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峡景区图片:《循经指压健康疗法》 陈玉琴(穴位压痛诊断学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8:52:50
穴位压痛诊断学

检查方法和诊断步骤

穴位压痛诊断和压痛等级,评定是辨病的主要医据。穴位压痛诊断共分两个步骤,一是穴位压痛检查

和评级,另一是穴位压痛地分析诊断。

检查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和坐位两种,仰卧位主要用于检查胸腹,四肢。检查背部时,可患者骑椅

而坐,双手抱于胸前,头稍前轻松衣。检查过程中,检查者应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在穴位上做按压或

滑动检查,以发现穴位压痛,或凹陷结节等现象。

穴位压痛评级标准分为四级,

一般压痛为“一个加号”,

明显压痛为“两个加号”,

皱眉呼吸痛为“三个加号”,

疼痛距按者为“四个加号”。

分析时应全面考虑,对小刺激大反应的病人,要努力找出压痛最明显的穴位。

大刺激小反应的病人出现穴位压痛点比较少而且压痛程度也比较轻。

正常刺激正常反应的病人往往是“腧穴”压痛反应轻一些,而一些“郗穴”压痛比较明显,

“募穴”反应往往比较正常。

分析时,首先从36个穴位压痛反应点进行并为分析,找出患者主要的“病经”及其表里关系,然在

36个穴位的分经基础上,在结合奇穴和特效穴出现的压痛反应及可构成明的诊断。

例如呼吸系统的中府或肺俞出现压痛,

配合库房穴压痛就能诊断气管炎:配合屋翳穴压痛就能诊断为肺炎:哪一侧屋翳穴压痛明显,哪一侧就是病侧。

对消化系统的胃病诊断要看中脘穴,

肠道疾患要看天俞穴,

心脏系统的疾病要看神堂穴,

泌尿系统的疾病看肾俞穴,

肝胆系统疾患要看肝俞、胆俞、胆囊点,

妇科疾病看次髎和三阴交,

骨骼系统疾患看肾俞和大杼,

肛门疾病看大肠俞和孔最穴等。

总之,基础穴结合奇特穴位压痛才能下诊断,在基础穴无压痛的情况下,只能说明有某种疾病的症状。

为了进一步说明一些穴位的相对特异性和便于临床诊断,

下面仅就新大郗、足临泣、脾俞、温溜、阳陵泉等穴位作一些距体说明:

新大郗穴出现压痛时,只能说明患者有癌症,但还不能做出定位诊断,只有配穴才能做出定位诊断。

如新大郗穴配食管下腧,诊断食道癌,配肺俞诊断肺癌,配肝俞诊断肝癌,配中脘、承满诊断胃癌,

配胰俞、地机诊断为胰腺癌,配生殖点诊断前列腺癌,配次髎、带脉诊断子宫癌,配天俞、大肠俞诊

断为直肠癌。

足临泣穴出现压痛只能说明患者有结石症,配胆囊点诊断胆石症,配子宫穴诊断肾盂结石,配盲俞诊

断输尿管结石,配大巨穴诊断膀胱结石。

温留穴出现压痛只能说明消化道有穿孔,配肝俞石管下俞诊断石道静脉曲张出血,配中脘、左承满,

右溃疡点诊断溃疡穿孔,配中脘右溃疡点,右梁门诊断十二指肠求部溃疡穿孔,配天俞、大肠俞诊断肠穿孔。

脾俞出现压痛或凹陷时,说明患者肌胀力低下,可能患有内脏下垂方面的疾病,配肝明穴诊断肝下垂,

配太溪诊断肾下垂,配下垂点诊断胃下垂,配子宫穴、次髎、带脉诊断子宫脱垂。

阳陵泉穴出现压痛时,只能说明患者消化道出血,但不能定位,配中脘、左承满诊断胃出血,配中脘、

右梁门、右溃疡点诊断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配阳陵泉穴诊断肠出血,配天俞、大肠俞诊断直肠出血。

阴阳陵泉穴位比较明感,一般在“两个加号”以上者才能诊断。

有些穴位压痛反应剧有双重形如透风穴出现压痛时,“一个加号”是头晕,“三个加号”以上诊断为美尼

尔氏综合症。地机穴出现压痛在“两个加号”以下为四肢乏力,“三个加号”以上为急性胰腺炎。肝炎穴

出现压痛在“两个加号”以内,说明目前肝功能基本正常。

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是根据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中:“扶12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与直接”的理论。

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在穴位上按压或滑动,已发现患者穴位压痛点,凹陷或结节,借以诊断疾患的一种

方法。

几年来,通过实践,体会到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据有方法简便,易于学习掌握和不受条件设备的限制的

优点。它即适合医院又适合农村、工厂、部队,即有力于平时也有力于战时。查出的主要反应穴位即是

诊断穴,也是对病人聚体治疗的穴位,而治疗效果如何,又是考验诊断准确与否的一个步骤。使穴位诊

断和治疗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实践中初部体会到,用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诊断疾病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穴位检查时诊断正确与否的先觉条件。检查时要做到患者体位端正,肌肉放松,检查者取穴要准,

初诊要得当(特别是发现穴位有压痛时)必要时可进行穴位对比和比较,以便确定压痛等级;

2.分析诊断时,以基础穴为主,结合奇特穴位进行分析诊断,但要注意穴位压痛本身有一定的假阳性,

这种假阳性可能造成错误的诊断。

3.在对各种不同系统的疾病做分析时,以不同经脉的主要穴位为主,奇特穴为扶。但在临床诊断中有时

奇特穴确能起觉定起疾病性质的作用;

4.诊断结果可以为一种疾病,也许有数种疾病并存,但需分出主病和次病。一般反应最强烈(以患者自

身比较)的穴位用来诊断主病,而反应一般的穴位则用来诊断次病;

5.在临床适用节段可先用穴位诊断,然后在寻问病史,这样可以对照验证本法能否做出正确诊断,以便

从中发现问题,不段改进。

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虽经几年的摸索和实践,但从各方面来说还是初步的。由于水平不高,必有不少缺点,

上代广大医务工作者批评指正,以便使它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6 腧募郄穴主症表

  以上诸穴,主治气管炎、哮喘、肺炎、结核、咯血、盗汗、胸痛、皮肤病、痔。
 
以上诸穴,主治肠炎、腹泻、便闭、腰痛、痔合。

 

心经

募穴:巨阙,前正中鸠尾穴下1寸,相当脐上6寸。
 
以上诸穴,主治心慌、心跳、心律不齐、心悸、亢进、贫血、疑病、神经衰弱、盗汗、胃痛、呕吐。


小肠经

募穴: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 寸。见前图

腧穴:小肠俞,屏第一骶后孔背正中线旁开1.5寸。

郄穴:养老,尺外侧腕后5 分处。
 
以上诸穴,主治脐下绞痛、腹胀痛、不孕症、白带多、遗精、疝气、腰痛、坐骨神经痛、耳病、视力减退、

近视。


心包络经

募穴:膻中,胸骨上,当两乳头之中间取穴。

腧穴:厥阴俞,第四胸椎棘突旁开1.5 寸。

郄穴:郄门,腕横纹正中直上5 寸,两筋间。
 
以上诸穴,主治心脏病、血液循环病、心动过速、神经衰弱、多梦、头顶痛、胸闷、癫痫。


三焦经

募穴:石门,前正中线脐下2 寸。

腧穴: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旁开1.5 寸。

郄穴:会宗,支沟穴尺侧旁开1 横指。

以上诸穴,主治小便不利、泻泄不止、腹痛、水肿、遗尿、腰痛、胸膜炎、腹膜炎、耳鸣、耳聋、妇科病。


肝经

募穴:期门,脐上6 寸巨阙穴旁开3.5 寸。
 
腧穴:肝俞,第9 胸椎棘突旁开1.5 寸。

郄穴:中都,内踝上7 寸胫骨后缘。
 
以上诸穴,主治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胆切眩晕、肝炎、呕吐、胃酸过高、

腰痛、不能俯仰、月经不调、烦躁、眼病。胆经

募穴:日月,期门穴直下肋当第7 肋间。
 
腧穴:胆俞,第十胸椎棘突旁开1.5 寸。

郄穴:外丘,阳陵泉穴与外踝之间,当腓前缘。
 
以上诸穴,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感染、胆炎、胃痛、坐骨神经痛、偏头痛、关节炎、小儿麻痹。


脾经

募穴:章门,腋中线,当第11 肋幼肋前端。

腧穴:脾俞,第11 胸椎棘突旁开1.5 寸。

郄穴:地机,阴陵泉穴下3 寸。
 
以上诸穴,主治脾脏肿大、腹泻、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神经性呕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

肝炎、胰腺炎、出血性疾病、四肢无力、肌肉萎缩、肌肉关节痛。


胃经

募穴: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 寸。

腧穴: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旁开1.5 寸。

郄穴:;梁丘,髌骨外缘上2 寸。
 
以上诸穴,主治胃炎、胃痛、胃下垂、消化不良、腹胀、呕吐、溃疡病、胃痉挛、气喘、高血压。


肾经

募穴:京门,第十二肋骨幼肋端直下。

腧穴:肾俞,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 寸。

郄穴:水泉,太溪穴直下1 寸跟骨上取穴。

以上诸穴,主治口苦、咽喉肿痛、心躁、足心热痛、发育不良、生殖泌尿系病、肾炎、阳萎、遗精、

遗尿、闭经、子宫脱垂、脱发、耳鸣、腰痛、小儿麻痹。


膀胱经

募穴:中极,前正中线脐下4 寸。
 
腧穴:膀胱俞,屏第二骶后孔背中线旁开1.5寸。

郄穴:金门,外踝下1 寸。
 
以上诸穴,主治遗精、遗尿、阳萎、肾炎、膀胱炎、尿血、尿频、月经不调、面色黑、不能平睡、恐惧。


呼吸系统疾病穴位检查

感冒:基础穴是肺俞,诊断穴是风门。

支气管炎:肺俞库房穴。

肺气肿:肺俞穴,痰喘(膺窗穴旁开1.8 寸)。

支气管扩张:肺俞穴,膺窗穴在乳头直上一寸。

支气管哮喘:肺俞穴,气户。

肺炎:肺俞穴,乌鳢。

肺结核:肺俞穴,结核穴(大椎穴旁开3.5 寸)。

肺门淋巴结核:肺俞穴,玉堂。

胸膜炎:肺俞,渊腋穴。

渗出性胸膜炎:肺俞穴,水分穴。

肺癌:新大郄穴,(臂横纹与 横纹连线中点偏外下五分),肺俞穴。

咯血:肺俞穴,印口穴(背部肩胛骨下角处)。

胸痛:肺俞穴,池颧(腕背横纹之中点伸指总肌腱桡侧廷出。


消化系统疾病穴位检查

食道炎:水分穴,食管下腧(第八胸椎旁开1寸)。

胃炎:中脘穴,左成满。

胃痉挛,中脘穴,左成满,梁丘穴。

胃神经痛:中脘穴,左成满,左上曲(脐上2寸旁开5 分)。

胃下垂:脾俞凹陷,下垂点(脐上2.5 寸)。

胃溃疡:中脘穴,左溃疡点(胃苍穴旁开2 寸)。

胃癌:新大细,中脘穴。

急性肠炎:天枢穴,左成满,下巨虚。

急性胃肠炎:中脘穴,天枢穴,左成满穴,下巨虚。

食物中毒泻泄:中脘穴,天枢穴,二里半(足三里穴上0.5 寸),腹泻穴(脐下5 分)。痢疾,

天俞穴,魂射(脐旁1 寸)。

过敏性肠炎:天枢穴,止泻穴(脐上2.5 寸)。

溃疡性结肠炎:大肠俞,右溃疡点(胃苍穴旁开2 寸)。

肠痉挛:天枢穴,脐中穴(气海穴旁开1.5 寸)。

十二指肠溃疡:中脘穴,右梁门穴,右溃疡点(胃苍穴旁开2 寸)。

消化道出血:中脘穴,阳陵泉。

肠出血:阳池穴,(内踝下5 分前后凹陷处)。

便血:大肠俞,血愁穴(第二腰椎悬俞与命门之间)。

消化不良:中脘穴,石关(建里穴旁开1 寸)。

呕吐:中脘穴,滑肉门穴。

膈肌痉挛:中脘穴,呃逆穴(乳头直下相当于第7.8 肋间)。

胃酸过高:中脘穴,水上(水分穴上5 寸)。

便闭:天枢穴,通便(天枢穴旁开1 寸)。


肝胆系统疾病穴位检查

肝炎:肝俞穴,肝炎点(内踝上1.8 寸)。

急性肝炎:肝俞穴,肝炎点,至阳。

急性黄疸性肝炎:肝俞穴,至阳穴,腧边(第十腰椎旁开1 寸)。

肝硬化:肝俞穴,肝炎点。

腹水:肝俞,肝炎点,水分穴,肝明穴(中脘穴旁开3 寸,脐上1 寸)。

肝癌:新大细,肝俞。

肝脾肿大:肝俞穴,兴隆(水分穴旁开1 寸)。

肝下垂:脾俞凹陷,肝明穴(脐上4 寸旁开3寸)。

肝区痛:肝俞,肝明穴。

急性胆囊炎:胆俞,胆囊点(阳陵泉下一横指)。

胆道感染:胆囊点,外丘。

胆道蛔虫症:胆囊点,陵下穴(阳陵泉穴下一横指)。

胆石症:胆囊点,百虫窝穴(穴海上1 寸),足临泣。


心血管系统疾病穴位检查

风心病:小肠俞,心脏点(前臂尺侧肘横纹下3 寸)。

心瓣膜病:神堂穴,上郗门穴(郗门穴上3 寸)。

心肌炎:神堂穴,大陵穴。

心内膜炎:神堂穴,督俞。

心力衰竭:神堂穴,寸平(腕背横纹上1 寸,桡侧拇指边处)。

心包炎:神堂穴,膻中穴,。

心律不齐:神堂穴,心俞穴。

心动过速:神堂穴,郗门穴。

心动过缓:神堂穴,神门穴。

高血压:血压点(第6 颈椎旁开2 寸)。

低血压:血压点,神门穴。

冠心病心绞痛:神堂穴,灵道穴。

心肌梗塞:神堂穴,极泉穴。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检查

肾炎:肾俞,太溪。

肾盂肾炎:肾俞穴,子宫穴(中极穴旁开3 寸)。

输尿管炎:肾俞穴,盲俞(神阙穴旁开5 分)。

膀胱炎:肾俞穴,大巨穴。

尿失禁:中极穴,夜尿穴(中极下旁开1 寸)。

尿潴留:中极穴,箕门(血海上6 寸)。

膀胱麻痹:中极穴,玉泉穴(阴痉根上正中点处)。

月经不调:三阴交穴。

功能性子宫出血:三阴交穴,血海穴。

崩漏:灸起穴(第一颈椎棘突下凹中)。

赤白带下:三阴交穴,漏阴(足内踝下5 分)。

痛经:三阴交穴,外陵穴。

闭经:三阴交穴,痛经穴(腹部髂前肌内二寸处)。

产后呕漏:三阴交穴,阴交穴。

子宫内膜炎:次寥穴,带脉。

盆腔炎:三阴交穴次寥穴。

子宫癌:新大郄穴,次寥穴。

卵巢囊肿:次寥穴,急聚块穴(第二腰椎旁开4寸)。

孕吐:生殖点穴(次寥内侧5 分),滑肉门穴。

子宫脱垂:脾俞凹陷,带脉,次寥。


外科疾病奇特穴检查

急性胰腺炎:胰俞(第八胸椎旁开1.5 寸),地机。

阑尾炎:天枢穴,阑尾穴(足三里穴下二寸)。

消化道穿孔:温留穴。

急性腹膜炎:天枢穴,住室(腋窝直下7、8肋间处)。

膀胱炎:中极穴,大巨穴。

尿血:肾俞穴,血尿点(第7 胸椎旁开5 寸)。

结石:足临泣穴。

肾盂结石:足临泣,子宫穴(中极穴旁开3 寸)。

输尿管结石:足临泣,盲俞。

膀胱结石:足临泣,大巨穴。

前列腺炎:肾俞穴,生殖点(次寥穴内5 分)。

痔疮:大肠俞,孔最穴。


神经系统疾病穴位检查

神经衰弱:神道。

经神病:无名(第二三胸椎棘突凹陷中)。

癫痫:定制(第7 颈椎与第1 胸椎凹陷中)。

坐骨神经痛:肾俞穴,坐骨穴(骨骨粗隆与尾骨连线中点下1 寸)。

肋间神经痛:径穴(肘横纹与腕横纹连线中点)。

脑引血:血压点,(第6 颈椎旁开2 寸),阴穴(喉头部正中线:右侧5 分入发际1.7 寸)。

脑性瘫痪:哑门穴。

高热昏迷:小天心(手掌侧大小鱼际交点处之中点)。

糖尿病:神郄穴(扶突穴下1 寸),小天心。

头痛:颈二穴(第二颈椎旁2.5 寸)。

偏头痛:颈二穴,通天穴。


五官科疾病穴位检查

青光眼:肝俞穴,延迟(从颞骨乳突高点划一连线与发际相交之点)。

咽喉炎:颈五穴(第5 颈椎旁开2.5 寸)。

扁桃腺炎:劳宫穴。

口腔溃疡:前正穴(头尾前方5 分与耳垂中点相平)。

鼻炎:鼻留穴(鼻孔口中格小柱)

急性鼻炎:三肖穴(迎香穴外下方鼻唇沟之中点)。

过敏性鼻炎:加鼻穴(在鼻骨与侧臂软骨交界处)。

扶鼻窦炎:扶鼻窦穴(睛明穴眼内4 分)。

恶窦炎:恶窦穴(睛明穴眼内5 分)

上恶窦炎:上恶窦穴(眼下睑瞳孔直下7 分)。

衄血:衄血穴(象肌隆起穴沟中,后发际之点)。

美尼尔氏症:头风穴(大腿腓骨侧面骨骨中线止9 寸)。


内分泌交圆病、关节穴位检查

甲亢:前曲泽(曲泽下1 寸)。

糖尿病:肾腧穴(扶突穴下1 寸)。

狼疮:少阳萎(太溪穴与扶留之间)。

血栓性脉管炎:脉根穴(第二骶椎旁开3 寸下5 分处)。

足背痛:趾背穴(通泉穴外开5 分)。

骨性关节炎:肾俞穴,大杼穴。

风湿性关节炎:小肠俞,髓骨穴(髓骨穴外开1.5 寸)。

肩周炎:天宗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