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夜郎歌百度云:景公问为政何患晏子对以善恶不分第三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7:01:11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

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

公曰:“何以察之?”

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译文】景公问晏子说:“为政有什么担忧的?”

晏子回答说:“担忧善恶不分。”

景公说:“怎么样察觉呢?”

晏子回答说:“审查选择左右大臣。左右的臣子都善,那么百官就能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就能分辨出来了。”

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个话可以相信!善人得进,那么不善之人就没有办法进入了;不善之人进,那么善人也就没有办法进入了。”

【说明】晏子的回答其实没有说到点子上,齐景公本来就善恶不分,又怎么能知道左右大臣谁善谁不善呢?善人,就是能与别人搞好人际关系的人,能关心爱护别人的人,不会因为一点点利益就撕破脸皮,能牺牲个人利益的人。小人们也能与人搞好人际关系,也能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但他们却不会真心关怀别人,不会牺牲个人利益,尤其是牵涉到自己的私有利益的问题上,就会六亲不认。六亲不认的人,能称之为善人吗?

本篇共三十节故事,第一、二节是庄公问,其余二十八节都是景公问,他们所问的问题,毫无例外都是关于行为方式的问题。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都要行为,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历来是人们头痛的事,所以从夏商周三代以来,人们就患上“选择恐惧症”,于是人们就利用占卜来帮助自己进行选择,然而占卜毕竟也不能“决疑”,就算是现代占卜,也不能帮助我们选择行为方式。所以在西周时期,“义”——最佳行为方式,就受到人们关注,人们就提倡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对“仁义礼智信”作了归纳总结,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认可。由于书写及传播原因,“义”字的真实含意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书面的“义”字,在经过一百多年的流传到了战国后期时,已被含糊了,再到汉朝时更加模糊。所以才有了所谓的“义利”之辩,人们已经弄不懂“义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其实,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去获取利益,是春秋时期人们最推崇的,这有什么可争辩的呢?孟子说过,再好的饭菜,践踏后再施舍,就是乞丐也不屑一顾。也就是说,再有利益,如果侮辱人格,那么就是乞丐也不会接受。所以,面对利益在眼前,我们一定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如果侮辱到人格,屈辱地获取利益,那么结局必然是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