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汤有几种做法:艺术品市场假品泛滥 2006年成“拍假纠纷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23:27:10

  面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屡禁不觉的造假、售假和拍假等“三假”问题,有业内人士人预言,2006年可能成为“拍假纠纷年”。近日,由多位文物专家组织的免费鉴宝活动中,千余收藏爱共带来三千多件藏品进行鉴定,却仅有一成是真品。由此可见,假冒艺术品日益盛行,已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突出问题。

收藏市场“假品”泛滥

  中国古玩界历来有一种说法:“文物收藏品是不打假的。”古玩交易讲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买卖全凭眼力。有专家分析指出:文物市场是非常复杂的,传统的买卖思想已经不适合当今的社会,它只会让更多人受骗吃亏。由于文物市场不断升温,很多人认为买文物就是投资,纷纷参与进来。可事实是,市场上的文物越来越少,其中很大部分已经被收藏起来,但收藏队伍仍在一天天壮大。这种情况下受利益驱使,大量假货就出现了,以假乱真,以假充真,市场纠纷不断。

  时下,市场上的珍贵古瓷相当稀少,国、内外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然而,在古玩市场上,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古玩市场中猫儿腻很多,什么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等等,无非都是诱人上钩的故事。专家提醒:“买古玩不能听故事。”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一见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拍卖会上更须防“买假”

  在收藏者处于赝品充斥的市场中,最大的风险就是用真品的价格买到赝品。专家建议,收藏者要提高自己的艺术品识别能力,一是要分辨真艺术家和假艺术家,二是要分辨拍卖中的真品和高仿品。

  因此,在书画作品进行拍卖之前,投资者或收藏者要在预展上认真“做功课”,在预展上仔细地观察原作,以免在拍卖时忙中出错。由于书画作品的真伪难以辨别,对于自己心爱的书画作品,尽量请专家帮忙进行把关和鉴别。买家一旦买到假艺术品,要尽量寻找证据,以获得拍卖行或委托方的赔偿。
 
  对于防不胜防的“假品”市场,有专家指出,惟一的办法就是与真东西扎堆。博物馆、画廊、拍卖会都是积累经验的好去处。同时,还要到旧货市场看假画,几乎没有哪个藏家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每幅书画的真伪,但造假画的人最有“发言权”。

  事实上,收藏品的价格也是一门学问。以书画为例,书画成交的方式多种多样,所以,同一画家的作品也相应存在着不同的“行情价”。如画家本人的润格、拍卖的落槌价、画商的销售价和收藏者间的串货价等等。不管从何处购买书画作品,一定不可迷信书画家的名气、年龄、辈分或是职务。

  虽然这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参照,但不是惟一的参照,有时它与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并无必然联系。市场的定位应该有一些标准,比如,一位艺术家的年龄、艺术资历、展览经验、出版物、艺术评论家关注的程度,包括被引用、被提及的次数,甚至是否能进入美术史、成为艺术教育的个案等。这样一些指标,综合构成了其在艺术市场上的价格定位。现在,我们时常看不到这个过程,突然看到某位艺术家爆冷门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简单的新闻事件,数字被大家津津乐道。这种跳跃很大的情况,难以起到严格市场意义上的标杆作用。此外,不少书画家的作品由于创作的阶段不同,价格也有所差别。因为一种收藏品的价格所反馈出来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存世量的多少、人气的强弱等等都会暴露无遗。可以说在收藏界,研究好了价格便是一名常胜将军,否则只能是盲人骑瞎马,到头来不是让别人捡了漏就是高价买了垃圾。

  也有专家提出,直接从画家手里买画也是一个市场,这样的方式虽然避免了假画,但从作品质量上并不一定能够得到保证。因为要根据钱的多少来决定作品的质量,就是说随意性比较强。有时,即使你出了大钱也很难得到精品。画家私下交易比较多,说到底还是市场层次比较多,还是比较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