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园林机械设备: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30:13

 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标准》中明确指出,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的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把促进学生发展,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基本出发点。这种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发展的差异性和持续性。《化学课程标准》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大胆地删减、压缩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大力更新课程内容,大量增加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内容,精选富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的案例。二级主题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为提高学习效果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改变了以往课程中“没有学生”的现象,改革已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智力品质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的关系。

二、重视实践性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强调基础教育要坚持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我们在教学中也比较熟悉双基教学,缺少对实践体验的重视。教学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才会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化学课程标准》在重视实践上作了大胆地突破。一方面重视了化学实验的教学,恢复其探究功能。另一方面增强了活动与探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如“物质的化学变化”第一部分“化学变化基本特征”活动与探究建议:交流平时观察到的各种化学变化现象(或观察一组化学变化),讨论并归纳出化学变化的一些特征。“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第四部分“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活动与探究建议:通过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等等。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同时还要积极开发利用信息化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注重科学性

《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标准》中一方面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中对各主题的学习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具体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再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是实施《化学课程标准》的关键。因而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这本身就是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符合社会发展的教育科学。

四、注重教师行为的转变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观念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今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这个观念中,学生是诸多因素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要素都要围绕着这一核心要素存在和运转。新课程目标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实质上是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教师角色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观强调对文化知识的有效传递,因此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复制”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教师扮演的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者”的角色,于是教师成了知识的“立法者”,是真理的化身,因此不可避免的走向“知识中心”、“教师权威”,导致一系列的教师弊病。在新课标理念中,教师需要抛弃“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我们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参与演示实验、设计探究实验、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成为教学共同体的平等成员。教师必然要打破“教书匠”的局面,使自己的角色逐渐地进行以下的转变:教书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3.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常以“三尺讲台小舞台,自导自演独角戏,课本教案当圣经,板擦粉笔做道具,墙上两表定全局,考试成绩分高低”的机械传授知识,着重于学生听、记、背,学生则被动的接受知识,使有兴趣的化学成了“第二外语”,给学生一种“化学难学”的感觉。在这样的教学中,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基本未顾及,因此教学方式必然要改变。

五、注重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具有时代性,以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在人类生产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为线索,这不仅体现了科学综合、交叉的发展趋势,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新的化学观念和方法,有助于高中生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从事相关职业提供必要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化学学科素质的培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化学观念和化学思想方面

知道物质是由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微粒(或基本单元)构成的;知道化学物质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认识物质是多样的,化学变化是多样的,化学变化是可控的;理解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方面

了解化学科学的对象、内容、方法、手段、特点和属性;了解化学在科学以及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了解化学跟其他学科的广泛联系;认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职业所必需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3.化学方法和实践能力方面

从化学的视角去考察物质的变化,能初步运用比较、类比、模型等方法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能积极地提出问题,从不同角度设计探究的方案,具有根据假说进行实证的意识和能力;能将学到的化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4.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方面

具有积极探究新事物的习惯和意识,崇尚实证精神,实事求是,敢于怀疑、批判、创新。反对迷信,能运用化学知识去分辨生活中的科学与伪科学事件。能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能主动关心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提供有关的决策。

5.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方面

具有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理想,有志于探究物质的奥秘;对化学学习充满乐趣和自信;在实验探究中表现出客观、诚实、勤奋、坚韧、谦虚、严谨的品质;善于合作和交流,能充分吸取他人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

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