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卫知错 暗卫自罚掌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40:19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分析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金融网    点击数: 13    更新时间:2011-10-25         现代研究证明,金融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可通过调整和优化配置对宏观经济实施调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在中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同配置主体完成的配置效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研究吉林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对于加强吉林地区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信贷资金的供给上,农业贷款作为一种货币资金,对农村的产出应当具有促进作用,即农业贷款投入的规模越大,农村社会产出的规模也应越大,两者呈正相关。因此,本文选用农业贷款作为衡量指标,而且,该指标的选择正好契合了国际上对农村金融体系评价指标的选择。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对吉林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效率、主要是配置效率做一个简要评价。

  对吉林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

  (一)存量金融资源分析。

  存量金融资源指一定区域在某一时间拥有并能够掌控的全部金融资源。当前吉林地区存量金融资源主要表现是:金融资源不断增长,但总量偏小;功能性金融资源作用已显现,但与经济发展仍有不协调之处。

  (二)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目前吉林地区金融资源使用效率已达一定水平,贷款增长与经济增长已呈正相关,贷款投放对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已得到有力证实。但就模型总体经济意义而言,贷款增加还远未成为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这说明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仍然不高。就整体而言,当前地区金融资源结构变化相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扩大核心金融资源规模的同时,对调整和优化金融资源结构要予以足够重视。

  (三)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上,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是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二是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足2个。三是乡镇的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四是人均贷款水平差距极大。当然,这一方面是与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不足,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和收益低,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有关,但同时也说明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本领还有待于继续加强,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有待继续提高。

  农村金融资源低效配置的成因分析

  (一)制度变迁下的“金融抑制”。

  现行金融制度的变迁,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功能持续弱化。表面上看来国有商业银行主动撤离县域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的改进,向市场化迈进了一步,但同时又造成了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配置盲区,制约了金融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主动性。

(二)农业的弱质性与金融资金趋理性的矛盾。

  金融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商业化运作必然导致资金在满足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实现趋利性,然而农业是弱质产业,其自身固有的高投入与低产出决定了它具有高风险性,加之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不佳,抵押担保又因程序多、成本高而难以落实,因此,农业仍是金融机构不愿涉足的高风险区域,客观上造成了信贷资金支农不利。

  (三)农村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

  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由于农村地区非正式金融市场活动的存在,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影响央行货币政策在农村的传导效果。

  (四)金融资源配置受到区域金融生态的约束。

  就目前而言,吉林地区在金融外生态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明显偏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落后,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开放度、人民生活及保障水平偏低;法制环境差,社会成员法律意识不强,地方性法规创制滞后;地方政府行为理念错位,政府“点菜”、银行“埋单”等行政干预金融的问题时有发生;中介机构不健全;银企关系欠融洽,不良贷款比例大,金融债权保护不力;社会信用缺失较严重;所有这些,无形中增大了金融主体和经济主体业务经营的难度和风险,限制了资金的流动,弱化了经济资源跨地区、跨时间的转移功能,制约着金融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调整和优化吉林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壮大金融业规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的要求,客观上需要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壮大,改变原来的比较单一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首先金融机构本身要有创新理念。更新营销理念,不断拓展服务,使符合条件的贷款对象及时获得信贷支持,解除企业做大做强所受到的资金瓶颈制约。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要坚定不移地抓好项目建设,围绕“大”和“高”开展项目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特大项目,着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高加工度项目、高附加值产品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要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调整和优化升级资源型、粗加工为主导的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三要加强科技、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提升传统产业的层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企业争取贷款创造基础条件。

(三)发挥地方政府在银企合作中的平台作用。

  地方政府在银企合作中要发挥好服务职能,使企业的贷款需求和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搭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增进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相互了解和信息交流;二是地方政府定期举行由金融机构和有关企业参加的企业和项目推介会,将信誉好、市场竞争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和好的项目推荐给金融机构;三是邀请金融机构提前参与项目的决策论证过程,以便于金融机构做好项目实施的资金启动工作,减少项目资金供给的中间环节。提高银企合作的工作效率和互信程度,增强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从立法的角度解决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歧视”问题。

  以立法手段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和提高农业技术所需要的相对庞大的资金需求。限制国有商业银行过高的系统内上存资金利差和资金比例,同时制定优惠措施激励商业银行将盈余资金调剂到当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更好的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积极引导现有农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

  一是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以开发性金融的运行模式弥补体制缺损和市场失灵的“瓶颈”领域,支持地方政府解决“三农”、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城镇化等项目建设;支持各级地方政府整合财政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二是继续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真正转换经营机制,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更好的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

  (六)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一是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除承办农村种养业的洪水、地震、台风、蝗虫等灾害保险外,还可以核准开办农村所有财险业务和人寿险业务,并考虑以免交营业税、根据业务品种给与鼓励。二是组建全国性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将国家对农业保费补偿方式,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资金投入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引导建立以劳动联合为基础,以资本联合为纽带,以互保共济为目标的互助保险组织。承包理赔范围主要是农户养老、家养牲畜死亡及乡村企业职工失业保险。

  (七)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

  一是加强宣传,加强实惠信用意识,规范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在农村努力营造成新观念和信用文化,良好的融资信用环境实现与金融发展的基础。二是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三是建立可持续发展观,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规范气压改制和破产程序,从而营造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