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言傅天重生墨言上学:放大你的格局,人一辈子要有一次壮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21:33:58


放大你的格局,人一辈子要有一次壮游

 
有一种旅行,方法很贫穷,却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这种旅行,西方从16世纪末传承至今;中国却已失落数百年。那就是Grand Tour──壮游。培养独自「闯」的能力,才能开创个人与国家的竞争力。


 
文●陈雅玲 研究员●贺先蕙


有一种旅行,方法很贫穷,却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这种旅行,西方从16世纪末传承至今;中国却已失落数百年。

那就是Grand Tour──壮游。

培养独自「闯」的能力,才能开创个人与国家的竞争力。

去年十一月中旬,英国《泰晤士报》以超过十万英镑(约合新台币六百四十万元)的代价,挂名赞助英国「空档年大展」(The Gap Year Show)。

什么是「空档年」?它有多重要?从两位英国王子身上,就可得知一二。

英国威廉王子在入读大学之前的空档年,以十个月的时间,到智利参与当地扶贫的义工服务,扛木头、劈木柴、教英语、洗马桶。形象欠佳的哈利王子,也曾在他的空档年前往澳洲及非洲游历,期间,他在饱受艾滋病困扰的南非小国赖索托停留八周,以手提摄影机,完成一部纪录片「被遗忘的国度」。二十岁生日当天,这部影片在英国ITV电视台播出。

传统上,空档年就是欧洲年轻人「转大人」的阶段,他们绝大多数是藉由出国壮游(Grand Tour),来完成这项成年礼。

同样是二OO六年,八月的一个下午,梳着大辫子、身披纳西族七星羊皮背饰的中国云南省丽江市副市长杨一奔,带着她的新书《地球一奔:一个纳西女人的环球之旅》,出现在上海书展。

环球第一人潘德明 徒步、骑车,七年走过八万公里

一九九八年,杨一奔参加了「潘德明环球足迹考察寻访团」。二十几位文化界人士,开着四辆车,走过八万公里,以壮志环游世界一周。他们住在三十吨货车改装的宿营车上,喝不到热水,吃不到蔬菜,一路颠簸前行。一年半下来,倒的倒,逃的逃,只剩下两位坚持到最后。其中之一,就是杨一奔。

近几年,中国大陆的媒体、体育界又开始重提潘德明。《地球一奔》的出版,两代环球壮游再度引起瞩目。因为,全世界第一位以双脚徒步、骑车,完成环球壮举的人,就是中国的潘德明。

一九三O年,上海青年潘德明为洗雪「东亚病夫」之耻,决心环绕地球一周。过程中,他始终随身携带一本四公斤重的《名人留墨集》,包括印度的甘地、泰戈尔等世界名人,都曾在其上签名。法国总统莱伯朗(Albert Lebrun)、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接见了他,并赠金牌。七年后他刚回国,爆发七七事变,这么伟大的事迹就此湮没在板荡的乱世里。

其实,青年旅行不是现代专有的活动,自古有之。当时,有一个专有名词「壮游」。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特别是经过规画,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壮游不是流浪,它怀抱壮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与探险也不太相同,壮游者不局限于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间,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世界之大。

如今,西方壮游风气仍盛,但壮游的地区已扩展到全世界。二OO四年十月,《国家地理》子刊《旅行者》(Traveler)的二十周年纪念特刊「新壮游」(The New Grand Tour),就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新壮游的方式:环游世界八十个景点。

报告认为:「空档年」可增加外语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包括独立精神、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因此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动能。

中国最伟大史家司马迁 二十岁遍游九省,用脚写《史记》

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作品之一《史记》,也是在司马迁的壮游后完成。司马迁是其父太史公司马谈刻意栽培的接班人。他从十岁开始读万卷书,父亲为他延请当时大儒孔安国、董仲舒为师;二十岁那年,司马谈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的、有计划的到广阔社会中实地考察,接触壮丽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并搜求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司马迁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学术旅行,「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最后终于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壮游的价值,在于对于人的改变。古今中外,有太多例子是经历壮游而改变人生,甚至提升人类的文明。三、四百年来,西方社会的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的最底层。中时旅游第一个「玩家带路」的国际专业导游张榜奎表示,当这些原本价值观单一的年轻人,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人、行为、社会规范时,会省思:「我们的标准就是真理吗?」

回头来看中国,蒋勋感慨表示,我们的文化老了,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我觉得中国从郑和以后输掉的,就是那个走出去的精神。」

根据史书,明成祖在位时(公元一四O二至一四二四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时期之一。山河探险协会理事长徐海鹏指出,当时米仓的米,多得都发了霉;钱用不完,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然而权力斗争,使得明成祖长子仁宗即位后,竟以「经济空虚」,放弃全球海上霸主的地位,将七次出海档案全部烧毁,还颁布「片板不得入海」、「沿海居民内移一百华里」的敕令。

「明朝实行锁国政策后,国势开始往下滑,民国初年到达谷底。」徐海鹏惋惜的说,中国虽然不乏壮游的前辈,但从此探险、壮游的精神丧失,在一九OO年前后半个世纪国力最弱时,不仅在探险的领域缺席,还成为其它国家探险的对象。「壮游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开创精神。缺乏这股精神,富不过三代,国家也会改朝换代。」

单骑走天涯胡荣华 花三年骑过六大洲、四十国

一九八O年代,台湾更出现真正的壮游风潮。一九八四年,胡荣华以三年一个月的时间,骑着他的自行车「蓝驼」穿行除了南极大陆以外的六大洲、四十国,总骑程比地球赤道一周还长。「那时台湾经济刚起飞,社会上一股走出去的雄情壮志。」现在经常指导后进的胡荣华,是台湾近代壮游第一人。

一九八六年,王瀚横渡直布罗陀海峡。一九八七年,《自立晚报》举办「四壮士环球徒步」活动,以两年的时间,负重徒步二十二个国家,完成环球徒步一万五千公里的壮举,后来出书《走出地平线》。后来,虽然还有单车环球骑士陈守忠等,但壮游的时间和距离,都无法超越最早的胡荣华。

「救国团过去办的活动,学生抢破头;现在辛苦一点的像健行,名额都很难招满,背包要用车运到下一站。」胡荣华认为,时下的年轻人确实比较娇惯。

 「我们的教育太强调『书中自有黄金屋』,不鼓励年轻人在真实环境中超越自我。」他指出,人口结构改变也有影响。「现在每个家庭都生一、两胎,每个都是父母的小太阳。不像以前,我们好像跟大自然生生相息。」

「壮游文化在台湾社会里失落了。」蒋勋从儒家「父母在,不远游」的文化根底分析,华人的文化里,贫穷的时候,是能够闯的,可是一旦富有,就过度保护子女。「下一代失去了闯的能力,很容易腐败掉,我觉得我们的竞争力都会失去。」

焊接技士黄进宝 儿子休学,全家骑铁马露营环球

二OO二年七月,黄进宝和同为焊接员的妻子杨丽君,带着建国中学三年级的大儿子黄建家、弘道国中三年级的小儿子黄琮富,暂停工作和学业,以十三个月的时间,完成「铁马家庭环球行」。

他们经济不佳,但爸爸黄进宝决定效法穷和尚只靠一钵一鞋就上路的精神,不仅睡民宿、学校、帐棚,甚至在清真寺、警察局都有过夜经验。一路上,大儿子负责英语交涉与文字记录、小儿子负责采购补给、爸爸负责带队修车、妈妈负责洗衣煮饭。四人同心协力,以不甚流利的英语,克服了签证、食宿、异文化造成的误解等问题。

「星际大战首部曲」中饰演「欧比王」的伊旺是二OO五年度全球片酬收入仅次于汤姆.克鲁斯的男明星,他的片酬收入折合新台币高达十一亿八千万元。尽管伊旺的每一秒钟都昂贵如黄金,但二OO四年四月,当时三十三岁的他暂别繁华,与友人骑摩托车,从伦敦出发,途经比利时、乌克兰、俄罗斯、蒙古,并向东渡海到阿拉斯加,抵达纽约,游历三万二千公里。两人一路上历经无数惊险,入境乌克兰后还曾被请到黑道大哥家中作客。

这些困境让伊旺认识自己的极限:「我懂得为每一天而活,自由得像站在路边的那一排老鹰,我感谢这片有鱼子酱、石油及黄金的大地,教会我这点。」「这是我这一辈子做过最棒的一件事。」伊旺回忆。

一直歆羡十七世纪英伦人士壮游欧洲的建筑师姚仁禄,最近在他的部落格上发表一篇文章,引用哑剧电影明星约翰.巴里摩(John Barrymore)的话:「人不会老去,直到,悔恨取代了梦想。(A man is not old until regrets take the place of dreams.)」 该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去壮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