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舱门:该反思我们的时候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12:08

前一段时间,无意之中在中央电视台中看到了这样一个节目《万人弃考,谁放弃了谁?》,由于节目是从中途看起,且由于音量不能调很大,所有对于节目的内容,主持人和嘉宾们的言论和观点也只是片段而不全面,但这个节目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再次反思。

在《万人弃考,谁放弃了谁?》栏目中,其实嘉宾们的观点是那些弃考的准考生们不应该放弃高考,还是应该尽量去参加高考,去学习更多、更深的知识,接受更为高等的教育,这个观点是我所不能反对的,但我们却更应该去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

教育问题,是这些年来民众被我们的民众一直所诟病,很多人都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感到不满,却由很无奈。

高考,被人们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生,背负着太多的希望、压力和重担;虽然,人人都明白,一个人一生中不一定就是只有通过了高考才是唯一的出路,但在实际中,为了使自己获得更为美好的未来,人们却不得不去走高考这一条路。

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中,不知是谁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口号!其实,“教育产业化”的最早说法是来自西方国家,其本意是让大学教育更贴近实际,使大学的科研和教育更能为社会和生产服务,这样就使大学进行的科研成果更具为社会生产的产业化的特点,以推动整个社会生产的进步。但这一说法被引进国内后,国内的“精英”、“学者”们如获至宝,甚至将该“思想”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升华,将中国的教育本身进行产业化,这样就将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当成了一种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设立什么专业不重要,专业是否贴近社会需求不重要,学生是否学到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需要缴纳高额的学费才能上学,只要交钱就可以上学,只要交钱就可以毕业,当然,至于毕业后所学专业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已久以及大学生能否就业,也就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了,更别说通过大学教育,推动整个社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了……

大学生,这个曾经被美誉为“天之骄子”的代名词,在近些年却越来越受到冷落,甚至曾经十分吃香的“海龟”,现在也已经不再具有优势了,当然,这也并非说“海龟”就一定应该吃香,“海龟”就一定比本地人才高明或优秀。

媒体上也频频报道,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难于走“蜀道”。在现行的体制和情况下,大学生们的家庭为了使他们能够顺利读书和毕业,有的甚至是举债,为什么?说实际点,就是所有的家庭都希望大学生们毕业以后能够有体面而且收入好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有较好的发展和前途,甚至也可以让自己也跟着享享福,即便不能或不会去沾这些光,但至少孩子们以后不用自己再操心和辛苦了。但现实的就业形势却使他们越来越没有信心,大学生们毕业以后的工作都很难找,更别指望着较好的收入了,这样,他们背负的债务,也就别指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偿还,只有靠自己来偿还,自己辛辛苦苦十几年,省吃俭用,背负的债务最后还要在自己的身上压上很多年,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一个年收入仅几千元的家庭要支付大学生一年上万元学费的重担和艰辛可向而知……

于是,在这个经济的社会,人们把教育视为一种“投资”,试想,一个没有收益,多赔少赚的项目,有谁愿意去投资呢?而对于教育的这种“投资”,在现在很多都属于在投资“希望”上了,当这种“希望”却让很多的人感到越来越渺茫,相反,很多过早辍学就去打工的人,其收入也许会高出一个大学毕业生,甚至在网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冷笑话:一个衣着笔挺的大学毕业生去求职,当他毕恭毕敬递上自己的简历后,在面试时才知道公司的老总是个初中都没毕业,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的人”……于是,“读数无用论”再次抬头,尤其是在农村。

“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靠教育来谋生和发达也是可以的,却被我们过度重视了。”,这是浙大知名教授郑强的一个观点(详见《【原创】杂谈之读《女大学生狂骂浙大知名教授——郑强》贴有感》)。但在现在目前的现状下,我也并非完全认为不能将“教育”视为一种“投资”,但很多的人所不明白或不愿意看到的是,这种投资只能看见“投入”,却看不到“收益”,但实际上,既然是“投资”,那就有存在“投资失误”的可能,即存在“无法收回投资”的可能……但从根本上来说,“教育”这样一种“投资”,和一般的商业“投资”缺失有着本质的差别的,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这种“投资”应该是一种潜在的、长期的“投资”,而非短期效益的投资。

但问题的关键是,是谁让民众让这种“投资”如此的刻骨铭心呢!我们不能说民众认识肤浅,不能说民众觉悟不高,不能说民众目光短浅,毕竟,“民以食为天”,如果连基本的生存还没有保障的时候,将教育完全作为“培养兴趣、鼓舞精神”那将是很不实际的。

而且,现在的很多教师,也不再是古人云的“师道,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了,很多的教师也把教育“商业化”了,把教学生当作一种商业贸易和交易了,但这难道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原因呢?那又是谁让教师们把教学“商业化”的呢?那就看看吧,学校有目标责任,有升学率指标,而所有的这些指标又层层加载在教师的身上,这样,估计如果我当教师,也很难不把“教学”“商业化”!

……

现在,在学校之间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为了争抢优秀学生你争我夺,什么各种招式、关系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多学校在招生时打着“××名校”的招牌,不错,这些“名校”的确成绩喜人,给民众造成了一种错觉,只要进了这所“名校”,自己的孩子就能距离成功迈出了一半的步子,真的是这样的吗?

所谓的“名校”,的确成绩是喜人的,它们的成绩当然也的确是突出的,但我们看看它们的生源,也许它们的真实成绩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突出了。这就好比,其他的人已经将包在石头中的玉雕刻了一半出来,“高明”的雕刻师使尽各种方法将这块玉弄到自己手上,再稍作雕刻,一件名贵的艺术品便展示在世人的面前。但真正高明的雕刻师,是能将一块还没被雕刻出来的石头雕刻成一件件珍品,那才是真正的高手。这对于名校,同样也如此,现在很多的名校,不过是将本来就优秀的学生网络到自己的学校,用这些优秀的学生装点了自己的门面,但真正的名校应该是将本来还不是优秀,至少是还不太优秀或者说还没有表现出优秀的学生雕刻成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名校才是真正的名校,用优秀的学生来装点门面,将自己粉饰成的“名校”不过是徒有虚表罢了……

注:近来工作繁忙,心情不是太爽,观点不一定正确,仅是在这里发发牢骚而已,没有针对任何人、任何机构的意思,不要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