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烟云txt精校版:《传播符号学理论》导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26:33
《传播符号学理论》导读
----------------------------------------------------------------------------------- 费斯克著 张锦华译 (2006-01-17 16:16:36.0)

传播是人人皆知鲜有完善定义的人类活动。传播是与人说话,它可以是电视节目、可以是讯息的散布、它可以是我们的发型、也可以是文学批评…等等形式,不胜枚举。学院派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否能以「一项研究主题」来定义多面向的人际传播活动?我们是否能将面部表情与文学批评结合?甚至这个课题是否值得尝试?

这些问题的背后,出现一种传播观点,就是传播不是一般学术界理解的「一个研究主题」,而是多面向的研究领域。这提醒我们,心理学和社会学家所研究的人际传播行为与文学批评可能没有太多关联。   对传播研究本质缺乏共识的现象也势必反映在本书中。因此我试图以下列的假设来连贯种种歧见:

我假设传播是可研究的,但我们需要的是众多不同的研究取向,才能看清其全貌。

我假设所有传播都包含符号(sign)和符码(code)两要素。符号是各种人为制品或行为,其目的是传递意义。符码则是组织符号和决定符号关系的系统。

我也假设符码和符号是大家都使用的 , 而符号/符码/传播的传递和收受正是社会关系的实践。

我假设传播是文化生活的中心,任何文化缺乏传播活动必然死亡。因此,传播研究牵涉到相关的文化研究。

这些假设是基于将传播定义为「透过讯息所达成的社会互动」。

本书的架构反映了传播研究领域中两个主要派别。第一个派别视传播为讯息的传递,它关注的面向在于传送者和接收者如何进行译码(encode)和译码(decode),以及传递者如何使用传播媒介和管道。它探讨传播效果和正确性的问题。它视传播为某人影响他人行为或心理状态的过程。因此,如果传播未达到预期效果,这个学派则称其为「传播失败」,并且试图在传播过程的各阶段中,找出失败的原因。为了方便起见,我称他们为「过程学派。

另外一个学派则视传播为意义的生产与交换。它关注的是讯息以及文本如何与人们互动并产生意义,换句话说,它关注的是文本的文化角色。它的用语有「指意(signify)等词,此学派并不认为误解必然是传播失败的证据,因为误解可能来自于传送者和接收者的文化差异。对这个学派而言,传播研究就是文化和文本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符号学(semiotics)(意义及符号科学)。

过程学派尝试结合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并将传播定位为一种行为;而符号学派则取材自语言学和艺术等领域,并将传播定位为一种作品。

两个学派都以自身的观点来解释传播为何是透过讯息而产生的社会互动过程。过程学派视传播为人们互相影响彼此行为、心理状态的社会互动过程。这很接近我们的一般性理解。符号学这一派则将社会互动视为是建构个体成为社会文化成员的过程。举例来说,我知道我是西方工业社会内的一员,因为我对莎士比亚(Shakespeare)和"鉴队街"(Coronation Street)(电视节目名)的反应,与同一文化中的其它成员大同小异,而且我也察觉到文化差异。举例来说,我曾听到一位俄国评论家将"李尔王"(King Lea)r视为对西方家庭典范的抨击,并认为"鉴队街"促使工人安于其位。以上的解读都是可能的,而我的重点是,他们不是我的族成员的典型想法。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鉴队街"的反映正显示同一文化中成员的共同性。因此,青少年喜爱摇滚乐也正足以显示他们身为次文化的一员,也藉此,虽然是间接的,与社会其它青少年产生共鸣。

这两个学派对于讯息的构成要素也有不同的解释。过程学派认为讯息透过传播过程而进行传输,许多后继者认为传播的意图是构成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我拉耳垂不是个讯息,除非我刻意把它当作对旁听者示意的动作。传送者的意图可能是明示的,也可能是暗示的,可能是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必须是可分析的。而讯息是传送者所放置的,其方式则不限。

另一方面,对符号学派而言,讯息是符号的建构,并透过与接收者的互动而产生意义。传送者虽然是讯息的传送者,重要性已大不如前。所强调的重点转移到文本身上,也就是它如何被解读。解读是发现意义的过程,并且发生在读者和文本的协调或互动之际。当读者以其文化经验中的某些面向去理解文本中的符码和符号时,它也包含了一些对此文本的既有理解。我们只要看不同的报纸如何报导同一事件,就能了解不同报社、不同世界观的重要性。所以不同文化社会经验的读者对于同一文本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解读,但这并不意味着传播是失败的。

讯息不是只有从A到B如此简单而已,它其实是结构关系中的要素之一,这个结构关系还包含外在的真实、产制者/读者(reader)。文本的制造和阅读(reading)即使不相同,起码也是平行的过程,而且它们在这种结构关系中,也占据同等的地位。我将此结构转化为下列的三角模式,箭头代表持续的互动,整个结构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讯息文本在本书中,我尝试将各学派主要的权威理论介绍给学生。我也尝试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派如何凸显或弥补彼此之间的不足,或是反过来指出它们彼此否定或相互矛盾之处。我十分希望学生能在往后的研究上继续秉持批判的精神,不仅质疑研究课题,也反省研究方法,而且也能以自己的方式构连传播研究的理由。我相信学生们必须藉由接触这两个学派以撷取个中精义。对于那些想要明了这本书究竟运用了哪些传播研究的学生而言,下列有关本书架构的介绍,将提供莫大的帮助。本书架构

第一、二章介绍过程学派的代表模式。第三章转而探讨意义和符号角色,这包含符号学的理论基础。然后第四章进而探讨组织符号的符码。两个学派都关切于符码的讨论:过程学派视它们为译码和译码的方式,而符号学派则视它们为意义体系。符号学的理论在第五章,我们将深入地探讨研究符号如何在文化体系中构连意义。第六章和第八章则是实例分析:第六章是符号学分析,第八章则是阅听人和讯息内容的经验研究,此章是过程学派的研究成果。第七章介绍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以及实际分析应用的方式。第九章则是符号学的终极关怀--意义所依据的意识型态。

在这个结构中,我竭尽所能比较这两个学派,至于在符号学派或过程学派章节中相互出现另一学派论点的情形,这是我特意的安排,因为这是使两家学派得以相互关照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