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太师是什么官:邓铁涛 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52:15
一、冠心病的辨证论治研究中医虽无冠心病之名,但邓氏认为可以古说参证。古人所说的“真心痛”、“胸痹”等,给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如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所记述的证候与冠心病十分相似,其治则与方药也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6 O! ?" ^  _0 k3 W! d冠心病辨证首先要辨明病位。《内经》既称“真心痛”,《金匮》又有“胸痹”篇,则此病病位在心无疑。其次要详审病机,邓氏认为冠心病是本虚标实之证。虚与实往往同时并存,但其间有先后主次缓急之分,因而病人即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 ?# N8 E0 |. p, s& q' B中医中药交流网本虚虽指全身之虚,但心虚是其突出的矛盾。心虚必累及阴阳气血,因气属阳,血属阴,故可概括为阴阳。气血是阴阳派生的,因此,轻则反映为气虚血虚,重则为阴虚阳虚。心虚的特点,心主火,意味着人体能源之所主。心搏一停,其他系统也就随之停止。《内经》所谓阳中之阳心也,故全身阳气中最重要的是心阳。当然还有命门亦十分重要,但从五脏角度言,心应当有重要的位置。实,主要是痰和血瘀。虚与实孰先孰后?应该说是先有虚。由于心阳心阴俱虚,才引起气血失畅,气虚生痰,血滞成瘀。且冠心病的发病率以老年人为最高,老年之病多虚。至于血瘀如何形成?瘀由于血流不畅。气与血,阴阳互根,所谓“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故血瘀乃由于气滞。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故气是主动的,血是被动的。当然,血瘀也可导致气滞;痰湿等引起血瘀,亦可反作用于气。但冠心病一般是由气滞引起的为多。气虚也可引起血瘀,因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现代血流动力学认为,血液的推动力对流速、流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与中医所说的气的作用很相似。联系到胆固醇在血管壁内膜下的沉积,似可相等于痰的病证;心脏血管的痉挛,可能与气滞有关。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血管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进一步发展,便会影响血液的流通,产生中医的所谓“瘀”。从全国各地对心肌梗塞的治疗分析,大部分的方剂是以祛瘀为主的。通常所见之心肌梗塞,亦以瘀证为多。
3 m0 w+ e# ^" g( N' I  M7 B说明冠心病的早、中期以痰证为常见,而中、后期则以瘀证为多。从广东的病例来看,心气虚(阳虚)兼痰浊者为多见。特别是早、中期患者,其后则兼瘀或兼痰瘀者为多。而心肌梗塞患者则以瘀闭为主,亦有痰瘀相兼者。; |5 G9 n7 v6 H8 R4 ^
第四卷107冠心病的病因可归纳为劳逸不当,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内伤。但这些因素,并非可使人人罹患此病,而是决定于正气之盛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虚则上述因素才起作用。正气内虚包括五脏之虚,但本病是因心阳亏虚,心阴受损,以致“心痹者,脉不通”,痰瘀闭阻心络而成“冠心病”。心与五脏关系非常密切。如高血压心脏病,往往先有肝胆亢盛,再影响到心,而肝的病又多先由肾阳虚衰,水不涵木所致。此外,与命门亦有关系,症见休克,阳气衰竭,脉微欲绝,这不仅是心阳衰,命门之火亦衰。心阳衰可用独参汤,甚则用参附汤,命门火衰则以四逆加人参为宜。心与肺的关系,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为心主血脉之助。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冠心病痰阻之证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3 [- @6 n8 h3 A* i: i( I0 z2 R3 k
根据上述理论,对冠心病的辨证如下:1心阳虚(兼痰或瘀):心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或黯滞少华,畏寒,肢冷,睡眠不宁,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胖嫩,苔白润,脉虚或缓滑或结代,甚则四肢厥冷,脉微细或脉微欲绝。
) S2 L( P- \5 b1 ]2 G" U1 y9 [中医中药交流网2心阴虚(兼痰或瘀):心悸,心痛憋气或夜间较显著,口干,耳鸣,眩晕,夜尿多,腰酸腿软,舌质嫩红,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而促,或细涩而结。
9 W, w1 e& I1 |中医中药交流网3阴阳两虚(兼痰或瘀):既有心阴虚证,又有心阳虚证,同时兼痰或瘀。& N7 ?* x1 y$ ^: e1 G5 @5 u
4痰瘀舌脉辨证:舌苔厚浊或腻,脉弦滑或结代者,为痰阻;舌有瘀斑或全舌紫红而润少苔,脉涩或促、结、代者,为瘀闭;若两者合并则为痰瘀闭阻。此证可并见上述三型,无论因痰因瘀,心绞痛都较明显严重,或痛有定处,一般瘀的疼痛比痰的疼痛为甚。
8 Q, S& ~! ~# I7 m0 R) g至于心肌梗塞,则以标证为主要矛盾,即痰瘀闭阻阳虚型、痰瘀闭阻阴虚型、痰瘀闭阻阴阳两虚型,一般以治标为主,以攻瘀为重点,随证变通论治。! d1 a# p4 v( P2 j8 y. C, O
对于本病的治疗,汉代《金匮要略》论胸痹继承《内经》“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这一论点,认为阳气虚于上,痰湿等阴邪乘虚干扰而成病,治疗强调温阳除痰(湿)以恢复胸中阳气。其治胸痹诸方从栝蒌薤白白酒汤到薏苡附子散,都是针对阳虚的,邓氏根据这一论点,选用温胆汤加党参进行治疗。从临证实践来看,只知阳虚不知有阴虚是不全面的,但邓氏认为,心有阴阳两方面,而心阳则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使是心阴虚,亦往往宜加补气之药。故本病心阴虚型我们常用生脉散加味即根据这个道理。正如肾有阴阳,而肾以阴为主,补肾阳,往往在补肾阴的基础之上是同一道理。
" [$ ]" I& p) P0 H, q中医中药交流网至于治标与治本的问题,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攻多补少,攻少补多,宜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切忌一攻到底或只识补虚而忽视疏导痰瘀。
/ K% `; k! J' y6 l  V' U常用方药如下:1心阳虚:一般用温胆汤加党参(竹茹10克、枳壳5克、橘红5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甘草5克)。此方对于期前收缩而舌苔白厚、脉结者,有较好的效果。若心阳虚而兼瘀者,用四君子汤加失笑散2~5克顿服;若阳虚而心动过缓者,用补中益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若阳气虚,四肢厥冷,脉微细或脉微欲绝者,选用独参汤、参附汤或四逆加人参汤(参用吉林参、高丽参或西洋参),选加除痰和祛瘀药。
! u5 _& T! j) n$ S7 x中医中药交流网2心阴虚:一般用生脉散(太子参18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为主方。心动过速者,加玉竹、柏子仁、丹参;期前收缩脉促者,加珍珠粉2克冲服;心阴虚兼痰者,加栝蒌、薤白;兼瘀者,酌加桃仁、红花或三七末2克冲服。' O) M6 @. n$ x" r/ p
第四卷1083阴阳两虚:用温胆汤合生脉散,或四君子汤合生脉散,或用炙甘草汤(炙甘草10克、党参15克、生地15克、阿胶6克、桂枝10克、麦冬9克、火麻仁10克、大枣4枚、生姜3片)加减。
0 d" W- x$ l- x3 N" Y凡舌苔厚浊或腻者,不宜用炙甘草汤。
1 H2 z7 @# _; Z4 A, n9 M* \4兼痰兼瘀:痰证为主的可于温胆汤中酌加胆星、远志或栝蒌、薤白之类,并按心阳虚、心阴虚加减用药,阴虚者可去法夏加花粉。瘀证为主的可用蒲黄、五灵脂、川芎、丹参、三七之属为主,并加入补益心阴心阳之药。# }5 E5 M. W: ~$ j
5血压或血脂高:兼血压高者,于方中选加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之属;若气虚甚之高血压宜重用黄芪30克;血脂高者,于方中选加草决明、山楂子、首乌、布渣叶之属;若舌苔厚浊者宜加用一些除痰湿之药。但无论血压高或血脂高,治疗之关键仍在于辨证论治。
1 C7 k% m# f, ^: ?( c3 B% v) a- i中医中药交流网6急性心肌梗塞:①急性心肌梗塞多数病例都有较剧之心绞痛,故通脉止痛是抢救的首要步骤。一般可用冠心苏合丸1~2枚立即嚼服。但阴虚或有内热者不宜用苏合丸,可用人工牛黄、冰片各0.4克,麝香0.2克,同研末含服。②参芎汤:党参24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川芎18克、丹参18克、红花10克、陈皮2克,水煎服。若舌苔厚浊或为兼痰盛者,应加祛痰之药,如栝蒌、薤白、法夏等;若神志模糊者,是痰迷心窍,宜加石菖蒲12克,远志6克,或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之类;若心源性休克,需加用吉林参或高丽参10~18克另炖服,并根据阴虚阳虚加减用药;偏阴虚者,可用西洋参10~18克,另炖服。
7 A: R4 ?' \! `2 m! @- U冠心病用药物治疗只是一个方面,在药治同时或药治后,应注意饮食起居,以及精神生活方面的卫生,所谓起居有时,饮食有节,身心愉快等。此外坚持体育锻炼更是十分重要,体育锻炼宜采用柔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之类),不宜刚劲的运动。年过60的患者,宜散步不宜跑步,慢跑亦非所宜。
# e* ]6 p5 |; O( p  S: N1 n0 O对于冠心病的标证,在强调痰阻的同时,亦不能忽视瘀闭。针对心绞痛有突然发作,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的特点,急则治其标,邓氏根据祖传治疗痛证的验方,创造出五灵止痛散,(已由广州中药三厂正式投产面世)用于治疗心绞痛发作获得较满意的效果。近年来又在五灵止痛散的基础上,结合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特点及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加减制成冠心止痛膏,外贴心俞、膻中、虚里等穴,使其药效通过脏腑和经络的联系直达病所。汤散、膏剂内服外用合而治之,标本兼顾,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4 t. A8 X: Z$ V1 q* C+ {4 z/ F
邓氏上述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治疗经验,形成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他指导研究生丁有钦,通过检测30例心血管病痰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有关指标,与健康人组73例和未分型心血管病人组162例作比较(实验材料与方法限于篇幅从略,下同),结果30例心血管病痰证患者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及血小板电泳时间、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和β-脂蛋白浓度均明显增高,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这些指标的异常是心血管病痰证患者血液流变性较突出的变化。8 s  C0 k; L& y) Z2 }8 L
80年代中期,邓氏又指导研究生方显明,以益气除痰法方药对5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痰证与非痰证患者组间疗效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对78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痰证与非痰证患者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沉等指标均高于正常组(P<0.05),痰证患者尚伴有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P<0.01),35例病人用益气除痰方药治疗后,症状疗效与全血比粘度改善的符合率痰证为82%,非痰证为75%,提示益气除痰法治疗冠心病,无论是痰证患者还是非痰证患者均有一定疗效,辨证论治不应排除专第四卷109方专药。丁氏、方氏两人之研究,从临床实验的角度,支持了邓氏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主张。
) d. J" `8 o/ o. n% H- Y- t4 }二、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研究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仅就文献的论述及临床实践,试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如下: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肝脏的特性,前人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足见肝脏之阴阳相对平衡则无病,而肝脏之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有密切的关系。
8 l0 `6 Q2 p* l  R" o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肝阳过亢的继续发展,可以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证候(脑血管意外)。肝阳过亢不已,可以伤阴伤肾,又进而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8 k9 K! w' i) k7 s7 b5 ~3 U4 Y
肝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前人用母(肾)与子(肝)来形容两者的关系。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而致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阳偏亢,出现阴虚阳亢之高血压。其发展亦可引起阴阳俱虚的高血压或中风等证。
9 z9 Z+ {# G1 ], D* J中医中药交流网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致高血压。这一类高血压,往往见心脾之证。中医中药交流网( u0 b! D6 r+ g5 W1 [
基于上述病机,确诊为高血压病之后,辨证可分以下四型:1肝阳上亢:头痛、头晕、易怒,夜睡不宁,口苦或干,舌边尖红(或如常),苔白或黄,脉弦有力。3 r2 f  h: S7 o
2肝肾阴虚: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减退,耳鸣,失眠,心悸,腰膝无力或盗汗,舌质红嫩,苔少,脉弦细或细数。0 O$ j4 W4 P$ p) j: r/ b
3阴阳两虚:头晕,眼花,耳鸣,腰痛阳痿,遗精,夜尿,或自汗盗汗,舌淡嫩或嫩红,苔白厚或薄白,脉虚弦或紧,或沉细尺弱。& U9 b) K5 u* V! e2 s
4气虚痰浊:眩晕,头脑欠清醒,胸闷,食少,倦怠乏力,或恶心,吐痰,舌胖嫩,舌边齿印,苔白厚或浊腻,脉弦滑,或虚大而滑。
; m0 f4 \7 |% _) e( F, w本病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调肝为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一环,但治肝不一定限于肝经之药。清代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对于肝气、肝火、肝风的治疗共30法,用药颇广,值得参考。( k: B6 G% a. v0 L2 K/ J4 }
王氏治肝,以肝气、肝风、肝火辨治。王氏说:“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症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王氏治肝之法虽多,而偏重于清滋。肝气、肝风、肝火之症,不等于只属于高血压,但其中一些治法,已为后世所采用。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羚羊、丹皮、甘菊、钩藤、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法是也。……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义第四卷110也。”清代医家叶天士早已对肝风一类病有较丰富的经验。如华岫云为《叶天士医案》立“肝风”一证,总结叶氏治肝风之法,华云:“先生治法,所谓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是介以潜之,酸以收之,厚味以填之,或用清上实下之法。若由思虑烦劳身心过动,风阳内扰则用酸枣仁汤之类;若由动怒郁勃,痰火交炽则用二陈龙荟之属。风木过动必犯中宫,则呕吐不食,法用泄肝安胃,或填补阳明。其他如辛甘化风、甘酸化阴、清金平木,种种治法未能备叙。”这些论述,对于高血压的治疗,都值得重视和参考。中医中药交流网: a; ~' O3 X% H/ G7 f1 X
总之治疗高血压,治肝是重要的一环,但疾病变化多端,不能执一,应辨证论治。根据上述辨证,邓氏常用之治法如下:1肝阳上亢,宜平肝潜阳。用石决牡蛎汤(自订方):石决明(先煎)30克、生牡蛎(先煎)30克、白芍15克、牛膝15克、钩藤15克、莲子心6克、莲须10克。3 m9 T- F- ^% e- Y2 ^7 [* f% o. i: ^
此方用介类之石决、牡蛎以平肝潜阳为主药,钩藤、白芍平肝熄风为辅药,莲子心清心平肝、莲须益肾固精为佐,牛膝下行为使药。如苔黄、脉数有力加黄芩;若兼阳明实热便秘者,可加大黄之类泻其实热;苔厚腻去莲须加茯苓、泽泻;头痛甚属热者加菊花或龙胆草;头晕甚加明天麻;失眠加夜交藤或酸枣仁。) e) }/ V$ l; v/ v- [9 f  @
2肝肾阴虚,宜滋肾养肝。用莲椹汤(自订方):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龟板(先煎)30克、牛膝15克。此方以莲须、桑椹、女贞、旱莲草滋养肝肾为主药;山药、龟板、生牡蛎为辅药;牛膝为使药。气虚加太子参;舌光无苔加麦冬、生地;失眠心悸加酸枣仁、柏子仁。
5 A( O. y8 E6 K6 m3阴阳两虚,宜补肝肾潜阳。方用肝肾双补汤(自订方):桑寄生30克、首乌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玉米须30克、杜仲9克、磁石(先煎)30克、生龙骨(先煎)30克。若兼气虚加黄芪30克。若以肾阳虚为主者,用附桂十味汤(肉桂3克、熟附子10克、黄精20克、桑椹10克、丹皮9克、云苓10克、泽泻10克、莲须12克、玉米须30克、牛膝9克)。若肾阳虚甚兼浮肿者,用真武汤加黄芪30克、杜仲12克。
+ Y" `2 _! H5 M' F1 Y4气虚痰浊,宜健脾益气。用赭决七味汤:黄芪30克、党参15克、陈皮6克、法半夏12克、云苓15克、代赭石(先煎)30克、草决明24克、白术9克、甘草2克。5 D; B! k' P6 E) R& `; N
重用黄芪合六君子汤补气以除痰浊,配以赭石、决明子以降逆平肝。若兼肝肾阴虚者加首乌、桑椹、女贞之属;若兼肾阳虚者加肉桂心、仙茅、淫羊藿之属;若兼血瘀者加川芎、丹参之属。中医中药交流网$ C+ M% f" O4 M
以上是对辨证论治的一些体会。若从预防与比较系统彻底的治疗来说,应针对病因病机采取综合措施。8 `) D6 E6 s. y7 O7 g
1调节情志。本病与精神因素,工作紧张关系较大,对患者的精神环境与工作安排十分重要。当然患者的内因是决定因素,因此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与注意劳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措施。饮食与生活上的调节都很重要。
: I, d: K4 i* Y" e" }2体育疗法。如气功、太极拳,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论预防与治疗,都有可靠的作用。
) L7 k7 c; n& {- E# j" D: f" C中医中药交流网3中西并用。中西结合治疗也是需要的,西药疗效快,中药疗效慢但比较巩固。可以结合使用。如见高血压危象,先用西药或针灸控制,然后中西并用。对顽固之高血压亦宜中西并用,至一定时期然后才纯用中药。
. R# E# m" a" @7 R) Hwww.fs999.com第四卷111邓氏防治高血压病,并不单纯满足于临床治疗有效。80年代,他又指导研究生杜少辉,从免疫学的角度探讨高血压病中医分型的物质基础。杜氏根据邓氏上述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拟定含有滋阴、潜阳、补肾等方药的“邓氏降压汤”,对64例高血压病患者(含对照组30例)进行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从两组降压疗效比较,第一周中药组不及西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此后两组之间疗效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现西药降压特点为下降幅度大,降压速度也较快,而中药降压特点为呈逐渐性下降,远期疗效好。同时症状疗效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患者经中医药治疗后,除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以外,升高的体液免疫指标有所下降,IgG和补体C3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下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有所增强,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人体免疫失调的平衡得以纠正,支持了邓氏关于“高血压病是内脏阴阳失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的学术主张。www.fs999.com! K4 G6 Z' ^; |( T( C$ @+ u
由于高血压与冠心病经常联系在一起,因此邓氏又指导研究生张英民,对119例确诊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四型:痰证43例、痰瘀证28例、瘀血证23例、其它证型25例,以及正常组30例,进行血小板聚集性和血脂水平的测定。结果痰证、痰瘀证、瘀血证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其它证型组(P<0.01),而血脂异常与血小板聚集性相互影响,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偏高引起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更为明显。根据邓氏经验拟定的“降压一号方”,对其中44例高血压冠心病痰证(包括痰瘀证)患者治疗观察,降压疗效总有效率83.3%,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4.4%。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致动脉硬化指数(AI)比值均明显下降(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所提高(P<0.05),证实“降压一号方”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有关。9 V3 K. |) Q5 x, f1 W7 N- ^8 |! r
三、脑血管意外的辨证论治研究脑血管意外属中医中风病范围,中医的“中风”包括现代医学多种疾病。邓氏说:风、痨、臌、膈,古称四大证,而中风居其首。故历代医家对中风病论述甚广,文献资料亦很丰富。在病名上有中风、风痱、风懿、风气、卒中、类中风、真中风、非风、偏瘫、痿证……等。通过这些定名,可以概见其理论论述之广泛。究其主要焦点,在于病因、病机问题,也就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 e: z4 D7 {3 U2 b. Z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邓氏认为,有几本书值得参考,如清代姜天叙《风痨臌膈四大证治》、清代尤在泾《金匮翼·卒中八法》、近代张山雷《中风诠》、建国初上海中医文献馆《中风专辑》,以及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长春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等。通过上述文献的复习及结合多年的临床治验,邓氏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应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内动,或湿痰、瘀血内阻,或虚阳浮越而发病。但外风外寒亦往往为本病之诱发原因。* }( C' Y, u$ R: t2 F8 E) @3 u
本病的辨证分型,分为:①中脏:阳闭证、阴闭证、脱证;②中腑:肝阳亢盛、气虚血瘀、阴亏血虚;③中经络:风痰阻络、阴亏阳亢等证型。治疗上则根据上述分型,吸取清代尤在泾《金匮翼·卒中八法》及张山雷《中风诠》治中风八法的精华部分,结合个人的经验,邓氏拟定了下述辨证论治方案。
; [$ V- M; z* Twww.fs999.com第四卷112(一)中脏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发热或不发热为主要表现。
" J& v# i0 j1 A/ q+ `(1)阳闭证: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或痰声如锯,或身热躁动,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而数。$ K9 Z0 ^( ]" Z0 c) X3 |4 R; O
治疗方药:至宝丹及清肝降火,滋阴潜阳之剂;针刺:十二井(针出血),太冲、人中、丰隆(均用泻法)。- T* d( l! }. f* i4 i! ?) x
(2)阴闭证: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苔白滑腻,脉沉滑。www.fs999.com/ }( k- K( @0 X6 X6 _" x4 Y! `
治疗方药:苏合香丸及熄风豁痰之剂;针刺太冲、人中、丰隆(均用泻法)。
7 r0 f" R9 Z% l3 e中医中药交流网(3)脱证: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肢冷或手撒遗尿,大汗出,或汗出如油,或面色如妆,脉细弱或浮大无根,或沉细欲绝。
, W. n3 z8 G6 P中医中药交流网治疗方药:急救回阳,用参附汤,若属肾阴亏而虚阳浮越,而见足冷面赤的,则用地黄饮子;艾灸关元、神阙(隔盐灸,不拘壮数)。以上汤药均灌服或鼻饲。www.fs999.com: l4 z2 f% L$ I. h& Q
(二)中腑以神清,或神情默默,善悲而哭,半身不遂或但臂(腿)不遂,失语或语言不利,口眼斜,或大小便失禁,关格等为主要表现。本型多经中脏转轻而出腑,或中经络转重而入腑。
8 B; F2 }* D" A(1)肝阳亢盛: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必舌质红绛或艳红,舌体颤,苔黄或腻腐,脉必弦而有力或兼数。. L9 [5 q( k8 X+ o9 N6 \; V$ j, F
治疗方药:宜平肝熄风,用羚羊角骨汤(自拟),羚羊角骨25克、钩藤15克、白芍12克、地龙12克、石决明30克、竺黄10克、云苓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兼热盛者,可加黄芩、莲子心、石膏;兼痰可加胆星、全蝎、僵蚕;兼失语者加全蝎、菖蒲,或合至宝丹。! ~8 `0 F, @! y- w; X
(2)气虚血瘀: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舌必胖嫩,有齿印或黯淡,有紫斑瘀点,脉多浮大或大而无力。2 @2 M# o: b/ v, E1 w1 h) A# C6 K
治疗方药:治以补气祛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若兼失语则加全蝎、菖蒲、远志,或合猴枣散(成药)。若以血瘀为主,气虚不甚者,可用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加减。
1 j# g3 \8 c2 I   G; n(3)阴亏血虚: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舌必嫩红,舌瘦或舌痿,少苔或无苔,脉多沉细而涩。
: b3 O5 ^: K; e( e3 a! p3 U治疗方药:宜养血滋阴,用地黄饮子。若兼失语,加竺黄、菖蒲、生葱。www.fs999.com. K. V- B7 s4 g- c* i+ q! o
针刺治疗:以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为原则。偏瘫者,上肢取肩、曲池、外关,下肢取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三阴交;失语者,取通里、涌泉、廉泉、哑门。+ {2 r+ [- H/ I" i: o( Z/ a4 _
(三)中经络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肌肤不仁,手足麻木为主要表现。
/ e/ i5 ]6 Z" H# |(1)风痰阻络: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舌苔白或兼滑腻,脉浮滑或弦数。
9 N, @, O8 c% {! d# Z+ y+ ~治疗方药:宜养血祛风通络,用秦艽牵正汤(自拟):秦艽18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白第四卷113芍15克、生地20克、云苓15克、白附子10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羌活10克、防风6克、白术12克。兼热者加石膏、黄芩;痰多者,去生地加胆星;血虚者,加熟地、鸡血藤。. @& T) ?/ I  I+ f! `% L
针灸:针地仓、颊车、攒竹、合谷(均取患侧)、太冲。久病者当用灸法,或在上述部位作维生素B1加B12注射。
$ W6 g# w4 z* Y, \  O0 E; Ywww.fs999.com(2)阴亏阳亢:口眼歪斜,舌强语謇,舌质红,苔少,脉弦滑数。
8 r) ~$ Z& C, n/ T- D治疗方药:宜滋阴平肝阳,用钩藤饮加减(自拟):双钩藤12克、牡蛎30克、牛膝15克、竺黄12克、全蝎10克、石决明30克、天麻10克、首乌20克、杜仲12克。: r" b- k8 F+ I% _. S# ^& O0 m
针刺:地仓、颊车、合谷(均取患侧)、太冲。中医中药交流网5 W! ^8 J. E# |( j
西医对脑血管意外的病理生理改变认识比较具体,尤其是近年来头颅CT的广泛临床应用,故其辨病更为清楚;而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故进行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论治,疗效自应比较理想。邓氏曾治本病数十例,并于1965年与某医院搞协作时治20多例,疗效均较满意,特别偏气虚血瘀的病人疗效更明显。在中医方药使用方面,张山雷重视肝阳夹痰夹火,治用降气化痰,潜镇摄纳诸法,乃治闭证脱证通用法则,但是要根据病情,分缓急主次施用。张氏对中风的治疗,是在尤氏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值得学习。但张氏略于治瘀,反对补气法,诋毁王清任用四两黄芪治疗半身不遂,故其对瘫废不用之症,认为病延已久,“皆无痊愈之望”。其实补阳还五汤及通窍活血汤加减,对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中腑),疗效比前人方法有其独到之处;补阳还五汤取效的主要关键,在于重用北芪二至四两,甚至四两以上(此时煎药用水量及煎药时间,必须相应增加,否则便不能获得应有的疗效)。通窍活血汤加减宜用于脑血栓形成,不可用于脑溢血,应加注意。上述两方曾用于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用之得当,多获良效。
- Y* J3 s$ K! g中风又为近年来中医急症攻关项目之一,邓氏对于中风昏迷(中脏)者,多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苏合香丸等,由于有麝香、安息香、苏合香等芳香开窍之品,故研碎化水,滴入昏迷病人舌上,舌为心之苗,心主神明,患者即能吸收而起治疗作用,某些浅昏迷患者在滴入的过程中可逐渐出现吞咽动作,随即便可顺利灌服。9 w! M: k! v6 g; v) a9 K$ c
80年代中期,邓氏指导研究生廖青对急性中风进行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临床观察31例急性脑血栓形成及脑出血患者,脑血栓形成先以活血化瘀通下,10天后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脑出血先以止血消瘀通下,待标证俱去后,以益气化瘀法重用生黄芪。治疗结果,除3例死亡外,大多恢复正常。实验研究建立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采用直径约为76~98μm的白芨微粒,配成0.2%的生理盐水悬浮液,从大鼠颈外动脉插管注射入颈内动脉,从而栓塞一侧大脑的动脉,造成急性脑缺血,实验动物术后都出现了偏瘫、惊跳等中枢神经受损症状。观察中药“黄芪化瘀”方(即补阳还五汤黄芪量减少70%)的疗效,并与中药“化瘀方”(即补阳还五汤去黄芪)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化瘀方”对实验性急性缺血性脑水肿的减轻作用比单纯的“化瘀方”更强(P<0.01),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善“半暗区”血供而缩小了梗塞范围,使缺血性脑水肿得以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