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车如簇:《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16-25单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08:48:10

第十六单元

樊重种树

原文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借)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停止)也。谚(谚言)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栽培)木。”此之谓也。

译文

  樊重想造家具,(就)先种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嘲笑他。这样过了些年月,(梓树和漆树)都有了它们的用处。之前笑他的人。都来请求借些木头。这些的种植是不可以停止的啊。谚言说:“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计划的是一年,没有比种谷子更好的了;计划的是十年,没有比种树木更好的了)”,就是说这个道理啊。

加点字解释

  作:制作  器:器具,家具   樟漆:樟树和漆树,都是做家具的必需品

  然:这样  咸:都          假:同“借”,借

寓意

  做事应从长远考虑;种植树木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生之计在于勤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见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对贤不若彼者乎?

 加点字解释:

  治生:谋生     邵子:即邵雍,宋朝人     无如:可惜

  恶:讨厌      逸:安适               愒:荒废

  易耨:把杂草除尽  功:效果          士:读书人

  笃:专心     行:实行               户枢不蠹:门轴因为经常转动而不生蛀虫

  徒然:白白地  蠹:蛀虫              化:变化

  敝:旧       物:人                陶侃:东晋政治家  彼:他们

  译文:

谋生的原则,没有比勤更重要的了。因此邵子说:“一天的作为决定于早晨,一年的作为取决于春天,一生的作为取决于他是否勤劳。”说法虽然浅显而道理却很深远。可惜人的一般情况是,喜欢闲散而厌恶辛劳,希望能吃得好穿的好,整天整年的游玩荒废年月。用这种态度去务农,就不能彻底耕种把杂草除尽,以这种态度去当工匠,就不能每日工作有进展,以这种态度去当商人,就不能抓住时机追逐利润,以这种态度当读书人,就不能专心行事。活在世上只知道吃吃喝喝,就是一个蛀虫!这天地变化,每天更新才不显得衰老,因此门轴因为经常转动而不生蛀虫,水因为流动不会腐臭,做人实在是不能够长期苟且偷闲。人的心灵、行为,什么东西不是这样的呢?劳苦才能思考,逸豫就会忘记自己的本分,事物都是这样的。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陶侃这样的贤人尚且珍惜每一分,何况我们这些贤能不如大禹、陶侃的人呢?

 

张溥与“七步斋”

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 张溥传》

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定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读过一遍,立刻将纸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算完。右手拿笔管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用热水浸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张溥作诗写文章思路敏捷,各地有人向他索取诗文,他不用写草稿,当着客人面挥笔写作,马上就写成了。因此,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注释:

  1.钞:通“抄”。  2.嗜:好,喜欢。  3.已:毕,完。  4.始:才。

  5.管:笔管。6.皲(jūn):皮肤因受冻而开裂。7.沃汤:用热水浸。汤,古代指热水。

  8.斋:书房。 9.索:索取。 10.立就:马上完成。11.名高一时:名声在当时最响。

  12.即:立刻  13.汤:热水  14.名:命名  15.俄顷:时间词,一会儿

用力多者收功远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讽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注释: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被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

  患:担心。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后以“绝编”指勤奋读书。

  迨:等到。   乃:才。   尝:曾经。  或:有时。   咏:吟咏。

  倍诵:“倍”通“背”,背诵。  若:如。  游息:玩耍休息。

为者常成

原文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翻译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比不上先生的学问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断地)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我晏婴没有跟别人两样的地方,只是经常做事情不放弃,经常行动而不休息,你怎么能赶不上我呢?"

注解

  梁丘据:齐国大夫。  至:到达。  为:做。   置:放弃。

  而已矣:罢了。  不及:比不上。  婴:晏婴

寓意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说,去做才有可能成功,不做就永远成功不了;走路未必 能走到目的地,但不走就永远到不了。因此,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要付出行动而不是空谈。做与不做就是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事在人为,坚持不懈.

望梅止渴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把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

 “望梅止渴”之事表现出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得及前源”。后以“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

 

刘庭式娶盲女

   原文

  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币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卒取盲女,与之偕老。

   翻译

  齐国人刘庭式还没考上科举时,他的父母为他讨论要他娶他们同乡的女儿,虽然两家已经形成婚约,但还没给女方送礼。后来,刘庭式考上科举考试,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疾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那家小女,刘庭式笑着说:“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即使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忠心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注释

  1.未及第:没考上科举;科举考试中未获得名次。  2.成约:约定婚姻关系。

3.纳币:送聘礼。  4.或:有人。 5.偕老:和好到老。  6.既:已经。

7.笃:深厚。  8.许:答应。  9.卒:终。  10.偕:同。

 

韩云门与盲女偕老

  【原文】

  项城韩云门,名堳(méi),聘戚氏女。未几,两目失明。戚谓韩郎年少能文,必成远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毁婚而终女子于家。韩之父母将许之,云门毅然不可,如礼迎娶以归。戚不得已,媵以美婢。云门曰:“人情见则欲动,不若无见,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还。后于壬子出为教谕。挚妇偕行,伉俪无间。豫人称其笃行,以为宋之刘庭式再现于今。

  【译文】

  项城有个韩云门,名叫堳, 聘娶戚家的女儿。不久。戚家的女儿双目失明了。戚家认为韩云门年纪轻轻就能作文章,以后肯定会成大器,但是许配一个瞎女,瞎女是不适合作他配偶的。打算退婚来使得女儿终老在家里。韩云门的父母准备答应。但韩云门断然不肯。仍然按照礼数将(盲女)迎娶回家。戚家无奈,只好陪嫁了一个美丽的婢女。韩云门说:“人看到(美婢)就会动情。还不如不见。这样能保全家庭美满。”于是把婢女退了回去。后来韩云门在壬子年在乡试时中举,(被派)去外地作了一个叫教谕的官。带着妻子一同上任。 夫妻亲密无间。河南人称赞韩云门品行纯厚。以为是宋朝刘庭式的做法再次显现于今日。

  【解释】

  娉:约定婚姻关系。  未几:不久。  谓:认为。  远:大。

  偶:相配成双。  许:答应。  如:按照。  遣:打发。  笃:忠厚。

  项城:古地名,今河南商丘市.

孙泰

原文: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服泰之义。尝于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拜皇甫颖为师,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他的表妹。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瞎了,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正义。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

寓意

善良诚实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品德。

二犬情深

原文

  咸溪县童镛家,畜二犬,一白一花,共出一母。性狡狯①,解人意。日则嬉戏,夜则守门。后白者倏目盲,不能进牢自食。主人以草藉②檐外卧之。花者衔饭吐而饲之,夜则卧其侧,几③二年余。及白者死,埋之山麓。花犬乃朝夕往,至埋葬处则默哀,若拜泣状。卧其旁少顷,良久乃反④。

译文

  咸溪有个人叫童镛,家中养了两只狗,一条白的一条花的,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生性聪明活泼,善解人意,白天嬉戏,晚上则守门。后来,白狗两只眼睛都瞎了,不能回笼照料自己的饮食。主人用草垫着,让它睡在房檐外。 花狗便衔了食物吐出来喂它吃,夜里就睡在它的身旁,将近过了两年。白狗死了以后,主人可怜它,把它埋在山麓间。花狗仍朝夕去看望它,(在它的墓前)转几圈,像悼念的样子。在墓旁卧一会,才返回。

注释

  ①狡狯:聪灵

  ②藉:垫

  ③几:将近

  ④反:通“返”,返回

  5及:但是

启示

  写出了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感与关爱之心,告诉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关爱他人,同时讽刺了现在社会的人因为金钱的腐蚀而变得冷酷与无情。

雁冢

  原文:

无锡荡口镇,有人得一雁,将杀而烹之,有书生见而悯焉,买以归,畜之以为玩。惧其逸去,以线联其两翅,使不得飞。雁杂处鸡骛间,亦颇驯,惟闻长空雁唳,辄昂首而鸣。一日,有群雁过其上,此雁大鸣。忽有一雁自空而下,集于屋檐,两雁相顾,引吭奋翅,若相识者,一欲招之下,一欲引之上。书生悟此二雁必旧偶也,乃断其线,使飞。然此雁久系,不能奋飞,屡飞屡堕,竟不得去。檐上之雁,守之终日,忽自屋飞下,相对哀鸣。越日则俱毙矣。书生感其义,合而葬之,名曰“雁冢”。

  译文

  无锡县荡口镇有一个老百姓得到一只大雁,准备杀了烧着吃,有一个书生看见觉得很可怜,就买下它回家后养着玩。但是怕它逃掉,就用绳子缚住大雁的两翅膀,使它不能飞。大雁寄居在鸡和鸭之中,(大雁)变得很温顺,只有听到空中大雁叫时才抬头叫喊回应。一天,有一群大雁在上空飞过,这只大雁大叫,忽然有一只大雁从空中飞下来,栖在屋檐上,两只大雁互相看着,都伸长脖子鸣叫,努力展翅欲飞,像认识的一样,一只要请它下来,另一只请它上去。书生看了后悟出两大雁必定旧相识,就剪断了绳子让它飞走。但是这只大雁垂下翅膀很久了,不能展翅飞翔了,每次飞起又掉下来,始终不能飞走。屋檐上的大雁守了一天,忽然从屋檐上飞下来,两大雁相对悲哀地鸣叫。过了一天,书生来查看,两只大雁都死了。书生被大雁的情义所感动,把它们葬在了一起,墓名为“雁冢”。

  加点字解释:

  竟:终  骛:鸭子  悯:同情,可怜  颇:很   惟:只有  辄:就

  集:栖  逸:逃    驯:温顺  唳:鸣叫  引吭奋翅:伸长脖子鸣叫,努力的想要飞翔

   启示

  大自然的万物都是有情谊的,动物也不列外。在感情方面,人类并不比动物好到哪里去。

义犬报火警

  原文:

  城之东,民家畜一犬,甚羸(1)。一夕,邻火卒(2)发,延及民家。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起曳其被,寝犹如故。复踞床以口附民耳大嗥,民始惊。视烟已满室,急呼妻女出,室尽烬矣。

  民遂谓所亲曰:“吾家贫,犬食恒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

  译文:

  城的东边,有一个人家里养了一条狗,非常瘦弱。有一天晚上,邻居家突然着火了,漫延到了这一家。家里人正睡得沉,以至于狗连声大叫也听不见。狗就起来拖他们的被子;他们还像原来一样睡着。狗又蹲在床上把嘴贴着那人的耳朵大叫,那人才惊醒过来。看到烟已充满了整个房屋,急忙喊妻女出来,屋子却被烧成了灰烬。

那人对他们的亲友说:“我家穷,狗经常吃不饱,没想到今天能救我们使我一家四口免于死难。那些天天吃着别人的丰厚食物却不顾他人患难的人,和狗相比又怎么样呢?”

解词:

  (1 )羸:瘦弱   ( 2 )  卒:同“猝”,突然      (3 )曳:拖;拉 

  

陈谏议教子

  原文: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陈谏议,姓陈,谏议是职官名称

  译文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没人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他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当时正为翰林学士)。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人还不能管住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准再卖出。(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古人仁人之风。

注释

  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  驭:驾驭马匹。  啮:咬。(在这里解释为“踢”)

  因:于是。  遽:马上,赶快。  安:怎么,哪里。  贾人:商人。

  直:通“值”,价值。  诘问:责问。  贵臣:朝廷中的重臣。  制:制服。

陈万年教子

 [原文]

  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chǎn)也。”万年乃不复言。

[译文]

  陈万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经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你的父亲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这是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道歉说:“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晓得,主要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屁。”陈万年就不再说了。

 [注释]

  ①咸:陈咸,陈万年之子。   ②戒:同“诫”,告诫。  ③大要:主要。

  ④乃公:你的父亲   ⑤尝:曾经。  ⑥具:通“俱”。全部,详细的。

  ⑦谢:道歉  ⑧语:说话   ⑨显:显赫   ⑩杖:打

 [启示]

  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印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说,作为父母千万要做一个合格“产品”.但是也有教孩子走歪道的父母,文中陈万年就是其中一个。

  2 在这个世界上有长辈教唆小辈学会阿谀奉承的,陈万年就是这类反面角色的代表之一,但也有一些好的长辈。

  3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不要阿谀奉承与听信谗言。

卞庄子刺虎

原文

  有两虎争牛而斗者,卞庄子将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倾,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译文

  有两只老虎争夺牛而打斗,庄子正要刺杀猛虎,旅馆有个童仆阻止他,说:“两只虎正在吃牛,等它们吃出滋味来的时候一定会争夺,一争夺就会打起来,一打起来,那么大的就会受伤,小的就会死亡,追逐受伤的老虎而刺杀它,这一来必然获得刺杀双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站在旁边等待它们。不久,两只老虎果然打了起来。结果大的受了伤,小的死了,卞庄子追赶上受伤的老虎而杀死了它,这一来果然获得了杀死两只老虎的功劳。

字词解释

  (1)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有勇力。  (2)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童仆。  (3)方且:正要 。  (4)立须之:须,等待。之,代词,这里指这件事。  (5)止:劝阻   (6)食甘:吃得有滋有味。   (7)须:等待 。  (8)有顷:表示时间的词语,指过了一会儿。  (9)毙:倒地死亡。  (10)旋:一会儿。  (11)功:效果。   (12)然:道理。

   从童仆的角度上看:

  同样一件事情,由于掌握的时机、处理的方法不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两只老虎身上看:

  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势利鬼吴生

原文

  有吴生者,老而趋势。偶赴盛宴,见一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揖,意色殊傲。已而①见主人代之甚恭,私询之,乃②张伯起也。吴生更欲殷勤致③礼,张笑曰:“适已领半揖,但乞补还即可,勿复为劳。”时人嗤④之。

译文

  有一吴姓人,老是趋炎附势。有一次的聚会,见到一位穿著普通的人,只是马马虎虎的向他作了个揖,神情非常傲慢地打了个招呼。然后却看到主人非常恭敬地对待他,偷偷的问起旁人,这人是谁?得知原来是著名戏曲家张伯起,于是便想向前弯曲身体敬礼问候。张伯起笑笑,说:“你刚才已经鞠过半个躬了,只希望向你讨还另外半个就可以了,不要再辛苦了。”人们都讥笑他。

注释

  略酬其揖:马马虎虎的向他作了个揖。   意色殊傲:神情非常傲慢

  张伯起:明朝著名戏曲家   但乞补还即可:只希望向你讨还就可以了

  1. 已而:然后 2.乃:是 3.致:献给  4.嗤:讥笑

   成语表示趋势:趋炎附势:

偷鸡贼辩解

  【原文】今有人日攘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②非君子之道③。”曰:“请损④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⑤然后已⑥。”如知其非义,斯⑦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做)这种事情,不是有道德的人该有的行为。”那个偷鸡的人说:“(好吧),请允许(我)减少一点儿,每月偷一只鸡,等到了明年再停止。”

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注释】

  ①日:每天。攘:偷;盗。   ②是:这(种行为)   ③道:行为。

  ④损:减少   ⑤来年:明年。   ⑥已:停止。   ⑦斯:这;这样。

宋濂苦学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还之,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注释】:

  余:我;宋濂自称。  嗜:喜爱  致:取得。这里指买到。 假:借。

  手自:亲手 自:亲自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放松抄写的事。 走:快跑

  逾约:超过约定归还的期限。  以是:因此。  因得:于是能够。

葛洪苦学

   原文:

  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葺,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所藏典籍尽。乃负笈徒步,不远千里,假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

   译文:

  葛洪,丹阳人,家中贫穷请不起仆人,家里的篱笆坏得不像样也不修理,他常常用手拨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野草回家。家中数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他就背起书篓步行,不怕千里之远,到别人家抄书他卖木柴买纸抄书,点燃柴草读书。(古代药物典籍里面)他所用的一张纸要使用多次,旁人难以阅读。

  注释:

  葛洪:东晋人,研究炼丹术,似今之化学家  丹阳:古地名,今江苏丹阳市

  篱落:篱笆  榛:杂乱的草木  葺:修建  负:背   披:拨开

王冕僧寺夜读

   【原文】

  王冕者,诸暨1人。七八岁时,父命牧2牛陇上,窃3入学舍,听诸(4)生诵书;听已,辄5默记。暮归,忘其牛,或20牵牛来责蹊6。父怒挞7之。已而(19)复如初。母曰:“儿痴21如此(8),曷(9)不听其所为?”冕因去10,依僧寺以居。夜潜11出,坐佛膝上,执策12映长明灯13读之,琅琅达旦14。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15;冕小儿,恬16若不见。安阳17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事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备王冕任由他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不久就又像当初那样(去学堂听学生念书)。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注释】

  (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2)牧:放牧牲畜。(3)窃:偷偷地,暗中。        (4)诸;许多。(5)辄:总是(常常)、就。(6) 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7)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8) 痴:此指入迷;如此:这样。 (9)曷:通“何”,为什么。 (10)去:离开 (11)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12)执策:策通“册”,拿着书。 (13) 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 (14)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15)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16):恬:安静的样子。 (17)安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18) 被:通"披",这里是穿戴的意思  (19) 已而:不久 (20)或:有的人 (21)痴:痴迷

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颂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读书是唯一的任务。他从小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  4资:财务,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祖母.  6 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办法   8书:写。  9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  10士人家:读书人家   11或:有时。  12因: 借:……机会。  13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  14务:致力,从事。  15文字:文章   16资:财务,钱财。启示:

  欧阳修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

司马光幼时

  原文:

司马光生七年,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群众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就讲给家人听,马上知道了它(指《左氏春秋》)的大意(大概意思)。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不知道饥饿。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瓮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不管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瓮,水涌出,小孩得救了。

    带点字解释:

1.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2.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3.足跌:失足。4.迸:水涌出。

司马光好学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①记问不若②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③矣;独下帷绝编,迨④能倍诵⑤乃⑥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⑦言:“书不可不成诵。或⑧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⑨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及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所收获就多了”!

【词语解释】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这里借此指指勤奋读书。  ①患:担心。  ②若:如。  ③游息:玩耍休息。 ④迨:至,到。   ⑤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⑥乃:才。  ⑦尝:曾经。  ⑧或:有时   ⑨咏:吟咏。  10独:  12绝:  13所:  14寝:

  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立学习的准则。 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

  全文主旨句:书不可不成诵。

  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昼耕夜诵,囊萤映雪”等等。

程门立雪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他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杨时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2)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3)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4),时与游酢侍立(5)不去,颐既(6)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先生。

译文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注释

  1.选自《宋史·杨时传》。2.属(zhǔ):撰写。3.见:拜见。4.瞑坐:打瞌睡。5.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  6.时与游酢侍立不 去:离开 7.既:已经。8.觉:察觉

项籍不肯竟学

  原文: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译文: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后来,刘邦和项羽打仗,刘邦智斗,而项羽则以蛮力力取,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

赵某误子

  原文:

  赵某者,吴①人也。家富多藏,有子三。三子皆不学无术,恃②父多金,朝夕挥霍。有一叟相劝,曰:“尔之子,俱游手好闲,一旦尔殁,将何以自食?当戎之从学,而后自立!”赵某勿之听,恣③子放荡。寻赵氏卒,其子益挥霍无度。未久,其家财竭⑦。三子者,或乞食于街市,或盗窃于邻人,或饿仆于路侧。人曰:“此乃自食恶果也!” 然岂非其父之计浅也!

  翻译:

吴国有个姓赵的人。家里很富有,有很多收藏品,有三个儿子。他的儿子们仗着父亲有钱就每日挥霍不务正业。有个老人劝说他说:“你的儿子们都游手好闲,一旦你死去,将凭什么养活自己?应当让他们学习本事,然后才能有本事独立生活。”姓赵的人不听劝告,继续放纵儿子们。不久赵某死去,他的儿子们依旧挥霍无度。不久,资产都被挥霍空了。三个儿子有的在街市中乞讨,有的偷邻居的东西,有的饿死在路边。人们都说:“这是自做自受!”然而这难道不是他们父亲考虑的太短浅吗!

【注释

  1.吴:古地名,今江苏苏州一带。  2.恃:凭借,依靠。  3.恣:放纵

  4.俱:都  5.寻:不久  6.或:有的  7.竭:完,尽

  启发: 不要太过于溺爱孩子!

高凤笃学

  【原文】

  高凤①字⑧文通,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②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③时天暴⑦雨,而凤持竿诵经④,不觉潦水⑤流麦.妻还怪问, 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⑥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注释】 ①高凤:东汉人。 ②常:通"尝",曾经。 ③护鸡:指守住鸡,不让它吃麦子。 ④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 ⑤潦水:雨后地上积水。 ⑧字:人的表字。 ⑥乃:才。 ⑦暴:突然。怪,以……为怪。曝,晒。

  【翻译】

  高凤很喜欢读书

  高凤,字文通,小时候是一名学生,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在庭院里面晾晒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当时突然下了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水已经把麦子冲走了。妻子回来觉得很奇怪,便责问他,高凤才发觉发生了这样的事(小麦被冲走了)。过了不久高凤成为了一名闻名天下的学者,于是在西唐山教学生读书。

  【比喻】做事认真,专心致志的人。

王充市肆博览

  原文

  王充①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④,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⑤。好博览而不首章句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⑦,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教授。

  翻译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的阅读书籍而且不摘章守句。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都很熟悉。后归回家乡,隐居从事教学。

  注释

  ①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约卒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青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③徙焉:迁居到这里。④京师:首都。东汉的首都是洛阳。⑤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⑥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⑦市肆:书铺。

赵伯公肥大

原文:

赵伯公肥大,夏日醉卧,有数岁孙儿缘其肚上戏,因以李子八九枚内□脐中。既醒,了不觉;数日后,乃知痛。李大烂,汁出,以为脐穴,惧死乃命妻子,处分家事,泣谓家人曰:“我肠烂将死。”明日,李核出,寻问,乃知是孙儿所内李子也。

译文:
  赵伯公身体长得肥胖高大,夏天喝醉了酒仰卧在床上。他的小孙子爬到他的肚子上去玩耍时,把一只只李子塞进他的肚脐里,共有七八枚之多。因为当时已喝得酩酊大醉了,一点也没有感觉到。 几天之后,才觉得有些疼痛。这时,李子已经腐烂,流出汁儿来,他以为是肚脐烂了一个窟窿,害怕马上会死去,就叫他的妻子赶快准备后事。他哭着对家人说:我的肠子烂了,快要死了!第二天,李子核从肚脐眼里滚出来,才知道这是小孙儿塞进去的李子呀

燕人返国

  原文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①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②。指社曰:“此若里之社③。”乃喟然④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⑤而泣。指垅⑥曰:“此若先人之冢⑦。”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⑧大笑,曰:“予昔绐⑨若,此晋国耳。”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选自《列子》)

  翻译 

  (有一个)燕国人在燕国出生,在楚国长大,到他老了的时候回自己的国家。路过晋国(的时候),同行的人欺骗他。他指着(晋国的)城市说:“这就是燕国的城。”那人的脸色变得惆怅。(同行的人)指着祭祀的神社说:“这就是你们里弄的神社。”(那人)便喟然叹息起来。(同行的人)指这(一栋)房舍说:“这就是你先人的房子。”那人便流出了眼泪哭泣(起来)。(同行的人)指着(一座)坟墓说:“这就是你先人的墓。”那人便(伤心地)哭得无法控制了。同行的人哑然失笑,说:“我刚刚都是骗你的,这里是晋国啊。”那人非常羞愧。等到到了燕国,真的见到燕国的城楼和神社,真的见到先人的房舍和坟墓,悲伤惆怅的情绪(就)很弱了。

 注解

  ①诳(kuáng):欺骗。②愀(qiǎo)然变容:凄怆悲伤地变了脸色。③若:像。里:乡里。社:祭祀土神的地方。④喟然:叹息的样子。⑤涓然:流泪的样子。⑥垅:坟墓。⑦冢(zhǒng):坟墓。⑧哑(e)然:笑出声的样子。⑨绐(dǎi):哄骗。

鲁侯养鸟

原文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字词注释

  鲁——古国名,在今山东西南部  昔——从前、过去的意思。 御——用车子迎接。

  觞——古代的饮酒器,这里用作动词。此指敬酒。  庙——祖庙。

  九韶——古代舜时一种音乐的名称。  太牢——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用猪、牛、羊三牲做的供品。  以为——用来作为。  眩视——眼睛发花

  脔(luán)——切成块状的肉。  以己养——用自己的生活方式。  止:栖息。

译文

  从前,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外,君用车子迎接它,(并且)在宗庙里对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兴,准备牛、羊、猪三牲全备的肉作为它的食物。海鸟于是眼花,忧愁悲伤,一块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就死了。这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啊!

评点

  好的愿望必须符合事实,如果只有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实际,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揠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茫茫然归④,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⑩矣。(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寓意】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茫茫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他家里的人。

  ⑥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⑦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⑧趋——快走。

  ⑨往——去,到..去。   ⑩槁(gǎo)——草木干枯。  ⑾耘苗:给苗锄草

  ⑿非徒——非但。徒,只是。  ⒀益:好处。  ⒁子:儿子

  【译文】古宋国有个人,他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死了。

  

砚眼

  【原文

  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①。尝⑨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②还邸③,使仆往,以一金④易归。仆持砚归,公讶其不类。仆坚称其是⑤。公曰:“向⑥观砚有鸲鹆⑦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⑧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甚惋惜。盖此砚佳于鸲鹆眼也。

  【译文

  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到了官办的旅店后,让仆人前往,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觉得它不像原来的砚台而感到惊讶。仆人说,就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的砚台有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弃它有一点凸,路上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使它平整了。”陆庐峰大为惋惜。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

  【字词注释】

  ①【待用】:等待朝廷任用。②【既】: 已经。③【邸(dǐ)】:官办的旅店。  ④【金】:银子。⑤【是】: 对的。⑥【向】: 先前。 ⑦【鸲鹆(qú yù)】:俗称“八哥”。⑧【值】: 遇到。⑨【尝】:曾经 。

  【启发感悟】:

  不懂装懂,自作主张,必定适得其反。

农夫耕田

  原文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硒②之,曰:“甚矣,农夫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竟③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④,气竭⑤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译文

  译文: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见到农民嘲笑他说:“你这个农民太懒了!田地这么大,你喘几口气才刨一下,就是一整月也干不完呀!”农民听了,扬手招呼过路的人说:“我一辈子种地,可是到如今也不懂得怎样种地,你何不给我做个样子教我耕种的方法呢?”过路人于是脱下外衣走到田里,急急忙忙地,喘一口气连刨几下,每锄一下都使出全身力气。干不到一个时辰,他的力气用尽,豆大的汗珠像下雨似的向下淌,一口接一口喘粗气,连话也说不出来,并且倒在田里。他慢慢地对农民说:“从今往后,我算知道种田的难处了!” 农夫说:“不是种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做事也是这样,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过路人心悦诚服地离开了这地方。

  ①息:呼吸。  ②晒:嘲笑。  ③竟:整个。  ④移时:不多时。  ⑤ 竭:完;尽。

        文言知识

  作。“作”在文言中是个多义词,解释为“工作”、“做”、“发出”、“发起”、“站起来”等。上文“不能作声”中的“作”,指“发出”,意为连声音也发不出。又,成语“一鼓作气”,意为第一次击鼓进军,战士就能激发出勇气。

  启发与借鉴

  速战速决固然好,但在很多情况下要量力而行,要打持久战,这有利于成功。

稚犬

  原文:

  某村赵氏,犬生三子,甫二月,随母行。一虎呼啸出林,疾奔母犬。母犬亟召子伏身下,然一子已为虎所噬。赵某呼邻里壮士,持矛逐之。二稚犬奔衔虎尾,虎带之走。犬为荆棘挂胸,皮毛殆尽,终不肯脱。虎因尾为稚犬系累,掉尾不得脱,行渐迟。众人呐喊而前,追及,毙于众人刀下。噫!稚犬亦机灵矣。

  译文:

  村民赵某的家里,母狗生了三个小崽,刚两个月,跟着母狗行走。一只老虎,呼啸着出了林子,很快的跑向母狗。母狗马上让小狗到它身下,但还有一只小狗被老虎咬住。赵某呼喊邻里强壮的人,拿着长矛追赶。小狗跑着咬住老虎尾巴,老虎带着它奔跑。小狗被荆棘住胸部,皮毛几乎都磨光了,始终不肯松嘴。老虎因为小狗拖累行动迟缓,众人大声叫喊着前进,追到老虎,老虎死在众人刀下。这些小狗多勇敢啊!

鷧鸟中计

  原文:

  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人曰:“先故假,今亦假也。”

  译文:

  (从前)有个人有(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鷧鸟(总是)偷偷啄食鱼,就绑草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放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鷧鸟们开始(在天空)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注意观察,(飞)下来啄食。久了,(就)经常飞到竹竿上站着,自自在在不(再)被它所吓了。有看见这情况的人,(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鷧鸟仍然下来啄食飞停照旧。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鷧鸟脱不了身了。(鷧鸟)拍动翅膀“假假”地叫着。人说:“原来是故意假的,现在还是假的啊。”

  词语解释:

  鷧:(yì) 四声。俗称水老鸭,喜欢吃鱼。 回翔:盘旋飞翔 刍(chú)人:草人 慑:恐惧、害怕

  分析:鷧鸟之所以被人抓住,是因为他自以为是,不善观察,不会变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人千万不可以自以为是,要善于观察,要学会变通。

镜喻

原文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①而目不知,乌在②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③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知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然世未尝以④镜之助目而咎⑤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

  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也,而不知已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选自清代嘉定籍著名学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注释

  ①黑子:黑痣  ②乌在:何在  ③假:借  ④以:因为  ⑤咎:责备

  ⑥.任:信任  ⑦.客:某人  ⑧.匿:偷偷的  ⑨:鲜意:新鲜

翻译

  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 眼睛可以看见(其他)物体,却看不见自己的脸,于是借用镜子来看(自己的脸)。镜子可贵在不知道有眼睛,也求于眼睛。而眼睛有求于镜子。这世上没有过因为镜子协助了眼睛而使眼睛失去了光明。镜子有什么对不住眼睛的地方呢?!

  某人因有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我有眼睛,要镜子有什么用!”时间长了,他看世间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像自己漂亮。周边的人都偷偷的笑(他),他却一直不能醒悟,可悲呀!

  

启示

  告诉人们要善于通过借鉴发现自己的缺点,看到自己的不足。

枭将东徙

原文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将要到哪里去?”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徙。”斑鸠问:“什么原因?”猫头鹰说:“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为(这个)所以我要向东迁徙。”斑鸠说:“要是你能改变叫的声音,那就行了;要是你不能改变叫的声音,那么就是你搬到东边去,那儿的人还是会讨厌你的叫声。”

  枭(xiāo):同“鸮”(xiāo),又称鸺鹠,一种形似猫头鹰的鸟

  东徙:向东迁徙。东,动词,指向东。徙,迁徙

  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子:对对方的尊称。将:打算、准备。安,哪里。之,去。

  故:原因。

  皆:都,全部。

  恶(wù):厌恶,讨厌、憎恨。

  以:以为。

  更(gēng):改变。

  犹:仍然。

世无良猫

原文: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翻译:

  有个人十分讨厌老鼠,倾家荡产讨得一只好猫,用大鱼大肉去喂食那只猫,用棉垫毯子做猫窝。猫吃的又饱睡的又舒服,大都不去捕鼠了,有的时候猫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猖狂!这个人十分的恐慌,把它赶走了,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啊!是没有好猫吗?是那个人不会养猫。

词意:

  恶:厌恶。  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  厌:饱食。  以:用

  腥膏:鱼和肥肉。  罽(jì):羊毛织物  且:既……又…    率:大都。

  蓄:养。  以为:认为。  天下无良猫也: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鼠以故益暴:老鼠因此更加猖狂。

  寓意:

  故事告诉我们:溺爱不可取,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猫如此,人亦如此:环境过于安分,人就会懒散,不思进取。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给人以深思启示。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

河豚之死

  原文: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离开)。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竖鳍(此指鱼颔下两侧的鳍)。鼓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读音yuān,老鹰。)过而攫之,磔(读音zhé ,裂。)其腹而食(吃)之。好游而不知止(停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翻译:河里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豚,在桥墩之间游动,撞到桥的柱子,不知道离开桥远点。(河豚)恼怒那柱子撞了自己,张开面颊立起鱼鳍,(因恼怒而)吸了一肚子的气浮在水面上,很久不动。飞过的老鹰抓住了它,撕裂它的鱼腹把它吃了。喜欢游却不知道停,因为游而碰到东西,不知道自己的过错,错误地发泄自己的愤怒,以至于被撕裂肚腹而死,多么可悲啊!

  寓意:想到很多人受到打击后,特别是那种被冤枉的打击后,通常都会有自暴自弃的举动。如此举动非常象这河豚的。很多邪教首先蛊惑的,都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者,他们最后浑浑噩噩,避世消沉还算好点的。一旦为人所用,成为教主的帮凶甚至牺牲品时,实在比那河豚还要可悲啊!

  河豚之死的主要原因:欢游却不知道停,因为游而碰到东西,不知道自己的过错,错误地发泄自己的愤怒。

  道理: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

刻舟求剑

   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 文】

  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

  【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雕刻。  5.是--指代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这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而置之其座,其:自己的  17.是吾剑之所从坠,之:结构助词,不译

 【词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鹬蚌相争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编辑本段]

【释义】

  方——正在。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甘——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拑——同“钳”,夹住。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捕捉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死鹬。”两人不肯互相放弃,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寓意】

  本文记载辩士苏代借用寓言故事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即从此演化而来。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陈在衡啐鬼

  陈在衡先生,和蔼而风趣,年六十余。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爇。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未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陈悟为鬼。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陈曰:“人何足畏?”曰:“畏啐。”陈即长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也?”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

译文

  陈在衡先生,和蔼又风趣,六十多岁了。傍晚时在野外行走,看到二个人打着灯笼往前走。(陈在衡)蹭火点烟,很久都点不燃。其中一个人问:“你过了首七了没有?”陈在衡很奇怪他的话,就谎称:“没呢。”这个人就说:“这就对了,阳气未尽,所以阴火点不燃。”陈在衡就知道他们是鬼了。就假称:“世人都说人怕鬼,真的么?”鬼说:“不是!鬼其实怕人!”陈在衡说:“人有什么怕的?”鬼说:“怕口水。”陈在衡于是吸气用力吐他们口水。二个鬼后退到三步外,睁大眼睛很生气的说:“你不是鬼?”陈在衡笑着回答:“实话不骗你,我是和鬼很相近的人而已!”然后又向他们吐口水,两个鬼都变小了一半;第三次吐他们口水就灭了他

曹竹虚族兄遇鬼

  原文:

  曹司农(注:学管钱粮的官。清代的户部尚书也别称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注:she四声,今安徽省歙县)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 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注:作夹带用的纸,极薄。旧时考生应试,私带预先抄好的文字资料或书籍入考场,叫做夹带)。入室后,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耶!"鬼技穷,倏然灭。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动。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

  译文:

  曹竹虚说:他的族兄从安徽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此时正是盛夏时节,便受邀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友人说:“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曹兄不管,一定要住下。深夜,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像夹带的纸一样薄。进入房间后,便展开化为人的模样,原来是个女子。曹兄完全不怕。那女子忽然披散头发吐出长舌,作吊死鬼的样子。他笑着说:“同样是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那鬼忽然又摘下自己的头放到桌子上。曹兄又笑着说:“有头的我尚且不怕,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鬼的招数出尽了,一瞬间就消失了。待到他从扬州回来,再次住到这里,深夜,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刚露出它的脑袋,曹兄就唾骂到:“又是那个倒霉的东西吗?”鬼最终没有进去。

 

疑鬼

原文:

毛氏者,越人也。值雨夜行,左顾右盼,心悸焉。忽一人自后及,言未具伞,乞假之而同行。毛氏无奈,强应之。二人默然良久。毛氏疑为鬼,至桥上,遂挤坠河中。遽狂走而去。未几,天微明,有售饼者启门,往投焉。店主问其所以,曰遇鬼。顷之,又有一人至肆,浑身淋漓,自言为鬼推坠河中。两人相视,哑然失笑。

 译文:

《疑鬼》:姓毛的是越国人。当时他冒着雨在晚上赶路,左顾右盼(成语)的,心中非常害怕。忽然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说没有带雨具,请求与他同行。毛氏没有办法,勉强答应了他。两个人沉默了很久。毛氏怀疑这个人是鬼。到桥上时,便将他挤了下去,随后(毛氏)疯狂地跑了。没过多久,天微微亮,一个卖饼子的店铺开门了,(毛氏)便去投这家店。老板问他这是怎么了,他说遇到了鬼。没过多久,又有个人来到这家店,浑身湿透了,自言自语地说被鬼推到了河里。两人相互看着,哑然失笑。

 

畏鬼致盗

  原文:荆人有畏鬼者,闻槁叶之落与蛇鼠之行,莫不以为鬼也。盗知之,于是宵潜其垣,作鬼音。惴,弗敢睨也。若是者四五,然后入其室,空其藏焉。或诳之曰:“鬼实取之也。”中心惑而阴然之。无何。其宅果有鬼。纵物出于盗而以为鬼窃之,弗信有人盗也。郁离子曰“——馋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来,乘隙而入。由其明之先蔽也。”

  译文:有一个怕鬼的楚国人,他听到枯叶落地与蛇鼠爬行的声音。没有不认为是鬼来了。小偷了解到这一点,便乘着夜晚潜伏在墙边装作鬼叫。那楚人心中恐慌,连瞟一眼都不敢。像这样搞了四五次,然后进入他的房间,偷光了他家收藏的财物。有人骗他说:“这的确是鬼拿去了。”他虽然有些疑惑,但暗地里却认为讲得对。没多久,他的住宅中果然有了鬼。因此,即使财物从小偷的住处拿了出来也总认为是鬼偷了给他的,不相信是偷的。 郁离子说:“谗言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是先有疑心才会相信它;离间、挑拨也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是因为有空子可钻才会发生作用。这都是由于聪明早已被蒙蔽住了。”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说人不可有疑心,否则将会像文中的那个人一样相信“鬼”话。人也不可以有仇恨,只有友情有了破裂,才会使挑拨找上门来。

  字词解释:

  致 zhì 送给,给予:致仕(退休)。致辞。致电。致力。致哀。致命。

  招引,使达到:致病。致使。以致。专心致志。

  意态,情况:大致。别致。景致。兴(xìng )致。

  细密,精细:致密。精致。

畏影恶迹

  【原 文】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shuò)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译 文】有一个赶路的愚人,非常害怕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脚印。为了甩开脚印和影子,他越走越快。可是他不知道,无论走得多快,影子始终寸步不离脚跟;他不知道,自己走得越多,脚印也就越多。他更不明白,只要走到树阴里,影子就没了;只要坐着不走,脚印也就没了。他还以为是自己走得不够快,于是拼命狂奔,终于力竭而死。

  【典 故】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想摆脱它们,便快步跑起来。可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紧。他自己认为还跑得太慢,更加拼命地跑下去,最后精疲力竭累死了。 这个人不知道在阴暗的地停下来,就不会有影子;静止不动,就不会有脚印,可悲呀,真是太愚蠢了!

  【寓 意】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懂得什么是事情的根本,不抓根本而抓枝节,绝对不可能解决问题,反倒会被问题压倒。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

鸲鹆噪虎

原文

  女几之山,乾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鸲鹆闻之,亦集而噪。鹎鶋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鸲鹆,鸲鹆无以对。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注释

  (1)女几之山:虚构的山名。   (2)乾鹊:喜鹊,因其厌湿喜晴,故叫乾鹊。

  (3)朴蔌:小树。   (4)鸲鹆:八哥鸟。   (5)鹎鶋:寒鸦。   (6)木末:树梢。  (7)何以噪为:为何鼓噪呢?

翻译

  有座山叫女几之山,喜鹊都喜欢在这里筑巢。有老虎出没在树丛之中,喜鹊群聚向它大叫,八哥鸟听到后,也跟着聚集起来向老虎大叫,寒鸦见了问道:“老虎,是在地上行走的动物,跟你们有什么瓜葛,而对它大叫?”喜鹊答说:“它一吼叫起来会产生风,我们怕风会把我们的窝从树上掲下来,所以才大叫赶跑它。”然后问道八哥鸟,八哥鸟竟无法应对。寒鸦笑道:“喜鹊的巢在树梢上怕风,所以畏惧老虎;你们是住在树洞里,怎么也跟着乱叫呢?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无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子矣。”遂居焉。

  (释文)孟子小的时候,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在此住下了!

  字词解释:

  【嬉】游戏,玩耍。  【街卖】在街上做买卖  【徙】迁移。  【徙居】搬家。

  从故事我们知道: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成语辨析

  “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因为孟子的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等。

  (故事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在,又  是:这

  焉:在那里

孟母戒子

原文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④。其母知其喧⑤也,呼而问之:“何⑥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⑦”其母引⑧刀裂⑨其织,以此戒⑩之。自是之后⑾,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织:正在织布。  ③辍(chuò)然终止: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④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  ⑤喧(xuān):遗忘。

  ⑥何:为什么  ⑦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⑧引:拿来。  ⑨裂:割断。 ⑩ 戒:教育  ⑾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不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孟母不欺子

  原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译文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秦西巴纵麑

【原文】

  鲁之贵人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见其哀,纵而与之。麑随母而去。孟孙怒曰:“吾猎得麑,尔纵之,何也?”秦西巴曰:“但不忍耳。”孟孙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秦西巴以一麑而不忍,又安能亏吾子乎?”

【译文】

  孟孙君打猎打到了一只小鹿,于是让秦西巴先带回去,准备杀了吃掉。结果秦西巴走在路上,一只母鹿一直跟随着他,并且啼叫。秦西巴不忍心,于是把小鹿放了,还给了它的母亲。 孟孙君回来后,找那只打来的小鹿。秦西巴说:“路上母鹿一直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就私自把小鹿放了,让它跟母鹿走了。”

  孟孙君很生气,把秦西巴逐出了鲁国。到了第2年,又把他请了回来,并且做自己儿子的老师。左右亲近的人于是问孟孙君:“秦西巴曾获罪于您,现在您却让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孟孙君说:“秦西巴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何况是对人呢?”

【启示】

  孟公角度:我们要知人善任。秦西巴角度: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

【注释】

  ①纵麑(ní):放走小鹿。麑,小鹿。  ②窃:私自。

  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  ④使:派,命令,让。

  ⑤猎:打猎。  ⑥烹:烧,煮。  ⑦啼:啼叫。  ⑧忍:忍心  ⑨居:过了

屠夫杀狼

原文: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译文:

  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零时住房,他就跑进去埋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带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大嘴无法闭上。于是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三个故事都出在屠夫身上;可见屠夫的残忍,但杀狼还是可用的。

郢书燕说

原文

  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翻译

  有个(楚国首都)郢(城市)人给燕国宰相写信,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说了便写到信上“举烛”。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意。燕国宰相得到书信便阅读,说:“举烛的意思是,以明察为贵;以明察为贵的人,能够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 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得到了治理的方法就去治理,但并不是书信的意思。 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举”无意义,可以不翻译)。

  字词解释

  遗(wèi):送给  相国:官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火:烛光  云:说

  过:误  书意:书信的本意  受书:收到书信  尚明:崇尚光明。尚,重视

  举:举拔  白:禀白,告诉

寓意

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待人、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主观臆想,随意曲解,断章取义

陶母责子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物(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本故事是说世上的父母 ,都希望子女孝敬他们 ,但孝敬要正当。把公家的财物赠送给父母,这是不应该的,陶母拒收一坛腌鱼,并回信严肃地批评儿子,这是母亲教育有方。

  字词解释:

  陶公:名陶侃,字士行,晋浔阳人,陶渊明的曾祖。   少时:青年时代

  鱼梁:在水中筑堰用以捕鱼的一种装置。  鱼梁吏:监察鱼梁事务的官。

  坩(gān):盛物的陶器。  鲊(zhǎ):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之类。

  饷:以食物赠送。 官物:公物 益:好处  尝:曾经  书:这里做书信讲

  责:责备 汝:你  也:(最后的那个)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陶侃尝出游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作色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陶侃惜谷

  出自《资治通鉴》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很生气的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便命令衙役捉拿那个人并用鞭打他。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格,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注释】

  1、尝:曾经  2、聊:随便  3、贼:损害,伤害  4、田:种田

  5、鞭:用鞭打  6、持:拿着  7、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8、田:种田  9、耳:罢了  10、执:捉拿  11、是以:因此

  12、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  13、汝:你

  【哲理】

  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木屑竹头

  

木屑竹头

  原文:

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

  译文:

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

1、竹头:指竹的根部。2、正会:指农历正月元旦

墨子怒耕柱子

原文:

  耕柱第四十六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架,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故怒之。” 耕柱子悟。

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哪一匹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足够负得起责任的”。耕柱子大悟。

李存审诫子

原文:

  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子孙皆诺。

译文:

  李存审出生贫寒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经过九死一生的险事不止一件,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一百多次了。”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给孩子们,吩咐他们珍藏起来,说:“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家,应当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他的子孙都答应了。

启发:

  创业要靠自己,依赖父辈是没出息的表现。

加点字:

  出:出身  破:剖  镞:箭头  尔曹:你们  膏粱:指富裕的生活

  寒微:家庭贫穷,地位低微  极:到  李存审:五代时著名将军。

  出:经过。  去:离开。

芒山盗

原文

  芒山盗临刑

  宋宣和年间,芒山有盗临刑,母来与之诀。盗对母曰:“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不意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行刑者曰:"尔何毒耶?"盗因告刑者曰:“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译文

  宋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盗贼要行刑,母亲和他诀别。盗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母亲的乳,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母亲十分怜惜他,露出乳头,不料盗贼却咬断了母亲的乳头,血流了满地,母亲死了。行刑的人说:"你为什么那么狠毒!"偷盗的人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所以怀恨我杀了她。”哎!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就开始。”这真不假啊!

  字词

  1.宋宣和:宋徽宗的年号。  2.芒山:今河南境内。  3.盗:小偷。 4.吮:吸。

  5.且:将。  6.乳:奶头。  7.啮:咬  8.毒:狠毒。  9.检:检点。

  10.因:因此。  11.教:教育。  12.少:年少

启发

  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就开始!愿天下父母以此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