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课的十条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1:35:12
',1)">
能产生哪怕一次课堂笑声的课就是好课。——林华民
我认为,对一堂课如果提出过高的、过多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中国教育不缺乏理论家,更不缺少理想主义者。在个别所谓专家的眼里,教师不是人而是“神”。因为,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只有“神”才能够做到,我想他们自己也做不到。对于一堂课,越是理想化的标准,越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越是不可行的。只有不求全面、不求完美的标准;只有让老师一目了然、容易做到的标准,才是有效的的标准。我想,上好每一堂好课是教师的永恒追求。对于评价者来说,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以下任何一条(这种貌似简单的要求似乎更容易让教师接受与尝试),这样的课都要给予鼓励,都能算得上好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课就是好课——高效
我们经常可以在报刊上看到“有效学习”的提法,我觉得这个提法不够确切,因为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可以称得上是“有效学习”。既然称得上学习,怎么会无效呢?关键是学习效率的高低之别。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高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效率就可以称为高效;只要一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就可以做到高效。目标明确是指:这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通过哪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等;重点突出是指:这节课哪个知识点最重要,每节课只能有一到两个重点,其他知识可用“讲授式”或“学生阅读式”快速地完成,如果一节课的重点有三个以上,那就无所谓重点可言了。一些老师总认为,什么都要老师讲,讲了就心安理得,没有讲就不踏实。实际上,有些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练习、测试等形式来实现。如果一堂课什么都要讲得那么细,那么“清楚”,那学生就“不清楚”了。因为,老师所能占用的课堂时间是很有限的,更多的课堂时间应当还给学生去学习、去讨论、去思考。
二、课堂指令清晰气氛活跃的课就是好课——默契
一堂好课应当是课堂教学节奏明快、师生配合积极默契的课,而这样的课一定是有经验的老师上的。如果一位老师无法发出明晰的课堂指令,那么师生默契的配合无从谈起。如果一堂课老师不断地发出模糊不清的众多指令,那么久而久之这位老师的“课堂指令”就慢慢变成“课堂纸令”——无人遵从的一纸空文了。如果一位老师的课堂指令“要求明确、时限清楚、落实到位”,那么这种老师所主持的课堂(主持课而不是上课,上课有上讲台居高临下的感觉)就一定是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上,师生的思维活动一定是活跃的,因此就可以算是真正活跃的课堂。
三、能够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的课就是好课--智慧
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一定具有我所提倡的“把希望寄托于课堂,把希望寄托于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他一定会把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的希望寄托于课堂之内,寄托于学生身上。夸美纽斯建立班级授课制时就强调,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势就是集体性。这也正是课堂授课制取代私塾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把班级课制与因材施教对立起来,那就缺乏教育智慧了。课堂的第一资源就是学生的差异性。如果一位教师至今还不能认识到学生差异性所蕴藏的巨大作用,那他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利用这一课堂第一资源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学科小先生、建立灵活的学习小组(不要长期固化)、让学习小组长帮助教师进行学习管理,让学科小先生协助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下,教师活得“很轻松、很潇洒、很有成就感”。因为,当你看到“学科小先生们”娴熟的讲课技巧时,你会为所培养的学生中有人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沾沾自喜。
四、能让学生感到终身受益的课就是好课--难忘
2500多年前,孔子带着一群学生在凉亭歇息,看到一个老人拿着涂有树脂的竹竿在捉蝉,他的技巧非常好,百发百中,简直是出神入化。孩子禁不住问老人:“您捉蝉的本领真高明,有没有什么秘诀?”老人微笑说:“蝉是很机警的昆虫,一有动静就会飞走。因此要先练习拿竹竿时能闻风不动,甚至在竹竿上放两粒弹珠也不会掉下来,就可以开始捉蝉了。如果练到放五粒弹珠而不掉下来,捉蝉就象伸手拿东西一样容易。所以我捉蝉的时候,专心一意,天地万物都不能扰乱我的注意力,眼睛看的只有蝉的翅膀,能够练到这个地步,还怕捉不到蝉吗?”孔子听了频频点头,转身对学生说:“听明白了吗?只有锲而不舍,专心一意,才能把本领练到出神入化。”
对于孔子的学生来说,孔子的“这节课”只用了几秒钟,但这是一节让他的学生终身难忘的课。真可谓世界最短的“名课”。对于安南来说,黑人老师用“白纸与黑点”来让学生懂得做人道理的课让他终身受益。因此,每位教师都要争取上“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这是众多教育家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上一堂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
五、思维量信息量延伸量大的课就是好课--欲望
记得多年以前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的话:一堂课可以用四个量来衡量——信息量、思维量、媒体使用量和延伸量。这四个量显然是越多越好。我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很有道理。虽然那位教师没有给我解释这四个量的含义,我的理解是:
信息量——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所有信息的总和。它包括文本信息、师生的口语信息、老师的肢体信息等,内容不限于课本与练习,还应当是教材之外、校园之外的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信息;
思维量——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维的时间与深度,是大脑的活动总量。思维量决定于教师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过难的问题与太浅的问题都会让学生的思维量减少,教师有意无意的替代,无疑也会减少学生的思维量。
只要坚持我所倡导的两句话就可保证思维量的增加:一是凡是学生能够办到的事教师决不替代;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去“自由地”学习;延伸量——是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量。通过课堂教学,当学生走出课堂时带着多少问题,带着什么问题,还有多少继续学习这门学科的欲望。如果能够有足够的、学生能够承受的延伸量,就能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保持学生学习欲望”的目标
六、提供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课就是好课--满足
我认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好课,主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而非老师的课堂表演。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听课”改为“看课”。在新课程所强调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得到老师有意识的落实。实现课堂学生情感培养的最佳途径有两个:一是个体表现,二是成功体验。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有意识地多安排部分学生个体表现的机会,尽量多地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要知道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来说,一次课堂上个体表现的机会也许就会有助于树立孩子的学习信心;一次成功的课堂体验经历,就可能帮助孩子获得学习信心。如果一堂课上,能有一两位学生得到个性张扬的机会,并得到老师、同学发自内心的掌声与赞叹声,你能说比老师多讲一道题目效果差吗?让孩子的望得到满足的课就是好课。
七、多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问题情境的课就是好课--直观
这里所提到的多种媒体并非指“多媒体”,而是教学中老师所使用的多种媒体。包括电脑多媒体、黑板、影音资料、文字资料、教具、挂图、图表、图片、实验器材、小黑板;还有教师的表情、姿态、服饰、手势;学生的大脑、手、口、耳等多种感官。凡是可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东西都可称为媒体。如果老师能够充分恰当地利用多种媒体,哪怕是女老师得体的淡妆与漂亮的服饰,都可以影响课堂学习情景的创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目标;虽然这只是过渡性目标,不是最终目标,却显而易见地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环境。同样,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欲望,创设解决问题的较为直观的问题情境,也是有经验教师的主要课堂追求之一。
八、提供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课就是好课--轻松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认为,这种改变主要应当表现在课堂结构的改变上。没有课堂结构的根本改变,就谈不上教学方式的改变。一节课如果还是老师从头讲到尾,这样的课只会把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希望寄托在课外练习上。这是最令学生讨厌的经典老课的普遍情形。改变的办法很简单:尽量压缩课堂授课时间,挤出时间让学生有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机会。不久前我提出了“三分课堂论”——每堂课教师持续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合作学习质疑释疑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当堂训练的时间保证15分钟。这并非机械的划分,而是一种课堂结构的大框架。只有保证课堂时间的大部分是学生学习用的,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才会减少,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这样的课你能说不是好课吗?
九、能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的课就是好课--自信
我曾多次强调过,学校德育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难,及时解决他们不会做的题目。在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巡课,但是“真巡”的份量有多重呢?如果在巡课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一位学生的任何问题,这种巡课很有“假巡”之嫌。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设法利用“学科小先生”的力量和教师个人的力量,来化解学生个性化的问题。也可以把学生的个体问题通过学习小组解决,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解决。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样的课就可以算是一堂好课。
十、能响起笑声掌声欢呼声的课就是好课--快乐
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会不放弃任何一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整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机会。哪怕是课前一句“请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的穿着与往常有什么不同”的无聊话语,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起到调整课堂气氛的作用。如果在一节课上能够响起哪怕是一次的笑声、掌声都可以算是好课,要是有欢呼声那就更可以算是好课了。因为,你的这节课至少给予学生一次体验快乐的机会。课堂是青少年成长的地方,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无法摆脱学习压力的今天,能够产生课堂“三声”的课是难能可贵的。
在广大农村中学,面对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严重、学习习惯养成差别巨大的学生,教师经常遇到的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课堂睡觉问题”。在这些课堂睡觉学生面前,再先进的教育理论都会黯然失色。诸如“课堂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等的热烈情景只存在于部分教育专家的理想之中。在相当部分的农村中学,能够解决学生上课睡觉问题的教师不是一般的教师,而是需要有高超课堂教学艺术的、最优秀的教师。
一堂好课要“新”、“活”、“实”。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评价
“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它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什么不同?课堂教学评价仅仅从教师或学生某一个方面来评价是不全面的。要树立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即以“学”评“教”的思想。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人表演的过程,而是师生沟通、合作、交流互动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一堂课的好坏既要从教师角度评价,更要从课堂的主体——学生发展情况来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主要看的是讲得如何。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材掌握如何、教法运用是否灵活、教态是否自然、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板书是否工整等,这些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看教师把教材教得如何,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这种课堂教学评价难于把握,多数的评价只是印象分数,它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许多所谓的公开课、优质课成为表演课、做秀课,远离了教育的宗旨。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身上,其次表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之上。
一、学生学习状态评价
1、一堂好课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2、一堂好课应让学生主动交流。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老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对话。他讲错,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老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3、一堂好课应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一堂好课,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二、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以更高的要求关注教师的教。1.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否明确,三维目标的落实状况如何。教师一节课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教学不是教人复制而是教人创新。2.教师是否能够恰当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个挑战性的教学情境。用审视和探究的目光来对待教材,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认同或标新立异。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3、教师是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及时地评价学生的回答。 4.及时调控课堂,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诱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的困难、问题和经验当作课堂教学的生长点,能够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展,同时给学生自尊、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越来越爱学。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对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一是有意义,是一节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是一节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是一节丰实的课;四是常态性,是一节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是一节真实的课。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应当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即以“学”论教。
一看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看学生的主体行为
三看学生的合作效果
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和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觉到在这个空间里是“有主权”的,他能与教师同学甚至是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老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异议,也不会有人指责。当他学习有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获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贺。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会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学习的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四看学生的总体收获
用建构主义观点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师生有效的互动性
(3)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实践性
(4)学生真正的理解性
(5)预备学习材料的良好组织性
(6)学生学习的反思性
“好课”标准没有定论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一堂好课的基本出发点。
一节好课师生要互动,不能一方冷,一方又太热。教师就像原子,学生就像电子,得叫他围着我们转。我们不应说我们站得比学生高,事事就比学生强,我们要把自己的位置放低点,我们要把我们要传授的知识包装一下,用孩子们听得懂的,理解的话再讲出去。
总之一句话,作为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在知识含量上,我们要永远追求最高化,而在教学方式上应力求学生化。
评判一节好课,主要是看这节课在实现学生个性能力上达成多大的促进效果,简而言之,要有如下的原则:
1、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偿到课堂充满新奇。
2、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课堂成为学生行使主权的阵地。
3、以多鼓励为主,抑制受挫感,让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
4、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正确处理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对课堂充满爱的情感。
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1. 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
只要学生喜欢上的课就是好课。学生喜欢的课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一、能体现较强的人文性。二、能凸现鲜明的教学个性。三、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培养合作与竞争精神。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与对话。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其次,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第三,要看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了解 和引导。第四,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实行了因材施教。
2.一堂课是不是好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 “不累”来区别。
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 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
3. 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学生面部表情是一张“晴雨表”。
如果学生喜形于色,不能自己地投入学习,眼睛里闪烁着成功的喜悦、生命的满足、收获的充盈,这就算得上好课。
4.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应看它是否体现了“实”与“活”的统一。
一节好的课,应是“实”与“活”的统一。“实”指 扎实、朴实、真实,教师要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科学地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活”不单是气氛 活跃,语文教学的“活”,首先应体现在活用教材,适当引进,利用相当的课程资源,拓展渠道,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资料,铺垫教学,补充内容。其次,要活化教学形式,加强实践活动。
课仿佛一面多棱镜,因观赏者的不同、评价角度不同,对同一堂课的评价也会呈现出千姿百态。好课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一堂好课的评价不能一把尺子,一种刻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坚认为,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面对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专家、听课者,因为对教育有不同的看法,也会有不同的标准。这反映了我们认识同一问题处在不同的层面上,我们需要逐步在教育价值观上取得共识,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和课堂教学实际,从学科教育价值观的高度,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标准,构建能够保护教师积极性的灵活而宽松的评价体系,推进新一轮课改实践。
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知识与技能
1、教学目标的制定能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学习实际需要,突出学科特点。
2、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3、教学内容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发展性,学生经历、体验、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4、能够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抓住重点,提示本质,不生搬硬套教材,教学思路设计做到量体裁衣,灵活运用,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能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富有艺术性,有利于学生思考与动手实践。
6、教学环节灵活多变,循序渐进,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所提问题富有挑战性,把学生的困难、问题和经验当作课堂教学的生长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7、立足于学生的学,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率、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体现学生自主发展、差异发展等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探究,并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的重心上。
8、基本功扎实:板书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有艺术性;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语言准确清楚,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运用教具,作多媒体熟练教学有特点,有创新,能体现自己的风格。
9、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方法科学,效果明显
10、教师不局限于教材,及时捕捉、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有目的地开展和利用课外教育资源。
三、情感与态度
11、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关注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以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有效利用课堂40分钟,学得轻松愉快,有序、和谐,积极性高。
12、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四、教学效果
13、面向全体,教学中多边互动,尊重学生,学生参与面广,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达成。
14、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动脑、动口、动手;乐于争论、讨论、辩论,思维积极,发言踊跃,学习兴趣浓,信心足,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一节好课必须要有“形,神,韵”。
形就是一节课最其本的,必须具备的几大要素。首先必须明确你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教学内容要有足够量的新颖信息和难度适当,对学生有用的知识。其次是重点突出,脉络清楚,最后是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
神就是这节课的生命力。要求老师和学生同时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互动中使课堂焕发生命。生命力从何而来?我认为从两个方面获得,首先是教师自己的激情。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其次是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韵就是韵味,体现在每个环节的处理上,是人文性的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协调统一,过分强调或忽视某一特性都是不合理的。一般在拓展活动中我们比较重视人文性的体现,可是过于公式化又让它流于形式,成为可有可无的附加。我觉得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问题,让这种拓展成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