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用于什么病人:【百年中国 国画.山水】【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2:40:04

20世纪的丰碑以此前任何一个世纪不可替代的艺术特色屹立在无声诗史的群峰之中。它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在20世纪世界艺术之林中放射着独异的光彩。20世纪中国画的历史,是与整个中华民族艰辛奋进的里程同步的历史。百年之间,沧桑之变给中国画事业带来过挫折,但中国人依然在内心深处喜爱山水,富有生命力的中国画艺术并不曾因一时的迂回改变它驶向真、善、美的航程,因此,我们可以从20世纪山水画的发展中看到一部无数画家寻找理想家园的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
能看到这些精美的画卷,你很幸运!《百年中国》是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画家研究院联合主办“百年中国典藏画展”的系列珍品,以高度的历史性、前瞻性、客观、公正地回顾和审视百年中国画,全方位,多视角,系统展示 各历史阶段的名家名作。精心遴选的1901-2000年间的542位国画名家的551件作品。充分考虑地域风格流派,兼顾已故画家及当代老、中、青作者。兼容人物、山水、花鸟等等各种题材!是100年来迄今为止反映中国最为全面完整的美术历史,让我们在21世纪的今天,直观可触摸的历史,东方既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匡庐读书图 黄山寿
纸本设色  146cm×80cm   私人藏
黄山寿(1855~1919),原名曜,字旭初,别字旭道人,晚号旭迟老人,又号丽生,江苏武进人。官直隶同知。幼年生活贫困,一生志力于书画。书法学唐、北魏及清郑燮、恽寿平等,得其神韵;国画创作则人物、山水、花鸟,无一不能。
黄山寿山水多青绿,颇见功力。青绿山水一派的精髓,他能化为己用,表明他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开拓和变革。他画山笔力方硬,但不刻薄,在直接勾勒的山骨和皴擦的山体之间达到完美的结合。《匡庐读书图》画近处岸边,茅屋中有人在读书吟诗,屋外有两人在散步缓行,后有童子相随,前面两人一副仙风道骨的身影与山中云雾缭绕的境界化为一体。远山山顶耸立丛丛松林,山中潺潺流水把静的山变成动的山,从而同云雾、行人打破了山中的宁静。

松壑鸣泉图 吴观岱
纸本设色 156cm×99cm  无锡博物馆藏
吴观岱(1862~1929),初名宗泰,字念康,号洁翁,别号有小梅花庵主、鱼陆散人、溪山画隐、觚饮道人等,江苏无锡人。工书善画,山水人物兼妙,尤擅画梅。为“江南四吴”之一。
吴观岱习画辛苦,白天当学徒,夜晚临画,常常半夜才能入眠,学徒津贴几乎都成了他的绘画材料费。吴观岱作画十分认真,他作画往往要静思多时才落笔,由于思考精慎,用笔功力扎实,所以画的质量很高,墨色不滞碍,似有信手拈来的天真之趣。他画松也很特别,松树干细长,为显树干的苍老,擦上几笔深墨,枝干相交,直弯互衬,高低相错而无死板之感。一股清泉从山上直泻而下,撞击着山石,发出哗哗的声音,与广阔的江水化成一体。

习静爱山居 蒲华
纸本水墨 141×45cm  朵云轩藏
蒲华(1830~1911),原名成,字作英,初字竹英,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浙江省嘉兴人,寓居上海。工书画,尤擅草书,偶作山水、花卉。
蒲华一生贫困潦倒,以鬻画自给,人呼“蒲邋遢”。蒲华的水墨山水,潇湘烟雨,得之自然。这幅《习静爱山居》取远山近坡,有奇崛之气。远处山体以墨点苔,用墨滋润,浩浩莽莽。近处杂树巨石,几间茅舍隐于丛树之中,屋中有人读书。画中用湿笔直扫,水墨淋漓,笔力雄健。蒲华的绘画艺术上承“青藤白阳”,自辟蹊径,冲破了晚清画坛摹古保守的藩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对后世山水画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深山白云图 姜筠 纸本设色 尺寸不详  故宫博物院藏
姜筠(1847~1919),字颖生,别号大雄山民,安徽怀宁人。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官礼部主事。
姜筠工书画,书法学苏轼,山水宗王石谷,苍润古秀,工写兼至,别有韵味。《深山白云图》画大山、坡岸、房屋、渔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山中白云飘浮,更衬托了远山的深远,山上密密杂树寓意着新的生命处在潜伏的酝酿期。姜筠作画以古法入,在借鉴古人笔意上又力图摆脱古人,从而寻找自己的绘画道路。图中的山石树木借鉴古法,重视造化,而点缀其中的房屋、渔舟、云气正是表现了人的伟大和大自然的永恒。

松风萧寺 陆恢
纸本设色 174×94cm 朵云轩藏
陆恢(1851~1920),字廉夫,号狷庵,江苏苏州人。擅花鸟、山水、人物画。曾与金心兰等人结画社。尤能鉴别书画。
陆恢的山水苍秀隽雅,为娄东嫡传。他的画学王原祁层层皴擦,用笔有力,在繁密中力显空阔。《松风萧寺》以寺庙为中心结构画面。寺庙藏于大片松林之中,松树遒劲有力,风骨傲然,深深扎根于岩石山缝之中;寺庙高墙大院,井然有序,表明在大山之中仍有佛家禅声。全图远虚近实,沙汀坡渚,长长的湖岸更说明了山川的雄伟。万物的静谧,悠扬的寺庙钟声,小屋中的人家把一切统一在精心构思的图画之中,唤起人们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北斗洞 林纾
纸本设色
92×48cm
中国美术馆藏
林纾(1852~1924),初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官教谕。清末民初文学家,以译西方小说和反对白话文著名于时。后肆力于画,擅山水,师石谷而以己意出之,花鸟得陈文台之传。著作有《春觉斋论画》、《畏庐文集》、《诗集》及《小说笔记》等。
林纾山水灵秀略似文徵明,浓厚处近戴熙。林纾作画时对材料把握十分独特,他根据自己对“墨分五色”的理解,把不同深浅的墨汁分盛五碗,作画时分蘸使用,用墨尽量干净。画风总体工细严整,多用渴笔以提醒精神。《北斗洞》画巨崖危峰之下一神秘洞窟,四周山势雄峻,洞口翠竹亭亭直立,近处大块岩石更使洞口显得狭小,使人遐思洞中的秘密。全图布局相对集中,以洞口为中心向四周发散,似有危岩欲下封堵洞口之态。

旭日东升 吴庆云
纸本设色
148.5cm×80.5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吴庆云(?~1 916),字石仙,后以字行,号泼墨道人,江苏上元(今南京)人,流寓上海。其山水画气势雄厚,丘壑幽奇,初不为人重。后赴日本归,参用西画,乃长烟雨法。墨晕淋漓,烟云生动,峰峦林壑,阴阳向背处,皆能渲染入微。又擅米芾、高克恭两家墨戏,在民初有很大影响。
《旭日东升》是近代以来常见的题材,它所折射的是一种忧患意识和一种家国情怀,把这个题材和中国传统山水画整合起来,吴石仙应该是比较早的一位实验者。两山之间的水波明显引入了西画的明暗画法,这种立体感在此之前是很少见的。

山水 齐白石
纸本设色
138cm×34cm
私人藏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清,后取名齐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白石山翁、寄萍老人等。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人。少年时学做雕花木工,27岁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书画。37岁拜王阄运为师。1917年迁居到北京,曾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1953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同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衔,1956年获“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经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山水》与众不同,荡漾的江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岸边树、屋压得很低,使观者更觉江水的浩瀚无边,再加上长长的行书题跋,不仅增加了这幅作品的文人气息,而且在构图上凭添了奇特的效果。读诗看画,可以深层次地了解画家借画所传达的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欣赏齐白石绘画艺术所特有的魅力。
罗浮觅句图 齐白石
纸本设色
137cm×47.5cm
私人藏
齐白石的《罗浮觅句图》是画家在风寒冬深之夜难以入眠的有感之作。想起自己在罗浮山时所见的千株梅花对自己开放,心情起伏难平。画面在章法上仍是远山、近岸,但用笔已不同于古人,一大片梅林中,几间房屋错落有致,一雅士携小童在林中散步,面对如繁星闪闪的万千朵梅花,正在酝酿诗句。齐白石画山水构思奇巧,只几笔便把所要表达的事物形神兼备地呈现于画面上,形成个人独有的风格。
古树归鸦 齐白石
纸本设色
70cm×34cm
中央术学院藏
本图为画家60岁以前的作品,取仰视的角度描绘乌鸦归巢的情景,画面构图简洁而富有诗意。作品底部以简笔画出小桥栏杆,房屋仅画出屋顶,给人以天高无尽之感。占据画面半幅的树枝与山峦则以淡墨出之,其间以重墨点出疏密有序的乌鸦。作品用笔简练,墨色讲究,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强化了晚噪的鸦群和幽静的山村之间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秋冬山野清旷悠远的景色。作品画风受徐渭、朱耷的影响,但已有自身独到的特点。
风柳 齐白石
纸本设色
148.5cm×59.5cm
北京画院藏
狂风吹刮着柳枝满天飞舞,柔软的柳枝经不起大风的猛吹正向着东边摆动,造成一种动势,一种平常随处可见的景象。《风柳》把日常可见的枝条摆动搬上画面,运用弯曲的线条表示柳枝随风飘动,中间杂以飞白笔意,形成灵动的气势。后面的高山也用线条皴出,顺势弯转表示山的起伏,馒头型的山体在散乱中归于整一,与弯转的线条趋同。山的动势,柳枝的动势更是同中有异,使整个画面风光无限,具有浓厚的装饰意趣。

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
纸本设色
129cm×34cm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老舍给齐白石拟了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要求在画面上表达出声音,这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表现的。齐白石经过仔细琢磨,借用青蛙初生时的蝌蚪形态来表达诗中的意境,使诗意达到完美的传达。远处黑色的岩缝中汩汩流着泉水,几只小蝌蚪顺势而下,穿过石隙,没有蛙声胜过蛙声,把一句诗用绘画语言进行了形象的诠释。岩石故意用厚实的浓墨,而水使用细柔的线条,并用浓墨点缀蝌蚪游弋其间。黑白相对是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对比方式,齐白石在此处用得恰到好处。

拟黄一峰溪居图
萧俊贤 1944
纸本设色
107×33.4cm
中国美术馆藏
萧俊贤(1865~1949),字厔泉,号铁夫、天和逸人,斋名净念楼,湖南衡阳人。早年师从苍岩法师和沈翰,遍学清初四王,后转习石谿、石涛、半千并上溯宋元。多画浅绛,喜渴笔,苍茫浑厚而又别具一种淡秀的风韵。1907年弃官出任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中国画教习,成为最早在学校教授中国画的艺术家。民国初年居京,曾任北京艺专教授、教务长,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等。30年代初迁沪。
此图山峦如怒,树木如吟,无斧凿雕琢之处。湖水弯曲,树法丰富,各种点法运用淋漓尽致,山坡、水阁、扁舟各具其态。层层山峦秀态可掬,树木茂密,参差纷披,栩栩欲动,颇富生趣。通幅笔法为小披麻皴,干湿互用,实中有虚,滋润有味,气韵沉着生动,朴实灵秀之感跃于纸上。几小块空白湖面隔开重峦复嶂,提醒画面精神,使画面没有迫塞沉闷之感。这是画家从大自然汲取艺术营养,同时灵活善变,用丰富的笔墨技法所描绘的佳作。

张琴和古松
顾麟士 1924
纸本设色
105×56cm
朵云轩藏
顾麟士(1885-1930),名鹤逸,号西津渔父.元和(今江苏苏州)人。清末著名书画收藏家顾文杉之孙,家有“过云楼”,收藏之富.甲于天下。工山水,宗王石谷、王鉴,晚岁上溯宋元,涵漕功深,故笔多逸气,尤长鉴古,有云林清逸遗风,是民初宗古的健将。
此图一派神仙气象.山中云雾缭绕,古松道曲.别有一番韵致。画中一人正在临流弹琴,后立一童子握杖。主人的缱绻无聊.侍者的平淡呆滞,描绘得自然生动。人是静的,泉是动的。古松高大,人物矮小,形成对比。几枝古松伸出枝丫形成前景、中景、后景,相互环绕,松枝密密匝匝,张琴四周大片的空地使画面疏密有致,开阖自合天机,隐者的心情同观者的心态自然达成一种默契。
设色山水黄宾虹 1953纸本设色95×43cm黄宾虹纪念馆藏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亦作朴丞,别署予向、虹庐,中年更号宾虹,以号行,室名宾虹草堂。祖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早年支持康、梁维新,拥护辛亥革命,学习古代文化,兼习绘画、金石。1907年始居上海。曾与宣古愚合办宙合社,又创办艺观学会,参加海上题襟馆、烂漫社、中国画会、百川画会等艺术团体,主持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事编审和文物考证鉴定工作和美术史研究。曾兼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文艺学院、暨南大学艺术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37年应邀赴北平审定故宫书画,并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48年出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195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黄宾虹主张“求脱”不宜过早,他艺术的真正成熟期是在80岁左右。此幅《设色山水》是黄宾虹89岁时所作,图中熟练的运用“五笔七墨法”,同时注重画面的虚实处理。因为他认为,阴阳虚实相济是山川的奥秘所在。只有经过艺术的幻化,由渐变到突变,反复蜕化,才能真正掌握艺术真谛。画家移动云壑,搬迁山林,经过认真的艺术剪裁具有“不齐之美”。远景茫茫秀润,虚无缥缈,中景杂树坡石郁郁苍苍,近景渔舟茅舍隐没于斑斑驳驳的草丛幽林之中,岸边有渔人垂钓,水中有渔舟荡漾,使这幅画的意境同西方印象派绘画作品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设色山水黄宾虹50年代纸本设色172×121cm浙江省博物馆藏
画此幅《设色山水》,主峰突出,小峰簇拥,画得严实坚厚,给人以厚实苍茫之感。山石树木运笔飞动,全以笔胜,也以墨胜,密不透风,疏可走马,骨法用笔中透出生动的气韵来。流泉溪涧,留有委婉曲折的空白,其势婉转流动,显得涤荡空灵。画幅满纸云烟,但不促迫,并没有滞塞之感,计白当黑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由于层层错落,并无上重下轻之弊。构图平中出奇,实处见虚,足见黄宾虹冥心玄化之匠心。风貌独特、笔墨俱佳的《设色山水》是他的画论主张在纸上“用兵”的有力例证,也体现了他浑厚华滋的风格及意境郁勃澹宕的特点。
水墨山水黄宾虹1954纸本水墨88×36cm黄宾虹纪念馆藏
此图是黄宾虹91岁时所作,笔墨更为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左侧高峰危岩,峭壁直立,中间一棵古松直插霄汉,树后一处院落背靠青山,正中屋内一道人盘膝而坐,身旁桌上有丹鼎之炉列置,柴门院墙正对崎岖山路,这是一处道家仙人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这幅画纯用水墨,以淡墨、浓墨、宿墨,层层堆积,显得郁郁苍苍。粗看若乱石堆砌,细察则明暗块面分明,组织有序,坚硬的岩石也产生了轻快感,似不经意,却见匠心。
仿范宽笔意黄宾虹 纸本设色174×94cm黄宾虹纪念馆藏
黄宾虹以自然为师,将宋、元画家的创造精神,融入胸襟,取精用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搜妙创真,达到了神化的境界。他曾有诗道:“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此幅《仿范宽笔意》近景为一湖中坡渚,上有古树两株,坡岸葱葱笼笼,左侧一叶孤舟向前驶去;对面又一番景致,山石屋字,明窗净几,杂树茂密,古树参天,巨石嶙峋。整个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近景实、暗,远景虚、亮,画面拉长到幽远辽阔的天际,这是此画不同凡响之处。
仙霞岭上黄宾虹 1955纸本设色68.4×40cm私人藏
黄宾虹对于山川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运用自己手中的笔创造了一个满纸氤氲,春光和煦,而韵味无穷的世界。他画湖边杂树、楼屋蹬道,诗意盎然。画中树木、楼宇、高山、坡岸均以或干或湿的中锋之笔勾出轮廓,再用各不相同的墨点皴擦。墨点、色点,错错杂杂,斑斑驳驳,涉笔老辣,自然玄妙。由于点法有致,表现力非常强烈,丰富而不雷同。黄宾虹衰年变法,功夫在墨法上,他绘画独有的风格也表现在墨法上,对墨法的灵活掌握使他创作出了这幅看似大幅, 实是小品的《仙霞岭上》。

设色山水
黄宾虹50年代
纸本设色
50.5×30.5cm
私人藏
黄宾虹是一位早学晚熟的大家。他画的山水,具有黑、密、厚、重的特点。生平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岱岳,先后游历大江南北之名山大川,写生画稿,盈箱满箧。他的山水画表现了“真性情”,笔法简练,苍率深旷,烟云出没,变化无穷。图中羊肠小道通向绿瓦红墙的庙宇,表现了深山远处有佛家。此图妙用永法,每于“骨疏神密”处铺水,“不丰不瘦”处渍水,刻画了画家心目中理想的山水境界,体现了画家所追求的“气韵生动,是从骨法用笔中取得”,“中国画艺术之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的精神。

设色山水
黄宾虹50年代
纸本设色
32.7×22cm
私人藏
此图满纸氤氲,水墨淋漓,布局安排实中有虚,令观者畅神达意,活泼的情趣油然而生。山峦叠嶂,墨色在浓黑中衬以清淡,把这种复杂的山光水色勾画和烘染出来,不但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有着无穷的审美趣味。画家把墨彩美和章法美灵活结合,造就了一个树木、舟楫、庙宇、房屋统统淹没于山川的苍郁雅淡的境界。在这幅写生小品里,画家以水墨为主,点彩为辅,运用墨色的变化,求浓以淡,黑里透白,实中寓虚,干湿交错,墨彩交融,丰腴滋润,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生气盎然的山间意境。

溪山过雨
萧俊贤 1919
纸本水墨
132×65cm
扬州博物馆藏
《溪山过雨》表现雨后的山川景致,虽渲染不多却有笔有墨,给人以苍郁滴翠、灵秀空灵之感。图中重峦叠嶂,林木蓊郁,树法多样,各种点法交施互用,以营造雨后山青水秀的意境。树木、山川、溪流被濛濛雨雾笼罩着,使人心欢悦,山如笑,树如舞,是一幅清新灵秀的优美画面。画家既师古人,亦师造化,生平遍览名山大川,盘桓于大江南北,因而胸襟豁达,探胜撷景,搜尽奇峰,心慕手追,使山水画达到真情外溢,如临其境,雄奇秀伟,别有一番风姿。

南山松寿
王震 1935
纸本设色
133×67cm
朵云轩藏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浙江省吴兴人,生于上海。早年学习任伯年画法,中年后拜吴昌硕为师,曾参与发起豫园书画善会。好佛,曾任中国佛教会会长。晚年曾为全国艺术家协会理事。著作有《白龙山人诗稿》等。
王震是海派代表性画家,早年从师任伯年学习画法,又与吴昌硕过往甚密,切磋画艺,其作兼有两家之长,笔墨纵横,墨色淋漓,意趣盎然,风貌独具,为时人所推重。《南山松寿》取自“寿比南山不老松”之诗句,用草书笔法为之,刷刷点点,情意倍生。终南山山势巍峨,白云飘飘,在不老松掩映下的山路尽头,有一寺庙的长老正在开门迎客,山路旁泉水湍流,真是一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画面以意笔勾勒为主,略加皴擦,笔墨简练,色墨交融无斧斫之痕,可以明显地看到画家在文学、书法、绘画上的综合素养的丰富与高深。

仿大涤子山水
李瑞清
纸本设色
134×32.5cm
中国美术馆藏
李瑞清(1867~1927),宇仲麟,号梅痴、梅痴、清道人,斋名玉梅花庵、黄龙砚斋,江西临川人。他能书善画,曾为张大千之师。行草得黄庭坚神髓,楷书出自晋唐;绘画长于山水、花卉、佛像,以书法笔墨为之,古拙超逸。
李瑞清首先是教育家,然后才是画家,现代美术界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曾受教于他。《仿大涤子山水》远景高峰巨壁,中间大片空白,以喻苍茫幽远。近处巨岩歧噌,左下角几枝枯树干风骨遒劲,旁边几棵葱郁的树木高低有致。树石丛中露出的房屋一角表示有人在此居住,屋后几竿青竹掩映侧出,不仅加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增加了画面的笔法变化。细长型的条幅构图更增强了画面峭壁之高耸,树干之修长,使画面凭添了不少情趣。
山水金城 1919纸本设色175×47cm朵云轩藏
金城(1878~1926),原名绍城,字巩北、一字拱北,号北楼,又号藕湖,浙江省吴兴人。曾留学英国铿司大学学习法律。1910年在上海创办中国画学研究会。著作有《藕庐诗草》、《北楼论画》。
金城摹古功力深厚,对传统曾下过很大功夫,几能乱真。客居北京时,创立湖社画会,聚徒讲授,从学甚众,皆以湖字为号。他善画山水,取法宋元,笔墨谨严,以工带写,秀丽可观。《山水》是典型的北派山水构图,大山巨崖,落笔雄健,墨色浓郁,所画山石方圆相兼,使整个画面深厚峻拔。点缀其间的房舍,以及其中人物直逼宋人画法。各种树木、岩石尽量取其真,但表其意,讴歌了祖国壮伟的山河。
仿黄山樵笔意赵云壑 1940纸本设色110×54cm朵云轩藏
赵云壑(1874~1955),一名起,宇子云,江苏省苏州人。吴昌硕入室弟子。
吴昌硕曾评价赵云壑之画:“信笔疾书,如素师作草,如公孙大娘舞剑器,一本性情,不加修饰。”此幅山水表面借仿王蒙笔意,其实自写胸臆。画家以写意的笔调,自然洒脱,浑厚华滋,使画面表现出苍浑拙朴、雅逸超凡的意境。近石远山、树木房舍皆以浓重的笔墨勾描、皴擦、点染,笔意连贯,墨色交融,极尽静幽和穆之趣。人们仿佛想到应在屋中小憩片刻,同两位谈话者切磋一番,然后再去屋外草地散步,登上山间小道直赴山巅,欣赏大自然无穷美妙的景色。
杖藜扶我过桥东姚华 1923纸本设色81×51cm朵云轩藏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茫父,贵州省贵阳人。久居北京莲花寺,别署莲花龛主。著作有《弗堂类稿》。
这幅画画面广阔,房屋众多,像一处世外桃源深藏在群山环抱的山谷之中。四周山峦起伏,一个挨着一个;山顶有亭,山外有楼,远方的宝塔使人想越山而过寻访新的胜境。山谷内房屋鳞次栉比,可以想见其中有不少人居住。地上草木茂盛,一丛丛,一簇簇,各争高低,中间水塘上轻泛小舟,多么祥和宁静的田园风光。近处一老人扶杖过桥面,对理想的人间胜境感慨万千。他驻步在桥上,流连忘返细细品味着这迷人的风光。
山边一楼陈师曾 1923纸本设色118.6×39c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字师曾,号朽道人,江西省修水人。早年拜吴昌硕学艺,曾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高等师范学校。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他能诗文、擅书法及篆刻,在绘画理论上有重要贡献。著作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及《染苍室印存》等。
陈师曾山水,不喜模仿,以游历四方,亲眼所见之奇山好水画之,一丘一壑力避平庸,用笔天真有趣。此幅作品畅笔挥洒,巧中含拙,独辟蹊径。山体飞白轻扫,生机尽显,丛林之中简笔画出小楼,点中画题,楼在山边,人在楼中,天地含于胸中。近处坡岸沙汀层次错落,高木枯干深扎于土坡之中。全图以山边一楼为中心,背景山体用枯笔于皴,小楼四周树木以湿笔点染,两相比较,更显空旷群山之中一楼的奇妙、宁静,把观者引入画家精心构思的画幅之中。
泉声咽危石陈师曾 1920纸本设色135×65cm中国美术馆藏
陈师曾的山水画构思奇巧,善于运用精妙的话题来揭示画意。此图把山泉在流淌过程中受山石阻挡用“咽”字来形容,恰当地用画题传达了画中未尽之意。诗画各有其长,有的很容易入画,有的极难表现。而陈师曾借鉴古人,糅合了石涛的浑厚和沈周的爽健,用画意来表达诗情,把窄细山泉陡然汇入深泉的胜境进行了视觉上的创造性发挥。哗啦啦的泉水流向观者面前的小潭,激烈地撞碰着旁边的石块,山谷深处的泉水愈来愈大,撞击声也越来越响,危石似乎要阻挡泉水流过,而泉水亦见缝就流,要争个高低,潭中永面也因而晃荡。这种独树一帜的画法使静止的画面产生动的感觉,使人心有共鸣,别有一番意境。
山水陈半丁 1945纸本设色111×50c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陈半丁(1876一1970),名年,宇静山、静庐,号竹环居士,浙江省绍兴人。曾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事。
山水画讲究“卧以游之”,是以欣赏山水画的艺术美代替欣赏真山真水的自然美。没有真情实感,光凭技巧是画不出好画的,这就对绘画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陈半丁的《山水》描绘隐居于山中的人家,主客对谈,其乐融融。四周各种树木郁郁苍苍,柴门小扉把院落同背景巨峰隔开,近景岩石上缀满青苔,小草茸茸。中景院落重点刻画,描绘细致,与远处崇山高崖形成对比,更衬托山中生活的静谧安详。人们生活其间自然可陶冶性情,真是“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江上泛舟陈半丁 30年代纸本设色71×31.5cm中国美术馆藏
陈半丁是一位画路极广的画家,对传统技法的融会贯通,使他可以运用各种笔法、墨法来创造画面。此画以点法为主,湿点、干点、浓点、淡点交相使用,看似草草而为,实是精心所致,似不经意却山峦微妙,沙洲隐约,小舟荡漾。右下角采用了三角形构图,丰富的笔法使树干、草亭、岩石各显其态,妙趣横生。此画上部有画家创作过程的自述,以行草书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与画面形成一个整体,书画相应,疏密对比,更增添了此画的丰富内涵。
四季山水长卷之一·春汪琨 1934纸本设色22.5×518cm故宫博物院藏
汪琨(1877~1946),字仲山,江西婺源人。所画山水宗法王翠,兼工花卉。
此长卷长达5米余,横扫数百里,把大自然四季的烟云晦明、各种变化尽收画中,向观者展示了一个辽阔无垠的世界。《春》描绘春季万物萌生,大自然经过风寒料峭的冬季之后恢复生机。图以高山峻岭为主体,近处杂树丛生,一片宁静沉默之中孕育着新的生命,潜在的力量将会使大地披上绿装。重峦叠嶂,土坡危石,处处都有一丝绿意,柴篱小扉紧闭的人家会再次开门迎客,我们会再次听到主人的轻声吟唱。
四季山水长卷之一·冬汪琨 1934纸本设色22.5×518cm故宫博物院藏
冬季万物俱籁,一切都处在休整恢复阶段。《冬》中远山白茫茫,天空灰苍苍,近景平远,缓坡,水面辽阔,枝条扭曲的树木孤零零的立于坡上,湖面上几只渔船静静地停在港湾,没有帆影,没有渔歌,广袤的原野静悄悄的。画家把冬季的特征运用绘画语言呈现给观者,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天空、湖水颜色要比山峦、平原略微深些,形成对比,突出寒意;枯枝、桅杆把大自然画面更深一步的升华,使艺术语汇更凝炼、精纯,达到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
树色山光吴徵 1930纸本设色104×52cm朵云轩藏
吴徵(1878~1949),字待秋,号春晖外史,一号鹭鸶湾人,浙江省崇德人。官京兆知事。工山水、花卉,间写仙佛,为沪上“江南四吴”和江南“三吴一冯”之一。
吴徵山水初传家法,后专攻四王,尤其是王原祁娄东一派,更为画家所偏爱。《树色山光》画的是江南实景,用笔凝重,功力深厚。画家笔下的远山茂林,林中小屋,沟壑木桥,松林庭院,多得天趣。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观后神情爽朗,由此草木茂盛的姿态,空气的温润,阳光的朦胧,小屋的静谧安然,均通过画家神来之笔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山水 汤涤1923纸本设色101×32cm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藏
汤涤(1878~1948),字定之,自号双于道人,又号太平湖客,江苏省常州人。旅居北平,晚定居上海。工书善画,善写山水、仕女,尤善画松、竹、梅。
汤涤山水宗明李流芳,清新自然,气韵幽雅,为海派代表性画家。此图描绘近坡杂树,芳草萋萋,如镜清溪,撞石激流,远山林麓,如卷云飘浮,跌宕起落,含蓄稳重,富有韵味。画家采用“高远法”构图,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独有的审美情趣,给人一种幽深变幻,气度深沉,雅致深遂之感。笔墨多采用披麻皴,并以厚重的笔墨提醒画面。全画墨色酣畅,率意自然,在恣肆中又有方圆,与淡雅的赋色浑为一体,境界迷濛空阔,风格沉雄郁茂,别具特色 。
雪景山水金城 1926纸本设色161×56cm朵云轩藏
《雪景山水》是一幅描绘北方壮美雪山的杰作。画面上群峰积雪,崔嵬之山高旷雄厚,山下有古木、密林、河流、石桥,把高山雪岭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画面下方是一骑驴老者,手持马鞭,正缓步过桥。他抬头仰望,在欣赏着美丽的雪景,似乎忘却了自己身处何方,即使寒冷的冬天,哗哗的流水也不能把他的心收回。大自然造物神奇幻化,面对巨崖,人显得多么渺小,所有一切尽显金城笔端。耸立雄峻的山崖,涧中飞泉,直落千仞,衬托出大自然的雄伟气象。
山雨欲来
黎葛民 纸本设色
122×66cm
广州美术馆藏
黎葛民(1882~1978),原名黎庆瀛,字葛民,笔名逸斋、乙翁,广东省顺德县人。191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川端绘画专科学校。1920年在广州与陈树人、何香凝等组织“清游会”。曾任中南美术学院、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及华南人民文艺学院教授。50年代入南方大学学习,后被聘为广州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分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
黎葛民山水画不同一般,善用山水来反映大自然瞬间的变化无穷,通过绘画来记录大自然激烈的山涛汹涌, 阴晴晦明,从而给观者再现壮美的河山景色。此图表现山雨欲来前狂风乍起,树枝摇曳,天地为之晃动的动人心魄的自然景观。图中水流湍急,波涛狂起,喷花击石,两侧壁斜石横,各在一隅,崖上松挺树茂,各展其姿,中间大片浓雾,忽忽飘来,远处山峦隐约缥缈,如睹异境,给人一种大风狂起,电闪雷鸣, 洪水滔滔的真情实感。此图石分四面,用斧劈法表现阴阳向背,以浅绛、石绿罩以山色,立体感顿增,直逼观者眼前。

东战场的烈焰
高剑父 40年代
纸本设色
166×92cm
广州艺术博物馆藏
高剑父(1879~1951),早年名麟,后改名(上“山”下“仑”),字爵廷,以号行,广东番禺人。早年师事居廉,1906年游学日本,1908年回国后主持广东同盟会,并在广州起义中任联军总司令。辛亥革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创办了春睡画院、南中美术院。曾任广东省立工业学校、广州市立艺专、南中美术院校长,中山大学、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广东美术会会长。1949年移居澳门。
高剑父在中国画传统技法基础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画法,着重写生,善用色彩或水墨渲染,具有南方特色,开创了岭南画派。《东战场的烈焰》是画家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画家以西洋绘画中的光影处理和素描关系,融进中国的墨笔来表现祖国河山被日本帝国主义轰炸后的情景,满目疮痍,一片废墟。是画家的亲眼所见,也是画家的写生之作,画家是以无比悲愤的心情来创作这幅作品的,以唤起民众的觉醒和抗争精神。正如右下角印章所刻:“乱画哀乱世也。”明显地表现出画家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

山水
高剑父 1922
纸本设色
135×46.5cm
故宫博物院藏
高剑父是一位有见识的艺术家。他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心理的理解是深刻的。他着重研究了源自中国宋元绘画传统,又融入西方技法的日本画家竹内栖凤和桥本关雪等人的京都画派的艺术经验,从而反映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上。《山水》刻画了秋季山城外的景色,一条溪流自城外缓缓流过,两旁树茂叶旺,但树梢枝条已有枯意;一行飞鸟自空中掠过,万树丛中的城楼仅露一角,云雾蔽月,表明了图中是郊外月夜景色。此图墨色滋润,水晕墨彰,苍茫萧索,天色树影浑融一体,于无形中见真意,水墨写意的精髓,雄放的笔意自然跃于纸上。

山水
何香凝 1927
纸本设色
30×40cm
天津杨柳青画社藏
何香凝(1878~1972),女,号双清楼主,广东省南海人。1908年入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主席。
何香凝早年留学日本,早期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擅作花鸟,偶作山水,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山水》表现的是深山农户人家的田园风光。远山几重,运笔草草,远处幡杆、屋顶隐约可见,近处小桥流水人家,宛若一幅世俗风情画。在这淡然的画面背后,隐藏着画家心理的不平。通过作画年代和题诗可推知,这幅画是画家个人心情的宣泄,也吐露出画家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园。

夏山飞瀑
冯超然 1939
纸本设色
156×40cm
朵云轩藏
冯超然(1882~1954),名迥,字超然,以字行,号涤舸,别署嵩山居士,晚号慎得,江苏常州人。早年精仕女,晚年专攻山水,工行草篆隶,偶刻印。著作有《冯超然临严香府山水册》、《冯涤舸画集》。
冯超然的山水画,情致温婉,出自“四王”、文徵明,上溯董源、巨然,可谓有源有序,自出机杼。《夏山飞瀑》描绘夏日山中景色,颇有南派董巨遗规、风范。画中山峰峭立,深谷盘绕,苍松绿树,郁郁葱葱,瀑布飞湍,垂落千尺,阔水曲岸,苍茫浩荡,院落草舍,掩映多姿,使人自得其乐,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生机。画家重点表现此图“幽”、“深”之意,通过盘回蜿蜒的谷壑,层层布势,表现了夏日山居宁静宜人,清爽惬意,从而使自己置身山林世界,寻找和享受自然界的无穷乐趣。

松阴读易
冯超然 1936
纸本设色
136×38cm
朵云轩藏
冯超然善山水,笔墨醇雅,山水、花木骨力、神韵兼具。早年以唐寅、仇英为法,晚年专画山水,饶有文徵明秀逸之气。《松阴读易》描绘一老者读书倦时微闭双目,小童正在为他捶背的情景,他正享受着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老人表情生动,全身衣纹用行云流水描,盘坐于树根之上,小童衣衫略深,表情虔诚,表明主仆两人的关系融洽。旁边一棵千年古松,遮天避日,树干苍老,树枝虬曲、劲挺,有崭绝峥嵘之势,松针密密匝匝与远处高崖流水拉开空间,形成一块空地,在准确表现自然形貌的基础上,以突出人物为主是这幅画成功之处。

蜀道难行图
萧谦中 1934
纸本设色
179×68cm
中国美术馆藏
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形象地概括了入蜀道路的艰难。画中山峰耸立,直插云汉,重峦叠嶂,境界阔大,万重山外还是万重山,简直没有尽头。山间云雾晦明,皆宜远观,幽情远思,如睹异境,令人惆怅不已。山顶古松亭立,不畏寒风。近处策杖老者正在寻觅道路,更增添蜀道之难行。画家用墨用笔颇有气魄,通过干笔皴擦,表达了大自然的阔远深奥、秀挺健拔,确是“石体坚凝,卓尔峭拔,大石丛立,屹然万仞”。这样复杂的景物是画家想象中的理想形象的有力写照。

香溪口
樊少云 1960
纸本设色
33×66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樊少云(1885~1962),名浩霖,字少云,江苏崇明人。早年随父学画,1900年入上海龙门学院学西画。1912年移居苏州,并拜陆廉夫为师,专攻山水画。20年代初在苏州创办冷江画会。1949年后定居上海。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画院画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香溪口》是画家写生画稿,江面开阔,两岸高山,苍茫深秀,江上渔船往来,岸边停有卸货船只同不远处的房舍相连,一派繁忙景象。此图远山纯用水墨,近处以花青、石绿点染山峦、草木。山势之雄伟,草木之丰茂反映了画家对生活观察的细微,也寄寓了画家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这幅反映时代风貌的山水画看似巨大,实际尺寸很小,真正达到了咫尺千里之势。不同时代有不同风格,这种特殊风格和表现技巧的创造,正是画家以他自己的个性和追求来作画,是他独特美学意趣的表现。

深山探幽图
李耕 1960
纸本水墨
163×32cm
家属藏
李耕(1885~1964),原名李实坚,字砚农,号一琴道人、大帽山人等,福建省仙游县人。幼年从父学习中国画,绘丹青绣像、寺庙壁画。1960年在仙游县成立李耕国画研究所,出任导师。曾任美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此图以狭长的条幅、高远的章法来描写出险峻幽深的景致。画面上,悬崖峭壁,乱石嶙峋,层层推进,山道蜿蜒,古松参天,老枝垂绿,涧水潺潺,白云绕屋,意境空濛深远;板桥上,古稀老叟携一琴童,踽踽攀援,山水之趣,因人之存在而鲜活,深得以景衬人之妙。构图气势奇险,笔调雄健奔放。

天苔采芝
李耕 1946
纸本设色
100×35cm
家属藏
此图取材于汉代刘晨、阮肇二人进深山采药,误入天苔洞巧遇二仙女并结为伉俪的动人传说。画面近处奇松高耸,春梅盛开,古泉幽涧,刘、阮二人憨厚可掬,二仙女面如满月,娇媚动人;远处峰峦竞秀、云雾缭绕。在技法上,景色主要以横点法来烘托迷潆幽深、虚幻飘渺的仙境气韵。

野水带斜曛
樊少云 1948
纸本设色
136×67cm
朵云轩藏
樊少云20岁后从陆恢学山水,画多取恽寿平、王翚笔趣,旁及原济和华喦,走得是秀丽清灵一路。其后纵观宋元明清诸家真迹日多,画路开豁,风格趋向茂朴。江南景色中之翠堤新柳,烟雨江村,月夜归渔,为其常写之景。《野水带斜曛》画烟雾缭绕的山峦俱出其胸臆,山水江湖,林霏烟云,千岩万壑,绿汀曲岸,高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览而得之,真若盘桓于其处也。江中载人小舟,离岸而去,给静的山川平添几分动意,说明画家“迁想妙得”悟之于理,行之于笔。

入云深处
萧谦中 1943
纸本设色
133×67cm
天津杨柳青画社藏
萧谦中(1883~1944),名(上“孙”下“心”),号龙樵,安徽怀宁人。早年随同乡姜筠、陈昔凡学画,宗法清晖与廉州,因姜筠待其苛,去而游四川、东北,得自然造化之助。中年回到北京,改学石涛、梅清、龚贤、王蒙等,一变而为气韵雄厚,用笔苍劲,渐成一家,晚年喜作青绿。曾任北京艺专教授、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等。与萧俊贤并称“二萧”,在北方卓有影响。
中国画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自古有许多寻仙访道的题材,如《桃源问津图》。此图借画达意,是画家想象中的情节性山水画。构图层层叠叠,景宽境大,用笔多样,色彩雅丽。丘壑、山峰、树丛、杂草、房屋交次错开,尽现“山光物态弄春晖”。房屋沿坡而建,缓缓而上,掩映在丛林之中,一切景致围绕着中心两位登山寻仙之人。山腰云雾迷漫,忽隐忽现,山势复杂,树木多样,把山林中的屋舍遮挡得或露一边,或露一顶。在技法上也很丰富,各种树法、石法、皴擦互用,姿态备生。这是一幅有情景的山水画,可讲出许多动人的故事。

松声云影
祁昆 1936
纸本设色
102.5×51cm
中国美术馆藏
祁昆(1894~1940),字景西,号井西居士,北京人。所画山水得明人遗意,兼精篆刻。
这幅《松声云影》表现山中瀑流的奇丽景色,气象恢宏开张,构图细密谨严,笔致流利工稳,意境清深幽雅,颇具宋画意味。此图深受传统宋元山水的影响,笔墨间处处流溢出高逸的韵致。画幅以大片留白表现山间云气,与意脉相连的上下两处飞瀑密切配合,自然点出画题。而无论是山石的皴点,还是树木的勾描,都着意经营,一笔不苟。山石繁密的苔点皴染和形似鹰爪的树木造型,很自然就会令人想起北宋诸大家的山水范式,画家技法的娴熟和功力的深厚于此可见一斑。

采药归来
溥雪斋 纸本设色
100×33cm
北京画院藏
溥雪斋(1893~1966),满族,名溥伒,以字行,号雪道人、一号南石居士,笔名南石、邃园、乐山等,堂号怡清堂、松风草堂,北京人,清宗室。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尤长山水,师法唐六如等。曾任辅仁大学美术系主任、北京文史馆馆员、北京画院名誉画师、书法研究社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常务理事。
作品表现采药人归来驻足回首,似乎在想还有什么药末曾采到,而在石板小桥前犹豫不决。全图以点法为主,通过点的浓疏、淡密来表现草坡、山石上的绿意,山石的转折起伏也以点法为之,山壑间的流水蜿蜒穿过面前小沟。松树、人物笔法迥异,松树峭拔,人物飘飘。画中题诗日:“高泉落涧玉淙淙,采药归来意自冲。人为利名闲不得,吾能此处著吾踪。”表明了画家此幅画要表达的心境。

阳朔奇峰
胡佩衡 1959
纸本设色
164×63cm
北京画院藏
“阳朔奇峰甲桂林”。漓江两岸山峰奇特,石壁嶙峋峭拔,峰峦云影,处处令人神往。胡佩衡晚年为了在山水画上推陈出新,周游西南各省,画法为之陡变,以泼放的笔法和鲜艳的色调来表现桂林山水,从而抒发画家歌颂美好现实生活的愿望。画家在画山头时,用笔果敢快捷,笔笔厚实,但又能松动、自然、虚灵,山头之间苍茫深秀,设色浓艳凝重,韵味很足,而盘亘虬曲的老松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为了发展和探索中国画的技法,他借用油画中的堆积法,色彩用得很厚,层层加上,但绝不滞板,画面仍然使人感到爽快明朗。

出工
朱屺瞻  1974
纸本设色
68×53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朱屺瞻早年研习油画,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很深,后又转习中国画,擅长写意山水。《出工》描绘新时期的新景象。远处山路弯曲,一直伸向远方,大片的农田使沃野披上秋装,一队农民扛着农具走向田野,他们要去农田劳作,收割庄稼。远处的景林、梯田及水面上的船只渲染了时代的气息。此图在色彩的运用上大胆、沉着有新意,画家借用印象、后印象派手法,用几于是原色的纯色表现树木和农田,两种对比强烈的颜色交互施用给观者以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漓江秋云
胡佩衡 1961
纸本泥金设色
178.9×97.5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胡佩衡(1892~1962),名锡铨,以字行,号冷庵,蒙古族,河北涿县人,居北京。自学中国画。1918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画学研究会担任山水画导师,后来在北京各艺术院校担任中国画教学工作。创办过中国山水画函授学校,并长期参与编辑《湖社月刊》。曾任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委,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生著述颇富,著作有《王石谷画法抉微》、《山水画入门课徒画稿》、《我怎样画山水画》、《画笔丛谈》、《冷庵画诣》、《山水画技法研究》。
胡佩衡受家学影响,具有良好的传统功底,进而以传统方法写生,由写生而创作,20年代曾提出“法古与创作须交相为用”的绘画主张。建国后,胡佩衡更注意深入自然山川进行写生创作,所作山水老笔纷披,墨色浓黛,气势雄放。本图为胡佩衡去世前一年所作,所绘松叶繁茂,峰峦如柱,笔健气壮,既具有传统神韵又凸现蓬勃气息。作品以金打底,赋以石青、石绿、洋红、粉白诸色,对比绚丽堂皇而又不失和谐统一,给人以亦真亦幻之感。从中可见,画家虽以漓江为题,但只取“体验”所得,而不以写漓江真山水为旨归,笔墨色形之间舍明秀清丽之姿而尽现北派山水之雄健奔放作风,形象地反映了画家对传统、写生与创作关系的理解。

春下山中日正长
溥雪斋 1940
纸本设色
90×35cm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溥雪斋山水画多学元人笔趣,传统功力扎实,善于表现传统画题意境,对传统笔墨的熟练驾驭使他的画于古意中有新趣。《春夏山中日正长》远、中、近景细致,尤其是画家把高山巨崖式构图和主客晤谈的常见画题合而为一,取得了更深奥的意义。文人在深山美景中谈心,过悠然平淡的生活是他们理想的追求。虽然山的繁密、广阔、苍郁,人的简练、细致、恬淡,笔法迥异,但由于裁剪到位,不露痕迹,反而表现出了画家出古入新的高超创造力。

群贤大半是无家
郑午昌 1942
纸本设色
102×50cm
朵云轩藏
郑午昌(1894~1952),原名郑昶,字午昌,号弱龛,别号双柳外史、丝鬓散人、墨鸳鸯楼主,斋名鹿胎仙馆,浙江省嵊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曾任上海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后于浙江艺专、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任教授。长期从事艺术教学、国画创作和中国美术史论的研究。曾参加筹备上海美协和上海国画院,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作有《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学全史》、《中国壁画史》、《石涛画语录释疑》等。
郑午昌山水近似王蒙,但能自出机杼,不泥绳法。所作青绿山水,用笔精微,设色妍丽,工而不刻,风采动人。尝谓“画不让人应有我”,主张“善师古人而自立我法”。《群贤大半是无家》表现群贤小聚,谈论风雅的文人生活。一处开阔地,有对坐交谈、有欣赏风景、有扶杖过桥的贤人,也有煎茶摇扇的童子。背景是溶洞峭壁,壁间瀑布飞泻,各种草木顺势而生。此图远观可游,近观有趣,真实地再现了文人贤士雅集的一个场面。

祖国山河无限好
朱屺瞻 1960
纸本设色
33×66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朱屺瞻(1892~1996),号起哉、二瞻老民,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等,江苏省太仓人。早年习传统国画,青年时专攻油画,曾两次东渡日本学西画,50年代后主攻中国画。曾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祖国山河无限好》是一幅歌颂祖国江山如画的作品。画中山重水复,那浮动在群山问的祥和之气,伴随着清丽的风光,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气象。山下雄峻的山峦,排排房屋,潺潺的流水溢露着新意;江面上帆影如织,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画中山体运用长披麻皴,浓淡兼用,勾出了山势的起伏转折,从而达到了画家追求山水画富有时代气息和独特风格的目的。

谢眺青山李白楼
吴湖帆 1960
纸本设色
133×66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吴湖帆的山水画取法宋人,遍学各家,苍茫深隽,别饶古趣。这幅青绿山水图,笔墨华滋,清丽温润,群山似悬荡于云霞缥缈之间,画幅下部山泉飞瀑,亭台楼阁与浮云互相掩映,刻画细致,使人仿佛置身于离宫仙苑。此图注重明暗层次及黑白、虚实对比,使山林景物浑厚苍茫,气势雄阔,风貌独具,充分显示出画家的深厚功底及非同寻常的山水画成就。

石壁飞虹
吴湖帆 1951
纸本设色
93×46cm
朵云轩藏
此图山势雄奇清峻,树木苍健蓊郁,既呈现出北方山水苍浑厚重的风格,又蕴蓄着南方山水秀润华滋的特点。画幅上半部云气弥漫,下半部山石树木层叠,自然构成厚重与轻灵的对比,构图十分大胆,若非画艺高超,恐难以臻此境界。为了平衡画面,画家将溪流设置在全图的右下角,以与云气的大片留白相呼应。吴湖帆的山水画,缜丽丰腴,润嫣秀美,韵格高雅,富有情趣,妍丽而不妩媚,富有装饰味而无匠气。这些特点在《石壁飞虹》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反映。

林阴日夕佳
吴子深 1942
纸本设色
98×42cm
朵云轩藏
吴子深(1893~1972),原名华源,字子深,江苏省苏州人。1927年斥巨资在苏州“沧浪亭”创设苏州美专校舍。吴氏与吴待秋、吴湖帆、吴观岱有“江南四吴”之称,与冯超然等有“三吴一冯”之称。
《林阴日夕佳》是一幅人物山水画,画中人物线条简练流畅,敷色淡雅,尽显古人风流意表;而山峦用披麻大笔皴出,四面峻厚,流露着被自然风吹雨打的痕迹。山顶置以矾石,显出南派山水遗韵,这与画家从小生活在南方,多年体悟南方景致有极大的关系。图中几株松树挺生笔下,几丛翠竹掩映环生,山谷间云烟弥漫动荡,使深山幽谷之中充溢一片活力。这幅画在笔法、墨法上承元人余绪,浑厚高旷,明秀雅逸,寓意深远,弥足珍贵。

庐山东南五老峰
吴湖帆  1958
绢本设色
126×64cm
中国美术馆藏
吴湖帆(1894~1968),名倩、又名万,号傅庵、别署丑簃、翼燕,斋名梅景书屋,江苏省苏州人。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吴湖帆的山水画广采博临,从“四王”、董其昌入手,踪及赵孟顺、王蒙、吴仲圭、董源、巨然、郭熙诸大家,然后化为己用,自成面目。画风缜丽丰腴,清隽明润;青绿设色有逾古人,烟云渲染,有氤氲缥缈、泉石浩荡之致。庐山作为风景胜地,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画家50年代去庐山写生,回来后创作了《庐山东南五老峰》。弯弯曲曲山路两边的悬崖峭壁、危石深壑使人想到山势的雄峻。古松、侧柏、各色杂木满山遍野,表现了庐山萧索淡然、肃穆静寂、烟霭微茫、山林幽致的景象,给人一种野趣逸然想入画境的感觉。

山水
刘子久 1941
纸本设色
90×45cm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此图山峦奇崛,群峰林立,山坳处屋宇数间,内有二人对坐弈棋,描绘了方外高士隐逸悠闲的生活场景。为烘托这个气氛,画家对周围的自然景物及位置、形状均做了精心布置和刻画。屋前坡石层叠,长松成林,溪水潺潺,坡后山峰拔起,主峰右边,幽壑烟霭,朦胧中复见远峰数座。正是在这又高又深又远的层次和气势之中,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特有的传统精神和人文情怀。

黄山朝雾
卢振寰 1957
绢本设色
130×68.5cm
中国美术馆藏
黄山山势巍峨,云烟氤氲,雾气迷漫,变幻无定,林海滔滔,因而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之说。《黄山朝雾》刻画了清晨的黄山,云雾初现,雾霭翻腾,整个黄山笼罩在晨曦的光辉之下,别有一番韵致,近处见巉岩峻险,危石突兀,两棵古松虬曲挺拔,树干粗壮,松针苍密,饱经沧桑,历经风雨,仍愈老弥坚,充满勃勃生机。远处山谷,墨色处理减弱,以突出雾气下黄吐,的整体风貌,进而强调画家所要表现的山之雄秀,以及黄山在特定时辰迷人的景色。

圭冈朝雾
卢振寰 1959
纸本设色
132×66cm
广州美术馆藏
卢振衰(1889~1 979),笔名浮山老人。广东省博罗人。原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卢振寰特别善于描绘晨曦雾影下的山川体貌。画家每次出去写生,登临胜境,必晨起观雾,以了解大自然云烟变幻之趣,从而涤荡心胸,开阔视野。《圭冈朝雾》画茫茫大山,云气飘飘,忽隐忽现,乃奇山异水之境。通幅气势雄迈,一览无遗,云雾遮挡的沟谷深不可测,直显天机。一条溪流至谷中泻出,更使水天一色,别有洞天。山上一处胜境微露其貌,不可端倪,登山之道被重重翠屏掩于其下,更使人有郁郁苍苍之感,这绝非运作指掌可描画,而是心画也。

拟巨然笔意
汪铎 1953
纸本设色
104×52cm
朵云轩藏
汪铎(1889~1969),字声远,号北野山樵,别署浙江渔父,安徽歙县人。自幼嗜画,后与黄宾虹交游,画益进。曾历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华东艺专教授。所画山水、人物、花卉俱工。绘有《历朝名人画法津梁》八册行世。
画家虽题为拟巨然笔意,但并不是机械地临摹照搬,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的变通之作,用古人笔法,写眼前丘壑,抒写自我的艺术意趣。此画山形质朴、,山头不作奇峭之状,而是描绘江南石质土的园峦丘岭。画家以披麻皴拖出山脉走势,转折处笔与笔略为交织,以表现山的阴阳凹凸形态,显得秀逸明活;之后再对山峦加以淡墨渲染,并点上疏密错落的苔点,以概括近处的丛草和远处的丛树,表现出山间秋天的宁静气氛。

新安山庄
沈迈士 1986
纸本设色
82×50.5cm
上海美术馆藏
沈迈士(1891~1986),浙江吴兴人。上海震旦大学毕业,后于北京大学教授法语。50年代以后,曾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中国画及书法,尤以指画山水、花鸟见长,亦善文物鉴定。
画家充分发挥了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长处,以鸟瞰法将众多景物统摄在一个画幅中。画面开境大,景物繁多,气势恢宏。着力描绘了依山傍水的山庄,逶迤而上的小径,琤瑽而下的山泉,浓荫袭人的苍松,巍峨秀拔的峰峦,表达出一种悠远宁谧的意境。在布局上,注重隐现、对比的手法,如山脚与山上树木、房舍大小对比,道路、山泉的曲折隐现。在用笔上,以焦墨为主,笔力苍劲,自然率意,浑然一体。

新安江上游写生
沈迈士  纸本设色
60×35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此幅画分为五大块,构图以云雾及江流的S型为轴体,将五部分贯穿联结起来。前景一巨石突兀,横亘画幅中间,上置树木成林。靠右上角是峭拔山峰,左中部则是一平滩,住有人家,平坡之后峰峦耸立,群峰上依次架有电线铁塔,此四部分大部用赭石着色,而远景山峦则以石青渲染,峰顶用淡墨扫出。江水帆影点点,竹排只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此图为画家重视师法自然的写生之作。

九月桐江桕子红
贺天健 1955
纸本设色
108×104.5cm
中国美术馆藏
贺天健(1891~1977),字健叟,别号纫香居士,斋名开天天楼,江苏省无锡市人。1912年入民国大学学画。曾任无锡、南京艺专和上海美专教师,主编《画学月刊》、《国画月刊》。从1950年起,历,任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并被聘为丹麦康纳画会套员。著作有《学画山水过程自述》、《中国山水画的皴法美》等。
贺天健精研山水画,功力深厚,法度谨严,出入传统画法,颇得“来人格律,元人笔意”,而能自创新境。此图画桐江岸边秋天桕子红遍山川的情景,表现桐江千帆竞技、百舸争流的繁荣运输场面。背景馒头状山峦有南派山水遗韵,在不经意间偶露天真之趣。近景桕子林满山遍野,与漫漫雾气交融,使水面、岸边难以明分,一派浩莽之气油然而生。近处拱桥有人打伞缓行,不仅增加了生活气息,也可知此画是描写雨中胜景。此图皴法、染法、点法、构图都有新意,予人以秋高气爽,山林尽染,仰俯天地入胸怀之感。

莲花峰
贺天健 1956
纸本设色
46×72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图中群山绵亘,郁郁盘盘,奇峰、幽谷相互穿插,五座主峰如莲花盛开在观者面前。峰顶松林掩映,云雾弥漫在峰峦之间,一条石径直通山里,遂有观山、听松、对话、登坡等人物活动,这一切与奇伟、险峻、清远、空灵的境界融合在一起。山崖土坡以斧劈为,主,参以流畅多变的披麻皴,山体根据山石脉络起伏,用笔以顿挫,缓急、虚实、轻重顺势而成,苍劲浑厚,氤氲润滋,清新超逸,工整中见灵变,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设色以石绿、石青、赭石为主,皆依山石、坡岸、林木的质感、距离及表现需要而分别处理。

朱砂峰东望
贺天健 1956
纸本水墨
109.4×107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贺天健的山水画重视师法自然,善于将传统笔墨与生活感受融会于一,从本图题款即可知作品源于画家东望朱砂峰的实景体验。图中以淡墨晕染远处起伏连绵的山峦,以烘托近景山岩之突兀高耸;近景山岩林木用笔法度谨严而不失于板滞,皴染有序而末失于,丰富和变化,在提炼加工中凸现了主峰的伟岸高旷,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整幅作品气壮势强,源于自然而末被自然所囿,其构图、气象、笔墨:造型无不体现出画家对“宋人格律,元人笔意”的融合追求,以及“师法五代两宋山水画法度与精神”的山水画创作主张。

为祖国寻找资源
刘子久 1956
纸本设色
82.3×150.9cm
中国美术馆藏
刘子久(1891~1975),原名刘光城,号饮湖,天津市人。初学测量,继嗜国画。1920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学山水、花卉。1927年参加湖社画会,任导师。1937年以来任天津市美术馆秘书,创办国画研究班,从事国画创作和教学20余年。曾任天津市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为祖国寻找资源》是一幅以传统山水笔法表现现实生活的代表作品。此画为大景构图,山峦连绵不绝,气势恢宏,横向的崎崛蜿蜒,纵深的层层叠叠,表现了我国地质队员在艰苦危险条件下为祖国寻找资源的感人事迹。全画体势错综,境界壮阔,一队身背机械工具的地质队员正随山脊羊肠小道奋力攀行,点出主题。画家用笔古朴刚健,以浓墨勾石骨,多取棱角之势,以淡墨作点皴、短线皴,布满岩壑。山头用浓墨、焦墨密点树林。对近景山石林木,加强黑白反差,用墨凝重,远景则轻擦淡染,雾气笼罩。成功地运用墨色的丰富层次变化,铸成气韵磅礴之势。此幅作品在当时对于推动山水画的古为今用起了表率作用。

松下鸣琴
贺天健 1942
纸本设色
141×70cm
此图取青绿山水之法,但画面充满了滋润松秀的气息。飞瀑切出峰顶直泻而下.呈“之”形蜿蜒缓缓流淌。近处山坡空地开阔,高松数株植根其上,两位高士相对而坐.如伯牙与子期之约。松树表现非常独特.六株大松欹斜有致,分别顺势向左依次下倾,富有节奏感。松针勾画精细,密集紧凑,松干的阴阳面分别用浓淡两种墨色勾出轮廓,并施苔点加以烘托。白云不仅拉大画面空间距离,并且使画中多了几分仙气,使鸣琴处于理想的环境中。

秋林隅语
贺天健 1939
纸本设色
111×61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图中峰峦耸立,以山势横竖正斜施以长披麻皴,颇具形式感,层次繁复而不乱,墨中见笔。山顶又染又点绘成,轻墨浅色,给人以晓烟晨露的清凉感,而近景岸坡上有杂树数丛,叶已转红,点出秋天题旨。画家多用介字点、小混点画树叶,有聚有散,乱而不乱。图中山脚溪畔,陂岸散石,均不敷青绿,全用墨赭、墨青绘成,起到加重分量压住全图的作用。

波撼岳阳城
秦仲文  1959
纸本设色
132×71cm
北京画院藏
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秦仲文曾反复认真地研究过古代绘画,尤其是1920年进入金城创办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后,金城收藏的名画、古物等使他得益匪浅。长时间的观赏、研摹奠定了他坚实的传统绘画功底,使之逐步成为一位具有深厚功力的国画家。秦仲文不但善画山水,还谙熟诗词,长于书法,写过史论著述,他对传统中国文化艺术的理解可以说是深入而贯通的。这幅设色山水,远处烟波浩淼,层涛叠起,在孤帆片影、山坳人家和岳阳名楼的映衬下,更显气势不凡,将唐诗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宏阔境界表现得分外真切。

溪山高隐
陶冷月 1943
纸本设色
138×34cm
家属藏
《溪山高隐》图以精湛的表现技法再现了春光明媚的景色。此图笔力圆润,设色明丽,青绿之中间有浅绛,有一种空旷静寂之气。画面群峰青秀、山势峻拔,间以流动的白云,使群山妍秀而不妖媚。大块留白的湖面与繁密的山石、树木形成对比,扩展了画面辽阔纵深之感。画家描绘出近景的柏树怪石、茅亭水榭以及其中的迁客骚人,他们或聚饮闲吟、或共赏奇文;远处连山绝壑,长林古木,表现出了幽雅寂静的自然景色,使观者感觉到在清爽的笔墨中透出诗一般的意境。

西岳华山诗意
吴琴木 1948
纸本设色
30×124cm
中国美术馆藏
吴琴木(1894~1953),名桐,号琴木,冷枫居士,浙江震泽人。后定居江苏常熟,以卖画为生。师从樊少云,擅山水画,画风近“四王”而趋于甜柔。

西岳华山诗意(局部)
吴琴木 1948
纸本设色
30×124cm
中国美术馆藏
吴琴木山水境界宏阔,场面巨大,往往一图能展现百里气势,勾建出理想中的人文情怀。自古华山一条道,华山以险峻著称于世,此图以林文忠游华山诗意为题,谱写了一篇壮丽的华山乐章。高崖之上有两人正抬手眺望,欣赏着华山美景,重山巨嶂,起伏跌宕,峰峦耸翠,逶迤崚嶒;云蒸霞蔚,飘浮无常;苍松翠柏,古木杂松,纵横交错,掩映多姿。此图采用散点透视,把景物分成多个视点、多角度、多层面,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拉开了画面的层次空间感,不显雷同,又丰富和开阔了画面。全画用笔精细周到,敷色雅致,突出了华山奇险雄峻,壮丽多姿的形态。

雪中访友图
溥心畬
纸本水墨
109.5×57.5cm
中国美术馆藏
溥心畬(1896~1963),名儒,字心畬,别号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之孙。北京法政大学毕业后于青岛威廉帝国研修院修西洋文学史。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抗日战争期间,靠卖书画为生。1949年去台北,曾任教于台北国立师范大学。
溥心畬得传统正脉,受马远、夏圭的影响较深。他在传统山水画法度严谨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创造出新,开创自家风范。溥心畬的清朝皇室后裔的特殊身份使他悟到荣华富贵之后的平淡才是人生至境,因而他在画中营造的空灵超逸的境界令人叹服。《雪中访友图》茂密的松林生于冈峦之上,路径隐于林壑之中,曲折流淌的溪水将观者的目光引向画面的深处,深山幽僻处两位逸士和一抱琴童子踏雪前往山中访友。全画用笔精细周到,敷色淡雅,突出表现了山中雪后的宁静与秀美,表达了画家对淡泊生活的向往。

乌江天险
秦仲文 1961
纸本设色
103×35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秦仲文(1896~1974),名裕,河北省遵化县人。1915年前后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参加蔡元培校长主办的中国画法研究会,得到了名家的指教。1920年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擅山水,兼墨竹,亦精书法。曾任教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京华美术学院、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 949年后任北京画院画师及院委,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作有《中国绘画史》。
秦仲文早年精研古法,50岁后从传统出发,融入写生,突破古人窠臼,画风骤变,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到60年代初期,他的山水画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秦仲文以北方人的豪爽气概驾驭南派山水画的表现手法,用笔坚挺有力,在咫尺画幅之间表现出阔大雄浑的气魄。这幅《乌江天险》为秦仲文耳顺之作。气势宏大,水墨纷披,两岸山崖怪石嶙峋,怒江穿峡,惊云飞动,读来只觉险境横生,气象万千。

流水有妙响
钱瘦铁 1962
纸本水墨
63×96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钱瘦铁(1896~1968),名崖,字叔崖,江苏省无锡人。擅山水、花卉、蔬果。被誉为“江南三铁”之一。
钱瘦铁的山水画主要出自黄山派,重点宗法石涛,所作笔墨苍润,画风朴拙,气势雄浑,境界深远。《流水有妙响》用浓淡有变化的线条勾写山石,墨气淋漓,层次丰富。笔和墨偏于柔性,浑然一体,表现出氤氲缥缈的气氛。图的两边山石峭立,山泉飞动,天籁般的寂静中愈显出山泉流淌的妙响,观者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仙境之中。作品浑朴清穆,其中既浸润着画家斋心养境时的妙悟,又渗透了他的蒙养之功。

新蜀道
钱瘦铁 1964
纸本水墨
30×34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钱瘦铁多次入蜀,游三峡,上青城,过秦岭,将中华壮丽山河尽数摄入笔端,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意趣。蜀中历来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叹,铁瘦铁的《新蜀道》有意打破旧说,从反面立意,表现出新制度下险径变通途的壮阔场面。此图章法奇崛,远山回环重叠,峭拔摩天,铁路线如长蛇蜿蜒,在群山中穿行而过。左侧峡间帆影闪动,与右侧景象相映成趣。画中突出传统水墨山水的形式,而反映现代题材,虽有一定难度,但险处求工,难中见巧,表现了一个现代画家丰富的才识和过人的胆量。

黄山一线天奇观
刘海粟  1976
纸本设色
69.3×134.1cm
刘海粟美术馆藏
刘海粟(1896~1994),字秀芳,号海翁,别署静远老人、存天阁主,堂号存天阁、艺海堂,江苏省常州人。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长期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曾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
画家创作的泼彩山水画,是在精研传统山水技法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出新,并融入西画技法,从而取得雄视古今、独步匹罕的丰硕成果。此幅作品构图雄奇,大开大合,用笔劲健,潇洒纵逸,功力深厚。画面浮云流动,云海迷漫,色彩绚丽,亦绮亦庄并把西画的光感、透视及色彩诸法糅入画幅之中,笔与腕合,古翥今翔,挥毫端之郁勃,接烟树之渺茫。作品豪放中见精微,为画家成熟作品之一。

黄山白龙桥
刘海粟 1979
纸本设色
137×68cm
刘海粟美术馆藏
此图云山以泼墨为之,只有树木、小桥与流水略加勾勒。大片的抽象墨彩不见笔痕,流动变幻的墨色引起观者无穷的想像和幻感。似山林、云雾,欲晴欲雨,变化莫测;又如某种梦境、心境,是情感的宣泄,是心像的表达。它离具象远了,而更趋于抽象化的效果。

泼彩黄山石笋矼
刘海粟 1983
纸本设色
97.5×52.3cm
刘海粟美术馆藏
此作勾勒加泼彩,笔畅彩酣,挥洒任情。画家以超然于物外的自由心态,无所拘束地表现对自然的感悟或印象,没有过多的繁复刻画雕凿,一切随机生发,自然天成,妙趣横生。画面笔墨景致奇幽酣畅,古艳壮美,气势雄伟,浑融一体再现观者眼前。

洞庭秋月
陶冷月 1942
纸本设色
97×34cm
家属藏
陶冷月(1895~1985),原名善镛,字咏韶,号镛、宏斋、五柳后人、柯梦道人,江苏苏州人。二三十年代曾任长沙雅礼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暨南大学艺术系主任、河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四川大学教授。与谢公展、吕风子等创办南京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后定居上海,以卖画为生。1949年后在中学任教。曾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擅长山水、花鸟,尤善画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
《洞庭秋月》是陶冷月的代表作,他对云水月夜的描绘技法是前无古人的。在这幅作品中,陶冷月完美地把传统山水画技法与西洋绘画的技法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具有中国味的优美意境,令人赞叹不已。作品近景山石与树丛的画法充分体现了陶冷月深厚的传统功力,远山和云的处理吸收了西画的表现技巧,浩淼的湖水中折射出银色的月光是画家的首创,中西绘画融和得如此和谐,展现了陶冷月的审美追求。作品中表现出的革新、大众化精神以及对西方绘画的合理吸收,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