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大全:教育的本质是解放学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8:59:34

写在前面:从李镇西老师的博客上,我知道了全国教改先进学校山东杜郎口中学,她从一所偏僻落后、差点被撤消的农村中学一跃成长为全国知名的教改实验学校,其成功的奥秘究竟是什么?通过网络查阅了有关该校成功经验的报道,体会最深的就是学校通过改革充分调动了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从本原上回答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老师之职责是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课堂模式、什么样的师生关系等根本性的问题。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各地各校开展的教学、管理改革,就其本质来说都没有能真正解放学生,没有把学生真正当成生命的个体,依然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的改革并没有真正深入开展,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由,缺乏生命的活力,对周围的事物没有发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俨然是书本的奴隶,分数的仆人,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主流,新的教学方式依然停留在文字、口号上,教学改革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读了“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之路”也许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新的启迪。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之路

    【编者按】在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探索如何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说是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攻坚环节,关键任务。实际上,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初,甚至有不少的专家学者之所以坚持认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不切实际,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课程改革是无法实施的。那么,问题真的是这样吗?山东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之路,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不但完全是可以的,而且其中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总结与借鉴:为什么地处农村教育欠发达的薄弱地区,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绩?这里面有没有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因素?正如一位教师在参观考察完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后写下的这段文字,更能引人深思:“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学校,尤其是学生基础较薄弱的学校要想彻底变化究竟靠什么?当然,加强管理是必要的,适当的加班加点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认为这些只能起到量的变化,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所面临的处境。因为所有的学校都在加强管理,所有的学校都在加班加点。我认为杜郎口中学给我们做出了榜样。那就是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而且,我认为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完全适用于高中教学。因为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要大大强于初中学生。我希望有志于教学改革的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杜郎口中学的校改经验,彻底解放思想,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杜郎口中学的经验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加以完善。”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回避,应该承认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在我们看来这其实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情,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项需要我们不断完善、不断探索、以创新的精神和理念去持续推进的事业,惟有如此,我们的教学改革才能前进、才能发展。

    【编者按】还是让我们对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变化有一个大致概况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吧!

教改前后的杜郎口中学

教改前的杜郎口中学是远近闻名的薄弱学校,三个年级每班有一半的学生跟不上教师进度,厌学思想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1998年春初三年级曾经60名学生的班,中考前只剩下21名学生;教师情绪浮动,教学秩序混乱,师生关系紧张,体罚、变相体罚几乎天天发生。县里已经将这所学校划入了撤并学校的行列。面对混乱局面和被撤厄运,杜郎口中学校委一班人决定从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入手,使学校由乱到治,摆脱被撤的厄运。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校长崔其升天天拎着凳子挨个教室听课、与教师沟通思想,商讨教改大计。崔校长认为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上演的是教师独角戏,教师口讲、手板书,学生耳听手录,被动地学习,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甚至辍学的重要原因。

1999年秋,为解决“学生不爱学、学不懂”的问题,杜郎口中学对教师上课、备课、业务学习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上课要求:1、课堂气氛:A、微笑授课;B、学生积极主动、情绪高涨、勇于自我表现。2、活动形式:形式多样、情趣浓厚、寓教于乐;能体现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3、学生活动量:学生活动35分钟以上(优),30分钟以上(良),29分钟以下(一般);4、教师基本功:A、板书条理,能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在黑板上,版面设计美观科学;B、讲普通话。备课要求:杜绝抄袭教学参考及现成的教案,主要把上课的措施显现出来,体现学生为主体,活动的形式多样,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业务理论学习要求:笔记每周一篇,不准抄袭,要写上课的心得体会、经验总结,写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了改变传统课堂的面貌,为了使教师们掌握教改的内涵,校领导提出了学生课堂表现:“生龙活虎,欢呼活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的课堂评价标准。

许多教师对学校的新规定心存疑惑:我这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还学不好呢!要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少讲,恐怕更是“玩火”。许多教师和领导们玩起了“捉迷藏”:不让明讲,就偷着讲;不在讲台讲,就在台下讲。但毕竟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被打破,教师开始能够注意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高辍学率有所扼制。一些学科骨干教师,在积极探索着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整体的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到2000年7月,在全县23处初中的综合评价中杜郎口中学已居全县中游。

针对教师一时无法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现状,校领导明确提出了“10+35”的课堂模式,即一堂45分钟的课10分钟属于教师,35分钟属于学生。这一课堂模式的提出在全校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教师们怀疑、不解;一些家长愤怒:“我们交了钱让孩子来上学,你们老师不教了,倒让孩子自己学?”是啊,教学教学,教师不教,学生不会,先教后学,顺理成章,这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模式。任何一种习惯的改变,都会遇到许多阻力。

但杜郎口中学的校领导们对这种改革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在每个班的醒目位置悬挂一堂课学生表现要求:举手积极、声音宏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跳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这可以在全校营造教改的氛围,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其次,针对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先由业务校长、教务主任、年级组长、学科组长等领导班子或成员上公开观摩课,然后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经过校领导班子的发动、宣传,教师们陆续上达标课;对约20%不过关的教师,经过“扶贫工程”,上过关课。

在教师群体中的这种变革是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领导班子上的公开观摩课注重的是课堂教学形式上的耳目一新,如:张代英老师设计的两位小主持人的形式,学生辩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好与不好等等。学科骨干教师上的示范课例则开始关注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使课堂教学的变革有了质的飞跃。这两次课的展示,使全体教师对“10+35”的课堂模式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接着,学校对教学改革整体推进,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一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话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位教师是这样描述刚开始的课堂的:“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爬黑板,学生几乎倾巢而出(全班60多人),写的同学和修改的同学‘狭路相逢’,教室过道里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再看黑板前,为了争抢黑板的领地,许多同学蜂拥而至,挤成一团,最后还是老师出面让他们分成几组才疏导开人群。”

课堂上对学生往往“一统就死,一放就乱”,这是教改中许多教师共同的体会。许多教师会在这种混乱中不知所措,甚至可能会因此望而却步。但杜郎口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们却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探索出了从“抓紧统死”到“活而不乱”的教育策略。从最初的杂乱无章到现在规范有序的小组合作交流互动,是领导和教师们三年来一次次研讨的结果,包括2002年新学期开始座位排列方式上的变革,由秧田式变为分组排位,对面而坐,都是潜心研究的结果。

“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热闹?”这是学生动起来后领导和教师们思考的又一焦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大家发现预想的课堂情景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相距甚远。大家原以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说、答、议、评的时间,应该会出现争问抢答、激烈讨论的热烈场面,但现实中学生却是欲说无言。经过反复研究,大家逐渐明朗:只有先学,有一定的基础在课堂上才可能有话可说、有据可论。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作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习环节是学生通过自学或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自己的作品:一题多解,不同角度、侧面观察分析问题;感悟情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写诗作词,用歌曲、相声、小品、舞蹈、图画等个性化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经过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信心、有能力进行充分展示,杜郎口中学又将预习环节搬到了课堂上,开设了“预习课”。为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巩固“展示课”的成果,学校又开设了“反馈课”。利用反馈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有针对性地让优生吃饱,差生吃了,实现“双兵互赢”的目的。

经过几年的探索,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展示六环节逐步明确: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至此,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已经明晰。

【编者按】这里让我们跟随记者的步伐,走进杜郎口中学的校园、课堂,同杜郎口中学的师生一道充分感受体验杜郎口中学因教学改革而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去哪里寻找我们的理想课堂?

——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课堂革命”

中国教育报记者 陶继新 徐启建

没有讲台;教室里除了一面墙是玻璃窗外,其余三面全是黑板;老师在课堂上只准讲十分钟,讲多一分钟都要挨罚;上课的时候,学生或坐或站,吵吵嚷嚷,像个集市;老师领着头,有人躺着学书中的人物,有人用笤帚当剑边舞边唱……

有谁想象过这样的课堂?

但就是这样的一种课堂,让一个濒临撤并的农村中学在去年的中考重点录取中报名268人考上了267人,也让一个个害羞内向的农村孩子在生活中大胆活泼而充满了无尽的活力。

谁动了我们的快乐课堂?

杜郎口中学,这个偏居鲁西北山东省茌平县的一个普通农村中学,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让人很难相信它已经成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偏僻闭塞,地处彻底的农村,周围都是大片的田地,连只砖片瓦都没有;设备简陋,不用说许多学校的基本配置——现代化的设备如多媒体教室、视听教室等,就是像样的用来上公开交流课的音箱都没有;师资力量薄弱,学校老师正规师范本科毕业的很少,专科毕业的较多,甚至中师毕业的也占有相当可观的比例……

有两个事实可以说明改革之前的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状态”:初中三年级一个曾经有60名学生的班,中考前只剩下了11名学生;全校一年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仅是个位数。而最为重要的是初中3个年级每班有一半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厌学思想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新上任的校长崔其升对辍学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他们辍学的主要原因不是家庭经济困难,也不是家庭发生变故,而是他们感到学习困难,不愿在学校“活受罪”。一连许多天,崔其升拎着个板凳四下里听课。很快他就听出了“门道”:许多老师上的课,学生很不爱听。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师,上起课来,状如树干,举止单一,话似白开水,枯燥乏味,课堂上,死气沉沉,表面上看起来秩序很好,实际上,学生的思想早开小差到了“爪哇国”,不是昏昏欲睡,就是桌底下你捣我一下,我踢你一脚,寻开心,闹着玩。一些学生家长更是告诉崔其升:“孩子在学校混了3年,痛苦了3年!”

老师本来应该是受人尊重的传道者,现在竟然沦落到了“痛苦制造者”!家长的话深深地刺痛了崔其升的神经:“教师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灌装桶’,课堂由教师一统天下,学生像被驯服的小绵羊,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些究竟给教育带来了什么?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既然‘满堂灌’没有好的效果,我们能不能改?我们该怎么改?”

让课堂上的教师先活起来

1998年暑假之后,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拉开了帷幕,校长崔其升烧起了他的头三把火。崔其升的第一把火是量化指标。崔其升决定将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将好课的评价基点定位于学生的动。为此,学校制定了3条量化指标:一是课堂气氛要热烈、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的课堂学习环境。二是课堂形式要多样。采取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男女生竞赛、曲艺节目、讨论辨析、小品表演、擂台比武等,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正式课堂。三是学生参与人数多、密度大,力争做到人人有份。这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学校通过比例量化考评成绩,以参与人数除以班级人数的比例高低衡量教师教学成绩的优劣。量化指标的评价触动了教师的灵魂,他们开始思考一种前所未有的行动——由原来注重教师单独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自己的学。

崔其升的第二把火是上好“三课”。虽然有了量化指标的规定,但许多教师依然心存疑惑:我们这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还学不好呢!要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少讲,恐怕更是“玩火”。许多教师玩起了“捉迷藏”:不让明讲,就偷着讲;不在讲台讲,就在台下讲。况且对于杜郎口中学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新的课堂教学还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幻影。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改革课,若没有引领与实践,恐怕依然在教师的心里难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为此,崔其升通过上好示范课、过关课和跟踪课等“三课”,让全校教师一步一步向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上逼近。

崔其升的第三把火:“一谈二警三停”。在上好“三课”的同时,“一谈二警三停”的相应惩戒措施也在实施。所谓一谈,就是第一次课堂不达标者,崔其升先与其个别谈话,谈课堂要求,谈教师角色,谈学生表现,谈课堂程序,谈教改意图等,指出问题所在,点明改革方向。所谓二警,就是第二次再不达标者,要在学科组会上予以警告。所谓三停,就是如果第三次还不达标,让该教师停课一周,专门听优秀老师的课,研读教改理论,学习组织发动学生的方法,由业务主任作专题辅导等。

三年的改革尝试,不仅使学校摆脱了被撤并的困境,而且结出了令人欣慰的果实。到2001年秋,一向在全县中考倒数第一的杜郎口中学,已经步至中游地带。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改革意识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一扫往日的沉闷与单调,澎湃激荡起改革的活力与生气。

只准讲10分钟的课堂

2001年秋季,国家课程改革在一些地区的推展,给了在改革之路上摸索的杜郎口中学以极大的鼓舞。以前所进行的许多教学改革举措,与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不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上若明若暗的东西,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也豁然开朗。这使崔其升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继续改革,向深度开掘,使杜郎口中学再度飞跃。崔其升首先开始的是更大规模的课堂教学改革动作。如果说以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牛刀小试的话,此后的改革则是“大动干戈”。他的大动作主要是“课堂时间采用‘10+35’模式”和“取消讲台,让学生动起来”。

教师在课堂上以讲为主似乎已经成为习惯,即使明晓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之后,仍然还会因为“惯性”而滔滔不绝地讲解。为此,2002年秋,崔其升对课堂时间作出“10+35”的硬性规定,即教师所讲时间等于或小于10分钟,尽量减少知识性语言,或者说完全不涉及对教材内容的陈述。学生自主活动不少于35分钟。教师只要在一节课上讲解超过10分钟,即被判定为失败课。从形式上看,只是把一节课的时间重新分配了一下,可教学理念却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老师们的思想也是慢慢才通的,其间学校领导甚至采取了一定的强硬措施。但教师一旦从思想之通走上实践之路以后,便出现了崔其升所期待的“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教学景观,“自主课堂:我参与,我快乐;自主学习:我自信,我成长”也就变成了现实。

崔其升认为,老师不认可改革不行,认可了不做也不行。没有得力措施的约束,课堂教学改革就不能真正实现。所以,强调教师可以发现知识,总结规律,做学生中的首席;但不能硬性灌输知识,做课堂的主宰。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如果不在这里“大动干戈”,就很难在短时期内触动教学改革的命脉。而同时,改革“杀气”的背后,既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猛烈冲撞,也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极大关注。

没有讲台的教室

“取消讲台,让学生动起来”更是大胆创新之举。

2004年秋天,在长期的听课研究中,崔其升发现一个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就是教师一站讲台,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就找到了以前独霸讲坛的感觉,情不自禁地多讲起来。这无异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影响。他认为,只要学生通过探索可以学会的东西,教师都不要讲。所以,他提出了取消讲台的大胆设想,而且随之付诸实施。

这样一来,教室前面的讲台没有了,师生同在一方空间,同处于一个平面。每个班级都有一幅自己的标语:“我参与,我成长,我快乐”;“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新课堂,我主张”;“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如此等等,写出的是学生那份走向课堂教学主人地位之后的雄心壮志,以及一展才思的无限快乐。其他方面的变化更是令人惊奇:教室前后及背光面三面都是大黑板,教室中间是纵向排成的三排课桌,学生分组排位,对面而坐。而且课堂形式多种多样,甚至五花八门,“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唱歌、或讲解、或朗诵,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坐、或跪,地上、课桌上、板凳上挤成一团。学生的发言几乎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说,说完自己坐下另一个接着说。由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常常会遇到两个人甚至几个人同时站起来发言的情景,这时老师也不调解,学生同时说上一句半句的,就会有人让出来。这样的课堂没有老师的呵斥和监督,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其精神之抖擞,精力之集中,思维之活跃,令所有步入课堂的听课者都为之激动不已。

教改“效益”的长短线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给课堂这个教育行为的根基所在带来了的巨大变化。一是学生学习态度要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成了百家争鸣,学生由精英式的学习变成全员式的参与。学生充分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从哪些材料中学习,学习什么,由自己作主。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二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能唱独角戏;要由“讲”到“动”,使课堂成了“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要打造“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三是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课堂学习要由知识生成能力,由知识生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现实层面,这种课堂的变化带给杜郎口中学最为明显的“效益”显然就是学生升学率的惊人变化和学校考评成绩的巨大改观:去年中考,全校报考重点高中茌平一中的268名学生有267名被录取;杜郎口中学这个曾连续10年考核全县倒数的学校,自2002年始,每年综合考评都在前3名。

而这些还都不是最为主要的,这些只是杜郎口中学教改的“短线效益”。杜郎口中学教改最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许多学生的“生命形态”,让他们的人生因此而变得更加充满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这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值得尊敬的“长线效益”。

刘晓晓是初中二年级的一名女生。去年10月,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马钊率领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省教育学院、聊城大学等单位的数十位领导专家来杜郎口中学调研。下课铃响过,已经走出教室的马钊,突然被从后面赶上来的刘晓晓叫住,“老师,我采访您一下好吗?”刘晓晓的这个大胆举动,不仅使马钊一愣,其他的听课者也好长时间没有回过神来……

刘晓晓说:“其实,我原来是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女孩,不愿和家长交流,也不愿和同学、老师交流,只愿意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自从升入初中,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培养下,不但性格开朗了,喜欢抢着回答问题了,而且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由过去的下游到保持在了班内前一二名,还非常愿意和别人交流。那天向专家提出要采访,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看着他很亲切,很有风度,所以愿意和他多交流。”

有个叫刘英的学生,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她养成了怪异、孤僻的性格。可是,自从升入初中以后,在这种开放教学模式的熏陶感染下,她的性格和学习成绩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但非常爱说话了,还特别有责任心,有集体荣誉感,对班里的事情特别关心,同学们都亲切地叫她“编外班长”。

李楠是个有残疾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往往会有自卑感或被同学歧视,但是,在这个学校根本不存在这一点,据他的任课老师讲,每次展示课上,他抢答的次数最多。

………如果不是开放的课堂,不是开放的校园,我们能轻松地改变这些孩子吗?

开放,开放,再开放

———来自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创新课堂的报告

山东教育记者 陈为友 特约记者 孙登勇

第一次走进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教室,记者着实吃了一惊:课桌分六组集中排列,学生对面而坐;教室的四周全是黑板,也没有讲台,使人分不清哪儿是前哪儿是后……

上课了,老师简单的几句话引导便引来学生热烈的讨论,有时是小组内讨论,有时是全班人都参与;发言者真是随便,不用举手,不用请示,站起来就说,有时呼啦站起来十好几个,谁的嗓门大,谁就算争取到了发言权;老师在同学间走来走去,时不时地提个问题,出个难题,引来的又是新一轮的热烈讨论;当有人到黑板上演算或讲解题目时,教室里就更热闹了,站着的,跪在凳子上的,坐到课桌上的,跑到前面蹲着的,坐在地上的,形形色色,花样迭出;进入个人练习环节,四周的黑板便派上了用场,黑板不够用了,一些学生干脆蹲在地上写写画画……

不论何时,只要你来到这个偏僻的乡村学校,教室里,充斥你的耳鼓,撞击你的眼球,震撼你的心灵的,一定是这样生气勃勃、活力四射、充满竞争、个性张扬的让人激动的场面。这就是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

2005年11月12日,“全省农村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现场会”在杜郎口中学召开。20多个教学班同时开放,整整一个下午,600多名会议代表穿梭在不同的教室之间,他们无不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课堂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歌唱,或朗诵,或讲解;小组展示,不拘一格,个人展示,独具特色,画图、粘贴、勾勒、证明,排列、组合、演示、实验、即兴表演或演讲应有尽有;说学逗唱,摸爬滚打,“十八般武艺”竞相辉映,只要你有潜力,有欲望,无所不能,尽情发挥。

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光华在深入课堂听课后,激动地蹲在地上和学生交流。淄博张店七中的一位叫冯晓铃的女教师被杜郎口中学敢于挑战传统的精神所感动,参观学习过程中,悄悄的为一名家庭贫困的学生捐款百元。

教育界专家称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是“农村教育的一场革命”。

与会代表将其总结为“国际视野,本土行动”。

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有了一个大的突破。

会后仅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来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者已达24000多人次,有时候一天就有700多人。

要深入了解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必须从校长崔其升说起。

一句气话,催生一项改革

1997年4月,时任杜郎口镇联合校业务副校长的崔其升,被县教育局调到杜郎口中学任校长。

杜郎口中学地处茌平县最东端,半步之遥就是德州市齐河县。当时的情景可概括为:班子不思进取,教师人心涣散,学生厌学严重,家长怨声载道。许多学生纷纷离乡转学,甚至本校教职工的子女都要到别的学校就读。有一次,省市县三级领导冒雨检查指导工作,到了学校,淋在雨中的十几个人,还要到处去找校长。有关领导几次下决心要撤并这所濒临绝境的学校。

听说崔其升要接这块“烫手的山芋”,最了解学校情况,一直在学校担任政治教师的妻子高俊英,一改过去温和恭顺的脾气,火苗子腾地窜了起来,斩钉截铁,坚决不答应丈夫接手这件事。她知道,这个烂摊子不好收拾,丈夫又是个直性子,火暴脾气,看到不顺眼的歪歪事就好爆发,容易得罪人,弄不好,万一栽了跟头,怎么收场?为此,师范学校同班同学恋爱结婚的两口子,头一回红脸吵架,闹得不可开交,还摔了盆子砸了碗。

但是,土生土长的崔其升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苦口婆心地劝妻子说:“咱们都是教师,又都在自己的家门口工作,教不好孩子,咱不唱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的高调,就连生养自己的父老乡亲也对不住,良心上有愧啊!过去,没有机会干校长,咱还能装聋作哑,现在,领导上信任咱,同志们也热切期待,咱自己再打退堂鼓,就是愧对良心,愧对亲情。地误一茬,人误一代。这样的时候,咱有力不出,能做不做,就是对乡亲、对孩子、对社会的犯罪!”一席入情入理的话语,说得妻子哑口无言。

然而,妻子还是为他揪着心。前几年,由于工作压力太大,30多岁的崔其升便患上了糖尿病,每天需要服用大量的药物降低血糖,时至今日,病情仍然不稳定。

怀着一腔热忱,崔其升开始了他的创新旅程。

转眼一年过去了。1998年8月,新学期开始,雄心勃勃的崔其升感到了莫大的压力:经过一年的拼搏,学校管理初步走上了正轧,可是在课堂教学上却几乎没有多少变化。那些天,他吃饭不香,躺在床上也睡不着,脑子里全是“为什么”“怎么办”。终于,他想明白了:“穷则思变!”既然学校已经走到了死胡同,与其像过去一样坐以待毙,不如来个彻底的变革。老路子不行,必须另辟蹊径。可是路在哪儿呢?

学校的现状就是这样,办学条件简陋,除了拥有基本够用的平房校舍外,内部设施几乎没有一样现代化的东西,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更无从谈起,能称其为电器的只有照明的灯具。师资队伍更是参差不齐,由于位置偏僻,已经很多年没有新鲜血液补充,现有的教师年龄老化,学历结构复杂,上课方法陈旧。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师,上起课来,状如树干,举止单一,话似白开水,枯燥乏味。课堂上,死气沉沉,表面上看起来秩序很好,实际上,学生的思想早开小差到了“爪哇国”,不是昏昏欲睡,就是桌底下,你捣我一下,我踢你一脚,寻开心,闹着玩。

一连许多天,崔其升拎着个板凳四下里听课,课后还和学生交谈。也许是校长的诚意打动了学生,他们对他无话不谈,有的还语出惊人:“老师讲的课,还没我们自己讲得好呢!要他们干什么?”

就是学生的这句气话,使崔其升茅塞顿开:是啊,既然新教师来不了,老教师走不了,远水不解近渴,何不就按学生的想法试一试?

心里没底的他,先将自己的想法悄悄告诉了妻子,让她帮着参谋参谋。一听这话,妻子吓了一大跳,大声斥责他说:“开什么玩笑,你这不是拿孩子们的前途命运闹着玩吗?如果学生自己能教自己,还要老师干什么!趁早收起你的心,不要玩那些花花样,还是实打实地干点事。”干什么事都爱较劲的他,关键时刻,又使出了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倔脾气。他想: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过去有的私塾先生学问浅,怕上课滥竽充数露了馅,就叫学生代替自己讲课,结果,看不出破绽的孩子们,学得还很好。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尝试一下?说不定效果会很好。

他开始悄悄物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这样做毕竟带有很大的冒险性,不要说老师不愿当试验者,学生也肯定不愿当这个试验品。但是,不彻底搞个大动作,出路又在哪里呢?带着这种朴素而又急切的想法,经过翻来覆去的筛选,人选终于找到了,就让教学成绩最差的那位老师先下水。

这件事情想着容易,做起来难。既不能给老师和盘托出想法,怕伤了他们的自尊,还要让老师明白自己的意图,更要顾及到社会影响,这毕竟是学校,牵扯千家万户,涉及孩子们的前途命运。为了暗中帮助这位老师,完成好这个关系到学校前途命运的大事,他经常以深入课堂听课的名义给这个老师当助手,节骨眼上,他就用商量的口吻对这个教师说:“先让学生自己讲讲怎样?看他们预习得好不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初试有成,崔其升不免心中窃喜。

于是,实验进入第二个环节,一场教学革命的风暴在这里悄然兴起。

开放,开放,再开放

———来自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创新课堂的报告

山东教育记者 陈为友 特约记者 孙登勇

第一次走进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教室,记者着实吃了一惊:课桌分六组集中排列,学生对面而坐;教室的四周全是黑板,也没有讲台,使人分不清哪儿是前哪儿是后……

上课了,老师简单的几句话引导便引来学生热烈的讨论,有时是小组内讨论,有时是全班人都参与;发言者真是随便,不用举手,不用请示,站起来就说,有时呼啦站起来十好几个,谁的嗓门大,谁就算争取到了发言权;老师在同学间走来走去,时不时地提个问题,出个难题,引来的又是新一轮的热烈讨论;当有人到黑板上演算或讲解题目时,教室里就更热闹了,站着的,跪在凳子上的,坐到课桌上的,跑到前面蹲着的,坐在地上的,形形色色,花样迭出;进入个人练习环节,四周的黑板便派上了用场,黑板不够用了,一些学生干脆蹲在地上写写画画……

不论何时,只要你来到这个偏僻的乡村学校,教室里,充斥你的耳鼓,撞击你的眼球,震撼你的心灵的,一定是这样生气勃勃、活力四射、充满竞争、个性张扬的让人激动的场面。这就是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

2005年11月12日,“全省农村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现场会”在杜郎口中学召开。20多个教学班同时开放,整整一个下午,600多名会议代表穿梭在不同的教室之间,他们无不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课堂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歌唱,或朗诵,或讲解;小组展示,不拘一格,个人展示,独具特色,画图、粘贴、勾勒、证明,排列、组合、演示、实验、即兴表演或演讲应有尽有;说学逗唱,摸爬滚打,“十八般武艺”竞相辉映,只要你有潜力,有欲望,无所不能,尽情发挥。

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光华在深入课堂听课后,激动地蹲在地上和学生交流。淄博张店七中的一位叫冯晓铃的女教师被杜郎口中学敢于挑战传统的精神所感动,参观学习过程中,悄悄的为一名家庭贫困的学生捐款百元。

教育界专家称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是“农村教育的一场革命”。

与会代表将其总结为“国际视野,本土行动”。

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有了一个大的突破。

会后仅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来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者已达24000多人次,有时候一天就有700多人。

要深入了解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必须从校长崔其升说起。

一句气话,催生一项改革

1997年4月,时任杜郎口镇联合校业务副校长的崔其升,被县教育局调到杜郎口中学任校长。

杜郎口中学地处茌平县最东端,半步之遥就是德州市齐河县。当时的情景可概括为:班子不思进取,教师人心涣散,学生厌学严重,家长怨声载道。许多学生纷纷离乡转学,甚至本校教职工的子女都要到别的学校就读。有一次,省市县三级领导冒雨检查指导工作,到了学校,淋在雨中的十几个人,还要到处去找校长。有关领导几次下决心要撤并这所濒临绝境的学校。

听说崔其升要接这块“烫手的山芋”,最了解学校情况,一直在学校担任政治教师的妻子高俊英,一改过去温和恭顺的脾气,火苗子腾地窜了起来,斩钉截铁,坚决不答应丈夫接手这件事。她知道,这个烂摊子不好收拾,丈夫又是个直性子,火暴脾气,看到不顺眼的歪歪事就好爆发,容易得罪人,弄不好,万一栽了跟头,怎么收场?为此,师范学校同班同学恋爱结婚的两口子,头一回红脸吵架,闹得不可开交,还摔了盆子砸了碗。

但是,土生土长的崔其升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苦口婆心地劝妻子说:“咱们都是教师,又都在自己的家门口工作,教不好孩子,咱不唱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的高调,就连生养自己的父老乡亲也对不住,良心上有愧啊!过去,没有机会干校长,咱还能装聋作哑,现在,领导上信任咱,同志们也热切期待,咱自己再打退堂鼓,就是愧对良心,愧对亲情。地误一茬,人误一代。这样的时候,咱有力不出,能做不做,就是对乡亲、对孩子、对社会的犯罪!”一席入情入理的话语,说得妻子哑口无言。

然而,妻子还是为他揪着心。前几年,由于工作压力太大,30多岁的崔其升便患上了糖尿病,每天需要服用大量的药物降低血糖,时至今日,病情仍然不稳定。

怀着一腔热忱,崔其升开始了他的创新旅程。

转眼一年过去了。1998年8月,新学期开始,雄心勃勃的崔其升感到了莫大的压力:经过一年的拼搏,学校管理初步走上了正轧,可是在课堂教学上却几乎没有多少变化。那些天,他吃饭不香,躺在床上也睡不着,脑子里全是“为什么”“怎么办”。终于,他想明白了:“穷则思变!”既然学校已经走到了死胡同,与其像过去一样坐以待毙,不如来个彻底的变革。老路子不行,必须另辟蹊径。可是路在哪儿呢?

学校的现状就是这样,办学条件简陋,除了拥有基本够用的平房校舍外,内部设施几乎没有一样现代化的东西,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更无从谈起,能称其为电器的只有照明的灯具。师资队伍更是参差不齐,由于位置偏僻,已经很多年没有新鲜血液补充,现有的教师年龄老化,学历结构复杂,上课方法陈旧。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师,上起课来,状如树干,举止单一,话似白开水,枯燥乏味。课堂上,死气沉沉,表面上看起来秩序很好,实际上,学生的思想早开小差到了“爪哇国”,不是昏昏欲睡,就是桌底下,你捣我一下,我踢你一脚,寻开心,闹着玩。

一连许多天,崔其升拎着个板凳四下里听课,课后还和学生交谈。也许是校长的诚意打动了学生,他们对他无话不谈,有的还语出惊人:“老师讲的课,还没我们自己讲得好呢!要他们干什么?”

就是学生的这句气话,使崔其升茅塞顿开:是啊,既然新教师来不了,老教师走不了,远水不解近渴,何不就按学生的想法试一试?

心里没底的他,先将自己的想法悄悄告诉了妻子,让她帮着参谋参谋。一听这话,妻子吓了一大跳,大声斥责他说:“开什么玩笑,你这不是拿孩子们的前途命运闹着玩吗?如果学生自己能教自己,还要老师干什么!趁早收起你的心,不要玩那些花花样,还是实打实地干点事。”干什么事都爱较劲的他,关键时刻,又使出了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倔脾气。他想: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过去有的私塾先生学问浅,怕上课滥竽充数露了馅,就叫学生代替自己讲课,结果,看不出破绽的孩子们,学得还很好。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尝试一下?说不定效果会很好。

他开始悄悄物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这样做毕竟带有很大的冒险性,不要说老师不愿当试验者,学生也肯定不愿当这个试验品。但是,不彻底搞个大动作,出路又在哪里呢?带着这种朴素而又急切的想法,经过翻来覆去的筛选,人选终于找到了,就让教学成绩最差的那位老师先下水。

这件事情想着容易,做起来难。既不能给老师和盘托出想法,怕伤了他们的自尊,还要让老师明白自己的意图,更要顾及到社会影响,这毕竟是学校,牵扯千家万户,涉及孩子们的前途命运。为了暗中帮助这位老师,完成好这个关系到学校前途命运的大事,他经常以深入课堂听课的名义给这个老师当助手,节骨眼上,他就用商量的口吻对这个教师说:“先让学生自己讲讲怎样?看他们预习得好不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初试有成,崔其升不免心中窃喜。

于是,实验进入第二个环节,一场教学革命的风暴在这里悄然兴起。

引领点拨,教学正本清源

课堂开放了,学生开放了,教师怎么办?放!这就是杜郎口中学的气魄和做法。

无论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方法,全部由教师自己视情况处理,学校只掌握统一的教学进度,负责提供后勤保障。在这里,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老师都可以大胆地尝试。在每周的“教师业务论坛”上,老师们人人发言,交流上课心得和体会,相互弥补教学中的失误和不足,探讨研究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写出详细的论坛报告,交给学校保留存档。现在,他们又提倡教师每天写拓展日记,及时发现纠正教学中的不足。

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吗?还需要教师备课吗?教师在课堂上一定会很轻松。其实,恰恰相反,这种教学模式,不但需要教师备课,而且需要备课更充分,掌握的资料更丰富。因为,每班几十名同学,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获取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没有充分的准备,课堂上不但不能很好地点拨、指导学生,关键时候可能还会成为学生的“俘虏”。

语文教师徐立峰就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在讲鲁迅的《故乡》时,学生不仅掌握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有的同学还查到了两副哀悼鲁迅的挽联“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蔡元培)“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学生向老师发问有关的问题,未曾见到过这样内容的老师,被问得措手不及。数学老师刘桂喜也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事。一次,上数学展示课,黑板上,一个学生的解题方法,老师不但没想到,而且,刚开始还理解不了。于是,她就虚心地对学生说:“老师没想到这种方法,也没理解,请你再讲一遍好吗?”直到学生又重复讲了一遍,老师才彻底明白。

在所有的学科中,英语被公认为是农村中学中最薄弱的学科。不用老师讲解,英语怎么学?开放的课堂,不是老师不讲,而是提倡老师少讲,精讲,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便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有一句学生名言很能说明这一点:“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个惊喜。”在“全省农村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现场会”上,一名初三年级的学生,竟然用英语和省教研室英语教研员高洪德即兴交流起来,尽管学生的问题还很肤浅,发音也不是十分的标准,但是,这毕竟是一群生活在闭塞偏僻的农村角落的孩子,面对数百名来自全省不同地方的与会代表,发出的令人惊喜的信号。即使是从小生活在大都市优越环境中的孩子,面对如此场面,表现又会怎么样呢?

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动态的课堂、情感的课堂、成果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就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男女之间、优差之间,全方位、立体式互动,让课堂真正成为愉快求知的殿堂。情感的课堂,就是让学生沉浸陶醉于教学情境之中,浮想联翩,声情并茂。何海燕老师在讲《天下父母心》一文时,由于情感过分投入,学生们被感动得泣不成声。成果的课堂,就是做到学以致用,要有精品意识,要求每节课后,学生都要做成果记录,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自己。

开放的课堂放飞着学生的理想,老师们也同样伴随着开放在成长。看看他们“教师业务论坛”所讨论的题目,你就会感受到老师们的收获:“我的课堂程序与学生活动”“我的工作态度与质量关”“谈预习”“有感于学生评教”“我与榜样的差距与对策”“怎样看待别人提不足”“我对上过的一堂课的回顾与反思”……

天高地阔,鸟儿自由飞翔

开放的教学模式,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崔其升说,挖掘的是孩子的潜力,培养的是勇气,张扬的是个性,奠定的是信心。

刘晓晓是初二年级的一名女生。去年10月,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马钊率领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省教育学院、聊城大学等单位的数十位领导专家来杜郎口中学调研。下课铃响过,已经走出教室的马钊,突然被从后面赶上来的刘晓晓叫住,“老师,我采访您一下好吗?”刘晓晓的这个大胆举动,不仅使马钊一愣,其他的听课者也好长时间没有回过神来……

刘晓晓告诉记者:“其实,我原来是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女孩,不愿和家长交流,也不愿和同学、老师交流,只愿意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自从升入初中,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培养下,不但性格开朗了,好抢着回答问题了,而且学习成绩直线上升,由过去的下游到保持在了班内前一二名,还最愿意和别人交流。那天向领导提出要采访,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看着他很亲切,很有风度,所以愿意和他多交流。”

有个叫刘英的学生,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她养成了怪异、孤僻的性格。可是,自从升入初中以后,在这种开放教学模式的熏陶感染下,她的性格和学习成绩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但非常爱说话了,还特别有责任心,有集体荣誉感,对班里的事情特别关心,同学们都亲切地叫她“编外班长”。

李楠是个有残疾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往往会有自卑感或被同学歧视,但是,在这个学校根本不存在这一点,据他的任课老师讲,每次展示课上,他抢答的次数最多。

在去年升入茌平一中高中的前100名学生中,杜郎口中学输送的学生就占了21名,有的学生由于已经不适应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找到校长提意见,要求学校改革教学方法。

语文课上,读了《我的思念是圆的》一文,商洪云、商宁宁同学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母爱》:

十月怀胎,是您生育了我/苦口婆心,是您养育了我/您是温柔的/温柔得如一泓春水/滋润儿女的心田/您是美丽的,美丽如一块磐石/雷击不垮,雨打不烂/您是善良的,善良如纯洁的安琪儿/与人为善是您对我谆谆的教诲/是您/轻吟摇篮曲/满足地看着我进入梦乡/是您/精选大量书本满足我求知的欲望/是您/耐心对我讲生命的真谛/教我摆平人生天平上的砝码/在您的节日里,请接受孩子最炽热的爱意/它不是鲜花/却同样发出麝兰般的馥郁

我们不能刻求这些稚嫩的声音多么完美,但是,他们折射出的却是心灵深处的声音。如果不是开放的课堂,不是开放的校园,课堂上,我们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吗?

高俊英老师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课堂上批评错了一位同学,课下发现自己错了以后,主动找到这个学生,并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公开承认错误,感动得所有学生都热泪盈盈。

老师的言传身教,同样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课堂上,学生不但回答正确的答案,有的同学还抢着回答自己为什么错了,提醒同学们今后别再犯类似的错误,走同样的弯路。

这样的教育环境,这样的育人氛围,不正是创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音符吗?

如今,人们都在追求愉快教育、快乐学习,走进杜郎口中学的校园,你一定会有很深的体会,浓浓的校园文化气息渲染出他们的办学宗旨: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在很多学校中,墙上张贴的都是名人名言,在这里,却是配有每个学生自己照片的心里话,每个学生都是校园的主人,每名学生都是学校的名人。师生相互尊重,学生相互激励,平等友爱。

当人们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慨叹时,当人们为我们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无奈时,杜郎口中学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答案!

【结束语】

开放的教学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这个曾连续10年考核全县倒数的学校,自2002年始,每年综合考评都在前3名,教学成绩直线上升。为了鼓励校长崔其升在教学改革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最近,聊城市教育局做出决定,特别授予他“水城名校长”荣誉称号。并专门下发文件,在全市8县市区推广他们的教改经验。

如今,杜郎口中学的硬件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平展的校园、高耸的楼群、恢弘的学校报告厅、气派的学生餐厅……这一切,“都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崔其升语)。

县委书记侯军、县长任晓旺几次率领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到学校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学校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聊城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董金刚在学校建设最关键的时刻,每隔十几天就到学校检查指导一次,每次都提出细致的意见和方案。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总投资360万元,新建教学楼3座,总面积3993平方米。

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用8年的时间探索出开放的教学模式,解决了课堂创新怎么搞的疑难问题,为课堂教学改革,特别是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学改革开启了新思路。

开放是他们的办学理念,开放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石,开放成为杜郎口中学建设者泼墨未来的大手笔。

在杜郎口中学,我们看到了农村孩子们的希望,看到了农村教育的希望,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希望!

【编者按】2006年3月22日的《中国教师报》发表记者文章《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对杜郎口中学的“颠覆性”的课堂教学改革,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但同时也就杜郎口中学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

这是一所地处鲁西南平原上的乡镇初中,曾经连续10年在县里考核羞居倒数之列;如今被誉为具有“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特色的农村教育改革的先锋。“杜郎口”如同一股突如其来的旋风,数月内影响已经遍及山东全省。

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最多一天达700余人。有人说,他们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也有人说,他们的教改是“非典型”的,因为不可复制。

杜郎口中学坐落在离杜郎口镇约一公里的旷野中,距山东省茌平县城23公里,一条东西向的简易公路从校门口经过。

如今的杜郎口中学,每天都向参观者开放,校园里到处都能看到胸前挂着“听课证”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听课教师可以随意走进任何一个教室听课。如果哪天听课教师人数太多,学校会安排几位老师在报告厅上课。课后由上课老师向参观学习者介绍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回答同行的提问。

我的课堂我主宰

记者走进报告厅,看到主席台变成了课堂,台上一字排开的3块黑板上写满了物理题及答案,一个学生正拿着话筒向其他同学讲解其中一题。学生有坐有站,也有的蹲在地上或靠在同学身上的。台下大概有200多位听课教师,有的教师干脆跑到了台上。……

采访后记:想起凤阳小岗村

听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介绍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经历,记者想到了小岗村。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杀头”危险分田单干,原因很简单——为了一条活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做法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杜郎口中学进行“颠覆性”的课堂教学改革,崔其升的动机也很简单——为学校找一条出路,不能坐以待毙。与小岗村农民的改革不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是校长崔其升导演并强行实施的,可谓是自上而下的举动。

小岗村大包干之初,没有土地的增加,也没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更没有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包干改变的只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土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然而,这种结构的调整,使得小岗村走出了生存困境,并成为了当时中国的改革名星。

崔其升导演的课堂教学改革,一言以蔽之,就是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崔其升当时也只能走这一步。因为急于改革的崔其升当时可谓一无所有——缺少好教师,没有好的生源,经费拮据难以为继。但就是万般无奈中迈出的这一步,让崔其升无意中把握住了教育教学本质性的东西,也使得杜郎口中学在几年之内从垂死状态中摆脱出来,在茌平县教育局的综合考评中已经连续三年名列前茅,并成为山东省农村中学教学改革的典型。

方法总比困难多,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再次证明这一点。这,对众多还处在师资、生源和经费多重困境之中的乡村中学是一个启迪。

但还有些话,不得不说。

小岗村以后的路并不平坦。成为典型后,小岗村人身不由己地被包装起来了。更让人痛心的是,“由于一家一户这种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在天灾人祸的冲击下,不少农民已经先穷起来了。差不多有50%以上的农民借了债,少则六七千,多则一二万。”五年前,一篇《小岗村: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对此作了非常详实的说明。如今,因为集资修建小区,欠债的人数更多,欠的债更多。不久前,小岗村重新选择走集体路的消息传出,又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强烈关注。

杜郎口中学是典型了,典型难免有时会身不由己,甚至可能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来一点自我包装。一个真正的教育改革者理应对作秀行为更为警惕并加以抵制。

杜郎口中学更应该居安思危。一些教科研人员坦言,如果其他学校下决心学习杜郎口经验,把课堂还给学生,杜郎口中学目前的优势将很快丧失。因为教师的知识广度,思维深度,对课堂调控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学生掌握主动权的课堂,也对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这些,正是杜郎口中学目前非常薄弱的地方。

崔其升校长说,成为教改典型后,自己反而有些坐卧不宁。如果让他给学校打分,50分都打不到。因为学校目前只是解决了学生厌学、成绩差的问题。他的很多想法因为学校物质条件、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还没有能够实现。他说自己现在看到的、想到的都是不足,“不如头两年轻松啊”。

希望崔其升校长的这种危机意识能够有助于杜郎口中学少走小岗村那样的弯路,我们更希望杜郎口中学的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编者按】无论你是否承认,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其影响范围与影响力度确实已经掀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一股旋风,人称“杜郎口旋风”。这一点,从那些参观考察过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的教育界专家学者眼里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到。

茅卫东:专家眼里的杜郎口中学

杜郎口中学的教改吸引了大批参观学习者,他们中最多的是一线的教师和校长,也有不少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教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本期深度访谈我们采访了四位不久前考察过杜郎口教改的专家,一位长期以来坚定地支持杜郎口中学教改的当地教育局领导。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中国教师报:杜郎口中学给您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滕纯:我干了一辈子教育,到过全国200多个县市,去过国内1500多所学校,听了不下2000节课,也考察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就我的眼界来讲,杜郎口的课堂是全新的。

张梅玲:在杜郎口中学,我发现了城里学校很少有的现象,每个学生都非常开心,学生心态非常好。我们想在这样一个比较自由的情况下找出一个不学习的学生,结果70多个学生中没有发现一个,这让我们非常惊讶。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好,但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是阳光。我们问学生,你们怎么这样爱学习啊?学生们说:“课堂上我们有乐趣。”这句话在城里是很少听到的。

高洪源:他们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另外,学校处处张贴着学生的格言,内容都是学生对学习、对学校、对人生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杜郎口中学达到了让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样的细节,表明学校在改革过程中,确实力求把学生推向前台,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郭振有:听杜郎口中学的课,你的第一感觉会是震惊。因为你没有见过,也不会想到,课,竟然可以这样上。然后,你又会感到振奋,因为你看到的是一个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他们竟然有这样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竟然是这样快乐积极,充满自信,他们的个性竟然可以这样张扬。这完全是一种“另类”的课堂,但是你不能不承认,这种“另类”的课堂教学确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有被他人、被社会认可的愿望。这就需要有表现的机会。表现才能产生兴趣和自信。美国人认为,人生就是为兴趣所作的表演。兴趣才是快乐的源泉,发展的阶梯,成功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痛苦的煎熬。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杜郎口中学找到了一条可行而有意义的路子,那就是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充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看到杜郎口中学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表现能力是极强的。他们没有农村学生常有的那种不敢大声讲话、不敢表现自己的羞涩感和怯懦感。他们一个个都被激活了,他们的胆子大着呢。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充满自信的,他们喜欢学习,不怕考试。相信他们走上社会也会充满信心和勇气。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谢金国:对杜郎口中学的改革评价,媒体和网络都有很多的赞誉。可以这样说,杜郎口的改革,触及到了当前中国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从价值和意义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这并不过分。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既有实践性,也有时代性。它解决的不单纯是“本土”升学率、农村教师素养较低的问题,也提升了学习能力、生存和成长以及师生相长等一系列问题。

杜郎口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现实意义,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切都来自于实践,却又契合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比如新课标强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杜郎口的小组学习早在很多年前就实现了。杜郎口从全国6万所初中学校里脱颖而出并不是偶然的,是偶然中的必然。

比杜郎口更“先进”的理念有的是,为什么独独杜郎口成功了?它不是一味地去学习什么高深的理论,或者把别人的经验简单归结为人家的学生好、人家的老师好等。想到就去做,去做就做好,不怕失败,更不怕挑战,这是校长崔其升带给我们的启示!

张梅玲: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成功让我们真正思考究竟应该如何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教育改革应该怎么做。如果农村的教育搞不好,那么我们的教育改革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有人说中国农村条件差,实行素质教育有困难。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对此做了有力的回答,素质教育不完全是硬件问题,因为当初杜郎口什么都没有,却走出了一条路。由此看来,素质教育关键不在于学校的硬件,还在于人的理念。

杜郎口中学的教改还提醒我们,要重新估量学生的潜能。现在很多学校和老师,还没有真正相信学生。而在杜郎口的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精彩,抢着阐述自己的看法,反驳别人的观点,看起来课堂很乱,其实活而有序。

它的第三个意义和价值就是证明教师的成长关键在课堂,在实践中磨炼。现在一说提高教师素质就是请专家来作报告,外出学习。其实,智慧型教师的成长关键是在实践。智慧和知识不是同一个概念,智慧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创造性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在校长的引领下,通过在课堂中的磨炼,已经成长为智慧型老师。

郭振有:这是一场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性的变革,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具有原生原创意义的教育改革的典型!它在某些方面提供了一条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路子!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6月5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

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从本原上回答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老师之职责是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课堂模式、什么样的师生关系等根本性的问题。它打破了班级授课制建立几百年来形成的教学教条和“本本”。它打破了现行的所有教育学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规范性要求。它追求的是没有任何一点形式主义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和效益。它冲破了重重阻力,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它在中国的一个乡村里,写出了一本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它是本土化的,但它与现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高洪源:杜郎口中学把课堂还给孩子,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中国目前比较严酷的现实条件下,他们围绕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中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目前他们可能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认为对于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应该苛求。一个当初条件如此艰苦的农村中学走到这一步,创造出这样的成绩,非常不容易了。当然,我不赞成过高地评价杜郎口教改的意义。

中国教师报:根据您的考察,您能否对杜郎口中学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谢金国:杜郎口未来改革的重心应该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甚至也关系到改革的深入。据崔校长讲,杜郎口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之外,近期还要从外地引进部分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期望能起到专业带动和引领作用。

张梅玲:现在他们的学生学习动机非常务实。在与学生座谈时,我问他们,你们学习为什么这么努力?三个学生说,我们将来要做老板,因为现在爸爸妈妈生活得太苦了,我要改变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因为老师说,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惟一的出路就是把书读好。一个孩子说要做医生,因为奶奶生病死了。一个女生的回答让我们很惊奇,她说以后要当大官,因为村里的干部上去几个月就下来,我当了清官要整整这些贪官。三个学生的回答,角度不一样,但都表明他们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动机非常纯朴、务实,这当然无可厚非。不过,从“做一个世界的中国人”来说,学生的目光还是应该远大些。不然,以后可能会束缚他的前进。

杜郎口的课堂,学生参与度非常高,教师引导得也非常好,体现了较高的素质。但是,感觉教师在课堂的提升方面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提出的解题方法之后的思路分析还可以再深入,学生提出几种解题方法后,教师还应该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是相对最好的。这种优化意识可能还要加强,他们应该可以做得更好。这就需要杜郎口中学的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学科底蕴要更扎实深厚些,哲学修养需要提高。

滕纯:从课堂教学这个方面来说,我提出三点想法供学校参考。第一,学生动起来了,动静如何结合?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脑力劳动,要求思维活跃,但思维同样也需要理性,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该动时动,该静时静,动静结合,有起有伏,要掌握好这个节奏。第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个人探究怎样结合?第三,学生展示点评与教师引导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把握?课堂上我看有的学生的点评很到位了,这时教师再点评就重复了。建议教师要能够“导评”,就是不只局限于知识本身,而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促进学生由浅层到深层的思考。

高洪源:我觉得杜郎口教改的大方向、大框架是不错的,他们的经验要肯定。在这个前提下,我建议学校对毕业生进行跟踪,看他们在高中、大学的情况如何。如果他们的学习能力普遍强,说明这个模式是对的。第二个建议是希望学校能够注意发挥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比如历史教学就可以讲得活一点,不能只讲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拓展,要启发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另外,在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能不能把一部分时间也还给学生,给学生减负,给中国的农村学校做出一个榜样。

中国教师报:您觉得杜郎口模式在城市能够推广开来吗?学习杜郎口应该注意些什么?

张梅玲:原则上说,城市的学校不但能学杜郎口的经验,而且可以做得更好。如果说现实情况并非如此,那么问题不在于杜郎口的经验本身,而是城市教师的理念,即是否能够真正相信学生,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另外,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课前的准备是非常辛苦的,农村教师吃苦耐劳精神比城市教师强,农村学生可能比城里孩子更刻苦也更纯朴些,这也是城市学校学习杜郎口经验不如农村学校的一个原因吧。所以说,城市学校能否学得好,关键可能还在于校长、教师、学生能不能花这个功夫。

郭振有: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的改革典型,但是它的启示意义绝不只限于农村中学。所有的学校都可以从它的改革历程和改革经验中得到启示。甚至它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城市的学校乃至所有的学校也都可以借鉴。沿着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思路去推进教育改革,教育创新,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可能出现一个新的面貌!

杜郎口中学不是一个全面的教育改革典型。它的成功当前主要体现在它的升学率显著地提高了,从全县倒数第一,进入了全县正数第一第二名。由于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在实验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它还不能与其他城市学校相比。有人私下议论,这是一个应试教育的“怪胎”。这样评价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本质上不在于升学率的高低,素质教育应该更能提高升学率。关键在于这些学生是只有应试能力,还是有全面的素质。杜郎口中学的学生不仅学会了学习,不怕考试,考试能得高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兴趣,有了自信。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精神面貌、人生志向、心理素质、探索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都远远优于和高于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他们实现了素质教育的一些本质要求。应该说,杜郎口走出了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

谢金国:杜郎口模式是开放的、创新的、成长的,也是鲜活的。杜郎口可以学习,但硬性地照搬照套是危险的。学习杜郎口模式要因地制宜,一旦成功了,最终形成的就是“自己”的模式。否则,很容易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杜郎口是根植于“农村教育”这个现实而成长起来的,但并不能简单地说它只适合农村教育而对城市教育没有意义。好的教育应该具有共性,面对的是全体师生,是人们的心灵。有人说教育无国界,那么何必讳言到底是适应城市还是乡村呢?好东西莫问出处,关键是要看到杜郎口的“好”好在哪里,值不值得学习和借鉴。新华社在报道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时说:人们都说,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明天,民族的未来,杜郎口中学走出的这条路也许还要继续经历时间的验证,但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培养自主自信、勇敢有为、谦逊合作的人,杜郎口中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学习杜郎口,还要超越杜郎口。要用发展的眼光,甚至以批判的态度学习杜郎口,要科学、求实、认真地看待杜郎口的改革,要立足自身的现实借鉴杜郎口经验。我害怕有些学校会搞“一刀切”,最终成也“杜郎”,败也“杜郎”,这不是学习,而是迷信了。

学习杜郎口经验,最根本的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最需要的也是一种勇气。

高洪源:学习一种新的经验和新的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有时需要简化经验,掌握其合理因素。比如杜郎口中学早晚自习都是上课,这样的课时安排,恐怕城里的学校就很难学。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去推广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很可能导致一些学校只从形式上学习,最终产生形式上的结果。我觉得最佳的情况应该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几种变式,也就是允许各个学校在学习的过程中创造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模式。

【编者按】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引来了全国大量一线教师的参观访问学习,这里我们选编几位一线教师参观考察后从不同角度撰写的评价性文字,以飨读者,相信会给我们以启示和思考。

(1)杜郎口经验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说实话,以前我对杜郎口中学的印象并不好。

学生5:40到校,6:00开始上课,中午还有午自习,晚上要到9:30才睡觉。单从时间上看,这是加班加点,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取得的教学质量。我甚至有些反感!

但我又告戒自己,任何事物都要客观地来看待,来分析,不能让自己的主观印象左右了自己。既然杜郎口中学在几年内从弱校一跃成为强校,前往参观的学校教师络绎不绝,就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我就应该去接近它,研究它。

鉴于这种想法,我报名参加了去杜郎口中学学习参观的队伍。

3月3日,我们一行50余人来到了杜郎口中学,走进了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亲眼目睹了该校的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而言,该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确实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是一种革命。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整个教学过程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自学,有专门的预习自习,学生都有预习笔记,上课时,共同交流语系情况,共同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后,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目标。接着检查目标完成情况,学生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展示,教师随机点拨,随后就是巩固阶段。整个过程都牢牢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午饭后,带着一些疑惑的问题,我们走进了校长室。校长接待了我们,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答复了一些疑惑。根据校长的介绍和我们看到的一些情况,我把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成功归结为如下几点:

一、充分关注后进生

杜郎口中学全级部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总分相差仅有100多分。这样的差距说明什么?说明杜郎口中学的学困生很少甚至不存在。杜郎口中学是如何转化后进生的呢?首先,在教师的考核导向上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后进生,学校把每个班后1/3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成绩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模式也一学生感兴趣为主要标准,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后进生出头露面,使他们逐步克服胆怯和自卑心理,慢慢树立自信,走向成功。

二、抓住了课堂教学改革这一突破口

学校发现以前的课堂教学严重存在教师只管讲学生被动听的问题时,学校就硬性规定,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0分钟,这样就逼着老师在“精讲多练”上下工夫。这样坚持下来,就闯出了一个具有杜郎口中学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叶澜教授主持开展的新基础教育就是抓住了课堂教学不放松,取得了可惜的成绩。叶谰教授也一再强调,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内损失课外找,或者不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只在课堂教学以外的事情上做些花样翻新,都是不可取的。

三、从根本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杜郎口中学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如何调动起来的?是不是有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去影响、感染学生呢?这也是我们最期望得到答复的问题。校长回答这个问题时回答得很简单,那就是“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虽然简单,却正中要害,倒出了教育教学得真谛。

教师不能歧视每一个差生,让后进生本已自卑得心灵得到安慰。课堂教学得评价标准倾向于学生得参与度。教师备课时每一个环节都要首先考虑到学生如何参与进来。找后进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坚定信念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尽到得责任和义务。

学生得到充分尊重了,学生都有了学习得信心了,学生得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那一切得成功就不在话下了。

做到这一点了,还要再有一些具体措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一是划分学习小组,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各同学的预习情况和学习掌握情况,使每天所学的知识都能及时巩固。班内的桌登摆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这样也消除了以前前排和后排的区别,每个学生平等地坐在了一起。二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块小黑板,学生要在自己的小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不学习,就没有内容在自己的黑板上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叫“黑板制约生存”。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三是小组间开展学习评比,每个学生都为自己所属的集体负责,尽量维护集体的荣誉。

四、教育改革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自古以来,从大到小,凡是改革就没有一帆风顺的,就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和压力。如果改革者没有坚定的信念、决心和毅力,不能坚持到底,再好的改革也决然不会成功的。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一实施,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对就扑面而来,教师反对,学生反对,家长甚至到政府情愿,要求罢免校长,“为民除害”,可杜郎口中学的领导咬紧牙关,顶住压力,坚持了下来,终于坚持出了成效。

(2)参观学习杜郎口中学心得体会

刘红娟

短暂的杜朗口中学半天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口教室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紧张有序的合作以及室内外密密麻麻的学生的笔迹,确实深深地震撼了我。就语文课而言,给我以下启示:

一、我的学习我做主。

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最大程度度的发挥。可以说,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自觉主动的行为,预习、展示、反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1、看看他们的预习笔记,一种颜色写预习目标或需要解决的问题(知识点),一种颜色写答案。这节课我要学习什么、了解、掌握哪些知识点,学生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却都心中有数。遇到的问题先自己去解决,解决不了的找小组长。小组中解决不了的再写在黑板上,全体想办法或老师来解决。

2、展示课中的文本展示与情感展示都是学生自己在想办法选择自己喜欢方式,老师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只要不脱离文本即可。说、演、唱、制作等各种形式都闪烁着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智慧。

3、反馈课由学生自己出题目、总结归纳。

在三面都是黑板的教室里,找不到老师的影子,老师只是在“不悱、不启、不发”的关键时刻出现。这些做法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体性,真正做到了学为主体。这些也都有利的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真正是“我要学。”我想他们离开了这所学校,不管在哪里学习,他们也都知道自己今后怎样学习,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二、有效地缩小了学生间的差异。

这是我们在去之前曾经讨论的一个问题。经老师介绍,学生在班级中的学习小组由班主任协同科任老师统一安排,固定人员,做到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好差结合,好棒差结对子。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看小组平均分,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他们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大胆发言、板书个人见解方面,老师更是想尽千方百计给与他们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各不相同的鼓励,这都较好地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树立自信心。

三、学习资料的有效利用。

参观时,看到他们每个人都有2、3本学习资料,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但上面无一例外的都记满了字,预习笔记同样丰富。听老师讲,这些孩子学习格外自觉,学习资料虽然不多,有的还是借来的,但都能充分利用起来。资料上写的内容都是从别人的资料上记录下来的。小组中互相交流使用,大大提高了使用的效率,扩大了信息量。

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灵活性。

给我印象深的就是他们能灵活地、大胆地处理教材,前提是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最有利。比如预习课,有的把几篇有相通或相关的课文综合起来,利用一节课预习,几节课展示。展示的形式更是不拘一格,读课文、说感悟、演情景、搞制作、画、唱等等,让我感叹学生的潜力真是不可估量。我想,正是有老师灵活的教,才有了学生灵活的学,学生的潜力也才能得以挖掘。

杜郎口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班级中人人互动,正如学生感言:“参与就有快乐,自信就能成功”、“课堂上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要你敢想、敢发言,那你就是最棒的。”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那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3)杜郎口学习体会

赵爱娣

走进杜郎口的校园,穿过教学楼的长廊,感受着学校浓浓的学习氛围,我感觉杜郎口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他们的学生已经真正成为了自立,自主学习的人。

我想从得到的启示和感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启示

给我的启示是深刻的、是终身受益的。

启示一,时时处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

启示之二,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用民主开放的思想和行动去开启学生的智慧。

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讲台,没有权威,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这里教师真正成为“导师”,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

启示之三:老师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时空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

我觉得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中有两点最值得我学习:一是落实到位,二是相信学生。先说说“落实到位”的问题。他们每节课的第一个环节都是五花八门的检测,而且要以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我觉得他们的检测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来的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我非常清楚“落实”的重要性,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再说说“相信学生”如把课堂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合作学习等。这一观点我也非常赞同,但就是不太敢放手。我们的老师的注意力在课堂的教上,而杜郎口中学的教师的精力用在了课堂教学的导上,备课存在区别,我们教师的备课不够深入,浅层次的,而杜郎口的备课是在备学生的学,可以设计到每个知识环节的中考题。杜郎口的教学有其自身的原生状态的特点学生在校时间长。这是我校至今无法解决的问题,结合我校的教学,如何发挥有限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呢?也就是如何在我校的课堂上做好,自学指导呢?小组合作,老师你敢放开吗?学校的指导方针是关键,学校的管理细节是促成这一工作落实的根本。

二、问题交流

杜郎口的教学活动的确实令人感到是一种在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教学交流。惊叹他们课堂教学的同时,心里不免跃跃欲试,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与他们老师座谈时进行了交流:

1.教改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老师,不是学生。与其说老师的认识上不去,不如说老师的担心更多:担心学生能不能学得会?

杜郎口的教学活动的确实令人感到是一种在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不过我们要想的事,他们的教学三部曲能够有充足的可是来安排吗?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一节课的知识要在三节课来完成,我们的课堂教育有那么多的课时吗?

2.教改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一是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学生纪律。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期也会存在学生不愿回答或不敢在老师和学生面前回答等问题,可采用评比、下达回答问题次数等方式解决。初期的讨论也会有个别学生混水摸鱼的现象,可通过老师、班主任的教育,年级、学校检查评比、通报批评等方式规范。

3、进行教改的最佳突破口是什么课型?习题课和讲评课。是因为这种课型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前提下,相对好开展,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逐渐推展到各种课型。

4、课堂上你们的学生即使是新授课为什么对知识也那么熟练?他们的课型除按新授课、讲评课……这种分类方法外,又分为“预习课”和“展示课”。预习课上老师提出目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展示课则是以解题为载体,展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规范步骤,拓宽思维和提升能力。他们强调,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至于预习时间的长短则视内容而定,可一节、可半节,但一定得预习充分。

三、杜郎口教学模式在我校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我们学校推广杜朗口的教学经验,面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我感觉最先解决的问题是:

1.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积极性不应该是喜欢但不用心学,有兴趣但不知样变表现自己的感受。2。怎样在分组合作以后维持学生的纪律?一年级的孩子合作意识比较差,自制力也不好。一年级现在进行合作学习的实验,虽然桌子对在了一起,但孩子合作的意识并不明确,这不等于是开始了合作学习。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学会读书,学会自己完成作业,自己动脑解决问题,能用写或者画表达自己的感受)。还需要在学生养成教育上多做一些工作。

(二)在美术教学中应用杜朗口教学模式我感觉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1。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多鼓励,多表扬,小的物质奖励)。2。现在很多学生一上美术课就高兴得尖叫,但是问他上一节课学了什么?不知道!问他看了有什么发现?不知道!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3。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合作学习。4。自主学习,能有自己的想法,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

最后我引用书本一句话,结束我的发言。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而且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还小,在各方面还很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4)杜郎口中学的改革还待成熟

孙善利

从整体上看,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初具形态,但还未真正成熟。这与学校发展条件有关,当然,更大的原因可能是我学习考察不够全面,挖掘不够深透。

1、个体学习的时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性格特征,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他们是在自己的条件下、基础上点滴积累、循序渐进、成长壮大的。“我的课堂我主宰”中的“我”,是学生群体,更应该是学生个体。合作应该是在个体学习基础上的合作,是在个体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的合作,是意在拓宽个体、深化个体、校正个体、提升个体的合作,使所有个体共赢的合作。因此,个体学习时间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从我们观察到的语文课情况看,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给学生留足独立的、不受别人干扰的学习时间。

2、教师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作用自不待言。关键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用的发挥是不恰当的,是妨害学生学习的,是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改革,把教师作用的发挥限制在“必要”的时间内,给学生活动留足了时间。但是,从我们观察到的课堂看,教师在“必要”的时间内发挥“必要”的作用做得还不够。比如,在语文展示环节,学生在回答问答题时,用的很多都是直接搬来的资料上的答案,没有作为学生的独立的见解。

3、学生学习资源。传统课堂中,学习资源的控制权基本上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为学生搜集资源,并整理加工提供给学生。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学生掌握了主动权,意味着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加工的工作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做。这里存在的问题是,要有足够的资料来源,还要学会整理加工。杜郎口中学地处农村,条件比较差,迫切需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置计算机设备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搜集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4、英语学习。语言是交际工具,需要在交际环境中熏染、浸润,交际环境的营造,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交际过程中,运用的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更重要的是语音和语调,离开教师的充分的有效示范,是不可想象的。杜郎口中学的英语教学,按照与其他学科相同的要求,遵守“10+35”的限定,教师示范有限,无法营造英语环境,恐怕是不太科学的。

(5)杜郎口模式能够走多远

2005年,杜郎口中学有410个学生参加中考,404个学生顺利升学,其中有287个学生报考了茌平县最好的茌平一中,考上了286个。

如此优异的成绩让全县为之一惊,杜郎口中学开始引起教育界的关注,省内外先后有两万多名老师陆续到杜郎口参观学习,虽然人们赞叹不已,但也有不少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的老师说,杜郎口中学的孩子早上5:40起床,6点上早自习,各种课要上到晚上9点,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学习任务仍然很繁重,这只能称得上是“应试教育下的自娱自乐”。

记者问该校很多学生累不累,大多数学生回答:“不累,很有趣。”“回答不上问题来才累,我很自信。”但记者观察到,中午吃完饭,很少有学生出来玩耍,都趴在课桌上休息。

记者问崔校长,既然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更快地掌握知识,为什么不缩短上课时间呢?崔其升迟疑着回答:“越是创新的东西,越要在中考上站住脚,否则就会被舆论淹没,目前我还没有十分的把握,以后也许会实行吧。”

也有人提出,这么多学校到杜郎口学习,为什么至今未听说外地有哪所学校也实行这种模式呢?

“这把几千年来的课堂模式全打乱了,老师会无所适从,再说,只要中考、高考制度不变,没人敢冒这个险。”“对家长的反应顾虑很大,老师不讲课,家长会认为老师在偷懒,闹起来不可收拾。”“杜郎口是花了7年时间,一点一点改过来的,别的学校一下子改成这样,还不乱套了”……同在杜郎口学习的齐鲁武校贾小慧、徐颖发、耿月等几位老师纷纷说出自己的担忧。

淄博某中学的吴老师认为,农村孩子走出校门无处可去,但城市孩子选择的余地很大,放开课堂会收不住心。

在一片喝彩声中,杜郎口中学仍不时透出孤单和另类。据说,去年杜郎口升到茌平一中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普遍拔尖,但很不适应高中的教学模式,于是这些学生集体给茌平一中校长写信,要求打破这死板的课堂模式,这成了茌平县很多师生的饭后谈资。

虽然现在已没有家长再来质问学校,但很多家长心中仍像打了个结,一位姓陈的家长说了一句话:“我是个看戏的,戏唱到什么程度,我才能笑到什么程度。”


原文链接:http://shurenengli.banzhu.net/article/shurenengli-103-1583657.html