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果民宿:2012高考名校试题速递:湖南省洞口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17:08

湖南省洞口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温馨xīn 装载zǎi 商贾gǔ 轻歌曼舞màn

B.遒劲qiú 渐染jiàn 觊觎jì 蓊蓊郁郁wěng

C.粗犷guǎng 倜傥tì 奶酪nào 鱼跃鸢飞yuān

D.辟谣pì 炽烈chì 挣扎zhá 鹬蚌相争bàng

1.D (装载zài 渐染jiān 奶酪lào)

2.下列各句书写正确且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记者在查询后发现,“吃桃罐头逃灾辟邪”的闹剧去年就在沈阳风行过。

B.日本核电站废弃物处理设施预计可储存3万吨污水。但是储存作业可能要发费一段时间,由于东京电力公司需先使用涂层剂以确保污水不会外渗。

C.记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是多如牛毛的小事件、小线索,因此要善长小题大做,这样反而能写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来。

D.四川省白庙乡政府在网上“晒帐本”不为当地群众知情,这和在网络上被热炒形成鲜明对比,如此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财政公开更像是一场政府自秀。

2. A.(发费应为“花费”;“由于”引导因果关系复句只能放句首,故改为“因为”。C.“善长”应为“擅长”;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含贬义。用在此处望文生义。D.“帐本”应为“账本”;墙内开花墙外香:①比喻人才或技术发明等不为本处重视而流誉他处。②比喻人做出了成绩,内部还不知道,外面人倒先知道了。比喻成绩不受本部门重视,却为其他部门赏识。③引申为某事物在出产地不如在外地受欢迎。不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障粮食供给是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B.微博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即时通信、网页等多种方式更新信息,允许任何人阅读和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

C.2011年6月22日,在长沙地铁2号线五一广场站东南侧的地下水管改造工程中发现埋藏有大量简牍的一口古井,数量众多,形制规整,字迹清楚。

D.发展我国的旅游业,需要对消费人群的实际支付能力的结构进行区分定位,制定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旅游销售方案,开发有差异的订单式销售网络。

3.D(A.成分残缺,应为“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或“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B.不合逻辑,应为“允许任何人阅读或只能……”C.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应为“发现一口埋藏有大量简牍的古井,简牍数量众多……”。)

4.从以下诗句中选择三句,依次填人下面语段的横线上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 山寺桃花始盛开 ② 千叶桃花胜百花

③ 红杏枝头春意闹 ④ 人面桃花相映红

更让人高兴的,是大片大片的桃花开了。古诗云:“ 。”但桃花大片大片开时,好像才能切中“争先恐后”的核心。“ ”,这是偏爱桃花者的感慨;而“ ”,却几乎是最引人遐思的春风图了。桃花开的时候,地丁、蒲公英、荠菜等相继开放,灼灼的、灿烂的花潮也真正降临大地了。

A.③②④ B.③①② C.④①③ D.④③①

4.A(根据横线前后文意与诗句意境的连带关系推断)

二、文言文阅读(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断句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我一个姓李的朋友对我说:“我游历长安,住在娄先生家。娄先生,是个隐士,住在长安的市区三十年了。他家有个小书斋,叫做‘市隐斋’。来往的官员大多都为它写过赋、传,他想请你写一篇记,你还是因为我的缘故写一篇吧。”

我说:“你知道什么是隐吗?隐,就是隐藏自己的意思。古代的人隐遁在农人、工匠、商人、大夫、算命先生、屠户、渔翁中,甚至于赌徒、卖酒的、管城门的小吏、酒家佣工,无处不在,并非只有在深山中,草野下,才叫做隐居。前人有大隐、小隐的区别,说原本机敏的人,信仰正道不坚定,(为了)不看见能够引起贪念的外物,使内心不乱,所以把隐于山林者看作小隐。能够心平气静和应付自如,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诱惑,出仕和隐退都一样,对喧嚣或寂静的环境都视而不见,所以把隐于朝廷市肆者看作大隐了。以我来看,小隐在山林的或许存在,但在朝廷市肆的人,未必都是大隐。自隐居的人索要高价之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指假隐士)多啊,更何况隐居在朝廷市肆的呢?如今那些侥幸取利的人,缩敛肩膀(形容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脚碰脚地登上断而不连的高冈(急匆匆地控制行市),利嘴、长爪,争相买卖,来跟奴仆、贩夫拿着刀子血战,挂羊头,卖狗肉,嘴里说伯夷(商周时期的贤人)的话去干盗跖(春秋末期的大盗)一样的行为,说‘我是隐士’,能行吗?敢问娄先生为什么隐居?”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朋友说:“卖字换吃的,只够自己用的就行了,不妨碍他的清廉;凭借诗酒在达官贵人间周旋,求得一团和气而已,不妨碍他的清高。(追求)清廉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原因,你怀疑什么呢?”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之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贾,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我说:“我明白了,我替你写篇记。即使如此,我对此还有点不满意的,请让我用(东汉末年)韩伯休的事情来结束这篇文章。韩伯休在都市卖药,绝不让人还价,一个女子买药,韩伯休依然坚持不还价。女子大怒说:‘你难道是韩伯休啊,为什么不让还价?’韩伯休于是叹息说:‘我本来就是为了躲避名利,今天竟然连小女子都知道了我的名字!’扔掉了草药径直走了,最终都没有回来。娄先生固然是个隐士,但是隐藏的意思,恐怕跟韩伯休不同吧?言语,是身体行动的装饰,身将隐居,怎么用言语来装饰呢?这是为求得荣耀啊,为什么采取这种行为呢?我认为官人们喜欢和他交往,是强加给他名声罢了,并不是娄先生的本意。你回去后,试着用这话问问娄先生。”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选自商务印书馆《遗山先生文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渠欲得君作记 渠:他

B.谓初机之士 机:机巧

C.胁肩以入市 胁:缩敛

D.利嘴长距 距:距离

5.D(距:爪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其以我故为之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无乎不在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何乃不二价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君归试以言问之 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6.B(A项,均为副词,前者表祈使,还是;后者表反问,难道。B项,均为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C项,前者与“何”组成复音虚词,何故,为何;后者副词,用于判断句,起确定作用,是。D项,前者介词,拿,用;后者连词,表目的)

7.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简要叙述李生与娄公的关系及娄公的身份,点出写作本文的缘由,并为下文的议论作好了铺垫。

B.作者对小隐和大隐作了深入的剖析,认为小隐和大隐是两种不同的境界,而隐于何处是区分小隐和大隐的重要标志。

C.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乾没氏”之徒的形象,这是“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的有力证明。

D.篇末借韩伯休的故事,旨在把韩伯休与娄公对照,同时作者也指出命名“市隐”肯定并非出于娄公本意。

7.B(“隐于何处”不正确,“道行深浅”才是区分大隐和小隐的重要标志)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3分)

译文:

(2)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4分)

译文:

(3)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3分)

译文:

8.(1)信仰正道不坚定,(为了)不看见能够引起贪念的外物,使内心不乱。(信道、笃、可欲)(2)(追求)清廉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原因,你怀疑什么呢?(夫、所以、焉、“何疑”倒装)(3)言语,是身体行动的装饰,身将隐居,怎么用言语来装饰呢?(文、焉、疑问句)

9.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山经》谓之岣嵝山,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节选自《水经注·湘水》)

9.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每处0.5分,以整数计算)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 (2)题。(7分)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 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沙:长满蒺藜的沙地。③荒甃(zhòu):荒凉的断井颓垣。

(1)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答:

(2)全曲要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

10.答:(1)这首元曲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 “铺锦池” “流杯亭”与现实中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作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每三处给1分)

(2)全曲借景抒情,(1分)鲜明形象地突出了昔盛今衰的景象,(1分)抒发了对世事变迁,南宋繁华不再的哀叹之情。(2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听到吴冠中老人去世的消息,我简直悔绿了肠子——我这个没心没肺的人竟然没在搬家的一年里去看望他。

回想起前年春节最后一次给先生拜年,和往常看望他时一样,我除了带去一张会说拜年话的嘴,仍旧空着两手。

虽说是过年,但他的家新年和旧年一样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变化。他的生活多年来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小画室不到十平方米,朝阳,画案旁的餐桌上已摆放好午餐。先生说,他们请了一位下岗女工帮忙做一顿饭,其余两顿自己做,基本吃剩的。我注意到先生好像是刚刚理了发,就问:“还是街边师傅的手艺?”吴先生显得挺高兴,说:“街边理发的师傅们搬进了理发室,不用站街啦。”很多年来,吴先生总在街心公园的林荫小道边,花两元钱找个“蹲摊”的理发师傅理发。每次我遇见,就会开他的玩笑说:“这么有价值的脑袋怎就这么廉价地‘处理’一下?”吴先生扭过头说:“剃头师傅是‘行为艺术’,我是纸上谈兵,我们工作不同,价值一样。”玩笑间,吴先生总会有意无意地谈到他的“创作观点”。每到这时,我都觉得他很孤独,他期望别人的理解。

我和吴先生毗邻而居十几年,那几年他每天都会沿着小区转圈散步,时间宽裕时会一大早敲敲我家的门,如我还没去上班,就会来坐坐。赶上我正好出门时,他会叫我一起和他徒步到离我们小区三四公里、儿子为他准备的大画室去看他的“大画”。先生说,近年画“大画”少了,所以去那里也少了,主要原因是不想重复自己,没有新意、没有激情的作品不想画,另外精力、体力也觉得差了些。尽管如此,在这近十年里,老人家的画展不断,国内外不少博物馆收藏他画作的报道也不断。他说他希望把自己认为的精品都捐给博物馆,不愿流落民间,由拍卖行拍来拍去。他说,无论拍卖的价多高都和他本人没有丝毫关系了。

记得2001年我去先生家,他的家与往日稍有不同,窗台上多了一个小罐头瓶插着的红色康乃馨,书桌上的花瓶里多了带有绿叶的金色都金香。这使我忽然想到,今天大约是先生的生日。那两束淡雅、朴素、没有任何装饰的鲜花,一定是他的儿孙或熟悉他的朋友、热爱他崇拜他的弟子悄悄送来,以表心意的。先生一辈子从来没为自己张罗过生日,也坚决不主张任何人为他过生日。因此,我不知道哪天是他的生日。他只说:“我是老羊,你是小羊,我们都属羊。”他随口问了我这只羊的生日。突然有一天,他散步时又到我家,高高兴兴地祝我生日快乐,送给我一幅他写的字:“羊生日、见日出,殷红色”。我们相识多年,我从未张口向他求过一幅字画,这一突如其来的珍贵的生日礼物让我特别兴奋也特别惭愧。

先生和这个世界永别了。而今,我把他老人家送给我的那套精装本《吴冠中文集》摆放在桌上,点燃一支蜡烛,在幽幽的烛光中怀念这位画家、文学家,他送我书时说的话言犹在耳:“文是画之余,是画之补,是画到穷时的美感变种。只可惜,我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风景画家,不能互换,是文是画,只求表达真性情吧!”

(胡殷红《忘年之交吴冠中先生》,选自 20l0年《名人传记》第8期,有删节)

12.根据对原文的理解,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表达了对吴先生的怀念与崇敬,文中也处处流露了搬家后没能及时探望先生的后悔之意。

B.称剃头是“行为艺术”,说明先生作为艺术家善于发现美,在他眼里生活中诸多人、事都是艺术。

C.先生想把自己认为的精品之作捐献给博物馆,目的是保护这些作品,不希望作品收藏于民间。

D.从对先生吃饭、理发等生活状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悟出“名利身外之物”等诸多生活哲理。

12.D(A本文有因没及时去看先生而后悔的意思,但文中并没有处处流露。B称剃头是“行为艺术”,表明的是先生谦和随意的性格和平等待人的观念。C“目的是保护这些作品,不希望作品收藏于民间”错,是不愿作品流落民间,由拍卖行拍来拍去。)

13.根据原文,下列有关吴冠中先生性格特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总是空手去给先生拜年,从两人的君子之交中,可见先生的淡泊名利、为人谦和。

B.先生常叫“我”去看他的“大画”,表现了先生精神的孤独,很难有人真正理解和欣赏。

C.先生生日出现的两束淡雅、朴素而无装饰的鲜花,恰是其素雅、低调形象的生动写照。

D.先生随口一问后,就送来一幅字祝福“我”的生日,体现先生对他人包括后辈的热忱与尊重。

13.B(从先生常叫我去看他的“大画”,看不出“很难有人真正理解和欣赏”,其画作被展览、收藏、拍卖,说明了“有人真正理解和欣赏”。)

14.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吴冠中先生的创作观,并联系现实举例谈谈你对此的感想。(6分)

答:

14.(1)①创作应严谨;不能重复自己,应保持新意、保持激情;②对于创作,无论是文是画都应表达真性情。(4分)(2)感想:做人要求真,为艺要求新等。如我们写考场作文也应抒发真情实感。(只要联系自身实际,是由吴冠中的创作观引发出来的感想均可。感想1分,举例1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乡村散板

许俊文

①这几年,我发觉自己是越来越离不开乡村了,过三五个月,总要去老家豆村小住;有时去南京、上海一带办个事,中途也要从滁州下车回豆村看看。其实很多时候也仅仅是看看。不看,心里总觉得欠缺一点什么似的。
  ②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吧,我对二十四节气也越来越在意了。对,在意。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去,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③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但我们还是喜欢用“突然”来表述那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哪怕一个小小的坟包也行,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弧,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④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只有当这些“法律程序”走完了之后,它才冷下面孔说“不”。而它一旦说“不”时,就是铁板钉钉的事了。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⑤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有月没有月都是一样的静。是那种旷世的大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是的,大地是该静一静了,天空是该静一静了,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⑥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溲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里,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说着抓起那把小酒壶晃了晃,脖子一仰喝个透干,然后醉眼蒙眬地看着我,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不假思索地指指自己的胸前,平时那里总是缀着一枚领袖的像章。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而他显然也没有让我彻底明白的意思,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⑦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不信你瞧瞧!
  ⑧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15.请赏析下列句子加点字的妙处(4分)

(1)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

(2)诡秘地笑笑。

答:(1)向上或向前跳的意思。作者通过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经过自己身边的快捷:。(2分)

(2)行动态度隐秘,不易捉摸的意思。该词表现出在政治闹猛的年代祖父态度的谨慎小心,以及“我”因年幼而不能理解爷爷话的含意的心理。(2分)

16.请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运用拟人手法,排比句式极力渲染霜降之夜的环境寂静,(2分)既表现出时令“有规矩,也守规矩”的特点,也借这无涯的寂静表现出天道的伟大。(2分)

17.文章写到了关于祖父的哪几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霜降之夜,爷爷拿“这世上谁最伟大”考“我”。爷爷对“我”答案的否定表现出爷爷对“时令”的无比敬畏。②爷爷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表现出爷爷对“时令”的无比敬畏。③爷爷死的情形以及坟茔的环境表明爷爷在该走的时候走的,像时令一样守规矩不胡来,从侧面表现出爷爷对“时令”的无比敬畏。(每点2分,事件、作用各1分)

18.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时令”的伟大,请联系全文概括“时令”伟大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说明。(8分)

答:①时令的前行不可抗拒,止都止不住;人只能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去,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②时令的到来是不突然的。它来之前,总会先透个音讯。比如说惊蛰在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③时令“守规矩”不轻举妄动。时令到来之前,先一点一点铺垫起来,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让人心服口服。④时令不能被糊弄,时令跟农作物的生长息息相关:该播种的时候播种,该收割的时候收割,不能违背。(每点2分,内容、说明各1分)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9分)

19.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9分)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平陆的长官,即孔距心)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开除不开除他呢)?”

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牧场)与刍(草料)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1)孟子以牧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孟子的真正意图何在?(3分)

答:告诫孔距心身为平陆的长官,对百姓要有责任感。

(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孟子向王“诵”了什么?目的何在?(6分)

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后来以牧羊作比,孔距心及时醒悟。

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植物学家对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考察之后,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最近100年来,许多高山上的植物品种正在增加,许多山底牧场上开放的花已经开到了海拔2000米的高山雪带上,而原先雪带上的植物则超过雪带向更高处攀登。

植物学家研究了有关科学文献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这些适宜在低气温环境里生长的植物为了寻找适宜的温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而且它们的生命力要比以前还强盛得多。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许多植物自身都有对自然界灵敏的反应,并且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状态。如沙漠中的胡杨把根深深地扎入地下,为的是能汲取那稀少的水分,从而与沙漠英勇抗争。

植物的生命如此,人呢?

(1)请仿照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再续写一句,使之与上文构成一段语意完整的文字。(3分)

答:  

                                       

20(1)示例一:绝壁中的黄山松让根把岩石钻穿,为的是汲取岩石深处的养分,从而在岩石上建造家园。

示例二:热带里的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为的是减少自身水分的蒸发,从而在大漠中安营扎寨。

(植物适应环境的内容1分,句式1分,拟人的修辞1分。)

(2)人是不是也应该像植物一样为了生存而适应环境?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6分)

答:  

                                       

                                         

                                       

                                         

                                         

(2)示例一: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应该学会适应环境。当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时,个人的观念、处事方式等也应随之变化。如果无法适应这一新的环境,且又没有能力去改造它,那么就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它,否则就只能因为坚持所谓的个性和原则而被淘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能屈能伸的人,往往是意志坚强的人,是能成大事的人。

示例二:为了生存而一味顺应环境,放弃自己的原则,磨灭自己的个性,也就是放弃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一味顺应环境的人,可能会成功,但将要忍受精神的折磨,而且还可能会成为坏环境的维护者;坚持自己的个性和原则的人,可能会失败,但心中坦然,而且可能会成为好环境的创造者。都去顺应环境,则环境难以改变,真理无法坚持,社会难以进步。

七、写作(60)

21.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很多,但习惯之后你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或感悟呢?

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文讲评

该题以198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习惯”为蓝本。

一、审题立意

“习惯”和“习惯之后”既有联系又存在较大差别,二者都和“习惯”相关,而“习惯之后”更侧重于“之后”的内容。“习惯之后”,写作重点在于对“习惯”后的反思。譬如,可从以下角度思考:①“习惯之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重新审视、修正或完全改变这一习惯。②“习惯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包括生活、心理、思维、人格等)

写作时要更多地倾向现实生活,在对现实生活的叙写、议论之中表达感悟或认知。可以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主题可褒、可贬。应作理性认识。可写“习惯之后”的喜悦与舒畅,也可以写“习惯之后”突显出的思维的定势、见识的平庸、审美的固化、自我的丧失、人格的沦丧、心理的扭曲等问题。

二、评分说明

1.基本原则

评分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视写作基本能力,全面衡量构思、语言、文体等方面。从考生写作的实际出发,分等级分类赋分,确保一定的区分度。

2.赋分等级说明

统一规定:①偏离话题,将“习惯之后”置换为“习惯”等,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②机械套用提示语的格式,先说“习惯”了什么,再说“习惯之后”的反思,而且两部分内容篇幅失当,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③文体不规范,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④生拉硬拽,没有“习惯之后”的内容,且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的文章,原则上都要在及格线以下赋分;⑤提倡以规范的文体写作,若有特殊的写作样式酌情给分;⑥记叙文重点关注故事、情节、立意和语言等,议论文重点关注论点、论证和论据。

(1)一类卷:(60—55)

内容体现了习惯之后的影响或后果。立意深刻、独到,具有一定个性。(正面和反面立意皆可)

(记叙文)从一个小且巧的角度切入,叙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且构思精巧,语言富有意蕴;或者以独到的故事情节(或话题)为开篇,简洁而传神地进行描写,引发自己对“习惯之后”的体验和感悟。且构思新颖,语言生动形象。(议论文)能紧扣“习惯之后”的内涵,作个性化的解读,认识独到、深刻,观点与材料统一且分析透彻,论证有层次感,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或者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语言智慧、幽默、犀利。

(2)二类卷:(54—48)

立意准确,以“习惯之后”为主体来写。

(记叙文)故事情节生动,有细节描写,对社会和人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议论文)能扣住“习惯之后”,提出有意义的中心观点,并能扣住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举例恰当,论据分析能扣上论点,综合运用论证方法,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概括能力强。

(3)三类卷:(47—40)

立意正确,能体现“习惯之后”的内容。

(记叙文)主体叙述的是“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有一定的情节,结构较完整。且有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但是构思无明显新意,语言表达一般,(议论文)能从不同角度解读“习惯之后”,形成几个相关联的观点或其中某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写成常规式的议论文,但无明显的突出之处。

(4)四类卷:(39—36)

基本切合题意,有“习惯之后”的认识或感悟,但有一定的游离。

(记叙文)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语言平淡。(议论文)虽然观点正确,但观点与材料缺乏内在联系,只列举而不作分析.且观点属于大话、套话,或者论据材料陈旧老套等。

(5)五类卷:(35—28)

(记叙文)所写故事情节明显“贴标签”,而引发的体验或感悟又与“习惯之后”若即若离,且语言表达有明显毛病。(议论文)形式上是一篇关于“习惯之后”的议论文,但或者没有自己的中心观点,或者观点闪烁不明,或者观点和材料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或者缺少论证等。

(6)六类卷:(27—0)

(记叙文)故事情节明显低幼化,乱造“习惯之后”的故事,语言表达粗俗,前言不搭后语,文章主题不明。(议论文)认识浅薄、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结构混乱、随意组合不成章法的文章。

3.特别说明: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2/3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②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赋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参考赋分如下: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l——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③语言粗俗、格调不高的,最高不得超过40分;思想情感庸俗低下的,即使完篇、切题,最高不得超过25分;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3分。④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采用“得分-错别字分=实得分”的计分方式;无错别字者一次性打上得分数;卷面较差的,最多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