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仔粘锅:王昌龄:闺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13:16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叫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我一天数次遛狗,在小区里,在秦淮河畔,看小草吐绿,杨柳抽条,梅花开放……。这个时候,常常不由得想起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以来她很年轻,古时候,结婚早,二十大几就“徐娘半老”了,这个少妇也许只有十五六岁!嫩着呢。还小孩子呢。二呢,她不愁吃穿,家庭富裕,不需要辛苦劳作。“不曾愁”,不知愁,没有愁,快快活活,无忧无路。春天啦,他梳妆打扮,“凝装”之后,上翠楼。不是去公园,自家的翠楼。可见是很富有的人家。她不需要去春耕春种,也有地方去玩儿。这是多么地美好!
      既然是少妇,当然有丈夫。丈夫从军去了,去“觅封侯”了。他不是被逼去从军的,是主动地,自愿地。当初,是她支持,或者鼓动的。他们不愁吃穿,所需要的是功名。这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因此,丈夫离家远去,她没有感觉到愁苦。
     然而,当她忽然看到杨柳树枝头的绿色的嫩芽,眼前的杨柳枝条迎风摇曳,一切全都改变了!
     杨柳色是春天的象征。看到杨柳色,少妇感受到了春天。春天是生命的季节,是爱情的季节。这一霎那之间,少妇的价值观发生根本的变化,功名观念被彻底地颠覆了。生命、爱情战胜了功名利禄的思想。夫妻相亲相爱,比封侯更珍贵。什么封侯不封侯的,封侯算什么,最重要的是夫妻厮守。
      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感概功名与爱情的矛盾么?可能并不这么简单。王昌龄是诗人,也是官僚,他可能感受到了官僚生活与诗人生活之间的矛盾了。张翰早就感受到官僚生活和普通人的生活之间的矛盾,他的结论是:在洛阳做大官,真不如回家乡吃鲈鱼的好。
     怜的李斯,是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想到:还是牵着黄狗追赶兔子是最幸福,何必到秦国来“觅封侯”呢!太迟了。
     我以为,王昌龄的《闺怨》启发我们的是:       要想想好,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所拼命追求的东西真的值得我们去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