虺文忠怎么评价虎敬晖:论普洱茶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7:10:10

论普洱茶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作者:黄桂枢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和发祥地在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普洱茶及茶文化是中国茶及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特别是1993年以来至今,思茅地区举办了五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两届茶叶交易会,对思茅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弘扬普洱茶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普洱茶及茶文化对建设中国茶城(思茅市)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普洱茶的历史地位

    普洱茶的种植历史和原生历史,源远流长。思茅地区澜沧邦崴周围发现的新石器即是三千多年前的濮人文化,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即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科学实验”遗留下来的活化石。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而最早在历史文献中记载普洱茶种植的人,是唐代咸通三年(公元862年)亲自到过云南南诏地的唐史樊绰,他在其著《蛮书》卷七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即今思茅地区的景东县城,景东城即是唐南诏时的银生节度所在地,银生节度辖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明代时普洱茶已很有名,万历年间的明代学者谢肇渊在其著《滇略》中,已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名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说明当时不论是当官的人还是一般百姓,都饮用普洱茶,而制作已经“蒸而成团”了。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此六茶山在普洱府属思茅厅界内。普洱府思茅厅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普洱茶是清代云南进贡朝廷的贡品,雍正年间以来,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办的。清宫生活习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傅仪说:“夏喝龙井,冬喝普洱,拥有普洱茶是皇室地位的标志”,皇帝甚爱品饮云南细嫩芽叶制的小而圆的普洱茶,以延年益寿。清宫妙用普洱茶,这在养生之道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随之兴旺,作为文物遗迹的,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断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家村外茶马古道,有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有普洱茶庵塘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普洱茶属云南大叶种茶正宗,其形状特点是:芽长而壮,白毫特多,银色增辉,叶片大而质软,茎粗节间长,新梢生长期长,持嫩性好,发育旺盛,经专家化验,内含生物碱、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芳香类物质等含量丰富。著名国际肿瘤医学专家梁明达教授,经过科学研究,肯定地提出:“普洱茶——二十一世纪的抗癌保健饮料”,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重视。思茅地区是普洱茶乡,经专家研究分类,普洱茶通常分为紧压茶与散茶二种,传统普洱茶即经后发酵和特殊工艺加工制成的紧压茶,包括各种规格的普洱沱茶、普洱方茶、七子饼茶、拼装散茶等。初制毛茶分春、夏、秋三个规格。普洱茶中以春尖和谷花品种为最佳,制成青茶,滋味醇厚,后味甘长,清香可口;制成绿茶,汤清叶绿,香高味浓,味敛甘爽;制成红茶,汤色红艳,滋味浓强,鲜爽俱佳。普洱茶具有解酒、清食、去油解腻,化痰、降血脂、健齿、减肥、抗癌保健功效,在国外被称为“美容茶”、“窈窕茶”、“益寿茶”,笔者1998年秋到美国洛杉矶开会和在旧金山。纽约等地考察时见到茶叶市场上,也销售着‘普洱茶”。

    思茅地区是茶叶之乡,茶树类型齐全,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古茶林活化石,还有景各盆地发现的距今3540万年前的茶树祖先——“景谷宽叶木兰化石”(新种),以及在景谷、景东、澜沧发现的晚第三纪中新世,较宽叶木兰晚些的“中华木兰”,此报道载于《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何昌祥先生的论文《从木兰化石论茶树起源和原产地》。过渡型古茶树于1991年在澜沧邦威发现后,经1992-1993年考察论证,并经国际研讨会肯定,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唯一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它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驯化利用同源这一特征,邦崴古茶树树高11.8米,根于径1.14米,树龄已千年。《中国科学报》、《中国茶叶》、《中国文物报》、《人民日报》、《农业考古》、台湾《壶中天地》、香港《文汇报》、泰国《新中原报》、菲律宾《世界日报》、日本《茶道杂志》、印度《阿萨姆评论》、美国《纳西通讯》等报刊均先后对澜沧邦崴古茶树作过报道,影响之广,可见一斑。

    生长在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镇阮千家寨野生古茶树,1996年11月经国家、省、地的10人专家组考察论证,1号古茶树,树高25.6米,茎部干径1.2米,树龄2700年;2号古茶树,树高19.5米,茎部干径1.02米,树龄2500年,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树。专家组认为,它对论证茶树原产地,对茶树遗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和种植资源的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科学论证结果.曾在《云南茶叶》、《云南经济日报》、《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台湾《紫玉金砂》杂志上先后宣传报道过,引起了国内外茶学界的重视。2001年4月在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荣获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匾牌和证书。4月10日,全体与会代表在哀牢山千家寨古茶树旁,立了“世界茶王举世无双”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澜沧景迈栽培型万亩古茶林,是迄今为止国内面积大、历史长(千年)。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在1997年2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通过对景迈万亩古茶林的考察,进一步证实了布朗族先民——古代淄人,是思普区最早种植茶树的主要民族,布朗族语言把茶称为“腊”,为后来的傣族、基诺族所借用。澜沧景迈栽培型万亩古茶林,被外国学者称为“天然茶叶博物馆”,它对研究中国茶业发展史、古代茶树农艺、茶叶与民族的关系,古代茶叶规模种植经营、古代茶叶贸易等都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由于思茅地区普洱茶发展的系列完整,有茶祖化石,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古茶林更是名扬四海,故普洱茶在中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的。

    普洱茶的现实意义
 
    普洱茶及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普洱茶及茶文化,包含有思普人民从古至今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容,是一份有形无形资产。普洱茶与茶文化;作为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是思普区各民族人民在对茶的发现、驯化、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饮用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总和。它与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紧密相连,涉及种茶人。饮茶人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等方面。自从远古时期居住在澜沧江流域沿岸思普区一带的古代先民濮人和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野生古茶树的用途,继而进行栽培、驯化、利用时,即开始了新的茶文化篇章。思茅地区各民族的饮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哈尼族的烤茶、土锅茶、蒸茶,彝族的火罐茶、盐巴茶,傣族的烤竹筒茶,拉祜族的烤茶、大锅茶,佤族的铁板烧茶,布朗族的煮竹青茶、酸茶等。各民族之间,以茶待客、以茶联姻、以茶作礼、以茶祭祀、以茶作贡、以茶入市、以茶唱曲、以茶入艺、以茶经贸。以茶入药、以茶入诗等等,已成了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友好的象征。今天,以茶促贸、以茶兴农、以茶促文、以茶致富、以茶增谊、以茶广交天下。更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国际交往和改革开放,对建设中国茶城思茅市,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7年4月,国家邮电部发行《茶》邮票一套4枚,第一枚《茶树》,印的就是思茅地区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面值50分,同时发行了澜沧邦崴古茶树极限明信件,开了中国茶文化入邮之始,在国际邮政上起到了宣传作用。思茅地区的普洱茶艺表演队,曾在思茅、昆明、泰国清莱等地表演过,由哈尼、彝、拉祜、傣、佤族饮茶习俗结合而成,以“清敬和爱”的茶艺精髓,向宾客敬献清茶、烤茶、酒茶。茶艺表演注重倡茗环境和倡饮气氛,把茶具、观茶、闻香、浸泡、尝味等地方民族特色表现出来,为普洱茶文化提升了高雅品位。

    古人云:“普洱茶名遍天下”,此言甚是。古今中外文人学士为普洱茶著书立说,吟诗作对者不乏其人。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曾将普洱茶写入《红楼梦》,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亦将普洱茶写入《战争与和平》,清代文人阮福著有《普洱茶记》,而在思普区茶乡,则流传着不少与普洱茶有关的古诗曲和民间山歌,其种茶、采茶、揉茶、饮茶、咏茶、祭茶等,均属由茶而引出来的一系列“茶文化现象”。在已出刊的《中国普洱茶诗词楹联集》中,搜集有清代的《普茶吟》、《采茶曲》、《茶庵鸟道》诗,英国《茶歌》等,有当代吟诗普洱茶乡种茶、采茶、制茶、饮茶、论茶、茶史、茶山、茶厂、远销、出口、药用、保健、茶艺、茶节等题材的茶诗词曲联,为普洱茶文化增添了新内容。以上这些茶文化资源对建设中国茶城思茅市,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现实意义。

    中共思茅地委、行署从思茅实际出发,提出了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努力把思茅建成“绿色生态经济大区”、“民族文化特色大区”和“通往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的战略目标,最近又作出了把思茅市建成“中国茶城”的决定,这是十分正确的。笔者早在1999年曾在有关会议和发表的文章中提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必须具有独特的涵盖全区的民族文化,依我看,思茅地区的独特民族文化,只有打好多民族创造的“普洱茶文化”这张牌,才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笔者多年的呼吁和理想,将付诸实施,心中感到十分高兴。笔者1998年秋赴美国洛杉矾出席“美国中华茶文化国际研讨会”时,通过交流后知道,世界上没有不饮茶的民族,没有不饮茶的国家,思茅地区有哀牢山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活化石及野生茶树群落,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澜沧邦崴过渡型干年古茶树文物,有澜沧景迈栽培型万亩古茶林,被国外学者称之为“天然茶叶博物馆”,我们思茅地区的这三种类型的“中国茶叶始祖树”,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中国的活物证,是世界茶文化的宝贵遗产,是茶叶科学研究的重要物种资源,它已具有世界性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对此,笔者曾在2000年写文章发表,2001年4月写论文在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上发言,获得全体与会者支持,作为申报联合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写人研讨会小结和倡议书中。笔者的这篇论文以《倡议为中华古茶树申报“世界遗产”》为题,全文发表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刊物《茶博览》2002年l、2期合刊上,并加了“编者按”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云南等地至今有着众多年代久远的古茶树和成片的古茶群,弥足珍贵。上个世纪90年代,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茶叶学会就曾(在思茅)召开专门会议,研讨中国古茶树的保护问题,并共同发出倡议,呼吁采取各种措施,将这些‘茶树原产地的活化石,茶文化的宝贵遗产,茶叶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认真加以保护,并且建议申报联合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桂枢同志长期工作在古茶树的身边,多次参加过对古茶树的考察,深知中华古茶树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年又一次撰文呼吁,把这件大有益于弘扬茶文化,繁荣茶经济的事,切切实实做起来。希望得到中国茶界的响应。……本刊本期特辟专栏,将黄桂枢、王郁风两位的文章和有关图片。文字集中加以发表,以期引起茶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在此,笔者更希望思茅地委、行署对思茅古茶树系列申报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事重视起来,把实施申报抓起来,这才是对建设中国茶城思茅市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大事。

    我们思茅地区,现在有思茅营盘山万亩茶园,普洱板山茶园,江城牛洛河生态茶园,有思茅茶树良种场,有普洱茶茶马古道多段,有景谷纪家村种茶碑,有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饮茶民族民俗风情,思茅地区可以以“中国茶城思茅市”为中心,开展“普洱茶文化民族风情游”,以古茶树、茶山、茶厂为旅游点,把饮茶民族的民俗、风情、宗教、历史、文物、风光、名胜、医疗、保健、茶艺、茶馆、品评、食宿交通结合起来,把经贸、考察、旅游与茶文化纪念品开发、茶文化诗书画影展销、茶乡土特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国营、集体、私营、外商合资或独资等形式投资开发,把扶贫致富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逐渐把思茅市建成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独特性而茶文化氛围很浓的‘中国茶城”。把“中国普洱茶交易市场”打响,立足云南,面向国内外,创普洱茶名优品牌,一个拳头对外,把名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把全区各县连起来,开展经贸、观光、旅游。招商,重振普洱茶雄风,把“中国茶城”思茅市建设成真正的‘茶都’,这才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