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现在什么职务:辛亥先烈后人的平凡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2:20:43
    金秋十月,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100多位海内外辛亥先烈后裔奔走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参加纪念活动。在介绍这些辛亥先烈后裔的名单中,有许多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名字———孙中山、黄兴、黎元洪、喻培伦、熊秉坤、李烈钧、伍廷芳、冯玉祥……100年后的今天,这些分散世界各地的先烈后人以祖辈的名义再次聚首。

  先烈后裔———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每到纪念“档期”,他们便被祖辈的光环照亮。然而,拂去这个光环,他们的名字却大多鲜有人知。他们分散在海内外各个领域,过着普通老百姓一样平凡的生活。“我不是官二代!”正像辛亥英雄喻培伦的孙女喻斐云说的那样,他们并没受到什么祖辈的蒙荫,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在努力开拓自己的生活。

  黄兴

    (1874-1916)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与孙中山一起被时人并称为“孙黄”。早年留学日本,与孙中山一起成立同盟会。后归国组织革命活动,为黄花岗起义的实际策划和指挥者。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参谋部总长。
        黄兴长孙黄伟民:

  祖父没留下遗产 只有厚厚的账单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前,一位70多岁的老者深深鞠了三个躬,步履缓慢地走过由花岗石砌成的记功坊。他望着上面铭刻的就义烈士名单说:“我父亲差点成了黄花岗第七十三烈士。”

  这位老者是辛亥革命领袖、黄花岗起义总指挥黄兴的长孙黄伟民。他的父亲黄一欧是黄兴的长子,为筹备黄花岗起义从日本运送枪支弹药,并参加了黄花岗起义。黄一欧是当时同盟会年龄最小的会员,他在黄花岗起义的战斗中死里逃生,成了少数幸存者之一。

  黄伟民今年已74岁,但精神矍铄,很健谈。他居住在老家长沙,来黄花岗烈士陵园拜祭已经是第五次了。广州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黄家三代都与广州黄花岗有密切联系。”

  作为辛亥革命元勋的后代,祖辈给他们留下了什么?对此,黄伟民笑着说:“祖父为了革命,变卖了自己的庄园,没留下任何财产,却留下了厚厚的账单。”

  并且,后来在“文革”中,黄家又被抄家,祖父收藏的革命资料也被抢走烧掉,“后来还怀疑我们私藏金条,结果把家宅挖成了危房却什么都没找到”。黄家也“毫不意外”地被扣上了“里通外国”的帽子,被批成了“黑鬼”。

  “文革”结束,黄伟民一直在长沙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直到退休。现在担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官员。

  黄伟民说,他父亲黄一欧上世纪80年代初去世时,嘱咐他们不要写关于他和祖父黄兴的任何文字,“历史由后人去评说”,要谨记祖父黄兴的“笃行无我”四字家训!           冯玉祥    (1882—1948)民国时期著名军阀、军事家、爱国将领、著名民主人士。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曾发动政变,反对直系军阀统治和蒋介石独裁。1948年,在香港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政治委员会主席。同年在从美国回国途中遇难。
  冯玉祥孙女冯丹龙:

  当过女工下过乡 自食其力闯前程

   为了参加这次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冯玉祥将军的孙女冯丹龙专程从上海赶过来。

  “虽然祖父是大将军,但我并没感觉到他给我们家人带来多大的不同。父母和家里的长辈也都很少说起祖父。”冯丹龙说,她从小的生活就和别人一样;长大后做的事情也都很具体,下过乡,当过女工,当过护士,后来经过自己努力考上了大学。

  “文革”后恢复高考,冯丹龙决定参加高考。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她从护士转为了电工,利用课余的所有时间复习看书。终于在1981年,考上山东大学,大学毕业到大连理工大学担任中美MBA培训班的英文教师,后来萌生自己也考MBA的想法。最终取得了比参加考试的老师还高的分数,进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商学院。上世纪80年代,出国的浪潮中,冯丹龙毅然选择“逆流”回国,并成为了当时美国辉瑞制药公司的第一位中国员工。“真没想到,在辉瑞中国,一干就是二十三年。”她也由执行秘书走到了部门主管的岗位。

  2000年,中美关于“入世”正进行紧张协商的时候,冯丹龙作为中国唯一一位女性代表走上美国国会,并发表了演讲,一如她祖父冯玉祥在60年前所做的一样。那次演讲被美国议员评价为“非常有价值”,她为中美的成功协商作出了贡献。

  “对于我们后代,只要我们都有两只手,能够自爱,就不会饿死!”冯丹龙说,这是祖父冯玉祥将军临终前留给家人们的遗嘱。

    喻培伦

 (1886—1911)清末著名民主革命家。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大阪化学研究所,专攻化学。后加入同盟会,研制炸弹,组织暗杀团。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次年,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行文指令,以肇造民国元功追赠他为“大将军”,抚恤亲属,修建专祠。
  喻培伦孙女喻斐云:

  祖父虽是大将军  自己只是设计师

   在中山纪念堂中山像前参拜的众人中,有一老一少两人特别显眼,老者是金发碧眼的白人,旁边搀扶她的年轻女士也有鼻梁高挺的西方人特征。她们是辛亥英雄、黄花岗烈士之一喻培伦的后人。

  其中老者是喻培伦的儿子喻钟烈的夫人喻妩特,今年75岁,德国人,曾经获著名的瑞士格特尔文学奖;而旁边站的就是她和喻钟烈的女儿喻斐云,今年40岁。

  喻斐云说,她父亲喻钟烈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由香港到了德国,在德国自由大学攻读经济学,后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继而成为终身教授在自由大学教书。“我父亲和母亲也是在德国读书时认识的”。

  喻斐云和母亲都住在德国柏林,但由于自己的中国血统,她一直想到中国来看一看。“没想到,一来便在北京住了十几年。”现在北京做设计师工作。

  喻家三口在德国过着安静而平凡的生活,很少和别人谈起自己上一辈的事情。但喻斐云也强调:“祖辈流传下来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必须要继承的。”由于在北京生活较长时间,喻斐云直言“官二代”或“富二代”都是些被父母惯坏的孩子,她说,虽然自己的祖父被孙中山追封为大将军,但作为他的后代,他们家人都没感觉有什么不同。

  “我可不是‘官二代’!”她笑着说:“我喜欢跟人说我的父亲是中国人,但从没有提过具体是谁。” 

   熊秉坤

  (1885—1969)著名革命义士,1911年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护法运动”中任广州大元帅府参军。后曾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熊秉坤孙子熊永铸:

  六年前企业倒闭 现如今下岗在家

  100年前,武昌起义把辛亥革命推向了高潮,昔日的革命英雄们的后裔,如今在武汉生活的还不少。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辛亥英雄熊秉坤的孙子熊永铸,就是其中一位。

  熊秉坤在武昌起义中首先发难,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功勋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他的孙子熊永铸,以前在一家企业任职,2005年该企业倒闭,他便下岗了。后来曾在一家民办学校任职,前两年母亲去世,为照顾年迈的父亲(熊秉坤之子熊辉,今年85岁),他就辞职回到家里,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熊永铸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好,有朋友建议他,应该写个材料,作为辛亥革命功臣的后代,政府应该给予照顾。但熊永铸坚决不干,他说:“我不愿做这样的事;自己有困难,我自己克服,否则就是丢祖宗的丑!”

  作为革命功臣的后代,虽然没有从祖父那里继承到地位和财富,但熊永铸承认,自己特殊的身份,也带给他很多精神上的“好处”。“别人介绍我时,除了介绍我的名字,还总会加上一句话:武昌起义‘第一枪’熊秉坤的孙子!”熊永铸说,这一点他为祖父感觉到自豪。

  熊永铸说,住在武汉的武昌起义革命者后裔,常常联系的“至少有五六十人”,每年清明节和10月10日武昌起义纪念日,他们就相约一同去纪念先烈。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