悉兄大作被列入“2006年十本低估的书”榜上有名,可喜可贺!
       此书填补了中国近代农民运动史上最重要的一页,其揭示史料价值和深远意义,在于留给历史,留给后人,还其真貌。我想这大概是评选人独特与众不同的取向之处,人们眼光已不再被主流媒体所主导哄骗,追求社会一时表面的显赫,而是在乎书的人文价值理念与思维定位。读后让人欣喜,同时也让人感概,好在良知与我们做伴,为我们这一生没有虚度,感到自慰。
 郑会欣(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员):
       我在江苏乡下7年,那时候瞒产私分,一路都在抓。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很严重的。很穷的地方也分。上边是知道的。瞒产多少呢?一般能瞒到产量的二分之一呀!……
 萧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我在昆明坝子一个生产队管帐三年。都要扣水分,扣20斤。夜里十一二点分,一百斤算八十斤。农忙的时候,农民都在生产队吃,吃饱,一顿吃一斤。
       估产的时候,给看最差的那几亩地。我们(两造)亩产1200斤,报800斤。110-120万斤的总产,报98万。交56万,分42万(每人600斤),剩21万的“名堂”,卖现金。[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关于“反行为”一词的翻译,即使用哪一个英文名词为好的问题,我曾经有多种考虑,也征求过许多同仁的意见,和得到他们的帮助:如说是“RESISTANCE”吧,──中文就是“抵抗”,也是毛泽东在1959年初的说法(用以形容农民对人民公社的基本态度),──似乎并不足以概括,因为它们并不能完全称为“反抗”;用“REACTION”吧,“反道而行”的一面是讲出来了,但似乎也有所不足。有朋友建议我使用“EVERYDAY FORMS OF RESISTANCE”,表示“日常形式的(悄悄的)抵抗”,或是“INACTION”,相对而言,带有“不动”的意味,似乎也比较接近农民的反应方式。也有朋友提议,用“COUNTERACTION”这个词最合适(刘君代),或是“REVERSED ACTION”(陈意新),或使用“EVASION”(魏昂德,据说是戴慕珍J. OI使用的词汇),……不一而足。我最终决定还是使用“反行为”(FANXINGWEI)一词,用来概括农业社农民的有关行为。
 [11] 2000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首次“公开”了我们的“反行为”研究及其内容,以上引自研讨会的部分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